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敦珠法王:中观宗宗义 |
 
敦珠法王:中观宗宗义
敦珠法王 造论 谈锡永 译释 【正文】中观宗分二:外宗、内宗。 外宗说无体性,属粗品;内宗说了义大中观,属细品。 外宗复分为二:中观自续派(Svatantrika madhyamaka)、中观应成派(Prasangika madhyamaka)。 【释义】一向以来,汉地学者都无中观宗分外内二宗的说法,此实缘未明中观次第之故。今敦珠法王此论,当可启发学人作深入研究。 大中观(Mahamadhyamaka)另有他空派(Shetong),即西藏觉囊派( Jo-nang Pa)之所宗。彼宗称之为“他空大中观”,说如来藏,且以如来藏为实体(真常),即同汉土之华严、天台,亦即《大乘起信论》的见地。此宗于西藏为格鲁派宗喀巴大士所力破,斥之为错见。宗喀巴大士的说法传来汉土,即成为“真常唯心”的判教。 然而“他空大中观”实非“了义大中观”。了义大中观虽亦说如来藏,却未以之为“真常”,仅视之为一清净心识境界,能自显现功德。譬如大日,能自显现光明,却不必因光明显现即执大日为“真常”。 故于大中观,必须作“他空”、“离边”、“了义”等简别,不能因其都说如来藏即视为一律。此处敦珠法王唯许“了义大中观”为内宗,未说不了义的“他空”为内宗。 若站在修道次第的立场,外宗虽非究竟,却亦为道次第之所依;且“他空”亦非错见,盖行者修中观亦须以此为道次第中一次第见地,如宁玛派修心识光明(道光明),即由“他空”起修。然后渐次“离边”,以直证“了义”,故仅能说“他空”为非究竟。 且须注意,依“了义大中观”的见地,给判为“性空唯名”的应成派实亦非究竟,是故判为“粗品”,判为“外宗”。这一点,很值得学者深思。 一、外宗 ㈠自续派 【正文】毘婆沙部、经量部及唯识宗,三者宗义皆落体性边,故未能离实执之戏论。自续派则立于中道(Madhyama),盖以一切法本不落两边,具中道自性故。 自续派许一切法于世俗显现中为有,即于颠倒心之觉受中为有,而于胜义离颠倒之觉心中则为无。 此派建立二谛,世俗谛及胜义谛皆复分为二。于世俗谛可分为——凡所显现皆具因果力用之正世俗(tathyasamvrti);凡所显现皆不具因果力用之倒世俗(mithyasamvrti)。 于胜义谛可分为—— 断除单边戏论之离一胜义(Paryayaparamarthasatya),如说芽非自生等。 断除多边戏论之离多胜义(aparyayaparamarthasatya),如说芽非自生、非他生、非自他共生、非无因生等。 【释义】自续派建立世俗有、胜义无,自了义大中观看来,仍落相对法(有无即是相对)。此即如《楞伽经》之说一百八句义,所有句义皆相对法。凡相对法皆属边见,故非了义。 于世俗谛,可举例说明。如云,世俗执此显现为实有,是正世俗。云具因果力用,如能化为霖雨。若云现苍狗之形,执此显现为苍狗,即是倒世俗,以云所现之苍狗无因果力用,如不吠、不守夜等。 两种胜义,译为“离一”、“离多”乃取其涵义而译。严格的定义是,离一胜义须藉同义异名而建立,离多胜义则不能藉异名。如说芽非自生,可说“种子”非“芽”的同义异名,由是说芽非由“芽”生;若离多边,则不能如是建立,如说芽非他生,若仍说“种子”非“芽”的同义异名,则反易证成芽由他生。 【正文】世俗谛定义,为能被考察智所破,故经不起考察;胜义谛定义,不为考察智所破,故能经受考察。 据此,于认知世俗、认知诸相时,即不能用“非有”来否定,仅能知其无实体自存。 【释义】能为考察智所破者,如瓶,一经考察即知其无自存的实体;若无为法,以离缘起故,即不为考察智所破。以是之故,此派主张“究竟一乘”,以声闻、缘觉所证,非为究竟,非无住涅槃。 然而说瓶无自性,却只能说“瓶不是以瓶的实体而存在”(即“瓶无真实存在的实体”),仅能如是表达胜义,不能说瓶自性非有。因为依考察智仅能考察瓶是否以实体自存,而不能考察瓶的实体为有为无。 【正文】外境与内识皆具空性,故仅许于有无都不作增损区别之根本智。此如师子贤论师于《般若现观庄严论释》中所云—— 以此根本智 即自存本觉 【释义】若增损有边,或增损无边,则必执世俗为实有,或执世俗为虚无。二者皆失中道。 说根本智为“自存”之本觉,以“自存”即离缘起故。以离缘起,然后始能于有无都不作增损。 【正文】能破之于所破(此如世俗诸相),由量及因明正理建立。此即金刚句(rdo-rje gzegs-ma)之于因上考察;破有无生(yod-med skye-gog)之于果上考察;破四句生(mu-bzhi sky-gog)之于因果二者上考察;以无上缘起作隐义同类因遮遣;以离一多作显义遮遣。 【释义】本段所说为因明五支,即五正量。 金刚句为决定义,如言“佛宝”,此即由“佛”加以考察,证成“佛宝”此义。如是即为因上考察。 破有无生,即谓非有、非无。破四句者,则谓离有、非有、有非有、非有非非有等四句义。此中考察有无即果上考察;而考察一切相对句义,则为因上考察。故破四句生即同时考察因果。 隐义遮遣必用同类因。如云以缘起故,五蕴非我。“五蕴”即“我”之同类因。如是破执五蕴为我。 显义遮遣,则将五蕴一一分析,谓色中无我,以至受想行识中皆无我。故其遮遣仅能说之为“无”,而不能说之为“非”。——“五蕴中无我”与“五蕴非我”,在意义上有很大的分别。 【正文】是故于幻相(此即为外宗所力图建立之境),本宗对此遮破,不能用隐义同类因,因其已离范限,仅能引显义遮遣用以排除,即仅能排除其为实有。如是,自续派许假定建立之无生自性为胜义谛,离戏论如虚空。 【释义】何以自续派不能作隐义同类因遮遣?盖依其安立二谛定义,于因明五支中仅四支可用。若用“非”来遮,则与定义相违。如瓶,不能谓其“非有”,仅能谓其为“无实体有”(无有)。此已见前说。 如是,此派局限处即在于此。故于如来藏,即仅能说有垢无垢,而不能说非净非染。由是胜义建立亦仅能定义为“无生”。 【正文】此派建立胜义无而世俗有,仍犯落常断二边之过。 此派于离戏论之假定(无生自性),仅凭显义遮遣而了知,实非了义,因其用以破除戏论之智量,本身即未离戏论。 【释义】仅凭显义遮遣考察,未离戏论,因其考察智未离有无二边。如考察瓶,实无非考察“瓶有自存的实体”、或“瓶无自存的实体”,此考察即从有无二边出发,而结论亦未离有无二边。 隐义同类因遮遣说泥土非瓶的自性,则据缘起为基础,非从“是非”边出发,故其考察即离戏论。 ㈡应成派 【正文】应成派以颠倒心及无颠倒心以界定二谛。 于圣菩萨定境中,及诸佛一切相根本智中,离能所的相对,即无能知识与所知境的对待。此如人未睡,不应有梦。如龙树大士云—— 犹如人梦中 由梦力能见 妻儿及居地 醒则不复见 于诸世俗相 所见亦如梦 离梦开智眼 即离世俗执 【释义】应成派的基本见地,无非分迷与觉,迷则为凡夫,觉则为圣者。是故世俗执诸相,如入睡时执梦境,此即为迷。圣者离世俗执如离梦,由是离能所——能知者是心识,所知者定外境。 然应成派的局限亦正在于此,虽非如自续派之仍落常断边,但分为“颠倒”与“无颠倒”则仍属对待。凡相对法悉是戏论,故应成派于“究竟”尚隔一尘。 【正文】“能知”入根本智,即名寂灭。心及心所中诸戏论悉遮遣后,即住于离言说思维之无上寂灭,是名为无颠倒心真实。如月称论师于《入中论》说此云—— 不生是实慧离生 此缘彼相证实义 如心有相知彼境 依名言谛说为知 又云—— 尽焚所知如乾薪 诸佛法身最寂灭 尔时不生亦不灭 由心灭故唯身证 此即说胜义谛上之了知,及其所了知之客境,即为本住自性,法尔真实展现。 【释义】上来《入中论》偈颂,可改译如下—— 以无生为真实故 根本智亦是无生 于智量中证真实 恰如相中证世俗 如心对境起浮现 如是了知彼客境 原颂七句,译为六句。 后一颂亦可改译如下—— 尽焚所知如乾薪 佛法身证寂灭果 尔时不生亦不灭 心灭已由身现证 这样就比较容易了解,甚么叫做“能知”入根本智。 无颠倒心之“能知”,其机理亦如颠倒心之“能知”。当颠倒心缘诸相时,心中浮现境相,如是即谓“能知”。无颠倒心于智量中起“能知”作用,但以其为根本智故,根本智真实,故其“能知”亦即智量所证真实。 凡夫执着与“能知”相对的“所知”,而诸佛现证则无对待(因证真实故,真实即无对待),故说为“尽焚所知”。所知尽,即寂灭果。此际说境界为“不生不灭”,以“心灭”(所知尽的境界),故说不生;以法身亲证,说为不灭。 这即是应成派所建立的成佛机理,跟自续派不同。自续派建立“无生自性”,仍落体性边。应成派说“无生”,则仅为根本智所证的境界,故即不落体性边。 【正文】妄见之颠倒心,为凡俗无明所染而失真实,此犹病眼之执翳暗及毛发相。具能取所取对待之颠倒觉受,即因苦乐、高下等习染,而现为六道有情界。圣者于后得定境中则觉受不同,实为彼等所知之情器世间而已。世俗显现有如是二相,此即如有患根与无患根之觉受。如《入中论》云—— 妄见亦说有两种 谓明利根有患根 有患根之诸觉受 明利根则说为倒 是故轮回一切法,心王心所及其对境之觉受,均为世俗显现。即犹具未离染身之登地菩萨,因心王心所尚未离障染,其在六识聚中显现之外境,亦无非世俗。 要之,凡遮遣者皆应归之于世俗显现边,而建立之为颠倒。然世俗显现,又分为显于有患根之倒世俗,及显于无患根之正世俗。前者即于凡俗心中亦许为不实,如第二月、如梦等妄见。后者于凡俗心识中却许为实,如月等妄见。 颠倒心中之各种显现,虽于执二取之颠倒境中许为真实,然于圣者及佛陀之等至中,则非为所缘,以颠倒既灭,颠倒显现自亦不起。此犹如毛发相唯现于有患眼根,于善眼根则不现。前引之《入中论》复云—— 如眩翳力所遍计 见毛发等颠倒性 净眼所见彼体性 乃是实体此亦尔 又如圣提婆之《中观灭妄论》(Madhyamakabhramaghata)云—— 圣者如日智 摧破无明暗 心王及心所 对境皆不起 【释义】世俗分二层次,喻为有患眼根所见之倒世俗、无患眼根所见之正世俗。前者即遍计所执自性,后者即依他起自性。前者即凡夫之妄执二取(能取听取)为真实,犹病眼执毛发相为真实;后者如圣者于后得定中所证境,情器世间缘起实相。此实相其实仍非真实,故属虚妄。圣者及佛陀于等至中所证,则非颠倒虚妄,以离二取故,颠倒不起,譬如于善眼根中毛发相不起。此即所谓圆成实性。 是故依他起自性,仅属世俗之真实。应成派亦予以遮遣。 《入中论》偈颂后二句,应译云—— 净眼所见一切法 应知亦为世俗谛 如是即较易理解,知凡缘起法皆属世俗,非绝对真实。 【正文】如是,胜义谛可定义为远离能所二取戏论之体性,心王及心所之一切垢染,于如实展现中悉皆寂灭。以离繁琐名言句身等体,故无对外境之攀缘。 胜义谛又可定义为离言说思维之常恒真实体性,迷离戏论,不落见地。此如《顺中论》偈颂所云—— 二种法皆无 戏论不戏论 不分别不真 此义是谛相 【释义】上偈依元魏般若流支译。颂意云:由戏论以离戏论,即外无所受,内无法执,此即谓为寂灭(谛相、真实相)。 如是即远离能所二取——内识能取、外境所取悉皆遮遣(故云“二种法皆无”)。 【正文】总之,甚深义之法界、诸佛离一切障之殊胜寂灭心识,了知法界之一切相智、圣者菩萨于等至中之根本智体性、于后得时显现之胜慧,凡此皆为胜义谛。 【释义】上来依定义说应成派胜义谛范限。 由是可知,应成派之分别胜义与世俗,实以二取作为分别,此即彼宗较自续派以下诸宗优胜之处,以不落本体范限故。 【正文】应成派虽亦用因明五正量以衡量诸法无自性,然却不同自续派之先建立世俗相为假,然后予以遮遣;或先建立离戏论,然后用胜义真实遮遣戏论。应成派以无颠倒密意辩证,引向不可言说、不可思议,住于真实。此中一切皆无分别,离“有、非有、有非有、非有非非有”四句。由是遮破一切有执之见地。如龙树菩萨《回诤论》云—— 若我有少宗 则我有彼过 由我全无宗 故我唯无失 于《广百论》中亦有云—— 有非有俱非 诸宗皆寂灭 于彼欲兴难 毕竟不能申 复如《中观宝灯论》云—— 所许之实事 少分亦无有 从始本不生 如同石女儿 【释义】应成派先不立量,由是即可用隐义同类因以遮遣一切先设见地为非,复可衡量一切法无自性。 以遮遣见地故,即能离有、非有等。无先设见地故,即“全无宗”(全无先行建立的宗义,如唯识宗建立阿赖耶识、自续师建立无生自性),由是即不受人所难。 既“全无宗”,故自然无实事执,如唯识师之执阿赖耶、自续师之执无生自性,从应成派的观点看来,皆落实事边。此无实事执,即以“从始本不生”故。 【正文】或难云:如是,二谛应即无从建立。以其既住于真实自性中,则已超越一切对待,二谛亦应已被超越。 答云:应成师亦依虚妄世间增益相而建立其名言,唯却不似他宗执之为实。如《入中论》所云—— 若时都无依他起 云何得有世俗因 又如《三摩地王经》云—— 所闻与所说 离诸文字法 无改而增益 作闻法开示 【释义】应成派以下诸宗,先作世俗谛建立,然后离世俗建立胜义。故彼等认为,若不先建立世俗,即应无从建立胜义。然应成派之二谛,则仅以名言焉世俗,其名言建立则随顺世间虚幻增益(本属虚幻,即为之建立名言,此即是“增益”),而离一切世俗即为胜义。故虽未立量,亦可建立世俗。《入中论》偈颂,即依他起亦视为世俗因,予以遮遣,此即离一切缘起法(名言法)而立胜义。 《三摩地王经》偈颂的意思是:佛所说与圣者所闻诸法,实离文字(名句等种种名相),然于开示法义时(或圣者闻法时),则不能不随顺世俗建立名相以沟通,然此建立虽有增益(为虚幻法增益名相),而法义则实未因此增益建立而有所改变。此即如应成派所建立的二谛,虽建立世俗而不坏胜义。 【正文】是故于真实中双运等至与方便大悲,即能积集智慧资粮;于后得定中视一切法如幻,即能积集福德资粮。由是即能证佛之真实法身及两种色身。如《宝鬘论》云—— 诸佛之色身 福资粮所生 如王慧资粮 流出佛法身 如是,根之中道,缘二谛;道之中道,缘二资粮;果之中道,缘法色二身双运。 【释义】真实中等至,离一切染,即是智慧。与大悲双运,即智悲双运。如是积智慧资粮;后得智中如实见情器世间,功德事业自然生起,如是积福德资粮。由是成就佛法身与两种色身(报身与化身)。 住于真实而不离世俗(大悲方便),即不偏于智边,由是始能积智慧资粮;虽作功德事业而视一切法如幻,由是始能积福德资粮。故曰根之中道缘二谛;道之中道缘二资粮。如是证法色二身双运。凡成佛皆法报化三身具足故。 二、内宗——大中观 【正文】复次宣说深细内宗大中观义。此如清辩大师于《中观宝灯论》中所云—— 应成自续二派中观,为粗品外中观。善知识为辩破外道,或因着述大论,或因建立殊胜义理教导,是故说此。若欲体悟细品内中观,行者则应于瑜伽行中观自性中修止观。 此即说中观有二,一为外粗品,一为内细品。 【释义】《中观宝灯论》即《般若灯论释》,收《大正藏》第三十卷。引文不在本论之内,见于释文,故汉译无此。 此中须知,“他空大中观”实依瑜伽行自续派而建立,以其视一切轮回法自性空,而涅槃法则本体不空,由是“无生自性”以外一切法空,是即“他空”。 应成派则为“自空”。不但不执外境,抑且不执内识,由是离能取所取,住于真实,此即无“无生自性”可执,由是轮回涅槃法皆自性空。 了义大中观,即瑜伽行中观(Yogacara-Madhyamaka),即所谓“大圆满”法门,此即遮遣一切相对法,而赤裸直证绝对。由是“他空”、“自空”皆相对法,仅绝对始为“不二”(相对即为二),故此即不二法门,亦名不可思议法门。 【正文】于后者,摄法王弥勒已广说其义,一切法安主为三性。此即就末转*轮所说之无倒义理,及三轮究竟清净义,予以安立。 【释义】弥勒为未来佛,尚未正式于人间示现,故称之为“摄法王”。及其示现成佛,始为世尊。 三性,即遍计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三轮清净,即主、客、物三者自性空。如以布施为例,即施者(主)、受者(客),及所施之物(物)三者皆无自性。以三轮体空故,释迦说未曾说法,未有一有情可度。 了义大中观以末转*轮所说为了义经。如今有些学者怀疑,中观宗既说唯识为不了义,而释迦于末转*轮实说《解深密经》等唯识宗经典,却又谓末转*轮为了义,何则?宁玛派认为,末转*轮实说“瑜伽行中观”(了义大中观),《解深密经》等说唯识仅为其一分。 此可以《入楞伽经》为例。其主旨虽在说如来藏,然却仍说三性、八识,即因如来藏实为离垢心识境界。欲说离垢,必先令凡夫知心识污染种种行相,此污染相即名阿赖耶识。故末转*轮非专说唯识,仅为方便而作此建立。故可判唯识为不了义,而末转*轮则为了义。 【正文】于前说唯识宗中,依他起性为空体,且说为绝对,所遮如幻外境空。绝对真实(圆成实性)者,亦说为所遮如幻外境空。盖于心识及心行境界中,凡依他起者都说为如幻外境及其一切属性皆空之体,而一切法所依,本体皆空之空体,即是绝对真实。然此空体却非实有,以其为其轮回境之空故。轮回刹那生起,复依其垢染及重大过失而作区别。然此体于涅槃之证悟相则不空,以无始来时法尔住故。 《宝性论》如是云—— 佛身法尔净 烦恼故不染 而不离功德 以其不异故 《释论》云—— 此偈明何义?有情若离一切妄心,不于此自性清净如来藏中作种种区别,则自能迷离一切刹那生起之污垢。 如来藏实无所有,唯清净故,然自性真实,离分别法。故知如来藏中一切分别皆空,能除虚妄覆盖。然于恒河沙数诸佛之无分别相中则不空,以无分别及无所舍故。 【释义】此说“空”及“不空”。空如来藏为依他起性,不空如来藏即圆成实性。亦即空如来藏所空者为轮回界一切法,而不空如来藏则为佛无分别、无舍离之法尔真实境相。 换言之,八地以上菩萨心识已不受污染,即证缘起法之空性。而佛心识(姑名之为心识)则法尔不受污染。故二者心识境界不同,圣者证依他起性,佛陀则证圆成实性。故曰“如来藏实无所有,唯清净故。” 所引《宝性论》偈颂,依拙译《宝性论新译》。勒那摩提则译为—— 如来无为身 自性本来净 客尘虚妄染 本来自性空 本书英译者则译为如下—— 刹那生起污染空 以其具有分别故 无比真实却不空 以其具无分别故 此属意译,用意在配合说明依他起与圆成实之空与不空。 【正文】此即谓如幻所显诸相(遍计执)实无体性,依他起者亦无体性,而胜义真实(圆成实)复无体性。前二者为具能所之戏论,刹那生起虚妄,其自性则空。后者则为法尔显现之空性,为无实体之本性,以本来清净故,因空性力用而住,此即诸佛法身之证悟相。其所显现之力用,即为佛身佛土之体,遍虚空现前生起。以此觉性力用法尔而现,故离因果。此即如来十力及四无畏之体。 诸佛法尔显现,名善逝种。此非如种子之有变坏、有增减、有因缘等等,此无有覆盖,亦无有一可喻境堪思量或显现。 此如《文殊师利游戏大乘经》(Manzusri-vikridita-mahayana Sutra)所云—— 姊妹,妄心虽刹那生起,然不与自性内光明相融,以自性内光明不为刹那生起之妄心所染故。 此亦如弥勒菩萨于《宝性论》中云—— 无为无功用 不依他而觉 具智悲力用 自他利俱足 【释义】唯识宗谓遍计所执无实体性,依他起者亦无实体性,而圆成实则有实体性。即中观自续派安立无生自性,宗旨实亦同此。故据唯识见修习,即有能净的智,与所净的识,是即为分别。瑜伽行自续派则属他空,是亦落分别对待边。今了义大中观说圆成实亦无实体性,很可能给外宗(如前说唯识、中观自续派)认为是“断灭空”,是“恶取空”,故须辨别其理。 所谓圆成实性,虽然真实,但却不必有实体性,正以无实体性,然后始能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增不减。所以诸佛实法尔显现,离诸缘起。所表现出来的,非其体性或身相,而是其法尔功德事业。此如大日亦无实体,然而其光与热却法尔生起。此即其体虽空,却不失力用。 《宝性论》一颂,谓佛性及所摄八种功德,即一无为、二无功用(无作意起功用)、三不依他觉、四智慧、五慈悲、六力用、七自利圆满、八利他圆满。详见拙译《宝性论新译》。 【正文】唯若执一切法除空性外即无自性,此却为本空见,盖亦可依此边见说真实佛身本空。如是,则佛身、本觉智、佛土等皆可说为非实有,积集资粮、清净垢障等依此亦皆非实。无论因乘果乘之教法实显示除障之道,如是亦成断灭。 若清净之体非实,即无清净之果可得。根本智若空,则无利他之行,亦无所谓证悟。对世俗之不净依他起,亦无证悟相可转此不净为清净依他起。由是无在缠与解脱之自我,亦无救法可供个人证悟。如是有种种过失,皆缘执着自性本空而成邪见之因。此由《宝积经》所说即知—— 迦叶,若乎空性,以心计量,由邪见见空,是则为大邪见。迦叶,宁见计我如须弥山,不见憍慢众生计空为无。何以故?迦叶,一切邪见,解空即离,若此计外之空,彼不可化。 【释义】所谓“计外为空”,即是虚无,不但否定事物的本体实有,且连事物的功能亦加以否定。如是一切法皆归断灭,是则名为“恶取空”。 了义大中观虽远离一切边见,但却承认事物的相与用,因此修道便可除去垢障,便可积资粮,便可证悟。此即与“计外为空”者有所不同。 【正文】然若计外非空,则如《入楞伽经》云—— 云何空性?此即一切法胜义真实,即圣者大根本智。圣者根本智之究竟,即其本觉,此中一切见空,诸漏亦空,是即一切法胜义真实空,是即圣者大根本智。 说外空之胜义真实,亦可见于次转*轮经典。如《般若二万五千颂》云—— 何等名为他法他法空?若佛出、若佛未出,法住法相法位,法性如实际(依藏本尚有以下数句:无漏真实、法性如是、无倒自性如是、无异自性如是、如其真实如是住),过此诸法空,是名他法他法空,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此即如前引《宝性论》云—— 佛身法尔净 烦恼故不染 如是展现之自性于有情心识中,实如珍宝之藏诸于地。于彼性中本无污染,然却刹那自然生起轮回相,如水成冰。《三摩地王经》中有云 清净内光明 无障亦无杂 是名善逝种 无始住其实 于龙树大师之《摄真实论》中亦云—— 有如地中泉 彼是纯清净 智在迷妄心 亦纯净如彼 上来所引,即谓依了义言,如来藏实不可思议。如来藏自性遍轮回涅槃,离善离恶。此如《大乘庄严经》云—— 一切法自性 无异即如是 净即如来性 有情具彼种 上来所引,明离对待之自性,即为无变异之实相。于《宝性论》中有云—— 本初及后际 不变其胜义 若依刹那生起之污染作区别,则说有三类,此如《宝性论》云—— 不净与染净 及圆满清净 吹第相应者 凡夫菩萨佛 《释论》释此云—— 世尊于诸经中广说无垢藏六种义理,即性、因、果、相应、行等。此皆可依三种境界,立三种名字——一者,境界不净者名为世法有情;二者,境界有净及不净者名为菩提萨埵;三者,境界圆满者名为如来。 以此即有三乘差别;或依次第而有五道、十地之差别;或依伦理而有善恶有情之别;有声闻、辟支佛、菩萨、佛陀之别。然内在光明自性则为真实之开展,亦即胜义谛,周普万法而无善恶增减等种种对待。此如瓶,瓶由其性而显差别,谓土瓶、木瓶、宝石瓶等,然若论瓶之空间,则无瓶性差别。如《宝性论》云—— 如空遍一切 而空无分别 自性无垢心 亦遍无分别 遍一切处法共相 过失功德及究竟 恰如虚空中色法 有劣有中有最胜 【释义】上来大段说如来藏。 如来藏思想于印度佛教中为一大流派,当日传来汉土,发展成为三论宗、华严宗、天台宗。然而当日传来者实为瑜伽行自续派的他空见,即《大乘起信论》的思想。至于菩提达摩所传,愈来愈多证据证明即是不二法门(文殊师利法门)。此可参考邵颂雄《禅密同源初采》(刊《内明》第二九九期)。 不二法门即了义大中观,虽亦说如来藏,却非他空。由是即不受今日汉土流行三系判教所判,以其宗义非“真常”故。 于《宝性论释论》中,已明说凡夫、菩萨、佛的分别,依三种境界(vrtti原意为转,指心识所转境)。然而当日勒那摩提译本论时,实持他空见而译,由是遂令弥勒菩萨所传的如来藏义与他空见混淆。盖视为心识所转境界即无实体性,如何能称之为“真常”?此可参阅拙作《宝性论五题》(刊《内明》第二九五、二九六期;及《慧炬》第三八八至三九O期,并收入拙译《宝性论新译》附录)。 时至今日,必须将关于如来藏思想的判教弄清楚,而且更不能将此思想分别为初、中、后期来理解。若不明如来藏的了义,则将失去了义大中观此一重要法门。尤其重要的是,持了义大中观见的宁玛派,保存了由印度传来的九乘次第修习体系,由小乘止观至大圆满法,条理井然,若因对如来藏的误解而忽视了此体系的修习,对整个大乘佛教来说,实为莫大的损失,因为可能同时忽视了一向以来印度大乘修习传统。 【正文】若谓上来所说三种境界究竟如何?则有情之轮回涅槃,实依能否解脱 覆盖其如来藏之垢障而作差别。如上论云—— 处处有情具佛性 佛见无垢功德藏 二障所覆罗网云 以慈悲风吹令散上说三种境界,凡夫为无明覆障,仅得少分证悟相。声闻阿罗汉与辟支佛则以或多或寡之对治力,渐除覆盖如来藏污染,是故证悟相较上;然地上菩萨则已超越种种具无明相之位,是故更上;至于佛陀,离一切障,是为至上。 是故胜义谛者,为实相之展现,不依下三乘圣者所住自性而安立,此谓阿罗汉、辟支佛、菩萨等。住于资粮道及加行道上者因难知其义,仅能作为考察智之精进;即住于定慧者,于道上亦难了知究竟,仍离少分证悟,此如小儿难知,其光辉于隙缝中仅为一闪者,实为无所不照之大日。 上来所说,如《宝性论》云—— 离言唯胜义所摄 离世智且无可喻 无比及离轮涅法 佛此境界不思议 于佛界中,直接且圆满了知此真实自性展现。此如《释论》释云—— 真智见少份 如云间见日 圣者清净见 亦非常见此 唯具无边智 始常见法身 以一切种智 无边如虚空 【释义】说如来藏为无明覆盖,即说心识因受污染而失圆满清净本觉。非谓有一清净实体,其上覆盖着无明像一层壳。 言实相展现,不依三乘圣者所住自性安立,即说三乘圣者心识境界尚非实相,以尚于程度上受烦恼污染故。如是即知所谓如来藏者,无非为心识不受污染时的境界,此境界唯佛始能了知,离言说思维。 【正文】或难言:有情成佛须积集二资粮,及以法尔光明之显露,以出离二障,然则此于有情自性中,其实为无用者耶? 答云:不然,此盖有两种离垢。一者法尔清净,一者离刹那生起之污染。前者真实,以为其自性故,于本来清净本性无所变异故。此如《诸佛根本智庄严经》所云—— 文殊师利,心即法尔光明故,不为虚妄心所染,唯受刹那生起诸妄念所污。是知法尔光明离诸虚妄。无虚妄则无对治。 又如《般若二万五千颂》云—— 侨尸迦,于意云何,有情有生灭不? 答言:不也,具寿须菩提,若问云何,则以有情本来清净故。 同经又云—— 于法尔光明中,唯清净离诸虚妄。以受想行识皆法尔光明故。是唯清净,离诸虚妄。一切相智所起万行,皆为法尔故。是亦唯清净,离诸虚妄。 由上来所引,知法尔离垢实超越心识境界,实由诸垢障中真实解脱。于胜义中此本来圆满,以绝对真实(圆成实)法尔清净故。 第二种离垢,即对刹那生起诸垢障作适当对治。前已说此非真实证悟,此住于根,不为道所治,故其果则仍是有情。由是知说无相违,以未说有情即离一切障诸佛故。 【释义】误解了义大中观为断灭空者,以说成佛亦无真实本体,故质疑曰:积福德资粮及智慧资粮,及显露法尔光明以除烦恼障所知障,是否其实徒劳无功?其意若曰:若成佛了无本体,则谁是资粮之受者,谁是离障成佛者? 此不知所谓圆满清净如来藏,实谓其法尔圆满清净,乃指法身诸佛境界而言。此即与有情之修道与对治无关。有情心识非法尔能离一切障染,故仍有积资粮与除障之业力。然若落对治边,即有能所的区别,故非证悟,由是即非究竟。 因此,不宜将诸佛境界用于有情心识,亦不能用有情心识来思议诸佛境界。谓有情心识本来清净,不等如说其不受污染,而佛则决定不受污染,以具污染即非佛故。由是佛之本体不可思议,仅能说为法尔圆满清净。大圆满三句义,谓体性清净、自相任运、大悲周遍,即如是说佛之性相用。 【正文】同理即说有两种实证。此即由本来真实之本觉而证法尔根本智之实证,及由道上禅定力而证依他起根本智之实证。前者定义为超越世俗,为法尔根本智,此由自体本觉智而了知胜义真实。故《文殊真实名经》云—— 随身成妙义 净除诸恶趣 救诸群生尊 度脱诸求生 此两种出离及两种实证,自性圆满,住胜义真实体性中。此如圣者弥勒于《宝性论》云—— 于法无所减 亦复无所增 如实知实谛 证此即解脱 后一种实证,为由道上定力所增长之实证,说为绝对,须离整治,盖于等至时之根本智,及后得时之大悲,已积二资粮,故离障力已能成就证悟。此如《大乘庄严经》云—— 前际与后际 此中无分别 诸障所不集 由是得成佛 【释义】说两种离垢,一者法尔,一者对治,前者真实,后者不真实。 说两种实证,一者法尔,一者依他起,而二者皆真实。 何以有此差别?此实说离整治则可证真实,对治即非真实。以对治则必落边见故。由是可知了义大中观离边离整治。 然离整治必须住法性中始可言此境界,此所以跟懈怠与放纵不同。 或问如何始能于定中住法性?此则必须历九乘次第修习,依次证生起次第之三等持、证圆满次第之子母光明、证生圆双运、入大手印定,始可言住于法性。此中无著论师于《宝性论释论》中云—— 譬如芽渐长 突离种子壳 见道断烦恼 渐修忽顿悟 ---------------------------------------------------------------------------------------------- 更多敦珠法王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