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南传五部经:长部经典一(1) |
 
南传五部经:长部经典一(1)
一 梵网经 本经相当于汉译长阿含卷第十四之梵动经(大正藏一)及梵纲六十二见经(大正藏二 一),其内容由二部份而成的。第一部是凡夫以琐细卑近之戒关系语,称赞如来;此下 说小、中、大之三戒。小戒之叙述,相当于五戒或十戒;中戒、大戒,更详细地说明此 等。知此部份是长部经典第一所载之大部份的经,成为所谓修行大纲、骨干的一部,而 后至于纲目化,便相当于三学、五分法身、乃至五根、五力中之戒,同时而成此纲目化 之根本。第二部是说如来自证如、现证,并叙述甚深难见之诸法,于此,所以说六十二 见。依此经,此六十二种见,关于过去约有十八,未来约有四十四,由见之种类看来, 分为我与世界之常住论、常无常论、无因论、世界之边无边论、诡辩论、死后之有想论、 无想论、非有想非无想论、断灭论、现在涅槃论等,其中心的问题不出于我与世界之两 种。前于此等说中,有深缺思想之根底,或不过于他说之折衷补遗而已,皆是世尊在世 当时的人,甚为考究之处,此部可看为当时于思想界之一缩图,又依此以明佛教之立场, 知其所占的地位是极重要的。从相应部经典中之某经,几乎很明显地是依于本经,或认 为是豫想此经,应注意于阿含经典中,本经之重要地位。 一 梵网经1 第一 诵品 I.1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2与五百大比丘僧伽,由王舍城往那烂陀村,同行于大 道。一游行者须卑亦与其弟子梵施童子,由王舍城往那烂陀村,同行于大道。途中, 游行者须卑,以种种方法诽谤佛陀、诽谤佛法、诽谤僧伽。反之,其弟子梵施童子, 以种种方法称赞佛陀、称赞佛法、称赞僧伽。如是其所说正相反之师徒二人,紧随 世尊与比丘僧伽之后而行。 二 时,世尊于庵婆罗树园内国王[所建]之休息堂,与比丘僧伽同宿一夜;游行 者须卑,亦于庵婆罗树园内国王之休息堂,与弟子梵施童子同宿一夜。于此,游行 2 者须卑,又以种种方法诽谤佛陀、诽谤佛法、诽谤僧伽;反之,其弟子梵施童子, 又以种种方法称赞佛陀、称赞佛法、称赞僧伽。如是其所说正相反之师徒二人,随 世尊及比丘僧伽之后而住3。 一 梵网经 一 长部经典一 二 三 时,其夜方晓,众多之比丘起而集坐于讲堂,生起如次之话题:“友!希有哉! 友!未曾有哉!已知已见之阿罗汉、等正觉者、世尊,彻见众生[心]之种种趣向。 然,游行者须卑,以种种方法诽谤佛陀、诽谤佛法、诽谤僧伽;反之,其弟子梵施 童子,却以种种方法称赞佛陀、称赞佛法、称赞僧伽。如是其所说正相反之师徒二 人,紧随世尊及比丘僧伽之后而行。” 四 时,世尊知此等比丘之如是话题,乃行往彼讲堂,至而坐于所设之座。坐己, 世尊言诸比丘曰:“诸比丘!为如何之谈话,汝等今坐此处耶?而又为何中断汝等之 言谈耶?”如是言时,彼诸比丘白世尊言:“尊师!今夜之方晓,吾等诸弟子起而集 坐于讲堂,生起如次之话题:“希有哉!……乃至……而行。”诸弟子中断如是话 题,其时乃世尊之来!” 3 五 “诸比丘!若人诽谤我、诽谤佛法、诽谤僧伽,诸比丘于此,不伤心、不忧恨、 心不愤怒。诸比丘!若人诽谤我、诽谤佛法、诽谤僧伽,诸比丘若忿怒、若不欢喜、 即为诸比丘之障碍。诸比丘!若人诽谤我、诽谤佛法、诽谤僧伽,诸比丘若忿怒、 若不欢喜,然则,诸比丘能否判断其人是善说、谬说耶?” [诸比丘曰:]“尊师!不然。” [世尊曰:]“诸比丘!若人诽谤我、诽谤佛法、诽谤僧伽,诸比丘对此,不能 辨别不实为不实:“如是之故,彼为不事实,如是之故,彼不得真相,我等之间无 为此事,又所为事不存在。” 六 诸比丘!若人称赞我、称赞佛法、称赞僧伽,诸比丘不应欢喜此,不应欣悦此, 于心不应愉适。诸比丘!若人称赞我、称赞佛法、称赞僧伽,诸比丘对此,若欢喜、 欣悦、愉适,此即成为诸比丘之障碍。诸比丘!若人称赞我、称赞佛法、称赞僧伽, 诸比丘对此,不能确认事实为事实:“如是之故,彼是事实,如是之故,彼得真相, 我等之中有为是事,所为事是存在。” 七 诸比丘!其实,凡夫之赞叹如来4,唯就琐细、唯就卑近、唯就于戒之关系而 已。诸比丘!然而,凡夫之赞叹如来,如何唯就琐细、唯就卑近、唯就于戒之关系 而已耶?” 小 戒 4 八5 “诸比丘!凡夫如是赞叹如来:“沙门瞿昙是舍杀生、离杀生、不用刀、杖,有 一 梵网经 三 长部经典一 四 惭耻心,而多怀慈悲、利益一切有情,哀愍而住。” 诸比丘!凡夫如是赞叹如来:“沙门瞿昙是舍不与取、离不与取,取所与、期 待所与,无任何之盗心,自己清净而住。” 诸比丘!凡夫如是赞叹如来:“沙门瞿昙是舍非梵行、修梵行、修远离之行, 离YIN欲不净之法。” 九 诸比丘!凡夫如是赞叹如来:“沙门瞿昙是舍妄语、离妄语、语真实、从真实、 以正直心不欺世间。” 诸比丘!凡夫如是赞叹如来:“沙门瞿昙是舍两舌、离两舌,不此处闻彼处告, 以离间此处之诸人;又不彼处闻此处告,以离间彼处之诸人。如是为令离间者和睦 之人,为令亲密者更益亲密之人,为爱和合、好和合、喜和合、持和合语言之人。” 诸比丘!凡夫如是赞叹如来:“沙门瞿昙是舍恶口、离恶口,凡所言说,无过 失,悦耳、怡心、感铭、优雅,为诸人所喜欢。” 诸比丘!凡夫如是赞叹如来:“沙门瞿昙是舍绮语、离绮语,语适时语、语真 5 实、语有义之语、语合法语,凡所说为俱律义,明确、有段落、适义,感铭于心。” 一O 诸比丘!凡夫如是调叹如来:“沙门瞿昙是离采伐诸种植之种子、诸种植之 树木,于[日中]一食,而夜不食,离非时食,离观听演剧、歌谣、舞乐之娱乐, 离持粉装饰、华鬘、香料、涂香,离[用]高床、大床,离受蓄金银;沙门瞿昙是 离受生谷类,离受生肉,离受妇人、少女,离受男女之奴隶,离受牝牡之山羊,离 受鸡豚,离受象、牛、牝牡之马,离受耕田荒地,离差使、传言之事,离卖买,离 欺秤、欺升6、欺尺,离贿赂、谲诈、虚伪之邪行,离伤害、杀戮、拘束、剽夺、 窃盗、强夺。” 中 戒 一一 “诸比丘!凡夫如是赞叹如来:“或有沙门、婆罗门,受食信施而生活,专心 住于采伐诸种植、树木,例如从根生、从干生、从节生、从芽生、第五为从种子生 者。沙门瞿昙远离如是种子植物之损伤。” 6 一二 诸比丘!凡夫如是赞叹如来:“或有沙门、婆罗门,受食信施而生活,专心 住于享乐积蓄物,例如食物之积蓄、饮物之积蓄、衣服之积蓄、乘具之积蓄、卧具 之积蓄、香类之积蓄、财物之积蓄等。沙门瞿昙远离受用如是等之任何积蓄物。” 一 梵网经 五 长部经典一 六 一三 诸比丘!凡夫如是赞叹如来:“或有沙门、婆罗门,受食信施而生活,专心 住于观[听]娱乐,例如演剧、歌谣、舞乐、表演、古谭、手铃、鸣钵、铜锣、魔 术奇境,贱人之竹棒戏,象、马、水牛、牡牛、山羊、牡羊、鸡鹑之斗技,棒击、 拳斗、角力、摸拟战、列兵、配兵、阅兵等之娱乐。沙门瞿昙远离观[听]如是等 之娱乐物。” 一四 诸比丘!凡夫如是赞叹如来:“或有沙门、婆罗门,受食信施而生活,专心 耽住于赌博之放逸处,例如八目棋、十目棋、无盘棋、踢石、掷骰、棒打、占手痕、 7 抛球、叶笛、锄戏、倒立、风车戏、升戏、车戏、弓戏、字戏、测意戏、摸拟残伤 戏等。沙门瞿昙远离如是等之任何赌博放逸处。” 一五 诸比丘!凡夫如是赞叹如来:“或有沙门、婆罗门,受食信施而生活,专心 住于享用高床大床等。例如过大之床座、兽形之脚台,覆以长羊毛之织物、有文彩 之白毡、绣花图绘之床垫,于两边有重缘,单侧有垂缘、镂缀宝石、绢布之被盖, 人毛毡、象覆、马挂、车衣、羚羊皮、迦达利鹿皮之殊胜敷物、宝盖,上下之红枕 等。沙门瞿昙远离使用此等任何之高床大床。” 一六 诸比丘!凡夫如是赞叹如来:“或有沙门、婆罗门,受食信施而生活,专心 耽住于装饰之放逸处。例如涂身、按摩、沐浴、镜、眼涂[色]料、华鬘、涂香、 脸粉、面油、手环、发饰、手杖、药袋、刀剑、伞盖、彩履、头巾、宝珠、拂尘、 白衣、长袖等。沙门瞿昙远离如是等任何装饰之放逸处。” 一七 诸比丘!凡夫如是赞叹如来:“或有沙门、婆罗门,受食信施而生活,专心 住于无益徒劳7之论。例如王论、盗贼论、大臣论、军兵论、恐怖论、战争论、食 8 物论、饮料论、衣服论、卧具论、华鬘论、香料论、亲族论、乘具论、村里论、乡 矿论、都市论、国土论、妇女论、英雄论、路边论、井边风传论、祖先论、种性论、 世界起源论、海洋起源论,如是有无之论。沙门瞿昙远离如是等任何无益徒劳之论。” 一八 诸比丘!凡夫如是赞叹如来:“或有沙门、婆罗门,受食信施而生活,专心 住于诤论。例如“汝不知此法、律,我知此法、律,汝如何知此法、律耶?”“汝是耶 行者,我是正行者。”“我言[前后]相应,汝言不相应。”“汝应言于前者而言于后, 应言于后者而言于前。”“汝无细虑而[自]返复。”“汝之立论,堕于负处。”“为解 汝[负]说而寻思,若能者即自解!”沙门瞿昙远离如是等任何诤论。” 一 梵网经 七 长部经典一 八 一九 诸比丘!凡夫如是赞叹如来:“或有沙门、婆罗门,受食信施而生活,专心 住于差使者、传信之行作。例如国王、大臣、刹帝利、婆罗门、居士、童子[令]: “汝来此处、往彼处,[汝]来持此、持此往彼。”沙门瞿昙远离如是等任何使者、传 信之行为。” 二O 诸比丘!凡夫如是赞叹如来:“或有沙门、婆罗门,受食信施而生活,然而 行于欺瞒、饶谀骗诈、占相、以利求利之贪求。沙门瞿昙远离如是等欺瞒、饶谀诈 骗。” 大 戒 9 二一 “诸比丘!凡夫如是赞叹如来:“或有沙门、婆罗门,受食信施而生活,[彼 等]依无益徒劳之横明(畜生)而过邪命生活。例如占卜手足之相、占前兆[吉凶]、 占梦、占体[全身]相、占鼠所咬、火护摩、杓子护摩、谷皮护摩、糠护摩、米护 摩、熟酥护摩、油护摩、口护摩、血护摩、肢节明、宅地明、刹帝利明、湿婆明、 鬼神明、地明、蛇明、毒药明、蝎明、鼠明、鸟明、鸦明、命数豫言、防箭咒、解 兽声法等。沙门瞿昙远离如是等任何无益徒劳之横明。” 二二 诸比丘!凡夫如是赞叹如来:“或有沙门、婆罗门,受食信施而坐活,[彼等] 依无益徒劳之横明而过邪命生活。例如占珠相、杖相、衣服相、剑相、矢相、弓相、 武器相、妇人相、丈夫相、童子相、童女相、男仆相、婢女相、象相、马相、水牛 相、牡牛相、山羊相、羊相、鸡相、鹑相、蜥蜴相、耳环相、占龟甲相、兽相等。 沙门瞿昙远离如是等任何无益徒劳之横明。” 二三 诸比丘!凡夫如是赞叹如来:“或有沙门、婆罗门,受食信施而生活,[彼等] 以此无益徒劳之横明而过生活。例如以占:“王应进军、王不应进军。”“内部诸王当 10 逼进、外部诸王将退却。”“外部诸王当逼进、内部诸王将退却。”“内部诸王当胜利、 外部诸王将败退。”“外部诸王当胜利、内部诸王将败退。”“此人当胜利、此人将败 退。”沙门瞿昙远离如是等任何无益徒劳之横明。” 二四 诸比丘!凡夫如是赞叹如来:“或有沙门、婆罗门,受食信施而生活,[彼等] 以无益徒劳之横明过邪命生活。例如占:“应有月蚀、应有日蚀、应有星蚀、日月应 11 行正道、日月应行非道、诸星宿应行正道、诸星宿应行非道、流星应陨落、应有天 火、应有地震、天鼓将呜、应有日月星宿之升沉明暗。”沙门瞿昙远离如是等任何无 一 梵网经 九 长部经典一 一0 益徒劳之横明。” 二五 诸比丘!凡夫如是赞叹如来:“或有沙门、婆罗门,受食信施而生活,[彼等] 以无益徒劳之横开过邪命生活。例如占:“应有多雨、应无雨、应有丰收、应无收获, 应来太平、应有恐怖、应有疫病、应有健康。”记号、计算、吉凶数、作诗、顺世论 等。沙门瞿昙远离如是等任何无益徒劳之横明。” 二六 诸比丘!凡夫如是赞叹如来:“或有沙门、婆罗门,受食信施而生活,[彼等] 以无益徒劳之横明过邪命生活。例如[占]嫁娶、和睦分裂、贷入、贷出、[以咒术 令)开运、遇祸、堕胎、哑口、不能言、举手[不下]、耳聋、问镜、问童女、问天 神、拜太阳,奉祭大[梵天]、口吐火、奉请吉祥天等。沙门瞿昙远离如是等任何无 益徒劳之横明。” 12 二七 诸比丘!凡夫如是赞叹如来:“或有沙门、婆罗门,受食信施而生活,[彼等] 以无益徒劳之横明过邪命生活。例如许愿、还愿、对地基作咒、得精力[有子]、失 精力[无子]、相宅地、对宅地撒[祭物]、漱口、沐浴、供牺牲,吐药、下剂、上 吐、下泻、头痛药、点耳、洗眼、灌鼻、眼药、药油、眼科医、外科医、小儿科医、 与根本药、草药、泻药等。沙门瞿昙远离如是等任何无益徒劳之横明。” 诸比丘!凡夫即以此唯琐细、卑近、有关[俗]戒等语赞叹如来而已。” 二八 “诸比丘![此外]有甚深难见难觉,而且寂静微妙,超越寻思境界之至微, 唯智者所知之诸法,此,如来自证如、现证已而开示[于世]。诸人唯如实以此赞叹 如来者,始为真正之[赞叹。] 然,诸比丘!如何是甚深难见难觉,而且寂静微妙,超越寻思境界之至微,唯 智者所知之诸法,此,如来自证如,现证已而开示(于世)。诸人唯如实以此赞叹如 来者,始为为真正之[赞叹]耶? 13 二九 或有沙门、婆罗门,为前际论8者而持前际见。彼等对于过去,以十八种根 据,主张种种之浮说9。彼等沙门、婆罗门,为前际论者而持前际见,依何、根据 何对于过去,以十八种根据,主张种种之浮说耶? 三0 诸比丘!或有沙门、婆罗门,持常住之见,以四种根据,说我及世界是常住。 彼等沙门、婆罗门之尊者,依何、依据何为常住论,由四种根据,说我及世界是常 耶? 一 梵纲经 一一 长部经典一 一二 三一 诸比丘!今有一类之沙门、婆罗门,从苦行、精进、专修、不放逸、正忆念、 心得三昧,心得三昧已,能想起过去种种宿住,例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 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百生、多 千生、多百千生,“生彼处,我如是名、如是姓10、如是阶级,食如是食、感受如是 苦乐,如是寿量。我从其处殁,生于他处。其生亦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阶级、 食如是食、感受如是苦乐,如是寿量。我从其处殁,而生此处。”如是同其事情、 14 境遇,而想起种种过去之存在。而彼如次言:“我及世界是常住,如无所生产之[石 女],如常住山顶,如直立不动之石柱。而诸有情之流转、轮回,殁去、生来,[我 及世界]之恒存常住。所以者何?因我从苦行、精进、专修、不放逸、正忆念、心 得三昧,心得三昧已,能想起过去种种宿住。例如一生……乃至……多百千生等。 “于彼之生、有如是名……乃至……生来此生。”如是同其事情、境遇,而想起过去 种种之生存。由此而知我如何及世界是常住,无所生,如常住山顶、如直立不动之 石柱。而诸有情之流转、轮回,殁去、生来,[我及世界]是永恒常住。” 诸比丘!此即其第一主张,依据此,其常住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我及世 界是常住。” 三二 又第二[主张]。常住论者之沙门、婆罗门,依何、根据何而说我及世界是常 住耶? 15 诸比丘!今有某沙门、婆罗门,从苦行、精进、专修、不放逸、正忆念、心得 三昧,心得三昧已,想起种种过去之存在。例如一成坏[劫]、二成坏、三成坏、四 成坏、五成坏、十成坏等。“知生于彼处,我有如是名、……[乃至]……[我及世 界]是永恒常住。” 诸比丘!此为其第二主张,依此、根据此,常住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我及世 界是常往。 三三 又第三主张,常住论者之沙门、婆罗门,依何、根据何而说我及世界是常住 耶? 诸比丘!今有某沙门、婆罗门,从苦行、精进、专修、不放逸、正忆念、心得 三昧,心得三昧已,想起过去种种之存在。例如十成坏、二十成坏、三十成坏、四 16 十成坏等。“知生于彼处,我有如是名……[乃至]……[我及世界]是永恒常住。” 一 梵纲经 一三 长部经典一 一四 诸比丘!此为其第三主张,依此、根据此,某常住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我 及世界是常住。 三四 又第四主张,常住论者之沙门、婆罗门,依何、根据何而说我及世界是常住耶? 诸比丘!今有其沙门、婆罗门,是推论家、审察家。彼以自己推论锤炼而得, 并以审实寻思之理解,而如是云:“我及世界是常住,如无所生,如常住山顶,直 立不动之石柱,而诸有情之流转、轮回,殁去、生来,[我及世界]是恒常存在。” 诸比丘!此为其第四主张,依此、根据此,其常住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我 及世界是常住。 三五 诸比丘!此即彼等常住论者之沙门、婆罗门,以此四种之根据,说我及世界 是常住。诸比丘!任何常住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我及世界是常住,皆根据此四 种,依此等任何之一,此外即无[依据]。 三六 诸比丘!如来知此:“如是执,如是执取此等之见处11,将有如是生趣、有 17 如是之来生。”如来不仅如此,如比此更殊胜者。知而不取著,不取著故,得知内 心寂静。然,诸比丘!如来如实知爱之集、灭、味著、过患及出离,无执取12而解 脱。 三七 诸比丘!此即甚深难见、难觉,而且寂静微妙,超越寻思境界之至微,唯智 者所知之诸法。此,如来自证知、现证已而开示[于世]。诸人唯如实以此赞叹如来 者,始为真正之[赞叹。]” 第二 诵品 一 “诸比丘!有沙门、婆罗门,持著一分常住、一分非常住论。彼等由四种根据, 说我及世界,一分是常住,一分非常住。彼等一分是常住、一分是非常住论者之沙 门、婆罗门,依何、根据何而依四种根据,说我及世界,一分是常住、一分是非常 住耶? 二 诸比丘!经长远之时后,有某时是世界之坏灭时期,于世界13之坏灭时,诸有 情多已转生光音天。于其处,彼等是意所成,以喜为食,自发光辉,飞行空中,住 于纯净,斯住于长远时间。 三 诸比丘!经长远之时后,有其时是世界之生成时期,于世界生成时,梵宫现于 一 梵纲经 一五 长部经典一 一六 空中,此时,一有情寿命尽,或善福尽,由光音天殁,而生于虚空之梵宫。于其处, 彼是意所成,以喜为食,自发光辉,飞行空中,住于纯净,斯住于长远时间。 四 有情于彼处,唯长夜独住14而无喜、乐而起[如次]之渴望:“然!实愿其他 18 之有情来生此。”时,某有情等,寿命终尽,由光音天殁,生于梵宫,与彼共住。 彼等于其处,亦是意所成,以喜为食,自发光辉,飞行空中,住于纯净,斯住于长 远时间。 五 诸比丘!其中,最初生之有情,起如是之念:“我是梵天、大梵天、全能者、 不败者、一切万物之支配者、世界之自在主、一切之创造主、化生主、最上之能生 者、一切之主宰者、是已生、未生者之父。凡住此之有情皆我之化作。所以者何? 前因我生此念:“然!实愿其他之有情来生此。”如是,我所起意愿,此等之有情 而生来。其后生来之有情,亦生如是念:“此尊者实是梵天、大梵天、全能者、不 败者、一切万物之支配者、世界之自在主、一切之创造主、化生主、最上之能生者、 一切之主宰者,是已生、未生者之父。吾等是依此尊者梵天化生而来。所以者何? 吾等见尊者,最初生住此处,吾等由其后而生。” 六 诸比丘!于此,最初生之有情,较长寿、较英俊、较有权力。反之,其后而生 诸有情,较短命、较丑陋、较少有权力。诸比丘!然,其后生者之一有情,由此天 殁而生来此[地上]15,生来此已,彼舍家而出家,舍家出家已,彼从苦行、精进、 专修、不放逸,正忆念、心得三昧,心得三昧已,想起前生之生存,更此以前忆念 不起。而彼如是言:“彼尊者实是梵天、大梵天、全能者、不败者、一切万物之支 配者、世界之自在主、一切之创造主、化生主、最上之能生者、一切之主宰者,是 19 已生、未生者之父。由化生吾等此(尊者梵天),是常恒、坚固、常住,无转变性, 唯如是恒常而住。反之,吾等,因由此梵天之化生,故吾等是无常、不坚固、短命、 有死殁、生此之性质。” 诸比丘!此为第一主张,依此、根据此,一分是常住、一分是非常住论者之沙 门婆罗门,说我及世界,一分是常住、一分是非常住。 七 又第二主张,一分常住、一分非常住论之沙门、婆罗门,依何、根据何而说我 及世界,一分是常住、一分是非常住耶? 诸比丘!有称为戏忘之诸天。彼等甚长久沉着于喜笑、游戏、喜乐法而住。彼 一 梵纲经 一七 长部经典一 一八 等因甚长久沉着于喜笑、游戏、喜乐法而住,故消失其忆念。彼等诸天消失其忆念, 即死殁其天身。 八 诸比丘!然,其中之有情,由其天身殁而生来此[地上],生此,彼即舍家而出 家。舍家而出家已,彼从苦行、精进、专修、不放逸,由正忆念、心得三昧,心得 三昧已,而想起前生之生存,更此以前忆念不起矣。 九 彼如是言:“凡不戏忘之诸天,不长久沉着于喜笑、游戏、喜乐法而住者,彼 20 等不消失忆念;不消失忆念之彼等诸天,即无死灭,而恒常、坚固、常住,无转变 性、如是常恒而住。反之,我等戏忘诸天,甚长久沉着于喜笑、游戏、喜乐法而住; 我等因甚长久沉着于喜笑、游戏、喜乐法而住,故消失忆念,消失忆念已,我等由 其天身殁,而无常、不坚固、短命,有死去、生此之性质。” 诸比丘!此为第二主张,一分常住、一分非常住论者之沙门、婆罗门,依此, 根据此而说我及世界,一分是常住、一分是非常住。 一0 又第三主张,一分是常、一分是非常住论之沙门、婆罗门,依何、根据何而 说我及世界,一分是常住、一分是非常住耶? 诸比丘!此有称为意愤诸天,彼等甚长久、相互嫉妒;彼等因长久相互嫉妒, 相互嫉妒已,而其心相互愤恚。如是其心相互愤恚,致身疲劳、心疲劳。而彼诸天, 即由其天身死殁。 一一 诸比丘!然,其中有一有情,由其天身殁,而生此[地上]。生此,彼即舍家 而出家,舍家而出家已,从苦行、精进、专修、不放逸、正忆念、心得三昧,心得 三昧已,而想念前生之生存,更此以前无能想念。 一二 彼如是言:“凡不意愤之诸天,于长久不相互嫉妒;彼等长久不相互嫉妒, 其心不相互愤恚。彼等其心不相互愤恚、不致身疲劳心疲劳。彼等其天身不死殁, 21 常恒、坚固,常住、无转变性、唯如是常恒而住。然,我等意愤诸天,甚长久相互 嫉妒,我等因甚长久相互嫉妒,其心相互愤恚,其心相互愤恚,致身疲劳、心疲劳、 如是我等从其天身死殁,生此[地上],是无常、不坚固、短命、有死殁、生此之性 质。” 诸比丘!此为第三主张,一分是常住、一分是非常住论者之沙门、婆罗门,是 依此、根据此而说我及世界,一分是常住、一分是非常住。 一 梵纲经 一九 长部经典一 二0 一三 又有第四主张,一分是常住、一分是非常住论之沙门、婆罗门,依何、根据 何而说我及世界,一分是常住、一分是非常住耶? 诸比丘!今有某沙门、婆罗门,是推论家、审察家。彼以自己推论锤练而得, 并审实寻思之理解,而如是言:“称此眼、耳、鼻、舌、身之此我,皆是不恒常、 不坚固、非常住、有转变性。反此,称此心、意、识之此我,皆是恒常、坚固、常 住、不转变性,唯如是常恒而住。” 诸比丘!此其第四主张,一分是常住、一分是非常住论之沙门、婆罗门,依此、 根据此而说我及世界,一分是常住、一分是非常住。 一四 诸比丘!此即彼等一分是常住、一分是非常住论之沙门、婆罗门,根据此四 种而说我及世界,一分是常住、一分是非常住。诸比丘!任何一分是常住、一分是 非常住论之沙门、婆罗门,皆据此四种,或依此等任何之一,此外即无[依据]。 22 一五 诸比丘!如来如此:“如是执,如是执取此等之见处,将有如是生趣、有如 是之来生。”如来不仅如此,如比此更殊胜者。知而不取著,不取著故,得知内心 寂静。然,诸比丘!如来如实知受之集、灭、味著、过患及出离,无执取而解脱。 诸比丘!此即甚深难见、难觉,而且寂静微妙,超越寻思境界之至微,唯智者 所知之诸法,此,如来自证如、现证已而开示[于世]。诸人唯如实以此赞叹如来者, 始为真正之赞语。” 一六 “诸比丘!有沙门、婆罗门,持著边、无边论。彼等根据四种,说世界是边、 无边。依何、根据何,边、无边论者之沙门、婆罗门,根据四种而说世界是边、无 边耶? 一七 诸比丘!有其沙门、婆罗门,从苦行、精进、专修、不放逸、正忆念,心得 三昧,心得三昧已,对此起世界有边之想,彼如是言:“此世界是有边16。所以者 何?我从苦行……乃至……心得三昧,心得三昧已,对此世界起有边想而住,依此, 而知世界确实如何为有限、有边。” 诸比丘!此即其第一主张。[世界]有边无边论者之沙门、婆罗门,依此、根据 此而说世界边、无边。 一八 又有第二主张,边、无边论者之沙门、婆罗门,依何、根据何,而言世界是 边、无边耶? 一 梵网经 二一 长部经典一 二二 23 诸比丘!今有其沙门、婆罗门,从苦行、精进、专修、不放逸、正忆念,心得 三昧,心得三昧已,对此世界起无边想而住。而彼如是言:“此世界确实无限、无 边。而(某)沙门、婆罗门言世界为有限、有边,唯是彼等之妄语。此世界实是无 限、无边。所以者何?我从苦行……乃至……心得三昧,心得三昧已,对此世界起 无边想而住。依此,而知世界确实如何为无限、无边。” 诸比丘!此即其第二主张,某边、无边论者之沙门、婆罗门,依此、根据此而 说世界之边、无边。 一九 又有第三主张,边、无边论者之沙门、婆罗门,依何、根据何而言世界是边、 无边耶? 诸比丘!今有其沙门、婆罗门,从苦行……乃至……心得三昧,心得三昧已, 对此世界之上下起有边想,其横纬起无边想而住。然,彼如是言:“此世界是有边 亦无边。沙门、婆罗门言世界为有边,此唯是彼等之妄语。又沙门、婆罗门言此世 界确实为无限、无边,亦唯是彼等之妄语而已。此世界是有边亦无边。所以者何? 我从苦行……乃至……心得三昧,心得三昧已,对此世界之上下起有边想、其横纬 起无边想而住。依此,而知世界确实如何为有边亦无边。” 诸比丘!此即其第三主张。有边亦无边论者之沙门、婆罗门,依此、根据此而 言世界之有边亦无边。 二0 又有第四[主张]。边、无边论者之沙门、婆罗门,依何、根据何而言世界为 边、无边耶? 诸比丘!今有某沙门、婆罗门之推论家、审察家。彼以自己推论锤练而得、并 审实寻思之理解,而如是言:“此世界非有边、亦非无边。沙门、婆罗门言此世界 24 为有边,唯是彼等之妄语。而沙门、婆罗门言此世界确实无限、无边,此亦唯是彼 等之妄语。更有沙门、婆罗门言此世界为有边、亦无边,亦唯是彼等之妄语而已。 [于是],此世界确实是非有边、亦非无边。” 诸比丘!此即其第四主张。边、无边论者之沙门、婆罗门,依此、根据此,说 世界之边、无边。 二一 诸比丘!此即彼等边、无边论者之沙门、婆罗门,根据此四种而说世界之边、 无边。诸比丘!任何边、无边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世界之边、无边,皆根据此四 一 梵纲经 二三 长部经典一 二四 种,或依此等任何之一,此外即无[依据]。 二二 诸比丘!如来如此:“如是执、如是执取此等之见处,将有如是生趣、有如 是之来生。”如来不仅如此,如比此更殊胜者。知而不执取,不取著故,得知内心 寂静。然,诸比丘!如来如实知爱之集、灭、味著、过患及出离,无执取而解脱。 诸比丘!此即甚深难见、难觉、而且寂静微妙,超越寻思境界之至微,唯智者 所知之诸法。此,如来自证如、现证已而开示[于世]。诸人唯如实以此赞叹如来者, 始为真正之赞语。” 二三 “诸比丘,有其沙门、婆罗门,持著诡辩17论。彼等被询问时,以四种根据, 言伪乱无序之诡辩。诡辩论者之彼等沙门、婆罗门,被询问时,依何、根据何而以 四种根据,言伪乱无序之诡辩耶? 二四 诸比丘,今有某沙门、婆罗门,不如实知此是善,不如实如此是不善。彼思 惟:“我确实不如实如此是善,又不如实如此是不善。然,我实在不如实知此是善、 不如实如此是不善者,如果我答此是善、此是不善时,我即有欲、贪、嗔、恚;当 我有欲、贪、嗔、恚时,我即会说妄语;当我说妄语时,我即有坏、恼;当我有坏、 25 恼时,我即有障碍。”如是思惟,彼畏说妄语,嫌恶妄语。对此被询问时,即不答 此是善,亦不答此是不善,而言其伪乱无序之诡辩论:“我不以为然、亦不以为不 然,无异想、亦非无想、亦非无无想。” 诸比丘,此即其第一主张。有某伪乱无序之诡辩论者沙门、婆罗门,对此被询 问时,依此,根据此言其伪乱无序之诡辩论。 三五 又有第二[主张]。伪乱无序之诡辩论者沙门、婆罗门,对此被询问时,依何、 根据何,而言其伪乱无序之诡辩论耶? 诸比丘,今有某沙门、婆罗门,不如实如此是善,不如实知此是不善,彼思惟: “我确实不如实如此是善、不如实如此是不善。然,我实在不如实如此是善、不如 实如此是不善者。如果我答此是善、答此是不善时,我即有欲、贪、嗔、恚;当我 有欲、贪、嗔、恚时,我即有取著;当我有取著时,我即有坏、恼;当我有坏、恼 26 时,我即有障碍。”彼畏取著、嫌恶取著。对此被询问时,即不答此是善,亦不答 此是不善,而言其伪乱无序之诡辩论:“我不以为然、亦不以为不然,无异想、亦 非无想、亦非无无想。” 一 梵纲经 二五 长部经典一 二六 诸比丘!此即其第二主张。某伪乱无序之诡辩论者之沙门、婆罗门,对此被询 问时,依此、根据此言其伪乱无序之诡辩论。 二六 又有第三[主张]。伪乱无序诡辩论者之沙门、婆罗门,对此被询问时,依何、 根据何,而言其伪乱无序之诡辩论耶? 诸比丘,今有某沙门、婆罗门,不如实知此是善、不如实知此是不善。彼思惟: “我确实不如实知此是善、不如实知此是不善。然,我确实不如实知善、不如实知 不善者。如果我答此是善、我答此是不善时,我即有欲、贪、嗔、恚;当我有欲、 贪、嗔、恚时,我即有取著;当我有取著时,我即有坏、恼;当我有坏、恼时,我 即有障碍。”彼畏取著、彼嫌恶取著。对此被询问时,即不答此是善,亦不答此是 不善,而言其伪乱无序之诡辩论:“我不以为然、亦不以为不然,无异想、亦非无 想、亦非无无想。” 诸比丘,此即其第三主张。伪乱无序诡辩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被询问时,依 27 此,根据此言其伪乱无序之诡辩论。 二七 又有第四主张。诡辩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被询问时,依何、根据何而言其 伪乱无序之诡辩论耶? 诸比丘,今有某沙门、婆罗门,闇昧愚痴。彼因闇昧愚痴,对此被询问时,即 言其伪乱无序之诡辩论:“汝若询问我,他世存在否?我若以为他世存在者,我当 答汝他世存在,但我不以为然、亦不以为不然,无异想、亦非无想、亦非无无想。 汝若询问我,他世不存在耶?……乃至……他世存在亦不存在耶?他世非存在亦非 不存在耶?化生之有情存在耶?化生之有情不存在耶?化生之有情存在亦非存在 耶?化生之有情非存在亦非不存在耶?善恶业之异熟果存在耶?善恶业之异熟果不 存在耶?善恶业之异熟果存在亦不存在耶?善恶业之异熟果非存在亦非不存在耶? 真人18其死后存在耶?真人其死后不存在耶?真人其死后存在亦非存在耶?真人其 死后非存在亦非不存在耶?有此询问,若我以为真人其死后非存在亦非不存在者, 当答以真人其死后非存在亦非不存在。但我不以为然、不以为不然,无异想、亦非 无想、亦非无无想。” 诸比丘!此即其第四主张。有对此之询问时,诡辩论者之沙门、婆罗门,依此、 根据此而言伪乱无序之诡辩论。 一 梵网经 二七 长部经典一 二八 28 二八 诸比丘,此即诡辩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被询问时,即依据此四种,言其伪 乱无序之诡辩论。诸比丘,任何诡辩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被询问时,言其伪乱无 序之诡辩论,皆依据此四种,或此等中任何之一,其他即无[根据]。 二九 诸比丘,如来知此:“如是执、如是执取此等之见处,将有如是生趣、有如 是之来生。”如来不仅知此,知比此更殊胜者。知而不执取,不执取故,得知内心 寂静。诸比丘,如来如实知爱之集、灭、味著、过患及出离,无执取而解脱。 诸比丘!此即甚深难见、难觉,寂静微妙,超越寻思境界之至微。唯智者所知 之诸法。此,如来自证如,现证已而开示[于世]。诸人唯如实以此赞叹如来,始为 真正之赞语。” 三0 “诸比丘!有某沙门、婆罗门,持著无因论。彼等依二种根据,说我及世界是 无因生。无因论之沙门、婆罗门,依何、根据何而说我及世界是无因主耶? 三一 诸比丘!有名为无想有情天,彼等诸天,若想生时,即从彼天殁。而某一有 情,从其天殁,生来此[地上],生此已,舍家而出家。舍家而出家已,彼从苦行、 29 精进、专修、不放逸、正忆念,心得三昧,心得三昧已,生起想念,更此以前不能 想念。彼如是言:“我及世界是无因生。所以者何?因以前我不存在,以前虽不存 在,今我转变为有情。” 诸比丘,此即其第一主张。某无因论者之沙门、婆罗门,依此、根据此而说我 及世界是无因生。 三二 又有第二主张。无因论者之沙门、婆罗门,依何、根据何而言我及世界是无 因主耶? 诸比丘,今有某推论家、审察家。彼以自推论锤练而得,并审实寻思之理解, 而如是言:“我及世界是无因生。” 诸比丘,此即其第二主张。无因论者之沙门、婆罗门依此、根据此而说我与世 界是无因生。 三三 诸比丘,此即无因论者之彼等沙门、婆罗门,根据此二种[主张]而说我与 世界是无因生。任何无因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我与世界是无因生,皆以此二种 之根据,或此中任何之一,其他即无[根据]。 三四 诸比丘,如来知此:“如是执、如是执取此等之见处,将有如是生趣、有如 一 梵纲经 二九 长部经典一 三0 是之来生。”如来不仅知此,知比此更殊胜者,知而不执取。不执取故,得知内心 寂静。诸比丘,如来如实知爱之集、灭、味著、过患及出离,无取而解脱。 诸比丘,此即甚深难见、难觉、寂静微妙、超越寻思境界之至微。唯智者所知 30 之诸法。此,如来自证知,现证已而开示[于世]。诸人唯如实以此赞叹如来,始为 真正之赞语。 三五 诸比丘!此等前际论者,持此前际论之彼等沙门、婆罗门,对于过去,以十 八种根据,主张种种之浮说。诸比丘!凡任何前际论者,持前际论之沙门、婆罗门, 对于过去,主张种种之浮说,皆根据此等十八种,或此中任何之一,其他即无[根 据]。 三六 诸比丘,如来知此:“如是执、如是执取此等之见处,将有如是生趣、有如 是之来生。”如来不仅知此,知比此更殊胜者。知而不执取,不执取故,得知内心 寂静。诸比丘,如来如实知爱之集、灭、味著、过患及出离,无执取而解脱。 诸比丘,此即甚深难见、难觉、寂静微妙,超越寻思境界之至微。唯智者所知 之诸法。此,如来自证如、现证已而开示[于世]。诸人唯如实以此赞叹如来,始为 真正之赞语。” 三七 “诸比丘,有此等后际论者,持此后际论之沙门、婆罗门,彼等对于未来,由 四十四种根据,主张种种之浮说。彼等后际论者,持后际论之沙门、婆罗门,依何、 根据何而对于未来,依四十四种之根据,主张种种之浮说耶? 31 三八 诸比丘,有某死后有想论者之沙门、婆罗门,彼等以十六种之根据,说我死 后为有想。彼等死后有想论者之沙门、婆罗门,依何、根据何而对死后有想论,依 十六种根据,主张死后我为有想耶? 彼等对于我,主张:[一][我死后无病、有色、有想”,[二]“我死后无病、 有色、无想”,[三]“……亦非有色亦无色”,[四]“……非有色亦非无色]。[五] “我死后为有边”,[六]“……为无边”,[七]“……亦有边亦无边”,[八]“……亦 非有边亦非无边”。[九]“……为一想者”,[一0]“……为异想者”,[一一]“…… 为少想者”,[一二]“……为无量想者”。[一三]“我死后……为一向乐者”,[一四] “……为一向苦者”,[一五]“……亦苦亦乐者”,[一六]“……非苦非乐者”。 三九 诸比丘!此即死后有想论者之沙门、婆罗门,以十六种之根据,说我死后为 一 梵纲经 三一 长部经典一 三二 有想。诸比丘,任何死后有想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我死后为有想,皆由此等十 六种之根据,或由此等中任何之一,其他即无[根据]。 四0 诸比丘!如来知此:“如是执、如是执取此等之见处,将有如是生趣、有如 是之来生。”如来不仅知此,知比此更殊胜者。知而不执取,不执取故,得知内心 寂静。诸比丘,如来如实知爱之集、灭、味著、过患及出离,无执取而解脱。 诸比丘!此即甚深难见、难觉,寂静微妙,超越寻思境界之至微。唯智者所知 32 之诸法。此,如来自证知、现证已而开示[于世]。诸人唯如实以此赞叹如来,始为 真正之赞语。” 第三 诵品 一 “诸比丘!有某死后无想论者之沙门、婆罗门,彼等依八种之根据,说我死后为 无想者。无想论者之沙门、婆罗门,依何、根据何以八种之根据,说我死后为无想 者耶? 二 彼对于我,说:[一]“我死后为无病、有色、无想”,[二]“……无色、无想”, [三]“……亦有色亦无色”。[四]“……亦非有色亦非无色”。[五]“……为有边”, [六]“……为无边”,[七]“……亦有边亦无边”,[八]“……亦非有边亦非无边”。 三 诸比丘,此即死后无想论者之沙门、婆罗门,由此八种之根据,说我死后为无 想者。诸比丘,任何以死后为无想论者之沙门、婆罗门,皆由此八种之根据,说我 死后为无想者,或由此等中任何之一,此外即无[根据]。 四 诸比丘,如来知此:“如是执、如是执取此等之见处,将有如是生趣、有如是 之来生。”如来不仅知此,知比此更殊胜者。知而不执取,不执取故,得知内心之 寂静。诸比丘!如来如实知爱之集、灭、味著、过患与出离,无执取而解脱。 33 诸比丘!此即甚深难见、难觉,寂静微妙,超越寻思境界之至微。唯智者所知 之诸法。此,如来自证知、现证已而开示[于世]。诸人唯如实以此赞叹如来,始为 真正之赞语。” 五 “诸比丘!有某死后为非有想非无想论者之沙门、婆罗门,彼等由八种之根据, 说我死后为亦非有想亦非无想。彼等死后为非有想非无想论者之沙门、婆罗门,依 何、根据何而由八种之根据,说我死后为非有想非无想耶? 六 彼等说:[一]“我死后无病、非有想非无想而有色”,[二]“……而无色”,[三] 一 梵纲经 三三 长部经典一 三四 “……亦有色亦无色”,[四]“……亦非有色亦非无色”。[五]“……为有边”,[六] “……为无边”,[七]“……亦有边亦无边”,[八]“……亦非有边亦非无边”。 七 诸比丘,此即彼等死后非有想非无想论者之沙门、婆罗门,由此八种之根据, 说我死后非有想非无想。诸比丘!任何死后非有想非无想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 我死后为非有想非无想,皆由此等八种根据,或由此等中任何之一,此外即无[根 据]。 八 诸比丘,如来知此:“如是执、如是执取此等之见处,将有如是生趣、有如是 之来生。”如来不仅知此,知比此更殊胜者。知而不执取,不执取故,得知内心寂 静。诸比丘!如来如实知爱之集、灭、味著、过患及出离,无取而解脱。 诸比丘!此即甚深难见、难觉,寂静美妙,超越寻思境界之至微。唯智者所知 之诸法。此,如来自证知、现证已而开示[于世]。诸人唯如实以此赞叹如来,始为 真正之赞语。” 34 九 “诸比丘!有某断灭论者之沙门、婆罗门,彼等由七种之根据,说[现生]有情 断灭、消失、无有。彼等断灭论者之沙门、婆罗门,依何、根据何,由七种之根据, 说现生有情断灭、消失、无有耶? 一0 诸比丘!今有某沙门、婆罗门如是说、如是见:“卿!此我为有色,而由四 大种所成,父母所生,身坏灭时,即断灭、消失,死后不存在故,至此,卿,此我 实在断灭。”如是说现在有情之断灭、消失、无有。 一一 对此,有其他者如是说:“卿!汝说“我”确实不存在。我不说此我确实不存 在。然,卿!此我非实断灭者,汝!犹其他天之有色,属饮食者之我。汝不知此、 不见此,我如此、见此。汝!此我,身之坏灭时,断灭、消失,死后非存在,故汝 之此我确实断灭。”如是另有者如是说现有情之断灭、消失、无有。 一二 对此,更有他者说:“卿!汝说“我”确实不存在,我不说此我确实不存在。 然,汝!此我非实断灭者。犹其他天之有色,为意所成而具大小一切之肢(节),非 缺根之我。汝不知此、不见此,我知此、见此。汝!此我,身之坏灭时,断灭、消 失、死后不存在,故汝之此我确实断灭。”如是其者说现生有情之断灭、消失、无 有。 一三 对此,更有其他者说:“卿!汝说“我”确实不存在。我不说我确实不存在。 一 梵网经 三五 长部经典一 三六 然,卿!此我实非全断灭,卿,犹有其他超越色想,灭有对想,不忆念种种想,故 35 到达有“虚空无边”之空无边虞我。汝不知此、不见此,我知此、见此。汝,此我, 身坏灭时断灭、消失、死后不存在故,汝如此之我实在断灭。”如是其他者,说现 生有情之断灭、消失、无有。 一四 对此,更有其他者说:“汝说“我”确实不存在。我不说我确实不存在。然, 汝!此我实非全断灭。汝!犹有其他超越空无边处,故到达有“识无边”之识无边处 我。汝不知此、不见此,我知此、见此。汝,此我,身坏灭之时,断灭、消失、死 后不存在故,汝!如此之我完全断灭。”如是说现生有情之断灭、消失、无有。 一五 对此,更有其他者说:“卿!汝说“我”确实不存在。我不说我确实不存在。 然,汝,此我尚未全断灭。汝!犹有其他超越识无边处,以到达有“无所有”之无所 有处我。汝不知此、不见此,我知此、见此。汝!此我,身坏灭之时,断灭、消失、 死后不存在故,汝!如此之我,完全断灭。”如是说现生有情之断灭、消失、无有。 一六 对此,更其他者说:“汝!汝说“我”确实不存在。我不说我确实不存在。然, 汝!此我尚未全断灭。汝!犹有其他超越无所有处,到达有“此寂静、此美妙”之非 想非非想处我。汝不知此、不见此,我知此、见此。卿!此我,身之坏灭时,断灭、 消失,死后不存在故,卿!如此之我完全断灭。”如是说现生有情之断灭、消失、 无有。 一七 诸比丘!此即彼等断灭论者之沙门、婆罗门,由七种根据,说现生有情之断 36 灭、消失、无有。诸比丘!任何断灭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现生有情之断灭、消 失、无有,皆此等七种之根据,或由此等中任何之一,此外即无[根据]。 一八 诸比丘!如来知此:“如是执、如是执取此等之见处,将有如是之生趣、有 如是之来生。”如来不仅知此,知比此更殊胜者。知而不执取,不执取故,得知内 心寂静。诸比丘!如来如实知爱之集、灭、味著、过患及出离,无取著而解脱。 诸比丘!此即甚深难见、难觉、寂静微妙,超越寻思境界之至微,唯智者所知 之诸法。此,如来自证知、现证已而开示[于世]。诸人唯如实以此赞叹如来,始为 真正之赞语。” 一九 “诸比丘!有某[最上]现法涅槃论者之沙门、婆罗门,彼等由五种根据,说 现生有情之最上现法涅槃。彼等最上现法涅槃论者之沙门、婆罗门,依何、根据何 一 梵纲经 三七 长部经典一 三八 而以五种之根据,说现生有情之最上现法涅槃耶? 二0 诸比丘!今某沙门、婆罗门有如是说、如是见:“汝!此我实于[现在]具 足、满足五欲乐时,汝!此我则达最上现法涅槃。”如是说现生有情之最上现法涅 槃。 二一 对此,其他者说:“汝说此我实是存在,我不说此我不存在。然,汝“此我 实未达最上现法涅槃。所以者何?[五]欲乐是无常、苦、变易性,由其变易性而 37 变化,即生起忧、悲、苦、愁、恼。然,汝!此我确实离诸欲,离不善法,有寻有 伺,由离生喜、乐之初禅住时,汝!则此我到达最上现法涅槃。”如是某人说现生 有情之最上现法涅槃。 二二 对此,更有其他者说:“汝言此我确实存在,我不说此我不存在。然,汝! 此我确实未到达最上现法涅槃。所以者何?于此有寻有伺故,则谓粗浅之[初禅]。 汝!此我,实是灭寻、伺,内心安静,得心一境性,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之第二 禅住时,汝!此我则到达最上现法涅槃。”如是某人说现生有情之最上现法涅槃。 二三 对此,更有其他者说:“汝说此我确实存在,我不说此我不存在。然,汝! 此我实未达最上现法涅槃。所以者何?于此有喜,心躁乱故,则谓粗浅之[第二禅]。 然,汝!此我舍喜,住于舍,正念正智,由身受乐,诸圣者宣示:“舍念乐住”之第 三禅住时,汝!此我则到达最上现法涅槃。”如是某人说现生有情之最上现法涅槃。 二四 对此,更有其他者说:“汝说此我确实存在,我不说此我不存在。然,汝! 此我实未达最上现法涅槃。所以者何?于此,心有乐之向趣故,则谓粗浅之[第三 38 禅。]汝!此我实舍离乐、舍离苦,又灭先前有喜悦及忧恼,不苦不乐,连舍念清 净之第四禅住时,汝!此我则实达最上现法涅槃。”如是某人说现生有情之最上现 法涅槃。 二五 诸比丘!此即彼等最上现法涅槃论者之沙门、婆罗门,由五种根据,说现生 有情最上现法涅槃。诸比丘!任何最上现法涅槃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现生有情 之最上现法涅槃,皆由此等五种根据,或依此等中任何之一,此外即无[根据]。 二六 诸比丘!如来知此:“如是执、如是执取此等之见处,将有如是之生趣、如 是之来生。”如来不仅知此,知比此更殊胜者。知而不执取,不执取故,得知内心 寂静。诸比丘!如来如真知受之集、灭、味著、过患及出离,不执取而解脱。 一 梵网经 三九 长部经典一 四0 诸比丘!此即甚深难见、难觉,寂静微妙,超越寻思境界之至微,唯智者所知 之诸法。此,如来自证知、现证已而开示[于世]。诸人唯如实以此赞叹如来,始为 真正之赞语。 二七 诸比丘!此即彼等持后际论、后际论见之沙门、婆罗门,以四十四种根据, 对于后际未来,主张种种之浮说。诸比丘!任何持后际论见之沙门、婆罗门,对于 后际,主张种种之浮说,皆由此等四十四种之根据,或依此等中任何之一,此外即 无[根据]。 二八 诸比丘!如来知此:“如是执、如是执取此等之见处,将有如是之生趣、如 39 是之来生。如来不仅知此,知比此更殊胜者。知而不执取,不执取故,得知内心寂 静。诸比丘!如来如实知爱之集、灭、味著、过患及出离,无执取而解脱。 诸比丘!此即甚深难见、难觉、寂静美妙、超越寻思境界之至妙,唯智所知之 诸法。此,如来自证知、现证已而开示[于世]。诸人唯如实以此赞叹如来,始为真 正之赞语。 二九 诸比丘!此即彼等持前际论、后际论,及前际后际论见之沙门、婆罗门,对 于过去、未来,以六十二种之根据,主张种种之浮说。诸比丘!任何持前际论、后 际论,及前后际论见之沙门、婆罗门,对于过去、未来主张种种之浮说,皆由此等 六十二种根据,或由此中任何之一,此外即无[根据]。 三0 诸比丘!如来知此:“如是执,如是执取此等之见处,将有如是之生趣、如 是之来生。”如来不仅知此,知比此更殊胜者。知而不执取,不执取故,得知内心 之寂静。诸比丘!如来如实知爱之集、灭、味著、过患及出离,不执取而解脱。 诸比丘!此即甚深难见、难觉,寂静微妙,超越寻思境界之至微。唯智者所知 之诸法。诸人唯以此赞叹如来,始为真正之赞语。 [原本无三一] 40 三二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常住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四种根据,说我及世界是 常住。此是彼等[持常住论]之沙门、婆罗门之不知、不见,与烦恼欲求之邪见。 三三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一分常住,一分非常住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四种根 据,主张我及世界是一分常住、一分非常住。此是彼等[持常住论]之沙门、婆罗 门之不知、不见,与烦恼欲求之邪见。 一 梵网经 四一 长部经典一 四二 三四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边、无边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四种根据,主张世界 是边、无边。此是彼等[持边、无边论]之沙门、婆罗门之不知、不见,与烦恼欲 求之邪见。 三五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诡辩论之沙门、婆罗门,被询问时,以此四种根据, 言伪乱无序之诡辩。此是彼等持诡辩论之沙门、婆罗门之不知、不见,与烦恼欲求 之邪见。 三六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无因论之沙门、婆罗门,由二种根据,说我及世界是 无因生。此是彼等持无因论之沙门、婆罗门之不知、不见,与烦恼欲求之邪见。 三七 诸比丘!于此,彼等前际论、持前际见之沙门、婆罗门,以十八种根据,对 过去主张种种之浮说。此是彼等前际论者,持前际见之沙门、婆罗门之不知、不见, 与烦欲求之邪见。 三八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死后有想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十六种根据,说死后 我有想。此是彼等持死后有想论之沙门、婆罗门之不知、不见,与烦恼欲求之邪见。 41 三九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死后无想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八种根据,说死后我 无想。此是彼等持无想论之沙门、婆罗门之不知、不见,与烦恼欲求之邪见。 四0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死后非有想非无想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八种根据, 说死后我非有想非无想。此是彼等持死后非有想非无想论之沙门、婆罗门之不知、 不见,与烦恼欲求之邪见。 四一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断灭论之沙门、婆罗门,由七种根据,说现生有情之 断灭、消失、无有。此是彼等持断灭论之沙门、婆罗门之不知、不见,与烦恼欲求 之邪见。 四二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最上现法涅乐论之沙门、婆罗门,由五种根据,说现 生有情之最上现法涅乐。此是彼等持最上现法涅槃论之沙门、婆罗门之不知、不见, 与烦恼欲求之邪见。 四三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后际见、后际论之沙门、婆罗门,以四十四种根据, 对于未来,主张种种之浮说。此是彼等持后际见、后际论之沙门、婆罗门之不知、 不见,与烦恼欲求之邪见。 四四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前际、后际、前际后际见之沙门、婆罗门,由六十二 一 梵纲经 四三 长部经典一 四四 种之根据,对于过去、未来主张种种之浮说。此是被等沙门、婆罗门之不知、不见, 与烦恼欲求之邪见。 42 四五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常住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四种根据,说我及世界是 常住,此乃缘触故。 四六 诸比丘!于此,一半常住、一半非常住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四种根据,说 我及世界是一分常住、一分非常住,此乃缘触故。 四七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边无边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四种根据,说世界是边 无边,此乃缘触故。 四八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诡辩论之沙门、婆罗门,被询问时,由四种根据,说 伪乱无序之诡辩论,此乃缘触故。 四九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无因论之沙门、婆罗门,由二种根据,说我及世界是 无因生,此乃缘触故。 五0 诸比丘!于此,彼等前际论、持前际见之沙门、婆罗门,对于过去,由十八 种根据,主张种种之浮说,此乃缘触故。 五一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死后有想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十六种根据,说死后 我是有想,此乃缘触故。 五二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无想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八种根据,说死后我是无 想,此乃缘触故。 五三 诸比丘!于此,持死后非有想非无想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八种根据,说死 后我是非有想非无想,此乃缘触故。 五四 诸比丘!于此,持断灭论之沙门、婆罗门,由七种根据,说现生有情之断灭、 消失、无有,此乃缘触故。 五五 诸比丘!于此,持最上现法涅药论之沙门、婆罗门,由五种根据,说现生有 情之最上现法涅乐,此乃缘触故。 43 五六 诸比丘!于此,持后际论、后际见之沙门、婆罗门,由四十四种根据,对未 来主张种种之浮说,此乃缘触故。 五七 诸比丘!于此,前际论、后际论、前际后际论,持过去未来论之沙门、婆罗 门,由六十二种根据,对过去未来主张种种之浮说,此乃缘触故。 一 梵纲经 四五 长部经典一 四六 五八 诸比丘!于此,彼等常住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四种根据,说我及世界是常 住。彼等除感受触,别无[立论]之处。 五九 诸比丘!于此,彼等一半常住一半非常住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四种根据, 说我及世界是一半住常、一半非常住。彼等除感受触,别无[立论]之处。 六0 诸比丘!于此,彼等边无边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四种根据,说世界是边无 边。彼等除感受触,别无[立论]之处。 六一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诡辩论之沙门、婆罗门,被询问时,由四种根据,言 伪乱无序之诡辩。彼等除感受触,别无[立论]之处。 六二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无因论之沙门、婆罗门,由二种根据,说我及世界是 无因生。彼等除感受触,别无[立论]之处。 六三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前际见、前际论之沙门、婆罗门,对于过去,主张种 种之浮说。彼等除感受触,别无[立论]之处。 44 六四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死后有想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十六种根据,说死后 我是有想。彼等除感受触,别无[立论]之处。 六五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死后无想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十六种根据,说死后 我是无想。彼等除感受触,别无[立论]之处。 六六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死后非有想非无想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八种根据, 说死后我是非有想非无想。彼等除感受触,别无[立论]之处。 六七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断灭论之沙门、婆罗门,由七种根据,说现生有情之 断灭、消失,无有。彼等除感受触,别无[立论]之处。 六八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最上现法涅槃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四种根据,说现 生有情之最上现法涅槃。彼等除感受触,别无[立论]之处。 六九 诸比丘!于此,彼等后际论、持后际见之沙门、婆罗门,由四十四种根据, 对未来主张种种之浮说。彼等除感受触,别无[立论]之处。 七0 诸比丘!于此,彼等对过去未来,持后际、前际、前际后际见之沙门、婆罗 门,由六十二种根据,对过去未来,主张种种之浮说。彼等除感受触,别无[立论] 之处。 七一 诸比丘!于此,彼等常住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四种根据,说我及世界是常 一 梵纲经 四七 长部经典一 四八 45 住。又彼等一半常住、一半非常住论之沙门、婆罗门,……[乃至]……又彼等边 无边论之沙门、婆罗门,……[乃至]……又彼等诡辩论之沙门、婆罗门,……[乃 至]……又彼等无因论之沙门、婆罗门,……[乃至]……又彼等前际论之沙门、 婆罗门,……[乃至]……又彼等持死后有想论之沙门、婆罗门,……[乃至]…… 又彼等持死后无想论之沙门、婆罗门,……[乃至]……又彼等持死后非有想非无 想论之沙门、婆罗门,……[乃至]……又彼等持断灭论之沙门、婆罗门,……[乃 至]……又彼等持[最上]现法涅槃论之沙门、婆罗门,……[乃至]……又彼等 持前际论之沙门、婆罗门,……[乃至]……又彼等持后际论之沙门、婆罗门,…… [乃至]……又彼等持前际后际论19之沙门、婆罗门,由此等六十二种根据,对于 过去未来,主张种种之浮说,彼等皆依六触处,感受种种触,由触缘受而[有]爱, 缘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缘有而[有]生,缘生而[有]老、死、忧、 悲、苦恼。诸比丘!.是故比丘,如实知六触处之集、灭、味著、过患及出离者,彼 则知比此等更殊胜。 七二 诸比丘!任何持前际后际见之前际论、后际论、前际后际论之沙门、婆罗门, 对于过去未来,凡依此六十二种根据,主张种种之浮说,皆被网罗囚困于其中而浮 沈,被网罗困住其中而浮沉。 诸比丘!恰如熟练之渔夫、渔夫弟子,以细目之纲,网覆于小池,彼自得如是 念:“凡住此小池之任何粗大鱼类,皆被网罗于其中而串跃,皆被网罗于其中而串 46 跃。”比丘!如是,任何持前后际见之前际论、后际论、前后际论之沙门、婆罗门, 对过去未来,凡依此六十二种根据,主张种种之浮说,皆被网罗于其中而串跃,被 网罗于其中而串跃。 七三 诸比丘!如来之身,切断引导生之[根]而住。凡如来此身住之间,彼等人、 天则见此。然,身坏、命终已,人天皆不能见之。 诸比丘!恰如一束之庵罗树根被所断时,任何枝茎茂盛之庵罗果亦随其[断 去]。诸比丘!如是,如来之身,截断引导生之[根]而住。其身住之间,人、天虽 能见之,身坏命终已,人天当不能见。” 七四 如是说时,尊者阿难白世尊言:“尊师!希有哉!尊师!未曾有哉!尊师!此 法门当为何名耶?” 一 梵纲经 四九 长部经典一 五0 [世尊曰!“然者,阿难!今汝应以此法门,名之为“义网”而奉持、名之为 “法网”而奉持、名之为“梵纲”而奉持、名之为“见网”而奉持、名之为“无上 战胜”而奉持之。” 世尊如是言已,欢喜之诸比丘,倍受世尊之所说,说此授记经时,千世界震动! 梵纲经 注释 注1 梵纲经(Brahmajalasutta),于汉译北传长阿含经有梵动经,Jala是网之意义,可为“梵 纲经”。于异译本有梵纲六十二见经,以言网义。 2 世尊(Bhagavat)甚多音译为薄伽梵,今译为世尊。 3 同原本前节之最后,“随世尊及比丘僧伽之后而行”(Bhagavantam pitthito pitthito anubaddha honti bhikkhu-sanghan ca)如果此为不合理,可取其他写本之有“住”的 (viharanti) 4 如来(Tathagata),在阿含经有佛陀自称用此语和他者称佛陀时用此语,在此属前者。 5 第八节至第二十七节之各节,凡以下长部经典第一卷之各经差不多有存在者,于此适合省 略之。如次之沙门果可知的,这些为所谓修行道之大纲架构的一部份。修行道之大纲,如 后之戒、定、慧之三学,戒、定、慧、解脱之四法,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之五分, 又信、戒、念、定、慧之五根及五力,被纲目化,而成为根本的。由第八节至第二十七节 之各节,于此等中,相当戒的。这一点,于长部经典二之大般涅槃经,既于三学四法,被 纲要化,一见可以明了。 6 升原语(kamsa),有铜意义,亦有说货币,于汉译对秤、升、尺而为斗秤、又有斤、斗、 寸尺就必有斗,今参照此而译为“升”。或kamsa是梵语的karsa亦说不定。karsa是 重又名为量。 7 “无益徒劳之论”原语tiracchana-katha是“兽语”之意义,如北传汉译有遮道无益之言。 于何等之道亦无有益,故云无益之语。 8 [前际论者]“想过去”(pubbanta-kappika)的pubbanta译为“前边”[或前际]指过 去。kappika是由kappa的派生。于此kappa无通常之“劫”的意思,当可译为想。 [参看水野先生之巴利语辞典八三页。]四三页“后际论者”想未来”(aparantakappika) 亦同此。 一 梵纲经 五一 长部经典一 五二 9 “浮说”原语adhivutti-pada,语之本身虽无浮虚之意,但在此即用为“浮虚”之意,如佛 音之注释。 10 [姓]“名字”,(gotta)是平常之姓。其次之姓(vanna)是指婆罗门、刹帝利、毗舍、 首陀罗之四姓的姓。 11 见处[主张](ditthitthana)之“处”thana上面译为“立场”。 12 “无执取”之原语anupada亦可译为“无余”,无后世之所谓无余涅槃之古言诠。 13 “世界之坏时”之原语samvattamano loko当从于说是samvattamane之误。 14 “住”之原语nibbusitatta几乎于其他未曾看到的文字,疑是辞典中之“不安”义,今唯看 为“住”之意,相当于nirvasitatva,当然,亦有离住之意。 15 于原文有thanam kho pan',etam vijjati yam……于yam以下述“是此后者一有情” 云云、thana是“处”之义,指yam以下所谓有此处。今虽唯译为“处”,没有说不知“有 耶?”之意,故必定是有。所以唯译为来亦可。 16 边 原语parivatumo,无注释亦无解释,在汉译亦相当此字。于英译,译为a path could be traced round it,于德译,译为rings abgezirkelt,云有何补缀之误。若以 次之无边及有边无边之二语比较之,可推定其意义是“关于“周围”。 17 原语为amara-vikkhepika的amara是“鳗”vikkhepa平常译为散乱,在此是鳗之蠕 动,对于质问,指如鳗之蠕动的伪乱无序之回答。“诡辩论”完全是义译。于汉译北传有异 问异答、亦相当共诤所言各异言教。 18 真人(Tathagata),同于如来之原语。如来是佛陀之自称为阿含经之通例,在此诡辩论 者之用语,无指佛陀之理。注释者于此时,以同有情之义。说此经之时候,外道或佛弟子 之间,没有从佛陀之死后为问题之理。故不译为佛陀,唯译为真人。 19 以前无此说,怕是混进来的吧! 一 梵纲经 五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