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五划之二 |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五划之二
四威仪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四第三十八章之一 《戒疏·卷一》说:“威谓仪容可观,仪谓轨度格物。”行住坐卧,都合戒律,称为四威仪。 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圆觉如何安立道场 初则宴坐照见,后则行住皆知。知即无患,譬如妖魅所欲着人,若知其名,自然消灭。涅槃经说:如人觉知是贼,贼无能为。 四大 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机缘品第七之六 古印度的哲学家认为宇宙万事万物都是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组成的,称这四种元素为四大种,简称四大。并把人体比做小宇宙,用这种“四大说”来说明人体的生命活动。认为地性坚,水性湿,火性暖,风性动。人体的皮肉筋骨属地,津液汗溺属水,体温内热属火,呼吸气动属风。 四大和合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 古印度的哲学家认为宇宙万事万物都是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组成的,地性坚,水性湿,火性暖,风性动。称这四种元素为四大种,简称四大。人的色身就是一个小宇宙,皮肉筋骨等属于地,津液涎沫等属于水,暖气属于火,呼吸气脉流注等属于风。 四大种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 古印度的哲学家认为宇宙万事万物都是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组成的,称这四种元素为四大种,简称四大。 四如意足 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第二十四章 欲如意足,坚定不移;勤如意足,坚持不懈;心如意足,集中专一;观如意足,智慧观照。 四摄 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菩萨品第四第十八章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菩萨以这四种方法摄引众生古向佛道。 四重十波罗夷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十第五十八章 犯比丘四戒(杀、盗、YIN、妄语),为四重罪。梵文palajika,音译波罗夷,意译根本罪。《梵网经》说十波罗夷为:杀、盗、YIN、妄语、酤酒、说四众过、自赞毁他、悭惜加毁(有人来求财、求法,悭吝不给,且加以毁辱)、嗔心不受悔(不接受批评)、谤三宝。 四重禁 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自序品第一之五 犯比丘四戒(杀、盗、YIN、妄语),为四重罪。 四乘 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机缘品第七之五 惠能六祖认为佛法本一家,万法总归一,诸法无高下,迷悟全由人。六祖依人心差别而分四乘:一、小乘听闻能信,勤诵佛经,但不明义理;二、中乘,信且能解,明白经义;三、大乘,信解且行,求得体证;四、最上乘,直指本心本性,即心即佛,心佛一如,万法无二,无证无得。 四智 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坛经机缘品第七之四 四智是瑜伽行派所说的从见道至成佛过程中转八识所成的四种智慧。《成唯识论·卷十》说的四智是:一、第六识意识转得妙观察智;二、第七识末那识转得平等性智;三、第八识阿赖耶识转得大圆镜智;四、前五识转得成所作智。 四众 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坛经机缘品第七之一十 楞严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五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合称四众。男出家人称比丘,女出家人称比丘尼,在家修行的男士称优婆塞,在家修行的女士称优婆夷。 四念处 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第二十四章 观身如虚空,观受内外空,观心但名字,观法善恶都不可得。 四句偈 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依法出生分第八 用诗的形式表述佛法,这样的诗称为偈。一般以四句为一首,用多首连起来表述佛法的,称为长颂。 四禅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七第四十九章 下面所说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五不还天,仍属四禅天。 四谛 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弟子品第三第十章四谛法基本内容是:知苦、断集、证灭、修道。 四缘假合妄有六根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 四大和合才有色,无色则眼根无生。同理,无四大,则无六尘,六根都无从生。 生颠化种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十第五十六章 妄求颠倒变化,称为颠化种。 生死轮常转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七章 在如幻三昧中,面对不思议变的景象,菩萨离相不生心,趣向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声闻乘、圆觉乘及外道缘相生心,妄想不断,前灭后生,永不止息,所以说他们生死轮常转。 生死涅槃平等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二章之三 佛地无生。面对五光十色,纷繁变幻的生灭相,自心不动,不生妄想,就是无生,既无所生,也就无可灭;无生无灭,就是涅槃境界。在涅槃境界中,幻相有生有灭,自心无生无灭,生灭与无生无灭的涅槃就平等了,没有什么分别了。在这里,“死”作“灭”解。 生灭来去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二章之一 生灭去来的真相都是常住不动的妙明周圆的如来藏妙真如性的表现。聚则生,散则灭,显现了便是来,隐灭了便是去,一切幻化景象,无法寻其究竟,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世尊在《楞伽经》中说如来藏,这如来藏无我,有如种子,藏于心底,能兴造一切善业恶业。如果离二边见,便得自性无垢,毕竟清净。如来藏本性不生不灭,所以说常住不动。如果自心一动,如来藏即时和妄相结合,兴起生灭的波浪。或招烦恼,或成菩提,都由这如来藏。 生灭根元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九第五十五章之一 这生灭根元即是能兴造一切业的妙如来藏心。想阴已尽,意识不动,但不思议熏习成的如来藏种子与现识结合,便有不思议变的变易生死。这便是幻相的根元。 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十第五十七章 如果第六识意识不起作用,识阴已尽,一切妄想不生,十方十二类众生都无生之理。心中一切众生都从识阴流出,所以说生因识有。先要离色阴,才能离受、离想、离行、离妄识。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则一切妄识都不生,便说妄识灭了,所以说灭从色除。 生倒圆种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十第五十六章之一 认为“我”能生“物”的观点,生“我遍圆种”。倒过来,认为“物”能生“我”,便是生“倒圆种”。 生倒知种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十第五十六章之一以颠倒妄想为真知,称为倒知种。 生身陷阿鼻地狱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 生身意为还未死亡的肉身,地狱中最苦之处称为阿鼻地狱。全句的意思是说,不待死后的第二世,而是在生的这一世,受到最苦的煎熬。 生从顺习,死从变流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 顺情顺想而生出妄相,生出的妄相无住,瞬间变异流转,此灭彼生,这就是生从顺习。前死后生,生了又随即变异消亡,这就是死从变流。 生妄延种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十第五十六章之二 妄求延长胜相显现的时限。 生缠空种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十第五十六章之二 执着空相,为空相缚缠。 付汝衣法 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自序品第一之二 佛经中的“法”字,含义很多,略举如下:一、与第六根意根对应的第六尘“法尘”,简称为法。意是心的功能,法是客观事物在心中的反映,法尘包括人们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包括现识和业识。一种理论,一个观点,一个念头,都是法。二、方法。分析事物的方法,修行的方法,都是法。三、佛经把所有的法分为善法、恶法、不善不恶的无记法三类。四、法界本住的法,这是古已有之的法,不是哪个佛说的法,不论佛出世、佛不出世,这个法界常住。五、唯识学百法明门把修行的方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起心动念的有为法,一类是离心离想的无为法。这里说传付衣法的法,专指释迦牟尼传下的正法眼藏的正法。传付衣法,是由上一代祖师把历代祖师传下的衣钵作为信物传给下一代继承人,并向下一代继承人密传佛法微心妙旨。 白牛车 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机缘品第七之三(一) 古印度认为白牛是圣物,驾御白牛车比喻修持大乘佛法。 外种种义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三第五章 依言说相建立的不合第一义的种种错误概念。 外道 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佛国品第一第一章 楞伽经卷第一第三章之一 坛经机缘品第七之六 外道有两种:(1)非佛教的教派都称为外道;(2)佛教内与释迦牟尼的观点公开对立的人,亦称为外道。另外,还有一种打着佛教名号而宣扬邪道的称为附佛外道。 在佛教初创时期,婆罗门教是最大的外道,此外,还有著名的外道六师,他门是阿耆多、散惹夷、末伽梨、不兰加叶、婆浮陀和尼乾子, 阿耆多是顺世派的先驱,主张人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合成,死后断灭,否认有不灭的灵魂。 散惹夷是舍利弗、目犍连的老师,主张实实在在地修习禅定,对形而上学的问题不做定论。 末伽梨是邪命外道的代表,说无因论,否定业报轮回。 不兰加叶,这派人是首陀罗(贱民)出身,说无因果,怀疑伦理学的价值。 婆浮陀 认为人身由地、水、火、风、空、见、识七大元素合成,如果七大分离了,人便死亡了。 尼乾子 认为人生贵贱苦乐都是因前世所作之业决定的,主张修苦行以赎前世罪业,便可求得解脱。 外道六师 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弟子品第三第十章 见前外道注解。 尔焰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一章 梵音尔焰,意思是思想认识境界,在这里,专指对禅定中现前景象的见闻觉知境界。 乐阿兰那行 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一相无相分第九 阿兰那,意译空寂。乐于玄妙的、空寂的三昧境界。实质是在非空非非空的无为状态下,获得常人无法想象的不思议高级享受。 立所得心成所归果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十第五十六章之一 《楞伽经》说,“如”离心,即是离想,有少许想都不是“如”。有立即有想,有果即有相。不管立的是什么因心,求的是什么果相,都是妄立因果。只有持无生灭的干慧地心,才能得如来正觉。 宁取人我如须弥山,不起无所有增上慢空见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三第四章 把修行境界形象化,从欲界到色界到无色界步步升进,比喻作登山,这座山,无量高大,名为须弥山。人我如须弥山,意思是固执有见,顽固不化。慢,是傲慢;增上慢的人,未得谓得。俗语说:“未吃三片豆腐,便称神仙。”是对增上慢者的最好写照。无所有增上慢空见,以无见为正见,以空知为真知,还自诩圣言圣智。世尊认为:无所有增上慢空见比顽固不化的有见危害更大,谤经毁佛,自误害人。 永断轮回心悟实相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 真性无生,本来清净。众生未悟,妄心见生。生即必灭,故有轮回。今悟实相,了心无生,心既不生,轮回永绝。 教外之人,不知轮回乃是禅中自心生灭之现象,妄说灵魂投胎,谬之远矣。 永为人天福田 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坛经机缘品第七之一十一 佛家有六道轮回之说。按人们内情外想的多少,把世间分为天道、人道、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楞严经》说:内心情欲引起生理变化,湿重下沉;外想渴求引起神意外驰,轻清上升。临死之时,纯想即飞,生于天上,情少想多,能游于四天,是为天道;情想均等,生于人间,是为人道;有一等人,心灵工巧,善恶不辨,争强好胜,是修罗道;情多想少,流于畜生,是畜生道;七情三想,身为饿鬼,是饿鬼道;九情一想,沉下地狱,是地狱道。这六道都是妄见妄习所生。 六祖说:“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称为三恶道。修罗道、人道、天道称为三善道。人、天二道,是世间六道中的上品,诸恶不作,众善奉行,必有善报。 祖师知方辩不解佛性,难成菩提功德,但已种了世间福田,所以向他摩顶授记,说“永为人天福田”。 记论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六章 随顺凡夫及小根少智的人的希望心,依于有无、常无常等二见的一边作记说,称为记论。下句说的“止记论”,观前后文意,亦是记论。说记论有四种不同的方法:一、顺众生心,一向直说;二、为破愚夫妄想,反诘而说;三、依众生不同根智分别说;四、为止外道错误恶见,止而不答。现举论证一切法是常还是无常这个问题为例, 说明这四种方法的具体运用。 如果对方说“一切法常”,只要反诘“你今年的身体状况跟去年的身体状况一样吗?”“你现在的心情跟刚刚过去了的心情是一样的吗?”对方只能够回答“不一样”,那么这就是“无常”而不是“常”了,所以“一切法常”的命题不能成立。 如果对方说,先顺着他说的肯定人的色身(躯体)无常,识身(思想认识)无常,然后反诘“一切法无常”这句话是不是一种法?对方只能够回答“是一种法”,问他“这一种法是否包含在一切法之中”?再问他“这句话是常还是无常” ?这时候,对方只能哑口无言了。他不能说无常,如果他说 “一切法无常”这句话“无常”,便等于说“一切法无常”这句话不确定,便自己破坏了自己的命题。他又不能说“常”,因为这句话也是一切法之中的一个法,其中有了一个法是“常”,也是自己否定了自己的命题。 对一些固执“常”见的人说“无常”,对一些固执“无常”见的人说“常”,这就是分别说。 如果外道问“一切法常吗?一切法无常吗?”世尊会说:“这都是你们的戏论,我没有这么说。”这就是止而不答。 圣谛 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机缘品第七之七 指声闻乘修习的四谛法。四谛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什么是苦?窥基法师说:“苦,谓三界有情及处,即业烦恼所生所起,理实有漏,无非是苦。有三苦、八苦之说。 所谓三苦:诸有漏法,性堕迁流,逼迫不安,皆名行苦;世间诸乐,必归坏尽,缘令缠忧,皆名坏苦;性已逼迫,更增楚切,难忍重生,皆名苦苦。 所谓八苦:住胎出胎,俱受逼迫,众苦根本,名为生苦;时分朽坏,名为老苦;大种衰变,名为病苦;寿命衰没,名为死苦;不爱现前,怨憎会苦;所爱乖离,爱别离苦;所希不遂,求不得苦;诸有漏行,五蕴盛苦。 什么是集?这里指烦恼的集合,这个烦恼集,是众苦的根源。 什么是灭?灭尽烦恼,名为灭。烦恼既尽,则永离苦海。 什么是道?灭尽烦恼、永离苦海的修行方法,名为道。即是以八正道为主的修行方法。 这四谛法,可简单概括为:知苦、断集、修道、证灭。 圣种性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五章 圣与非圣,相对而言。声闻乘、圆觉乘与世俗凡夫比,二乘人可以称圣;二乘与佛菩萨比,因为二乘人还未得自觉圣智,只能称贤,佛菩萨才称圣。 对离幻垢说名菩萨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 众生妄执幻化是真,佛说幻垢。众生依教远离幻垢,说名菩萨。 出世 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机缘品第七之三 出世是出世间的简称。这里的“出”,是超越、超脱的意思。脱离世间庸俗的观念,超凡脱俗,叫做出世间。不少人不懂佛经义理,望文生义,依文背义,以为脱离人群、逃避社会、隐迹寺庙,就是出世间,这是歪曲,正是祖师批评的谤经毁佛。 祖师旗帜鲜明地指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为什么说邪见、正见都要打却呢?原来祖师说的是不二法门。烦恼即菩提,众生即佛,这是超凡入圣的出世间上上法,也就是最上乘第一义。 出世间上上无漏界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八章之三 从非性无漏界再进一步,起无分别智,烦恼即菩提,生死涅槃平等,真妄无二;当下见性,即心是佛。这就是出世间上上无漏界。 出生如来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威德自在有何方便渐次 由谁生出如来?由无上妙觉生出来的。不是说如来是佛,是佛性,是自性吗?为什么说是生出来的?要明白这个问题,先要用世间语言、世间逻辑来说给世间人听。说是世间人?黑为出离三界的人都还是世间人。如,是知“如”真的“如”。“来”,是本来的“来”。本来清净的自性,就是佛性,对自己本来具有的佛性知如真了,就见如来了。修行到了见如来的境界,就说是入如来地。能见如来,能入如来地的修行人,就可以称为如来佛,人们把如来佛简称为如来。再用出时间的观念来理解,当你已经近入如幻三昧境界,修得如幻三昧身的时候,对眼前的幻相寂而照之,心不动摇,二边三际断,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入不出,就断了二边。无前无后,亦无当今,就是三际断。这时候,你就有了无上妙觉,即是圆觉之性。你对所照见的境界,能够知如真,就说你见到了如来。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由无上妙觉生出来。
----------------------------------------------------------------------------------------------------- 更多白话佛经大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