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方伦:高级佛学教本 第十九、二十、廿一课 综合指要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方伦:高级佛学教本 第十九、二十、廿一课 综合指要

  1.

  当我未学佛时,也怀疑到:为什么每人的性情,各有不同?有的凶暴,有的纯良,有的狡诈,有的者实,有的好静,有的好动,有的骄傲,有节谦恭,有节奢侈,有节俭吝。类此者说不能尽,这是从那里来的?及至读法相宗经论,才知上述的种种不同,都是往世习气残存所致。怪不得俗语有:「江山容易改,又性最难移」的感叹了。习气的排除,只有靠修持节力量,使之或伏或断。伏者如以石压草,使不得发,然而根若不拔,终不彻底,断者如连根拔去,祸患尽除。娑婆世界环境恶浊,不但断不容易,就是伏,恐怕也很艰难,所以当往生佛国,换一个清净环境,慢慢队伍遣,才有办法也。

  2.

  转识所成的智,其命名皆有意义,不容混乱。前五识只是五种工具,此类工具,在未转前,惯作帮凶,作给使,及至转后,就能反过来,作般肱辅佐道业,令所作皆成,故名成所作。第六识未转前,尽在六尘境界上。横生分别,起诸妄想计度,及至转后,就能反过来,观察法门差别,和众生根器,应病予药,故名妙观察。第七识未转前,不断的执我,我相既生,染污继起,及至转后,就能反过来,人我不分,自他等视,故名平等性。第八识未转前,为受薰持种,藏垢纳污之总汇,及至转后,离有漏杂染之法,就能反过来,寂照无边,一切众生刹土,皆于中现,故名大圆镜。

  3.

  小乘无常、苦、空、无我、不净的教义,和大乘常、乐、我、净、不空的教义,自表面上看,完全相反,倘若把它详细研究了一下,就会发觉,不但没有相反,没有冲突,而且还是整套的。盖小乘言其外来,大乘言其本有。外来的不管什么来西,乃至这一具肉体,这一套山河房舍,都是无常、苦、空、无我、不净,终须捐弃幻灭。尽虚空界,惟有舟性是本有的,这东西从无始来,就是常、乐、我、净、不空。言无常者,目的就是要证这个常,言空者,目的就是要证这个不空,余可类推。今试以浮云掩月为喻,浮云是无常,乃至不净的,吹散浮云,现出明月、这才见到了常、乐、我、净、不空的物事。十八界都是浮云,自家不生不灭的佛性,才是明月,不遣去虚幻的浮云,就见不到真实的明月。学者明白了这道理之后,对于大小乘教义,自然会全盘接受,而泯灭明户之见了。

  4.

  众生认四大假身为真实,这就名为: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以无我为我,以不净为净。另一方面,不相信有佛性,认佛性为虚无缥渺,这就名为以常为无常,以乐为苦,以我为无我,以净为不净,合起来名为八倒。阿罗汉证涅槃,未见佛性,但破前四倒,菩萨既证涅槃,又见佛性,才破尽这八倒,亲证中道实相。

  5.

  涅槃与大涅槃的性质,有所不同。控狭义的涅槃,是断除烦恼,不起惑业,灰心灭智,始终不生作用,这是小乘涅槃的情状,说起广义的大般涅槃,就不同了,诸佛法身,在湛然寂灭之中,为了有悲愿加持的缘故,能变化无量应身,示现八相成道。或创造佛国,广度众生,具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所以体用俱备,这是大乘涅槃的情状。

  6.

  简单说一句:每一如来都应到了一切众生,悉皆成佛时,然后才永入涅槃。经中说「乌枭同栖,蛇鼠狼同穴,如亲兄弟,………」这不过是譬喻语,不宜固执。因为有了乌枭蛇鼠狼,则畜生道尚存,纵使能和好相处,如来也决不会弃而不度,自入涅槃。

  7.

  佛应身虽然相好尊严,然而必有涅槃时,三藏法宝,虽然甚深微妙,然而必有灭没时。这都是说明:有生终必灭,有形终必坏,既落形质,而欲求长生,便是矛盾而不可能。所幸形虽屡换,而性长存,所以千佛下生,能维慧灯于不断。但是,修佛法也要看因缘,万一像前人所说:「佛昔住世,我尚沉沦,今得人身,佛已灭度。」人身与佛法,演捉迷藏,那又怎么办?像今时三藏典籍,悉在人间,然而肯下工夫研读者有几人?肯依教修持者有几人?沦入外教外道,或不信三宝,毁谤佛法者,又有几人?可知修道并不是简单。愿佛明弟子,赶快趁佛法未灭,身体健康时,修一日是一日,读李后主「别时容易见时难」词句,我于佛法,亦有同感。

  8.

  对于身体,应当作两种观法,一者,所有贪食好色,讲究享受的都是他,结果为了他,而造种种恶业,堕入三恶道,所以应把他当作毒蛇观。二者,自择法行持,乃至修因得果,都要借重这身口意三业,才会成功,否则就没有办法断惑证实,所以应把他当作珍宝观。说明白一点:同是这一具身躯,若用之于作恶,则其害烈于毒蛇,若用之于行善修道,则其利逾于珍宝,何去何从,是在行人自择耳。

  9.

  小妄语所欺骗的对象,是普通人,假令罪恶达于极点,亦不过断人性命。但大妄语则未证谓证,未得谓得,其所欺骗的对象,是修道人,从其言而行,能断人慧命。性命关系一世,慧命则关系无量世,故大妄语之罪,大于小妄语,必入无间地狱。今之外道,皆犯此罪,彼自谓愚弄他人,实则害及自己。

  10. 欲闻下半偈,竟肯牺牲性命以求之,这真使面对经论,而不肯读者愧死。闻偈开悟,则千万世之慧命已生,

  纵断送此一世残年,亦何足惜。此乃深知死后还有后世,后世的安危,皆关系于今世,才能下此决心也。

----------------------------------------------------------------------------------------------------------------

更多方伦居士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李云峰:日常的佛心 第六章 佛是承担 两只红鞋

方伦:高级佛学教本 第廿二课 读经录要 (三)

李云峰:日常的佛心 第六章 佛是承担 我们家都是坏人

李云峰:日常的佛心 第六章 佛是承担 一位父亲的忏悔

李云峰:日常的佛心 第六章 佛是承担 守信一生

 

后五篇文章

方伦:高级佛学教本 第二十一课 读经录要 (二)

李云峰:日常的佛心 第六章 佛是承担 婚姻:一个数学概

方伦:高级佛学教本 第二十课 读经录要 (一)

李云峰:日常的佛心 第六章 佛是承担 高僧

李云峰:日常的佛心 第六章 佛是承担 秤的秘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