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佛使比丘:上座部的某些殊胜特色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佛使比丘:上座部的某些殊胜特色

 

  所有同处于生、老、死的同修们:

  ...由于演讲时间只有短短一小时,以下我就择取上座部佛教的某些殊胜特色做个重点报告。

  上座部佛教保存原始佛教教法

  一、由于禁止对原始教法做任何废除或修改,只容许添加能令原始佛教更精确的说法,上座部佛教成了唯一成功保存古老纯正佛教教法的部派。

  谈到上座部佛教的第一项特色之前,我们必须先认知,不论佛教有多少宗派,各派都有从初期到后期的经典,而这些经典是由不同的经论权威因应环境渐渐添增而成。这是很明显的事实,毋需证明。

  至于上座部佛教,有一项值得注意的特点:那就是我们无权删除或修改佛陀在经典中所说的任何教法,虽然佛陀于将入灭时曾允许在僧团同意下,可以舍小小戒,但上座部认为不论多么微细的删改都不可以。上座部这种严禁删改的作法,源于大迦叶尊者主持的第一次结集时,僧众们所建立连非常微细的经律都禁止废除的共识。

  至于上座部经典的增添(一般认为上座部也增添了一些经典),这些添加的经律必须极度严谨地保存原始教法的原则,或者根据原始经典加以阐释。增添经律必须与原始经典意义相符!这种作法与其他部派不同,其他部派的增添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已改变了佛法的方向。

  我们无权增添经律,而使佛法在不同时空因缘或任何外在环境的影响下发展,以致丧失原始教义。这样的增添,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佛法堕落成有神论或自我论,或更严重地退化回古老的神秘主义。我们害怕做这样的事,所以乐于接受我们是懦夫的指控。由于这种保守的作风,上座部佛教得以保留佛法的原貌。但愿我们永远保持这样的态度,若对经典有所增添,不论是巨大或微细,都必须与原始佛法相辅相成,使原始教义能达到颠扑不破的程度。

  若有非正统的说法,由于任何影响而与原始教义混合,都会自行显现出来,因为这些异说不可能与原始教义融合在一起。为了在教义受到疑难时,能指出正确的教法,世尊曾宣说了二章的四大教法,其中一章有关戒律,另一章则与经有关。而那些渗杂进来的因素在四大教法的原则检定下,就会显示出其本质上的谬误,而自动地剔除;或者,如果这些异说仍然存留在神圣的经典中,因为自身的矛盾,也引不起任何人的兴趣。

  由于前面所说上座部不可更改教法的制度和四大教法,上座部佛教的教法从一开始就以纯正的形式延续至今。

  这就是上座部佛教第一项主要的特色,它坚固地奠基于佛陀的教法,一如《大般涅槃经》所说:“比丘!只要比丘永不废除已立之法,不另增添未曾有法,并敬谨奉行已立之法。如是,比丘!和合僧众必昌盛,不倾颓!"

  八正道是趣向涅槃之道

  二、以八正道为根本教义。八正道直接与生命实相有关,若不依止八正道,任何世间众生不能安住于世,也无法解脱,因此,八正道是世间、出世间的唯一途径。

  希望每个人都毫不迟疑地坚信八正道是佛法──尤其是上座部佛教──的本质。佛陀如是说:“八正道,我说即是梵行”,即是佛法。

  八正道就是正确修行或尝试修行八种正确的法门。也就是在每一种生活方式中都能具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并使之成为生活的艺术,其实八正道是唯一可称为佛教修行法的巧妙法门。

  任何具有自然智力的人都可能证悟八正道,所以世尊说八正道是人人“应当可证见的”,或待发觉并待证悟的,世尊称它为“自然趣向涅槃之道”或“流”。它使众生自然趣向涅槃,使每位奉行八正道者必然且奇迹地证得涅槃。因此,对众生而言,八正道正是证得涅槃之道。

  [正见是众善之始]

  八正道的第一项是修习正确的知见,简称为正见。正见包括各种智慧或究竟了悟。如:彻悟直接说明苦及苦的止息的四圣谛、一切现象的缘起、一切存在的本质──无常、苦、无我及整个因果律的范围。证悟以上任何一种法都会有相同的结果──涅槃,脱离俗世生活;另一方面,正见也间接包含所有世间正确的看法,这些看法是获致世间祥和与利益的方法。

  佛陀称正见为“众善的开端”和“洞察四圣谛的开始”。它是涅槃──苦的止息──必然来临的征兆,就好像晨曦象征一天的开始。

  大家也许知道,正见一旦现前,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都会同时自动产生,当时机成熟时,我们就会从苦中解脱。《增支部》说:“人靠著正见的彻底实践,以克服所有的苦”,于是佛陀称正见为“解脱的开端”,这带给我们很大的希望,我们应该热切而且心存感激地尽快奉行八正道第一项的正见。

  [正见是正定的基础]

  奉行八正道最大的希望是,每当我们向内观照(实际上就是正见)时,自然同时会获得与正见成正比增长的正定。

  其实,人心念纷乱时根本无法修习,自然地修习所获得的也是自然的定;如果按照技术化、规则化的方法修习,则所获得的也是与该方法相应的定。一旦修习正见,自然就可获得更深的定力,而这份定力又积聚成帮助正见自然涌现的资粮。

  缺乏正见,我们就不知如何修习,一个人先前所获得的正见会时时刻刻激发出正定的力量,而这新激发出来的正定力也会反过来促使正见成正比增长。关于这点,佛陀曾经如是说:“没有慧,就没有定;没有定,也不会有慧;定慧具足,则近于涅槃。”定、慧是彼此存在的必备条件。因此,没有慧,不能生定,反之亦然,定、慧是互相激发而成的。

  我们可以射箭的例子来说明上述的现象。当一个人手持弓箭瞄准目标时,无须以意志来集中精神,这种集中的精神会自然而然地与瞄准同步产生。如果射箭的人想射中目标的认知坚定,那么他的精神集中也会很坚定,认知时时刻刻都强化精神的集中(定)。同理可知,正确了解解脱的价值,必然会引生正定的力量,并且完全和佛陀上述所说“无慧就无定”的说法一致。因此,把重点放在修习正见上,就会自然产生适当且足以彻悟真理的正定。一般说来,一个健康、智慧的人可以从事这种修行,且获得满意的结果。

  佛陀曾在《增支部》以四种方式中描述定:

  (一)预知此生幸福的定,这是四色定的修行。

  (二)获得智见的定(一种不平凡的领悟力)。这是作意光明想、住昼想的修行。

  (三)获得正念正知(意识的专注与纯净)的定。这是为了达到自我控制,而观照内心活动的修行,也是为了能洞见受、想、行之生、住、灭的修行。

  (四)获得息灭四种有漏(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的定,这是观照五取蕴(色、受、想、行、识)生灭的修行。

  由上述可知,第四种的定就是可获得如经典上所说的智慧或正见的修行,修习这种定主要是为了培养智慧,事实证明“修习正定”这字义,比我们平常所知修四色定的范围广得多。因此,定的修行不能离开慧或正见,上座部佛法的定在解脱的目标上绝对直接或间接地与慧并存,并不是如多数人所认为的只要安静持续地打坐而已。

  至于八正道之一的正定,佛陀在许多经典中是以四色定来说明,而且在《中部。大四十经》中,佛陀也解释正定具有能分辨善恶的正见,且是能制心一处的心理状态。因此,正定因具有正见而称之为“正”,否则修习四色定会落入外道,如佛陀证悟前的老师阿罗逻迦蓝、优陀罗罗摩子所修的苦行与其他外道的信仰,那样的定不属于八正道,不能通往佛法的目的──涅槃。因此,正见和正定必须片刻不离地并进,这就是上座部佛教的特色。

  [正见是八正道的指导纲目]

  不仅如此,只要正见现前,八正道的其他六要素──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与正念也就可以顺利增长。正见的本质可以明辨是非、可行与不可行、有益与有害,同时也知道修行的方法。更甚者,它有很强的觉悟力,常常趋使人们依据正确的认知处世。因此,透过正见,一个人必然有正确的目标、说正确的话、行为正当、正确地生活、正精进,并且能正思惟,由于正见的力量,这六项德目变得较易达到。

  从另一个思考的角度看,为了达到八正道中属于“戒”的正语、正业和正命的目标,必须有惭与愧两种力量的支持,也需要收摄六根(根律仪)。同样地,因为具足正见,这些支持的力量可以很奇妙地获得。甚至八正道中的正定,它形成的因素有正精进、正念和正定本身,它们相依共存,互相支撑,如心轻安、身轻安也可以经由正见的力量,而很容易获得。因此,正见是八正道的关键,也是其他项目的指导纲目,所以佛陀称它为八正道的“先锋”。八正道中属于“慧”的正思惟和正见也是如此,当它们在正见的引导下时,就可得到适度的增长。

  尤其,具足出世的正见时,可以解决前述六项的实际困难,甚至包括正定本身等七项困难,也可以解决。由出世正见的四个层次所获致的智慧可以用一句话说明:“对我们而言,凡事不执取,则不受后有。”一旦人的内心充满“不执取”等的正见,邪见、邪思惟、邪语、邪行、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等就不会滞留心中。更确切地说,内心就会自动地“改邪归正”,臻至圆满。因为对世间的一切不执著,最终将达到灭──涅槃,也就是痛苦及其起因的究竟灭除。只有靠“凡事不执著,则不受后有”的正见,这种可能才会发生。

  [八正道使世间不缺少阿罗汉]

  最奥妙的一点是八正道使世间不至于缺少阿罗汉。佛陀在入灭的那天说:“憍陈如!如果比丘正确地生活,世间就不会缺少阿罗汉。”其中“正确”指的就是八正道。佛陀当时也说:没有八正道的宗教,就没有四果位的圣者──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那一个宗教没有八正道,就没有四果位的圣者,而佛教中是有八正道的。

  为甚么八正道能使世间不缺少阿罗汉呢?这一点也不难明白。当一个人依循以正见为导、正定居后的八正道生活时,他的生活就自然地不让烦恼有可乘之机,烦恼一旦缺乏来自眼、耳、鼻、舌、身、意的滋养品,就会日渐消弱,终至死亡。假如每个人都根据八正道的原则过正确的生活,那么所有的烦恼将必然消失殆尽。若烦恼消耗到可以证得圣果的第一个标准时,这人就证得须陀洹(◆入流的状态),最终的阿罗汉果也必然可经由八正道证得,而趣向涅槃。因此,这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很大的希望,因为证初果须具足的毅力是人人可及的。

  我们内心持续修持定,以证悟“不执著乐,不执取一物,则不受后有”,会使我们的内心远离对世间事物或有情众生的执著,并且使内心趋向“息灭一切苦──不留任何受苦之因”,这是因为他已没有任何束缚。

  当我们的内心一直持续集中在这种不执著的真理上,最终的正见会自然产生,自然趋向涅槃。因此,言语、行为、生活方式、努力、注意力和专注力就不会趋向邪恶,善良自动持续地充塞身心,而成为完美究竟的八正道。同时,由于缺乏滋长烦恼的必需品,烦恼最后也渐渐萎缩,直到证得某一沙门果,甚至证得阿罗汉果。

  以上所说就是可使世间不缺少阿罗汉的八正道的奥妙,对众生而言,这方法是实际可行的。这就是上座部佛教令我们深感骄傲的第二项特色。

  涅槃是至高无上的法

  三、不生、不有、不灭的涅槃超越任何事物,包括任何宗教所信仰具有创造、控制与毁灭等三种力量的上帝,这是至高无上的上座部佛法。

  [能创造、控制与毁灭的上帝]

  在任何宗教经典上所说的“上帝”可从佛教的角度加以理解,并归纳成三种意义:创造神、控制神与毁灭神。创造神是创造万物的神,控制(主宰)神职司控制,毁灭神负责周期性的世界毁灭。

  只要人心存有或承认上述三种力量,人就会被创造、控制与毁灭。在某些宗教,这三种力量由上帝所掌管,而其他的宗教则分别由三个或更多的神负责。但不论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神或多个神,人的责任同样都是向他或他们礼拜、祈祷。

  佛教徒认为陷入上述所谓神的三种主宰力量或置身天堂,那既不是值得骄傲的事,也不是能证得自在、究竟解脱或苦的止息的涅槃。人仍是无常变化的轮回漩涡中的主体者,也仍然受制于外在因素,仍在祈求希望的国度或企望永远生活在上帝的天堂,这是尚未解脱,未具足“不生”之清净心的状况。

  [佛教徒追求究竟的自在]

  佛教徒认为只追求天堂太过简单、平淡,不够怡人,他们努力追求的是超脱永无止尽的创造、控制与毁灭的影响。佛教徒寻求究竟的自在、解脱和灭除包括永远生活在天堂的所有束缚,因为究竟灭除所有的束缚才能为今生带来究竟的安乐,创造、控制与毁灭的力量对于想解脱天、人束缚的心没有任何作用。身为佛教徒的我们,在佛陀的引导之下,发现上述三种力量的事实。谨述如下:

  (一)自然的创造力被称为创造神,其实是无明(无知或对苦、苦的起因认识不清)。它的功能是“行”(造作),因此创造了不同的有为法。经典上说:“无明缘行,行缘识等”,直到充满烦恼的众生出现,并为世界带来各种危机。

  (二)自然的控制力被称为控制神,其实是业力或因果律。在因果律中,人们由于无明,受善恶业的支配,而系缚自己。

  (三)自然的毁灭力被称为毁灭神,其实是无明,它以三种渴爱的形式出现,使人陷入种种渴爱,且使欲望到达顶点,以致沉溺于财富、权势等世间欲乐,至死而不知道德、羞耻和畏惧。

  上座部佛法有一套修行系统,根据这套系统就可以了解:这一切只是由无明产生,它以各种不同形式,而产生创造、控制和毁灭的力量。所有生命都在无明的掌控之下,并产生永恒相续的苦,而这苦就如水的漩涡,轮回不已。

  上座部佛教也明白所有众生必须努力奋斗,以消除创造、控制与毁灭力量的真正源头──无明。我们必须透过自己的能力,产生智慧,以对抗无明,我们不能将自己置身于“上帝”──永久的创造神、控制神和毁灭神的控制下。事实上,所谓的上帝,就是无明,而三种神则是行、业力和爱欲。

  [八正道是无明的终结者]

  奉行佛陀所指示的八正道可以去除无明,获得智慧。这使我们明白诸法实相,以致证得究竟智慧且明白究竟真理。不执取世间任何事物,甚至天堂也不执取,不“生”,也不“有”。不“有”,是因为“我”只不过是无明所造成的自我幻相而已,而不“生”则是不生为任何生命型态,包括天堂的天神。

  “我”或“自我”只不过是内心妄见的产物,当心中没有妄见时,“我”就消失了,只剩下不受神力左右的清净心,清净心不执取任何事物,它不生、不有,没有束缚,也没有需要撑持的“我”,因此不需要依赖任何人或受制于任何人。

  清净心超越所有神力的控制和毁坏,它才是今生今世究竟自由、解脱与所有烦恼的止息处,无须等待希望国土(净土)或上帝天堂,这就是涅槃或人类的至善。一如圣典所说:“一切佛都说涅槃是至高无上的”,它超越迷信的宗教信徒理解的范围。

  上座部佛教没有作为诱饵的希望国土(净土)和天堂,也没有让人们执著的人格神或事,纯洁、清净与宁静的真心三宝取代上述的神,并且协助人们证悟,因此上座部佛教绝不能与迷信视为同类。

  上座部佛教的弘法工作不需要任何军队、诱饵、报酬,甚至不需要多采多姿的宗教仪式和物质化的典礼,就可以传到全世界。这是因为人们事先从教法修行中得到极大的喜悦,甚至一开始只是抱著尝试接触上座部佛教的心态,也会得到极大的喜悦,佛教史中有许多这种例子。以上是上座部佛教与迷信不同的第三项特色。

  [佛教三宝的真义]

  四、把人所具足的三宝当作开启智慧的目标,取代依赖有神教信仰中的外在上帝,因此这是“智慧之神”,而非“信仰之神”。

  上座部佛教的三宝可取代有神教诸神,这具有二层意义。

  就适合初学者理解的通俗意义来说,三宝是指:(一)佛:靠自力觉悟并弘扬所悟之法的人。(二)法:佛陀证悟并弘扬的究竟真理,是为了让每个如法修行者都能学习、修持并证悟而达到解脱。(三)僧:听闻、体解、修持并证悟“法”的人。

  简单地说,“佛”是证悟并弘扬“法”的人;“法”是以文字呈现说明有关修行和证悟的种种方法;“僧”是所作所为都依据佛陀教诲的人。这种三宝在通俗意义上可称为“佛教的三位一体”──上帝所化现的三种相。根据佛教说法,其意义如下:“上帝”(即通俗意义的佛性);使人成为“上帝”,并使人与“上帝”合而为一的事物(也是佛性);已经或有能力与“上帝”合而为一的人(具有佛性的人)。

  但从针对深入了解者说的奥妙意义而言,本质上只有一宝,就是纯洁、清净与宁静的究竟安乐的本质。当心净化到某种程度时,它就会在心上显示出来。它是真正的宝,或所有宝中之宝,也是使人成为佛、成为僧的宝,这是永恒的“法”。

  我为甚么会说只有一宝呢?这是因为当我们去研究那位体解并教导“法”的人(佛陀)时,我们知道他是证得并教导我们认知宁静、清净与纯洁的究竟安乐的本质。就他本人而言,他心中恒常具有这三个特质,而且这是他全部的本质,就因为常驻他心中的是清净等特质,所以他被称为佛陀,如果心中没有这些特质,他就不再是佛陀了。这究竟安乐的本质就是佛陀,而非凡夫,作为基础的身和心只是这究竟安乐的外壳。

  至于佛所证悟并弘扬的“法”,那就是宁静、清净与纯洁的究竟安乐的本质,这些本质时时刻刻都存在他的心中,换句话说,这有三层意义:(一)就理论而言,是得到究竟安乐的道理或方法;(二)就修行而言,是到达究竟安乐的行持过程;(三)最后,就证悟而言,所教导的就是“究竟安乐的本质”,这是我对它最佳的称呼。因此,佛陀所追寻、发现、证悟并教导的就是究竟安乐的本质。事实上这就是法宝,理论是它的地图,修行是遵循地图的旅行,而证悟就是所要抵达的目的地。

  至于那些和佛陀一样已经体解、修行并证悟相同真理(法)的人,他们明白如何得到究竟安乐,也已经修得并证悟究竟安乐。一旦证悟,究竟安乐永远成为他们心灵的本质。这种存在心中的本质,才是僧伽的真义,作为基础的身心,只是究竟安乐的外壳。

  根据上述说法,究竟安乐的本质才是佛、法、僧三宝的真义。任何人若能自然证入这种安乐的本质,实质上就能获得三宝,因为他本身就是三宝,而三宝永远属于证悟它的人。

  如上所说,不论是通俗意义的三宝或奥妙意义的一宝,对所有佛教徒而言,其地位就像上帝在有神教中的地位一样,获得三宝的人就与“上帝”──佛教的真正上帝──合而为一,而不需要任何创造、控制与毁灭的作用。如果我们需要一个属于上座部佛教的上帝,我们可经由道路、方法去证悟智慧之神,而非只是让人信仰的上帝。

  这就是上座部佛教的第四项殊胜的特质。

  结论

  我演讲的时间快要结束了,让我利用这个机会做个结论。贵国与我国必须珍惜上座部佛教的纯正佛法和彼此间的友谊,世界上的学者都承认上座部的佛法仍然保有纯正的原始佛教,因此我们应尊重、护持它。

  八正道是佛法的核心,它使得世界不缺乏阿罗汉,八正道并非遥不可及,只要遵循正确的方法,任何人都可以像一个轻的物体飘浮在海上般,轻而易举地修行。八正道是可用来追求世间和出世间利益的法则,我们决定超脱由烦恼所造成的创造、控制与毁灭的神秘力量,我们希望透过上座部佛教来证入不生、不有、不灭、究竟安乐的涅槃,也希望排除对自我或世间任何上帝的执著,使内心拥有纯洁、清净与宁静的纯正三宝,而没有任何的烦恼。我们所要保持和追求的就是这份理想,而不是其他信仰的任何神只(上帝)。

  上座部佛教认为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才能帮助我们,这非常合乎理性并有益于生命,因此,它不是我前面所说的社会大众所沉溺的迷信信仰。我们的宗教有能力对抗并摧毁物质主义的影响,我们正处于去认识、体解、修持并证悟这种修行法,并且可以有效地指导别人,这是因为我们具有崇高的心力,可以了解心灵或意识的秘密,甚至超世俗的智慧。

  我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要做犀牛,(这是泰文的习惯用语,我这么说是因为不晓得其他国家的说法。)犀牛无法享受笛子吹奏出的美妙曲子,而出世的真理时时刻刻都在演奏美妙的音乐,如果我们是犀牛就听不到这些音乐。大约西元前五○○年,在哲学家辈出的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对犀牛吹笛子,但犀牛却不理睬。赫氏与佛陀同一时代出生,只比佛陀晚几年,他所提出的Panta Rhei理论是:“世事流动,所谓的世间只不过是连续的流动,没有任何真正存在的东西,只有变化,就好像燃烧的火焰是由连续的燃烧与熄灭所组成一般。”这种说法就是佛陀的“诸行无常”。但希腊人无法明白这种道理,并称赫氏是“晦涩难懂的人”。这件事说明了一个事实──即当初希腊是犀牛居住的地方

----------------------------------------------------------------------------------------------------------------

更多佛使比丘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马哈希尊者:实用内观禅修法

周续之:难《释疑论》

雷次宗:与侄子书

宗炳居士答何承天书

陈舜俞:庐山记 序

 

后五篇文章

黄庆澜:初机净业指南 弃仙取净

黄庆澜:初机净业指南 成仙未出轮回

黄庆澜:初机净业指南 摄心妙法

黄庆澜:初机净业指南 往生例证

黄庆澜:初机净业指南 深信不疑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