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圣严法师:绝妙说法?法华经讲要 七、化城喻品──二乘涅槃,如入化城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圣严法师:绝妙说法•法华经讲要 七、化城喻品──二乘涅槃,如入化城

 

  四大声闻听了前述的譬喻之后,便心开意解,能够领受佛法,知道自己就是佛的法王之子。但是尚有很多众生未能悟道,所以佛又为这些人说「化城喻」。

  化城,是譬喻二乘人的涅槃,因为如来知道,声闻、缘觉畏惧成佛之道的旅途遥远而停止不前,所以先说二乘法,帮助他们先证如化城似的二乘涅槃,当他们入了化城,略事休息,便告诉他们,此非究竟,尚须前往成佛的涅槃大城。

  本经的迹门,如来共有「三周说法」,分别是:前已述及「法说」的〈方便品〉,度了上根声闻舍利弗一人;「譬说」的〈譬喻品〉至〈药草喻品〉,度了中根声闻的摩诃迦叶等四人;后续尚有「因缘说」,将度下根声闻的富楼那等五百弟子,授记作佛。

  「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彼佛灭度已来,甚大久远,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种,假使有人,磨以为墨,过于东方千国土,乃下一点,大如微尘,又过千国土,复下一点,如是展转,尽地种墨。」「是人所经国土,若点不点,尽末为尘,一尘一劫,彼佛灭度已来,复过是数。」

  此段经文,是在介绍大通智胜如来,乃是过往久远劫数之前,已经灭度,因为无法以人间的算数计量说明,只好以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点劫形容,复以微尘点数的千国微尘为其劫数,其每一国土均系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故其灭度以来,真是距今「甚大久远」了。

  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即以须弥山为中心的范围,大约一个恒星系为一个小世界,地球仅是一个小世界中的一个小行星。一千个小世界称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中千世界,等于是百万个小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大千世界,等于是十亿个小世界。因为有小千、中千、大千三个千,「千」了三次,所以又叫作三千大千世界,实际上就是一个大千世界,也就是一个佛国土。

  把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地种都磨成墨,再向东方走,每过一千个国土点一点像微尘那么大的墨,直到这地种磨成的墨通通点完。所有经过的国土土地,不管有没有点到,都把它碎为微尘,每一尘相当于一劫,这就叫作「无量无数尘点劫」。有一古佛名为大通智胜如来,灭度以来所经的时间,比无量无数的微尘点劫还要长远。

  彼佛「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闻父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舍所珍,往诣佛所。」「尔时十六王子偈赞佛已,劝请世尊,转于*轮。」

  这尊佛在未出家之前一共生有十六位王子,后来听说他们的父王已经成佛了,所以都来道场亲近、供养、赞叹,并请这位大通智胜如来说法。

  「转*轮」的意思就是说法。*轮的符号是一个车轮,共有八辐,代表八正道。印度传说中有转轮圣王持轮宝,轮宝在空中转动,转轮圣王不论到何处,轮宝就好像先锋部队一样,一定在空中作为前导。轮王亦升在空中随于轮宝之后,任何国家的军队看到轮宝,皆自动弃械投降,根本没有打仗的意愿,因为轮宝的威力强大,就好像是一人拿小刀,另一人拿的是轻机关枪,武力的强弱悬殊实在太大了,拿小刀的人根本没有机会靠近,远远地就被持机枪者击倒了,倒不如干脆竖起双手投降。

  佛也就像轮宝一样,无邪不摧,无魔能敌,所到之处,一切天魔外道邪说都会不战而自降。《大智度论》卷二十五云:「佛转*轮,如转轮圣王转宝轮……遇佛*轮,一切邪见疑悔灾害,皆悉消灭。王以是轮治四天下,佛以*轮治一切世间天及人。」

  或许有人会问:「佛法既然这么强,这么了不起,为什么现在还有各种邪见盛行?」

  要知道,佛法降的不是心外的邪魔,主要是降心内的诸魔;不是降心外的邪,而是降内心的邪。只要任何一人接受佛法,佛法就能使我们去邪归正,去魔向道,受佛的教化,得到佛法的利益。有佛正法住世的时地,就等于是*轮所到之时空,你接受了佛法,也就接受了*轮,有了*轮,在你心中的邪魔就无所遁形。

  「尔时东方五百万亿诸国土中,梵天宫殿,光明照曜,倍于常明。」「尔时五百万亿国土,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祴,盛诸天华,共诣西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轮。即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各作是言:唯愿世尊转于*轮,度脱众生,开涅槃道。」如是复有东南方五百万亿国土诸梵天王,南方、西南方,乃至下方、上方各有「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来诣大通智胜如来道场,请转*轮。

  以上这段经文原文相当长,都是叙述十方各有五百万亿国土,之中各各都有一位梵天王,见到大通智胜如来成道之时的放光动地,聚在一处,共议此事,同赴大通智胜如来道场,同见十六王子,请佛转*轮,十方云集而至的无数诸梵天王,各各供养赞叹,请转*轮。

  据传说梵天王笃信佛法,每逢有佛出世成道,均由梵天王初请如来转*轮,世尊成道时,仅一位娑婆世界之主尸弃梵王来请转*轮,而此大通智胜如来成佛之时,竟有十方各各五百万亿诸梵天王,前往请转*轮,以之衬托出这位如来不同于其他诸佛。释迦世尊亦即当时彼佛的第十六王子,以彼殊胜因缘,故而特为介绍。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受十方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请,即时三转十二行*轮。」「是苦、是苦集、是苦灭、是苦灭道,及广说十二因缘法。」

  这是彼佛受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请,即循诸佛初成道时,最初说法的惯例,先简说四圣谛及广说十二因缘。

  四谛中的「苦」是我们受的果报,是在三界火宅之中所受的种种折磨;「苦集」是造业,是苦的因。如果不怕未来会受苦报,为图短暂的快乐方便,及眼前的一己私利,便为非作歹,无恶不作,这就是众苦之本;「苦灭」是不造集苦的因,就不会有受苦的果报;「苦灭道」是因大家希望离苦而能自在、得解脱,那就必须要修苦灭之道,基础的灭苦法,就是八正道。

  十二因缘,在我的《心经讲记》一书中有很详细的说明,下面再简单地解释一下:十二因缘就是从前一生到这一生,再从这一生到未来的十二个过程,每一个过程叫作一个因缘关系。在过去生有「无明、行、识」三种,这一生则有「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有了这些因缘就有未来的「生、老死」,这就是「三世十二因缘」。也就是在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中,有情众生生命的流转现象,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便是忧悲苦恼的生死流转。若以修道而得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便是生死的还灭而证涅槃。

  「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为沙弥。」「彼佛受沙弥请,过二万劫已,乃于四众之中,说是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十六菩萨沙弥皆悉信受。嗣后各升法座,各为四众广说《妙法华经》,「一一皆度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示教利喜,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大通智胜如来的十六个王子,都是没有结婚就出家了,这叫作「童子出家」。能这样最好,到我那个时代为止的中国出家人,多半是如此,这在过去的农村社会比较容易,现在工商业社会就困难多了。

  这段的意思是:经过两万劫,彼佛说了一部大乘经,名为《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经名很长,这就是《法华经》的全名。

  十六个王子出家为沙弥之后,大通智胜如来受彼十六沙弥之请,又经过两万劫,才说《法华经》,而「于八千劫,未曾废休。」接着入定八万四千劫,十六菩萨沙弥便代佛说法八万四千劫。可见那个佛国净土的人民非常长寿,不像娑婆世界的人民生命那么危脆,那么短暂。

  十六沙弥信受了《法华经》,发了无上菩提愿,就叫作菩萨沙弥。由于大通智胜如来入了静室,住于禅定,这十六位菩萨沙弥,便代佛弘化,每个人也都各升法座,各为四众广说《妙法华经》,分别度脱无数的众生,让他们都发成佛的心。

  佛言「我今语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弥,今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萨提,于十方国土,现在说法,……第十六我释迦牟尼佛,于娑婆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迦牟尼佛就告诉在此法华会上的所有听众,那尊佛的十六个王子,出家成为菩萨沙弥,现在都已经成佛了,而且在十方世界说法,其中包括东方的阿閦佛、西方的弥陀佛,第十六位就是释迦牟尼佛,于娑婆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从《法华经》来看,释迦牟尼佛在相当久远前就已经发了菩提心,而且他的爸爸就是佛,就像释迦牟尼佛的儿子罗睺罗一样,当时的十六沙弥全都像罗睺罗那般的福德具足。

  成佛实在很不容易,释迦牟尼佛经历无量无数大千世界的微尘点劫才成佛,时间如此久远,许多人看到这段经文,想到要经过这么长的时间,实在是很辛苦,就退心不想成佛了,因此前面便有五千增上慢人离席。然于〈方便品〉中说:「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又在〈寿量品〉中说:「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了。

  世尊于彼佛座下为沙弥时,教化无量众生,「于今有住声闻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人等,应以是法,渐入佛道。」

  在释迦牟尼佛作大通智胜如来座下的第十六沙弥时,便开始讲说《妙法莲华经》,教化了无量无边众生,但是到现在为止,其中还有不少人是处于小乘的声闻地位。世尊也常常教导这些人当发成等正觉的大菩提愿,他们也应该由于听到这部《妙法莲华经》而渐渐地进入佛道。这批尚在声闻地位的人,事实上就是下面〈五百弟子受记品〉中即将出现的五百罗汉。

  「诸比丘,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到,众又清净,信解坚固,了达空法,深入禅定,便集诸菩萨及声闻众,为说是经。世间无有二乘而得灭度,唯一佛乘,得灭度耳。」

  此段经文是说:诸比丘,当如来自知涅槃的时候到了,他的弟子群众增上慢人都已退席,现在所有都是梵行清净的乐法之众,而且信解坚固,了达佛法的空义,并且都得甚深的禅定。这表明此时的世尊座前所有大众,均已具足戒、信、慧、定的四种增上。因此召集了诸菩萨众及声闻众,为说这部《法华经》,使之知道世间没有二乘法可得灭度,若求灭度,唯有一佛乘法。

  灭度的梵文即是涅槃(nirvā?a),大乘及小乘各有有余涅槃及无余涅槃两种,唯其意义各异。《涅槃经》卷二十九云:「灭生死故名为灭度」,也就是灭生死因而度生死海。小乘的涅槃并不究竟,唯有成佛始能真正灭度。

  「如来方便,深入众生之性,如其志乐小法,深着五欲,为是等故,说于涅槃。是人若闻则便信受。」

  这段经文,是追说如来先以方便说三乘法的原因。如来在说《法华经》之前,的确也说了四谛十二因缘的声闻法,那是因为如来深切地了解到众生有各种不同的根性,有些人深着五欲,为使这些人离欲,在开始诱导他们进入佛法时,就先说了小乘的声闻法,并谓二乘亦证解脱涅槃,这么一说,他们就会相信和接受了。

  志乐小法,是佛知道许多众生由于根性使然,就只喜欢小而易成的法门,其中有些人是小乘根性,有些人则还是「深着五欲」的一般凡夫,世尊即以二乘涅槃的解脱之乐,来诱使贪欲的凡夫及二乘根性的声闻,同修二乘法,同证二乘涅槃。到了法华会上,世尊便以自身即将涅槃,终于向大众宣布,二乘法非究竟,唯一佛乘才究竟。

  纵然如此说,下根声闻,还是听不太懂,接着佛便再以「化城」作譬喻。

  有一导师,将导众人,通过五百由旬之险道,即至宝处,可获大珍宝。行过三百由旬,众皆疲极而复怖畏,心生退还。导师即化作一城,令众入城,快得安隐。「若能前至宝所,亦可得去。」

  「化城喻」的大意是:有一个行商团的团长,是这条通商道上的识途老马,他熟悉行商路程中的各种状况。他带了大队人马,到某个充满财宝的地方去寻宝,因为路途遥远,所以跟随他的人走到半途已经精疲力竭,往前走不动了,并且多想退还原路回家。于是这位团长就以权巧变化出一个城池,让这些疲倦不堪的旅客进城休息,城中衣食住行以及育乐设施样样齐备,这个城市的四边有墙,能避免城中的人受到强盗、敌人、土匪的侵略。既然快乐又安全,他们就在那里养精蓄锐,安稳的休息了一阵子,同时他还告诉大家:「今天先在此城休息,等大家的精神恢复了以后,如果能前往宝所取宝,还可以继续未完的旅程;若不打算往前走,那么就在这里继续休息几天也可以。」这个「化城」就是譬喻小乘的涅槃。

  「于是众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隐想。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无复疲惓,即灭化城。语众人言:汝等去来,宝处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为止息耳。」

  在城里休息以后,大家都觉得这个地方真好,以为已经到了目的地便不想走了。那位担任团长的导师却说:「唉!你们虽然觉得这个地方很安全舒适,但这是我用神通变现出来,不是真实的,收了神通,化城就不见了!你们要知道,我们要到达满是宝物的地方才是最后的目的地,真正的宝处,还要再往前走二百由旬,就快近了。大家若是休息够了,不再感到疲倦,就要振作精神,继续往前行吧!

  「如来亦复如是,今为汝等作大导师,知诸生死烦恼恶道,险难长远,应去应度。若众生但闻一佛乘者,则不欲见佛,不欲亲近,便作是念,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于中道,为止息故,说二涅槃。若众生住于二地,如来尔时即便为说:汝等所作未办,汝所住地,近于佛慧。当观察筹量,所得涅槃,非真实也。」

  经文中的「二涅槃」是二乘涅槃,「二地」是二乘地,指声闻、缘觉。佛告诉他们所得的涅槃不是真的,要好好的注意、考察一下。佛说《法华经》的目的就是要一步一步、渐渐地让众生知道:二乘法是有用的,但并不究竟,那只是为了胆怯、根劣、贪便宜、怕艰难、想走近路的人方便说的。二乘人所得的涅槃,并不真实,那就像是一座由魔术师幻化出来的城池一样,看来暂时有,究其实则无。

  世界上愿意找近路走的人很多,例如金光党就是看准人们贪小便宜的心理而使人上当,但是释迦牟尼佛不是叫人家上当,他只是使人暂时有个歇脚处,然后再继续往前走。这对一般的众生来说,真是一针见血,因为众生都是好吃懒做、好逸恶劳,都是怕困难而图容易,而真正的成佛之道,却得经过长远时间的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舍能舍,才能达成,这无量劫的时间对众生而言实在太久了,所以佛才会先说二乘法。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这种经验?当你读一本小说读到入迷时,一看大半天,直到家人叫你吃饭,你才恍然察觉已经过了好几个小时,但是感觉上你才刚开始看而已,在不知不觉中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还有,一般人因为恶梦连连,就会觉得时间很长,如果一夜无梦,醒来时便会觉得「才睡而已,怎么一睁开眼就天亮了?」

  所以不要害怕时间长,当你的烦恼心越来越少,而智慧心、慈悲心越来越深的时候,时间对你来说就会越来越短,这时,数十年如一日。所以,发了无上菩提心的人,日子过得很快,凡事不担心;与此相反的,烦恼重的人就会感觉度日如年,那可就难过透了!

  众生在五浊恶世、在种种烦恼苦难之中,所经验到的时间的确是很长,如果经常不忘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不为一己之私利而与他人勾心斗角,那么就会「不知老之将至」,不再有时间长短的问题了。由此可知,修行菩萨道,无量劫成佛,从小心眼的二乘及凡夫看是太长了,但由菩萨道的实践者来看,却不会觉得太长而等不及。

  此品的品名为「化城喻」,在三周说法中似乎仍属「譬说」。不过在此品开始就叙述了大通智胜如来及其十六王子出家为沙弥的故事,又说了第十六沙弥即是现在释迦牟尼佛的前身,当时已为无量众生说了《法华经》,虽然多数已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尚有一些于今还住在声闻地的,那便是下一品中的五百弟子等。这一段则是三周说法中的「因缘说」了。

----------------------------------------------------------------------------------------------------------------

更多圣严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圣严法师:绝妙说法?法华经讲要 八、五百弟子受记品──

圣严法师:绝妙说法?法华经讲要 九、授学无学人记品──

圣严法师:绝妙说法?法华经讲要 一○、法师品──五种法

圣严法师:绝妙说法?法华经讲要 一一、见宝塔品──宝塔

圣严法师:绝妙说法?法华经讲要 一二、提婆达多品──

 

后五篇文章

圣严法师:绝妙说法?法华经讲要 六、授记品──四大声闻

圣严法师:绝妙说法?法华经讲要 五、药草喻品──三草二

圣严法师:绝妙说法?法华经讲要 四、信解品──长者穷子

圣严法师:绝妙说法?法华经讲要 三、譬喻品──三界火宅

圣严法师:绝妙说法?法华经讲要 二、方便品──唯一佛乘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