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李炳南:佛说阿弥陀经义蕴 |
 
李炳南:佛说阿弥陀经义蕴
小引 经题 法会众证分第一 佛土依正分第二 宝树莲池分第三 天人供养分第四 禽树演法分第五 佛德无量分第六 往生发愿分第七 修持正行分第八 同赞劝信分第九 闻法信愿分第十 互赞感发分第十一 流通普度分第十二 回向偈 阿弥陀经义蕴题偈 小引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阎浮提洲。其苦倍甚。一切众生。所有身心。刹那生灭。原本无常。众苦交煎。原本无乐。四大假合。原本无我。血肉脏腑。原本无净。众生不悟。妄希常乐我净。故起颠倒。然终不得。是以忧苦。惟有证得真如。于此四者。一时俱足。名曰净德。释迦世尊。悲悯众生。沉沦苦海。头出头没。不能出离。特现于世。亲作慈航。广说八万四千法门。教人起修求证。但须长久劫波。精苦功夫。断尽三惑。方证真如。可怜末法众生。根器浅劣。五浊恶世。欲尘牵缠。能行能断。几等麟角凤毛。不获普度。岂佛本家。故于八万四千法门以外。而又开此念佛往生一法。是说本经之因缘也。 ◎此法之奇。不经祇劫。无须断惑。未证真如。便可取得常乐我净。众生往生。皆是莲花化身。寿命无量。毫无众苦。一生补处。广大方便。普应群机。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钝根如愚夫愚妇。均可证入九莲。利根如华严善财。端由圆成佛果。依法行之。万修万去。求解究竟。三藏难穷。故修他门。皆须信解行证。惟修此法。只重信愿行持。而本经文法。更为奇特。不谈玄妙。然无一处不含玄妙。深者见深得深。浅者见浅得浅。亦可谓三根普被之绝妙文章。惜乎减劫之时。众生福薄。或文字障重。或我慢贡高。胸横成见。未曾深求。辄对经文。妄生诽谤。遂使大好慈航。不肯乘渡。区区悲若辈惶惑。兼悲经道蹇遇。是述义蕴之动机也。 ◎本经文简而显。义丰而微。简则事不支蔓。显则音易宣流。丰者万法全包。微者一痕不露。看岭看峰。固皆有得。屠门大嚼。总属空咽。亦犹橄榄檨果。不到回甘。未为知味也。丛林日诵。虽定常课。求诸法会经筵绝少开演。宁非迹似显彰。而实处隐晦耶。诚以经文体栽。有类叙事。弦外之音。未能遽会。致令浅尝之人。轻生议论。有谓契合钝根下机者。甚有谓是广告式者。以故通宗通教大家。视为语义平凡。不足讲论。偶有讲者。而哲学文学之侪。亦存无甚可听成见。噫。均过矣。述者早岁心理。亦具此等错误。后遇知识。指谓本经性相律密藏通别圆无不尽蕴。但须会于文字之外。从兹再读。始觉酪酥醍醐。乳中具备。惊叹立言微妙。宛如无缝天衣。昔贤天亲。初谤大乘。其后悔悟。欲自断舌。无著教以改赞大乘。便是补过。因之不揣谫陋。师其故智。实为自补前愆。兼为谤本经者。普作忏悔也。 ◎本编所述。专为经文含蕴。偶举片羽。可想吉光。冀人咸知本经构造。表里精微。事理法轨。摄无不尽。从生尊重。藉坚信行。并非释经。亦非阐扬净土义理。盖古今注释之家。各有独到。而净土义理。贤、台、性、相、律、密各典。皆有详论。吾知有涯。未敢盲道。 ◎初机修士。阅此义蕴。须与拙辑本经摘注。或他家详注合观。方解所云为何。此编乃经注之注。故必以解经正文为先。如法会众证分别序十六尊者行业。及禽鸟演法分三七道品等处。尤证不了经文。无从索解。 ◎金刚经传由梁昭明太子析成三十二分。大为后世诟病。本经亦由前人析为十二分。但诵者多未依从。兹取对照经文。易于检查。更不妨作科判观。特采用之。实非有所主张。谨以十二分题目。标于文前。经文顶格恭录。义蕴低格附后。 ◎本篇成于芦桥事变。三巴道中。流离之次。参考无书。不自藏拙。辄喜生事。其间纰缪。谅必繁多。尚祈海内 大善知识。不吝匡教。为幸。 述者谨识 佛说阿弥陀经义蕴 经题 佛说阿弥陀经 经皆佛说。人咸知之。兹复冠是二字。不以赘乎。然诸经虽云佛说。只是总相。其中之言。实括数种。如启请语。质疑语。毁谤语。苦恼语。欢喜赞叹语。承受拥护语等。类多菩萨声缘。天龙八部。人鬼等众之所发。此则除经家例语外。从始澈终。全为佛语。味犹水中乳素。酥中醍醐。精似矿提纯金。璞剖美玉。声出金口。句集真言。统体圣教。毫无夹杂。题曰佛说。标其异余经也。既如是矣。一句莫非圆音。一字亦属密藏。尝闻赞叹他经。曾曰持四句偈。胜施七宝。吾亦曰受持此经。乃至一句。功德广大。已逾恒沙。盖牟尼璎珞。散置地上。随意俯拾。皆是珠王也。他经正宗分。佛语开端者。亦标佛说。只是体例。岂若此经贯串一如耳。 法会众证分第一 长老舍利弗至无量诸天大众俱。 经家谓此段曰发起序。其意谓依于因缘。引起发端。他经多有启请说法之人。此经深微难晓。故无人启请。只记来会参加若干听众而已。然亦应当著眼。内中究为何等根器。以及何界众生。可以想像此会之郑重广大。非复寻常。如舍利弗之智慧。大目犍连之神通。摩诃迦叶为密得正法眼藏承佛衣钵之人。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均具辩才无碍。离婆多之禅定功深。阿难陀之博闻强记。摩诃劫宾那之才艺。放牛难陀之聪明。文殊为一切菩萨之上首。弥勒为当来下生之佛陀。乾陀诃提常精进之勇猛精进。此皆系德慧双尊。各有特长之大阿罗汉等觉菩萨。俱来与会。聆法受持。周利槃陀伽愚昧善忘。亦预其间。同获利益。是此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之妙用。已于无字句处隐然揭示矣。今人偶秉小慧。或具薄技。辄便起慢。轻视净宗。自问果比舍利弗诸阿罗汉。及文殊诸大菩萨如何。不识字者。又或自命大卑。不敢承当。究尚不至如周利槃陀伽之善忘。凡此皆是病态。自应圭臬诸尊。借作良药。再或身有障碍。不妨学罗侯罗之潜积密行。已得道通。尤须戒宾头卢颇罗堕之未能养晦。至憍梵波提之牛司。薄拘罗之长寿。当凛果报凿然不虚。鉴阿冕楼驮为法忘身。遂得天眼。且勿偶生小障。遽退初心。戒迦留陀夷怖妇堕胎。尚须顾念世法。检点行径。此次与会圣贤。其数甚多。特提出以上诸尊者。固为表扬净土法门之大。亦以纠正众生种种邪见。故示楷范。俾自得师。此外诸天大众。万类不齐。闻法以后。各能欢喜信受。其中虽有利根。而钝根亦何能少。吾辈纵非上智。似尚不到下愚。幸闻佛法。若还迟疑。不但辜负佛恩。相形之下。俯仰亦滋愧矣。 佛土依正分第二 佛告长老舍利弗。 净土法门。义理深微。惟佛与佛。乃能究尽。众人不解。遂不置信。心存不信。便不启请开演。世尊慈悯众生。不能出要。乃以彻底悲心。不问自说。既肯自说。必求契机之人。诸比丘中。惟舍利弗智慧第一。故直呼而说之。而舍利弗并无一语问答。似初闻之际。亦未能深信其事也。 从是西方。 空际苍茫。地体圆转。不分上下。安有东西。必曰西方。宁非执著。盖众生之成为凡夫者。只因迷于二执。惑于假相。以故头出头没。不能出离。果能照破假相。断除二执。则入圣域矣。一切经典。垂训后人。大体亦无不以遣相破执为归。此经何独不然。惟其开端一语。说有西方。指教学人。心存执著。尝为谈空者流。轻加讪笑。岂知此正其善巧处。实以凡夫妄念。沸腾起灭。犹如瀑流打毬。刹那不止。兹先指趋西方。是将乱心收拢起来。安住一处。乃诱掖入道密要。心果安住西方。不缘其余。散乱归一。是有所定。执著何害。夫乱心是病。佛法是药。说有说空。贵在机理双契。事本圆融。并无定式。若一味执空。殊不知亦是著相也。 今现在说法。 学者尝曰。生当无佛之世。又曰。去佛遥远。似不胜其悲慨。此实未之深思。阿弥陀佛。不属过去。不属将来。正是现在住世之佛。经不云乎。今现在说法。考华严及万佛名两经。皆曰。娑婆世界一劫。为极乐世界一昼一夜。世尊说此经时。距今虽云将近三千年代之久。若于极乐世界时间相对照。似尚不到彼土一分钟。又观无量寿佛经云。彼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遍照十方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我辈念佛之人。时时涵在现世佛陀之光明藏中。而又叹曰。生当无佛之世。宁非衣藏宝珠。反不自知。尚沿街乞讨。逢人叫穷乎。今既知矣。而又徘徊歧路。舍现世之佛不速皈依。更于何世再逢佛耶。自是有家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此机错过。真成大错矣。 此分尚有二点。不容疏忽。即有世界名曰极乐。及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也。极乐者。享乐之极。而无丝毫违逆之谓。佛既仍须说法。使人修悟。方证补处。岂非尚不免苦。观此土修士。持戒、求法、闭关、参禅。难行能行。难断能断。忍辱精进等行。何一而不是苦。纵后证得菩提。现在分明艰困。亦犹患有毒疮。治用刀圭。虽能来日病愈。先受刀圭之痛。不能不说现下不苦也。果如是矣。乐何称之曰极。至全经除仅众鸟演三七道品一处外。余未见有弥陀一语。究说之法维何。皆成疑问。不知彼佛教化。大异寻常。与乐说法。原非二事。只去庄严六尘。任人追逐。即是说法。众生恣意享乐。即是修持。比到六尘享备。妙悟已成。纯乎出之自然。绝无半点勉强。非若此土修众。必大死一番。或曰。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之类。定须发几次大惛也。名之曰极乐。自非虚赞矣。 宝树莲池分第三 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此二句为全经脉络。两大纲领。后文之无三恶道。寿命阿僧祇劫等。皆反衬此世之苦。劫、见、烦恼、众生、命等五浊。及杀、盗、YIN、妄语、绮语、两舌、恶口、贪、嗔、痴等十恶。皆正说此世之苦。花鸟园林。七宝池阁。黄金为地。天乐鸣空。饮食沐浴。随意舒适。皆说极乐世间享受欲尘之乐。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上善俱会。飞行十方供佛。一生补处。皆说极乐出世速得速证之乐。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有纯苦者。有苦多乐少者。有苦乐相等者。有苦少乐多者。皆无一苦不有之理。惟钝根众生。何为苦乐。往往木然而不自觉。囿于俗见。甘堕苦渊。少聪明者。或悟受皆是苦。尚昧苦之由来。无非强作达观。甚或玩世不恭。既无解脱之法。只有任运忍受而已。有人幸闻佛法。知苦所由。欲寻真源。超登彼岸。每以多劫习气。时起现行。触境生心。仍复染著。所谓看得破。忍不过。真能毅然裂尘网而出者。百千人中难见一二。两土世尊。洞知众机各异。专用一帖阿伽陀药。普愈一切沈苛。方法善巧。事理周圆。看之反甚平常。此真堪称不可思议。细观本经两大纲领。妙用已觉无穷。既可唤醒钝根使知苦乐。发起欣厌之心。驱其向道。复能教聪明人知其所苦。有法脱离。但办肯心。必能如愿。已经闻法难断尘缘之流。不使强断。却令舍小希大。便得转染成净。横超生死。古今大德咸云。横超生死。乃为特别法门。此尚是指果地一端而言。试看全经。处处诱掖学人。种种方便。即在因地入手之际。亦无不皆具特别义意也。 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八功德水。四边阶道。上有楼阁。微妙香洁。 此世界之地体。土块和合。杂以石沙。峻岭深壑。坎坷崎岖。居室则茅檐荆扉。竹篱泥堵。上者不过砖瓦木石。油漆雕绘。所谓珠阙瑶阶。亦无非形容贴金嵌玉之宫殿夸词。花木则低仅数寸。高不及寻。尚复凋落无常。枯萎时变。极乐地体。琉璃凝结。金幢撑持。阶铺四宝。栏围七珍。康庄平衡。犹如止水。所居则重楼复合。接地连空。众宝构成。珠网严饰。旛盖如云。璎珞似雨。亿万色光。映澈无际。树花亦七宝簇出。数千由旬。葱参成行。璀璨永茂。香色郁霭。光明交融。两地合观。当生欣厌。是教众生舍秽土之粗色尘。换取极乐之妙色尘也。 此世界之昼夜时序。全赖日月运行。故气候有严寒酷暑。骤雨暴风。烟瘴阴霾。燥湿疫疠。至于河海。皆挟泥沙。质则臭涩碱苦。有时洋流冲袭。每生剧冷剧热变化。砭肌刺肤。俱成不适。时劫则饥馑荒旱。刀兵水火。冻馁交加。流离劳顿。极乐气候。因无日月星曜。其光全由佛身莲花宝树珠网所发。故微风和畅。新爽清凉。水具八种功德。充满宝池。温凉浅深。随意应现。澄清光滑。舒体养根。既无劫数。永为和时。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不必营求。如愿以偿。无不百体轻安。心神怡悦。两土合观。当生欣厌。是教众生舍秽土之苦触尘。换取极乐之乐触尘也。 此世界之香。虽有檀樟之木。桂梅之林。荷菊之花。兰芷之草。不过几处山泽所生。几家亭园所植。扬芬不出畦町。随风仅闻数里。为量无多。转眼成幻。他如荀令之衣。莫非烟火。郇厨之馔。纯是腥躁。若果究其实际。园囿田圃。遍撒尿粪骨灰。城乡闾阎。弥漫马桶粪窖。直是无量污秽。满布大地。一团臭气。上熏诸天而已。极乐则七重宝树。间以无数栴檀。八德金池。满矗四色函萏。原非栽种。不须灌浇。永劫繁荣。通国锦绣。况且饮食化成。人不便溺。曾无纤尘。安有浊气。本质清净。更加庄严。而池花行树。各吐异香。彼土如一颗明珠。众香似无边大海。将全土笼罩香中。犹一珠涵浸海内。无量众生。优游香海。呼吸沾濡。通体皆馥。沁脾爽神。畅襟悦意。两土合观。当生欣厌。是教众生舍秽土之浊香尘。换取极乐之洁香尘也。问曰。栏楯、罗网、行树、珍宝。数必有七。亦有义乎。曰。表显西方为菩提道场。以三七道品。分七科故。表显国土清净。以戒净、心净、见净、度疑净、分别道净、行断知见净、涅槃净等。为七净华故。表显佛德庄严。以身具三二相、敷利一切众生、见及戒命俱正成就其身、智具四无碍、神通不可思议、断惑业苦三障、住大涅槃。为如来七种无上故。表显普摄群机。以人皆上善。则是七贤七圣同居斯土故。数必备七。犹之伊字三点。亦说法之义也。 天人供养分第四 常作天乐。 此世界之声音。类甚复杂。呵斥声、诟骂声、绮语声、斗争声、打杀声、决水放火声、山崩地裂声、枪声、炮声、哀鸣哭泣声、怨恨呻吟声。种种恶声。难以备举。虽有音乐。多不过百余种。亦是在万苦之中。求其一时之乐。尚须时缘允许。遣人而奏。更不能家家弦歌。人人悦耳。极乐无有众苦。则娑婆之恶声。自然不有。而百千种乐。发自天空。不遣人奏。并无歇时。考大本略云。四天王天。百千香花音乐。供养佛及菩萨。于是忉利天。以至第七梵天。一切诸天。香花音乐。转相倍胜。观经云。无量诸天。作天伎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加以后文之鸟声树声。梵音呗韵。都成和雅音乐。遍空无尽。人人共闻。心旷神怡。皆大欢喜。两土合观。当生欣厌。是教众生舍秽土之恶声尘。换取极乐之梵声尘也。 饭食。 此世界之滋味。无论其五味八珍。山海异品。总是秾血皮囊。肮脏筋肉。秽质毒液。混合难分。即稻粱菜蔬果蓏之类。亦不免虫污蝇玷。纵令刷洗炮制。终难去其原来不洁。况须经过采办、碾磨、刀砧、釜灶、盘碗。一切麻烦。须臾之餐。费尽无数之力。转下咽喉。渐变臭秽。饱后扪腹诩然自得者。岂知装藏一袋尿粪。静心思之。实堪大呕。极乐之味。大不同此。大本略云。银钵金钵。随意现前。百味饮食。充满其中。食已自消。而无遗滓。或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适。食毕化去。时至复现。既不烦劳。而又洁净。两土合观。当知欣厌。是教众生舍秽土之不净味尘。换取极乐之妙净味尘也。 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 生到极乐。便具神通。此举神足一端。可以推知其余。到此境界。乃真能恒沙佛土。任运而生。否则徒逞大言。自他两欺。无有是处。 前言娑婆极乐相距甚遥。但净功成就者。便是栖心极乐之人。在极乐者。能以少时。遍游十万亿土。是其化游。在娑婆者。刹那之间。可生极乐。是以神往。神与化则不受时间空间之限制。此处标出。特以反映前文。证明以此达彼。非难事也。尚有一说。无量法界。本皆妙明觉心。故古德云。众生心性本具尘刹。虽十万亿之遥。无非性具此心。如帝网之一珠。影含众珠。如大海之一浪。具全潮体。非但互具。亦乃互即。 禽树演法分第五 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 凡夫惟知饮食男女。上者百艺文章。再上则治国平天下。如是而已。殊不知饮食男女。假缘而有。时时迁流。终须失散。到头落得酸泪两行。苦肠寸断。不外秋风鬼哭胭脂井。春雨人耕翡翠楼。百艺文章。呕尽心血。争长较短。誉毁由人。纵能流传千古。直等黄金用尽教歌舞。留与他人乐少年。治国平天下。说来岂免攀龙附凤。攘利争名。便到伊周之业。亦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由于自己对于宇宙人生。无澈底认识。故亦不能永久出民水火。若问身后。无非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荒蒿共一邱。此皆世间有为之法。总属五欲六尘。依缘而有。刹那生灭。犹如露电。梦幻泡影。凡夫不悟。陷溺其中。妄起颠倒。翻覆追求。以致一生受苦由此。多劫轮回亦是由此。然则真实者维何。即自己之本妙三宝性德是也。古人谓一切众生惑业苦三体。是不可思议三德秘藏。苦即法身。五阴色心。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如焰即火故。惑即般若。见思无明。本无内外中间诸相。如波即水故。业即解脱。有漏缚著。本无能缚及所缚者。如拳即手故。法身是法宝。般若是佛宝。解脱是僧宝。蠢动含灵。无不具足惑业苦三体。则是无不具足三宝德相。只是沉迷太深。自不觉耳。果能识得本性。众苦缚著。一时解脱。心等太虚。顿出三界。自觉觉他。成大慈悲。此乃大雄真常事业。不同世俗生灭幻法。三七道品。即为阐发三宝德相之雷音。赖由震破无明。指出觉路。知念三宝。显彰性德。直趋菩提。超凡入圣。倘再回忆前缘。定成嚼蜡矣。两土合观。当生欣厌。是教众生舍秽土之妄法尘。换取极乐之正法尘也。 上来所说。国土树池楼阁等为色尘。气候池水等为触尘。檀树莲花等为香尘。天乐众鸟等为声尘。化食现前为味尘。三七道品为法尘。如此分析。取其易明粗相。实则每举一事。即含数尘。如四色莲花。是香尘、亦是色尘。众鸟天乐。是声尘、亦是色尘。水是触尘、同是色味二尘。其他各尘。又无一不具触尘。为归根结柢。均是法尘。何以故。经曰。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所说何法。自第三至第五。此三分尽是弥陀所说之法。为释迦世尊转演者也。粗读不过认是略说极乐种种庄严而已。殊不知金针暗度。是借六尘代说法事也。前五尘皆用反衬之法。使有欣厌。至末一段。则直以三七道品作狮子吼矣。故每分结处。必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庄严者。是指极乐物华灿璀之美。功德者。是指六尘说法也。问曰:法尘专说道品。固无论已。前五尘转比娑婆佳胜。岂不更生染著。何能谓之说法。答曰。优劣比较。有所欣厌。厌此即思解脱。欣彼即是出离。理上论之。固不免于染著。事上论之。便为往生坚愿。往生以后。染著极乐六尘之心。自然亦归消灭。是借染著而医其染著。所以经曰。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多有一生补处。盖听北里曲。则兴YIN邪之恶。服锦绣裳。则起骄慢之念。闻栴檀气。则发慕道之心。亲袈裟辉。则生出世之想。良以境由心造。心亦因境而转。极乐诸色。皆有化佛。诸声皆演法音。伴侣乃听法及盛花供佛之众。即是后文罗汉菩萨之流。六根所缘。不离三宝妙相成德。以楔出楔。转识成智矣。故六尘说毕。方曰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既曰自然。是与三宝两相契合。岂复染尘云乎哉。 问曰。有声尽是演法。而天乐鸟树当作人言乎。答曰。不如是也。言语文字。谓之有名句文身。然亦有殊国不同。各趣分限。人当需要人言。而他趣则否。中国人需要中国言。而他国则否。往生极乐者。殊国各趣。为数甚多。可以推知人言并非重要。八音万籁。谓之无名句文身。但会其趣。各成音律。此处诸声当为无名句文身。其音各随众生之识而转。靡不领悟。华严经曰。一音具众音声海。随诸众生意乐音是也。色香味触。声音俱无。亦是说法。有感斯通。皆在言外。又奚拘泥天乐鸟树必作人言耶。况往生者。俱具天耳。又有弥陀威德加被。解诸众声。复何疑哉。 彼佛国土。无三恶道。 经云。无三恶道。显然尚有三善道。如是得非仍居六道。未出轮回欤。曰否否。盖往生之人。程度既不相同。说法自分次第。娑婆本师。法分五乘而演。极乐慈父。为契群机。亦必如是而说。初机众生。未得无漏智慧。只解人天之法。便同人天。迨闻修开悟以后。果证声缘菩萨。方称圣者。魏唐所译大本云。彼佛国净土。本无人天之别。惟顺余方。示有三界。据此。可知一生极乐。确超轮回。 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往生众生。功有深浅。根有利钝。大德于生前先已证果。报尽往生者。固所多有。而凡夫具足惑业。于命将终。十念往生者。亦不乏人。所以九品边地。显示往生种种不同。有得有证者往生。可不论已。而功浅十念之流。虽得往生。在未闻法要以前。岂非惑业具足。仍同凡夫。故此法门。曰带业往生。见佛闻法。此分心念三宝。文有二处。须分别观。一皆悉念佛念法念僧。一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前者初闻。尚属勉强。后系澈悟。乃归自然。以六尘说法之后。自得心开也。到此境界。不但娑婆之六尘。不系于心。即极乐之六尘。亦不系于心矣。且众生之不能出离三界。为缠于分别俱生见思二惑耳。既自然而然心念三宝。是二惑渐断。阶入圣域。从此而后。始能得到蒙佛授记。一生补处。 按本经六尘说法。共有三分。其间尚含有胜处加行。供佛功德。以及真实证得等事。各有次第。义至微要。其初先成四种净观。众生享乐色香触尘之时。指出宝池莲花四色四光。此四色光。乃修八胜处定之四种净观色。其法略谓观外青色。转变自在。使少为多。使多为少。于所见之青相。不起法爱。余黄赤白。亦复如是。观想既成。此定已就。必久精勤。非可率得。彼土众生。徜徉池上。四色莲花。形如车轮。小则十里。乃至六十万里。一花触眼。净观已成。此世数十寒暑苦功。尚多杳茫。彼土刹那游戏。便得于无意之间也。再则获胜功德。于享乐味尘之时。先承神足。供他方佛。诚以厚植福慧。要须遍事多佛。闻法悟证。获得授记。释迦世尊。于过去劫。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观世音菩萨。亦曾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各经典中。诸佛菩萨。类如此事。不一而足。然必历经多劫。方能成办。娑婆凡夫。生逢无佛。欲植功德。实莫所由。彼土众生。常以清旦盛花。供养十万亿佛。一食之顷。圆满广大功德。复时时处处。普薰以三七道品。终使众生。证得自然念三宝心。而多有一生补处也。 佛德无量分第六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 各注释家。每将弥陀光明所照世界。举出数目。此只是顶上圆光耳。若所放之光。则不能以算数计量。曰无量。曰照十方国。分明尽虚空遍法界皆涵盖在内。大本彼佛所放光明。照遍东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观经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亦有众鸟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然则娑婆极乐。距十万亿土。何得云远。以此土当在弥陀光摄之中。有光斯有化佛。化佛与法佛报佛。一而三三而一也。念佛之人。一念相应。即浸入弥陀光海。得与化佛为侣。奚必曰。命终往生。方侍弥陀哉。 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 只说寿命长久。不说永不变灭。得非仍有生死耶。曰弥陀寿命。焉有限量。因经谓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既云现在。显然尚未入于涅槃。在此时期。权云有此一段寿命。人民指往生未证补处者言。已无分段生死。尚有变易生死。故仍可曰寿命。盖诸有漏(漏者烦恼异名。漏泄又留住之义。令三毒常由六根漏出、留住三界。)十善五戒五逆十恶等善恶业因。由我执以为助缘。感得六道轮回果报身。是凡夫之分段生死。诸无漏(反于有漏)善。如戒定慧等业因。由未断法执以为助缘。感得三界以外之净土果报身。是断见思二惑罗汉圣者之变易生死。即地前菩萨未破尘沙。十地未破根本无明。尚得称曰。有变易生死。因其迷想渐灭。证悟渐增。迷悟迁移。亦是无常。故皆曰变易。然与四生(胎卵湿化)流转者则迥不同。而具缚凡夫。未断诸惑。由念佛力。得生西方。是以有漏心。亦感得三界外之净土。较诸修他法门。必断诸惑。方能证得。已大便宜。以彼限于寿命。惑未曾断。不免分段生死。动经僧祇耳。 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此特为寿命长久之句。提出证明。未来者说固难知。已往者举征可信也。 往生发愿分第七 其中多有一生补处。 前文曰皆是阿鞞跋致。乃全称肯定之辞。此曰多有一生补处。乃不尽然之谓。然则一生不得补处。是有二生多生欤。曰既经变易生死。可曰有二生多生。但除此以外。尚有二说。大本四十八愿。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度脱一切众生故。遍游佛国。修菩萨行者。虽生他国。终不受三途苦。永不退失善根。又云。彼国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除其夙愿为众生故。以大宏誓愿。入生死界。度脱有情。随意而作佛事。即不一生补处矣。此一说也。至上根利器。见佛闻法。直证菩提。犹宗门顿悟。不历祇劫。即至一生补处矣。他根尚须渐修。几经变易。此又一说也。 修持正行分第八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大本观经。俱云临终十念。即得往生。此处何以又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乎。盖佛力固不可思议。而众生业力。亦是不可思议。是以同为念佛之人。有生有不生。非佛不普加垂引。其不生者。乃为业力所障。如人行日下。手掩其目。不睹光明。实自遮蔽。非日不照。故修净者。必须持戒修福。非戒福可得往生。藉戒福以消障也。或谓如是说者。便与带业往生之义有乖。曰是不然。带业往生者。乃识田含藏之旧种子。不加增上缘。无由而起现行。念佛之新种子。净缘常薰。念念增长。先起现行。故得往生。旧种仍未断灭。故曰带业。若误解此旨。往生有碍矣。本经揭出此义。特促后学猛醒。读者不可不三致意焉。 执持名号。 修净本有实相、观想、观像、持名四法。而三经亦各有其专主。大本主广修功德。观经主以心作观。小本主执持名号。各有妙用。各有难易。其间虽有相通之处。究各有其本质。不必一定兼修。多招费力。本经不云其他。只言持名。显标此是单行一门。故古德多有主张单持圣号一法。近代灵岩印光大师。亦主此说。所谓径中又径。而其要诀。全在心念、口诵、耳听。三处相应。自入三昧。清妙空大师十二字念诀。口念、耳听。心念、心听。神念、神听。若至神念神听。岂非寂之至照之至。即心念心听。已是六根都摄。能口念耳听。了了分明。不散不昏。便是不乱境界。得手功夫。夫复何疑。正是归来坐对梅花嗅。春到枝头已十分。 若一日至一心不乱。 七日为时少也。不乱定也。此克期顿证得定之法。为持名功行之极则。古人谓有理与事一心不乱之别。今亦可就功与行两端而分之。先以功一心不乱言之。按梵语之训定有三。一曰三摩地。此云等持。谓心住一境。平等维持。但于境转故通定散两位。二曰三摩钵底。此云等至。身心安和谓之等定。能令至此平等位。是定非散。三曰三摩啰哆。此云等引。谓等至之心。能引功德。亦是定非散。又修止有种种行相。按杂集论谓最初摄所缘。系于内心。故曰内住。其次相续内缘心动渐细。等似于住。故曰等住。其三若念外驰。即复敛念。令其安住。故曰安住。其四经上三度。能令心不外散。常依所念而住。故曰近住。其五由于所缘色等散心起过患想。而调伏其心。令不流散。故曰调顺。其六由于所起恶觉散心深见过患。而摄伏其心。令不流散。故曰寂静。其七所有散心率尔起时。即便制伏。令不更起。故曰最极寂静。其八于此精勤加行。无间无缺。相续安住胜三摩地。故曰专注一境。其九如是善修习故。不由加行。远离功用。定心相续。离散乱转。故曰平等摄持。此九种行。初之四行。为一阶段。从第五起工夫渐深。至第七又为一阶段。此后发起身心轻安。至第九而等持成矣。观此则修止至第九行相。方入等持。或谓持名至一心不乱。即同等持。而等持既通定散两位。实非深定。已操往生左券。较诸通途法门。难易判然。果能心念口诵耳听。不必如止观次第而进。一入手便直超等持矣。纵不至此境界。只信愿具足。亦得往生。不过仍希众生取法乎上而已。 复次。则言行一心不乱。万事随缘。不取不著。厌离娑婆。息心净土。一句洪名。不事杂修。是为一心。富贵不YIN。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恩爱不牵。怨仇不憎。此身尚觉为累。况乎身外。是为不乱。念常尔者。是此土机缘已断。净域莲胎已成矣。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 修行之人。亦有临终之时。往生一事作不得主。或生恐怖。或起贪恋。正念一失。便忘念佛。皆由平素工夫不切。至此心便颠倒。发生障碍。佛虽慈悲。亦不相应。非佛不来。乃是自不肯去。咎谁归欤。若然十念往生者。平素有何工夫。何有一心不乱。须知是人夙生定有善根。临终方遇大善知识。前来开示。教以念佛。初闻能信。直下念佛。撒手万缘。自己肯去。信愿行三。一时具足。便成心不颠倒。故能相应。得以往生。惟此亦是偶然之事。种种因缘。必皆凑巧。未可借口以图徼幸也。行者平素纵不能作到功一心不乱。而行一心不乱。却要薰成多量种子。方不致唐捐其功。前文必劝以一心不乱者。正防临终颠倒害事耳。 同赞劝信分第九 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今人不信净土法门。或轻视之。本不足异。坐井观天。拘于见也。是法超出八万四千法门之外。名曰门余大道。看似平常。理实微妙。当时与会诸贤。尚且如聋似哑。无一人启请宣说。岂后世执深小智之人。所堪了解。六方诸佛。同出证赞。足征惟佛与佛。乃能究尽。凡测圣界。直等盲人数星。盖六字洪名。本如来果海实相。无上甚深。释迦世尊。悲悯末法众生障深孳重。虽说种种法门。各有畏难。终渺成就。乃以澈底悲心。运用善巧。教持名号。借果修因。以果能摄因。因亦该果。才念一句洪名。早契弥陀三昧果海。一念成佛。至为奇特。所谓不可思议也。设可思议。当日世尊与六方诸佛。决定详为演说矣。若必解后始信。恐须劫经僧祇。方有其分。岂非错过。切愿闻斯法者。依圣言量。生信起行。莲邦非虚。弹指可现。但办肯心。必不相赚也。 此段经文。不但专为证信。且能佐助行者易得一心。盖心乱者。皆是牵于欲尘。本经既为六方恒沙诸佛现身称赞。后文又曰。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是凡起心念佛时。即为六方恒沙诸佛现身称赞护念时。一称洪名。四维上下。遍现诸佛。行者身居其中。六根所接。无非皆佛。有尘皆净。无欲不消。心纵外驰。仍不能超出佛境。能作如是观想。不一而一矣。 古德云。修净土者。虽专念一佛。但阿弥陀翻为无量。是念一佛。即为念无量诸佛。此不过就理上立言耳。今一称弥陀。而六方恒沙诸佛。一时顿现。是事上确亦如此。持一佛名。既省心力。又节时间。便能于无量千万佛所。遍种善根。获不可思议无量功德。此等大便宜。闻而不修。真非狂即愚矣。 释迦世尊。于此土劝修此种法门。六方恒沙佛土之佛。各于其国均劝其众生亦修此种法门。此经在此土固为释迦世尊所说。六方恒沙诸佛。既各于其国同声赞劝。亦即六方恒沙诸佛所同演说。是此法门。已尽虚空遍法界矣。大本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悯。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大集经云。过是以往。无量寿经亦灭。惟余阿弥陀佛四字。师地论云。劫尽之时。阿弥陀佛四字。世间无能念全。经论所云。不过皆指此土而言。若夫本经。既已普遍恒沙佛土。乃是永无灭时。此法门之伟大庄严功德光寿。尚有出其上者耶。 闻法信愿分第十 闻是经受持者至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闻经受持。发愿往生。志切生死。固得不退菩提。至于受持而心存福报。及仅闻佛名之人。如何亦能不退菩提乎。须知入芝兰室。观色嗅香。纵各不同。惟具有一兰花印象。遇值三宝。求福求慧。虽亦有殊。必当存有三宝观念。仗此观念。薰入识田。种子迟早总起现行。况又有诸佛护念之力。故曰皆得不退菩提。夫复何疑。 此处闻经受持。闻诸佛名。皆为诸佛护念。是一种利益。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是一种利益。经云。若能归依三宝。受持一佛名者。现世当获十种胜利。(一者昼夜常得一切诸天大力神将隐形护守。二者常得观音等二十五大菩萨而为保祐。三者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四者一切恶鬼夜叉罗刹皆不能害、毒蛇毒药悉不能中。五者水火冤贼刀兵枪炮杻械牢狱横死悉不能受。六者先作罪业悉皆消灭。七者夜梦吉祥、或见阿弥陀佛胜妙金身。八者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祥。九者常为世间一切人民恭敬礼拜、犹如敬佛。十者临命终时心无怖畏、正念现前、西方三圣金台接引往生净土、莲花化生受胜妙乐。)即为诸佛护念之功。乃现世所获利益也。一旦种子发起现行。心羡极乐。念即往生。万修万去。生皆阿鞞跋致。即为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功。乃将来所获利益也。 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 前文所云闻者。自系初闻起信。所云受持。亦只诵持而已。然亦获得大益。但此等初机。或心止福报。于微妙大道。不敢承当。则辜负世尊彻底悲心究竟度生本怀。故特标出欲生极乐并非艰难。能于信行之外再加发愿。即可成办。信愿行三。如鼎三足。缺一不可。三者具备。定得往生。下文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三句。证明凡发愿者。皆得往生。亦即是证明欲往生者。必须发愿。去来今之学人而得往生者。无不如是修也。 无上正等正觉。有因果之别。在信解行时为因地。在证后为果地。此一分之先后两段所言三藐三菩提。皆指因地。故曰不退转。若夫已到果位。尚何有退转可言哉。 互赞感发分第十一 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 净土法门。唯佛究尽。人天声缘事度菩萨。渐修大士。皆不能知。故不置信。诸佛证明赞劝以后。闻者方始欢喜信受。是诸佛不可思议功德一也。诸佛说诚实言。教劝恒沙佛土众生信是经典。而是经因以普宣恒沙佛土。是诸佛不可思议功德二也。诸佛护念此经。因而护念受持之人。是诸佛不可思议功德三也。诸佛为护念此经。因以名彰。为众生所闻。得以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四也。全文见于本经第九第十两分中。皆系释迦世尊金口宣扬。称赞诸佛功德之语。 能于娑婆国土至是为甚难。 娑婆国土之众生。若透视之。其行无非杀盗YIN妄。其心全是贪嗔痴疑。是以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形成尔虞我诈。倾压排挤。弱肉强食之习俗。考究古今中外历史。一切生类。无日不在扰乱悲惨中。不过祸乱发生不在一地而已。居于此等世界。饥寒窘困。炎凉横加。暴力逼迫。刀兵贼戕。智人虽有厌离觉心。甚少安修缘分。纵得小安之境。又为五欲诱惑。六尘牵缠。心不作主。随顺流转。终不能跃然跳出。是此世界不问境遇顺逆。皆多障道。古德云。爱不重不生娑婆。以本有无始以来杂妄薰习。恒与身俱之俱生见思二惑。再加生后邪师邪教邪思薰成之分别见思二惑。二者封蔽。愈蔽愈迷。愈迷愈蔽。以故沉溺其间。不能自拔。世尊慈悯。演说种种法门。不外教人断惑。惑断真即显矣。斯之谓解脱。而真能断惑。岂易言哉。达摩祖师云。了此心源。妄念不生。我所心灭。定得无生。复云。闻而能行者。恒沙众中。莫过有一。行而能到者。亿万劫中。希有一人。横说空间之广。竖说时间之长。能依法起修。修而能证者。不几近龟毛兔角。而况此土。种种障缘乎。释迦世尊。偏能于此成佛。此难非复寻常。读经至此。切勿视作普通赞语。滑口而过。要起警觉心。知是暗示此世众生欲求出要。惟有净土法门。尚有其分。如修他法。便等蚁子上山矣。世尊亦且自承得证甚难。末法众生。舍此不修。自量智慧忍力。得非上齐佛祖欤。 四土九界。一切世间有情。论到智慧。其中自多超绝之流。然诸惑不断。二障未消。总不能澈证真实。如与佛智相较。何啻萤火之与日光。净土法门微妙之义。彼等世智。决难窥量。不解其然。或有笑道。吾人若遇此流。误为知识。随其知见。以为转移。则恐如意宝珠。轻轻弃去。故释迦世尊在诸佛作证以后。仍具婆心。再重提警一句。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即是暗示一切世间有情。其智均不及此。经曰。依法不依人。吾辈只宜依经为准。一切坐井观天之有情。未足取法也。 流通普度分第十二 欢喜信受。 世尊说已。一切与会之菩萨声缘。无量诸天。无量大众。顿然悟入。疑情全消。故欢喜也。 回向偈 我释此义已 爇香三宝前 香云遍虚空 以及未来际 化为恒沙佛 齐发海潮音 九界含识类 尘刹皆不遗 福慧一时足 咸登金刚台 方寸未曾移 何有十万亿 一切器世间 尽摄弥陀土 宝树及莲池 天乐众香光 凡种种庄严 等无有差别 人皆成补处 地无有娑婆 无有法可说 无有生可度 我愿实如是 至心用回向 阿弥陀经义蕴终 阿弥陀经义蕴题偈 姑苏灵岩行人传智 净土妙法门 吾佛大悲心 利钝悉全收 三根皆普被 言简而意赅 无问而自说 最契末世机 莫如弥陀经 炳南李居士 现作维摩身 以文字般若 放作大光明 深入而显出 著弥陀义蕴 博采群经注 复加妙答问 抽丝以搏茧 披沙而拣金 分虽作十二 合信愿行三 信则信金口 诚言无虚论 娑婆多恶浊 目前苦刀兵 西方纯七宝 衣食自然成 化鸟宣妙法 胜友伙于云 弥陀垂金臂 常放光接引 愿则厌火宅 欣得宝莲生 行则持圣号 念念存于心 效法古圣贤 勇猛恒精进 普导于同伦 速出大火坑 先化于台湾 继以及各省 推行全世界 咸返古家乡 因请如岑公 法眼而鉴定 行人预末座 一睹大欣庆 爰题撰六八 用表思归忱 ---------------------------------------------------------------------------------------------------------------- 更多李炳南居士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