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般若锋兮金刚焰 第七章 如意自在 第三节 事事无碍与性具善恶(1)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般若锋兮金刚焰 第七章 如意自在 第三节 事事无碍与性具善恶(1)

 

  在本章开头引述的公案中,圆悟克勤禅师借真净禅师偈宣示禅门至境,开导张无尽:

  “事事无碍,如意自在。

  手把猪头,口诵净戒。

  趁出YIN坊,未还酒债。

  十字街头,解开布袋。”

  这个偈子,再明白不过地揭示出密乘禁行和禅宗、华严、天台等圆顿教法的融通一味。无尽居士不禁叹言:“美哉之论,岂易得闻乎!”这个叹,实际是对包括金刚密乘在内的一切大乘圆顿法门的赞颂。

  前文提到的归宗斩蛇、南泉斩猫、汾阳酒肉等著名公案,即是禅门巨匠“如意自在”的大手笔。二祖慧可晚年逆行,也很有名:“遂韬光混迹变易仪相,或入诸酒肆,或过于屠门,或习街谈,或随厮役。人问之曰:‘师是道人,何故如是?’师曰:‘我自调心,何关汝事?’”(《五灯会元》)蕅益大师《灵峰宗论》提及此事:“直至没兴路头穷,向有意无意间,忽然打失娘生鼻孔,方知能觅所觅,果然了不可得,方是宗门最初一步。若谓此外别有修行,便是天魔外道。若谓此后更无修行,便当朝打三千,暮打八百,贬向阿鼻地狱。何以故?如二祖半世弘法,将大法付与三祖后,更复混迹尘寰,滥同乞士,以自调心。咄!既觅心了不可得,何故又说调心?终非二祖前后自语相违。当知此事,大不容易,沩山祖师云:‘此宗难得其妙,切须仔细用心。可中顿悟正因,便是出尘阶渐。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古来宗匠,于此一大事因缘,何等慎重真切!”可见二祖的密行,在悟后起修时有特殊意义。

  《憨山老人梦游集》云:“凡修行人,有先悟后修者,有先修后悟者。然悟有解证之不同……所言顿悟渐修者,乃先悟已彻,但有习气,未能顿净,就于一切境缘上,以所悟之理,起观照之力,历境验心,融得一分境界,证得一分法身,消得一分妄想,显得一分本智。是又全在绵密工夫,于境界上做出,更为得力。”“此事不从参究入者,不得力;不向教上印证者,不得正知见;不从境缘上打炼者,亦只是光影门头事,及临逆顺八风境界,便被摇夺将去,都透不过。以宗入,以教印,以日用境缘为验,但于境上轻脱,无滞著心,即是用心得力处。”《真心直说》云:“如道人得真心后,先且用功保养,有大力用方可利生。若验此真心时,先将平生所爱底境,时时想在面前,如依前起憎爱心,则道心未熟;若不生憎爱心,是道心熟也。虽然如此成熟,犹未是自然不起憎爱,又再验心,若遇憎爱境时,特然起憎爱心令取憎爱境界,若心不起是心无碍,如露地白牛不伤苗稼也。古有呵佛骂祖者,是与此心相应。今见才入宗门,未知道之远近,便学呵佛骂祖者,太早计也。”《灵峰宗论》云:“圆教从名字初心,便用佛知佛见修行。豪杰丈夫,具一切无明烦恼,偏向冰凌剑锋上行,非冰凌剑锋,不能铸无明烦恼成菩提般若故也。天降大任,必先苦劳拂乱,令动心忍性。顽铁不炼不成钢,美玉不冶不精莹,松柏不历岁寒不挺秀,孤臣孽子不厉熏不达。岂有粥饭习气,暖软形态,可坐进此道者!夫小小境缘,便成事障,因平日无分毫契心恰意处耳。果达妙理,则现前极恶逆事,第一玄妙,为第一明师良友。若舍此等境界,何法何修,可悟可顿邪?”由是可知,历境验心增上证悟,是禅子行持各种反常行为的一个重要目的。

  此外还有大量教言说明,转烦恼为道用的精神受到禅门特殊关注,如《永嘉证道歌》云:“在欲行禅知见力,火中生莲终不坏。”《宗镜录》云:“贪欲即是道,即是末中含有本。贪欲即是道家用,即是本中含有末。”故知添烦恼薪以盛燃智慧火,确乃大乘佛法不共特色。

  当然,自在如意的行持,是和悟达轮涅无二的了义实相智慧分不开的。故此,禅门至境可谓与圆教事事无碍法界一味无别。此点已由圆悟禅师、真净禅师道破。

  关于四法界之本义,圭峰宗密《注华严法界观门》讲道:“清凉新经疏云:统唯一真法界,谓总该万有,即是一心。然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一事法界,界是分义,一一差别,有分齐故。二理法界,界是性义,无尽事法,同一性故。三理事无碍法界,具性、分义,性、分无碍故。四事事无碍法界,一切分齐事法,一一如性融通,重重无尽故。”此中的理事无碍法界,谓理由事显,事揽理成,平等之理与差别之事交融无碍。这种境界,已很不简单了,但圆悟禅师认为还不能“说禅”。事事无碍乃华严圆教精义,其核心是于现象本身当下认取不思议实相,森罗万象称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无尽,互涉无碍。十玄缘起和六相圆融乃事事无碍主要内容,均为了义极谈,体现了大乘不共的全息观和本体论思想。

  华严宗的法界观门,替密宗说明不少问题。《灵峰宗论》云:“如来显密二教,并具四种悉檀,而密教尤重坛仪,盖全理成事,全事摄理,直以事境为谛观,本非仅事表法而已。”《万善同归集》云:“问:触目菩提,举足皆道,何须别立事相道场,役念劳形,岂谐妙旨?答:道场有二:一理道场;二事道场。理道场者,周遍剎尘;事道场者,净地严饰。然因事显理,藉理成事,事虚揽理,无不理之事;理实应缘,无阂事之理。故即事明理,须假庄严,从俗入真,唯凭建立。为归敬之本,作策发之门,睹相严心,自他兼利。……乃至广兴法会,建立坛仪手决加持,严其胜事,遂得道场现证诸佛威加,皆是大圣垂慈,示其要轨。或睹香华之相戒德重清;或见普贤之身,罪源毕净。因兹法事圆备,佛道遐隆,现斯感通,归凭有据。是以须遵往圣,事印典章,不可凭虚,出于胸臆,毁德坏善,翻堕邪轮,拨有凝空,枉投邪罥。”《宗镜录》云:“今约周遍含容观中事事无碍者,如法界观序云:使观全事之理,随事而一一可见;全理之事,随理而一一可融。然后一多无碍,大小相含,则能施为隐显,神用不测矣。”“又理实应缘,无碍事之理,事因理立,无失理之事。如今不入圆信之者,皆自鄙下凡,远推极圣,斯乃不唯失事,理亦全无。但悟一心无碍自在之宗,自然理事融通,真俗交彻。若执事而迷理,永劫沈沦,或悟理而遗事,此非圆证。何者?理事不出自心,性相宁乖一旨。若入宗镜,顿悟真心,尚无非理非事之文,岂有若理若事之执?但得本之后,亦不废圆修。”这些教言,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密宗不轻视事法的特色,很有帮助。

  乍一看,事事无碍法界似乎把性理撇到了一边,而实际上,正是“一切分齐事法,一一如性融通”妙境,把无形而周遍的性理阐演得淋漓尽致,使人对法界本面的认识更加形象、深刻。理事无碍法界中,尚存在理和事暂相观待的微细分别(所谓“法界量未灭”),一旦趋入事事无碍法界,则连最极细微的二元对立和观待戏论也丢掉了,现象当体即是一真法界,此外更无可安立处、可话会处。既然每一事法,以及事法和事法间的关系,都被赋予全新意义,那么,大乘行人自在如意地驾驭万事万物,也就顺理成章。由于一沙一尘、一声一念当体即是净法身,谤密群小对贪等烦恼的技术性“排除”(“粗重极粗重、染污极染污”),亦顿然失效。

  从现象即本体的思想出发,华严圣祖留下了许多了义教言,如三祖法藏大师《华严经明法品内立玄义章》云:“谓如经(《诸法无行经》)云:若人欲成佛,勿坏于贪欲,诸法即贪欲,如是即成佛。此经意以贪欲即无性,故不可坏,诸法即贪欲者,即贪欲之无性理也。若不尔者,岂贪是一切法体耶?是故当知举贪名而取贪实。”所谓的“贪实”,无疑即指离戏绝待的俱生大乐智慧。又,四祖清凉国师《大方广佛华严经疏》云:“然能治道虽复众多,不出二种:一通二别。别如上来随分开示,如不能断应宜转治,谓如起贪以不净观治之,不去当起慈悲,缘于前境,应以净法与之,云何出家无慈悲心,反更染污?如是随便种种回转,皆以无得而为方便。所言通者,但当深观第一义谛,谓当观诸惑即是本觉菩提,故无行(《诸法无行经》)云: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故。惑性智性皆本净故,但由虚妄分别凡夫不了,如大富盲人动转为宝所伤,二乘热狂谓为虫蛇惊走远避,权菩萨辈犹谓有之可断,今乘一切智乘以净慧眼,观惑即真,则烦恼自虚智性常净,是为开佛知见,使得清净,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有斯悲智。”长者李通玄《新华严经论》云:“云何名无尽功德藏回向?此位明禅与智冥,智与悲会,以无尽虚空为一道场,以无尽众生无明行相,而为佛事。身恒承事无尽诸佛,而遍周法界化无尽众生,总成佛身,表里相亡始终情尽,遍知诸法不坏无心,名无尽功德藏。”这些教言,既是阐扬华严宗义,同时也是替无上瑜伽说话。

  联系《华严经》经文做点具体分析。二祖智俨大师《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云:“又此诸知识内,三人是反道行:一方便命(新译为胜热婆罗门)现痴相,婆须蜜现贪相,满足王(新译为无厌足王)现嗔相。”这里提到的三位逆行善知识,出自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著名典故,颇值一读。先看胜热婆罗门:

  “念善知识渐次游行,至伊沙那聚落,见彼胜热修诸苦行求一切智,四面火聚犹如大山,中有刀山高峻无极,登彼山上投身入火。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合掌而立,作如是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诱诲,愿为我说。’婆罗门言:‘善男子,汝今若能上此刀山投身火聚,诸菩萨行悉得清净。’时善财童子,作如是念:‘得人身难,离诸难难,得无难难,得净法难,得值佛难,具诸根难,闻佛法难,遇善人难,逢真善知识难,受如理正教难,得正命难,随法行难。此将非魔,魔所使耶?将非是魔险恶徒党,诈现菩萨善知识相,而欲为我作善根难,作寿命难,障我修行一切智道,牵我令入诸恶道中,欲障我法门,障我佛法?’念时,十千梵天在虚空中作如是言:‘善男子,莫作是念,莫作是念!今此圣者,得金刚焰三昧光明,发大精进度诸众生,心无退转……尔时善财童子,闻如是法心大欢喜,于婆罗门所发起真实善知识心,头顶礼敬唱如是言:‘我于大圣善知识所生不善心,唯愿圣者,容我悔过。’时婆罗门即为善财而说颂言:‘若有诸菩萨,顺善知识教,一切无疑惧,安住心不动,当知如是人,必获广大利,坐菩提树下,成于无上觉。’

  尔时善财童子即登刀山,自投火聚。未至中间,即得菩萨善住三昧。才触火焰,又得菩萨寂静乐神通三昧。善财白言:‘甚奇,圣者!如是刀山及大火聚,我身触时安隐快乐。’”

  法藏大师《华严经探玄记》评道:“言若能登刀入火者,劝其舍分别入正证法界也。菩萨行净者,分别尽故,离障清净。证法界故,菩萨行成。何故要以如此法劝?为破其见故,令解菩萨深密法故,顺相易解逆相难知,故令知也。如是反道(行),上下文中总有三类:一此位同邪见;二满足王同嗔恚;三婆须密同贪爱。是故三毒相,并有正法,然有四义:一以当相即空故,诸法无行经云: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于此三事中,有无量佛法。解云:此约即空是佛法,非谓三事即是佛法。二约巧摄生说为佛法,非谓即是。如净名云:先以欲拘牵后令入佛智等。三约留惑润生长菩萨道说有佛法,非谓即是。如净名一切烦恼为如来种。四约当相则是,不同前三,此极难解,不思议故,如此文是也。”

  清凉国师《华严经疏》云:“然刀山不可执,火聚不可取,若能不住无分别智遍入四句,则远离四谤,不滞空有,何行不成。所以要令入者破其见心,令解菩萨深密法故,顺相易解逆相难知故。此中示于邪见,无厌足王示嗔,婆须蜜女示贪,显三毒相,并有正法故。然有五义:一当相即空空故是道,非谓此三即是佛法,诸部般若其文非一。二约幻用摄生,亦非即是,如净名云:行于非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等。三在惑用心如俗流辈,此在观心为道,亦非即道。四留惑润生长菩萨道,亦非即是,如净名云:不入生死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等。五当相即道,不同前四,不思议故。无行经云:YIN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亦斯义矣。”《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五当相即道者,是道体故,理无二味故,无有一法非佛法故。言不思议故者,总相叹也。不可作欲等思,故引无行经文。前曾一用,取欲空性,则用初义,今取即道。亦如智论第七喜根菩萨为于胜意菩萨而说偈言:YIN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如是三事中,无量诸佛道。若有人分别,YIN怒痴及道,是人去佛远,譬如天与地。道及YIN怒痴,是一法平等,若人闻怖畏,去佛道甚远。YIN法不生灭,不能令心恼,若人计吾我,YIN将入恶道。见有无异行,是不离无有,若知有无等,超胜成佛道。都说七十余偈,皆即道也。”

  从不同角度出发,可以赋予烦恼即佛法不同解释,而“当相即道”,无疑是了义极谈,亦为事事无碍精神的体现。既然YIN恚痴当相即道之理如此玄妙,当然不是随随便便可以了悟,故“令入者破其见心”遂成首要急务。细想之下,善财童子访师求法的过程,的确存在内在的合理次第。

  对于“破其见心”和大乘逆行、禁行的关系,萧平实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了理解:“而破斥密宗之首要大事,则是先灭除应成派中观之邪见,纯属虚相法之应成派中观邪见,能令密宗之邪法在佛教中取得生存空间故。”(《狂密与真密》)不错,正是大空离戏的了义应成见,帮助密宗学人有效遮遣了实执戏论和分别见心,从而为正确对待圆活自在的大乘逆行、禁行,打下坚实基础。在现空双运轮涅无二实相正见摄持下,金刚密乘已经并将继续取得非凡成就。这就难怪实执结心的谤密者对中观应成派如此不满,必欲灭之而后快了。

  《华严经》接着讲:

  “阿那罗王(无厌足王)有大力势,能伏他众无能与敌,以离垢缯而系其顶,十千大臣前后围绕共理王事。其前复有十万猛卒,形貌丑恶衣服褊陋,执持器仗攘臂瞋目,众生见者无不恐怖。无量众生犯王教敕,或盗他物,或害他命,或侵他妻,或生邪见,或起瞋恨,或怀贪嫉,作如是等种种恶业,身被五缚将诣王所,随其所犯而治罚之。或断手足,或截耳鼻,或挑其目,或斩其首,或剥其皮,或解其体,或以汤煮,或以火焚,或驱上高山推令堕落,有如是等无量楚毒,发声号叫,譬如众合大地狱中。善财见已,作如是念:我为利益一切众生求菩萨行,修菩萨道,今者此王灭诸善法作大罪业,逼恼众生乃至断命,曾不顾惧未来恶道,云何于此而欲求法,发大悲心救护众生?作是念时,空中有天而告之言:‘善男子,汝当忆念普眼长者善知识教。’善财仰视,而白之曰:‘我常忆念,初不敢忘。’天曰:‘善男子,汝莫厌离善知识语,善知识者,能引导汝至无险难安隐之处。善男子,菩萨善巧方便智不可思议,摄受众生智不可思议,护念众生智不可思议,成熟众生智不可思议,守护众生智不可思议,度脱众生智不可思议,调伏众生智不可思议。’时善财童子闻此语已,即诣王所顶礼其足,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教诲,愿为我说。’时阿那罗王理王事已,执善财手将入宫中,命之同坐,告言:‘善男子,汝应观我所住宫殿。’善财如语即遍观察,见其宫殿广大无比,皆以妙宝之所合成,七宝为墙周匝围绕,百千众宝以为楼阁,种种庄严悉皆妙好,不思议摩尼宝网罗覆其上,十亿侍女端正殊绝,威仪进止皆悉可观,凡所施为无非巧妙,先起后卧软意承旨。时阿那罗王告善财言:‘善男子,于意云何,我若实作如是恶业,云何而得如是果报,如是色身,如是眷属,如是富赡,如是自在?善男子,我得菩萨如幻解脱。善男子,我此国土,所有众生,多行杀盗乃至邪见,作余方便不能令其舍离恶业。善男子,我为调伏彼众生故,化作恶人造诸罪业受种种苦,令其一切作恶众生见是事已,心生惶怖,心生厌离,心生怯弱,断其所作一切恶业,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善男子,我以如是巧方便故,令诸众生舍十恶业住十善道,究竟快乐究竟安隐,究竟住于一切智地。善男子,我身语意未曾恼害于一众生。善男子,如我心者,宁于未来受无间苦,终不发生一念之意与一蚊一蚁而作苦事,况复人耶?人是福田,能生一切诸善法故。善男子,我唯得此如幻解脱……’”

  《华严经探玄记》评说道:“问:善财岂不自忆前教,何故生疑?答:以对嗔。嗔害障道相故,理须要疑。方乃显知菩萨道中,反道顺道二行差别,不尔邪正无以甄别。梁摄论戒学中释甚深云:菩萨由如此方便胜智,行杀生等十事无染浊过失,生无量福德,速得无上菩提,要大菩萨堪行此事。此有二种:一实行,二变化。实行者了知前人必应定作无间等业,无别方便令离此恶,唯可断命使不作恶,又知此人若舍命已必生善道,又菩萨自念:我行杀业,必堕地狱为彼受苦,彼虽现受少轻苦恼,来世必受乐果报也。解云:此同瑜伽菩萨地中戒品内说。二变化者,如那罗王及善财童子,或见可爱事,或见可畏事,各令众生生于善处。解云:彼引此经是变化作。”尽管无厌足王示现的是“变化”降伏法,然不难看出,法藏大师和无著、世亲菩萨对必要时的“实行”降伏法,亦持肯定态度。尤其“嗔害障道”是否定不可转,由此得到说明。

  继续阅读:

  “尔时善财童子,大智光明照启其心,思惟观察见诸法性。……处处寻觅婆须蜜多女。城中有人,不知此女功德智慧,作如是念:今此童子,诸根寂静智慧明了,不迷不乱谛视一寻,无有疲懈无所取著,目视不瞬心无所动,甚深宽广犹如大海,不应于此婆须蜜女有贪爱心,有颠倒心,生于净想,生于欲想,不应为此女色所摄。此童子者,不行魔行不入魔境,不没欲泥不被魔缚,不应作处已能不作,有何等意而求此女?其中有人先知此女有智慧者,告善财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乃能推求寻觅婆须蜜女,汝已获得广大善利。善男子,汝应决定求佛果位,决定欲为一切众生作所依怙,决定欲拔一切众生贪爱毒箭,决定欲破一切众生于女色中所有净想。善男子,婆须蜜女,于此城内市廛之北自宅中住。’……尔时善财见此女人颜貌端严色相圆满,皮肤金色目发绀青,不长不短不粗不细,欲界人天无能与比,音声美妙超诸梵世,一切众生差别言音悉皆具足无不解了,深达字义善巧谈说,得如幻智入方便门,众宝璎珞及诸严具庄严其身,如意摩尼以为宝冠而冠其首,复有无量眷属围绕,皆共善根同一行愿,福德大藏具足无尽。时婆须蜜多女,从其身出广大光明,普照宅中一切宫殿,遇斯光者身得清凉。尔时善财前诣其所,顶礼其足合掌而住,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教诲,愿为我说。’彼即告言:‘善男子,我得菩萨解脱名离贪欲际,随其欲乐而为现身。若天见我,我为天女,形貌光明殊胜无比,如是乃至人非人等而见我者,我即为现人非人女,随其乐欲皆令得见。若有众生欲意所缠来诣我所,我为说法,彼闻法已则离贪欲,得菩萨无著境界三昧。若有众生暂见于我,则离贪欲,得菩萨欢喜三昧。若有众生暂与我语,则离贪欲,得菩萨无碍音声三昧。若有众生暂执我手,则离贪欲,得菩萨遍往一切佛刹三昧。若有众生暂升我座,则离贪欲,得菩萨解脱光明三昧。若有众生暂观于我,则离贪欲,得菩萨寂静庄严三昧。若有众生见我频申,则离贪欲,得菩萨摧伏外道三昧。若有众生见我目瞬,则离贪欲,得菩萨佛境界光明三昧。若有众生抱持于我,则离贪欲,得菩萨摄一切众生恒不舍离三昧。若有众生唼我唇吻,则离贪欲,得菩萨增长一切众生福德藏三昧。凡有众生亲近于我,一切皆得住离贪际,入菩萨一切智地现前无碍解脱。’善财白言:‘圣者种何善根,修何福业,而得成就如是自在?’答言:‘善男子,我念过去有佛出世,名为高行,其王都城名曰妙门。善男子,彼高行如来哀愍众生,入于王城,蹈彼门阃,其城一切悉皆震动,忽然广博众宝庄严,无量光明递相映彻,种种宝华散布其地,诸天音乐同时俱奏,一切诸天充满虚空。善男子,我于彼时为长者妻,名曰善慧,见佛神力心生觉悟,则与其夫往诣佛所,以一宝钱而为供养。是时文殊师利童子为佛侍者,为我说法,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贪出贪余尔”是否仅为不切实际的空谈?“愈染污就会变为愈清净”是否绝无可能?婆须蜜多女的自在示现,给出了明确答案。如此奇妙而典型的密行,居然能在汉传佛教中光明正大地稳坐数千年,并且受到高度推赞,不能不让人惊叹真理的力量!理解了《华严经》和婆须蜜女,也就在相当程度上理解了密宗双运法、空行母等概念,从而确信密宗禁行确为大乘菩萨行持自他二利的无上方便。

  可以设想,假如嗅觉异常发达的学术研究家及谤密群小,有机会回到古老的过去,和婆须蜜女、喜根法师、树提梵志(星宿婆罗门)等同一时代,他们必定会有足够兴趣和顽强毅力从这些大菩萨身上挖掘出更加刺激的素材,编织出更加精彩的童话故事,给大乘佛教抹上浓浓的一笔。投身于如此邪恶的猎奇事业,显然是这个变态群落发现自我价值的唯一途径!

  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云:“善财童子第二十六诣险难国中,参婆须蜜女,现真金色身出光明,或现或触无染无著,了性欲空皆获道果,得离贪欲际法门,证功德藏回向。赞曰:

  相逢相问有何缘,高行如来一宝钱,

  执手抱身心月静,吻唇唼舌戒珠圆。

  人非人女皆随现,天与天形应不偏,

  三德已明贪欲际,酒楼花洞醉神仙。”

  清凉国师《华严经疏》云:“离贪欲际者,凡夫染欲,二乘见欲可离,菩萨不断贪欲而得解脱,智了性空欲即道故,如是染而不染,方为究竟离欲之际。”《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什公常说偈云:譬如淤泥中而生青莲华,智者取莲华勿观于淤泥,即其事也。疏‘况权实多端生熟难测’者,亦涅槃第六经四依品云:如庵罗果生熟难知。谓内怀腐烂外现律仪,此为外熟内生;内具深法外示毁禁之相,为内熟外生。是则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又说有迦罗迦果、镇头迦果,二果相似,迦罗迦果则恶药人,镇头迦果则好益人,喻善友恶友外相相似,故难知也。其权实多端通于诸经,此经婆须、胜热、无厌等逆行,此为权示,岂得为非?故难测也。诗云:采葑采菲,无以下体。是以大贤,缩德露疵,舍光匿曜,不可知也。”“净名问文殊言:‘何等为如来种?’文殊师利言:‘有身为种。……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今疏引此以为难耳。又入大乘论第一引龙树偈云:‘不从虚空有,亦非地种生,但从烦恼中,而证成菩提’,皆此义也。……故诸菩萨留惑润生以至惑尽。故摄论云:烦恼伏不起,如毒咒所害,留惑至惑尽,证佛一切智。此是经之显意,今疏所明乃是经之密意,而是胜鬘楞伽等义,故云在缠如来藏。烦恼如泥,覆于二藏,然大智自从所藏不空,大智光明遍照法界义生故,二相亦异。疏若尔烦恼即菩提,复云何通?即第二重难。既言即者,则不得云二事别也,谓迷真起妄说为烦恼,妄体即真元是佛种,无行经云:YIN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等。疏约体性故。下疏答上难有其二意:一约体性者,烦恼性即菩提,非约相也。故净名云: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无行经云:贪欲及瞋恚,无有能得者,是法皆如空,知是即成佛。故知烦恼实性即菩提耳。”

  长者李通玄《新华严经论》云:“入于世间,同为俗事,遍行利生之中,乃至示行染法,未曾一念染污之心,故号女也,而实体中非男非女。以取妙智理性本真大慈悲体如女,非如世情起男女等见。若存世情起男女见者,亦自不见此之法门。(堪布仁波切《藏密问答录》:“男身代表的一般是方便或显现,女身则代表了智慧或空性。”——引者注)此约菩萨以妙智用起慈悲之行,宜同俗行,周备十方,对现色身,应宜设化。于此位中表菩萨有如是德,处真不证,在缠不污,法门遍周法界,谁是谁非,此非世情思度故,亦非世情愚惑所行,自非智彻真原行齐法界,宜应所为知根备俗者,方能体会斯道欤!婆须蜜女者,此云世友,或云天友,为遍与天人作师友故,或云以宝易财,或示现世间YIN染之行易以财事,此皆世行难可了知,三界六道人天地狱无行不备也,此是不染而染,唯普贤智所及。”

  华严宗从理论和实例上对事事无碍的开显,让我们看到显密了义教法惊人的一致性,同时明白,死去的以及正在死去的谤密群小在干多么无聊的傻事!事实替我们宣告,依靠病态的性狂想和编织童话故事的艺术天才,在错误的时间向错误的方位发动的错误冲锋,已经并将继续遭到可耻的失败!

  《狂密与真密》手忙脚乱的“扑火”,欲盖弥彰:“显宗之大菩萨乃是在家人行出家法,《华严经》之婆须蜜多尊者是其人也。如《华严经》所载:有众生虽因贪著美色而往见婆须蜜多,然有一见即悟者,有见其笑而悟者,有牵其手而悟者,有吻其唇而悟者,有拥抱之而悟入者,……乃至有须与其同宿缠绵而后始悟者。(中略)然而婆须蜜多尊者令人悟入者,非如密宗双身合修之法,令人以YIN乐中之无念灵知心为空性,而是以证得第八识实相心为空性,与密宗迥异,不可相提并论也。”

  说“同宿缠绵”不妨是“出家法”,已属无奈;说密宗不搭理实常僵化的“萧氏神我第八识”,更不知是褒是贬!对大乘无上“秘密”茫然无知的萧平实,到底在忙活什么,令人费解。

  我们不敢忘却,还有一个谤密干将,等候出场。《华雨集》“YIN欲为道”中的言论,集中代表了印顺的观点:

  “‘秘密大乘’中的无上瑜伽,内容非常丰富,而最具代表性的,是与印度教中性力派相同,男女和合的秘密。……原始人类对女阴的神秘感,在男家长时代,演化为男人(男与女)取得神秘欲乐的场所。这类秘密宗教的理想是:印度教的性力派,是神人合一;秘密大乘的无上瑜伽,是即身成佛;我国道家的房中术,是得道登仙。……徐陵《答周处士书》说:‘优游俯仰,极素女之经文;升降盈虚,尽轩皇之图箓’。素女房中术的‘升、降、盈、虚’,不正是无上瑜伽的‘提、降、收、放’吗?神秘的男女交合,一定要修风(呼吸);运气通脉,在交合时,能对精液‘提、降、收、放’自在才得。……

  ‘食色性也’,在生死流转中的人类,确是有此本能与需要的。所以在(不完善的)人性倾向下,发展中的佛法,渐有类似印度的性力派,中国道家的房中术出现。先是潜在流行,或作神秘与暗昧的表示,到公元四、五世纪,才渐渐的公然流行。这里,先举‘一经’,‘一论’,‘一事实’,‘一传说’来说明。

  ‘一经’:《不可思议解脱经》,就是编入《华严经》的《入法界品》。《入法界品》的传出很早,龙树的《大智度论》已一再引用,约在公元二世纪末集出。《入法界品》叙述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的历程;在善知识中,有一位婆须蜜多,是最美丽的女菩萨。婆须蜜多的功德庄严,可说是以色相度众生的,如唐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十八)《入法界品》说……

  依经文说,这是大菩萨化度众生的一门方便。婆须蜜多是天[神],也是人(及非人),是神人合一的女菩萨。她为男性众生说法,使他们离贪欲;她不只说法,也以执手,拥抱,接吻等行为,而使男性离贪欲的。依佛法的传说:不同类的众生,有不同类的‘YIN事’,如‘二二交会’的,‘相抱’的,‘执手’的,‘相顾而笑’的,‘眼相顾视’的,都能满足‘YIN事’而‘热恼便息’(《瑜伽师地论》卷五)。一般众生满足了YIN欲──‘热恼便息’,但不久又有YIN欲热恼的需求。婆须蜜多可不同了,从顾视,执手,抱持,唼吻等的行动中,能使众生永离贪欲。这显然是‘以欲离欲’的法门;与后起‘秘密大乘’的无上瑜伽,虽还没有完全一致,但到底传达了从YIN欲中离欲的消息。特别值得一提的,婆须蜜多是‘险难’地方人,险难的梵语为Durga──突伽,正是印度教中自在天──湿婆天后,乌摩Uma^的别名。突伽,早已存在于印度神教中,后来从湿婆派中分出的性力派,就是以突伽为主神的。还有,婆须蜜多的婆须,或译作婆薮,是印度一部分天神的通称。婆薮天,婆薮天女,婆薮大仙,都见于‘秘密大乘’的教典。婆薮是天[神],蜜多译为‘友’,所以婆须蜜多,可解说为天神的女友。突伽与婆须蜜多,出现于《入法界品》以欲离欲的法门中,决不是偶然的,与后起的性力派及无上瑜伽,有一脉相通的一定关系。圆融无碍的《入法界品》,融摄了这一秘密法门,然在一般学佛人的心目中,多少有是非不分,邪正莫辨的感觉。(印顺《空之探究》:“龙树入龙宫取经,传说极为普遍。龙树在龙宫中,读到更多的大乘经,‘得诸经一相’,‘一相’或作‘一箱’。所得的经典,传说与《华严经》有关。我曾有《龙树龙宫取经考》,论证为:龙树取经处,在乌荼,今奥里萨地方。这里,在大海边,传说是婆楼那龙王往来的地方。这里有神奇的塔,传说是龙树从龙宫得来的。这里是《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的故乡,有古塔庙。所以龙树于龙宫得经,应有事实的成分,极可能是从龙王的祠庙中得来的。后来龙叫七次入海的传说,也只是这一传说的夸张。”——引者注)

  ‘一论’:《阿毗达磨集论》,公元四世纪中,无著菩萨所造的。在《集论》(卷七)《抉择分中论议品》,论到‘秘密抉择’,引‘经’说:‘又契经言:菩萨摩诃萨成就五法,名梵行者成就第一清净梵行。何等为五?一者、常求以欲离欲;二者、舍断欲法;三者、欲贪生已,即便坚持;四者、怖治欲法;五者、二二数会’。……唐不空在公元七四六年来华,译出《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广本》中一再说到:‘莲华、金刚杵相合,此说即为最上乐’等。不空是知道的,所以在《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理趣释》(卷下)中说:‘想十六大菩萨,以自金刚[男根]与彼莲华[女根],二体和合,成为定慧;是故瑜伽广品中,密意说二根交会,五尘成大佛事’。不空不说男女的实体和合,而说观想男女和合,修成定慧相应。说‘二根交会’是‘密意说’,与无著说部分相同。其实,不空的时代,印度的无上瑜伽,男女和合的即身成佛法门,已相当兴盛了。不空这样的解说,也许是觉得不合中国的伦理观念,怕引起障碍而故意这样说的吧!……”

  跟印顺一比较,萧平实的“显宗之大菩萨乃是在家人行出家法”,立即显得憨厚而可爱!居然面不改色心不跳便把《华严经》考证成“类似印度的性力派,中国道家的房中术”代表,单凭这份胆量,就很能为这个“天文爱好者”赢得不寻常的“荣誉”!“多少有是非不分,邪正莫辨的感觉”,显然是在含射《华严经》的“非”、的“邪”,是在“大乘非佛说”旗帜下奋力一击了。可是,这样的恶毒攻击,真能如愿吗?

  前文中,我们对印顺的“佛学”思想及其根子——学术研究和实执分别心——已经作了彻底破斥,腐臭的东西谁也不愿多拨弄,且让它自生自灭去吧!我们可爱的《华严经》,背后靠山是整个传统圣教,对此说三道四,显然是找错了对象。《灵峰宗论》的几段议论,就足以说明问题:

  “诸法无性,尽随心转。心为名利,一切趋名利。心为菩提,一切趋菩提。故曰地狱为法界,乃至佛为法界,是趋不过也。善财发菩提心,广历百城,随其所向方尽称南。定盘星正,无往非南方耳。恶王YIN女,苦行弄沙,世人观之,何尝不作恶法会。今未尝无暴虐王,艳异女,炙身婆罗门,聚沙诸童子,若以善财眼视,非即真善知识哉?所以真正发心人,触境逢缘,待人接物,一切作佛色佛声佛香佛味佛触佛法想,则念念与萨婆若海相应,不必商量修证工夫,而妙在其中。若舍目前佛境界,别问蒲团上观心法要,含元殿里更觅长安,身在海中反致渴死,由不达妙止妙观取诸左右逢源故也。请以此根本智光,照方尽南,始信一一微尘,各具大千经卷,尘尘皆巨方矣!”

  “佛法中行佛法,非难也。世法中行佛法,乃为难事。又佛法,仍不坏世法,名难中之难。然第患认佛法不真不亲切耳,世法佛法,何尝不同一缘起哉!读世主妙严品,及入法界品,可悟如来境界矣!”

  至于密教是否与外道无别,太虚大师在《龙猛受南天铁塔金刚萨埵灌顶为密宗开祖之推论》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普贤金刚萨埵之本初佛,犹云本觉法身佛,象征此法身佛所住处曰法身塔,或法界曼荼罗,故谓时轮法说于此塔中,亦依龙猛登初欢喜地而证本觉法身于此塔中所流出;其受金刚萨埵灌顶者,即证本觉法身之谓。由此西藏无上瑜伽之五大金刚法,同出龙猛铁塔所传,亦可推知矣。

  本觉法身表以金刚者,取其不生灭常恒坚固之义。但本觉本不觉,其实乃为理即佛之一切有情,故云金刚萨埵,亦犹云法身有情。法身既亦为一切凡夫有情法之流转真如、邪行真如,则贪、瞋、痴、慢任何一法,皆即是金刚法身,而婆罗门等教之行法与民间流俗所信仰诸神之崇拜仪式,极至于女性崇拜之男女YIN欲事,亦皆可赋此新内容之意义,以示法身金刚与般若佛母如如相应,俾即于世间法而通达佛法。平常依维摩诘方便为父、智慧为母之解释,则普贤行与文殊智之和合也。惟在本初佛之金刚法,则当以本觉金刚与始觉佛母之合一为义,本始合一曰佛,故以金刚佛母相合一为佛,此诚为行于非道而通达佛道之极致。”

  《佛理要略》进一步论述道:“‘总持’即陀罗尼义。普通指陀罗尼为咒,是取狭义。然陀罗尼义实甚广,如法陀罗尼、义陀罗尼、忍陀罗尼等。此中所明一切法大陀罗尼,即指陀罗尼中之大陀罗尼也。非但指密宗之咒,——密咒中有是大陀罗尼,亦有仅为一事一用之小陀罗尼。一切法皆大总持义,如天台圆教一色一香皆法界义,贤首圆教事事无碍法界义,皆任何一法包一切法,等于密教大陀罗尼。何以故?如云随拈一法皆为法界,今拈一纸亦即摄一切法;盖任拈一法既皆法界,则一切法皆不能出此法界外也。又如事事无碍,则任何一事物即一切事物,一切事物亦即一事物,即境即心,即身即佛。此一切法大总持即大乘之妙用,融会前二而成就。前二为体与相,此即为用。又所谓大总持,谓一众生即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即一众生,一刹那即无量劫,无量劫即一刹那等。明此则更无空界时劫拘限,速疾圆成佛果,普度众生之大用。如是大乘法三义甚深甚广,今为初学粗略而谈,广如性、相、台、贤、禅、密各宗义中说。例如密宗,也不过发挥此法法皆大总持之妙用;欲界特盛之贪莫过YIN欲,最重之恶莫过忿杀,——欲界魔所恃以害修行人的极凶工具亦莫过YIN杀,而无上密宗即以YIN杀为大修行法,则魔失其恃而即魔成佛矣。最狠毒之鬼亦成近卫,最污秽之物亦成上供,可谓极乎烦恼即菩提之能事;然亦实现此‘无法非大总持’之功用耳。若知佛是干屎橛,道在屎溺,则更何足怪哉!”

  太虚大师复于《汉藏教理融会谈》中剖析了显密圆顿法门的关系:“又如天台圆教一念中具足理事两重三千性相,深明法法即是大陀罗尼义,与贤首之事事无碍法界相同。禅宗在表面上其问答多不可解,而在此问答上就直示法身全体大用。如从前杭州鸟巢禅师有一个侍者,侍师多年,以师平常一点佛法也不讲,乃告假欲去。师问其故,他说要向他方求佛法。师即手拈衣上布毛一吹曰:‘若佛法,这里也有’,侍者顿悟。这岂非信手拈来无非佛法之义?也就是一事一物无非大陀罗尼法,所以台、贤、禅、净的行法,即同密宗。天台等虽判一大藏教,然宗要上即一心三观,贤首也唯是华严法界观,所以就其宗要说,与密宗无别。”

  如此自在无碍恢弘瑰丽的大乘圣境,当然不是机械思维模式持有者所能轻易领悟的,冒出些谤法杂音,实不足奇。

  稍具大乘实相正见者,都不难发现印顺思想中比比皆是的颠倒谬误和邪恶用心,尽管它们常常披上些色彩斑斓的伪饰外衣。作为一个志在将大小显密佛法精义连锅端掉的反传统斗士,印顺付出了巨大努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原始目的。可一旦与真理过招,他的邪说谬论便一触即溃。

  通过本章的深广论述,只要是正常人,都可看出密宗和外道之间不容抹杀的根本差异。同时发现,印顺为证明印度中晚期佛教受到外道性力派思想渗透举出的例子(例如《华严经》、《阿毗达磨集论》以及不空三藏之言),实际恰好成了显密佛法圆融无违的铁证!

  捕风捉影地把险难国和“湿婆天后”、婆须蜜和“印度一部分天神”联系起来,跟把阿弥陀佛和太阳神、八大菩萨和八大行星、龙宫和龙王庙划上等号一样,是集中反映印顺学术研究本质的窗口。如果这种病态的艺术狂想和机械类比的思维定势也能称之为“科学”的话,恐怕这世上再没什么不能算是“科学”的东西了。

  不光大乘佛教,即便在小乘教法中,也常常出现和外道通用的一些字眼。汉地佛教界用到的儒、道等世间名词,就更多了。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即使强权的帝王,也无力规定内外道必须使用截然无干的语言和文字系统。如果外道徒用过的,佛教就绝对不能用,且不论作为公共精神财富的语言文字,现在大家出门打个的、上个公厕,恐怕都有困难。又譬如,婆薮盘豆法师(世亲菩萨)乃父母祈祷婆薮天而生,名字也由此来,倘若真如印顺所说“婆须蜜多的婆须,或译作婆薮,是印度一部分天神的通称。婆薮天,婆薮天女,婆薮大仙,都见于‘秘密大乘’的教典。”,那么世亲菩萨是不是更加和印度外道、秘密大乘脱不开干系呢?

  其实谁都看得出,印顺在学术研究幌子下玩的这一套文字游戏,带有极强的先入之见和主观臆测成份。这种给欲加之罪寻找技术性支持的无聊之举,不但不能算是科学,反而是严重亵渎科学精神的流氓行径!

  本书通过大量教证、理证已经阐明,金刚密乘精义和显宗了义教法圆融一味,无上瑜伽大等净见完全契合如来二三转法轮根本要义,堪称双运离戏实相的精妙发挥和杰出运用。对于辨析内外道的差别,密宗祖师历来也十分重视,如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就曾列举众多典型的外道观点加以精辟破析,一一指出彼与内道正见的差别处。法王如意宝在《披戴天饰的恶魔》一文中,故意借用佛教用语包装托出外道见解,以苦心告诫佛门弟子不要耽著皮相文句,而应深入体悟佛法内涵。故知纯正无垢的密宗教义,不但与婆罗门等外道学说毫无瓜葛,反是破除外道邪执的有力武器。当然,这些妙理,对于缺乏大乘实相正见的反传统斗士来说,确显陌生。

  即便在形式上,密宗对外道也从未妥协。时轮金刚、密集金刚、胜乐金刚等密续均明确指出,婆罗门等外道观点乃是非理邪执。大威德金刚脚踩梵天、湿婆、毗湿奴、因陀罗、六面童子、毗那牙迦、太阳神、月亮神等八个外道天神,时轮金刚脚踩湿婆和爱欲魔,胜乐金刚脚踩湿婆和时间女神,大威德和胜乐金刚还手提大梵天头颅……因此,即便印顺读不懂大乘和密宗实相正见,也应当对密宗此等带有强烈反婆罗门教、反印度教色彩的形相,给予足够重视。然而遗憾的是,他仍然无视事实地说“婆须蜜多是‘险难’地方人,险难的梵语为Durga──突伽,正是印度教中自在天──湿婆天后,乌摩Uma^的别名。突伽,早已存在于印度神教中,后来从湿婆派中分出的性力派,就是以突伽为主神的。还有,婆须蜜多的婆须,或译作婆薮,是印度一部分天神的通称。婆薮天,婆薮天女,婆薮大仙,都见于‘秘密大乘’的教典。婆薮是天[神],蜜多译为‘友’,所以婆须蜜多,可解说为天神的女友。突伽与婆须蜜多,出现于《入法界品》以欲离欲的法门中,决不是偶然的,与后起的性力派及无上瑜伽,有一脉相通的一定关系……”。

  除了疑为实现既定阴谋的不懈操作,上述文字找不出更合理解释。至此,人们应当对太虚大师《议“印度之佛教”》对印顺下的定语,产生强烈共鸣——“除别存偏见者,无论何人难想其平允也!”所谓知子莫若父、知徒莫若师,良有以也!

  印顺的表演,太虚大师的评价,很有说服力地让我们看到,可怕的先入之见,是如何不客气地夺走一个人的理智和良心,并将其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真是奇怪,文明最忠实和最古老的载体——文字,竟一再被用作反文明的黑暗势力挥洒愚昧和暴力的工具!然而,蠢才毕竟是蠢才,谬论终归是谬论。让蠢才被一帮更蠢的人捧为“导师”,神气一阵,不过是历史开的个不大不小玩笑。历史的垃圾堆,才是一切不甘寂寞的蠢才及其衍生物的最终归宿!


 

 
 
 
前五篇文章

般若锋兮金刚焰 第七章 如意自在 第三节 事事无碍与性

般若锋兮金刚焰 第七章 如意自在 第四节 浅谈降伏

般若锋兮金刚焰 第八章 神圣的回归 第一节 即生成佛

般若锋兮金刚焰 第八章 神圣的回归 第二节 五智五佛与

般若锋兮金刚焰 第八章 神圣的回归 第三节 此中有真意

 

后五篇文章

般若锋兮金刚焰 第七章 如意自在 第二节 大乐的秘密

般若锋兮金刚焰 第七章 如意自在 第一节 禁行、善恶、

云增·耶喜绛称大师:菩提道次第师师相承传 (三十)大菩

云增·耶喜绛称大师:菩提道次第师师相承传 附一、栋敦·

云增·耶喜绛称大师:菩提道次第师师相承传 (二十九)善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