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夏坝仁波切:菩提道次第正行实修全函 如意宝梯 依止善知识 |
 
夏坝仁波切:菩提道次第正行实修全函 如意宝梯 依止善知识
第一 依止善知识 “依止善知识”乃断除一切过患、积集一切功德之根本,如《华严经》云: 我发坚固意 志求无上觉 今于善知识 而起自己心 以见善知识 集无尽白法 灭除众罪垢 成就菩提果 我见善知识 功德庄严心 尽未来刹劫 勤修所行道 我念善知识 摄受饶益我 为我悉示现 正教真实法 关闭诸恶趣 显示人天路 亦示诸如来 成一切智道 我念善知识 是佛功德藏 念念能出生 虚空功德海 与我波罗蜜 增我难思福 长我净功德 令我冠佛缯 我念善知识 能满佛智道 誓愿常依止 圆满白净法 我以此等故 功德悉具足 普为诸众生 说一切智道 圣者为我师 与我无上法 无量无数劫 不能报其恩 帕邦喀大师在《掌中解脱》中说:“世俗上那些用眼睛看就可以学会的职业,如木工、雕塑佛像的工匠等,初学时犹需依靠师傅的教授,更何况是能实现利益今生来世这一远大目标的成佛之道?我们想要了解此中的情况,岂有不依靠善知识之理! 有些人以为只要自己看看经书就行了,可以不需要上师。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我们必须要依止一位具足德相的善知识。譬如,在我们准备动身去印度等地之前,必须先请教某位向导,这位向导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充任的,他应该曾经去过那里,有这种经验的人方可引导我们;同样的,为我们开示菩提道的善知识,也必须能为我们指引成佛的道路才行。如果随便依止而碰上恶友的话,那将走入歧途。所以最初的依止知识法极为重要,宗喀巴大师称之为“道之根本”,是具有深刻含义的。” 因此,修一切善法之前提,乃为对“依止善知识”生起任运觉受的证悟。故而,根据行者根器的差别,为得到殊胜教授的加持力,及能够完备无倒地了知实修次第,分别依照第四世班禅大师的《菩提道次第直授·安乐道》和第五世班禅大师的《菩提道次第直授·速疾道》的内容,依照教授,原文不动的引用,作为实修主题;并且把第五世达赖喇嘛的《文殊口授》相关教授和帕邦喀大师《掌中解脱》之教授,以及兰仁巴大师相关教授等诸大德们的心法要义,作为补充,从而编著了《菩提道次第正行实修全函·如意宝梯》的第一册《依止善知识》,以便内地劳于生计的信众,在得到道次第的教授后,不用劳尽心思,自己另行寻找实修法则,能够直捷而方便地马上进入到道次第的实修中来。这些心法要义,都有着各自独到的殊胜之处,故而古往今来,实修道次第而生起圆满证悟的诸大德们,再再教诫,要以《乐道》、《速道》为实修基础,以《文殊口授》的要义等作为实修中的殊胜方便,如此定能速疾生起圆满成就。因此,本书中并不曾由己意臆造文辞,而是摘用了诸大德的殊胜教授原文。 切记,于此等心法,万勿执为文字游戏,应认真地体味诸大德们由实修体验而发出的种种苦口婆心的教诲,如此方能获证令诸佛欢喜之证悟。 -------------------------------------------------------------------------------- 上篇·《速道》之教授 第一章 单一所缘别别修行 第一节 依止善知识的利益 依止善知识利益之不共加行: 总摄一切归处上师尊,能仁金刚持前我祈请!(随力而诵) 我及如母一切有情于轮回中,备尝种种剧烈长时极大痛苦,皆因未能对“依止善知识八大功德”生起殊胜证德所致,今恳祈上师佛赐予加持,令我及一切如母有情能对“依止善知识八大功德”生起殊胜证德。 (猛力祈请三遍或七遍已如是观想:) 观自己顶上上师佛诸身分中降下五彩甘露,注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之中,令无始所集的一切罪障,尤其能障碍对“依止善知识的八大功德”生起证德的一切罪障病魔等,都得到清净,身体变为莹澈的光明之体,一切福寿教证功德增长广大,尤其心中对“依止善知识的八大功德”生起殊胜证德。 依止善知识利益之正行: 观上师能仁心间化现出与自己亲具法缘的诸尊上师,安住于面前虚空中,心中这样思维,并口诵: 经中说:“由依善知识故,得近佛地,令诸佛欢喜,生生不乏善知识摄受,不堕恶趣,不为诸恶业烦恼所败,不违菩萨大行常生随念,诸功德聚渐次增长,得成现前究竟一切大义。”又:“由恭敬承侍善知识故,当于恶趣所受诸苦,即于现世身心少受损恼,或于梦中而领受之,昔诸恶业即得拔除令尽,且能映蔽以诸珍财供养十方无量诸佛所得善根。有如是等无边利益。” 此中说以意乐加行如理依止善知识的利益: 一、得以趋近佛陀宝位。龙树怙主的《五次第》中说:“舍余一切供,正趣供上师,由令师欢喜,得获遍知智。” 二、(如理依止善知识)能令诸佛欢喜,自己(不能如理依止)未如理守护三昧耶戒,虽然供养诸佛菩萨可获供养的利益,却得不到诸佛菩萨的欢喜摄受的利益。若能按依止法如理供养一位上师,一切诸佛菩萨都会不请自来,安住于上师身中,欢喜接受所供物品。 《文殊口授》中说:“于此含义者,我住彼身中,受诸行者供,欢喜故自心,业障得清净。” 三、生生不乏善知识摄受。博多瓦大师《蓝色手册》中说:“对自己想要求法的上师须数数观察,一旦作为自己的上师后,就要恭敬顶戴,如果能这样,未来不会缺乏上师的摄受,因为这是诸业作而不失的法性。” 四、不为诸恶业烦恼所败。 五、不违菩萨大行常生随念,诸功德聚渐次增长。 萨迦班智达说:“千劫行六度,布施头手等,此道刹那摄,侍师应欢喜。” 六、成办现前究竟一切大义。 七、由恭敬承侍善知识故,当于恶趣所受诸苦,即于现世身心少受损恼,或于梦中而领受之,昔诸恶业即得拔除净尽。《华严经》中:“善男子,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正所摄受,不堕恶趣,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正所摄受,诸业烦恼难以取胜。” 八、能映蔽以诸珍财供养十方无量诸佛所得善根,有如是等无边利益。 《桑布扎续》中:“诸佛菩萨见到供养十方佛菩萨的福德,还比不上供养阿阇黎身上一毛孔的福德大,因此应当供养阿阇黎。” 如是念已,今恳祈上师佛赐予加持,令我及一切如母有情能生起对“依止善知识八大功德”的殊胜证德。 诵七遍或二十一遍,并全神贯注思维其义,生起相应的强烈信心后,观想澍注甘露净治罪障如下: 依止善知识利益之不共结行: 如是祈祷后,观顶上上师佛身支分中降下五彩光明甘露,注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之中,无始所集的一切罪障,尤其能障碍心中对“依止善知识八大功德”生起殊胜证德的罪障皆得净化,自他一切有情心中皆生起如是殊胜的证德。 重要提示:以上为“依止善知识之利益”的正行所修。根据时间,每一座澍注甘露净治罪障七次或更多,座座如是行之,直到生起相应觉受为止,然后转入下一所缘 “不依止及不如法依止之过患”。此处要说明的是,依据帕绷喀大师《菩提道次第前加行六法实修轨理·胜乘幻化车》的教授,生起觉受分三阶段,第一阶段熟习所缘,为熟习此所缘的相关经论、正理、比喻、典故等;第二阶段生起造作觉受,为通过上述经论、正理、比喻、典故等反复串习,以种种方便转变自心故,心中生起强烈的定解;第三阶段生起任运觉受,为使已生的强烈定解趋于坚固,每次以种种方便生起强烈定解后,即刻以止住修住于此定解中,如是反复串习,直至生起任运觉受。详细解说请参阅《成就盛宴》仪轨中的“正行修法说明”。 第二节 念不依止及不如法依止善知识之过患 在《掌中解脱》中说:“不依止的过患,正好与上述八种依止利益相反,也就是’不能趋近佛位’等等。 不如法依止的过患也有八种。如果我们在决定依止以后,又不如法依止的话,过失将极为严重。所以,我们应该先认真地观察能不能依止某位上师,然后再决定是否要向其求法。” 不依止及不如法依止善知识过患之不共加行: 总摄一切归处上师尊,能仁金刚持前我祈请!(随力而诵) 我及如母一切有情于轮回中,备尝种种剧烈长时极大痛苦,皆因未能对“不依止及不如法依止善知识之过患”生起殊胜证德所致,今恳祈上师佛赐予加持,令我及一切如母有情能对“不依止及不如法依止善知识之过患”生起殊胜证德。 (猛力祈请三遍或七遍已如是观想:) 观自己顶上上师佛诸身分中降下五彩甘露,注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之中,令无始所集的一切罪障,尤其是障碍我对“不依止及不如法依止善知识之过患”生起殊胜证德的一切罪障病魔等都得到清净,身体变为莹澈的光明之体,一切福寿教证功德增长广大,尤其心中对“不依止及不如法依止善知识的过患”生起证德。 不依止及不如法依止善知识过患之正行: 观上师能仁心间化现出与自己亲具法缘的诸尊上师,安住于面前虚空中,心中这样思维,并口诵: 成为自己的善知识后,若有背于依止法,现世多为疫病邪魔损害,后世当受无量恶趣之苦。 《事师五十颂》中:“如果把他作为自己的怙主依止师后,自己就成了他的弟子,却违背依止法,侮辱毁谤师尊,即是毁谤一切佛,这种人将会尝受永久的痛苦。” 《黑敌释难》中引经云:“设唯闻一颂,若不奉为师,百世生犬中,后生贱族姓。” 又《金刚手灌顶续》中说:“‘薄伽梵,若有诽谤阿阇黎者,是人当受何异熟?’世尊告曰:‘金刚手,勿作是说,一切天人皆将怖畏。秘密主,然今为汝,略为宣说:‘有勇当谛听,我说无间狱,大苦极难忍,即彼等住处,当经无量劫。故尔任何时,不可谤阇黎。’” 《大觉平等和合经》中:“即便在梦中,也不要看到那些诽谤上师的恶人。” 宗大师说:“肆意于上师作毁谤等,而谓精勤行闻思修,实为开启恶趣之门。” 如《金刚心要庄严续》中说:“若人谤上师,虽勤最胜续,舍睡眠杂乱,千劫中勤修,亦为修地狱。” 还有:“曾作无间业,诽谤正法,或于别解脱戒犯四根本等极重之罪,于此金刚乘中亦可获得殊胜成就,唯于至心谤阿阇黎者,虽千劫勤修终无成就,与彼友伴亦无成就。” 如《密集根本续》中说:“有情作无间,或造重大罪,金刚胜乘海,于此可成就。至心谤上师,纵修亦无成。”《时轮根本续》中:“嗔师数刹那,即摧尔劫善,如是数劫中,当受地狱苦。”就是说若于一刹那中嗔恚上师,则摧毁一劫中所集善根,于一劫中当住地狱受诸大苦,如此类推。不仅如此,功德未生起者不会生起,已生起者渐趣泯灭,或一年或一月,或一昼夜乃至朝夕间损耗殆尽。 若问:“那么,弟子应当如何观待阿阇黎呢?” 《金刚手灌顶续》中:“秘密主,然当云何观阿阇黎?当视如佛。” 又:“若依止不善知识及诸恶友,功德损减,增长过患,生诸不欲,于彼一切,皆当弃舍。” 恶友指什么呢?若与谁相友伴,由菩提心所发起的三种学处以及闻思修会减弱,当知这就是恶友。 《蓝色手册》中:“由菩提心发起的三学,如果住在某处得以增长,即为贤善的处所。如果与谁相伴,得以增长,即为贤善的道友,否则就不是贤善的处所与道友。” 大宝佛子说:“与谁相伴长烦恼,闻思修事日渐衰,能令无有慈与悲,远此恶友佛子行。” 先哲说:“恶友不会自称是恶友、穿着毳衣蔽服而来,反而会是一副关怀疼爱的样子,施予少许财物,倒上几杯茶水,种种方法令远离善知识,生起此世的欲望,这样的人,即使是父母也是魔,必须坚决背弃。” 《念住经》中也说:“为贪嗔痴一切根本者,谓罪恶友,犹如毒树。” 《涅槃经》中说:“如诸菩萨怖畏恶友,非醉象等,此唯坏身,前者俱坏善及净心。” 《亲友集》中: “无信而悭吝,妄语及离间, 智者不应近,勿共恶人住。 若自不作恶,近诸作恶者, 亦疑为作恶,恶名亦增长。” 善知识敦巴说:“下劣人与善友共住,不过达到中等,上等人与下劣人共住,不用费力就成为下劣之人。” 另,依兰仁巴大师于《菩提道次第心传录》中之教授,不尊敬上师之恶行如下: (一)诋毁上师;(二)违背师言;(三)对上师生气;(四)寻找上师缺点;(五)将上师看做平常俗辈;(六)不尊敬上师; (七)践踏上师身影、座垫等; (八)浪费上师财物; (九)使上师心不愉快;(十)对上师的作风生起误解;(十一)对上师不以上师看待。 如是念已,今恳祈上师佛赐予加持,令我及一切如母有情能生起对“不依止及不如法依止善知识之过患”的殊胜证德。 诵七遍或二十一遍,并全神贯注思维其义,生起相应的强烈信心后,观想澍注甘露净治罪障如下: 不依止及不如法依止善知识过患之不共结行: 如是祈祷后,观顶上上师佛身支分中降下五彩光明甘露,注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之中,无始所集的一切罪障,尤其能障碍心中对“不依止及不如法依止善知识之过患”生起殊胜证德的罪障皆得净化,自他一切有情心中皆生起如是殊胜的证德。 根据时间,每一座澍注甘露净治罪障七次或更多,座座如是行之,直到生起相应觉受为止,然后转入下一所缘等如前。 第三节 意乐依止之一——修信为根本 在《掌中解脱》中说:“在上师的德相中,分别有毗奈耶中所说的阿阇黎德相、大乘共同道善知识德相和密宗金刚阿阇黎德相。在此我主要讲的是大乘共同道上师的德相。《经庄严论》中说,上师应该具足以下十种功德: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悯离厌应依止。其中‘调伏’是指以戒律调伏身心相续;‘静’是指以三摩地息灭散乱;‘近静’是指以智慧彻底消灭我执。就像将一块普通木头放在供香盒中会染上香气一样,我们也会熏染上上师所具有的那些功德或过失,因此,我们所依止的上师功德一定要胜过自己。‘善达实性’是指以闻所成慧获得正见,此专指应成派见。前面所说的智慧,可以是获得自续派以下之见的智慧,所以没有重复的过失。其他德相容易理解,勿庸赘述。 如果上师未能具足这一切德相的话,则至少必须具备一下五种:以戒、定、慧三学调伏相续,心怀悲悯,通达真实性。博朵瓦曾经说过:‘我的阿阇黎耶巴祥尊,既无多闻也不耐劳,连致谢的话也不大会说,但因为他有上述五种功德,所以凡是在他跟前的人均能受益。年敦完全不善于说法,即便是为别人解释供养功德,也没人能够听懂,大家心里在想:不知道他现在在说些什么。但因为他有这五种功德,所以亲近他的人悉蒙法益。’这里所说的‘致谢’是指表达自己的满意之情,或是说‘谢谢’这类的客气话。然而在末法时代,就是这样的上师也很难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记住以下择师要点:所依止的上师应该功大于过;视后世较现世为重;视别人较自己为重。否则的话,我们也许会碰上恶知识,像以前‘央具理摩罗’(指蔓)一样,因受邪道知识的误导而犯下大罪。所以,我们首先应该认真地进行观察,如果发现此人值得依止,才可奉之为师。 弟子的德相从弟子这方面来讲,如果他具备以下五种德相的话,修法就一定能成功:(一)对自宗不贪著,对他派不嗔恚,不堕党执、住于公正:(二)具有分辨善恶的智慧;(三)有大希求心;(四)对上师起大恭敬:(五)专心听法。” 修信为根本分三:上师是佛乃金刚持所许;上师是一切佛事业之作者;自所见相无法决定。 一、“上师是佛乃金刚持所许”之不共加行: 总摄一切归处上师尊,能仁金刚持前我祈请!(随力而诵) 我及如母一切有情于轮回中,备尝种种剧烈长时极大痛苦,皆因未能在心中对善知识生起极大净信,及未能对善知识一切所行见为功德所致,尤其是未能对“上师是佛乃金刚持所许”生起殊胜证德,今恳祈上师佛赐予加持,令我及一切如母有情能对善知识生起极大净信,并对善知识一切所行见为功德,尤其是对“上师是佛乃金刚持所许”生起殊胜证德。 (猛力祈请三遍或七遍已如是观想:) 观自己顶上上师佛诸身分中降下五彩甘露,注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之中,令无始所集的一切罪障,尤其能障碍对善知识心中生起极大净信,及障碍对善知识一切所行见为功德,特别是障碍对“上师是佛乃金刚持所许”生起殊胜证德的罪障得到清净,身体变为莹澈的光明之体,一切福寿教证功德增长广大,尤其心中对善知识生起极大净信,及对善知识一切所行见为功德,尤其是生起“上师是佛乃金刚持所许”的殊胜证德。 “上师是佛乃金刚持所许”之正行: 观上师能仁心间化现出与自己亲具法缘的诸尊上师,安住于面前虚空中,心中这样思维,并口诵: 我的这些善知识,其实是真正的佛。圆满正觉的佛陀在诸多经续中开示:金刚持在浊世示现为善知识相饶益有情。因此,我的这些善知识实在就是真佛。续部经中对此是如何开示的呢? 《喜金刚续》中说: “于后当来时,我现阇黎相。” 《金刚帐续》中说: “金刚萨埵者,现为阇黎相, 饶益有情故,住于凡庸身。” “末后五百岁,我现阇黎身, 应知彼即我,尔时当生敬。” “未来末世时,我现凡夫相,现种种方便。” “上师金刚持,勿观为别体。” 如上所说,应将善知识与金刚持观为一体,若以为另有较上师更为殊胜的金刚持,那么此人终无成就。 甲域瓦传承的道次第中说:“若认为另有比上师更好的金刚持或本尊,当知此人得不到什么成就。” 有一次玛尔巴尊者睡在那若巴上师前,黎明时上师在天空中变化出喜金刚本尊能依所依的坛城,对玛尔巴说:“法智,我的孩子,不要睡了,快起来!你的本尊喜金刚能依所依的坛城在面前空中,你是向我顶礼,还是向本尊顶礼呢?”当玛尔巴向本尊欢喜金刚坛城顶礼时,那若巴上师说: “无有上师前,佛名亦不闻, 千劫一切佛,依师而出生, 本尊乃师化!” 说完,把坛城收摄融入心间,上师说:“由此缘起,你的父子世系传承不会长远,但这也是众生的因缘所致。” 如是念已,今恳祈上师佛赐予加持,令我及一切如母有情能生起 “上师是佛乃金刚持所许”的殊胜证德。 诵七遍或二十一遍,并全神贯注思维其义,生起相应的强烈信心后,观想澍注甘露净治罪障如下: “上师是佛乃金刚持所许”之不共结行: 如是祈祷后,观顶上上师佛身支分中降下五彩光明甘露,注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之中,无始所集的一切罪障,尤其是能障碍心中生起极大净信,及障对善知识一切所行见为功德,特别是能障碍对“上师是佛乃金刚持所许”生起证德的罪障皆得净化,自他一切有情心中皆生起如是殊胜的证德。 二、“上师是一切佛事业之作者”之不共加行: 总摄一切归处上师尊,能仁金刚持前我祈请!(随力而诵) 我及如母一切有情于轮回中,备尝种种剧烈长时极大痛苦,皆因未能在心中对善知识生起极大净信,及未能对善知识一切所行见为功德所致,尤其是未能对“上师是一切佛事业之作者”生起殊胜证德,今恳祈上师佛赐予加持,令我及一切如母有情能对善知识生起极大净信,并对善知识一切所行见为功德,尤其是对“上师是一切佛事业之作者”生起殊胜证德。 (猛力祈请三遍或七遍已如是观想:) 观自己顶上上师佛诸身分中降下五彩甘露,注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之中,令无始所集的一切罪障,尤其能障对善知识心中生起极大净信,及障碍对善知识一切所行见为功德,特别是障碍对“上师是一切佛事业之作者”生起证德的罪障得到清净,身体变为莹澈的光明之体,一切福寿教证功德增长广大,心中对善知识生起极大净信,及对善知识一切所行见为功德,尤其是“上师是一切佛事业之作者”的殊胜证德。 “上师是一切佛事业之作者”之正行 观上师能仁心间化现出与自己亲具法缘的诸尊上师,安住于面前虚空中,心中这样思维,并口诵: 另外,诸佛还会应我们各自的善根示现种种身形,《宝积经·父子相见会》中: “或现释梵王,亦或现魔相, 饶益诸有情,世间不能了。 或现为女人,亦或现畜生, 无贪示有贪,无畏示恐惶, 无痴痴呆现,无癫示癫狂, 体非残示残,变化种种相,调伏诸有情。” 如是念已,今恳祈上师佛赐予加持,令我及一切如母有情能生起“上师是一切佛事业之作者”的殊胜证德。 诵七遍或二十一遍,并全神贯注思维其义,生起相应的强烈信心后,观想澍注甘露净治罪障如下: “上师是一切佛事业之作者”之不共结行 如是祈祷后,观顶上上师佛身支分中降下五彩光明甘露,注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之中,无始所集的一切罪障,尤其能障碍心中生起极大净信,及障碍对善知识一切所行见为功德,特别是障碍对“上师是一切佛事业之作者”生起证德的罪障皆得净化,自他一切有情心中皆生起如是殊胜的证德。 三、“自所见相无法决定” “自所见相无法决定”之不共加行: 总摄一切归处上师尊,能仁金刚持前我祈请!(随力而诵) 我及如母一切有情于轮回中,备尝种种剧烈长时极大痛苦,皆因未能在心中对善知识生起极大净信,及未能对善知识一切所行见为功德所致,尤其是未能对“自所见相无法决定”生起殊胜证德,今恳祈上师佛赐予加持,令我及一切如母有情能对善知识生起极大净信,并对善知识一切所行见为功德,尤其是对“自所见相无法决定”生起殊胜证德。 (猛力祈请三遍或七遍已如是观想:) 观自己顶上上师佛诸身分中降下五彩甘露,注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之中,令无始所集的一切罪障,尤其能障碍对善知识心中生起极大净信,及障碍对善知识一切所行见为功德,特别是障碍对“自所见相无法决定”生起证德的罪障得到清净,身体变为莹澈的光明之体,一切福寿教证功德增长广大,尤其心中对善知识生起极大净信,及对善知识一切所行见为功德,特别是“自所见相无法决定”的殊胜证德。 “自所见相无法决定”之正行: 观上师能仁心间化现出与自己亲具法缘的诸尊上师,安住于面前虚空中,心中这样思维,并口诵: 若心想:“佛已尽除一切过失,具足一切功德,然而我的这些善知识,却有着这样那样由三毒引发的种种过错,不会是真佛的。”这是由于自己的显现没有清净的缘故。由此过去善星妄见佛的一切行为都是虚伪狡诈的行为;无著见至尊弥勒是一条母狗;梅者巴看见瑜伽自在夏瓦热巴做着杀猪等残忍的行为;那若巴看见谛洛巴犹如疯子一般烧烤活鱼;沙弥柴夏吾看到金刚亥母为一个麻风女人;金刚铃尊者看到金刚亥母为一个牧女;阿阇黎佛智看到阿阇黎妙音亲为袈裟缠头正在耕地的在家僧人相。 大商主子善财童子依大仙胜暖处的教言,前往国王火处学菩萨行,正碰到国王火在审理案件,看见国王坐在高大的宝座上,万名大臣以及犹如地狱狱卒般可怕的刽子手,正在对犯人行着挖眼珠剁手足等酷刑,心想:“这个国王火没有善法,唯行恶业,哪里会有菩萨行呢?”这时空中诸天说:“你不记得大仙胜暖处的教言了吗?”善财于是绕王三匝,国王将他领入里面,说:“我已证得菩萨解脱幻化游戏三昧,在我国土上的人多行种种不善之业,我向他们示现幻化的刽子手,杀死幻化的犯人,令我国中的人怖畏恶业,生大厌离。” 无著菩萨的《菩萨地》中说:“菩萨可夺残虐恶王之国,以法治之。” 过去理域有两位沙弥修习文殊本尊法,经十三年不见本尊圣容,他们心想:“这位圣者悲心也太小了吧。”这时文殊降临空中说:“我与你们因缘不深,大悲观世音菩萨现在受生为雪域法王松赞干布,去他那里吧!”他们来到藏地,在朵隆沟尾看到许多被国王治罪砍下的人头和手足,在旦波的帐篷间看到人头墙、眼珠堆和放置手足的刑房,惨不忍睹,二人心想:“那个文殊大概是魔变来欺骗我们的,这个藏王哪里是什么的化身,分明是杀人的魔君。”正准备返回故里,松赞干布以神通勾来相见,解开头巾,现出阿弥陀佛,说:“我是西藏的观世音,你二人不要害怕。”沙弥问:“那么,杀死这么多有情的就是大悲观世音菩萨吗?” “我从执政以来,没有丝毫损害有情,这些化机以寂静法难以调伏,因此用幻化的刑具惩罚幻化的人。现在你二人想求什么呢?” “只想回家乡。” “好吧,把装食物的袋子装满沙子,卧在上面。”二沙弥依言而行,刹那间回到家乡理域一个岩洞口处。太阳已高高升起,沙子也全部变成了黄金。这两位沙弥若最初没有生起邪分别,将获得最胜的大印成就,而今得到的不过沙变为金的悉地而已,但后世仍将会证得无庄严阿罗汉果。 玛尔巴尊者为了净化米勒日巴的业障,命他一人修建九层城堡,背上磨得现出了脊骨。屡屡从为众弟子灌顶的法座上将他赶走,令他羞愧地想:“这时真恨不得找个地洞钻下去。”承受了多次的伤心失望,这些都完全是为了净化米勒日巴尊者的业障,绝非出自玛尔巴尊者的私欲。因此,我们的善知识虽然示现这样种种行为,然而我们并不知道他们的心中究竟有着怎样的意趣?因此,祈祷上师佛加持我及一切有情,令心中刹那亦不生起见善知识过错的分别心,顺利生起见善知识一切所行都是功德的殊胜信心! 这里最主要的违缘是想到上师中有的脾气粗暴,有的心存偏私,有的悭贪心大,有的学处放逸,有的智慧低劣等等,这就需要对于没有信心的上师,专门分开作缘念,细细思维前面所引的显密经教的内涵,遮止分别过失的心。如此修习直至生起强烈显著的信心,这是至关重要的。 《文殊口授》中之教授:如《宝炬经》中所说:“信为前行如母生,守护增长一切德,断除疑惑渡诸流,信为表相安乐成。信为无浊心及行,断除我慢恭敬本,信是宝藏与胜足,若守摄善之根本。” 首先以对善知识生起不退转的深心信解为前提,要现见善知识远离众过失,具足诸功德。 有云:由于斗诤时故,常见上师为功过混合之相。我等业力不净之徒众,必然常常现见上师为功德过失混合之相,所以首先应该断除观察过失之念。若能如此,则必然现见上师具诸功德之相。 如何断除观察过失之念呢?比如良医根据病情开具良方时,乃至微小的疾病,亦令其明显,生起微小的苦痛后方可施治。首先,应逐一寻找上师行为中现为过患之处,视为所缘。 如对敌友及非敌友(中庸)之人,虽曾大致了解,但对其所行之细节不去特意观察,只能产生模糊的影像,故而无法生起明显的三毒等诸(邪执)分别心。倘若对其显现分别细细观察,其行为的好坏就不像已过之事,而如同当下发生的一样,清晰显现,故而对此生起苦乐等诸俱生分别心。 同样,如若忆念我之具德上师,其身形言谈与内心的行相等,总之,其行住坐卧、衣着方式等,从微细起的一切行为中的或优,或劣,或中的一切现象,数数视为所缘,直到其好坏的所缘境自然显现为止,反复串习。 然后,如此现见的上师诸过失,是实有过失而显现呢,还是无有过失而显现?生起疑虑时,应思维:我之善知识绝非有此等过失,而是自己无始以来所造之业及烦恼的严重障碍之力所致,实无其事而现如此等相。正如根识错乱者见洁白雪山为蓝色,疸病患者见白螺为黄色一样。 为利我等完全被三毒掌控的一切有情,上师一定以各种方便,特意显现不清净之相。 仅有盲目愿望的修行不能抵挡各种违缘,要以比喻和正因等方便令生起定解。比如证得无上正等觉的佛乃是断除一切过失,具得一切功德者,但善星比丘、提婆达多及诸外道等,把佛视为诸过失和罪障的集合体。无著菩萨见弥勒菩萨为下半身腐烂生虫的母狗,阿阇黎佛智见阿阇黎妙吉祥善师为家僧老翁,头系僧衣而耕田者。那若巴见谛洛巴烧烤活鱼,沙弥枳布巴见金刚亥母为麻风病人等。 《父子相见经》(《大宝积经·父子相见会》)中说到佛化魔相利益众生等事,依此思维自所见相不确定之理。如是,对上述的上师诸行,具有如黑暗般不悦意过失之念,依此等观察修行的种种方便,如同暗窟中照入阳光一样,念上师种种过失之心,一一远离,现为明亮之相。 如上所云,若能如法修行,即使是初学者亦定能生起定解。上师无有过失乃究竟之义,对此生起定解,诸功德相必然了达。然在法之本性中,自己的哪一种分别功过之念较为猛励,其相违的分别功过之念皆能被震慑。因此,对善知识所具有的智、尊、贤等功德,乃至对财富的少欲,念诵的精确等。哪怕有一个明显的功德,就念想我师有如此如此等殊胜功德,如此反复而猛力地思维,则我师有诸如悭吝、执着、少闻等等过失的念想皆能被震慑,其过渐次变得不明显。如同在三十日(农历月末)时,月亮虽在空中,然有阳光之故,月光变得不明显一样,哪怕是微小的分别过失之念,亦应尽力断除,微小功德亦应令其生起,增长信心,乃自证一切众善成就之根本,故而意义甚大。” 诵七遍或二十一遍,并全神贯注思维其义,生起相应的强烈信心后,观想澍注甘露净治罪障如下: “自所见相无法决定”之不共结行: 如是祈祷后,观顶上上师佛身支分中降下五彩光明甘露,注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之中,无始所集的一切罪障,尤其能障碍心中生起极大净信,及障碍对善知识一切所行见为功德,特别是障碍对“自所见相无法决定”生起证德的罪障皆得净化,自他一切有情心中皆生起如是殊胜的证德。 根据时间,每一座澍注甘露净治罪障七次或更多,座座如是行之,直到生起相应觉受为止,然后转入下一所缘等如前。 第四节 意乐依止之二——随念深恩 随念深恩分二:说法恩,师恩胜佛。 《掌中解脱》中说:如某人因服用药、食、毒三者而濒临死亡时,如果有位医师能使他将所服的毒吐出、将所进的食物转变为药、将所吃的药转变为无死甘露,这样的话,这位医师的恩德是极大的;同样的,我们像吸毒一样造有许多堕恶趣的个善业,对于这些恶业,上师命我们忏除。对于那些为了现世长寿、无病、利敬、声望的目的而造的善业,上师命我们生起善妙动机和作清净回向发愿来加以改变,使之成为能利益我们后世的正法。对于那些为了获得后世增上生和解脱之故所造的善业,上师命我们将之转变为妩上圆满正觉之因。所以,还有谁的恩德比上师更大呢?《甘露藏》中说:“等同一偈字数劫,供养亦难报师恩; 遑论开示全圆道,如定恩德谁能量?”又如:“如人羁狱受大苦,某人出资赎出狱,今住受用圆满处,当称彼为大恩人。是故诸师于我等,开示解脱恶趣法,暂今随欲而受用,人天富乐拖大恩。次善开示无上法,能灭轮回诸衰损,导往三身妙果位,此等恩德胡不大?” 一、念说法恩之不共加行: 总摄一切归处上师尊,能仁金刚持前我祈请!(随力而诵) 我及如母一切有情于轮回中,备尝种种剧烈长时极大痛苦,皆因未能随念善知识深恩,特别是念说法恩所致,今恳祈上师佛赐予加持,令我及一切如母有情能够生起“随念善知识深恩,特别是念说法恩”的殊胜证德。 (猛力祈请三遍或七遍已如是观想:) 观自己顶上上师佛诸身分中降下五彩甘露,注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之中,令无始所集的一切罪障,尤其能障碍“随念善知识深恩,特别是念说法恩”的罪障得到清净,身体变为莹澈的光明之体,一切福寿教证功德增长广大,尤其心中生起“随念善知识深恩,特别是念说法恩”之殊胜证德。 念说法恩之正行: 观上师能仁心间化现出与自己亲具法缘的诸尊上师,安住于面前虚空中,心中这样思维,并口诵: 清晰缘念自己面前的诸位善知识,思维:我的这些善知识,对我有极大的恩德,对此能断除一切轮回恶趣痛苦、获得殊胜解脱圆满大觉宝位的贤善妙道,我今能通达明了,全是这些善知识的大恩。往昔大觉世尊为了一首或半首偈颂,曾身插千钉、身剜千灯,为法舍弃自己美丽的王妃、可爱的孩子,让凶恶的夜叉吃掉。阿底峡尊者为了在金洲大师座前听受菩提心的教授,在浩淼无际的大海中乘船漂泊了十三个月。 过去诸大译师不惜生命前往印度求取正法,一路高山险阻、毒蛇猛兽,忍受种种恐怖,有诗为证: “林密荆不尽,路漫遥无期, 险隘江水阻,兀木似僵尸, 莫言寒暑苦,今思心尚悸。” 他们承受了如此多的艰难苦行,而我们不要受这些苦行,善知识如父育子般,毫无隐瞒地将自所学慈悲如理地教授给我们,恩德之大实在是无可言喻! 阿底峡尊者曾说:“你不需承受苦行即可获得甚深教法,此有极大的意义,应当好好地修习!”譬如有人吞下毒食痛苦将死,有明医令他吐出了毒药,所吃的食物变成养人的良药,吃下的药变成不死的甘露,对于这位病人而言,重要之事无逾于此,恩德深重也没较此良医更甚的了。同理,具相的上师令具相的弟子以四力忏悔以前所集将堕恶趣的不善业,防护今后不令更作,令唯求今生的果利转变为求取后世的义利,令求取人天果报的善根转变为解脱及一切种智的胜因,对于弟子而言,没有比这更为重要的事情,恩德的深重更无能逾越这位上师!我们的上师,就象施食救活那些为饥饿逼迫濒临死亡的人一样,对于我们这些不能被诸佛菩萨及诸先觉亲自教导的众生,令学习闻思修的规则,明白甚深道次第的窍要,恩德之大,邱山难喻! 如是念已,今恳祈上师佛赐予加持,令我及一切如母有情能生起“随念善知识深恩,特别是念说法恩”的殊胜证德。 诵七遍或二十一遍,并全神贯注思维其义,生起相应的强烈信心后,观想澍注甘露净治罪障如下: 念说法恩之不共结行: 如是祈祷后,观顶上上师佛身支分中降下五彩光明甘露,注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之中,无始所集的一切罪障,尤其能障碍“随念善知识深恩,特别是念说法恩”的罪障得到清净,自他一切有情心中皆生起如是殊胜的证德。 简言之,由于我们过去受生的地点、时间不对,所以那些先德谁都不能引导我们,而将我们弃置了,我们只得留在浊世中最糟糕的时代,正如《入行论》中所说:“饶益众有情,无数佛已逝,然我因自过,未得彼教养。” 因此,我们应当想:“现在这位上师能对我作这样的引导方便,上师的悲心真大啊!” 诵七遍或二十一遍,并全神贯注思维其义,生起相应的强烈信心后,观想澍注甘露净治罪障如下: 师恩胜佛之不共结行: 如是祈祷后,观顶上上师佛身支分中降下五彩光明甘露,注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之中,无始所集的一切罪障,尤其能障碍“随念善知识深恩,特别是念师恩胜佛”罪障得到清净,自他一切有情心中皆生起如是殊胜的证德。 根据时间,每一座澍注甘露净治罪障七次或更多,座座如是行之,直到生起相应觉受为止,然后转入下一所缘等如前。 第五节 加行依止法 《掌中解脱》中说: “如《经庄严论》中所说:‘当由财利及承事,并修行门依知识。’加行依止法中有下、中、上三类方法。学生在依止教书老师学法时,此三者皆备。所以,对上师如理修依止法,就是修‘上师瑜伽’。如果我们与上师共住而作依止的话,便不需另求上师瑜伽所缘;如果我们不在上师跟前,则应生起资粮田,修献浴、礼拜、供养等法。取悦善知识的最上方便,即是如教修行供养。至尊弥勒日巴说: ‘我无财物可奉献,然以修行报师恩。’ 以及: ‘坚韧耐苦之修行,是令师喜之侍奉。’”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依止善知识修法与六加行法之间的次序安排,《成就盛宴》广、中、略三轨根据的是两辈班禅大师在《速道》和《安乐道》中的教授,此亦是达波·降贝伦珠所著的《有缘颈严》中的修法,帕邦喀大师极为赞叹之教授。 依《文殊口授》之教授而修,则次序有所不同。如《掌中解脱》说: “《文殊口授》广、略二派中,均将‘加行依止知识法’归入第四加行法,所以这两派在说完第三加行法后,会接著讲:‘意乐依止法’。在‘加行依止法’开始时,会先迎请上师资粮田,再作供养等后三种加行法。这是我们不在上师跟前,或未能与上师共住等情况下,以财物取悦上师的修法。”《文殊口授》传规的资粮田观想方法,详见《掌中解脱》第九天。 加行依止之不共加行: 总摄一切归处上师尊,能仁金刚持前我祈请!(随力而诵) 我及如母一切有情于轮回中,备尝种种剧烈长时极大痛苦,皆因未能如理以加行依止善知识所致,今恳祈上师佛赐予加持,令我及一切如母有情能够生起“如理以加行依止善知识”之殊胜证德。 (猛力祈请三遍或七遍已如是观想:) 观自己顶上上师佛诸身分中降下五彩甘露,注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之中,令无始所集的一切罪障,尤其能障碍“如理以加行依止善知识”的罪障得到清净,身体变为莹澈的光明之体,一切福寿教证功德增长广大,尤其是自他一切有情相续中生起”如理以加行依止善知识“之殊胜证德。 加行依止之正行: 观上师能仁心间化现出与自己亲具法缘的诸尊上师,安住于面前虚空中,心中这样思维,并口诵: 思维:有三法令师欢喜,一者财物供养,二者身语承侍,三者依教奉行。 一、财物供养。应当把自己最好的物品供养上师。若有好的而供劣的,就犯了违背三昧耶戒的罪。若自只有差的,或者上师喜欢这个差的,那么就没有过失。 二、身承侍者,如涂药、按摩、擦拭、侍病等。作这些事时,应念自己将获得无量的功德。 萨迦班智达说:“我年轻时也曾修习上师瑜伽法。由于要修习上师瑜伽,我就向至尊扎巴尖参请求传法。至尊说:‘你对我没有生起真佛想,只是认为是你的叔叔,无法以身财受用承受对上师的苦行。’就没有答允给我传法。后来,我出现了将死的恶兆,身体不适,那时上师的法体也欠安,我废寝忘食地照料承侍上师,极大的罪障得以净化,上师这才传授了上师瑜伽,我对上师生起了真佛想,亲见了上师是一切佛的体性至尊文殊,得以从死兆中解脱出来,身体变得无比安乐,无倒通达了一切声明、因明、诗韵、戒律乃至俱舍等甚深的经教道理,对三藏获得无碍辩才,天人和鬼类都对我生起慈心。汉地国王等骄慢自大的人也来求法,并对我深加敬重,我内心生起了清净的证德。以前上师示现病相,实际上是为了利益我。其他人若能这样承侍上师,也一定会圆满广大的资粮。” 那若巴大师也曾不惜生命,承受无量的难行苦行,终于达成所愿。 玛尔巴大师在上师那若巴圆寂以后,在强烈的信心驱使下,他到处寻找上师,终于与上师会面。 米勒日巴尊者一个人承担建造九层城堡,白天修建城堡,夜里还要作师母达媚玛的仆从,背水、磨面、烧火、擦灰,乃至挤奶用的小凳都是由米勒日巴尊者身体代替,而最终成就了一切大义。 仲敦巴朝谒阿底峡尊者,问:“我以前的所作,有没有趣入法?” 尊者答曰:“唯有承侍赛增上师这一点趣入正法,其余的都没有。” 又问:“藏地修行者甚多,为何成就的很少?” 阿底峡尊者说:“大乘功德生起多少全赖上师,你们藏人见师唯是平庸,岂能生起功德!” 语承侍上师者,应当随处宣扬上师的功德,以赞颂音祈祷上师,上师说法,即令仅有一首偈颂,也应赞叹”善哉善哉!”更何况开讲广大的法义? 三、依教奉行令师欢喜者,应当依照上师的吩咐如理而行。 对于实为真佛的诸善知识,我当不顾身命财物而行供养,尤其应当依教奉行令师欢喜。惟愿上师佛加持令我能如是而行! 如是念已,今恳祈上师佛赐予加持,令我及一切如母有情能生起“如理以加行依止善知识”的殊胜证德。 诵七遍或二十一遍,并全神贯注思维其义,生起相应的强烈信心后,观想澍注甘露净治罪障如下: 加行依止之不共结行: 这样祈祷以后,观顶上上师佛身支分中降下五彩光明甘露,注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之中,无始所集的一切罪障,尤其能障碍“如理以加行依止善知识”的罪障皆得净化,自他一切有情心中皆生起如此殊胜的证德。 根据时间,每一座澍注甘露净治罪障七次或更多,座座如是行之,直到生起相应觉受为止,然后转入下一所缘等如前。 第二章 多个所缘串修 依止善知识多个所缘串修之不共加行: 总摄一切归处上师尊,能仁金刚持前我祈请!(随力而诵) 我及如母一切有情于轮回中,备尝种种剧烈长时极大痛苦,皆因未能对“如理依止善知识”生起殊胜证德所致,今恳祈上师佛赐予加持,令我及一切如母有情能对“如理依止善知识”生起殊胜证德。 (猛力祈请三遍或七遍已如是观想:) 观自己顶上上师佛诸身分中降下五彩甘露,注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之中,令无始所集的一切罪障,尤其能障碍对“如理依止善知识”生起殊胜证德的一切罪障病魔等,都得到清净,身体变为莹澈的光明之体,一切福寿教证功德增长广大,尤其心中对“如理依止善知识”生起殊胜证德。 依止善知识多个所缘串修之正行: 观上师能仁心间化现出与自己亲具法缘的诸尊上师,安住于面前虚空中,心中这样思维,并口诵: 依止善知识的利益:一、得以趋近佛陀宝位;二、能令诸佛欢喜;三、生生不乏善知识摄受;四、不为诸恶业烦恼所败;五、不违菩萨大行常生随念,诸功德聚渐次增长;六、成办现前究竟一切大义;七、由恭敬承侍善知识故,当于恶趣所受诸苦,即于现世身心少受损恼,或于梦中而领受之,昔诸恶业即得拔除净尽;八、能映蔽以诸珍财供养十方无量诸佛所得善根。 不依止善知识之过患,正好与上述八种依止利益相反,也就是“不能趋进佛位”等。 不如法依止善知识之过患:一、若轻毁上师即轻毁诸佛;二、若于上师生嗔,即坏与彼刹那数相等劫之善根,并经等量劫生于地狱;三、虽依咒乘亦不得殊胜成就;四、虽勤修续义亦与修地狱相似;五、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六、此生中为病等不如意事缠绕;七、后世漂流于无边恶趣;八、 一切生中匮乏善知识。 意乐依止之修信为根本:我的这些善知识,其实是真正的佛。圆满正觉的佛陀在诸多经续中开示:金刚持在浊世示现为善知识相饶益有情。因此,我的这些善知识实在就是真佛。上师是佛乃金刚持所许;上师是一切佛事业之作者;诸佛还会应我们各自的善根示现种种身形;自所见相无法决定。 意乐依止之随念深恩:清晰缘念自己面前的诸位善知识,思维:我的这些善 知识,对我有极大的恩德,对此能断除一切轮回恶趣痛苦、获得殊胜解脱圆满大觉宝位的贤善妙道,我今能通达明了,全是这些善知识的大恩:师恩胜佛;说法恩;加持心相续恩;以财物摄受为眷属恩。 加行依止法:清晰观想诸善知识住于面前,思维:有三法令师欢喜,一者财物供养,二者身语承侍,三者依教奉行。 如是念已,今恳祈上师佛赐予加持,令我及一切如母有情能生起“如理依止善知识”的殊胜证德。 诵七遍或二十一遍,并全神贯注思维其义,生起相应的强烈信心后,观想澍注甘露净治罪障如下: 依止善知识多个所缘串修之不共结行: 这样祈祷以后,观顶上上师佛身支分中降下五彩光明甘露,注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之中,无始所集的一切罪障,尤其能障碍“如理依止善知识”的罪障皆得净化,自他一切有情心中皆生起如此殊胜的证德。 根据时间,每一座澍注甘露净治罪障七次或更多,座座如是行之,直到生起相应觉受为止。 座中如此净修意乐,座间应尽自所能随时随处实行。 -------------------------------------------------------------------------------- 下篇·《乐道》之教授 因时间或慧力所限,无法依《速道》修习者,则可依《乐道》之教授而修。《乐道》中虽无“依止善知识之利益”与“不依止及不如法依止善知识之过患”之所缘,欲修上述所缘者,可依《速道》之教授而观修,以令修习更加殊胜圆满。现依速道教授添加如下。 第一章 单一所缘别别修行 第一节 依止善知识的利益 依止善知识利益之不共加行: 总摄一切归处上师尊,能仁金刚持前我祈请!(随力而诵) 我与一切母亲有情受生轮回以来,长时领受种种剧苦,此乃未能对“依止善知识利益”生起殊胜证德所致。是故祈请上师本尊加持,令我与一切母亲有情,现在对“依止善知识利益”生起殊胜证德!(猛力祈请三遍或七遍已,如是观想:) 以祈请故,观顶上上师本尊之身降澍五色甘露、光明,灌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无始以来所积一切罪障,尤其障碍能对“依止善知识利益”生起殊胜证德之罪、障、病、魔悉皆净除,身成澄明光体,寿命、福泽等功德悉皆增长;尤其自他相续中生起对“依止善知识利益”的殊胜证德。 依止善知识利益之正行: 观想上师本尊心间放出直接结有法缘众师长,端坐于面前空中。 心中这样思维,并口诵: 依止善知识的利益:一、得以趋近佛陀宝位;二、能令诸佛欢喜;三、生生不乏善知识摄受;四、不为诸恶业烦恼所败;五、不违菩萨大行常生随念,诸功德聚渐次增长;六、成办现前究竟一切大义;七、由恭敬承侍善知识故,当于恶趣所受诸苦,即于现世身心少受损恼,或于梦中而领受之,昔诸恶业即得拔除净尽;八、能映蔽以诸珍财供养十方无量诸佛所得善根。 诵七遍或二十一遍,并全神贯注思维其义,生起相应的强烈信心后,观想澍注甘露净治罪障如下: 依止善知识利益之不共结行: 以祈请故,观顶上上师本尊之身降澍五色甘露、光明,灌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无始以来所积一切罪障,尤其障碍能对“依止善知识利益”生起殊胜证德的罪、障、病、魔悉皆净除,身成澄明光体,寿命、福泽等功德悉皆增长;尤其自他相续中对“依止善知识的利益”生起殊胜证德。 第二节 不依止及不如法依止善知识过患 不依止及不如法依止善知识过患之不共加行: 总摄一切归处上师尊,能仁金刚持前我祈请!(随力而诵) 我与一切母亲有情受生轮回以来,长时领受种种剧苦,此乃未能对“不依止及不如法依止善知识之过患”生起殊胜证德所致。是故祈请上师本尊加持,令我与一切母亲有情,现在对“不依止及不如法依止善知识之过患”生起殊胜证德!(猛力祈请三遍或七遍已,如是观想:) 以祈请故,观顶上上师本尊之身降澍五色甘露、光明,灌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无始以来所积一切罪障,尤其障碍能对“不依止及不如法依止善知识之过患”生起殊胜证德之罪、障、病、魔悉皆净除,身成澄明光体,寿命、福泽等功德悉皆增长;尤其自他相续中生起对“不依止及不如法依止善知识之过患”的殊胜证德。 不依止及不如法依止善知识过患之正行: 观想上师本尊心间放出直接结有法缘众师长,端坐于面前空中。心中这样思维,并口诵: 不依止善知识之过患,正好与上述八种依止利益相反,也就是“不能趋进佛位”等。 不如法依止善知识之过患:一、若轻毁上师即轻毁诸佛;二、若于上师生嗔,即坏与彼刹那数相等劫之善根,并经等量劫生于地狱;三、虽依咒乘亦不得殊胜成就;四、虽勤修续义亦与修地狱相似;五、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六、此生中为病等不如意事缠绕;七、后世漂流于无边恶趣;八、 一切生中匮乏善知识。 诵七遍或二十一遍,并全神贯注思维其义,生起相应的强烈信心后,观想澍注甘露净治罪障如下: 不依止及不如法依止善知识过患之不共结行: 以祈请故,观顶上上师本尊之身降澍五色甘露、光明,灌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无始以来所积一切罪障,尤其障碍能对“不依止及不如法依止善知识之过患”生起殊胜证德之罪、障、病、魔悉皆净除,身成澄明光体,寿命、福泽等功德悉皆增长;尤其自他相续中生起对“不依止及不如法依止善知识之过患”的殊胜证德。 第三节 意乐依止善知识——根本修信 根本修信分二:一、上师是佛;二、自所见相不能决定。 一、上师是佛之不共加行: 总摄一切归处上师尊,能仁金刚持前我祈请!(随力而诵) 观想上师本尊心间放出直接结有法缘众师长,端坐于面前空中。 我与一切母亲有情受生轮回以来,长时领受种种剧苦,此乃未能生起“善知识真实是佛”的殊胜证德所致。是故祈请上师本尊加持,令我与一切母亲有情,现在对“善知识真实是佛”生起殊胜证德!(猛力祈请三遍或七遍已,如是观想: 以祈请故,观顶上上师本尊之身降澍五色甘露、光明,灌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无始以来所积一切罪障,尤其障碍能对“善知识真实是佛”生起殊胜证德之罪、障、病、魔悉皆净除,身成澄明光体,寿命、福泽等功德悉皆增长;尤其自他相续中生起“善知识真实是佛”的殊胜证德。 上师是佛之正行: 观想上师本尊心间放出直接结有法缘众师长,端坐于面前空中。心中这样思维,并口诵: 此诸善知识真实是佛。如正等觉于诸大宝续部中说,胜者金刚持将于浊世示现善知识相、利益众生。我之诸善知识亦唯身相示现不同,实乃胜者金刚持为摄受我等无缘亲见佛陀者所示现之善知识身相。是故祈请上师本尊加持,令我与一切母亲有情,现在见此诸善知识真实是能仁金刚持 ! 诵七遍或二十一遍,并全神贯注思维其义,生起相应的强烈信心后,观想澍注甘露净治罪障如下: 上师是佛之不共结行: 以祈请故,观顶上上师本尊之身降澍五色甘露、光明,灌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无始以来所积一切罪障,尤其障碍能对“善知识真实是佛”生起殊胜证德之罪、障、病、魔悉皆净除,身成澄明光体,寿命、福泽等功德悉皆增长;尤其自他相续中生起“善知识真实是佛”的殊胜证德。 二、自所见相不能决定之不共加行: 总摄一切归处上师尊,能仁金刚持前我祈请!(随力而诵) 观想上师本尊心间放出直接结有法缘众师长,端坐于面前空中。 我与一切母亲有情受生轮回以来,长时领受种种剧苦,此乃未能于相续中,“于此诸善知识不起刹那观过之心,生起见师所作悉为功德之大信心”的殊胜证德所致。是故祈请上师本尊加持,令我与一切母亲有情之相续中,“于此诸善知识不起刹那观过之心,顺易生起见师所作悉为功德”之大信心的殊胜证德!猛力祈请三遍或七遍已,如是观想: 以祈请故,观顶上上师本尊之身降澍五色甘露、光明,灌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无始以来所积一切罪障,尤其障碍能“对善知识不起刹那观过之心,生起见师所作悉为功德”的大信心之罪、障、病、魔悉皆净除,身成澄明光体,寿命、福泽等功德悉皆增长;尤其自他相续中“于此诸善知识不起刹那观过之心,顺易生起见师所作悉为功德”之大信心的殊胜证德。 自所见相不能决定之正行: 观想上师本尊心间放出直接结有法缘众师长,端坐于面前空中。心中这样思维,并口诵: 若念佛本是净一切过、圆一切德者,然而此诸善知识似有如此这般由三毒发起之过失,故非是佛。当知此乃自所见相不净所致。往昔亦因自所见相不净故,善星比丘见大师佛陀一切事业纯系欺伪,无著见至尊弥勒为母犬,弥勒巴则见瑜伽自在夏瓦里巴为一作杀猪等不如法事者。以此为例,我之诸善知识非如所现真有过失,实乃自所见相不净所致。是故祈请上师本尊加持,令我与一切母亲有情之相续中,于此诸善知识不起刹那观过之心,顺易生起见师所作悉为功德之大信心! 诵七遍或二十一遍,并全神贯注思维其义,生起相应的强烈信心后,观想澍注甘露净治罪障如下: 自所见相不能决定之不共结行: 以祈请故,观顶上上师本尊之身降澍五色甘露、光明,灌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无始以来所积一切罪障,尤其障碍能对“于此诸善知识不起刹那观过之心,顺易生起见师所作悉为功德”之大信心之罪、障、病、魔悉皆净除,身成澄明光体,寿命、福泽等功德悉皆增长;尤其自他相续中“于此诸善知识不起刹那观过之心,顺易生起见师所作悉为功德”之大信心的殊胜证德。 第四节 意乐依止善知识——念恩生敬 念恩生敬之不共加行: 总摄一切归处上师尊,能仁金刚持前我祈请!(随力而诵) 观想上师本尊心间放出直接结有法缘众师长,端坐于面前空中。 我与一切母亲有情受生轮回以来,长时领受种种剧苦,此乃未能生起“随念此诸善知识恩德”之大恭敬。是故祈请上师本尊加持,令我与一切母亲有情,现在生起“随念此诸善知识恩德”之大恭敬的殊胜证德!(猛力祈请三遍或七遍已,如是观想:) 以祈请故,观顶上上师本尊之身降澍五色甘露、光明,灌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无始以来所积一切罪障,尤其障碍能对生起“随念此诸善知识恩德”之大恭敬的殊胜证德之罪、障、病、魔悉皆净除,身成澄明光体,寿命、福泽等功德悉皆增长;尤其自他相续中生起“随念此诸善知识恩德”之大恭敬的殊胜证德。 念恩生敬之正行: 观想上师本尊心间放出直接结有法缘众师长,端坐于面前空中。心中这样思维,并口诵: 此诸善知识于我恩德极大,我能通晓顺易惠赐我等断轮回与恶趣诸苦之最上解脱、大宝正等觉位之甚深道,实乃此诸善知识之恩德。是故祈请上师本尊加持,令我与一切母亲有情之相续中,顺易生起随念此诸善知识恩德之大恭敬! 诵七遍或二十一遍,并全神贯注思维其义,生起相应的强烈信心后,观想澍注甘露净治罪障如下: 念恩生敬之不共结行: 以祈请故,观顶上上师本尊之身降澍五色甘露、光明,灌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无始以来所积一切罪障,尤其障碍能对“随念此诸善知识恩德”生起殊胜证德之罪、障、病、魔悉皆净除,身成澄明光体,寿命、福泽等功德悉皆增长;尤其自他相续中生起“随念此诸善知识恩德”之大恭敬的殊胜证德。 第五节 加行依止善知识 加行依止之不共加行: 总摄一切归处上师尊,能仁金刚持前我祈请!(随力而诵) 观想上师本尊心间放出直接结有法缘众师长,端坐于面前空中。 我与一切母亲有情受生轮回以来,长时领受种种剧苦,此乃未能对“以加行如法依止善知识”生起殊胜证德所致。是故祈请上师本尊加持,令我与一切母亲有情,现在对“以加行如法依止善知识”生起殊胜证德(猛力祈请三遍或七遍已,如是观想:) 以祈请故,观顶上上师本尊之身降澍五色甘露、光明,灌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无始以来所积一切罪障,尤其障碍能对“以加行如法依止善知识”生起殊胜证德之罪、障、病、魔悉皆净除,身成澄明光体,寿命、福泽等功德悉皆增长;尤其自他相续中生起令诸善知识生起喜悦的三种悦师之行的殊胜证德。 加行依止之正行: 观想上师本尊心间放出直接结有法缘众师长,端坐于面前空中。心中这样思维,并口诵: 我为此等真实是佛的诸善知识故,身、命、受用等无所顾惜而作施舍,尤其当以如教奉行之供养令师欢喜,祈请上师本尊加持能如是行!诵七遍或二十一遍,并全神贯注思维其义,生起相应的强烈信心后,观想澍注甘露净治罪障如下: 加行依止之不共结行: 以祈请故,观顶上上师本尊之身降澍五色甘露、光明,灌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无始以来所积一切罪障,尤其障碍能对“以加行如法依止善知识”生起殊胜证德之罪、障、病、魔悉皆净除,身成澄明光体,寿命、福泽等功德悉皆增长;尤其自他相续中生起令诸善知识生起喜悦的三种悦师之行的殊胜证德。 第二章 多个所缘串修 依止善知识多个所缘串修之不共加行: 总摄一切归处上师尊,能仁金刚持前我祈请!(随力而诵) 我及如母一切有情于轮回中,备尝种种剧烈长时极大痛苦,皆因未能对“如理依止善知识”生起殊胜证德所致,今恳祈上师佛赐予加持,令我及一切如母有情能对“如理依止善知识”生起殊胜证德。 (猛力祈请三遍或七遍已如是观想:) 以祈请故,观顶上上师本尊之身降澍五色甘露、光明,灌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无始以来所积一切罪障,尤其障碍能对“如理依止善知识”生起殊胜证德之罪、障、病、魔悉皆净除,身成澄明光体,寿命、福泽等功德悉皆增长;尤其自他相续中生起“如理依止善知识”的殊胜证德。 依止善知识多个所缘串修之正行: 观想上师本尊心间放出直接结有法缘众师长,端坐于面前空中。心中这样思维,并口诵: 依止善知识的利益:一、得以趋近佛陀宝位;二、能令诸佛欢喜;三、生生不乏善知识摄受;四、不为诸恶业烦恼所败;五、不违菩萨大行常生随念,诸功德聚渐次增长;六、成办现前究竟一切大义;七、由恭敬承侍善知识故,当于恶趣所受诸苦,即于现世身心少受损恼,或于梦中而领受之,昔诸恶业即得拔除净尽;八、能映蔽以诸珍财供养十方无量诸佛所得善根。 不依止善知识之过患,正好与上述八种依止利益相反,也就是“不能趋进佛位”等。 不如法依止善知识之过患:一、若轻毁上师即轻毁诸佛;二、若于上师生嗔,即坏与彼刹那数相等劫之善根,并经等量劫生于地狱;三、虽依咒乘亦不得殊胜成就;四、虽勤修续义亦与修地狱相似;五、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六、此生中为病等不如意事缠绕;七、后世漂流于无边恶趣;八、 一切生中匮乏善知识。 此诸善知识真实是佛。如正等觉于诸大宝续部中说,胜者金刚持将于浊世示现善知识相、利益众生。我之诸善知识亦唯身相示现不同,实乃胜者金刚持为摄受我等无缘亲见佛陀者所示现之善知识身相。 若念佛本是净一切过、圆一切德者,然而此诸善知识似有如此这般由三毒发起之过失,故非是佛。当知此乃自所见相不净所致。 此诸善知识于我恩德极大,我能通晓顺易惠赐我等断轮回与恶趣诸苦之最上解脱、大宝正等觉位之甚深道,实乃此诸善知识之恩德。 我为此等真实是佛诸善知识故,身、命、受用等无所顾惜而作施舍,尤其当以如教奉行之供养令师欢喜,祈请上师本尊加持能如是行!诵七遍或二十一遍,并全神贯注思维其义,生起相应的强烈信心后,观想澍注甘露净治罪障如下: 依止善知识多个所缘串修之不共结行: 以祈请故,观顶上上师本尊之身降澍五色甘露、光明,灌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无始以来所积一切罪障,尤其障碍能对“如理依止善知识”生起殊胜证德之罪、障、病、魔悉皆净除,身成澄明光体,寿命、福泽等功德悉皆增长;尤其自他相续中生起“如理依止善知识”的殊胜证德。 观想所有愉快的事都是上师的加持;所有痛苦的事都是上师的慈悲。重要的是,要利用此种经验增强对上师的忠心和恭敬心,而不必到别处去寻找痛苦的解药。 -------------------------------------------------------------------------------- 附录一·《大方广佛华严经》摘录 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奉制译 卷第五十三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一 佛子,若菩萨发无上菩提心,为悟入一切智智故,亲近供养善知识时,应起十种心。何等为十?所谓起给侍心、欢喜心、无违心、随顺心、无异求心、一向心、同善根心、同愿心、如来心、同圆满行心,是为十。 卷第六十六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七 尔时善财童子出妙光城,游行道路。正念思惟大光王教,忆念菩萨大慈幢行门,思惟菩萨随顺世间三昧光明门,增长彼不思议愿福德自在力,坚固彼不思议成熟众生智,观察彼不思议不共受用大威德,忆念彼不思议差别相,思惟彼不思议清净眷属,思惟彼不思议所作业。 生欢喜心 生净信心 生猛利心 生欣悦心 生踊跃心 生庆幸心 生无浊心 生清净心 生坚固心 生广大心 生无尽心 如是思惟,悲泣流泪,念善知识实为希有, 出生一切诸功德处 出生一切诸菩萨行 出生一切菩萨净念 出生一切陀罗尼轮 出生一切三昧光明 出生一切诸佛知见 普雨一切诸佛法雨 显示一切菩萨愿门 出生难思智慧光明 增长一切菩萨根芽 又作是念 善知识者 能普救护一切恶道 能普演说诸平等法 能普显示诸夷险道 能普开阐大乘奥义 能普劝发普贤诸行 能普引到一切智城 能普令入法界大海 能普令见三世法海 能普授与众圣道场 能普增长一切白法 善财童子如是悲哀思念之时,彼常随逐觉悟菩萨。如来使天,于虚空中而告之言:善男子, 其有修行善知识教 诸佛世尊悉皆欢喜 其有随顺善知识语 则得近于一切智地 其有能于善知识语无疑惑者 则常值遇一切善友 其有发心愿常不离善知识者 则得具足一切义利 卷第七十三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四 时善财童子,观察大愿精进力救护一切众生夜神,起十种清净心,获如是等佛剎微尘数同菩萨行。既获此已,心转清净,偏袒右肩,顶礼其足,一心合掌,以偈赞曰: 我发坚固意 志求无上觉 今于善知识 而起自己心 以见善知识 集无尽白法 灭除众罪垢 成就菩提果 我见善知识 功德庄严心 尽未来剎劫 勤修所行道 我念善知识 摄受饶益我 为我悉示现 正教真实法 关闭诸恶趣 显示人天路 亦示诸如来 成一切智道 我念善知识 是佛功德藏 念念能出生 虚空功德海 与我波罗蜜 增我难思福 长我净功德 令我冠佛缯 我念善知识 能满佛智道 誓愿常依止 圆满白净法 我以此等故 功德悉具足 普为诸众生 说一切智道 圣者为我师 与我无上法 无量无数劫 不能报其恩 卷第七十七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八 善男子, 汝求善知识 不应疲倦 见善知识 勿生厌足 请问善知识 勿惮劳苦 亲近善知识 勿怀退转 供养善知识 不应休息 受善知识教 不应倒错 学善知识行 不应疑惑 闻善知识演说出离门 不应犹豫 见善知识随顺烦恼行 勿生嫌怪 于善知识所生深信尊敬心 不应变改 何以故?善男子,菩萨因善知识, 听闻一切菩萨诸行 成就一切菩萨功德 出生一切菩萨大愿 引发一切菩萨善根 积集一切菩萨助道 开发一切菩萨法光明 显示一切菩萨出离门 修学一切菩萨清净戒 安住一切菩萨功德法 清净一切菩萨广大志 增长一切菩萨坚固心 具足一切菩萨陀罗尼辩才门 得一切菩萨清净藏 生一切菩萨定光明 得一切菩萨殊胜愿 与一切菩萨同一愿 闻一切菩萨殊胜法 得一切菩萨秘密处 至一切菩萨法宝洲 增一切菩萨善根芽 长一切菩萨智慧身 护一切菩萨深密藏 持一切菩萨福德聚 净一切菩萨受生道 受一切菩萨正法云 入一切菩萨大愿路 趣一切如来菩提果 摄取一切菩萨妙行 开示一切菩萨功德 往一切方听受妙法 赞一切菩萨广大威德 生一切菩萨大慈悲力 摄一切菩萨胜自在力 生一切菩萨菩提分 作一切菩萨利益事 善男子,菩萨 由善知识任持 不堕恶趣 由善知识摄受 不退大乘 由善知识护念 不毁犯菩萨戒 由善知识守护 不随逐恶知识 由善知识养育 不缺减菩萨法 由善知识摄取 超越凡夫地 由善知识教诲 超越二乘地 由善知识示导 得出离世间 由善知识长养 能不染世法 由承事善知识 修一切菩萨行 由供养善知识 具一切助道法 由亲近善知识 不为业惑之所摧伏 由恃怙善知识 势力坚固不怖诸魔 由依止善知识 增长一切菩提分法 何以故?善男子,善知识者,能净诸障,能灭诸罪,能除诸难,能止诸恶,能破无明长夜黑暗,能坏诸见坚固牢狱,能出生死城,能舍世俗家,能截诸魔网,能拔众苦箭,能离无智险难处,能出邪见大旷野,能度诸有流,能离诸邪道,能示菩提路,能教菩萨法,能令安住菩萨行,能令趣向一切智,能净智慧眼,能长菩提心,能生大悲,能演妙行,能说波罗蜜,能摈恶知识,能令住诸地,能令获 诸忍,能令修习一切善根,能令成办一切道具,能施与一切大功德,能令到一切种智位,能令欢喜集功德,能令踊跃修诸行,能令趣入甚深义,能令开示出离门,能令杜绝诸恶道,能令以法光照耀,能令以法雨润泽,能令消灭一切惑,能令舍离一切见,能令增长一切佛智慧,能令安住一切佛法门。 善男子,善知识者 如慈母 出生佛种故 如慈父 广大利益故 如乳母 守护不令作恶故 如教师 示其菩萨所学故 如善导 能示波罗蜜道故 如良医 能治烦恼诸病故 如雪山 增长一切智药故 如勇将 殄除一切怖畏故 如济客 令出生死瀑流故 如船师 令到智慧宝洲故 善男子,常当如是正念思惟诸善知识。复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识, 应发如大地心 荷负重任无疲倦故 应发如金刚心 志愿坚固不可坏故 应发如铁围山心 一切诸苦无能动故 应发如给侍心 所有教令皆随顺故 应发如弟子心 所有训诲无违逆故 应发如僮仆心 不厌一切诸作务故 应发如养母心 受诸勤苦不告劳故 应发如佣作心 随所受教无违逆故 应发如除粪人心 离骄慢故 应发如已熟稼心 能低下故 应发如良马心 离恶性故 应发如大车心 能运重故 应发如调顺象心 恒伏从故 应发如须弥山心 不倾动故 应发如良犬心 不害主故 应发如旃荼罗心 离骄慢故 应发如犗牛心 无威怒故 应发如舟船心 往来不倦故 应发如桥梁心 济渡忘疲故 应发如孝子心 承顺颜色故 应发如王子心 遵行教命故 复次,善男子,汝应 于自身生病苦想 于善知识生医王想 于所说法生良药想 于所修行生除病想 又应于自身生远行想 于善知识生导师想 于所说法生正道想 于所修行生远达想 又应于自身生求度想 于善知识生船师想 于所说法生舟楫想 于所修行生到岸想 又应于自身生苗稼想 于善知识生龙王想 于所说法生时雨想 于所修行生成熟想 又应于自身生贫穷想 于善知识生毗沙门王想 于所说法生财宝想 于所修行生富饶想 又应于自身生弟子想 于善知识生良工想 于所说法生技艺想 于所修行生了知想 又应于自身生恐怖想 于善知识生勇健想 于所说法生器仗想 于所修行生破怨想 又应于自身生商人想 于善知识生导师想 于所说法生珍宝想 于所修行生捃拾想 又应于自身生儿子想 于善知识生父母想 于所说法生家业想 于所修行生绍继想 又应于自身生王子想 于善知识生大臣想 于所说法生王教想 于所修行生冠王冠想、服王服想、系王缯想、坐王殿想 善男子,汝应发如是心,作如是意,近善知识。何以故?以如是心近善知识,令其志愿永得清净。复次,善男子, 善知识者长诸善根 譬如雪山长诸药草 善知识者是佛法器 譬如大海吞纳众流 善知识者是功德处 譬如大海出生众宝 善知识者净菩提心 譬如猛火能炼真金 善知识者出过世法 如须弥山出于大海 善知识者不染世法 譬如莲华不着于水 善知识者不受诸恶 譬如大海不宿死尸 善知识者增长白法 譬如白月光色圆满 善知识者照明法界 譬如盛日照四天下 善知识者长菩萨身 譬如父母养育儿子 善男子,以要言之,菩萨摩诃萨若能随顺善知识教,得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功德,净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深心,长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菩萨根,净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菩萨力,断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障,超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魔境,入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法门,满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助道,修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妙行,发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大愿。 善男子,我复略说,一切菩萨行,一切菩萨波罗蜜,一切菩萨地,一切菩萨忍,一切菩萨总持门,一切菩萨三昧门,一切菩萨神通智,一切菩萨回向,一切菩萨愿,一切菩萨成就佛法,皆由善知识力。以善知识而为根本,依善知识生,依善知识出,依善知识长,依善知识住,善知识为因缘,善知识能发起。 -------------------------------------------------------------------------------- 附录二·《菩提道次第广论》摘录 广论·亲近善士 〔科〕乙四 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分二 丙一 道之根本亲近知识轨理分二 丁一 令发定解故稍开宣说 丁二 总略宣说修持轨理 丙二 既亲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今丁一 令发定解故稍开宣说 《摄决定心藏》云:“住性数取趣,应亲善知识。”又如铎巴所集《博朵瓦语录》中云:“总摄一切教授首,是不舍离善知识。”能令学者相续之中,下至发起一德,损减一过,一切善乐之本源者,厥为善知识。故于最初,依师轨理,极为紧要。《菩萨藏经》作如是说:“总之获得菩萨一切诸行,如是获得圆满一切波罗密多,地忍等持,神通总持,辩才回向,愿及佛法,皆赖尊重为本,从尊重出,尊重为生及为其处,以尊重生,以尊重长,依于尊重,尊重为因。”博朵瓦亦云:“修解脱者,更无紧要过于尊重,即观现世可看他而作者,若无教者亦且无成,况是无间从恶趣来,欲往从所未经之地,岂能无师?” 〔科〕丁一 令发定解故稍开说(由是亲近知识之理)分六 戊一 所依善知识之相 戊二 能依学者之相 戊三 彼应如何依师之理 戊四 依止胜利 戊五 未依过患 戊六 摄彼等义 今戊一 所依善知识之相 总诸至言及解释中,由各各乘增上力故,虽说多种,然于此中所说知识,是于三士所有道中,能渐引导,次能导入大乘佛道。如《经庄严论》云: “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 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 是说学人,须依成就十法知识。此复说为自未调伏 ,而调伏他,无有是处。故其尊重能调他者,须先调伏自类相续。若尔须一何等调伏?谓若随宜略事修行,于相续中有假证德名,全无所益。故须一种顺总佛教,调相续法,此即定为三种宝学,是故论说调伏等三。 其中调伏者,谓尸罗学。《别解脱》云: “心马常驰奔,恒励终难制, 百利针顺衔,即此别解脱。” 又如《分辨教》云:“此是未调所化衔。”如调马师,以上利衔调拢悷马,根如悷马随邪境转,若其逐趣非应行时,应制伏之。学习尸罗,调伏心马,以多励力制令趣向,所应作品。寂静者,如是于其妙行恶行,所有进止,由其依止念正知故,令心发起内寂静住,所有定学。近寂静者,依心堪能奢摩他故,观择真义发起慧学。如是惟具调伏相续,三学证德,犹非完足,尚须成就圣教功德。言教富者,谓于三藏等,成就多闻。善知识敦巴云:“言大乘尊重者,谓是须一,若讲说时,能令发生无量知解,若行持时,于后圣教,能成何益,当时能有何种义利。” 达实性者,是殊胜慧学,是谓通达法无我性,或以现证真实为正。此若无者,说由教理通达亦成。 如是虽能具足教证,若较学者或劣或等,犹非圆足,故须一种德增上者。《亲友集》中作如是说: “诸人依劣当退失,依平等者平然住, 依尊胜者获尊胜,故应亲近胜自者。 所有具最胜,戒近静慧尊, 若亲近是师,较尊胜尤胜。” 如朴穷瓦云:“闻诸善士史传之时,我是向上仰望于彼。”又如塔乙云:“我于惹珍诸耆宿所,而作目标。”是须一种目向上望增上德者。如是六法,是自所应获得之德,诸所余者是摄他德。此亦如云: “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众生苦, 非移自证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脱。” 若除为他说无谬道摄受而外,无有以水洗罪等事。其中四法,善巧说者,谓于如何引导次第而得善巧,能将法义巧便送入所化心中。 悲愍者,谓宣说法等起清净,不顾利养及恭敬等,是由慈悲等起而说,是须犹如博朵瓦告慬哦瓦云:“黎摩子,任说几许法,我未曾受赞一善哉,以无众生非苦恼故。” 具精勤者,谓于利他勇悍刚决。远离厌患者,数数宣说而无疲倦,谓能堪忍宣说苦劳。博朵瓦云:“三学及通达实性并悲愍心,五是主要。我阿阇黎向尊滚,既无多闻复不耐劳,虽酬谢语亦不善说,具前五德故,谁居其前悉能获益。咛敦,全无善说,虽说施愿,唯作是念,今此大众皆未解此,余无所知,然有前五,故谁近能益。”如是若于诸所学处,不乐修行,惟赞学处所有美誉,或其功德以谋自活者,则不堪任为善知识。宛如有人赞美旃檀,谋自活命。有诸欲求妙旃檀者,而问彼曰:“汝有檀耶?”答曰:“实无。”此全无义唯虚言故。《三摩地王经》云: “末世诸苾刍,多是无律仪, 希欲求多闻,惟赞美尸罗, 然不求尸罗。” 于定慧解脱三种, 亦如是说。次云: “如一类士夫,称扬旃檀德, 谓旃檀如此,香相极可爱。 次有诸余人,问如所称赞,旃檀少有耶,诸士夫此问,答彼士夫云:我是称赞香,以求自活命,非我有其香。如是末世出,诸不勤瑜伽,以赞戒活命,彼等无尸罗。”所余三种亦如是说故。如是修行解脱之尊重,乃是究竟欲乐之根本,故诸欲求依尊重者,应当了知,彼诸德相,励力寻求。具其相者,诸欲为作学人依者,亦应知此,励力具足如是德相。 由时运故,具全德者实属难得。若未获得如是师时,将如何耶?《妙臂请问经》云: “如其仅有一轮车,具马于道亦不行, 如是若无修行伴,有情不能获成就。 若有具慧形貌正,洁净姓尊趣注法, 大辩勇悍根调伏,和言能施有悲愍。 堪忍饿渴及苦恼,不供婆罗门余天, 精悍工巧知报恩,敬信三宝是良伴。 诸能完其如是德,于诤世中极稀故, 半德四分或八分,应依如是咒师伴。” 此说所说圆满伴相,八分之一为下边际。铎巴所集博朵瓦语录中,述大依怙说尊重相,亦复同此。故于所说完具圆满诸德相中,随其所应配其难易,具八分者,为下边际。 〔科〕戊二 能依学者之相 第二能依学者,《四百论》曰: “说正住具慧,希求为闻器, 不变说者德,亦不转听者。” 《释论解》云:“说具三法堪为闻器。若具其三,则于法师所有众德,见为功德不见过失。犹非止此,即于德众所有功德,亦即于彼补特伽罗,见为功德非见过失。若不完具如是器相,说法知识虽极遍净,然由闻者过增上故,执为有过。于说者过,反执为德。”是故纵得完具一切德相知识,然于其师亦难了知。若知彼已能亲近者,必须自具是诸德相。 其中正住者,谓不堕党类,若堕党执,由彼蔽覆不见功德,故不能得善说妙义。如《中观心论》云:“由堕党恼心,终不证寂静。”堕党类者,谓贪着自宗,嗔他法派。应观自心,舍如是执。《菩萨别解脱经》云: “应舍自欲,敬重安住, 亲教轨范,所有论宗。” 若念唯此即完足耶,虽能正住,若无简择善说正道,恶说似道,二事慧力,犹非其器。故须具慧解彼二说,则能弃舍无坚实品取诸坚实。若念仅具二德足耶,纵有此二,若如画中听闻法者,全无发趣,仍非其器。故须具有广大希求。释中更加敬法法师,属意二相,开说为五。若如是者可摄为四:谓于其法具大希求,听闻之时善住其意,于法法师起大敬重,弃舍恶说受取善说。此四顺缘谓具慧解,弃舍违缘谓正直住。 是诸堪为尊重引导所有之法,应当观察为具不具。若完具者,应修欢慰;若不具者,须于将来能完因缘励力修作。故应了知能依诸法,若不了知如是德相,则不觉察,由此退失广大义利。 〔科〕戊三 彼应如何依师之理 第三彼应如何依师轨理者,如是若自具足器相,应善观察尊重具否如前说相。应于具相,受取法益。是复有二传记不同,谓善知识敦巴与桑朴瓦。桑朴瓦者,尊重繁多,凡有讲说,即从听闻。自康来时,途中有一邬波索迦说法而住,亦从听闻。徒众白曰:“从彼听闻,退自威仪。”答云:“汝莫作是言,我得二益。”善知识敦巴者,尊重甚少,数未过五。博朵瓦与公巴仁勒喇嘛共相议论,彼二谁善。谓于未修心,易见师过,起不信时,善知识敦巴轨理善美,应如是行。现见此说,极为谛实,应如是学。 〔科〕戊三 彼应如何依师之理分二 己一 意乐亲近轨理分三 庚一 总示亲近意乐 庚二 特申修信以为根本 庚三 随念深恩应起敬重 己二 加行亲近轨理 今庚一 总示亲近意乐 《华严经》说:以九种心,亲近承事诸善知识,能摄一切亲近意乐所有扼要。即彼九心摄之为四。弃自自在,舍于尊重令自在者,如孝子心。谓如孝子自于所作,不自在转,观父容颜,随父自在,依教而行。如是亦应观善知识容颜而行。《现在佛陀现证三摩地经》中亦云:“彼于一切应舍自意,随善知识意乐而转。”此亦是说,于具德前乃可施行,任于谁前不能随便授其鼻肉。 谁亦不能离其亲爱能坚固者,如金刚心。谓诸魔罗及恶友等,不能破离。即前经云:“应当远离,亲睦无常,情面无常。” 荷负尊重一切事担者,如大地心。谓负一切担,悉无懈怠。如博朵瓦教示慬哦瓦诸徒众云:“汝能值遇如此菩萨,我之知识,如教奉行,实属大福,今后莫觉如担,当为庄严。” 荷负担已应如何行,其中分六。如轮围山心者,任起如何一切苦恼,悉不能动。慬哦住于汝巴时,公巴德炽因太寒故,身体衰退,向依怙童称议其行住。如 彼告云:“卧具安乐,虽曾多次住尊胜宫,然能亲近大乘知识,听闻正法者,唯今始获,应坚稳住。”如世间仆使心者,谓虽受行一切秽业,意无惭疑,而正行办。昔后藏中,一切译师智者集会之处,有一泥滩,敦巴尽脱衣服扫除泥秽,不知从何取来干洁白土覆之,于依怙前作一供坛。依怙笑曰:“奇哉,印度亦有类似汝者。”如除秽人心者,尽断一切慢及过慢,较于尊重应自低劣。如善知识敦巴云:“我慢高丘,不出德水。”慬哦亦云:“应当观视春初之时,为山峰顶诸高起处,青色遍生,抑于沟坑诸低下处,而先发起。”如乘心者,谓于尊重事,虽诸重担极难行者,亦勇受持。如犬心者,谓尊重毁骂,于师无忿。如朵垅巴对于善知识画师,每来谒见便降呵责,画师弟子纽摩瓦云:“此阿阇黎于我师徒,特为嗔恚。”画师告云:“汝尚听为是呵责耶?我每受师如此赐教一次,如得黑茹迦一次加持。”《八千颂》云:“若说法师于求法者现似毁咨,而不思念。然汝于师不应退舍,复应增上希求正法,敬重不厌,随逐师行。”如船心者,谓于尊重事任载几许,若往若来,悉无厌患。 〔科〕庚二 特申修信以为根本 第二修信为根本者,《宝炬陀罗尼》云: “信为前行如母生,守护增长一切德, 除疑度脱诸瀑流,信能表喻妙乐城。 信无浊秽令心净,能令离慢是敬本, 信是最胜财藏足,摄善之本犹如手。” 《十法》亦云: “由何出导师?信为最胜乘, 是故具慧人,应随依于信。 诸不信心人,不生众白法, 如种为火焦,岂生青苗芽?” 由进退门,而说信为一切德本。敦巴请问大依怙云:“藏地多有修行者,然无获得殊胜德者,何耶?”依怙答云:“大乘功德,生多生少,皆依尊重,乃能生起。汝藏地人,于尊重所,仅凡庸想,由何能生?”有于依怙发大声白:“阿 底峡请教授。”如其答云:“哈哈,我却具有好好耳根,言教授者,谓是信心信信。”信为极要,其信总之亦有多种,谓信三宝、业果、四谛。然此中者,谓信尊重。此复弟子于尊重所,应如何观?如《金刚手灌顶续》云:“秘密主,弟子于阿阇黎所应如何观,如于佛薄伽梵即应如是。其心若如是,其善常生长,彼当速成佛,利一切世间。”诸大乘经亦说应起大师之想,毗奈耶中亦有是说。此诸义者,谓若知是佛,则于佛不起寻求过心,起思德心。于尊重所,特应弃舍一切寻察过心,修观德心。此复应如彼续所说,依之而行。 “应取轨范德,终不应执过, 取德得成就,执众过不成。” 谓其尊重虽德增上,若仅就其少有过处,而观察者,则必障碍自己成就。虽过增上若不观过,由功德处而修信心,于自当为得成就因。是故凡是自之尊重,任其过失若大若小,应当思惟,寻求师过所有过患,多起断心而灭除之。设由放逸烦恼盛等之势力故,发起寻觅过失之时,亦应励力悔除防护,若如是行,力渐微劣。复应于其具诸净戒,或具多闻,或信等德,令心执取,思惟功德。如是修习,设见若有少许过失,由心执取功德品故,亦不能为信心障难。譬如自于所不乐品,虽见具有众多功德,然由见过心势猛故,而能映蔽见德之心。又如于自虽见众过,若见自身一种功德,心势猛利,此亦能蔽见过之心。 复次如大依怙持中观见,金洲大师持唯识宗,实相分见,由见门中虽有胜劣,然大乘道总体次第及菩提心,是由依彼始得发起,故执金洲为诸尊重中无能匹者。 下至惟从闻一偈颂,虽犯戒等,亦应就其功德思惟,莫观过失,悉无差别。《宝云经》云:“若知由其依止尊重,诸善增长不善损减,则亲教师或闻广博或复寡少,或有智解或无智解,或具尸罗或犯尸罗,皆应发起大师之想。如于大师信敬爱乐,于亲教师亦应信乐,于轨范师悉当发起恭敬承事。由此因缘,菩提资粮未圆满者悉能圆满,烦恼未断悉能断除。如是知已,便能获得欢喜踊跃,于诸善法应随顺行,于不善法应不顺行。”《猛利问经》亦云:“长者,若诸菩萨求受圣教及求读诵。若从谁所听闻受持,施戒忍进定慧相应,或是集积菩萨正道资粮相应,一四句偈,即应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阇黎,随以几许名句文身开示其偈,假 使即于尔所劫中,以无谄心,以一切种,利养恭敬及诸供具,承事供养此阿阇黎。长者于阿阇黎,作应敬重阿阇黎事,犹未圆满,况非以法而为敬事。” 〔科〕庚三 随念深恩应起敬重 第三随念恩者,《十法经》云:“于长夜中,驰骋生死寻觅我者,于长夜中,为愚痴覆而重睡眠醒觉我者,沉溺有海拔济我者,我入恶道示善道者,系缚有狱解释我者,我于长夜,病所逼恼为作医王,我被贪等猛火烧燃,为作云雨而为熄灭,应如是想。”《华严经》说:“善财童子,如是随念痛哭流涕。诸善知识,是于一切恶趣之中,救护于我。令善通达法平等性,开示安稳不安稳道,以普贤行而为教授。指示能往一切智城,所有之道,护送往赴一切智处,正令趣入法界大海,开示三世所知法海,显示圣众妙曼陀罗。善知识者,长我一切白净善法。”应如此文而正随念。一切句首,悉加“诸善知识是我”之语。于前作意善知识相,口中读诵此诸语句,意应专一念其义理。于前经中,亦可如是,而加诸语。 又如《华严经》云: “我此知识说正法,普示一切法功德, 遍示菩萨威仪道,专心思惟而来此。 此是能生如我母,与德乳故如乳母, 周遍长养菩提分,此诸善识遮无利。 解脱老死如医王,如天帝释降甘雨, 增广白法如满月,犹日光明示静品。 对于怨亲如山王,心无扰乱犹大海, 等同船师遍救护,善财是思而来此。 菩萨启发我觉慧,佛子能生大菩提, 我诸知识佛所赞,由是善心而来此。 救护世间如勇士,是大商主及怙依, 此给我乐如眼目,以此心事善知识。” 应咏其颂而忆念之,易其善财而诵自名。 〔科〕己二 加行亲近轨理 第二加行亲近轨理者,如《尊重五十颂》云: “此何须繁说,励观彼及彼, 应作师所喜,不喜应尽遮。 金刚持自说,成就随轨范, 知已一切事,悉敬奉尊长。” 总之应励力行,修师所喜,断除不喜。作所喜者,谓有三门:供献财物,身语承事,如教修行。如是亦如《庄严经论》云:“由诸供事及承事,修行亲近善知识。”又云:“坚固由依教奉行,能令其心正欢喜。” 其中初者,如《五十颂》云: “恒以诸难施,妻子自命根, 事自三昧师,况诸动资财。” 又云: “此供施即成,恒供一切佛, 此是福资粮,从粮得成就。” 复如拉梭瓦云:“如有上妙供下恶者,犯三昧耶,若是尊长喜乐于彼,或是唯有下劣供物,则无违犯。”此与《五十颂》所说符顺,如云: “欲求无尽性,如如少可意, 即应以彼彼,胜妙供尊长。” 此复若就学者方面,以是最胜集资粮故,实应如是。就师方面,则必须一,不顾利养。霞惹瓦云:“爱乐修行,于财供养,全无顾着,说为尊重,与此相违,非是修行解脱之师。” 第二者,谓为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当如实赞师功德等。 第三者,谓于教授遵行无违,此是主要。《本生论》云:“报恩供养者,谓依教奉行。”设若须随师教行者,若所依师引入非理及令作违三律仪事,如何行耶?《毗奈耶经》于此说云:“若说非法,应当遮止。”《宝云》亦云:“其善法随顺而行,于不善法应不顺行。”故于所教,应不依行。不行非理者,《本生论》第十二品亦有明证。然亦不应以此诸理,遂于师所,不敬轻訾而毁谤等。如《尊重五十 颂》云:“若以理不能,启白不能理。”应善辞谢而不随转。如是亲近时,亦如《庄严经论》云:“为受法分具功德,亲近知识非为财。”是须受行正法之分。博朵瓦云:“差阿难陀为大师侍者时,谓若不持大师不着之衣,不食大师之余食,许一切时至大师前,则当侍奉承事大师。如此慎重,其意是在教诲未来补特伽罗。我等于法全不计较,虽少许茶,悉计高低,谓师心中爱不爱念,此是心内腐烂之相。”亲近几时者,如博朵瓦云:“有一来者,是加我担,若去一二,是担减少,然住余处,亦不能成,是须于一远近适中经久修习。” 〔科〕戊四 依止胜利 第四亲近胜利者,近诸佛位,诸佛欢喜,终不缺离大善知识,不堕恶趣,恶业烦恼悉不能胜,终不违越菩萨所行,于菩萨行具正念故,功德资粮渐渐增长,悉能成办现前究竟一切利义,承事师故,意乐加行悉获善业,作自他利资粮圆满。如是亦如《华严经》云:“善男子,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正所摄受,不堕恶趣。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思念者,则不违越菩萨学处。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守护者,胜出世间。若诸菩萨,承事供养善知识者,于一切行不忘而行。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摄持者,诸业烦恼难以取胜。”又云:“善男子,若诸菩萨,随善知识所有教诫,诸佛世尊心正欢喜。若诸菩萨,于善知识所有言教,安住无违,近一切智。于善知识,言教无疑,则能近于诸善知识。作意不舍善知识者,一切利义,悉能成办。”《不可思议秘密经》中亦云:“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应极恭敬,依止亲近承事尊重。若如是者,闻善法故成善意乐,及由彼故成善加行,由是因缘,造作善业,转趣善行。能令善友,爱乐欢喜。由是不作恶业,作纯善故,能令自他不起忧恼。由能随顺护自他故,能满无上菩提之道,故能利益趣向恶道诸有情类。是故菩萨应依尊重,圆满一切功德资粮。”复次由其承事知识,应于恶趣所受诸业,于现法中身心之上,少起病恼,或于梦中而领受者,亦能引彼令尽无余。又能映蔽供事无量诸佛善根,有如是等最大胜利。《地藏经》云:“彼摄受者,应经无量俱胝劫中,流转恶趣所有诸业,然于现法因疾疫等,或饥馑等,损恼身心而能消除,下至呵责,或唯梦中亦能清净。虽于俱胝佛所,种诸善根,谓行布施,或行供养,或受学处,所起众善,然彼仅以上半日善,即能映蔽承事尊重,成就 功德不可思议。”又云: “诸佛无量功德神变,应观一切悉从此出, 是故应如承事诸佛,依止亲近供事尊重。” 《本生论》亦云: “悉不应远诸善士,以调伏理修善行, 由近彼故其德尘,虽不故染自然薰。” 博朵瓦云:“我等多有破衣之过,如拖破衣,惟着草秽,不沾金沙。其善知识,所有功德,不能薰染,略有少过,即便染着。故于一切略略亲近,悉无所成。” 〔科〕戊五 未依过患 第五不依过患者,请为知识若不善依,于现世中,遭诸疾疫非人损恼,于未来世,当堕恶趣,经无量时受无量苦。《金刚手灌顶续》云:“薄伽梵,若有毁谤阿阇黎者,彼等当感何等异熟?世尊告曰:金刚手,莫作是语,天人世间悉皆恐怖,秘密主,然当略说,勇士应谛听。我说无间等诸极苦地狱,即是彼生处,住彼无边劫,是故一切种,终不应毁师。”《五十颂》亦云: “毁谤阿阇黎,是大愚应遭, 疾疠及诸病,魔疫诸毒死, 王火及毒蛇,水罗叉盗贼, 非人碍神等,杀堕有情狱。 终不应恼乱,诸阿阇黎心, 设由愚故为,地狱定烧煮。 所说无间等,极可畏地狱, 诸谤师范者,佛说住其中。” 善巧成就寂静论师所造《札那释难论》中,亦引经云: “设唯闻一颂,若不执为尊, 百世生犬中,后生贱族姓。” 又诸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如《现在诸佛现证三摩地经》云:“若彼于师住嫌恨心,或坚恶心,或恚恼心,能得功德,无有是处。若不能作大师想者 亦复如是。若于三乘补特伽罗,说法比丘,不起恭敬,及尊长想,或大师想者,此等能得未得之法,或已得者,令不退失,无有是处。由不恭敬,沉没法故。”设若亲近不善知识及罪恶友,亦令诸德渐次损减,一切罪恶渐次增长,能生一切非所爱乐,故一切种悉当远离。《念住经》云:“为贪嗔痴一切根本者,谓罪恶友,此如毒树。”《涅槃经》云:“如诸菩萨怖畏恶友,非醉象等,此唯坏身,前者俱坏善及净心。”又说彼二,一惟坏肉身,一兼坏法身。一者不能掷诸恶趣,一定能掷。《谛者品》亦云: “若为恶友蛇执心,弃善知识疗毒药, 此等虽闻正法宝,呜呼放逸堕险处。” 《亲友集》云: “无信而悭吝,妄语及离间, 智者不应亲,勿共恶人住。 若自不作恶,近诸作恶者, 亦疑为作恶,恶名亦增长。 人近非应亲,由彼过成过, 如毒箭置囊,亦染无毒者。” 恶知识者,谓若近谁能令性罪遮罪恶行,诸先有者不能损减,诸先非有令新增长。善知识敦巴云:“下者虽与上伴共住,仅成中等,上者若与下者共住,不待劬劳,而成下趣。” 〔科〕戊六 摄彼等义 第六摄彼等义者,世遍赞说尊长瑜伽教授者,应知即是如前所说。若一二次,修所缘境,全无所至。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须恒亲近,无错引导,最胜知识。尔时亦如伽喀巴云:“依尊重时,恐有所失。”谓若不知依止轨理而依止者,不生利益反致亏损。故此依止知识法类,较余一切极为重要。见是究竟欲乐根本,故特引诸无垢经论,并以易解,能动心意,符合经义,诸善士语,而为庄严,将粗次第,略为建设。广如余处,应当了知。我等烦恼极其粗重,多不了知依师道理,知亦不行,诸闻法者,反起无量依师之罪,即于此罪亦难发生悔防等心。故应了 知如前所说,胜利过患,数数思惟,于昔多生,未能如法依止诸罪,应由至心而悔,多发防护之心。自应励备法器诸法,数思圆满德相知识,积集资粮,广发大愿,为如是师,乃至未证菩提以来摄受之因。若如是者,不久,当如志力希有常啼佛子,及求知识不知厌足善财童子。 附录三·《菩提道次第略论》摘录 略论·甲四之乙初 依止善知识法为道之根本 丙初 令生决定故略为开示 丙二 略示修法 今初 于弟子身心中,但能生起一分功德,减损一分过失,以上一切安乐妙善之根本,皆由善知识教导之力,故于最初修依止法极为重要。 此中分六 丁初 所依善知识之相 丁二 能依弟子之相 丁三 依止法如何 丁四 依止之胜利 丁五 不依止之过患 丁六 总明其义 今初 诸经论中,就各各乘,虽有多说,然于此处所示,乃为须于三士道渐次接引而导至大乘佛地之善知识也。《庄严经论》云: “知识须具戒定慧,德胜精进教富饶。 通达真实善说法,悲悯为体断疲厌。” 此谓弟子须求得一具足十法之善知识而依止也。若自未调伏而能调伏他者,无有是处。彼调御他人之师,先须自能调伏。若尔,云何以自调伏耶?倘随分修习,于身心有一分证德之名者,不能真实饶益于他,须顺佛教总相,如戒等三 学,以调伏身心,彼调伏者,即是戒学。如《别解脱经》云: “心马难制止, 勇决恒相续, 别解脱如衔,有百针极利。” 当如调马之师,以坚利之衔勒,调伏根随邪境。如调野马,制伏于其所不应行,于应行处,努力进趣。由学此戒,则能调心。具定者,谓于善恶行之止作,依于正念正知,心内寂住,定学随生。具慧者,谓依于止,观察真谛,净慧即发。如是虽具三学证德,尚嫌不足,复须博通三藏,具足多闻。如格西敦巴云:“大乘师者,须任说一事,皆能贯通无量经义。正修持时,了知三学之差别功能、成何利益、现于所化之机、其心行为何状况。”通达真实或教理者,谓以胜慧达法无我,或由现量证得,此若未能,即以教理而能通达者,亦可也。又虽通达教理,若功德劣于弟子,或仅与相等,亦为不足。故师须具胜于弟子之德。《亲友集》云: “所依逊己反成退,平等相依住中流, 依较胜者获胜德,是故当依胜己者。 具戒得寂定,及以殊胜慧, 若依此胜师,当超此胜者。” 如普穹瓦云:“我闻前辈传记时,自然生起向上心。”又塔懿云:“惹真寺诸尊宿,为我及诸后学视线所集。”故善知识之功德,有须胜于己之必要。 上之六德,仅是为师者成就自利之相,其余则为摄受他之功德。如云: “佛非水洗众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 非将己德移于余,唯为说法令解脱。” 如颂所言,善知识欲成熟他人,除为开示正法,令其随顺修持之外,更无以水洗罪等事也。彼四法内善说法者,谓于引导弟子之次第善巧,复能将己法义,运入于所化有情心中。具悲悯者,即说法之意念清净,非为名利承事。博朵瓦呼井拏瓦曰:“里抹补,我随说几许法,未曾一次自觉善哉,但观众生无不是苦恼者。”言精进者,作他义利坚固勇悍也。断疲厌者,数数宣说不生疲倦,能忍宣说之难行故。博朵瓦云:“具三学,通真实,及有悲心,五者为主。我漾尊滚阿 阇黎,既无多闻,难忍疲厌,闻者不解其言,但以具前五德故,凡亲近者,皆得受益。又宁敦师不善辞令,纵为施主咒愿一次,众亦不识所言谓何。其不善于说法如此,然以具前五德故,亦能饶益徒众。”彼众德全具之师,处此末法,虽不易得,但亦莫依过失增上及功过相等者,必须依止功较增上者。然师为万善之根本,诸欲依师修心者,当知彼师应具之相励力访求。而欲为弟子作依止者,于具彼诸相之因,亦当勉焉。 丁二 能依弟子之相 《四百颂》云: “质直具慧求法义,是则名为听法器, 不将说法师功德,执为过谬听亦然。” 谓能依者相,具斯三德可称法器,则不但不将说者功德执为过失,亦不将听者之功德执为过谬。器相若缺,则师虽极清净,以弟子自身过故,必至见为过失,或将说者之过失,复执为功德焉。言质直者,谓不堕党类,若为堕类所蔽,则不能察见功德,亦不获善说之义。如《中观心论》云: “以堕类故心热恼,终无通达寂灭时。” 堕类谓分派别,贪爱于自之一类一派,及嗔恼于他之一类一派,当自观心,有则改之。虽能住质直,若无分别善说正道、恶说似道之慧力者,犹非其器,故须有了解彼二之慧也。又虽有住质直具慧二相,不能如教而修,仍非其器,故须具求法意乐也。释中加入敬法及师,善摄心听二事为五。如是则为求法义利、善摄心听、敬法及师、取舍善恶说之四也。第四之取善说即具慧,舍恶说即住质直。自审可受师长引导能依之诸相为全与不全,若全则欢喜进修;若不全者,后当徐于求全之因加功努力焉。 丁三 依止法如何者 如是具能依相堪为法器者,当观其师于上说之相具足与否。若具相者,可受法乳。 其依止法分二 戊初 意乐依止法 戊二 加行依止法 初又分二 己初 净信为本 己二 念恩生敬 今初 《宝炬陀罗尼》云:“信为前导有如母,出生长养诸功德。”谓以信故,能令功德未生者生,生者安住,辗转向上增长也。《十法经》云: “以何到佛地,信为殊胜乘, 是故具慧者,当随净信修。 于诸不信人,不能生白法, 如火烧种子,岂复发青芽。” 此谓从行止门中,信为一切功德根本也。总则对于三宝、业果、四谛等生信,有其多种。此中言信,盖信于师也。然对师应如何而信耶?《金刚手灌顶经》云:“秘密主,学人于阿阇黎应作何观?当视如佛。”诸大乘经及律藏皆作是说。此义云何?谓常人于佛,皆不致生起寻过之心,而能思其功德,于师亦应尔,故须视师是佛。前经又云: “当持师功德,无寻师过失, 观德得成就,察过不得成。” 设以放逸或烦恼炽盛等过,忽起寻过之心,应当励力忏改防护。如是修习,纵见稍有过失,以念德心盛故,亦不能障碍信心。譬如阿底峡见解为中观派,金洲大师见解为唯识派,就见而论,虽有胜劣,然大乘道之次第及菩提心,皆系依彼学得,故认金洲为其诸善知识中之法恩最大,无可与比对者焉。 己二 念恩生敬 《十法经》云:“于久远驰骋生死中寻求我者,于长夜痴暗睡眠中醒觉我者,于陷溺有海拔济我者,于三界牢狱解放我者,我入恶道示以善道,我有疾病为作良医,我为贪等猛火所烧为作云雨而息灭之,应如是思。”《华严经》云: “我此善友说法人,诸法功德为开示, 菩萨威仪总为说, 一心思惟而来此。 能生善行如我母,哺功德乳如乳母, 菩提支分教修习,此诸知识遮损恼。 解脱老死如妙药,亦如帝释降甘霖, 令我增善如满月,开显涅槃似日明。 心于怨亲固如山,亦如大海不荡动, 救护一切如船师,善财如是思惟来。 菩萨令我发大心,佛子令起求菩提。 我此知识佛所赞,以是善心而来此。 救护世间如勇士,又如商主众所依。 与我安乐开慧眼,以此善心事知识。” 吾人参谒善知识时,应念此偈颂辞句,但将善财换取己名诵之。 戊二 加行依止法 如《事师法五十颂》云: “此何须繁说,随师喜当作, 不喜者悉止,于彼彼励力。 成就随阇黎,持金刚亲说。 知己一切事,悉敬奉师长。” 总之,师喜者作,不喜者勿作是也。于喜者作复分三门:谓内外财供,身口给侍,如教修行也。又《庄严经论》云:“当以财利及承事,如教修行依知识。”其中初者,如《五十颂》云: “又复于师所, 乐行于喜舍, 不吝于己身, 何况于财物。” 又云: “若于灌顶师,三时伸礼奉, 则为已供养,十方诸如来。” 其次洗擦、按摩、侍疾、称扬功德等,名身口给侍。第三如所教授,不违修行,是三门之中此为主干。《本生经》云:“报恩供养者,谓如教修行。” 丁四 依止之胜利者 由如法依止善知识故,得近佛位,诸佛悦豫,常遇善知识,不堕恶趣,速断一切烦恼恶业,不背菩萨行,常具正念,功德资粮渐渐增长,成办现前究竟一切义利。复次,敬事善知识者,先时所积当受恶报之业者,能于此世身心少感不安,或梦受微苦,即可转灭令尽。此之善根,较诸供养无量佛陀尤为超胜,胜利之大如是也。 丁五 不依止之过患 若不如法依师,此世易为病扰,或为魔侵,后世堕于恶趣,感受无量苦恼。《五十颂》云: “勿令阿阇黎,少分生烦恼, 无智相违背,定入阿鼻狱。 受种种极苦,说之深可怖, 由谤阿阇黎,于中常止住。” 又经云: “但闻四句颂,若不奉为师, 复次,诸未生之功德不生,诸已生者失坏,当与不善知识及恶友为侣,亦令功德损灭,过失增长,生出多种不可爱乐之事,故于一切能感苦果之因悉应断之。 丁六 总明其义 须知共所称许之喇嘛瑜伽教授者,即如上说。若仅少次缘念,殊嫌不足,必行者心生决定,于具德引导不错之善知识,应长时依止。如伽喀巴云:“依师时恐有所失而折本。”盖不知依止法,将无利而有亏损。此依师法,比较余法尤为重要,以其为究竟利乐之根本故。我辈烦恼粗重,又不知事法师,或知而不行,多生众罪,此须努力忏改防护。诚能如是,不久当如常啼菩萨,及求善知识无厌足之善财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