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圣严法师:绝妙说法?法华经讲要 自序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圣严法师:绝妙说法•法华经讲要 自序

 

  当我编撰《印度的佛教》时就已知道,初期的大乘经典之中,《般若经》的性空思想,与被贬为小乘的《阿含经》缘起论,是很相应的。《华严经》与《维摩经》,本质上是站在排斥小乘的立场。《法华经》则起而作综合性的调停,诱导大小三乘,归入唯一佛乘,处处指出,二乘三乘是权非实,唯一佛乘才是究竟。将二乘置于阶段性的地位,承认其有进入化城的价值,鼓励其当更上一层楼,舍二乘三乘而直达一乘。

  这种大开大合的思想模式,深受中国文化的欢迎,《法华经》也就成了在中国佛教徒之间,流传普遍的一部重要经典。故当我讲《维摩经》的同时,也计画讲《法华经》。《维摩经》六讲,是采用依题目性质而摘录相关的经文经句,加以解释。《法华经》则依全经原文的次第,照着经义的内容宗旨,节要而连贯的讲述。

  这本讲要,虽未能依原典逐字逐句解释,还是循着原典的次第,介绍原典的内容,脉络分明,一目了然《法华经》每一品的心要何在?经义的所指为何?每品内容于全经中的位置何在?于整个佛法的修证次第中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

  这一本讲要的任务,不是作研究的考证和与其他经典思想的对比,因为这类工作已有许多先进学者们做过了。不过我也没有忽略先贤古德们对于本经的疏解,但是除了若干经文需要借助古释来认知而酌情引用之外,并不希望全照着古释来理解经义,何况各家的古释之间,也有不少轻重出入之处。所以根据素朴的原典经文,参考梵文日译及诸本异译,掌握其初期大乘佛教的时代思潮原则,接合中国佛教的种种特色,就可看出《法华经》对中国大乘佛教的影响,是相当普遍和深远的。

  本讲要除了以现代人通用的语文,将经典原文略予译介之外,更重要的是将经义内含如何引用到现实生活中来。通过依经解经的原则还嫌含糊,应该探及佛陀的本怀,以本经理解本解经,之后才会发现,本经对我们现实世界的今日社会,到底有多少用处。比如说,中国佛教的禅宗,相信众生皆有佛性,众所周知是基于《涅槃经》,其实在《法华经》中也可得到依据。又如历劫成佛与立地成佛,看来有矛盾,可是就在《法华经》中并弘并传。又如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在中国佛教史上似乎各有弘传的大师,却在《法华经》中,先后出现;限制女性及赞扬女性,也并行不悖。人间净土的思想、逆行菩萨的信仰,一切众生的种种状况,都有可能是诸佛菩萨化现说法的范例,其实都能在《法华经》中读到。尤其《法华经》善用譬喻、巧说故事、经文流畅,除了专门的佛学名相,乃是优美的文学作品,有散文有诗偈,读来一点也不枯燥。凡此种种,都是现实生活中非常有用且实用的佛法。

  我不会牵强附会,以私意理解经义,故凡遇到名相的诠释及义理的疏解,必会参考引用经论,非不得已,尽量不用与本经性质不同的资料,就是用了,目的也是提供参考,不敢以为那就是定论。

  本讲要的原貌是于一九九二年春,编成一小册讲纲,接着于该年的七月八、九、十日,在农禅寺讲了最初七品。一九九三年一月八、九、十日,讲八至十三品;同年七月八、九、十日,讲十四至十六品。一九九四年一月八、九、十日,讲十七至二十一品;同年七月七、八、九日,讲最后的七品。共分五次讲了十五场。

  到了一九九七年,有几位在家弟子,将我讲出时的录音带整理成为文字。一九九八年又经一位余如雯居士润饰成稿,让我带在身边,阅读之后,觉得讲出时的资料太少,闲话太多。到了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五日至十一月二十七日之间,我在纽约上州的象冈道场,亲笔重写一遍。经过郑建华居士等的誊清,卢嘉雯居士的电脑打字,再经一次修正,总算于十二月二十日定稿。

  由于年高七十,加上衰病和忙碌,除了希望弘扬《法华经》,没有想到毁誉问题,读者们如果因此获得利益,请感恩三宝,如果觉得不满意,罪过由我承担,并请不吝指教。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于纽约上州象冈道场

  绪言

  当代讲《法华经》的人不多,因为太长──二十八品共八万多字,但历史上讲《法华经》的人则很普遍。我这一次是从经中摘录出重点,编成《法华经讲要》,以提纲挈领地介绍本经。因为若依照一般传统的讲经方式,听众听完之后,可能仍然印象模糊,还是不清楚《法华经》整体的内容,如果以纲要的方式来说明,应该会更容易受用,更能掌握《法华经》的要义。

  本书是以非常扼要地介绍《法华经》,帮助大家在听完每一品之后,就有一个整体印象,能知道重要内容是什么,不会有遗漏。

  讲要中的上编,实际上就是《法华经》里的「迹门」,下编则是「本门」。上编又分为绪言及《妙法莲华经》内容讲要两大部分。

  首先讲绪言,分成本经译本、名称、注释、地位、组织等五个段落。

  一、本经的译本

  由梵文翻译成汉文的《法华经》,一共有六种,但是只有三种流传至今。

  《法华经》是现存少数尚有梵文原典可考的佛经之一,因为此经原典的梵文非常优美,当我在日本留学的时候,老师就是以《法华经》为梵文的教材,用《法华经》来让学生学梵文,也可以说,是用梵文来介绍《法华经》;译成中文之后,文学价值仍旧很高,所以有许多人,例如胡适之,就把《法华经》视为一部文学作品。在台湾,多数人都知道《法华经》,平时我们持诵的〈普门品〉就是本经中一品。现在我们来看看有那六种译本。

  * (一)三国孙吴五凤二年(西元二五五年),支疆梁接译出《法华三昧经》六卷,佚失。

  * (二)西晋武帝泰始元年(西元二六五年),竺法护译出《萨昙芬陀利经》六卷,佚失。

  * (三)西晋武帝太康七年(西元二八六年),竺法护译出《正法华经》十卷,现存。这是竺法护的第二次翻译,现在收藏于《大正藏》第九卷。

  * (四)东晋成帝咸康元年(西元三三五年),支道根译出《方等法华经》五卷,佚失。

  * (五)姚秦弘始八年(西元四○六年),鸠摩罗什译出《妙法莲华经》七卷,现存。这是我们此处所根据的讲本,也是收于《大正藏》第九卷。

  * (六)隋文帝仁寿元年(西元六○一年),阇那崛多与达摩笈多两人共同译出《添品妙法莲华经》七卷,现存。也是收于《大正藏》第九卷。

  至于《法华经》的梵文本,近世从三个不同的地方被发现,因此分别以发现地命名:

  * (一)尼泊尔本:一位英国驻尼泊尔的公使B. H. Hodgson于十八世纪前半发现。

  * (二)中央亚细亚本: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西域出土。

  * (三)克什米尔本:于一九三二年在一座佛塔中被发现。

  对这三种梵文原典,一百多年来有许多学者做了研究、翻译和考证。

  二、本经的名称

  《妙法莲华经》的梵文原名为《萨达磨芬陀利迦苏坦览》(Saddharma-pu??rikasūtra),萨达磨是指「正法、妙法」;芬陀利迦为「白莲花」;苏坦览则是「经」的意思,所以鸠摩罗什三藏把它翻译成《妙法莲华经》。

  「妙」,有微妙、奥妙、不可思议、最好、最究竟、最圆满的意思;妙,也就是正,代表正确、正当、真正。「莲华」出污泥而不染,在印度是清净的象征,这也就是菩萨的精神──菩萨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中广度众生,却不受众生的烦恼所影响,就像莲华一样;从另一方面来说,众生若能经由修学佛法,从烦恼身发现智慧身,那么这个智慧身也就等于清净的莲华。

  梵文「苏坦览」是指一朵朵花穿成的花串,翻译成中文就称为「经」,有「天经地义」的意思,例如四书五经。经,人人都需要,而且是代表最好的,它的价值永远都不会改变。

  这一部经就像莲花那么清净,它宣说着非常微妙正确的佛法,因此叫做《妙法莲华经》。

  三、本经的注释

  本经的地位相当崇高,许多人都曾加以注解。印度和中国佛教史上,有关《妙法莲华经》的重要注释如下:

  (一)印度:有以下三种

  * 1.龙树菩萨(佛灭后第八世纪,相当于西元三世纪):着《大智度论》阐明《大般若经》。论中多次引用《法华经》,这就等于阐释了《法华经》。

  * 2.世亲菩萨(佛灭后第九世纪,相当于西元四世纪):着有《妙法莲华经忧波提舍》,共两卷。忧波提舍就是「论」的意思,所以又称为《法华论》。

  * 3.坚意菩萨(与世亲菩萨同时):着有《入大乘论》,多处引用《法华经》。

  龙树菩萨建立了印度中观学派的法义;世亲菩萨集印度唯识学派之大成,是唯识宗大师;坚意菩萨的《入大乘论》极力主张大乘是真正的三藏,大乘乃佛说。由此可见,不论是中观派或是唯识派等的佛学大师都很重视《妙法莲华经》,在早期印度的大乘佛法中,《法华经》占有相当崇高的地位。

  (二)中国

  根据明末无尽传灯大师的《法华新注》序中称:六朝(在隋唐之前)诸师七十余家,自汉至唐,有四千余轴,也就是有四千余卷的注释。

  宋朝开宝时,整部《大藏经》不过只有五千零四十八卷,而从汉到唐朝,光是《法华经》的注解就有四千多卷,数量相当多。目前《大正藏》收有九家十五种,《卍续藏经》收有四十七家六十六种。其中最具代表性及影响力的有如下五家:

  * 1.梁朝光宅寺法云法师:《法华经义记》八卷。

  * 2.隋朝天台宗的大成者智顗(智者大师):着有「法华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共三十卷。

  * 3.隋朝三论宗的大成者嘉祥吉藏:着有《法华义疏》十二卷、《法华玄论》十卷、《法华疏略》六卷、《法华游意》一卷、《法华论疏》三卷,这些书都可以在《卍续藏经》里找到。

  * 4.唐朝法相宗的大成者慈恩寺窥基(慈恩大师):着有《妙法莲华经玄赞》十卷,他是玄奘大师的大弟子。

  * 5.宋朝戒环法师:着有《法华经解》二十卷。

  由上可知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的大师们,都有注解《法华经》,但其中又以天台宗智者大师的天台(法华)三大部影响最为广大深远。

  四、本经的地位

  以天台智者大师「五时八教」,判摄《法华经》是五时中的最高层次──第五时。

  五时,依照顺序为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及涅槃。天台宗将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分为五个时段,针对对象程度的深浅而分别说出不同的经典,有以人天善法为基础的佛法,有声闻缘觉的二乘法,也有人听的是三乘法;其中最初的三七日说《华严经》,以及最后的八年说《法华经》都很重要,末了一日一夜说《涅槃经》也为法华第五时所收,名为「唯一乘法」。

  天台宗以日出时先照高山,比喻《华严经》是教化根器大的人;黄昏太阳将下山时,山谷渐趋黑暗,平地已看不到太阳,只有在高山还能见到日光,则是比喻以《法华经》、《涅槃经》收摄根器最深的人。

  八教,有化仪四教、化法四教。

  化仪四教,是以佛陀教化的形式而分,系指:顿、渐、秘密、不定。

  化法四教,是以佛陀教化的内容而分,系指:藏、通、别、圆。藏教指《阿含经》;通教指《般若经》;别教是方等部经典;圆教则是成佛后所说的《华严经》,以及涅槃前所说的《法华经》,这是大乘佛教中的两部大经典。

  圆又代表圆满、究竟的意思,《华严经》是兼圆,只说大乘。《法华经》则是纯圆(纯粹的圆),有所谓的「纯圆独妙」,因为《法华经》包含了所有佛说的道理,摄受大、小根器的众生都回归大乘,回归到最高法门,就像大海纳百川一样,开权教显圆实,大开大合,这就是会三乘归一乘的「会三归一」。由于《法华经》阐扬一味一雨的最上佛法,故又称为经中之王。

  会三归一,是整部《法华经》的宗旨。佛法分为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仅持五戒、十善,是人天乘法;声闻、缘觉属于小乘;菩萨则是大乘。站在菩萨的立场,来看声闻、缘觉,合起来称为三乘。

  到了讲《法华经》的时候,引导一切根机的众生都进入最高佛法的大海,通通会集到大乘最高的佛法,全都收归于唯一的佛乘,所以说是「会三归一」。

  现代的我们应该如何来判断此经呢?我们可以说《法华经》是大乘经典里的根本教典。印度流行大乘佛法时,《法华经》很早便开始流传,而且传播的地域很广,时间很长,它的内容能适应许多不同的环境与时代,可见得《法华经》与这个世界的众生缘份很深。

  五、本经的组织

  一般讲经法师都把经典分成三个部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本经共计二十八品,第一品为序分,第二品至第十七品的前半为正宗分,第十七品的后半至第二十八品为流通分。

  「序分」也可以称为序论,就是说明这部经典的起源,介绍佛陀当时说法的因缘、在场的听众以及请问佛法的人。「正宗分」也可以叫作本论,是经中最重要的义理,阐述这部经的宗旨及主要内容。「流通分」亦可名为余论,是说明宣传和受持此经的功德以及必要性,叮咛并鼓励接触到此经的大众应将之流传下去,并且要不断地弘扬此经。

  此外,又可以将《法华经》分成「迹门」及「本门」两大部分。〈序品第一〉至〈安乐行品第十四〉为迹门,〈从地涌出品第十五〉至〈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为本门。

  迹门,是佛的一种福德化现,并不是实际的佛,也不是宣说真实的佛法。因为众生有不同的根器,所以假借某些话、某些现象,用种种方便权巧施设,来表现佛法。就像人在沙滩上走过之后留下的脚印、足迹,让人见到的只是由脚留下来的痕迹,不是真正的脚。

  迹,又叫做「权」,是方便的意思,也就是姑且这样做、这样说、这样子表达。比如说我肚子很痛很痛,但是到底痛到什么程度,怎么个痛法,我再怎么描述,外人也无法体会;但我若不说,就没有人会知道我肚子痛。又或者是我告诉诸位我的视力不好,看不清楚,你们再怎么想象,也不知道究竟是如何地不好;同样地,我若是不说,你们就不知道。这就是迹,也就是权,是为了方便接引初机的人进入法门,才不得已姑且假借各种语言、现象来说明。

  本,是「根本」,就是这个样子的意思。再用脚印来做比喻──迹是脚印,本则是我们的脚。本的对象是已经成熟的人,迹是把初机者引到成熟的程度。

  所以《法华经》的表现法,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前半部,是迹门的层次,说明众生的根器有大小乘之分,也说佛有成佛、涅槃的时间。后半部,是本门的层次,说明一切众生、一切佛法,只有一味,那是真如味;只有一门,那就是佛门;只有一相,那就是实相。而且佛不是到了我们这个地球世界才成佛的,他早在无量无数劫以前就已经成佛了,同时也说佛是久远的,从来没有涅槃过,也不会再有涅槃这回事。

  迹、本两门又各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就《法华经》的组织来看,迹门的第一品为序分,第二品至第九品为正宗分,第十品至第十四品为流通分。本门的序分为第十五品,正宗分为第十五品至第十七品,流通分则是从十七品至二十八品。在本门来讲,第十五品只有一部分是序分,而第十七品只有前半部分是正宗分。

  十七品后半部分至二十八品,同时是本门及本经全部的流通分,占的篇幅相当大。可见得在如来灭后,如何弘布传播本经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二十八品之中,就用了十一品不断地叮咛、再叮咛:「要弘扬!要受持!要读诵《法华经》!一定要把《法华经》流传出去啊!」看起来好像很唠叨,但是有它的道理,这在讲下编时就可以知道。

----------------------------------------------------------------------------------------------------------------

更多圣严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圣严法师:绝妙说法?法华经讲要 一、序品──海众云集,

圣严法师:绝妙说法?法华经讲要 二、方便品──唯一佛乘

圣严法师:绝妙说法?法华经讲要 三、譬喻品──三界火宅

圣严法师:绝妙说法?法华经讲要 四、信解品──长者穷子

圣严法师:绝妙说法?法华经讲要 五、药草喻品──三草二

 

后五篇文章

净界法师:修行的共同相貌,就是身安则道隆!

泓逸:拈花说禅 两个法宝

泓逸:拈花说禅 了缘禅师

泓逸:拈花说禅 禅师与流浪汉

泓逸:拈花说禅 半路人,半路事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