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佛法与内观系列:身念住念观法 第一篇 理论 7-1-1 一、佛法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佛法与内观系列:身念住念观法 第一篇 理论 7-1-1 一、佛法

 

  一、佛法

  二千六百年前,印度北方释迦小王国的悉达多太子,因为见到他生活周遭苦的逼迫,离开了他的妻儿展开独自追寻灭苦的方法。他追随当时印度苦行者的修行目标寻求神我-或不死。他跟一位老师修行,成就了第七次第定(共有八个次第定、四种色界定、四种无色界定)。后来,和另一位老师修行,又成就第八次第定。但他很快地发现这些禅定只是暂时的状态,根本无法灭苦。然后他开始修苦行,这种苦行是以绝食来净化灵魂而摆脱苦痛。他一直修到全身只剩下皮包骨。最后他接受一位名为苏嘉塔(Sujata)的牧羊女所供养的热乳粥而停止了绝食的苦行。他体会到极端的欲乐(定乐)和苦行并非灭苦之法。唯有中道法才是灭苦之法。当夜,在禅定中,他体证了四谛法而彻悟了。他就是后来为佛教僧侣所熟悉称颂的无上正等正觉者(三藐三佛陀)-或「不由他的觉者」。

  今天世界上越来越多人,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富足生活,但是内心却觉得很空虚,都逐渐转向学习四圣谛和中道法。释迦牟尼佛经过四十五年辛勤地弘法利生,他只教导一件事:「苦和苦的止息」。佛陀并不喜欢探究类似「宇宙有尽无尽」这种令哲学家殚精竭虑的问题。然而他却明白地指出整个宇宙的器世间是色法,而生于其中的有情是心法与色法(名色或五蕴)。在佛陀体证的教法中,并没有永恒的自我、上帝创造的灵魂或人的灵魂。佛法的修持,其实可以简单地定义成把身心当不断变化的事物来观照(明觉)而已。经过二千多年来,透过许多身心观照的结果已经累积了大量的专门知识。(甚至近代西方国家对于「梦」的某些研究成果,早在两千年前就为佛教徒所熟知了)。

  壹、什么是佛法?

  真正的佛法不是寺庙、佛像、供养僧人托钵的食物或是仪式。虽然这些事物都很有价值,但并不能代表真正的佛法。那么什么是佛法呢?如果说佛法是以正念、正知修行,引发般若智慧而断除烦恼并止息苦痛-这个概念更接近答案,但还不够清楚。

  如果说佛法是色心二法-那么就更接近答案了,但还不十分令人满意,因为「心」这个字所传达的概念是:一个紧凑的心,整个是一体的,处理所有各种不同的精神作用。为了更真实地描述心,可以将心表示成很多心态(心王),每个心王个别生起并且彼此不同:如看的心态与听的心态不同,妄想的心态与修行时观身的心态不同等等。「我们」这个整体存在的感觉,也只是每一剎那生起其中一个心态,而下一剎那迅速地被另一个心态所取代而已。

  但光讲心态(心王)还不够,心态(心王)其实是由五十二个心所法所组成的(例如:触、受、想等都是心所法),所以对心的真正的定义变成「心王-心所」,如果现在将色法也加入佛法实相的定义中的话就成为「心王-心所-色法」。但心王-心所-色法还不是有情身心整体的「描述」。如果修行成就(体证身心非「我」)会达到一种状态,此时短暂的道剎那将生起而断除烦恼,这种道剎那是以涅槃为所缘,而涅槃是佛法的实相之一。

  因此我们最后对佛法实相的定义变成身心和觉悟-或者用巴利文表达即是心王-心所-色法和涅槃。对佛法而言,这四法都是实相,这表示这四法在宇宙中都是「真实的」-亦即他们不用透过概念去了解。所以宇宙中每一个有情都由前三法所组成-心王-心所和色法,而涅槃-是开悟的四个道果当中,能断烦恼的道剎那的所缘-是实相中的第四法(重要的是,要了解涅槃只是心在特定的般若智慧状态之下的所缘,涅槃真正呈现的是非常短暂一剎那的安祥与宁静-而它的属性不与烦恼相应)。

  佛法立前三法(心王-心所-色法)的目的是要证明「你」实际上由许多部分组成(迅速生灭的心和迅速生灭的色身),因为没有任何一部分是「你」,他们所共同组成的也不会是「你」,在佛法中,这种将色心二法分析成不同的几个小部分的科学称为阿毗达磨:这种科学能帮助我们更容易认清所谓的「我们」是非男、非女并且无我等等。

  那么我们第一次对佛法下的定义就是这些实相(心王-心所-色法和涅槃)才是佛法-真正的佛法。

  世界上每个有情都符合这个色心二法的定义(心王-心所-色法)。而无情只是物质,是色法。即使那些不了解这个定义,或未曾听闻佛法的人,还是由心王-心所-色法所组成的,而涅槃还是存在于心完全清静时可达到的一种状态。希望在你读完对真正佛法简单的定义之后,能对以下各节中,我们老师针对这个重要标题所作更深入的讨论,能有进一步的信心。

  贰、讨论

  可以将佛法定义成两方面:

  1)自然界的真实状态和

  2)佛陀的教法。

  1)自然界的真实状态

  佛说「Sabbhadhammaanatta」意即「一切法(事物)无我」因此我们可以了解宇宙中的四种实相-心王、心所、色法、涅槃都有共同的一个特性:他们都是无我的。

  这四法是自然界的真实状态(sabhavadhamma)-亦即无我、非男、非女、无上帝等。「sabhava」(实体),在这句话中专指无我、无男、无女等。无我是三法印(无常、苦、无我)之中,唯一可以适用于这四个实相。因为涅槃是出世间法:是常、乐、但无我的,而心王-心所-色法是世间法:是无常、苦、无我。

  1.每个人都具足四法中的三法(心王-心所-色法)。或者可以将这四法摘要成心和身(名和色)。或者将他们细分的五个部分,称为五蕴:色、受、想、行、识。这三法(心王-心所-色法)将我们束缚于生死轮回-不断地生、老、病、死之中。这三法(心王-心所-色法)由因缘而生,而且彼此互为因缘(如:有身无心不能活动,有心无身不能作用)。而且身心在一生当中不断地迅速生灭,不管我们察觉与否,每一剎那,身心都不断地生灭变化,这是世间法,而这个体性的推动者并非上帝、梵天或其他神秘力量的介入。

  五蕴或身心是苦(苦谛)(「sacca」是「真谛」之意。因此「dukkhasacca」是苦谛-第一圣谛)。五蕴是真正的苦谛,是苦因的果,苦因是渴爱,如第二圣谛,苦集圣谛所述。身心真正的创造者是烦恼,烦恼是渴爱,或者对修行而言,烦恼即是贪、瞋、痴。也唯有烦恼才能创造身心。身心(五蕴)即是我们一般认为的男、女,或此人、彼人,或这个国籍的人那个国籍的人。这个因(烦恼)和果(五蕴)都有三个特质-无常、苦、无我,这是自然的法则,没有任何一个有情是例外的。

  2.涅槃也是实相,但它不属于五蕴-亦即不属于「世间」(佛陀说:对众生而言「世间」即是五蕴,因为我们都是透过五蕴来经历每一件事物。这个「世间」可以称为「蕴界」或「身心世间」。)涅槃为道剎那所缘,道剎那可以断烦恼而灭苦-道剎那生起于十六阶智中的第十四阶智-且果心会随之而来(第十五阶智)。涅槃称为出世间法,因为涅槃可以断除烦恼而灭苦。涅槃是常与乐,但它不是男或女-无我。

  这是真正的佛法。悉达多太子凭着自己的努力发现了这个智慧-也就是四圣谛。没有人教他,因此他被称为「大阿罗汉-无上正等正觉」(「悟不由他的觉者」)。

  2)佛陀的教法

  这是佛法的第二种定义方式。佛陀的教法,视个人根机的不同,会产生三种不同的利益:

  1.对现世有功德利益。

  2.对来世有功德利益。

  3.究竟的善法益,或称为涅槃,能灭苦。

  1.例如经典谈到不要生气,佛陀教我们不要瞋恨。佛陀说「不要伤害你的心」。因为瞋恨只会伤害你自己而不是别人。

  2.例如有关持戒律或修习禅定的教法。

  3.佛陀教授达到涅槃的方法-涅槃的乐不再变苦,不像世间的乐是苦乐参半的。

  这里我们只谈涅槃可以灭苦,真正的苦是五蕴或身心(名色)。最后五蕴完全灭尽时,才能完全达到涅槃(般涅槃)。如佛陀和佛陀当时的彻悟者阿罗汉自己都不会再出生而产生痛苦了。

  那么,什么是佛陀所教导灭苦的方法呢?

  他所教的是八圣道中的戒、定、慧(清楚认知)。

  为什么是八圣道中的戒、定、慧呢?

  因为八圣道中的戒、定、慧是中道法,而中道是成就四圣谛所必需具备的。

  八圣道称为中道并且是「唯一的道路」可以到达四圣谛而灭苦。

  中道意即避免欲乐和苦行两种极端的行为,这是佛陀从当时婆罗门教的修行者当中所发现的。这些婆罗门的修行者认为:自我苦行可以去除贪爱而自我放纵可以去除瞋恨,中道也有避免贪瞋的意思。

  体证四圣谛有什么利益?

  这个利益就是灭苦。苦灭于以涅槃为所缘的道剎那,而道剎那生起时,能断除残余的烦恼而灭苦(第四道果)。涅槃是非常快乐的,因为不再生死轮回。

  你说的非常快乐是什么意思呢?

  这种快乐是永远不再变苦的乐,不同于世俗之乐,因此佛陀说「涅槃是非常快乐的」。

  怎么会生起快乐呢?

  因为涅槃不属于五蕴,五蕴是真正的苦(苦谛)。如果你没有五蕴就不会再受苦-诸如老、病、死、哀伤、忧戚等等。这就是为什么涅槃是快乐的,它不像世俗之乐是苦乐参半的,涅槃是佛法中最高的善法。

  由戒、定、慧组成八圣道。而戒、定、慧那一样先呢?我们是要先持戒清净了,然后才能体证定和慧吗?

  八圣道当中的戒、定、慧是一起修的而不是一次修一样。就像一颗药丸有三种成分:我们是一次吞下去的。定的修持是平静、喜悦的-尤其是达到专注(深定)的人,定是非常快乐的,那么为什么我们说唯有涅槃是乐呢?

  虽然修定是善法,定能降伏烦恼(盖),但定只是暂时的平静,只有五盖被压制住时,才能维持定的状态,而且快乐的程度是取决于禅定的深浅。

  但这种禅定的乐受仍在苦乐轮回之中。

  禅定的修行在佛陀之前早就存在了。佛陀修习禅定直到他成就最高的(第八次第)定。但他发现这种定不能断除潜伏的烦恼。后来他发现八圣道而体证四圣谛-也因此悟道了。然后他说「这是我的最后一生」。因此悟道(涅槃)能断除烦恼而灭苦-不再轮回-所以我们说唯有涅槃是乐。

  世界上所有的哲学,只有佛法谈到灭苦的智慧。我们怎么证明这一点?好好地遵循八圣道就可以断除苦的因-烦恼。而烦恼唯有用智慧才能断除。

  修行成就可以增长智慧,而这种智慧(内观或实相般若)可以断除烦恼,只有佛法可以完全断除烦恼-意即达到涅槃。这证明修学八圣道可以增长智慧。

  最后这些问题是有关于涅槃的重要问题:

  (a)什么是涅槃?(b)何处是涅槃?(c)你如何见到涅槃?(如果你相信涅槃存在的话。)

  这些都是很好的问题,因为所有佛教徒都想灭苦,而要灭苦就要证得涅槃。我们将简短地回答这些问题,但如果你修行成就时,你就会更清楚了。

  (a)什么是涅槃?

  涅槃是短暂的道剎那的所缘。涅槃是实相,或者自然事物的真实状态。道剎那以涅槃为所缘能断除烦恼而灭苦。苦是「我」(身心)。如果没有「我」(身心)就没有诸如老、病、死等等的苦-因为涅槃的状态是没有五蕴的。五蕴是真正的苦(苦谛)。

  我们每一个人都由五蕴组成:色、受、想、行、识。或者更简单说,五蕴是身(色法)和心(心法)。(五蕴的后四项是心法)。五蕴是苦的真理(苦谛,或第一圣谛)。苦谛是一直存在着,但我们通常都体会不到。这是由于烦恼(渴爱),而这个烦恼创造了我们。创造我们的烦恼跟我们相处很长一段时间了-除非我们对它做一番改变。

  (b)何处是涅槃?

  涅槃不是一个地方;它不是任何地方。没有人,甚至有超能力的人也没办法回答涅槃在那里。涅槃不在天堂;涅槃就像风:只能由它的作用来认知它的存在。涅槃是非常殊胜的道剎那的所缘,涅槃是这种道剎那心的所缘。

  凡夫沉浸于烦恼之中,但如果他修毗婆奢那而启发实相般若时,他的心就转成清净了。这就称为道剎那和道果。这两者皆以涅槃为所缘(十六阶智中的第十四阶智和第十五阶智)。

  涅槃不是心,它只是心的所缘。当实相般若很强的时候,心就可以转凡成圣。这种转变称为道剎那。道剎那后面紧跟着是道果。两者皆以涅槃为所缘。当苦的因灭时,苦(果)就在那一道被殊胜的道剎那所灭。悟道的四个道是:入流果,一来果,不还果和圆觉或圆满者(阿罗汉果)。有十种束缚障碍了我们悟道:

  a)我见。

  b)怀疑佛陀的教法。

  c)执着仪式和典礼(戒禁取见)。(这是指相信任何仪式,诸如:点香或任何惯例的行为或礼拜,可以导致涅槃的任何信仰)。

  d)欲贪。

  e)瞋恨。

  f)色贪。

  g)无色贪。(色界是仍然有色身存在的地方。无色界是只有心存在的地方,所以六和七两项都是关于贪求天界的存在欲)。

  h)慢。

  i)掉举。

  j)无明。

  因此,在第一道,入流果的道剎那灭除前三项束缚;第二道,一来果的道剎那减弱了第四、第五项束缚;第三道,不还果的道剎那断除第四、第五项束缚;而第四道,阿罗汉的道剎那断除了残余的五项束缚。

  (c)如何见到涅槃?

  想要见到涅槃,必须以正确的方法修四念住。正确地修行四念住是导致悟道唯一的道路。

  佛说:「比丘们!这条路是令凡夫导致清净,唯一的道路。」

  四念住是三十七道品的最初基础。而诚如佛陀修过的,三十七道品可以引导体证四圣谛。当心完全净除烦恼的时候,你是自知的-不需要别人告诉你-因为涅槃是实相,是由你自知的。

  诚如比丘所诵的偈子中:「每个人由他自见」。

 
 
 
前五篇文章

基础佛学常识100问:八、寺与庙有何不同?寺庙是不是一

基础佛学常识100问:九、和尚是什么意思?

佛法与内观系列:身念住念观法 第一篇 理论 7-1-2

净界法师:以无常、无我的智慧,来破除我见的颠倒!

 

后五篇文章

基础佛学常识100问:七、何为菩萨?学佛的人与其关系是

基础佛学常识100问:六、对释迦牟尼佛为何称「本师」?

基础佛学常识100问:五、什么是佛教?

佛法与内观系列:身念住念观法 第一篇 理论 7-1

佛法与内观系列:身念住念观法 7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