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大愿法师: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八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大愿法师: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八

 

  各位诸山长老、各位护法居士、各位善信,大家吉祥如意!

  适度香饰 身心庄严

  我们今天又再见面了!我们前次讲到印度的天气比较热!所以当时的印度人当洗完澡后都要涂油,这样皮肤比较不会干燥,但是贫穷的人涂不起,有钱的人才涂得起,由于没有钱的人涂不起,所以佛陀在经济方面跟我们讲得很清楚,等到我们以后讲到律仪时,讲到戒律的律时,就会讲清楚。修行没有经济也是难修行的,在现今的社会,涂油的人,实在比以前的印度还要多,虽然我们不是很炎热,但是涂油的习惯在现代,就是变成化妆,现在化妆比以前还要多。这是因为生活的水准提高,在社会演变的过程中,以后会有愈来愈多的花样产生,这也是难免的,因为人若欲望一多,贪就多,烦恼就多,业就多,所以社会纠纷就多,这是事实。所以无论是香水、香皂、香油等等的化妆品到处一大堆,不像以前的印度是贫穷的国家香水有限。像我们当孩子的时代,当洗衣服的时候,看到妈妈要到溪边洗衣服时,还要去砍树藤,把它打破用其中的黄目子在洗,哪像现在用洗衣粉,而且还指明要用最好的洗衣粉来洗,这就是社会演变的结果,我们不能说是过去可怜,其实过去并不可怜,怎样不可怜呢?人家过去有他们的业力和他们的福报,他们那时候的业力,就是物质较不充足,不过他们精神很充足,现在的人,虽然物质享受,但是却容易患有神经质,每一天都要竞争得很激烈,不禁让人生活得头昏脑胀,可是在过去却不会,只需动劳力,现在的人动头脑,比智商,我说以后的人可能头很大,身体很小,以前头比较小,身体很大、很健壮,以前的杂病,也没有像现在这么多,那都是过程。所以现在若要说香水、香皂、香油的问题,这种化妆品到处一大堆,再怎么高级的也有。但是在受八关斋戒的日子,是不可以使用化妆品,这个意思也就是说,佛陀当时在印度的环境,只制定了一日的八关斋戒而已,他不要你将时间浪费在那里化妆,制戒的动机在于我们身体有了真正需要,也就是有病的时候,这时才可以藉著涂油来治病养身,若是无病,我们就不要浪费太多的时间在涂香化妆上面,因为这种不必要的涂香化妆,有时候装饰得太过火,让人看起来似有挑逗性,使人看了,内心产生欲望,虽然我们无心,但是却因我们所作的行为而影响别人,这样也是不好的,所以佛陀说八关斋戒的日子你们不要化妆,化妆是怕具有引诱别人的YIN意色彩,让人想入非非就不好,引起别人不安,容易在内心胡思乱想。现在社会化妆是可以的,不是说社会上的人都不能化妆,可以,但是在八关斋戒那一天,最好不要化妆。因为在家弟子有时为了工作或应酬的需要,也是可以化妆的,你不要说,我是个佛教徒,不可化妆,假如我们的丈夫是个董事长、总经理,或是一个在社会上相当有知名度、有名望的人,必须要出外交际应酬,但是你当太太的人,穿得让人觉得很寒酸,也没有稍微化妆一下,让人看了似乎很落魄,并不是这样,佛教徒出门,也是要让人说:‘嗯!佛教徒非常的庄严!’让人看了之后,觉得你身心真的都庄严,不要只是心庄严、身却不庄严,或是只有身体庄严,心不庄严这样都不圆满,都不好,要能够心庄严而且身体也庄严,这样最好。所以适当的化妆,对佛教徒而言是被允许的,但是在受八关斋戒的日子,最好不要太浪费在化妆的时间,不要早上要去买菜,只是化妆的时间就花了一个小时,你想想看,一小时的时间过去了是不再回来的!真可惜!所以在受八关斋戒时,禁止香油涂身,是要我们不要把这宝贵的时间浪费掉,集中精神一心一意,清净修六念。律中对于香料的运用也有些指示说明:当时在印度,如有需要时,可将香料涂在佛殿旁,也就是说,假使这个地方湿度很强,涂了香油会让人闻了觉得很庄严。像我们现在,烧一些好的檀香,散布芬芳的气氛在空气当中,虽然我们的鼻根还没学到好坏无分别的境界,其实你鼻子若学到好坏无分别,那么你的嗅觉功能可能就有问题了,好闻不好闻的差别则在于不要沾粘、执著而已。当时在戒律中允许在佛殿里、僧房里,或是住众寮房的地方,有了臭气,可以涂香,亦可燃烧一些好香来将臭气薰除殆尽。假如患有眼睛方面的病症,或是有身体医疗方面的需要,医师在处方开立时,需要用香料,这都是可以允许的,并且可以用香料、香油来涂我们的身体,那是患病时,医生处方需要,这时可以用,并不是很硬性地说通通不可以。戒律也就像法律一样,必须就不同的情形而有轻重不同的权衡,比如说:我们不能喝酒,是怕乱性,但是当你有病时,医生说需要用酒,你来用酒,这并没有犯戒啊!所以这个问题,是重视戒的精神,不要让戒条束缚得不能动,每一项都不可以,这样不行、那样也不行,每一个都变成怪人,变成机器人了,出门有听人说:‘佛教怎么修到都变怪人?’事实并不是这样。佛法本来就是要来适用于人间的,包括戒律也是一样,这样才符合戒律本来制定的原意,要不然还要什么戒律?这样全部都变成机器人了,所以要了解它的精神所在才可以。

  出世法喜乃为最胜

  我们再来说‘歌舞倡伎’,这是一种娱乐,以世间法来说,人生对于娱乐是不可缺少的,佛教并不是禁止你都不能去娱乐,可以娱乐,因为适当的歌唱与舞蹈,这种是正当的,是可调剂人类生活的品质和增进团结的。正因娱乐有它的好处,而娱乐本身的范围很广,其中的唱歌跳舞也有善与恶的分别,假如你用正当的理念和方式来推广跳舞和唱歌,那么这就很好啊!对于我们人的品质、团结等等方面都会提高,今日的社会环境与以前已经有所不同,大家生活忙碌,所以来提倡正当的娱乐,用正当的娱乐来陶冶身心,这是不可缺少的,不可以没有。但对于娱乐的素质、品质方面,必须要有利益于人的身心,否则对于有害于身心者,我们就应该取缔,像现在每天报纸刊登出来,在娱乐场所引起的种种社会问题,都对人的身心有所损害,这样就不好。简单说,不要为了我们自己要赚钱,利益自己却损害到别人的子子孙孙,损害到别人的身心,这就很不好,是很损道德的。这与佛陀所说业力的因果有相当的关系,业力的轮回、因果的轮回,这都是不能否认掉,不要认为这都没有,怎么没有,有一天你就知道,不要认为那看不到,今世就有很多现报都可发现,现报都有了,怎么会看不到?所以这不能说没有,也不能否认掉,因此对于人的身心有害者,千万不能去,也不能经营,以免社会不安,社会若能安定,我们的生活就安定。社会若不安定我们就不安定,因为社会是一个共同体,不是政府的,也不是总统的,更不是国王的,都不是,而是每一个人民百姓由上至下共同来建立的。社会安和乐利并不是建立在政府而已,政府有政府的德政与政策,任何人都要在本身的岗位上做好,所以维护社会的安宁人人有责,大家都有责任。不要说这是警察的事,或是政府的责任,不是这样,我们大家都有责任,因此对于身心有害的地方,我们大家通通不要去,他就停业了,既然他没钱赚就会转业,是不是这样?所以,并不是一定要政府用法令来束缚,压制他,这都不究竟,真正究竟的,只有提高人民百姓的素质,了解何种可以不可以,有无危害身心没有?这样之后,对于不应该去的地方,我们不要去,不应该做的,我们就不要做,如此他的生意就没得赚,没得赚,他自然就会转一个正当的职业来做,这是很重要的。并不是用所谓的政治压力,拼命地去压制,压制这儿,跑到那儿,压制那儿,跑到这儿,像一根草在地上长,你用一块石头压住它,想要不让它长,却变成从旁边出来。总之,只要它稍微有一个生存的空间,它就会去争取,你若是以大众求生力量的观点来看,就会很了解,所以什么叫做善?什么叫做恶?什么叫做可以?什么叫做不可以?将它规律得很清楚,规律清楚后,大家不要去做恶的事,社会就自然安和乐利了,政府法令固然很重要,但是人民的素质提高,也是很重要,正确的理念更加重要。所以佛教为什么要叫人不要‘歌舞倡伎’呢?因为做每件事情,我们都必须经过思惟考虑,思惟考虑这样做是否有危害别人、危害我们的身心?若危害到别人的身心,就停止不要做,会危害到自己身心的事也不要做,而对自己身心有帮助的要去做,对别人的身心有帮助的更要去做,必须要这样,否则我们要如何来维持这个社会的共同体呢?要如何能使社会和乐呢?因为经过了想像就会落入经验意识,而这种的经验则会产生记忆,也就是说我要做一样好事、坏事都要经过思惟,思惟是一个记忆,是一个经验,那么这个经验好、这个经验坏,也就会形成我们善和恶的业力指使行为,当落在我们的经验当中,这个经验意识,就会影响到我们的正思惟,所以我们都应该具备一个正当的思惟,也就是正式的思惟,唯有具足正思惟,才能对法有更进一步的体证,何况你来体证缘起空性的法是甚深微妙的,佛陀刚刚成道时,也自问说:‘这么深的道理要说给谁听?’所以他当初有一段时间,对于自己所悟得这么好的东西是很好啦!虽然这么好,但如此深奥的东西要说给谁听呢?谁又听得懂呢?因为甚深的缘起空性法,并不是粗粗鲁鲁,粗糙不堪,也不是散乱心可以思惟到的,不是这样,甚深的缘起,是非常的微细,既然想成为一位修行者,那么,怎么还会有时间去享受人间的娱乐呢?

  娱乐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身的娱乐,一种是心的娱乐,若是真正能够沾到佛陀法味的人,也才是真正所谓的法喜充满,你看看,这种身心的娱乐不是随便讲讲就可明白的,要不然这句法喜充满怎么说?能够体会到法,了解到这个法的好处,就了解这个法能够离苦,能够断除烦恼,那种自在清净的身心,并不是用嘴巴能够表达出来的,所以世间的娱乐,往往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害到我们的身心,你若用正当的方式来娱乐,对我们的身心有所帮助,这种适当的调剂是可以的。若是真正要修行,那么他就不会想要享受世间的这种娱乐,他的追求是享受法喜充满这种身心究竟的喜悦,所以初地发心修行想要出世间的行者,绝对不能随顺世俗的心去生活,你还未有足够定力,你还不能观察清楚,就很容易随顺世间的生活,让世间的生活牵走,若能了解到这点,对于成就道业,就不会产生不好的影响,若没有的话,对成就道业就有影响。因此对于成就道业的圣者,虽然已经成就道业,但是他不可放弃掉,而执著于自己的自由享乐,其中最主要的是他不能说他成就了,但是却不顾沉迷的众生,放弃了渡众的信愿,所以成就的觉悟者,是要能弘法利生,为弘法忙碌,毕竟是人弘法而不是法自动会弘人,正因为法好,我们才要去推广,这东西好,产品好,我们要推广出去,他怎么还有空,怎么还有时间去享受世间的娱乐?如果是一位未证圣果果位的人,自己还未亲证到,还未达到那个究竟,还未了解到,他不可再以广度众生的理由,藉机会来说,我这样是要来度人的,说来赌博是要度赌博的,去喝酒是为了要度喝酒的,跳舞则要度跳舞的,结果怎样,你知道吗?结果自己度人不成,反让随缘世俗度去!假使你要度人,你未到那境界,你想去度人,却反而被人拖走,这不可靠,有时候自己藉这机会说要度人,其实自己心念想说这样比较容易逃过法律的漏洞,否则若今天想要和人喝个酒,家中的人却反对,但是只要说我要去度喝酒的人,我再怎么喝也不会醉。可是不知哪一天躺在那里连蚂蚁在咬也不知道哦!所以很多人未到境界千万不要自作聪明说要去度别人,往往世俗生活之间要很注意,处处都是陷阱,稍微一失觉察就会落入陷阱,陷下去要再爬起来是很难的,染上恶习要改好较难,好的要变坏的却是很简单,所以我们要了解这种道理,不要被世俗众生的恶习所污染,要不然我们就会随顺世间的生活,流于世俗化而迷失,然后就被外境拖走了。佛教被神格化后造成了一些附带外道的佛教,他们还利用佛教的生日庆典叫人在寺院前唱歌跳舞,有时候还很不正当,穿的不男不女,嗨哟!穿这样跳舞,还说要让佛陀看,要让菩萨看,佛陀明明制戒禁止‘歌舞倡伎’,你还唱歌跳舞给他看,这是违反戒律的,不要说要让佛祖高兴,佛祖若是真有灵,他是不会高兴的,我看爬起来打你的头也说不定!明明叫你们不要这样做,你们却偏偏这样做,你说这样他会高兴吗?会不高兴的!但若是佛祖的生日,大家弹佛教的圣歌,赞叹过去佛陀的事迹,像我们中国佛教的寺院,有时候会办个法会,在佛陀的生日时,大家来唱个赞偈,诚心地以梵呗来赞叹佛,赞叹佛过去为人处事的法很好,当听了之后大家会觉得身心寂静,有时候眼泪还会流下来,哇!这种我觉得是比什么都好,这种赞偈梵呗是不违犯的,反而比较好,要不然叫团歌仔戏在外面演戏,歌仔戏并不是不好,它也是一种世俗的娱乐艺术,但歌仔戏只是让我们以世俗的心态来调整自己的身心而已,并不是说可以叫来寺院的前面做,这是不可以的,佛陀的戒律里说不行。

  贪执名利物享 难成离苦道业

  我们再来说第七条戒,不坐卧高广大床。这条戒的重点在淡薄物质的享受,因为简单的物质生活,我们才能勇猛精进于道业,物质生活太过享受,对道业就不会精进,并不是说修行人一定要过著刻苦的生活,其实不是这样,佛陀没叫我们修苦行,也没有叫我们一定要过著刻薄的生活,他并没有这样说。因为你若对物质要求太高,便容易沉溺于物质的享受,这对道业会有所影响,而且对你精神层次的提高也就有限,若初修行者,精神不专,无法放下感官,放下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种的贪著,你对物质用品追求越美好,你内心对于物质就会越执著、越沉迷,如此难免影响到我们的出离心,产生了沉迷执著、我慢我执。比如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不管它是真是假,我听说有一个人,学到很厉害,禅定很行,禅定后连牛头马面也抓不到他,找不到他,这是故事的比喻,但是有一天他的死期到了,牛头马面要去找他时,却找不到人,问到一个地头神说只要他一坐,在打坐后都找不到人,要找到他,除非就要等到他爬起来,牛头马面就说:‘嗯!这样我就不能交差了。’地头神他就说:‘要不然这么办,他旁边有一个钵,他很执著这个钵,他什么都看得开,就只有对这个钵看不开,听说那个钵是皇帝赐给他的,所以他很执著这个金钵,放不开,你若从金钵敲打下去,他就开静了,也就会爬起来。’结果牛头马面一打下去,他听到敲钵的声音,心想:‘咦!谁在动我的金钵?’执著嘛,物质太好,及对物质的执著,影响到他。等他爬起来之后,牛头马面说:‘我要来带你走了,你的时间要到了!’他说:‘我的禅定这么好,最后还是不能离开你们两位牛头马面。’这个故事就是在启示我们,若是对于世间的物质太过执著,你就无法脱离这种业力的生死轮回,所以佛教重视智慧解脱,不是只有禅定而已,不可以只求偏定。

  我们再来讲一个例子,唐朝有一位很有名的悟达国师。这位悟达国师,应该各位都有听说过,悟达国师是因为皇帝皈依他,拜他做师父,所以称为国师,皇帝自从皈依师父后,便想说到底要拿什么东西来供养师父呢?何况出家师父和世俗人生活不一样,要拿什么来供养他比较好呢?想一想说:‘好!就来做一个宝座吧!’于是皇帝就特地为国师制造了一座正沉香宝座,来供养悟达国师,悟达国师看见高贵的宝座之后,哇!一时生起了名利心,竟然遭受了冤亲债主的报复。我们在前面说到,悟达国师他生起名利心后,却遭受了冤亲债主的报复,竟然从膝盖上生出一个人面疮,什么人面疮呢?生出了一颗肿瘤,这肿瘤有眼睛、有鼻子、也有嘴!嘴里也有牙齿。也有舌头,等于说生出一个人头,所以叫做人面疮,这若是真的听了很恐怖。所以三昧慈悲水忏记载,由于过去唐朝懿宗在位时,有一位比丘法号悟达,当他初出家,未有知名度时住在京师,当时有一位比丘法号知玄,患了一种怪病人人看见时都会避开他,因为这种怪病名叫做迦摩罗疾病,全身会散布出臭味,所以大家看到他后,都远远地离开他。悟达法师那时尚未被封为国师,未有德行之时,他和这位知玄比丘毗邻而居,悟达比丘就时时刻刻照顾这位重病的知玄比丘,有可能悟达国师就是这样,并没有看不起这种人,因为他有慈悲心而且能够慢慢地用慈悲心来培养德行,德行的成就有可能就是这样来的,持续经过很长的时间,一般人都讨厌的事,可是他都毫无怨言地去做,一直尽他的努力来照顾这位病患,所以知玄比丘感觉悟达国师很不简单,虽然那时他未当国师,但是他那种慈悲、忍辱、喜舍及耐性实在很好。悟达比丘这种风范,及做人处事的道德观念,真的是很好。所以有一天知玄法师就说出一句话,告诉悟达比丘,以后若是他有困难,则可往西蜀彭州九陇山相寻,这个山上有两棵大松以此为标志。就是说知玄法师见到悟达法师对他那么好,忽然间从内心说出一句话,意思是说,我们总是要分别离开的,在要离开之前,以后若是遇有困难时,你就往西走。那里有一个九陇山,九陇山很壮观,但要怎么找我呢?只要看到两棵大松为标志,你到那里就可以找到我。当然,悟达比丘是想:‘你全身重病,我尽量照顾你就是了,现在既然由于因缘要离开了,我也只是尽量做到,那就可以了!’他听了就记住,也没有把他的话特别地放在心上,后来,悟达比丘他就住在安国寺,因为悟达比丘修行勇猛精进加上他很有慈悲心,德行很好,这也就是说他时时刻刻摄住身口意,都没有在做坏事,凡是利人帮人的事都有做,所以他的德行很好,感召大家对他很赞叹。当时皇帝懿宗听了之后不仅亲自拜访并且还皈依在悟达国师的座下,所以悟达比丘就变成了国师,皇帝为了供养国师,就赐一座正沉香雕刻的贵重法座,作为悟达国师讲经时的法座,而悟达国师在受到皇帝宠爱后,却慢慢地生起名利心,怎么会这样呢?可见悟连国师过去只对德的方面修,对缘起缘灭的东西,那时未确实建立,所以慢慢会被名利心所影响,要不然他若是确实了解缘起性空的东西,就不会被名利心所影响,是不是这样?否则说修得很好,时间一到还是被名利心拉走,所以有可能悟达国师只有德行很好,感召皇帝来皈依,没有多久名利心一生起,却在他的身上生出一个刚才讲过有头、有脸、有牙齿、有舌的人面疮,而且是生在膝盖上,这个人面疮很特别,不但有头、脸、舌之外,听说还有眉毛、牙齿和人一样人头具足,而且也会吃东西,不晓得有没有这回事,经典上是这样说我们也就照说,这人面怪疮会吃东西呀!悟达国师得此怪病,哇!束手无策,听说肚子饿时,也会叫说要吃东西,可是这个人面疮又偏重吃肉,悟达国师吃素食,它偏偏要吃肉。这是三昧水忏中这样记载的,然后,他自己找名医,皇帝也下令找名医治,因他是皇帝的皈依师父,但是找尽名医,也都无法治好这种怪病,这时悟达比丘忽然想起昔日知玄比丘和他在京师一起修行时,知玄比丘告诉他的话,他就入山相寻,按照所说的方向去找,到了山上天色已渐渐晚了,但是天还不怎么黑,他看到山上竟然真的有二棵大松被山上自然的烟雾掩盖著,看了如同在天堂一般,就相信知玄法师所说之语,悟达比丘心想:‘嗯,没有错,他没有骗我哦!’就走到二松处,发现一栋非常大、又庄严,让人觉得金碧辉煌的建筑物,使人看了觉得很壮观,那时也看见知玄比丘立于壮观的大殿前,很亲切的与悟达国师合掌与握手、跟他打招呼,因为那时天色已渐晚,所以知玄法师就留下悟达国师说:‘天色晚了,今晚留下,有什么事明天再说。’两人相见,泡茶、说话,讲离开这段时间的话,当然会谈到来找他有什么事,悟达国师就说人面疮使他非常痛苦,身为一个国师却染上这种病,将这件事讲给知玄比丘知道,知玄比丘听了之后就说:‘无妨,小事一件!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在这个山边有一个石岩,大石岩下面有流出一种自然的水泉(像我们慈莲寺旁边有一个水井,自然会留出一些水泉,但是水井能够喝而已,不能治什么大病)然后,明天早晨你去洗一洗,怪病就好了。’悟达国师听到这句话之后,当然也抱著相当的希望,那晚就特别睡不著觉,希望能够早点天亮。当天一亮时,云雾慢慢散去,就看见一位童子前来引导悟达国师,来带他到泉水边,正要掬泉水洗人面疮时,忽然间这个人面疮大声呼叫不可以洗,人面疮当时就开始说:‘考究古今(就是说你研究过去或现在),曾经读西汉书,有没有?袁盎晁错传否?’又说:‘你知道当时袁盎和晁错,这个故事及这两个人物,你知道吗?告诉你啊!你就是袁盎,我噢人面疮就是当时的晁错,你知道吗?错斩于新东市,那时冤仇为如何?你还记得吗?累世都要找机会报仇,但因为你(悟达)经过了十世都出家修行,很有知名度,很有名望,而且你也很精严地一直持守戒律,包括你的德行很好,对人很好,所以我没机会报复,你身口意摄受很行,我无法报复你,你一直都没被名利拉走,等到你遇到皇帝赐你法座时,你却名利心生起,当然定力失去,因为有名利心呀!那时对你的德就慢慢损了,无德,德捐故无福,那时我正好找机会害你,今天已经承蒙迦诺迦尊者(就是知玄比丘)用三昧法水来洗我这人面疮,自此,我们过去的冤仇就到此告一段落,不再跟你追究了。’悟达国师听完人面疮讲这番话之后,可以说满身的汗都流出来,一时魂不住体,吓到了,假使是我们说不定也会这样,就连忙掬水洗人面疮,洗了之后他感到非常的痛,痛得都快昏过去了,后来因为痛彻骨髓于是就昏迷了,但醒来的时候人面疮已经不见了,好了。此时悟达国师才知知玄比丘非普通人,是圣贤混迹,圣贤混迹在世间里面,非是凡情所测,不是世间普通的人,再欲回头看寺宇,结果寺宇不见了。我们先不管这故事是如何,因为这对我们物质享受的正当节制有帮助,所以我才提出让各位作参考。在我们的三昧水忏里,尤其在中国大陆,对于三昧水忏,很多人不管什么时候都有在拜三昧水忏,这意思及动机是要启示我们修行必须要持戒修德,但是由于中国大陆地广人多,加上过去有掺杂一些道家、儒家的信仰、天人的说法,所以传说故事特别多,不管是真或是假,我们听了之后,对于有义意的重点,或是对我们有所帮助的,是可以拿来作参考,否则,我们千万不要落入迷信,落入迷信对我们反而不好,所以这段人面疮的重点是要提醒修行者,名利是何等恐怖,德行是何等的重要,你若无德无行,你讲人家不要听。虽然道理很好,别人也是不要理你,所以名利相当恐怖,德行相当重要。过去还有很多的修行人为了贪执高贵物品而产生退道心的个案很多,或是放不下自己贵重的物品而感受苦果等等的个案也很多。所以,我们要睡觉的床是用来休息的,我们的身体每一天一定要做事,当工作完毕身体疲累时便可以利用卧床来休息,所以床的功用是来消除疲劳用的,否则的话,我们这个脆弱的身体,是不容易生存的,但是座床是用来打坐、或是读书、办公所用的,不必要太过浪费。古代的中印两国富有的人家,对于所睡的卧座及座床,是非常讲究其精致的,雕龙刻凤,做工非常的细致,以此代表富贵,代表家里有钱。除了雕龙刻凤之外还油漆彩绘让你看了觉得很华丽,挂了很多珠宝在床上,代表很有气派,以这些奢华的摆饰来夸耀自己的财富,这种是会增长我们的我慢、高傲、我执,及对世间的物质产生执著、产生骄慢心。所以佛制定修行者不可坐高广大床,否则会产生执著,如果有钱,是过去因为你的善因加上了今世的经营努力所成就的,不要浪费在没有用的地方。如果要求气派,你就布施在社会,利益于社会大众,回馈社会,对大众有利益的事业,这种才是真正有气派,也才是有智慧的气派。千万不要有钱没地方花,用到没智慧的气派,如果能以福养福回馈社会造福人群,我们这辈子有钱能富有,就是因为过去广结善缘,过去的善因,加上这世的努力经营,产生出来的结合品,所以你就是很富有,很有钱。那么你必须以福养福,不要拿这钱来享受自己,过份享受、浪费,这是损福,你将钱回馈于社会,造福人群,这种就是以福养福。

  在这里,我们睡觉用的才叫做床,睡床,起居坐的椅子叫做坐椅,但是在西域的社会,床的含意比较广,睡觉用的叫做床,起居、读书、办公、打坐所用的,也称呼为床,叫做坐床,所以才有坐床及卧床的分别。在家居士,如果发心在受八关斋戒的日子中,应该远离高广大床外,最好是夫妇分床睡,只有受八关斋戒的日子而已,这样就不会影响夫妻的感情。若是长期分床睡,或是长期夫妻感情没有培养,在家居士也会发生社会或家庭纠纷的,佛陀并没叫你这样做,佛陀只有叫你们在家居士不能邪YIN而已,他没有叫你们去断YIN欲。但是过份的纵欲对身心不好,这是我们人人都知道的,所以佛陀对在家居士生活考虑得很清楚,设想得很理想,从戒律来看就知道,他对在家居士的生活制度照顾得很好,一般人很少了解,所以他也考虑在家居士的生活要如何,他的时间忙碌,如何让他兼顾赚钱及护持佛教及回馈社会,教育子女及能够修行,他都设想得很清楚。他想的事情都很合乎在家人的生活,如果家里只有一张双人床,没有单人床怎么办?那么你就看你持戒的道心及定力,但千万不要为了受八关斋戒,回到你家,本来只有一张双人床而已,叫木匠来锯开,变成二张床,这样家庭会起纠纷,这种家庭会起革命的,这样就不对。如果是这样那没关系,夫妻也可以一起睡,那晚不要胡思乱想就好了,假使你受了八关斋戒,若是一个月才几次,譬如一个月才一次,这哪会对家中产生什么影响呢?不会,这对夫妻感情不仅没有影响,反而有时候对我们的身体有帮助,如果受了八关斋戒后,最好能够在寺院过夜是最好,大家都来受八关斋戒,都住在寺院过夜,这是最圆满的。这就没什么顾虑,没什么困扰,但是要来受八关斋戒,先生要来,太太要同意,太太要来,先生要同意,这样家中才不会起革命。不能没有同意,跑来就住寺院,这样家庭是会产生纠纷的,这样不对。佛教重视和乐美满,在家居士首先一定要能够维持圆满的家庭,才能来建立修行,这是一定的事理,僧伽也一样,僧伽一定要建立和乐、和合,要不然如何来说和合僧众呢?所以最好在受八关斋戒那天,在寺院过夜,这当然最圆满。听说泰国的在家人,如果在六斋日,大家都很主动,明天是六斋日了,就很多人自动到寺里求受八关斋戒,泰国求受八关斋戒的人多,而且都很自动。(不像这里,要受八关斋戒,还要人去邀,这么好的事,又没人去做,若要去逛街玩乐,做坏事都不用邀,所以这是很好的事,对我们身心有帮助的事,为何要邀?)都不用邀,大家就自动要去了,泰国就是这样,寺院都挤不下,受戒那晚就没回去了,夜间住寺院里,但是寺院的寮房有限,没地方睡,那要住哪里?他们就住在寺院旁边的巷道里面,只要有地方铺了就睡。你想想看,看人家泰国那种受八关斋戒的精神,和这里比起来,哎呀!实在无法比,我们要受八关斋戒还要邀,还要请游览车让人坐,这还不要紧,还像整群在迎妈祖,也不知道在做什么,其实不是说你受八关斋戒就有功德,重要的是在六念,要记详细啊!你若无法时刻安住身心,只是一个形壳去受八关斋戒有什么功德,讲是非、造恶业都有,造口业及犯戒都有,哪有什么功德可生。真正的功德是你一日一夜放弃社会的生活,专心一致修持六念,这种功德是最无限量,一念的清净,功德最无限量。否则你只是人走跟人走,一张嘴叽叽喳喳,法师在开示也听不懂,讲戒、开示、领众,叫你修行也听不懂,心只有散乱,包括夜间在寺院睡,人家都安板了要睡了,还在那里叽叽喳喳,影响大众不能睡,这种非但没功德还损德,还造业,还犯戒都有。所以在一个月内不管一日、二日都好,六日也好,受八关斋戒,这对在家居士来讲是很好的。

  八关斋戒中 不非时食

  我们再来说第八条戒!不非时食。这条就是斋,这条戒是属斋,属于吃的方面,吃的方面就是斋,但受八关斋戒者不持‘不非时食’,固然就不成八关斋戒,就是你来受持八关斋戒,‘关’就是以上所说的七条,‘斋’就是这条,所以你去受八关斋戒,不持过午不食这条,你就不算受八关斋戒,是否这样?不非时食,是说过了日中之后,除了饮水之外,不得再吃任何食物,同时平常日中前也应该不可随意吃零食,不是说我今天持斋过午不食,但是却一张嘴从早吃到中午,所以你晚上不吃肚子也不会饿了,有的人不是,我听很多,我说:‘你怎么吃那么多?’‘我今天六斋日’,你看看,六斋日晚上不吃,今天中午吃一脸盆,这样不就是弄坏你的身体,弄坏你的胃肠。这并不是这样,这样却变成将身体弄坏,你做什么都不知道,来受八关斋戒,中午过午不食之外,不要随便吃零食。饮食本来就是要维持我们的生命生存主要的动力,让我们的生命能生存,让我们的生命有动力,无论是任何的动物,何等的高级生命,如果没有饮食,生命当然会消失。也就是说吃东西是要养色身,让我们的色身足够滋养,像车,将这车添油,这车才能够运转,这是一样的道理啊!像我们的车没油,开到加油站加油,让我们这部车有油才能够运转,当作我们的脚力,也才能够代步。而我们吃东西也是一样,就如同车加油一般,让这车有足够的营养,才有生命保障,才不会说你没吃没营养而饿死了,所以饮食是一件不可或缺的生命问题。所以吃的方面千万不要疏忽,有的出家人随便吃一吃,每天吃酱瓜、过去吃豆腐乳,每个人吃得瘦瘦的、黑黑的,看了像非洲人,别人会说吃菜吃得很可怜,以为我们都在修苦行,以为佛教都是在虐待人。佛教绝对没叫你虐待自己,而是叫你每天都活得很自在快乐,要不然来学佛却每天学佛学到烦恼,整天忧愁满面,是在学什么佛?所以真正的学佛是每天学得很自然很快乐。若每天学得忧愁满面而要离苦,如何离苦?佛教就是重视要让你离苦,你修到忧愁满面,如何去离苦?每天都与苦一起睡,要怎么离苦。每天要了解苦但是我们要出离苦,不是叫你了解苦,就浸在苦,和苦一起睡,和苦一起生活,就是因为有苦,所以我们来学佛修行就是要了解苦,出离苦,让苦没机会生出来,这就是我们在修,所以吃的方面不能随便吃一吃,吃有营养就好,不要太浪费!我们今天说到吃。时间又到了,近来天气转冷,早晚温差变化大!所以各位早晚要多穿衣,生活要正常,千万不要影响你的身体,以后不能听师父讲戒和律,那就很可惜哦!

  感恩各位!感恩各位诸山长老!感恩各位法师、居士。辛苦你们,祝福你们能够吉祥如意!四大调合!所求皆愿!再见!

  大愿语录:

  ‘人生在最困难的岁月当中,才能磨练出充满大丈夫风范的伟大人格。’

-----------------------------------------------------------------------------------------------------------------

更多大愿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大愿法师: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九

梦中梦因果问答(泰国高僧解答):梦中梦因果问答 53

梦中梦因果问答(泰国高僧解答):梦中梦因果问答 54

梦中梦因果问答(泰国高僧解答):梦中梦因果问答 55

梦中梦因果问答(泰国高僧解答):梦中梦因果问答 56

 

后五篇文章

梦中梦因果问答(泰国高僧解答):梦中梦因果问答 52

大愿法师: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七

大愿法师: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六

大愿法师: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五

大愿法师: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四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