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佛法与内观系列:内观禅修手册 5-2 阿姜达磨多罗的开示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佛法与内观系列:内观禅修手册 5-2 阿姜达磨多罗的开示

 

  一.通论

  1.每个人应以导向体证的修习来护持教义,因为体证和解脱是佛法的精髓。这是佛陀所真正教导的。每个人都可体证,因为真理是每个人所固有的。真诚修习的人就是护持佛法的人,这是最高的功德。

  2.从知苦到灭苦,最简单而直接的教导方法就是正念禅修。正念是所有正确修习的基石。

  3.要发展这种修习,唯一必要的事是信心和认真。即使是小孩、酒鬼、疯子、老人、文盲都可以发展正念。

  4.当一个人在老师的指导下禅修,发展完美的正念和正定时,自己就完全在体验正道。

  5.当识生起而没有正念时,根尘接触会导致好恶。渴求持续的欢乐,进而执取、造业和再生。内观禅修是这无止尽的贪爱的解药。

  6.每个人都有某种程度的正念。生活中一般的事情,像开车、烘烤面包等等都需要某种程度的正念或注意于当下。不过所有这种普通的正念,我们可以称为世俗的。为求涅槃,正念必须成为超世俗的。透过这种精确的正念,注意身、受、心、法,我们可以了知我们内在的整个宇宙。要实现它,我们所要做的是,在身体的所有姿势中,不管动或静,建立持续的正念。

  7.任何时候,一有正念就自动伴随着八圣道中的正定和正见。这实际的意思是,当我们正念于身体、感受、心和法,清晰经验这四处接触的感受时,已在培养八圣道。

  8.我们必须有充份的决心,一直当下在身观身、在受观受、在心观心、在法观法。我们必须修习所有四念住。贪爱生于所有六根门,因此以觉察感受来舍弃贪爱,是整个修习的关键。它可终止执取并通往解脱。

  9.禅修中可发展出三种定。其中两种系通往禅那而发展的,这两种是近分定及安止定。这二种的每一种都是把心固定在单一的禅修对象上。这种禅修包括观想固定的外形或颜色。当发展出近分定及安止定时,喜悦和宁静即会生起,禅修者全神贯注于对象,没有盖障可以打扰他。这种暂时的压伏烦恼,免于贪、瞋、痴的状态,只有在禅修者将心保持在禅定的对象时才存在,一旦心一离开专注的对象,喜乐就消失,而心再度被烦恼所包围。固定的专注另有一种危险,因为它不会增长智慧,它会对喜乐执着,甚或滥用定力,因此实际上增加了烦恼。第三种定就是八圣道中的正定。这种定系依据剎那相续的内观来发展的。祇有跟随正念之道的剎那定,才能摧毁烦恼。这种定并非将心固定于一个不动的对象,而是正念于变化的身受、心受、心和心的对象(法)。当剎那定适当地在内身、内心建立时,再生的轮回即被破坏了。

  10.色身是发展剎那定和产生智慧的基石,因此,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触所生起的感觉或感受,我们必须觉知。持续不懈是禅修成功的秘诀。禅修者必须日以继夜时时努力勤修正念,如此很快发展出正定和智慧。佛陀说过,假如禅修者七日七夜,时时正念即可达到完全的觉悟。所以,内观的精髓是时时刻刻正念于六根接触所产生的感受。

  11.我强调禅修开始以身念住为焦点。我们必须培养正念于六根,由此体验身体上微细的感受。

  12.当修身念住时,已包括受、心、法;修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也是同样。这四种都可在其中的一种找到,因为它们不能隔开生起。当在四念住上看到五蕴的生起灭去时,所谓「诸蕴皆无常」就会对禅修者变得很清楚。

  二.身念住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

  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

  于是觉知:「唯有身」,如是唯有正智,唯有正念。彼无所依而住,不再执着世间任何事物。

  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1.我们如何在身观身呢?内身是什么?外身又是什么?外在身体是由坚性(地)、湿性(水)、暖性(火)和动性(风)四大所组成。外身出生、成长、衰灭,头发变白,牙齿脱落,一切都不顺我们的意。

  2.在内身,佛陀祇看到五蕴持续变动。然而,处于贪爱和执取的平常状态,我们是看不到内身的。贪爱和执取产生一个「常住」的错觉,所以不能体认各蕴的生起和灭去。因此,修习正念是必需的。

  3.要看内身,禅修者必须以心来观察外在世俗的身体。任何一个部位一有感受,如伸展和弯腰,都要正念分明。经由持续如实觉察感受,才能了知在所有身体姿势和动作中无常的真正特性。他会看到身体在片刻间如何生生灭灭。祇要一体验这点,他就看到了真正的内身,看到了五蕴。这样的体验是正精进。

  三.受念住

  如是,或于内受,观身而住;于外受,观受而住;又于内外受,观受而住。

  或于受,观生法而住;于受,观灭法而住;又于受,观生灭法而住。

  于是觉知:「唯有受」,如是唯有正智,唯有正念。彼无所依而住,不再执着世间任何事物。

  诸比丘!比丘如是于受观受而住

  1.有五种感受︰身体愉快的感受(乐),身体不愉快的感受(苦),心理愉快的感受(喜),心理不愉快的感受(忧),中性的感受(舍)。一般的层次是外在的感受。系指一般的贪着是来自认同「感受」,相信它们就是「我」、「我的」、「我自己」。即使对中性的感受,仍有无知和认同。任何伴随有执着、排斥、认同的感受,或伴有贪、瞋、痴的感受,就是外在的感受。外在的感受会产生执取和导引我们入生死轮回中。

  2.禅修者必须看透外在感受,进入内在的感受或五蕴。假如禅修者看到内在的感受,他就能终止执取。

  3.虽然佛陀教导在所有根门处修禅观,但是透过身的感受来观察是最容易的。这在任何姿势都可以做。例如,禅修者坐着时,应专注于身体接触地面的部分,并经验接触的感受。随着禅修的进展,他会看到五种感受如何在依附色蕴的接触处生起。

  4.当自己观察到色蕴为感受的基础,同时也观察到色蕴和身体都是无常时,将会看到感受也是无常的。延伸这种内观,禅修者会体认到所有的蕴,包括想、行、识,也都是无常的。它们是无常、苦、没有永恒的自我。祇要消除执着,人就可以从自己身体内体证四圣谛。

  四.心念住

  如是,或于内心,观心而住;于外心,观心而住;又于内外心,观心而住。

  或于心,观生法而住;于心,观灭法而住;又于心,观生灭法而住。

  于是觉知:「唯有心」,如是唯有正智,唯有正念。彼无所依而住,不再执着世间任何事物。

  诸比丘,比丘如是于心观心而住

  1.我们必须了解如何在禅修时,正念于心──外在的心和内在的心。外在的心指肤浅的心,用以处理外在的对象,这个心就是思考房子、妻子、子女、过去、未来等等。外在的心伴随着贪爱、执取、歧视等等。

  2.要了解内在的心,最好的方法是观察由于心的接触所产生的感受,六根中任何一根接触对象时,人就会经验到由于心的接触所产生的感受。我们藉此方式在心观心。这是所称内在的心。利用观察心的接触所产生的感受,人会直接了知五蕴,也就是色、受、行、想、识五蕴,并看到它们总是生起又灭去。

  3.当禅修者对内心的观察达到细腻时,心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影像,例如月亮、太阳、星星或想象的形体。在这个阶段,心有时不自主地体验到喜悦,或经验愉快的感受,甚或觉得没有烦恼而相信自己已开悟。人可能执着这种禅修状态。禅修者这时必须运用智慧,透视这些体验,看到无常、苦、无我三种特性。要如此,永远要回到感受处,观察那由于心的接触所产生的感受。不可对心所产生的触受失去正念。

  4.禅修者在注意由心的接触所生起的感受时,应进一步观察感受如何生起,心识如何认知事物。禅修者会看到由心生起的识,去认知事物,比眼、耳、鼻、舌、身等识更为清晰。禅修者应更进一步观察,不同根门如何发挥功能。

  5.有时禅修者的正念和专注十分强烈而脱离四念住时,心被提升了并体验到好象内外都没有自我的空无感觉。当发生这种现象时,人可能觉得他已脱离烦恼。其实在这种空无的状态中执取仍然潜伏着。无论何时发生这现象时,禅修者应注意他已偏离涅槃正道,而走向禅那。涅槃的空是以涅槃为目标的禅修结果。要体证它就是要培养持续的正念。当内观更有进展时,他可认知到剎那间念头的变异。那时实体感或自我感就粉碎,而无我感呈现了。

  五.法念住

  如是,或于内法,观法而住;于外法,观法而住;又于内外法,观法而住。

  或于法,观生法而住;于法,观灭法而住;又于法,观生灭法而住。

  于是觉知:「唯有法」,如是唯有正智,唯有正念。彼无所依而住,不再执着世间任何事物。

  诸比丘,比丘如是于法观法而住

  1.人必须在法念住上精进,来看真正内在的法。内在和外在的法是相互关连的。禅修者不应执着于外在的法,这些是教导的文字或形式。将外在的法比喻为指引到达内在法的地图,这是对的。佛陀曾说明外在的法之性质,他拾起一把树叶在手上,佛陀说︰「我所教的法,就好比树林中的叶子。不过有智慧的人知道如何实际应用法,像手上一把叶子一样多的法,就已经足够。」这一把系指四念住。假如人不聪明,他可能坚执外在的法的文字与观念。由于执着,人被外在的法绑住,只知引述佛陀的话或祇是想想他的教诲而已。

  2.禅修者必须突破外在的法,进入内在的法。禅修者必须持续正念于由心的接触所生起的感受,以进入内在的法做为他的主要目标。以这样方式修习,禅修者会看到所有真实的法,即内在的诸蕴。有关这修习技巧,佛陀说过︰「见我即见法,见法即见我。」

  六.练习的要点

  1.四念住的内观修习,应从身念住开始。最好的下手处是觉知手心的感受,将手和前臂往上举起,每次三至六英吋,移近肩端后再往下移。觉知每次移动时,手中生起和灭去的微细感受。正念和专注在这儿的感受,将导致感觉到全身感受的生起和灭去。这将导致体验「心基」(心所依处),也就是说,当禅修者手中的感受生起和灭去的同时,也会感觉到心窝周围感受的生起与灭去。多修习后,专注力和正念力将强到足以注意到心基处微细感受的同时,也能注意到身上其他任何的感受。

  2.这可进一步在所有姿势来培养。站姿时,他应观照双脚触地生起的感受。假如修习走路的禅修,他应该努力注意移动时脚心剎那的感受变化。当卧姿的禅修时,正念应转至身体接触床垫的感受。

  3.在这些姿势中,正念的发展,将从一个粗而持续的感受到清楚觉知所有感受每刻的生起和灭去。有了较强的正念,禅修者也更清楚注意到心窝处感受的同时生起和灭去。

  4.应尽可能在所有姿势中持续修习。所有的根门也会成为禅修的一部分。首先,声音听起来跟平常一样,然后觉得感受好象在耳鼓。最后,由于强的专注和正念,它被注意到就像身体的感受──在心基处生起和灭去。

  5.最后,觉得所尝的、所闻的、所看得也都是生灭变化的感受。首先是在感官上,而后是在心基处。

  6.对最细微的第六意根,也会愈来愈清楚其生灭。那时禅修者会体验「意触」所生起的感受。当一念头生起时,在心基处会觉知到一个感受。这是意触所生起的感受。禅修者现在有足够的心力去抓住念头生起到终止的心念的移动。当意念从心向上移动到颈后,和经过头部时,也能够感觉到感受的路径。

  7.在此时,禅修者可能看见各种景象和白色或彩色的亮光。这些是迷人的,会让我们在体验真理的道上迷失。所以,禅修者不应对这些现象留意,反而应在心窝中心,直接专心于感受本身。在每一剎那的专注,你体验整个生起和灭去的过程。念头会生起,不过灭去很快。记忆、计画也会灭去。当下正念的力量清晰穿过感受时,所有这些很快灭去。

  8.修习的要点是,禅修者在所有姿势中,保持感受的持续觉知。这样,他可以直接体验在身观身、在受观受、在心观心、在法观法。感受、接触和透过心基发展剎那的觉知,是关键之所在。

  9.最后,禅修者会觉知五蕴剎那的生起、灭去。这种直接验证五蕴不断的改变是佛陀所说的真理。当内心完全净化、专注和平衡时,禅修者将觉知全世界,即所有六根,祇不过是心基处的感受。整个世界,只是每刻生灭的感受或振动,对他不再有任何束缚。他会看清三法印的真理。最后,禅修者会体验超越了生死的安详,这就是涅槃。这是佛陀的正道。

 
 
 
前五篇文章

佛教基础知识问答:什么是发菩提心?

佛教基础知识问答:什么是五乘教法?

佛教基础知识问答:什么是菩萨?

佛教基础知识问答:什么是三皈依?

佛教基础知识问答:什么是五戒?

 

后五篇文章

佛法与内观系列:内观禅修手册 5-1 内观禅修手册

佛法与内观系列:内观禅修手册 序 前言 5

佛法与内观系列:禅修者与内观 4-4 问与答

佛法与内观系列:禅修者与内观 4-3 给孙伦禅修法初学

佛教基础知识问答:什么是涅槃?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