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星云法师:佛光教科书 第七册 第十七课 生活法相 |
 
星云法师:佛光教科书 第七册 第十七课 生活法相 人世间的生活有人事、感情、金钱等各方面的生活规范与法则,做一个佛教徒,也有一些在生活上应知应行的生活法相,今以数事略述如下: 一、三业:身口意所造作的行为,称为三业。业是主宰轮回的主体,也是决定一个人智愚、美丑、贫富、贵贱的因素。 二、资粮:净土宗主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除了一心念佛之外,尤其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亦即要具足‘信、愿、行’三种资粮,才能如愿往生。 三、三世因果:一个人今生的祸福、贫富等,都是自己前世所造作的行为结果,而今生所作的善恶行为,又会决定今生、来生的命运好坏,所以因果通于三世。 四、三轮体空:布施时,没有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布施后更不存有求报的念头,这种无相而施,称为‘三轮体空’。 五、四正勤:‘已生恶,令断除;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生起。’这是佛教的四种正勤,是通往佛道八种正道之一。 六、四威仪:‘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这是丛林中要求僧众在行立坐卧中的风姿,称为‘四威仪’。 七、四依止:‘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是学佛所应依止的四法,称为‘四依止’。 八、四事供养:佛教信徒提供僧众‘饮食、衣服、卧具、汤药’等四种修道的资粮,称为‘四事供养’。 九、四种报恩:‘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是学佛应有的发心。四恩即:父母恩、众生恩、国家恩、三宝恩。 十、五欲:财、色、名、食、睡,称为五欲。五欲之于人,如同刀刃有蜜,若用舌舔,就有割破舌头的祸患。少欲知足,才是幸福安乐的正途。 十一、五浊恶世:佛教称娑婆世界为‘五浊恶世’,五浊分别为: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十二、五逆大罪:世间称不孝父母、悖礼犯上者为忤逆不孝;佛教也有五种忤逆罪,分别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十三、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称为六字万德洪名,包含了无尽的意义:南无是皈依的意思,阿弥陀佛含有无量光明、无量寿命的意思。因此,彻悟禅师说:‘一句弥陀,我佛心要;竖彻五时,横赅八教。’ 十四、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弥吽是观世音菩萨的心咒,称为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具有深广且多重的意义,普为佛教徒所诵持。 十五、七种圣财:佛教称世间的财富为五家所共有,且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唯有信仰、闻法、持戒、惭、愧、布施、定慧等七种出世间的圣财,才能永存不灭。 十六、八风吹不动:不为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境界所动摇、左右,称为八风吹不动,此即是一种解脱的境界。 十七、八种福田:根据佛经记载,世间有八种人,堪为众生布施造福的对象,分别是:佛、圣人、僧、和尚、阇黎、父、母、病人等。但就现在社会而言,三宝、修道者、父母、师长、病人、残障、急难、弱势团体等,更堪为大众所布施供养。 十八、出坡作息:出坡是禅林的规制,凡逢作务劳役时,全寺大众,无分职位大小,必须共同参与,称为出普坡。出坡也是一种修行,故谓‘搬柴运水、行住坐卧,无非修行’。 十九、放参药石:丛林早课称早参,晚课称晚参,放参即不参了,要吃饭、休息。此外,晚餐称为药石,亦即将晚餐当成是滋养色身的药品。吃放参,就是指晚上药石。 二十、福慧双修:指同时修持福德与智慧二种庄严法门。例如六波罗蜜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利益他人的善业,都是福德门;般若是自我利益的真理、观念,是为智慧门。 修行离不开生活,从三业、四正勤、五欲、出坡作息、放餐药石等生活法相,无疑做了一个更有力的说明。
---------------------------------------------------------------------------------------------------------------- 更多星云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