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宝亮法师: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三十九 |
 
宝亮法师: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三十九
广释八种知见觉 广释四无碍 广辨无所得义 广辨神通应化无拘执义 广释反常说法谓真谛说为世谛义等 广明内道外道异相 梵行品之第四 善男子我今于是大众之中(至)复得名为虚空等地 案。僧亮曰。不为有所系缚。空所迷闷。解脱空有。以释地名也。下以二譬。释功能也。一以不生贪嗔。二多容众生。宝亮曰。第七段广明十一空功用大也。既得金刚心。见一切万法尽。便于缘中。任运无复有滞碍拘执。即是第一叹。后从本有今无偈已去。讫六念处来广之也。第二叹言。如虚空于可爱色。不生贪乐。于不可爱色。亦不生嗔。明住金刚心时。不见可爱之异相。但一相无相下。十无尽来广也。第三叹言。如虚空广大无对。悉能容受一切物。譬得金刚心。如虚空。具一切知见。无所不周。下用八种知见。广此义也。僧宗曰。备上空有双照。故得四辨之利。以化物也。就此有六重释。第一总明一切法有无碍。第二遍就三乘行上。明法无碍。第三明得四无碍不取着也。第四辨能持。第五推因。第六夺二乘所得。以显菩萨备也。智秀曰。此下第三科列闻法得利者也。上明行舍得智。知于无法。此次明非直知无。亦能有无通照也。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至)如是等法一切知见 案。僧亮曰。次说八种知见出所容事。此第一若行若缘等。总一切法也。在内名性。形外名相。强者名因。弱者名缘也。宝亮曰。此下广明第三譬。八种知见明自行。下四无碍。明外化。第一总因果中知见。若行者。生灭起动之行也。若缘者从缘者从缘而有。傍助为义也。性者内也。相者外也。力强者为因。疏远者为缘也。知众生善恶刹那起动之心也。若根者。利钝根也。若禅定者。知众生得定深浅也。若乘者。大小乘也。若善知识者。善知外缘也。若持戒者。达止恶也。若所施者。善知忘相也。如是一切知见者。总结因果中知见也。第二知外道所行法。不见其得善果也。第三见外道所行法。得三涂果。知改恶向善。得清净解脱果也。第四见常无常也。第五知见逆流沿流。第六知见转障。第七知见佛性。第八知见二谛。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至)得正解脱是名不见 案。僧亮曰。第二事浅名知。与第八同知。耶因不得正果。从初至牛粪之上。明四威仪苦也。衣粗麻衣。至糠汁沸汤。明衣食受苦也。自下明行业苦也。宝亮曰。第二知外道所行法。不见其得善果也。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至)入正解脱是名为知 案。僧亮曰。第二见耶见因必得苦果。知出苦必得解脱。何者。是人虽行邪道。厌苦情至。此厌心出苦。必求正解脱。耶果易知。名见解脱。事远名知也。宝亮曰。第三见外道所行法。得三涂果。知改恶向善。得清净解脱果也。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至)悉有佛性是名为知 案。僧亮曰。第四常无常等合观。初总易知。名见。后别难见。名知也。宝亮曰。第四见常无常。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至)从明入明是名为见 案。僧亮曰。第五知逆随诸流。逆难了故名知。随易了故名见。从信至是。名为知。逆流中言凡夫者。内凡夫断外名逆。未断内名随也。下从明入明人。为明三涂为闇。是外凡夫皆是随耳。宝亮曰。第五知见逆流沿流也。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至地狱受报是名为见 案。僧亮曰。第六知转重为轻。转轻为重也。若转重为轻者。向解脱故为知。转轻为重。向生死故。为见也。宝亮曰。第六知见转障也。 复有知而不见(至)犹如闇夜所见不了 案。僧亮曰。第七知佛性。因论知见及以如来。非其例也。宝亮曰。第七知见佛性。 复有亦见亦知所谓诸佛(至)即是如来五眼所知 案。僧亮曰。第八知二谛也。所以复说真俗者。初说地相。不见诸法。后说地能。无法不知。恐闻者致生有无之惑。说真俗以会之也。真谛无相故。不见不知。非谓事隐不见。与亦见义异。知所惠施。上云。真谛无相不见。似如俗谛。决定有相可见。更说俗谛。知受者三事。假为说名不见。无定相可见。上所言见。皆说知为见也。宝亮曰。第八知见二谛者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能如是知得何等利 案。僧亮曰。四等以外益为义。今说舍果空平等地。八种知见。于四等中。有何利耶。 佛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至)辞无碍乐说无碍 案。僧亮曰。慈以外益为利。四无碍者。慈之利也。宝亮曰。次明外化行也。凡有五翻解释。亦即是八种知见。但以自行外化为异也。此先列四无碍名也。 法无碍者知一切法(至)即得如是四无碍智 案。僧亮曰。总知名实。名法无碍。随名解义。名义无碍。说名说义。谓辞无碍。说不可尽。谓乐说无碍也。宝亮曰。第一翻法者。识法区分也。义者。言之所以也。辞者。巧便宣通也。乐说者。以无懈心。为众生说也。随字论者。圣人为法立名字。欲使众生识善恶区分。改恶修善也。正音论者。随方俗类得解脱。无不正也。阐陀论者。大集论也。世辩论者。世谛中最利辨也。 复次善男子法无碍者(至)种种异说不可穷尽 案。僧亮曰。菩萨知法。本为度人。人不出三乘。以知三乘法为法无碍也。知三终归一。为义无碍。一戒定慧。作多名说。为辞无碍。乐说义与亦同也。宝亮曰。第二翻说三乘法。为法无碍。知理归一。为义无碍。于一法上。作种种名说。为辞无碍。说法无倦。为乐说无碍也。 复次善男子法无碍者(至)若取著者不名菩萨 案。僧亮曰。上虽再说。未明无著。今说无著。以成无碍之义。宝亮曰。第三翻以忘相为宗也。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至)说言知法而不取着 案。僧亮曰。义旨未显。应须系发也。夫不取异相。则不知异。不知异相。不知法也。 佛言善男子夫取著者(至)一切凡夫无四无碍 案。僧亮曰。无碍之称。出生死为名。取着之名。不出生死。下出事证也。此先证取着。非无碍也。宝亮曰。迦叶难意。既云得四无碍。云何取着耶。佛今答云。取着之心。本是惑累。则不名无碍。后心菩萨。执相永尽。故名无著也。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至)菩萨摩诃萨而无所著 案。僧亮曰。证不取着。得四无碍。 复次善男子法无碍者(至)而不可尽是名乐说无碍 案。僧亮曰。第四重释法义四事之异耳。宣说一义。必无有义者。如地持山。菩萨所说。无地无山。亦无所持。诸佛境界者。知无地无山无为相也。凡夫境界者。著名求相也。宝亮曰。第四翻得此六法。能持不忘。以不忘为释也。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至)说世论故得乐说无碍 案。僧亮曰。第五以世谛为法。以第一义为义也。宝亮曰。第五翻以世谛为法无碍。以第一义谛为义无碍者。为小乘人。故作此说也。若依十地经者。第一义谛为法无碍。世谛为义无碍。此为大乘人说故也。空是一类法易知。故名法无碍。世谛虚构区别难知。名义无碍也。 善男子声闻缘觉若有得是(至)声闻缘觉真实无有 案。僧亮曰。二乘无因。故无无碍也。宝亮曰。向明得。今明失也。 何以故菩萨摩诃萨(至)何故默然而无所说 案。僧亮曰。夫度人出苦。必由说法。若但以神通。证无无四证也。 缘觉不能说法度人(至)一切无有四无碍智 案。僧亮曰。别证所以无也。 云何声闻无四无碍(至)无此三故无四无碍 案。僧亮曰。声闻从佛闻法。能说法度人。亦知常住佛性。无善方便。于四事中。非无碍耳。 复次声闻缘觉不能毕竟(至)是故二乘无四无碍 案。僧亮曰。向别今总。不知众生根世谛疑。不知善说第一义空。故无四无碍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若具足四无有是处 案。僧亮曰。声闻如四河。菩萨如阿耨达池。佛之如大海也。或有得一者。比凡夫言得四。不必一人具四。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说言菩萨而有所得 案。僧亮曰。住虚空无得之地。得八种知见。具四无碍。众生起着。佛将欲遣。故发问也。宝亮曰。上已六重释四辨。人情生着。今拂其封累。以十无以遣之也。僧宗曰。此下辩十无。广上第二譬。明菩萨心不存于有无也。智秀曰。此下讫六念。妄执情迷。易随缘转。既闻说无。复谓终无所得。次以此文。显有所得。汲引信情。文有六别。第一请释本有今无偈。第二明佛能为反常之说。第三正明有所得义。第四明见了了相。第五说偈叹佛及经教。第六请释世间出世间同异也。 佛言善男子善哉善哉(至)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案。僧亮曰。明四无碍。以假得为名。实则无得言虽有异。而义不违地目也。僧宗曰。第一存有得为四倒。无所得为无碍也。宝亮曰。凡有十双相对。此第一有倒无倒为对也。 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至)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案。僧宗曰。第二明闇相对。宝亮曰。慧与无明相对也。 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至)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案。僧宗曰。第三以因果相对。宝亮曰。以生死与涅槃相对。 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至)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案。僧宗曰。第四以因中行相对。宝亮曰。以菩萨乘与二乘相对。 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至)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案。僧宗曰。第五以教相对。宝亮曰。方等小乘对也。 复次善男子无所有者(至)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案。僧宗曰。第六定乱相对。宝亮曰。空三昧与生死轮。 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至)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案。僧宗曰。第七以常无常理相对。宝亮曰。同此释。 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至)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案。僧宗曰。第八以解惑相对。宝亮曰。以第一义与五见相对也。 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至)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案。僧宗曰。第九以因果人相对。宝亮曰。佛与大乘相对也。 善男子汝之所问亦无所得(至)是魔眷属非我弟子 案。僧宗曰。第十遣问遣答相对。宝亮曰。同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离魔眷属为佛弟子 案。僧亮曰。广明无得之义也。所以示者。空是万行之主故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世尊是义云何 案。僧宗曰。此下第五段也。向十无遣执。其封心稍弭。今欲更引证也。宝亮曰。此下竟六念处。广上第一譬也。物情所执。本以相惑居心。故处处滞碍。则不能得无方致化。今明十地菩萨。金刚心满。烦恼永尽。故能无方隐显。百变自在。故言无所拘执也。迦叶今难意言。若佛果得无拘执。何故上说本有今无之偈。独为纯陀。不普为大众。得知如来未免拘执也。 佛言善男子我为化度(至)文殊师利即得解了 案。僧亮曰。佛答意谓。尽说法也。此下先广明本有今无义。后别答问。 迦叶菩萨言世尊如文殊等(至)是无常者无有是处 案。僧亮曰。明佛为计着众生说地名无得耳。无计著者。则说地名有得也。文殊解了者。上文殊将问差别无差别义。闻此偈即了也。 善男子如来普为诸众生故(至)虽见诸法说言不见 案。僧亮曰。此下正答问也。如毗尼中说。随俗故问也。僧宗曰。此第六段也。自初说十一空。人情闻无。心无所寄。故述八种知见及四无碍之利。既闻有说。更复舍无封有。为遣此滞。还说十无。复洗执情。时众闻空有互说。莫知所厝。如来呵止其心。当寻求教下之意。如来所说。莫非利益反常之说。尚当时为益。岂况空有二说。而更生封执耶。说有为。善知世谛。说无为。明诸法斯空。是则有不乖无。无不背有。岂得乖有无之言。而增其执耶。虽知诸法。说言不知者。假就外道学也。见亦如此也。宝亮曰。此下别答。无拘执相。既言知。复言不知。此是反常之说。明如来住空平等地。能种种说法。自在随意。若尔。汝云何难言。佛有拘执耶。虽知诸法。说言不知者。虽知常住。而唱言无常也。虽见说不见者。佛明见真常。而说言不见也。 有相之法说言无相无相之法说言有相 案。僧宗曰。有相之法说无相者。实自不灭。言断灭也。无相之法说有相者。佛实绝相。言菩萨王宫生也。宝亮曰。三十三天。实是生死。而说云。是常我乐净。是谓有相说无相也。无相说有相者。谓说涅槃。是苦无常也。 实有无常说言有常(至)我乐净等亦复如是 案。僧亮曰。如阿罗汉未来有生死之相。而说无也。实无究竟之相。说言有也。僧宗曰。实有无常者。谓三十三天说之为常也。实有常者。说偏教滥佛地。 三乘之法说言一乘一乘之法随宜说三 案。僧宗曰。三说一者。破异三之惑。说同归之教也。一说三者。昔日方便随宜之教也。 略相说广广相说略 案。僧宗曰。如一因缘。广则十二。略则唯因果而已也。 四重之法说偷兰遮偷兰遮法说为四重 案。僧宗曰。事现于律也。如僧戒为轻。而尼戒为专。 犯说非犯非犯说犯(至)如来明见众生根故 案。僧宗曰。如僧独行非犯。尼则为犯等也。 善男子如来虽作如是等说(至)随宜方便则为说之 案。僧亮曰。因虚妄说得法利者。语心则无虚妄。若虚妄而有益。必亦说之。重释上事耶。 善男子一切世谛若于如来即是第一义谛 案。僧亮曰。二谛之名。出自佛说。不由凡夫也。假有名为世谛。无有是第一义也。说假有。欲表非有。故于佛是第一义也。僧宗曰。二谛之名。出于佛口。不出凡夫。说于假有。欲表非有。而于如来。常是第一义也。宝亮曰。世谛虽复森罗。于颠倒者。常有也。于无惑者常空。未尝有也。若以佛而取。恒是一谛。然至佛之时。乃知众生是梦。于如来终日不有也。有无可有。无无可无。寂然无相。故于佛尽是第一义也。智秀曰。昔说涅槃。都无身智。言未了义。即是虚故。名为世谛。此之世谛。其实非无法。为佛所鉴。即为第一义也。 何以故诸佛世尊为第一义(至)诸佛终不宣说世谛 案。僧亮曰。释上义也。众生著有。佛明非有。说假有以汲之。为令众生知假有非有。若不知非有。佛亦不说假有。何者。虽复假实不同。为患是一。何须说也。僧宗曰。向反常说。令回其解云。如来随方释化。为益不同也。宝亮曰。凡夫要约世谛故。乃识万法无也。故云为令众生。得第一义。故说世谛也。 善男子如来有时演说世谛(至)非是声闻缘觉所知 案。僧亮曰。说佛无常。凡夫谓实。是第一也。说第一义。众生谓。佛说于世谛者。佛说常乐。是第一义。凡夫便谓假。是世谛也。宝亮曰。近而取之。假名实法空。皆是世谛。远而取之。九地以来。所得无我空者。亦是世谛。唯有涅槃。体常寂灭。为真谛耳。而物情所谓九住以还得空。负第一义。论理悉是世谛也。 善男子是故汝上不应难言(至)云何难言无所得耶 案。僧亮曰。明佛意难会也。闻为计者。众生说无得。是平等地。便谓一切无得。还结上也。僧宗曰。此下第七段。向闻反常。双遣物情迷闷。心无所厝。还说有得。以收其意也。常得涅槃。即第一义也。宝亮曰。佛说无方。岂汝境界耶。智秀曰。第二正答难也。有得之义。即是菩提涅槃。 迦叶复言世尊第一义谛(至)亦名菩提亦名涅槃 案。僧亮曰。第一义谛。真实之称也。真法有三种。十一空通智为道也。智即菩提也。结尽无为。名涅槃也。此二皆第一。僧宗曰。第一义理。理应是常。常则无可得。若于事有得。则是无常。欲使如来释所以为常。非始有也。 若有菩萨言有得道(至)犹如佛性无得无生 案。僧亮曰。此通难三法也。 世尊夫道者非色非不色(至)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案。僧亮曰。偏难于空。明无相可得也。宝亮曰。涅槃是众德上总名也。此三德唯一体。若是可得。应是无常。何故常法无得有。故非常也。 佛言如是如是善男子(至)以是义故不可捉持 案。僧亮曰。以苦行等为道。是则无常。以空为道。是则常也。菩萨少见佛性。得名为常。外道伏结。以还生故。故名无常。僧宗曰。先释常必在佛。以有烦恼[雨/復]。故不能得见。得见之日。非始有也。宝亮曰。道若无常。云何能令行人断惑成圣耶。 善男子道者虽无色像可见称量可知而实有用 案。僧宗曰。不可令非色而无其体。体居万惑之表。行满则用也。 善男子如众生心虽非是色(至)一切菩萨了了见知 案。僧亮曰。见空断惑。有空之用也。了了知见者。以二事证有也。一谓断结。二谓可了了见也。僧宗曰。借众生心。以为况也。 善男子见有二种(至)虽如是见初无见相 案。僧亮曰。复以见为证。世间思慧不了。修慧则了也。僧宗曰。此下第八段证有道也。有五翻。此即第一明有见者。故知必有也。宝亮曰。相貌见者。谓九地以还信见也。眼见者。十住了了见也。又释十住见不了。故曰相貌见。佛见满足故称之眼见也。 善男子以是因缘我于往昔(至)名为凡夫菩萨亦尔 案。僧亮曰。以见有了不了因缘故。故知有也。引昔所说。见有见相。是世间也。见无见相。是佛菩萨也。僧宗曰。第二翻引昔。已为舍利弗说。故证知有也。宝亮曰。世间不知见者。外道也。所知者。佛与十住。亦知。外道所不知者。佛与十住亦知也。然世间所不知者。谓佛性也。外道不知而起断常之见。菩萨虽知。不言有所知相。是故无拘执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