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裴休:断际心要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裴休:断际心要

 

  河东裴休集并序

  有大禅师。法讳希运。住洪州高安县黄檗山鹫峰下。乃曹溪六祖之嫡孙。西堂百丈之法侄。独佩最上乘离文字之印。唯传一心更无别法。心体亦空万缘俱寂。如大日轮升虚空中。光明照曜净无纤埃。证之者无新旧无浅深。说之者不立义解不立宗主。不开户牖直下便是。动念即乖。然后为本佛。故其言简其理直。其道峻其行孤。四方学徒望山而趋。睹相而悟。往来海众常千余人。予会昌二年廉于钟陵。自山迎至州。憩龙兴寺。旦夕问道。大中二年廉于宛陵。复去礼迎至所部。安居开元寺。旦夕受法。退而纪之。十得一二。佩为心印不敢发扬。今恐入神精义不闻于未来。遂出之授门下僧大舟法建。归旧山之广唐寺。问长老法众。与往日常所亲闻。同异如何也。

  唐大中十一年十一月初八日序

  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师谓休曰。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已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纵迹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乃至六度万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缘即施。缘息即寂。若不决定信此是佛。而欲着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与道相乖。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无始已来无著相佛。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已来无次第佛。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佛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坏。如大日轮照四天下。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没之时暗遍天下。虚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陵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佛及众生心亦如此。若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为着相故。唯此一心更无微尘许法可得。即心是佛。如今学道人。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着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何故。无心者无一切心也。如如之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塞不碍。无能所无方所。无相貌无得失。趋者不敢入此法。恐落空无栖泊处故。望崖而退。例皆广求知见。所以求知见者如毛。悟道者如角。文殊当理。普贤当行。理者真空无碍之理。行者离相无尽之行。观音当大慈。势至当大智。维摩者净名也。净者性也。名者相也。性相不异。故号净名。诸大菩萨所表者人皆有之。不离一心悟之即是。今学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于心外着相取境。皆与道背。恒河沙者。佛说是沙。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沙亦不喜。牛羊虫蚁践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宝馨香沙亦不贪。粪尿臭秽沙亦不恶。此心即无心之心。离一切相。众生诸佛更无差别。但能无心。便是究竟。学道人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被三乘功行拘系不得解脱。然证此心有迟疾。有闻法一念便得无心者。有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乃得无心者。长短得无心乃住。更无可修可证。实无所得。真实不虚。一念而得。与十地而得者。功用恰齐。更无深浅。秖是历劫柱受辛勤耳。造恶造善皆是着相。着相造恶枉受轮回。着相造善枉受劳苦。总不如言下便自认取本法。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将心无心。心却成有。默契而已。绝诸思议。故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此心是本源清净。佛人皆有之。蠢动含灵与诸佛菩萨一体不异。秖为妄想分别造种种业。果本佛上实无一物。虚通寂静明。妙安乐而已。深自悟入。直下便是。圆满具足更无所欠。纵使三秖精进修行历诸地位。及一念证时。秖证元来。自佛向上更不添得一物。却观历劫功用。总是梦中妄为。故如来云。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若有所得。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又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菩提。即此本源清净心。与众生诸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无彼我相。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遍照。世人不悟。秖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大日轮升于虚空遍照十方更无障碍。故学道人唯认见闻觉知施为动作。空却见闻觉知。即心路绝无入处。但于见闻觉知处认本心。然本心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但莫于见闻觉者上起见解。亦莫于见闻觉知上动念。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亦莫舍见闻觉知取法。不即不离。不住不着。纵横自在无非道场。世人闻道。诸佛皆传心法。将谓心上别有一法可证可取。遂将心觅法。不知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不可将心更求于心。历千万劫终无得日。不如当下无心。便是本法。如力士迷额内珠向外求觅。周行十方终不能得。智者指之当时自见本珠如故。故学道人迷自本心不认为佛。遂向外求觅起功用行。依次第证。历劫勤求永不成道。不如当下无心。决定知一切法。本无所有亦无所得。无依无住。无能无所。不动妄念便证菩提。及证道时秖证本心。佛历劫功用并是虚修。如力士得珠时。秖得本额珠。不关向外求觅之力。故佛言。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恐人不信故引五眼所见五语所言。真实不虚是第一义谛。

  学道人莫疑四大为身。四大无我。我亦无主。故知此身无我亦无主。五阴为心。五阴无我亦无主。故知此心无我亦无主。六根六尘六识和合生灭亦复如是。十八界既空。一切皆空。唯有本心荡然清净。有识食有智食。四大之身饥疮为患。随顺给养不生贪着。谓之智食。恣情取味妄生分别。惟求适口不生厌离。谓之识食。声闻者。因声得悟。故谓之声闻。但不了自心。于声教上起解。或因神通。或因瑞相。言语运动。闻有菩提涅槃三僧秖劫修成佛道。皆属声闻道。谓之声闻。佛唯直下顿了自心。本来是佛。无一法可得。无一行可修。此是无上道。此是真如佛。学道人。秖怕一念有。即与道隔矣。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佛。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唯学无求无著。无求即心不生。无著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八万四千法门对八万四千烦恼。秖是教化接引门。本无一切法。离即是法。知离者是佛。但离一切烦恼。是无法可得。学道人若欲得知要诀。但莫于心上着一物言佛。真法身犹若虚空。此是喻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常人谓法身遍虚空处。虚空中含容法身。不知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也。若定言有虚空。虚空不是法身。若定言有法身。法身不是虚空。但莫作虚空解。虚空即法身。莫作法身解。法身即虚空。虚空与法身无异相。佛与众生无异相。生死与涅槃无异相。烦恼与菩提无异相。离一切相即是佛。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此灵觉性无始已来与虚空同寿。未曾生未曾灭。未曾有未曾无。未曾秽未曾净。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无方所无内外。无数量无形相。无色像无音声。不可觅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识。不可以言语取。不可以境物会。不可以功用到。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念离真皆为妄想。不可以心更求于心。不可以佛更求于佛。不可以法更求于法。故学道人直下无心默契而已。拟心即差。以心传心此为正见。慎勿向外逐境。认境为心。是认贼为子。为有贪嗔痴即立戒定慧。本无烦恼焉有菩提。故祖师云。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本源清净佛上。更不着一物。譬如虚空虽以无量珍宝庄严终不能住。佛性同虚空。虽以无量功德智慧庄严终不能住。但迷本性转不见耳。所谓心地法门。万法皆依此心建立。遇境即有无境即无。不可于净性上转作境解。所言定慧。鉴用历历。寂寂惺惺见闻觉知皆是。境上作解暂为中下根人说即得。若欲亲证皆不可作如此见解。尽是境法有没处没于有地。但于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

  九月一日师谓休曰。自达摩大师到中国。唯说一心唯传一法。以佛传佛不说余佛。以法传法不说余法。法即不可说之法。佛即不可取之佛。乃是本源清净心也。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般若为慧。此慧即无相本心也。凡夫不趣道。唯恣六情乃行六道。学道人一念计生死即落魔道。一念起诸见即落外道。见有生趣其灭。即落声闻道。不见有生唯见有灭。即落缘觉道。法本不生今亦无灭。不起二见不厌不欣。一切诸法唯是一心。然后乃为佛乘也。凡夫皆逐境生心。心遂欣厌。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若不忘心而但除境。境不可除。秖益纷扰。故万法唯心。心亦不可得。复何求哉。学般若人不见有一法可得。绝意三乘。唯一真实。不可证得。谓我能证能得。皆增上慢人。法华会上拂衣而去者。皆斯徒也。故佛言。我于菩提实无所得默契而已。凡人临欲终时。但观五蕴皆空四大无我。真心无相不去不来。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顿了。不为三世所拘系。便是出世人也。切不得有分毫趣向。若见善相诸佛来迎及种种现前。亦无心随去。若见恶相种种现前。亦无心怖畏。但自忘心。同于法界。便得自在。此即是要节也。

  十月八日。师谓休曰。言化城者。二乘及十地等觉妙觉。皆是权立接引之教。并为化城。言宝所者。乃真心本佛自性之宝。此宝不属情量。不可建立。无佛无众生。无能无所。何处有城。若问此既是化城。何处为宝所。宝所不可指。指即有方所。非真宝所也。故云在近而已。不可定量言之。但当体会契之即是。言阐提者。信不具也。一切六道众生乃至二乘不信有佛果。皆谓之断善根阐提。菩萨者。深信有佛法。不见有大乘小乘。佛与众生同一法性。乃谓之善根阐提。大抵因声教而悟者。谓之声闻。观因缘而悟者。谓之缘觉。若不向自心中悟。虽至成佛。亦谓之声闻佛。学道人多于教法上悟。不于心法上悟。虽历劫修行。终不是本佛。若不于心悟。乃至于教法上悟。即轻心重教。遂成逐块忘于本心。故但契本心不用求法。心即法也。凡人多为境碍。心事碍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但令心空境自空。但令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凡人多不肯空心。恐落于空。不知自心本空。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着。然舍有三等。内外身心一切俱舍。犹如虚空无所取着。然后随方应物。能所皆忘。是为大舍。若一边行道布德。一边旋舍。无希望心。是为中舍。若广修众善有所希望。闻法知空。遂乃不着。是为小舍。大舍如火烛在前。更无迷悟。中舍如火烛在傍。或明或暗。小舍如火烛在后。不见坑阱。故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过去心不可得。是过去舍。现在心不可得。是现在舍。未来心不可得。是未来舍。所谓三世俱舍。自如来付法迦叶已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印着空即印不成文。印着物即印不成法。故以心印心。心心不异。能印所印俱难契会。故得者少。然心即无心。得即无得。佛有三身。法身说自性虚通法。报身说一切清净法。化身说六度万行法。法身说法。不可以言语音声形相文字而求。无所说无所证。自性虚通而已。故曰。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报身化身皆随机感现。所说法亦随事应根以为摄化。皆非真法。故曰。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所言同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合者。六根也。此六根各与尘合。眼与色合。耳与声合。鼻与香合。舌与味合。身与触合。意与法合。中间生六识为十八界。若了十八界无所有。束六和合为一精明。一精明者。即心也。学道人皆知此。但不能免作一精明六和合解。遂被法缚不契本心。如来现世。欲说一乘真法则众生不信兴谤。没于苦海。若都不说。则堕悭贪。不为众生溥舍妙道。遂设方便说有三乘。乘有大小。得有浅深。皆非本法。故云。唯有一乘道余二则非真。然终未能显一心法。故召迦叶同法座别付一心。离言说法。此一枝法令别行。若能契悟者。便至佛地矣。

  问如何是道。如何修行。师云。道是何物。汝欲修行。问诸方宗师相承参禅学道如何。师云。引接钝根人语。未可依凭。云此即是引接钝根人语。未审接上根人复说何法。师云。若是上根人。何处更就人觅他。自己尚不可得。何况更别有法当情。不见教中云。法法何状。云若如此。则都不要求觅也。师云。若与么则省心力。云如是则浑成断绝不可是无也。师云。阿谁教他无。他是阿谁。尔拟觅他。云既不许觅。何故又言莫断他。师云。若不觅便休。即谁教尔断。尔见目前虚空作么生断他。云此法可得便同虚空否。师云虚空早晚向尔道有。同有异我。暂如此说。尔便向者里生解。云应是不与人生解耶。师云。我不曾障尔。要且解属于情。情生则智隔。云向者里莫生情是否。师云。若不生情。阿谁道是。

  问才向和尚处发言。为甚么便言话堕。师云。汝自是不解语人。有甚么堕负。

  问向来如许多言说皆是抵敌语。都未曾有实法指示于人。师云。实法无颠倒。汝今问处自生颠倒。觅甚么实法。云既是问处自生颠倒。和尚答处如何。师云。尔且将物照面看。莫管他人。又云。秖如个痴狗相似。见物动处便吠。风吹草木也不别。又云。我此禅宗从上相承已来。不曾教人求知求解。只云学道早是接引之词。然道亦不可学。情存学解却成迷道。道无方所名大乘心。此心不在内外中间。实无方所。第一不得作知解。只是说汝如今情量处。情量若尽心无方所。此道天真本无名字。只为世人不识迷在情中。所以诸佛出来说破此事。恐汝诸人不了。权立道名。不可守名而生解。故云。得鱼忘筌。身心自然达道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沙门果者。息虑而成不从学得。汝如今将心求心。傍他家舍秖拟学取。有甚么得时。古人心利才闻一言便乃绝学。所以唤作绝学无为闲道人。今时人只欲得多知多解。广求文义。唤作修行。不知多知多解翻成壅塞。唯知多与儿酥乳吃。消与不消都总不知。三乘学道人皆是此样。尽名食不消者。所谓知解不消。皆为毒药。尽向生灭中取。真如之中都无此事。故云。我王库内无如是刀。从前所有一切解处。尽须并却。令空更无分别。即是空如来藏。如来藏者。更无纤尘可有。即是破有法王出现世间。亦云。我于然灯佛所。无少法可得。此语只为空。尔情量知解但销镕。表里情尽都无依执。是无事人。三乘教网。秖是应机之药。随宜所说临时施设。各各不同。但能了知即不被惑第一。不得于一机一教边守文作解。何以如此。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我此宗门不论此事。但知息心即休。更不用思前虑后。

  问从上来皆云。即心是佛。未审即那个心是佛。师云。尔有几个心。云为复即凡心是佛。即圣心是佛。师云。尔何处有凡圣心耶。云即今三乘中说有凡圣。和尚何得言无。师云。三乘中分明向尔道。凡圣心是妄。尔今不解。返执为有。将空作实。岂不是妄。妄故迷心。汝但除却凡情圣境。心外更无别佛。祖师西来直指一切人全体是佛。汝今不识。执凡执圣向外驰骋。还自迷心。所以向汝道。即心是佛。一念情生即堕异趣。无始已来不异今日。无有异法故名成等正觉。云和尚所言即者。是何道理。师云。觅什么道理。才有道理便即心异。云前言无始已来不异今日。此理如何。师云。秖为觅故。汝自异他。汝若不觅。何处有异。云既是不异。何更用说即。师云。汝若不信凡圣。阿谁向汝道即。即若不即。心亦不心。可中心即俱忘。阿尔便拟向何处觅去。

  问妄能障自心。未审而今以何遣妄。师云。起妄遣妄亦成妄。妄本无根。秖因分别而有。尔但于凡圣两处情尽。自然无妄更拟。若为遣他。都不得有纤毫依执。名为我舍两臂必当得佛。云既无依执。当何相承。师云。以心传心。云若心相传。云何言心亦无。师云。不得一法名为传心。若了此心。即是无心无法。云若无心无法云何名传。师云。汝闻道传心。将谓有可得也。所以祖师云。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了了无所得。得时不说知。此事若教汝。会何堪也。

  问秖如目前虚空。可不是境。岂无指境见心乎。师云。甚么心教汝向境上见。设汝见得。只是个照境底心。如人以镜照面。纵然得见眉目分明。元来秖是影像。何关汝事。云若不因照。何时得见。师云。若也涉因。常须假物。有什么了时。汝不见他向汝道。拨手似君无一物。徒劳谩说数千般。云他若识了照亦无物耶。师云。若是无物。更何用照。尔莫开眼[穴/(爿*臬)]语去。

  上堂云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第一也。道人是无事人。实无许多般心。亦无道理可说。无事散去。

  问如何是世谛。师云。说葛藤作什么。本来清净何假言说问答。但无一切心即名无漏智。汝每日行住坐卧一切言语。但莫著有为法。出言瞬目尽同无漏。如今末法向去。多是学禅道者皆着一切声色。何不与我心心同虚空去。如枯木石头去。如塞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应。若不如是。他日尽被阎老子拷尔在。尔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不是省力底事。到此之时无栖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是尔清净法身。名为阿耨菩提。若不会此意。纵尔学得多知。勤苦修行。草衣木食。不识自心尽名邪行。定作天魔眷属。如此修行。当复何益。志公云。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饶尔学得三贤四果十地满心。也秖是在凡圣内坐。不见道。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为尔不是与么人须要向古人建化门广学知解。志公云。不逢出世明师。往服大乘法药。尔如今一切时中行住坐卧。但学无心。久久须实得。为尔力量小不能顿超。但得三年五年或十年。须得个入头处自然会去。为尔不能如是。须要将水学禅学道。佛法有甚么交涉。故云。如来所说皆为化人。如将黄叶为金止小儿啼。决定不实。若有实得。非我宗门下客。且与尔本体有甚交涉。故经云。实无少法可得。名为阿耨菩提。若也会得此意。方知佛道魔道俱错。本来清净皎皎地。无方圆无大小无长短等相。无漏无为无迷无悟。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一切不如心真实法身。从古至今与佛祖一般。何处欠少一毫毛。既会如是意。大须努力尽今生去。出息不保入息。

  问六祖不会经书。何得传衣为祖。秀上座是五百人首座。为教授师。讲得三十二本经论。云何不传衣。师云。为他有心是有为法。所修所证将为是也。所以五祖付六祖。六祖当时秖是默契。得密授如来甚深意。所以付法与他汝不见道。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若会此意。方名出家儿。方好修行。若不信云何明上座走来大庾岭头寻六祖。六祖便问。汝来求何事。为求衣为求法。明上座云。不为衣来。但为法来。六祖云。汝且暂时敛念。善恶都莫思量。明乃禀语。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正当与么时。还我明上座父母未生时面目来。明于言下忽然默契。便礼拜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某甲在五祖会中。枉用三十年工夫。今日方省前非。六祖云。如是。到此之时方知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在言说。岂不见。阿难问迦叶云。世尊传金襕外别传何物。迦叶召阿难。阿难应诺。迦叶云。倒却门前刹竿着。此便是祖师之标榜也。甚生阿难三十年为侍者。秖为多闻智慧。被佛诃云。汝千日学慧。不如一日学道。若不学道。滴水难消。

  问如何得不落阶级。师云。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与摩时无人我等相。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更时时念念不见一切相。莫认前后三际。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安然端坐任运不拘。方名解脱。努力努力。此门中千人万人。只得三个五个。若不将为事。受殃有日在。故云。着力今生须了却。谁能累劫受余殃。

  黄檗山际禅师传心法要终

 
 
 
前五篇文章

王维:古诗

王维:近体诗

王维:赞佛文

王维:大唐大安国寺故大德净觉禅师碑铭(并序)

王维: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

 

后五篇文章

李通玄: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卷四之下

彭际清:华严念佛三昧论

刘道开:楞严经贯摄卷十

刘道开:楞严经贯摄卷九

刘道开:楞严经贯摄卷八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