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禅林衲子心:善恶一念间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禅林衲子心:善恶一念间 

 

  文/见庄法师

  那一个夜晚,一声凄痛的长鸣划破了夜空,惊悸了人心。片刻死寂之后,树梢上传来的是阵阵猫头鹰的咕吟。仰望着暗夜中迎风摇曳的树影,虽不能见,却于脑海中映现那鸟儿的血红和悲恨。

  数月来,那一声哀唳和咕啼在耳际回荡着。弱肉强食的残酷是一种业苦,生生世世相互啖食,无有了期。如此冤冤相报,无始以来的轮回苦楚,何时能了?如何能了?

  近年来,举世为祸殃灾厄缠扰着。天灾难防,人祸难料,人心因此惶惧无依。为何科技文明昌盛的今日,我们仍然深陷于水火之中呢?人类登上了月球,航向了太空,为何不能够真正为人们带来福祉呢?

  《礼记.礼运大同篇》中所阐扬的是儒家的大同理想及其经世济民的悲怀,根于礼义所开展出来的是真善美的世界,只要人人放下一己私利,所得到的丰实回馈远胜于个人私欲的营谋。世界大同不是虚无飘渺的理想,而是一个可以达成的目标,关键就在于每一个人的心念。

  私欲,是人类苦难的根源。为了求取私己的名利财色,人与人争,家与家夺。团体之间,相夺不让;种族之间,歧视迫害;国家之间,灭彼存己。两相倾轧之际,无论争斗剥削的理由是多么冠冕堂皇,其实骨子里只是名利权势的谋计罢了。由于洞悉人性阴暗的一面,荀子提出性恶之说,并指陈众恶之源即是一个“利”字:“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唯有化性起伪,藉由后天的礼义教化,方能导正趋利乐欲的恶性,进而存养辞让恭敬的仁心。

  四端,是人人本具的良知良能。如同四肢在体,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性德,即便是罪孽深重的恶人也不曾泯灭一丝一毫,只因善端不彰而致本性隐蔽难显,只为利欲熏心而使言行类于禽兽。孟子曾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四端虽是本具的性德,若是不能存养扩充初萌的善德,则不能发而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的善用。善用不能彰显,恶法必然激剧,四端泯灭之后,只是徒具人形,其行何异禽兽?

  “性相近,习相远。”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阐析人们因习染不同而有君子与小人的异别,习礼则为君子,染恶即是小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此一轮明月,不假外求,就在每一个人的心当中。这轮心月的光明反照于自己则为克己复礼,映射于长上则为恭敬,映射于他人则为宽厚,映射于处众则为信实,映射于行事则为敏捷,映射于众生则为惠施。这念心含摄众德,行持于外,即是恭、宽、信、敏、惠五德,众善之中以恭敬心为上首,即阐明“居敬”的重要。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孔孟之道以“仁礼合一”为人生的中心思想,发之于行,则是以居敬为待人处事的轨则。以敬居心,则人与人之间互敬互重,无有怠慢、轻侮、欺凌之心。本着仁者的胸怀,人人居敬,家家行仁,甚而推及全世界,必能同进太平之治。

  善恶原是相对而说,如果人人臻于绝对的至善,便不需再论说人性是善或是恶。具体而言,性善之说与本具佛性一脉相通,人人皆本具良知良能,因此人人皆可成圣成贤乃至成佛作祖。虽然人人本具光明的性德,然而我们却如同《圆觉经》当中所说:“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由于众生不能了达“万法唯心”的道理,因此迷失本具佛性而执认妄现的根身和识心为“我”,分立同是真心所幻现的山河大地为“我所”。物我两立则心为物转,人我分立则贵己贱彼。于是我们原本光明皎洁的心镜为物欲私情所蒙蔽,在爱憎恩仇之间,自己束缚自己;在自他彼此之间,起惑造业受苦。

  现今世局在自我意识高涨的浪潮中迅速失衡。扭曲的人生观、物化的价值观、颠倒的善恶观、强烈的自我及横流的私欲,导致人们对于败德悖礼之事渐渐习以为常。在善恶之间,我们挣扎;在是非之间,我们试图择善,然而在排山倒海而来的汹涌之中,我们的立足点在那里?

  每一个当下,我们不断地选择。是为自我还是利人?是荣己还是尊他?是沦丧仁礼还是长养四端?善恶交战之际,我们心中所依凭的是什么样的道理呢?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的志愿深契于诸佛菩萨的无缘慈、同体悲,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这样的信念,又是以什么道理为根基呢?

  子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仁德自内而发,便能于心生诚敬,于外现恭谨。恭敬则能行礼,恭敬则能惠施,恭敬则能慈忍,恭敬则能宽恕,恭敬则能折慢,恭敬则能契心;推己及人,是因为佛性人人本具。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平等无二,敬他即是尊己。

  孔子曾经问礼于老聃。孔子主张积极淑世而老子崇尚无为而治,虽然信念不同却依然尊重彼此。礼仪的法度,随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传承、不同的宗教,而各有其准则,然其精神同是一念恭敬心。一本恭敬,则人与人间、民族与民族间、国与国间、宗教与宗教间,止斗息争,互敬互尊,共存共荣。

  无论世间至善的完成或是出世间佛道的圆满,都必需泯除“人我”这个祸端。而趣向平等的唯一大道,即是一心恭敬。普贤菩萨十大愿的首愿是“礼敬诸佛”,在礼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的当下,一念回光即是虔礼自性佛。时时居敬,因一切众生皆当作佛;时时谦恭,因一切万法皆从心生。

  窗台上静静地躺着一只粉蝶。在晨光的照拂之下,仿佛随着垂死之前的渴慕,已然振翅飞向心所向往的光明。向阳,是众生的自然天性;光明,是群灵的本具性德。恭敬心就是一把开启自性光明的宝钥,瞬息万变的红尘中,一秉不变的恭敬,心中即有安居之处。人人安居仁礼,社会自然化暴戾为祥和,国际必将化干戈为玉帛,进而迈向大同之世。

 
 
 
前五篇文章

禅林衲子心:随喜功德之重要性

禅林衲子心:悲愍众生 愿皆成佛

禅林衲子心:慈悲的护念

禅林衲子心:禅修是心灵教育的良方

禅林衲子心:学习观音菩萨的慈悲

 

后五篇文章

禅林衲子心:只要愿意

禅林衲子心:六祖大师在我面前无声开示 我亦随文入座……

禅林衲子心:为人自肯乃方亲

禅林衲子心:行深般若根尘迥脱,一念不生血脉常流

禅林衲子心:果真“明明白白一条路路 千千万万不肯修”?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