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五、人人皆可一试的方法(2)
“身念处”是四念处中的第一个当为修行人去做观察觉照的地方,也是一般而言整体念处法门的基础。修行人如能在身念处上把一个“觉照”的修行个性养成,则整体的身、受、心、法上的觉照就能逐渐纯熟深入,而达到解脱道令行者喜悦、轻安、自在的目的。故今天南传佛教国家的修行人会如此偏重身念处的修行,是很可以让人理解的。
因为身念处观照的是修行人最容易察觉的身体,故它成为一个直接而实际的入手处,不会使初学者觉得空泛而不可捉摸。而当一个修行人由身念处入手而养成了纯熟的修行个性后,整个四念处的体系又能很自然地引导修行人去做更进一步生命中其它层面的洞察(感受、心的整体及思想、观念),而不会使修行只停留在一个层次及形式上。这一点的殊胜,在形式主义及神秘思想的修行盛行的今天,是尤其重要及可贵的。
身念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修行人养成一种随时随地了知自己身体上状况的习惯,供养不断地观照觉知而逐渐克服自己生命中的种种贪忧,而使自己的身心越来越轻松安定,柔软明澈。
“放松”是修四念处时最重要的态度,也是一种口诀。事实上学四念处最主要的就是要学会放松。能身心皆宽松自在的人,才和解脱道相应,也才能深入到四念处修行的核心。故修行人当在一切情形下皆试着保持身心的轻松,至少要使身体上没有太多的紧张。
放松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可被训练的能力。四念处之念力深厚的人,身体自然时时皆在轻松安定的状态里。
造成紧张的原因很多,通常均不外乎“贪”及人对自我的执著。当人的生命中有着对某种东西强烈的企求心的时候,身体上就会有一种紧张。而一个人若非常在乎自我的表现,也有可能会造成紧张。
身体上的紧张是和心理上的紧张是一体的,人往往会不自觉地受许多观念影响而造成紧张。例如传统道德观念较重的人,碰到一些新与旧的文化冲突问题时,有人就会变得较紧张。对两性关系较保守的人,讲到一些和性有关的问题,也可能会变得较为紧张。而许多修习禅定的人都曾表示,当他们在打坐时,只要心里一想到自己是否已进入禅定,马上就会造成紧张而无法进入。
通常人只要有一点不安或执著,就一定会在身体上表示出来。只是我们一般人因为未修身念处,故对这一个事实了知得不够敏锐。事实上人在生气时会面红耳赤且呼吸急促,已是由最初的一点点变化而逐渐演进到最后阶段的现象了。一般人都要到这最后的阶段才会察觉到身体起变化了,以佛法看来就称为没有念力或念力不深。身念处的修行是要修行人在自己身体有一点点变化时,就要敏锐地察觉到,并能因为察觉到而使自己的身心克服一切的贪忧烦恼,而不再受其推动奴役。故身念处处较深的人,不会脸红脖子粗地大发脾气,也不会有情绪上的大起大落。倒不是修行人要刻意地去压抑什么,使自己没有喜怒哀乐,而是因为对念力深的人而言,烦恼方起一丝就察觉到了,故不会任由贪瞋的力量在自己的身心上恣意肆虐而作用着。故与烦恼相应的“业风”虽然在吹,但与解脱相应如春阳一般的“念力”也一面在照。此时修行人虽也一样地感受到喜怒哀乐等情绪,但其实际上的情形,和一般未修行的人在喜怒哀乐中夹杂着苦恼的情形,是有着很大不同的。没有修行的人,身心原就有相当程度的烦恼,只要碰到一点的刺激,就会激起颇大的反应。就好像一个没有包扎好的伤口,是非常“敏感”的,稍有一点和外界的接触,就会异常疼痛。故凡是脾气很大的人,或稍有一点不顺心就不如意而不愉快的人,以佛法来看正是一个未修行、不和谐的心灵;同时也是一个人心的“无力”表现。
身念处修得好的人,身体有一个必然的现象,就是“柔软”。通常人如果烦恼很重,身体的行动也会受到影响,就是佛典中所说的“粗重”。粗重的行动,不只是容易造成一些伤害(例如时常碰撞到他人或东西,或常被文件割伤手指),对情形比较厉害的人而言,粗重本身就是一种不轻安,同时也就是一种苦。例如有人呼吸的声音很大,或一讲话就很大声,讲得很累,汗流满面,事实上以佛法看来,就是人未收敛身心而表现出烦恼粗重的现象。皆是该在身念处的修行中被觉照而超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