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顶果钦哲法王:如意宝 上师相应法 绪论 |
 
顶果钦哲法王:如意宝 上师相应法 绪论 上师相应法,就是与上师的本性合而为一,这是所有修行的基础,其中有许多不同的修行方式。上师相应法分为外、内、秘密,以及最秘密的修行方法。法本上所叙述的外在修行方式,简而言之,就是观想上师在我们头顶之上,然后用最大的虔诚,全心地向他祈请。 内在修行方法,就是经过练习而领悟到自己的身语意,与上师的智慧身语意无二无别。在龙钦宁体中,这种内在修行的方法叫做“持明总集”,是莲花生大士所传下来的修行仪轨。 上师相应法的秘密修行方法,就是以上师报身也就是殊胜受用身来观想;在龙钦宁体中,就是观想莲花生大士为观世音菩萨的形象而修行,叫做“苦之自我解脱”。 最秘密的修行方法是直指我们觉性最自然的境界,方法则是观想龙钦巴尊者,在他的心中是原始佛——这最秘密的仪轨叫做“具明点印”。 从究竟的层面看来,上师与我们自己心的本性无二无别,而我们心的本性就是佛境的精髓——如来藏。那么,我们能用什么方法来体现这究竟的上师?透过外在的上师,也就是相对的上师以及他的心要指示,我们可以领悟到内在的上师,或是究竟的上师,也就是觉性本身。这种了悟的真正基础,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上师相应法;这个方法属于外在的修行方法,从技术面来分类,属于前行法的一部分。但,上师相应法却又是其他所有阶段,以及其他所有修行的真正核心。如果你认为它只不过是一种前行而不重要,就犯了非常大的错。反过来说,我们需要了解,如果此生能够持续的修行上师相应法,就很容易可以得到莲花生大士本身的加持力。 重要的是,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勿忘上师;不管是在禅定中,或是禅定后,都勿忘上师。所以说,上师相应法的实际仪轨并没有规定只能在闭关时修行,而是适合在生活中的任何状态下修行,同时也可以给任何程度的修行者来修行。 由于心安住于身体之内,正确的身体姿势是非常重要的。当上身和脊椎正直,气脉25同时正直,心也就变得清明。如果我们懒懒散散,体态随意,完全不注意姿势,就很难专心,也很难让三摩地在心中生起。我们应当采用毘卢遮那七支坐姿26。 修行上师相应法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甚深的虔诚心;最深的虔诚心,可以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上师与佛陀本人没有任何的差别。如果我们将上师视为一般众生,我们也只能得到一般众生的“加持”。如果我们将上师视为阿罗汉、或者独觉佛,或者声闻,我们将得到相对等的加持;如果将上师视为菩萨,我们也会得到菩萨的加持;但是,如果能够将上师视为佛,我们将会得到佛的加持。 所有的佛都需要依赖心灵上师才能够达到开悟。要真正修行佛法,我们必须寻找到完全觉醒的上师,以全然的信心跟随着他。佛经中说,“光靠信心就能够证悟究竟本性”,没有信心,即使对法教能倒背如流,也是没有用的,对金刚乘的修行者更是如此。 如何培养甚深的信心?从现在看来,上师以人的形体显现,看似一般众生,但是他的心安住于智慧之中,不动摇。如果我们能够了知他甚深的心意,我们会发现,他已经净除了所有的过患,已经领悟了一切所能领悟的,他在各方面及功德上都与佛是平等的;这样的领悟,能让我们心中生起更深、更真实的虔诚心。 上师是一艘大船,带领众生穿越轮回险峻的海洋;他是稳健无误的舵手,带领众生至解脱的干地;他是雨水,扑灭着欲望的火焰;他是明亮的日月,去除着无明的黑暗;他是一块坚实的土地,同样承受着善与恶;他是如意树,赐给暂时的快乐以及究竟的大乐;他是宝藏,藏着甚深的指示;他是如意宝,赐给我们所有证悟的功德;他是父亲也是母亲,平等的赐给所有众生一切的爱;他是一条慈悲的大河、一座大山,耸立在世间烦恼之上,不为情绪狂风所动摇;他是一朵大云,充满雨水,抚慰着欲望的折磨。简而言之,他与所有的佛一样,我们只要与他建立关系,不论是见到他,听到他的声音,回忆起他,或者被他的手碰触过,都能够带领我们走向解脱。对他有全然的信心,就是走向觉醒最稳健的方法。他温暖的慈悲和智慧,能够融化我们内在的垢染,让内在佛性绽放出来。 能不能达成证悟,完全要看我们对上师的虔诚心;举例说,在金刚持和帝洛巴的师徒关系中,帝洛巴不曾开口请求,而金刚持也不曾给予任何一字的开示,但是帝洛巴得到解脱,这完全是因为帝洛巴的虔诚心如此强大。只要弟子具足信心与虔诚心之环,上师慈悲与智慧之钩便可以快速地把他拉向解脱之地。 当甚深虔诚心的太阳照耀在 上师四身的雪山上, 加持如大河般流下, 要在心中努力培养虔诚心。 同时 回忆上师一秒钟, 远远胜过对十万本尊 禅定一百万劫。 其实,阿弥陀佛和金刚萨埵无量的慈悲从未忘记我们,但由于自己的障蔽,我们无法和他们面对面相遇。何以说我们自己的上师比所有的佛更为慈悲,因为我们此生能够见到他,亲自接受珍贵的教义。伟大上师巴楚仁波切曾经用过一个简单的比喻:世界上并非所有的有钱人都同样的慈悲,对于那些连吃住都困难的穷人,最慈悲的富者会给予他们协助。就算我们能够在所有的净土中遇见诸佛,我们也不会从他们身上得到比自己上师所开示更珍贵或更不可思议的法教;我们无法像奇迹般地从下三道被立即拉起,立即觉醒,就像飞机飞上天一样。 我们未必需要得到大量不同的开示才能够达到证悟,事实上,印度的八十四位大成就者光靠四句开示就圆满地觉醒,他们并没有修习许多繁复的教义,反而是一心地修习他们所接受的指导。 同样地,遇见上师时,如果心中有着完全的信心,强烈的虔诚心,我们已经拥有在道上前进最主要的条件。但是,如果我们没有信心,没有虔诚心,无法将上师视为佛,即使我们收集了各种不同的开示,不但无法进步,也容易堕入极端,像善星比丘一样。 善星比丘大半生都跟随佛陀,也得到了许许多多的开示,他的记性非常好,能够背诵全本三藏经典,但他对释迦牟尼佛缺乏信心,甚至有错误的观点——他以为佛陀的所作所为,以及所有的开示只不过是设计好用来骗人的诡计;因为他这么想,就和所有的加持绝缘。 如果我们缺乏真正的虔诚,就算学问再好,对上师还是会起怀疑。缺乏真正的虔诚,很容易就会用偏见的眼光看待上师的作为,也因此而对上师产生错误的观念;到最后,我们的障蔽更甚于当初遇见上师时的障蔽。但是,如果心中培养出真正的虔诚心,单靠这热烈的虔诚心,就能够得到解脱。 我们不一定在遇见上师的那一刹那就能够感受到如此的虔诚心,所以我们要修行上师相应法的仪轨,慢慢培养出更大、更强烈的虔诚心。在这本仪轨中,观想上师与莲花生大士圆满形象无二无别。最开始,我们可能需要生起一种不完全真实的虔诚心,一种有造作的虔诚心;在这个时候要想,我们的上师与莲花生大士无二无别。 莲花生大士到底是谁?我们应该了解一下:从法身的究竟面来说,他是阿弥陀佛;在报身而言,也就是“大乐”层面来说,他是观世音菩萨;在化身的层面来说,他是在莲花中诞生出来的上师。他出现在这末法时代,正是众生因着烦恼和错误见解的障碍而不愿修行无上佛法的时代。在这黑暗的时期,众生饱受疾病、饥饿,和战争三害之苦;就是在这么一个时代,莲花生大士现身——他是诸佛的化身,他以印度大成就者的姿态来到西藏,对二十五大弟子、耶巴的八十位大成就者,以及许许多多的众生,传授所有的开示,而他们也在往后的日子中全然觉醒。 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因着莲花生大士极大的慈悲,我们也有机会修行密咒乘的法教。我们要建立一种观念,我们的上师与莲花生大土之间没有差别,从心中应当想:“我的上师完全相等于莲花生大士,他有同等的证量,也能展现出像莲花生大士一生中曾经展现的奇迹和觉醒功德。” 最开始,这样的念头需要用人为的方式培养,不断重复;但是,如果怀着深切的信心,我们心中将生起真实的虔诚心,这种虔诚心是不需要努力造作而生起的。如果在一尊佛像上镀金,这尊佛像更显灿烂;同样地,观想我们自己的上师与莲花生大士无二无别,让我们轻易地就能够接收到加持,同时更加深我们的虔诚心。 在修行上师相应法的时候,光是念颂法本中的词句是不够的,因为主要的重点是要生起虔诚心。为达成此目的,禅定时我们的心不应当漂浮,不应当随时生起一些不安的念头。身体应当保持七支坐姿,念颂咒语的时候也不能只是嘴巴在“念”,应当是触动心深处的信心而“念”出,像是从自己骨髓中发出来的信心,全然相信我们的上师就是莲花生大士本人。 总的来说,任何行为,只要是身、语、意同步,效果更佳。举例说,如果我们行大礼拜的时候只是让身体做一些机械性的动作,一面跟人聊天,一面心中正在为未来做计划,或者玩味着过去一千个念头,这样的大礼拜不会有多少利益。 在身体上,我们要好好地做大礼拜;在语言上,要清楚地念颂皈依文,不要在中间插入任何平凡的话语;在心的这方面,要完全专注在修行上,心中充满着虔诚。要记得,做一次大礼拜的时候,将双手放在额头、喉间,以及心上,是对诸佛的身、语、意献供;这样,我们就能接收到对应的加持,净除我们身、语、意中的三毒及所有负面特质。 当一个人从事世间事业时,为了成功,他一定会用一种很和谐而持续的方式将他的身、语、意协调在一起,因为担心结果,他会日夜烦恼。同样地,如果我们的目标非常清楚,不断努力朝向这些目标,将身语意合并在一起,毫无疑问,我们很快会成功的。反过来说,如果我们用一种虚伪的方式来修行,像是在国王或大官面前修行,假装自己的身体非常精进,事实上心中没有真正的兴趣,如此进步就很有限。那样只是一种练习,不会带来结果,不会有成果;如同在墙壁上画一盏油灯,看起来像一盏油灯,但它无法驱除黑暗。 这就是为什么在修行的时候要协调并统合身、语、意;三者之中,心意最重要,因为身和语是跟随心意的指引,因此我们尤其不能让心意随处飘荡。 上师相应法的实际修行分三部份:首先,观想禅定对象,然后祈请智慧尊降临;接着,是七支祈请文;最后,则是对上师虔诚的祈请,而后接受四种灌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