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九乘次第论集:序 |
 
九乘次第论集 序
《宁玛派丛书》总序 近年西藏密宗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宁玛派的“大圆满”(Dzogpa Chenpo)亦同时受到欧、美、日学者的重视。于是研究“大圆满”及宁玛派教法的外文书籍不断出版,研究文章亦于各学术机构的学报发表。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接触到的书刊文献,绝大部分都未能如实说明“大圆满”的修持见地——“大中观见”(Maha Madhyamaka),于修持上亦未能说出次第修习与次第见地的配合。因此便令到“大圆满”这一法系,在大乘佛教中地位模糊。 事实上,“大圆满”与汉土的禅宗同一渊源。即是说,他们本属同一见地的印度大乘修持系统,即文殊师利不可思议法门。传入汉土的成为禅宗,传入西藏则成为宁玛派的“大圆满”。——因此“大圆满”的修持,跟藏密其他教派的修持有所不同,可谓独树一帜。也因此,汉土禅宗于六祖慧能以前,以《楞伽经》印心,而宁玛派亦判《楞伽经》为“大中观”见地的根本经典。 本丛书的编译,即据宁玛派近代法王敦珠宁波车(H. H. Dudjom Rinpoche 1904-1987)的传授,分“见”、“修”两部编成。在“见”的部分,着重阐释“大中观见”,即“如来藏”思想的真实义,使读者能了解此印度佛学系统中的重要思想,以及其与禅宗修持、“大圆满”修持的关系。 至于“修”的部分,则选译宁玛派历代祖师的论著,及诸岩传法要。如是配合“大圆满四部加行法”——即外加行、内加行、密加行、密密加行。凡此皆为印度传入西藏的次第止观法门。 本丛书将陆续编译出版,望能荟萃“大圆满”理论与法要的重要典籍,以期文殊师利菩萨不可思议法门能重光于汉土。 序一 佛教显密二乘教说圆满,于各地传播增长。如西藏即为佛教传播之地,具足尽人皆知的能仁珍宝教说体系。 唯香港(译按:此实泛指汉土)一些佛法事业的追随者,惑于“自空见”及“他空见”的教派安立,如是片面执持,即有远离双运中道且有易趋外道的危险。 故由无畏金刚(译按:此为谈锡永上师的法号)主持编译,关于九乘(次第)的详释,以及整套丛书,包含九乘次第的见、修、行三者,及下、上、不共三类详注,深信其可靠无疑,实能令广大佛教众得大利益。 西藏雪乡·多康·类乌齐·说法沙门阿旺隆多饶杰(译按:此为堪布福德力王宁波车的法号)于西元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九日造 吉祥 (许明银译) 序二 心法为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 即言即行 福乐自追 如影随形 ——佛陀① 人的实相即是心性,而非色身或心识所显。此心性于此身取此期生命如过客。当身体衰死时,此心即便离开,随轮回而取下一期生命。 总括而言,操纵我们如幻戏般日常生活的便即是此心。若此心谓:“我想到花园去。”身体便走向花园。若此心平和,则我们的语言亦平和。具嗔恨心者,其人亦鲜会伸出利他之手或说祥和之语。无休不定之心,则实难体味憩静安逸之境。 《喜金刚续》②云: 众生即是佛 但为外障蔽 外障若清除 众生仍是佛 依大乘教法,心于其真空自性中证觉(成佛)。自无始以来,此心如虚空广大、无所缚、具一切相智且周遍法界。此即究竟清净,法界真如。一切法之有与非有皆离范限,以其与广大真如本性一体故,此即为本初佛的究竟境界。能圆满证悟此本性者,即无一外法能动摇其寂静本性与大乐功德双运之境。如是之心能藉一切相智力法尔尽见一切法,因无有边见障限故。 《宝性论》③云: 过失似客尘 功德应其性 本初及后际 不变其胜义 然而,若心识执本觉为客体,而不知其为法尔,且实与自身无二无别,则生起能所二边虚妄见。此边见障蔽实相本来面目,并引发无休止世间轮回,依循业力因果律如梦运作。此为轮回之根,亦即世间生命循环显现之源。一旦困于轮回,妄念及苦受日增,由是增上执着与追求、爱恶等负面情绪燃起,触动无止惶恐与希求的创伤,堕于痛苦与兴奋等经验的险坑。 我们的生命,其实是外在环境的奴隶,让自己沉溺于外在环境造成的情绪困扰中。外在因素或多或少成为幻戏中的操纵者,而我们的心性反而成为戏中受操纵的傀儡。生命再没剩下一丝自由、安详、喜悦或明觉。 若我们希望由心性带领生命,必须先找到我们真正的中心,亦即安详喜悦的心境。若我们希望发见心的如实本性,必须了悟明觉与空性双运的心性。证悟的方法为行持正确的思维、正确的觉受及正确的行为。若我们住于此道,则易清净客尘障缚,并能唤醒我们常住的真实本性。 修行道上,有不同的法门以适应不同的人,此即何以佛教开展出种种不同的法门,如九乘中各次第。 九乘次第:据西藏旧传佛教(宁玛派),佛法可归类为二,即显乘和密乘的教授。显乘教授复分为三,而密乘则复分为六。 雅里班禅莲花自在写道④: 依大圆满古传授 声闻缘觉菩萨乘 是为因乘各别见 事行瑜伽三外密 大瑜伽密为父续 无比瑜伽为母续 无上瑜伽无二续 此乃密乘三内密 显三乘:(甲)声闻乘许补特迦罗无我,然却立一实存的刹那相续心识为“我”,并许外境实具极微。(乙)缘觉乘(辟支佛)许补特伽罗无我,亦许法无我,然却以刹那相续的心识为实有。此二乘行人择居僻静处,修习四圣谛而欲证自解脱。(丙)菩萨乘许人法二我皆空。行者修习六波罗蜜多,并尽形寿作利他事业。 密六乘:初三乘为三外密,后三乘为三内密。有等教派认为外密三乘不习生圆二次第。然据龙青巴尊者的著作所言,外密乘如瑜伽密亦修习二次第,唯分别各有修习重点,非双运而修。 三外密:(丁)事密于胜义谛视一切法为显空双运,于世俗谛则视本尊为主人,以其功德清净一切所显。行者着重色身之清净。(戊)行密视一切法为显空双融,然较事密体证更深。行者观想对生本尊,并接受如友伴的本尊加持。(己)瑜伽密行者于胜义谛视本尊与自身平等。于世俗谛,则观自身成本尊,复迎智慧尊融入其自身。 三内密:(庚)大瑜伽以一切法为诸佛身、语、意之显现,并以空性为胜义谛。此乘着重生起次第为善巧方便之修习,视自身之身、语、意如同本尊。此外亦有圆满次第之修习,尤重修气以证乐、明、无念相融之境,此为圆满次第之精粹。(辛)无比瑜伽视一切法即界智双融的本觉大乐心性。行者藉二次第修习而证悟乐、明、无念的本觉智,然仍着重圆满次第中修金刚身之脉、气、点为方便。 大圆满:一、无上瑜伽为第九乘,即诸乘之巅。行者自心识中认知法性,即心之真实自性,并依此为道。如是修习,即能圆满证悟法性,亦即法界之究竟实性。 龙青巴尊者写道⑤: 法界实相即心性 从本无生亦离苦 见心本性即解脱 此外更无应住处 无畏洲尊者亦写道⑥: 超越心性之法性 是即不共大圆满 法性澄明智慧,即显空双运。此含容三身佛之体性:其如虚空广大之本性为法身佛;其光明澄澈之自相为报身佛;其本觉大悲之力用为化身佛。 以证果之修行道而言,较高次第的修习比较低次第更为有力、直接及迅捷。据龙青巴尊者言⑦,能证悟大圆满之本觉心,即已圆满诸次第修习,因高层次之次第已总摄低层次之利益。 大圆满以心之如实本性为法性,即圆满觉悟之本性。此法性似与唯识宗所极成之佛性相类。然大圆满不视真如心性为极成建立,实为离戏论之觉性,中观应成派之主要见地即此。龙青巴尊者亦明说大圆满见与中观应成派之见地两不相违⑧。 大圆满为九乘次第之巅,然大部份行者皆须由最低次第起修,逐级而上以证悟。纵使真如实相的证悟为顿悟,然欲达此顿悟之境,则仍须经各次第之渐次修习。此即何以低次第的修习实为高次第修习不可或缺的踏脚石。更且,我们多为尚未适合修习大圆满的根器,故低次第之修习,即堪为唯一合适之道。 复次,欲顿证大圆满,并能恒持及圆满此证境,我们大多需要经过不同次第之微妙体验,以除去层层边见习气。是故欲证悟大圆满,并圆满此证悟者,必须依止具德上师之个别教导,而不应妄自根据书籍或公开讲授之内容而修习。 于西藏,具德之大圆满上师不会对非根器之行人教授大圆满,及让其阅读有关典籍。若行者于经过修习而证悟各次第之果以前,已对此先有知识层次的认知,则变成概念,以后便难分辨行者已如实证悟,抑还只是未成熟时的知识概念形成具作意之体验而已。是故若行者认真欲求如实证悟,具足资粮前理应避免有关大圆满实修及各次第证量之文字或讲授。 修习较低之次第,能得苦灭,然仍未得正觉。欲证正觉,则须修习较高之次第,然此亦须经最少多生以至累世修习。修习大圆满却能令行者于数年间证得正等正觉。 有等大圆满祖师于其死时不示现瑞相。然亦有选择以下三种瑞相之一以利益有情:(甲)于大圆满传承史上,记载祖师于死时成就虹光大迁转身,即色身化作虹光身而对有缘众生显现及作利益。(乙)有等行者证得虹光身,于死时色身完全消融成彩虹光蕴,只余须发及指甲。(丙)复有行者于火化后留下舍利及骨宝以示其证量。已证悟之成就者,具足三身佛(之体性)及五智,并利益一切有情。 我能为无畏金刚上师所编《宁玛派丛书》中的《九乘次第论集》作此简短序文,实感荣幸及喜悦。愿此短文能作为西藏佛教宁玛派九乘次第教授的扼要概说。 义成活佛宁波车于佛乘基金会 (邵颂雄译) ① 见《法句经》上,双要品。 ② 《喜金刚续》页二二前第三行。 ③ 译文依谈锡永《宝性论新译》,页八一。 ④ 《三律仪》页二前第三行。 ⑤ 《心性自解脱》页四前第一行。 ⑥ 《功德藏广释》页四二后第四行。 ⑦ 《法界藏》页六二前第四行。 ⑧ 同前书,页十七后第一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