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王孺童:佛学纲目 第二篇 第五章 印度佛教之后期大乘佛教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王孺童:佛学纲目 第二篇 第五章 印度佛教之后期大乘佛教

  (三)后期大乘佛教

  由于中期大乘佛教长期致力于佛法的理论构建与哲学思辨,忽略了修行实践与对信众的教化引导,再加上中观学派与瑜伽行派在法义上激烈争论,更使佛教呈现出形而上的倾向。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调和两大派思想,在保持佛教教理发展的同时,又要兼顾广大民众的信仰需求,于是在大乘佛教发展后期“密教”就应运而生了。

  密教的主要特征就是通过一种近乎一目了然的象征性的途径,将深奥复杂的佛教教理传达给佛教信众。在密教形成之前,印度已经出现对密法的修持,而支撑这些密法的佛教教理,主要来源于中观学派与瑜伽行派的思想。在继承中期大乘佛教成熟的学说思辨的基础上,加强对修行实践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三密”相应作为其主要修行实践的根本。所谓“三密”,指身、口、意。之所以称之为“密”,指要将“身、口、意”分别与三种秘密象征模式相结合,即:手印、真言、本尊。修行者,身结手印即成身密,口诵真言即成口密,意观本尊即成意密。只有达到三密之间相应圆满,才能最终成就佛道。

  公元七世纪左右,以《大日经》与《金刚顶经》等经典的出现,标志着密教的正式兴起。根据两部经典中的阐释,密教在教理上确立了“胎藏界”与“金刚界”根本二部。所谓“胎藏界”,指众生所具的本有理性,摄持含藏一切诸佛功德,如同胎儿在母腹中一样。所谓“金刚界”,指诸佛内证之智德,犹如金刚,可以摧破一切烦恼障碍。由此可见,从成佛的角度看,胎藏界为“因”,金刚界为“果”。

  密教比起中期大乘佛教,虽然注重理论与修持并重,但由于其在修持上除了“三密”相应外,还要建筑曼荼罗坛场,以及配合高度繁复的各种仪轨。这些仪轨由于受地域及传教的需要,慢慢又与民间信仰相结合,逐渐使密教流入神秘化与世俗化的倾向,背离了佛教最初一无所执著的纯正初衷。

  之后,印度本土随着印度教信仰势力与日增长,再加上后来伊斯兰教的进入,至公元十三世纪印度佛教基本灭绝。

  本书精华已为您连载完毕,谢谢阅读

--------------------------------------------------------------------------------

更多王孺童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僧肇:注维摩诘经卷第十

僧肇:宝藏论 广照空有品第一

僧肇:宝藏论 离微体净品第二

僧肇:宝藏论 本际虚玄品第三

僧肇:肇论 宗本义

 

后五篇文章

王孺童:佛学纲目 第二篇 第四章 印度佛教之大乘佛教时

王孺童:佛学纲目 第二篇 第三章 印度佛教之部派佛教时

王孺童:佛学纲目 第二篇 第二章 印度佛教之原始佛教时

王孺童:佛学纲目 第二篇 第一章 结集三藏

王孺童:佛学纲目 第一篇 第六章 释迦牟尼佛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