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四念处:十四、修习四念处的譬喻 |
 
四念处:十四、修习四念处的譬喻
原始圣典中相关譬喻的编译 梵文汉译杂阿含经:刘宋 求那跋陀罗 译 经典选录写成语体:台湾 曾银湖 编译 小鸟罗婆(六一七) 我听说是这样:有一阵子,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那时,世尊告诉比丘们说:「从前有一支名叫罗婆的小鸟,被老鹰抓住而飞腾到空中,在空中叫唤著:「我自己不够警觉,忽然遭到这个灾难。我擅自离开了有父母保护的(根本)境界,而游荡到别的地方,才会遭到这个灾难,弄得现在被别人困住了,不得自在!」老鹰告诉罗婆:「你所谓自在的境界在那里呢?」罗婆回答说:「我在田垄耕地中,自有境界可以避免各种灾难,也就是我家父母所保护的安稳境界。」老鹰对罗婆起了傲慢心,说道:「就放你回到田垄耕地去,看看你能不能脱身好了!」于是罗婆就得以脱离鹰爪,回到田垄间的大石块底下,安然停住,然后在石块上作势要跟老鹰搏斗。老鹰大怒:「这小鸟竟敢跟我搏斗!」气极败坏地迅速飞冲直下。于是罗婆就躲到石块底下去,老鹰来势汹汹就冲到坚硬的石块上去了,粉身碎骨而死。那时,罗婆深藏在石块底下,仰起头来说道: 「老鹰用强力,罗婆依靠自己的境界; 乘凶猛威力,导致粉身碎骨的灾祸。 我通达事理,依著自己安稳的境界, 降伏了怨家,欣见自己能力而欢喜。 凶暴又愚笨,纵使有百千龙象之力, 比起智慧来,不如我的十六分之一, 看我殊胜智,摧毁消灭了大鸟苍鹰。」 就像这样,比丘们!就像那支被老鹰抓住的小鸟一般愚痴,自己离开了如有父母保护的(根本)境界,游荡到别的地方,导致这灾患。比丘们,你们也要这样注意著,对于自己本份境界内的所作所为,都应该善加持守,远离其他境界,应当如是学习。比丘们!所谓「他处」─其他境界者,就是五欲的境界。眼睛看到可爱、适意、想念的美色,就生起贪欲染著之心;耳朵听到妙音; 子嗅到芳香;舌头尝到美味;身体碰到可爱、舒适、想念的接触,就生起贪欲染著之心。这就是比丘游荡到其他地方,其他境界去了。所谓比丘自处于父母(根本)境界者,也就是指住于四念处。那四念处呢?就是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所以,比丘们!应当在自己本份内的根本境界游行,远离其他的地方和境界,应当这样修习。 佛陀说法结束了,比丘们听了佛陀所说的,都欢喜奉行。 愚痴猿猴(六二○) 我听说是这样:有一阵子,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那时,世尊告诉比丘们说:「大雪山中,寒冰 峻的地方,连猿猴都没有,更不会有人了!有些深山上,虽有猿猴却没有人类。也有一些山上,人、兽共同居住在其中。在猿猴活动的地方,猎人就把黏胶涂抹在草地之上。聪明的猴子就远远地避开它。愚痴的猴子,不知道要远离避开,用手稍微一碰就被黏住了;又用两支手想要解开它,反而都被黏住了;改用双脚来解开它,又被黏住了;于是用嘴巴去咬草叶,又被黏住了;五个部位都被黏住了,身体卷成一团倒卧在地。猎人来了,就用木棍穿过去,把它扛走了。」 「比丘们!应该要知道,愚痴的猿猴,离开了自己的境界─如有父母保护的居处,游荡于其他境界,才会导致这样的苦恼。就像这样子,比丘们!愚痴的凡夫比丘,住在村落边,早上穿衣持钵,走进村落去乞食。不善加守护自身,不收摄根门,眼睛看到美色就生出染著,耳朵听到妙音, 子嗅到芳香,舌头尝到美味,身体碰到柔触,都会生起染著之心。愚痴比丘的内根外境(1.眼、色 2.耳、声 3. 、香 4.舌、味 5.身、触)都被五条钢索牢牢地绑著,随顺著魔王的欲望。」 「所以,比丘们应当要这样修习:对于自己本份内的所作所为,要依著如有父母保护的(根本)境界而住,不要游荡到其他的地方,其他境界去了。比丘们!什么叫做比丘本份内的所作所为和根本境界呢?那就是四念处: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 佛陀说法结束了,比丘们听了佛陀所说的,都欢喜奉行。 美女与油钵(六二三) 我听说是这样:有一阵子,佛陀住在波罗奈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那时,世尊告诉比丘们说:「世间所谓的美色,其美貌者能让许多人聚集来观看吗?」比丘回答说:「是的,世尊。」佛陀告诉比丘:「若有世间所谓的美色,其美貌者在某个地方表演各种唱歌跳舞的欢乐节目,而且有大众云集在一起。如果有这么一个男人,不呆、不笨、喜欢快乐、讨厌痛苦、爱惜生命、害怕死亡。有人告诉他说:『某某人,你必须端著这个装满油的 钵,从世间美女身边的大众群中通过。我会派一个刽子手,拔刀跟随在你后面,如果你不小心掉了一滴油下去,就会立刻杀掉你。』比丘们,那个人能够不专注于油钵,不在意于刽子手,而敢分心去观赏美女和大众吗?」比丘回答:「不能不专注,世尊。为什么呢?因为那个人看到背后有个拔刀者随行,随时就会记著:「我如果掉落了一滴油,那个刽子手就会砍断我的头,只有专心一意,系念专注于油钵,从世间美女和大众群中通过,不敢东张西望。」 「是的,比丘们!如有出家人、修行人,正身自重,专心一意,不顾声、色,善于收摄一切心性,住于身观念处。比丘们,这样子身身观念处,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的贪欲和忧伤;受¨¨;心¨¨;法法观念处,亦复如是。这就叫做比丘正身自重,专心一意,不顾声、色,善摄心法,住于四念处。」 那时,世尊以偈语说: 「专心正念,护持油钵,自心随时守护,未曾游荡到其他地方。其微妙殊胜,甚难超过,这是诸佛所教导的断除烦恼的利剑,应当要专心一意,勤加守护,而不是像凡夫那样放逸行事,这样才能够进入不放逸的教导中。」 佛陀说法结束了,比丘们听了佛陀所说的都欢喜奉行。 调味与调心(六一六) 我听说是这样:有一阵子,佛陀住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里。那时,佛陀告诉比丘们:「应当要注意自己身心的状态,不要向外攀缘令心散乱。为什么呢?如果那个比丘愚痴、缺乏辨识力、没有善巧,不注意自己身心的状态,而攀缘外在的境相,就会退堕,自然会生出种种障碍来。就好比是一个厨师,愚笨、不辨口味、缺乏烹饪的技巧,不会调和众味来侍奉尊贵的主人一样,、硷、酢、淡不适合主人的心意,不能满足主人的嗜好。、硷、酢、淡的调理,不能亲侍在主人左右,随时伺候主人所 ,听其所欲,深得其心,反而自以为是地调和众味以侍奉尊贵的主人。这么一来,如果不适合主人的心意,他就会不高兴,不高兴就得不到赏赐,也就得不到主人的眷顾了。」 「愚痴的比丘就像这样,缺乏辨识力,没有善巧,对于身身观念处,不能断除主要的烦恼(中译注:相应部为随烦恼,即五盖),不能摄念在心,也得不到内心的宁静安详,得不到胜妙的正念正智,也得不到四种增上心法(中译注:四禅定),无法得到现前的安乐和从未得到的安稳涅槃。这就叫做比丘愚痴、缺乏辨识力、没有善巧,不能摄念观察身心的状态而攀缘外在的境相,自然生出种种障碍来。」 「如果有个比丘很聪明、具辨识力、有善巧方便来注意自己的身心状态,然后才观察思惟外在的境相,那么,日后他就不会退堕而生出障碍来。就好比是聪明、辨味灵敏的厨师,以优秀的烹饪技巧来供养尊贵的主人一般,他能够调和众味─、硷、酢、淡,善于注意主人所喜好的口味,进而调和众味以迎合其心意,遵照主人所要的口味,一次又一次地予以奉侍。主人高兴了,必定会得到赏赐、眷顾、信任和器重。聪明的厨师就像这样,善于注意主人的心意。比丘也应该像这样,身身观念处,断除粗重的烦恼,善于摄念在心,内心宁静安详,正念正智,得到四种增上心法,现前住于安乐,得到从未有过的安稳涅槃。这就叫做比丘聪明、具辨识力、有善巧方便来注意自己的身心状态,然后观察思惟外在的境相,就不会退堕,不会生出障碍来,受¨¨,心¨¨法法观念处,也是一样。」 佛陀说法结束了,比丘们听了佛陀所说的,都欢喜奉行。 一九九六、六、二 译于台中远离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