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约翰·布列特文集:【法】次第训练 |
 
约翰·布列特文集:【法】次第训练
法 [编者] 约翰-布列特 [中译]良稹 Dhamma 次第训练 法——即佛陀教导的真理——渐次展开。佛陀多次阐明,觉醒非如闪电,在未经修练与准备的心里突然出现。反之,它历经漫长修行的诸多阶段方至顶点。[1] 正如海底有渐次的倾度、渐次的坡度、渐次的斜度,长久一段之后才有一个陡降, 同样,此法此律 (dhamma-vinaya) 有着次第的训练、次第的作业、次第的修道,长久一段之后才有直觉智 (gnosis)的洞悉。 ——Ud V.5(自说经) 比丘们,我不说直觉智的成就一时可得。反之,直觉智的成就是在次第的训练、次第的作业、次第的修道之后。那么,直觉智怎样成就于次第的训练、次第的作业、次第的修道? 有此情形,当信心升起时,他拜访(导师)。拜访后,他亲近。亲近后,他注意听。注意听后,他听见了法。听见法后,他记住了法。记住法后,他洞穿教义。洞穿教义后,他借着思索教义而认同。认同后,他升起愿望。升起愿望后,他立志。立志后,他辨析。辨析后,他力行。 力行后,他以身实现终极真相,又以明辨洞穿它后见到它。 ——MN 70(中部) 这套渐次培育的概念渗透于佛陀的教导之中。 以种种形式出现在无数部经文之中的“次第演教”法(anupubbi-katha, 演教初阶),总是循照同样的轨迹: 引导新学者从初级原理出发,推向渐次高深的教导,直到四圣谛的圆满实现与涅槃的圆满成就。 接着,世尊以他的觉知包容了全体在场者的觉知后,自问:“现在这里有谁能理解法?” 他看见麻疯病者苏巴菩达坐在人群之中,看见他时,想道: “此人能识得法。” 于是,针对麻疯病者苏巴菩达,他作了一段循序渐进的讲述,即,一段布施说,一段戒德说,一段天界说; 他宣说了感官之欲的过患、降格、退败,以及出离的善益。接着,他看见麻疯病者苏巴菩达的心预备、可塑、五盖祛除、提升、明亮,便作了一场觉者们特有的法义开示,即:苦、苦因、苦的止息、与苦的止息之道。如一块洁净去垢之布得以善吸染料,同样地,麻疯病者苏巴菩达正端坐原地,即升起内在无染、无垢的法眼: “凡是缘起之法,皆是止息之法。” ——Ud V.3(自说经: 麻疯病者) 行者在这“次第训练”的每一阶段,会发现因果法则——即作为正见构造基石的业的原理——有一个重要的新维度。因此,这是用来综观佛陀教说的一个极其有益的组织构架。 该训练过程起始于布施的修持,如此有助于尚未觉悟的行者启动一个削弱其执取——对诸种见、感官之欲、非善巧的思维与行为模式等的执取——的习惯性倾向的漫长过程。接下来是戒德的修持,即基本层次的感官约束,有助于行者培养起健康可靠的自我感。由此自尊层次升起的心平静,为修道的一切未来进展铺设了基础。行者这时理解了,某些种类的喜乐较之任何感官满足提供的更为深刻、可靠;由布施与戒德引生的喜乐甚至还能在真实或象征意义上,导致重生天界。不过行者最后开始认识到,即使这类喜乐也有其内在过患:重生善趣固然好,它所带来的喜乐却并非真实长久,因为它所依赖的条件[依缘]是他/她最终不能控制的。当行者理解了,真正的喜乐永远不能在物质与感官世界里找到时,这就标志着修练的一个关键转折点。趋向一种非缘起之乐的唯一可行之道,在于出离,借着放弃熟悉、低等的喜乐形式,代之以某种远为有益、远为尊贵的喜乐,藉此脱离感官域界。最后,行者成熟起来,可以接受四圣谛了,该教导阐明的是成就终极喜乐即涅槃所必要的修心过程。 不少西方人是在密集禅修班里初次接触佛陀教导的,这样的禅修班通常一开始便传授正念与正定的培养技能。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素质固然重要,佛陀把它们置于次第修练的后期步骤。其中之意是很清楚的:为了从禅定中获得最大善益,为了使觉醒所必须的一切素质皆尽成熟,基本功不能忽视。这个过程无捷径可走。 以下对佛陀的六步次第修练作较为详细的解说: 1.布施[dana] 2.戒德[sila] • 五戒 • 八戒 • 十戒 • 持守布萨日 [Uposatha] 3.天界 [sagga] • 三十一个生存域 4.过患 [adinava] 5.出离 [nekkhamma] 6.四圣谛 [cattari ariya saccani] i.苦圣谛 [dukkha ariya sacca] • 苦 [dukkha] • 轮回 [samsara] ii.苦因圣谛 [dukkha samudayo ariya sacca] • 渴求 [tanha] • 无明 [avijja] iii.灭苦圣谛 [dukkha nirodho ariya sacca] • 涅槃 [nibbana] iv.灭苦之道圣谛 [dukkha nirodha gamini patipada ariya sacca] —八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