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82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82

 

  亥三、所依(分二科) 天一、标列二依

  入息出息有二所依。何等为二?一身、二心。

  这是第三科「所依」。第一科是辨入出息的「种类」,第二科是「因缘」,现在是第三科「所依」。「入息出息有二所依」,我们的生命体上有入息、有出息,这个入出息有二个事情、有二件事是它的依止处;就是它在什麽地方入出息呢?就是这麽一句话。「何等为二」是那二种事情呢?「一身、二心」就这身体和心,这二件事是入出息的依止处。这是「标列二依」。下面第二科,「释其所以」分三科,第一科「标义」。

  天二、释其所以(分三科) 地一、标义

  所以者何?要依身心入出息转,如其所应。

  「所以者何」?这个「身」和「心」为什麽是入出息的依止处呢?「要依身心入出息转」,事实上就看出来,「要依身心」为依止处,才有入息出息这二件事的出现。「如其所应」,但是另外还有个「如其所应」;看《披寻记》。

  《披寻记》九一六页:

  要依身心入出息转如其所应者:入出息转非唯依身、非唯依心,是故前说有二所依,然亦非唯依身心转,由诸有情业差别故,或时不转,是故说言如其所应。如下妨难,其义可知。

  「要依身心入出息转如其所应者:入出息转非唯依身、非唯依心」,我们的入息出息的活动,不但是依赖身体,不但是依赖心裡。「是故前说有二所依」,所以前边还有二个说法,有「牵引业」还有「脐处孔穴」有这样事情。「然亦非唯依身心转」,这就看出来,不但是依身心活动。「由诸有情业差别故」,由于一切众生他所创造的业力不一样故。「或时不转」或者有的时候他就不活动了。譬如说:是色界的第四禅就没有息的活动、是第四禅,无色界的四空定还有灭尽定,都是没有出入息的,是他另外一种业力。「是故说言如其所应」,所以随他的不同的业力,就会有不同的情况的。「如下妨难,其义可知」像下面文会提到这件事,也有这个困难,可以明白了。

  这是「标义」,以身心为依止处的道理。下边「遮非」。

  地二、遮非

  若唯依身而息转者;入无想定、入灭尽定、生无想天诸有情类,彼息应转。若唯依心而息转者;入无色定、生无色界,彼息应转。若唯依身心而转、非如其所应者;入第四静虑、若生于彼诸有情类、及羯罗蓝頞部昙闭尸等位诸有情类,彼息应转。然彼不转。

  「若唯依身而息转者」还有个「如其所应」,若是唯独这个息在身上活动,这样子。「入无想定、入灭尽定、生无想天诸有情类,彼息应转」,这个众生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在四禅裡面修无想定成功了的人,成功了以后他入了灭尽定,他的心不动了,但身体还在;你说「唯依身」转,他有身体的存在,他应该有出入息啊!但是没有。「入灭尽定」也是没有这个息,也没有这个出入息的活动,但是他身体还是存在的。「生无想天诸有情类」,入灭尽定是在人间,他若死掉了以后生到无想天去,生到无想天前半劫入无想定,以后就是一直在无想定裡面。他五百大劫的寿命他一直在定裡边,他也没有息的存在,但是身体是在。所以这个入无想定的有情,入灭尽定的有情,生无想天的「诸有情类」,「彼息应转」他的出入息应该出现才是对的,因为他有身体啊!所以从这裡看呢,不可以「唯依身而息转」的。

  「若唯依心而息转者」,如果是唯独是依赖有心的活动,就有出入息的活动,若这样的话。「入无色定、生无色界,彼息应转」,这个入无色定的人就是无色界天,入了无色定生到无色界天的人,他是没有身体了,他这心还是有,这个第六意识还是活动的。「若唯依心而息转」那麽他们「彼息应转」,那些人应该有出入息的活动,但是事实上没有。

  「若唯依身心而转,非如其所应者」,如果唯独是又有身、又有心就会有出入息的活动。「非如其所应者,入第四静虑,若生于彼诸有情类,及羯罗蓝頞部昙闭尸等位诸有情类,彼息应转」。这个入第四静虑的众生,他的身体也是有,他也有第六识活动,是「唯依身心而转」,那麽入第四静虑的人应该有出入息,这个入第四静虑是在人间得第四静虑的人。「若生于彼诸有情类」,就是得第四静虑的人死掉了,生到色界第四静虑去,所以「若生于彼诸有情类」也应该有息转。「及羯罗蓝頞部昙闭尸等位」,这是在我们人间这胎生的众生,一共有八个阶级,现在说出来第三个位子,「羯罗蓝、頞部昙、闭尸」三个位子,这「等」就等其馀的五个位子。这些众生也是有身有心的,那麽「若唯依身心而转」,他们「彼息应转」,他们的出入息也应该都有,「然彼不转」然而这些人没有息的出入;这可见这小孩子降生以后才有出入息,在母腹裡面、在母胎裡面是没有出入息。

  地三、结成

  是故当知要依身心、入出息转,如其所应。

  这是结束这一段文。所以应该知道这个出入息是要依赖「身心」才有出入息转;但是还要「如其所应」,就是有的众生还是,他有身有心而没有出入息,有这个事情。

  亥四、行别(分三科) 天一、标

  入息出息、有二种行。

  一共是分六科,第一科「种类」,第二科「因缘」,第三科「所依」,现在第四科「行别」,分三科,第一科「标」。这个入息和出息有二种行相。这是「标」,下面是「徵」。

  天二、徵

  何等为二?

  天三、列

  一者入息向下而行;二者出息向上而行。

  「一者入息向下而行」,这是第三科「列」出来。这个「入息」,是由鼻或者是口「向下」,向脐轮那个方向去走、去活动。「二者出息向上而行」,是由脐轮向鼻、向口,向这方面活动。这是列出来。下边是第五科「地别」,分四科,第一科「标」。

  亥五、地别(分四科) 天一、标

  入息出息、有二种地。

  这个入息出息有二种地;这个「地」也就是所依靠的、所依止的地方。

  天二、徵

  何等为二?

  这是「徵」。

  天三、列

  一麤孔穴、二细孔穴。

  这以下第三科列出来。那两二个地呢?这个「麤孔穴」是一个地,二是「细孔穴」这是又一个地,这二个地。下面第四科解释,先解释「麤孔穴」。

  天四、释(分二科) 地一、麤孔穴

  云何麤孔穴?谓从脐处孔穴乃至面门鼻门;复从面门鼻门乃至脐处孔穴。

  「云何麤孔穴?谓从脐处孔穴乃至面门鼻门」,这是「麤孔穴」,从这个肚子上脐这个地方有孔穴,乃至到面门,一直通到口通到鼻。「复从面门鼻门乃至脐处孔穴」,那麽这个就是「入息」,又从面门的口和鼻门的孔,又入到脐处的孔穴。

  这是说「麤孔穴」。现在第二说这「细孔穴」。

  地二、细孔穴

  云何细孔穴?谓于身中一切毛孔。

  「云何」叫做「细孔穴」呢?「谓于身中一切毛孔」都是气息出入的通道,都有息的出入的。

  亥六、异名(分四科) 天一、标

  入息出息、有四异名。

  这是第六科「异名」,分四科,第一科「标」。「有四异名」标出数目,第二科是「徵」。

  天二、徵

  何等为四?

  天三、列

  一名风,二名阿那波那,三名入息出息,四名身行。

  这第三科是列出来,列出来这四个名字。一个名字是叫「风」。「二名阿那波那」,「阿那波那」翻个持来持去。「三名入息出息」,这是第三个名字。「四名身行」,你有入出息你这身体才能动,这是「身行」。

  天四、辨

  风名一种、是风共名;馀之三种是不共名。

  「风名一种」。这第四科是「辨」,再解释一下。这个四个名字裡边第一个「风」的名字,「是风共名」,是这个息风共同的名字,不管阿那波那也是风,入出息也是风,身行也是风,都是共同的名字。「馀之三种是不共名」,其次持来持去、入息出息、身行,这是不同的名字,是有点不同的意思。

  这个阿那波那叫持来持去,是说你用这个方法修行能令你的心不乱,所以叫做「持」,是这个意思。这个入息、出息,只是说这个息入出。第四个说身行,因为入出息,身才能活动,其实都是这一回事情。这是第六科说完了。

  戌二、明修过患(分四科) 亥一、标

  修入出息者、有二过患。

  这是第二科说这入出息的过患。第一科「辨入出息」,现在第二科「名过患」。

  「修入出息者」,就是我们佛教徒感觉到有这个需要,或者喜欢用这个方法来摄心,可是有二种过患,有二种过失令你不舒服。这是「标」,下面第二科「徵」。

  亥二、徵

  何等为二?

  亥三、列

  一太缓方便,二太急方便。

  这是列出来。下面第四科解释,分二科,第一科先解释「太缓方便」。

  亥四、释(分二科) 天一、太缓方便

  由太缓方便故生起懈怠,或为惛沉睡眠缠扰其心,或令其心于外散乱。

  「由太缓方便故生起懈怠,或为惛沉睡眠缠扰其心」,这个「太缓方便」就是,你不是认真的修这个入出息,你心裡面不那麽注意这件事,那麽就会「生起懈怠」,就是不修数息了;本来打的主意是修入出息,结果你没有认真的关係,就是懈怠了。那麽你这心不念这个入出息;你心不念入出息的时候,这时候会出现什麽现象呢?或者是「惛沉」了,或者是「睡眠」了。这个「惛沉」,你是盘坐、盘腿坐想要修这个入出息,正在修这个入出息,那麽这「惛沉」来了,你这个念不能念这个入出息了,这个念力减退了就惛沉了,就不知道所缘境了。这个「睡眠」,就是惛沉厉害了,就根本就放下去睡觉去了;其实睡眠和惛沉是一样,但是有一点不同。「缠扰其心」,这二种随烦恼缠扰这个人的心,令他迷迷煳煳的。

  「或令其心于外散乱」,如果你修入出息的时候,你「太缓」的关係,你这念心所不念这个入出息了,就会出现或者就会「令其心于外散乱」,这个念入出息是内,现在不念入出息了,就对外边的色声香味触去攀缘去了,所以心就散乱了。这是由于「太缓方便」,就是你没能认真的念这个入出息,所以叫做「太缓」。

  天二、太急方便(分二科) 地一、标

  由太急方便故;或令其身生不平等,或令其心生不平等。

  这是第二科「太急方便」,先是「标」。「由太急方便故」,就是你用心用的太厉害,用的心力太过了。太过的时候,你念这个入出息的时候念得不自然,你特别的用力。「或令其身生不平等」,你念过头了,会有什麽现象呢?就令其身体生出来一个「不平等」不自然的境界,或者就是紧张了。「或令其心生不平等」,你身体不自然了,这心也就受到生理的影响,也就紧张,这身心都有一点不自然、不调和了。

  这是第一科是「标」。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二科,第一科「令身生不平等」,先是「徵」。

  地二、释(分二科) 玄一、令身生不平等(分三科) 黄一、徵

  云何令身生不平等?

  怎麽我太用力念这入出息的时候,身体会不平等呢?这是「徵」。

  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二科,第一科「明因缘」。

  黄二、释(分二科) 宇一、明因缘

  谓彊用力持入出息。由入出息被执持故,便令身中不平风转。

  「谓彊用力持入出息」,「谓」你用过头了,用的心力特别强了,来持这个「入出息」来控制这个入出息。你念这个入出息的时候你应该自然一点,但是他是控制这个入出息;入的时候要控制它、叫它入,出的时候、叫它出,你这样子就太过头了。就是因为这个关係,入出息不可以控制它的,你就是它要入就入要出就出,你不要控制它,你只是知道就好了;但是他不是他要控制它。「由入出息被执持故」,由于你的入息出息被你控制它,「便令身中不平风转」,你这身体就有一个不平和、不和平的风就动起来;你管它,它不受你管的时候,就有这个反应了。

  这是第一个是「因缘」,下面第二个「出过患」。

  宇二、出过患

  由此最初、于诸支节皆生战掉,名能战掉。此战掉风若增长时、能生疾病。由是因缘,于诸支节生诸疾病。

  「由此最初、于诸支节皆生战掉」,你这身体全部各部份都掉动,就会动起来。「名能战掉」,这个过患就是「能战掉」,使令你身体掉动;就是那个风不受你的控制,反抗的一个现象,就是这个意思。「此战掉风若增长时、能生疾病」,若是再过了的时候,使令你会有病。「由是因缘,于诸支节生诸疾病」,诸支节都不舒服。

  黄三、结

  是名令身生不平等。

  这是第三个结束。下面第二科「令心生不平等」,先是「徵」。

  玄二、令心生不平等(分三科) 黄一、徵

  云何令心生不平等?

  黄二、释

  谓或令心生诸散乱,或为极重忧恼逼切。

  这「令心生不平等」,这个第二科解释。怎麽叫做「令心生不平等」呢?

  「谓或令心生诸散乱」,你一控制这个入出息身体不舒服了,身体不舒服你的心也不念入出息了,就会发出各式各样的妄想,就害怕了。「或为极重忧恼逼切」,因为生理上受到伤害、等于这样说,你心裡想:我本来作如是的修行会得到禅定的,现在令我有病了;你心情就是有这种矛盾,为极重的忧恼逼迫所苦恼。这个「切」就是像刀切似的,就是表示苦恼的意思。

  黄三、结

  是名令心生不平等。

  所以这个修入出息的时候,不能够太缓也不能够太急。太放鬆了、太缓太放鬆了也不可以;你太急、控制它也不可以。是这样意思。

  酉二、五种修习(分四科) 戌一、标

  又此阿那波那念,应知略有五种修习。

  前边第一科辨这个入出息。现在第二科辨这「五种修习」,五种的修入出息的方法,分四科,第一科「标」。又这个「阿那波那念」这个法门应该知道,简单的说有五种的方法修习,这是「标」。下面第二科「徵」。

  戌二、徵

  何等为五?

  那五种呢?

  戌三、列

  一、算数修习,二、悟入诸蕴修习,三、悟入缘起修习,四、悟入圣谛修习,五、十六胜行修习。

  这是列出来。第一个是「算数修习」,第二个是「悟入诸蕴修习」,第三「悟入缘起修习」,四「悟入圣谛修习」,第五「十六胜行修习」,这五种修习,这是列出来。

  下面第四科解释,解释分二科。第一科「别辨五种」,一样一样的解释这五种修习,这裡分五科。第一科解释这个「算数修习」分二科,第一科「徵」。

  戌四、释(分二科) 亥一、别辨五种(分五科) 天一、算数修习(分二科) 地一、徵

  云何名为算数修习?

  怎麽叫做算数修习呢?这是「徵」。

  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二科,第一科「依法辨」,依这个「算数修习」的方法来说。第二科是约人说;现在是约法说。分五科,第一科是「标」。

  地二、释(分二科) 玄一、依法辨(分五科) 黄一、标

  谓略有四种算数修习。

  这个算数修习「谓略有四种算数修习」,有四种不同。这是「标」,下面第二科「徵」。

  黄二、徵

  何等为四?

  怎麽叫做四呢?这是「徵」,下边第三科列出来。

  黄三、列

  一者、以一为一算数,二者、以二为一算数,三者顺算数,四者逆算数。

  「一者以一为一」这是一个算数,「二者以二为一」是个算数,「三者顺算数,四者逆算数」这四种,这是「列」。下面第四科再解释,分二科,第一科是「算数的差别」,这个数的差别。第二科是修习还不同,修习的差别。这算数的差别分二科,第一科是「四种算数」,分四科,第一科「以一为一的算数」分三科,第一科「徵」。

  黄四、释(分二科) 宇一、算数差别(分二科) 宙一、四种算数(分四科) 洪一、以一为一算数(分三科) 荒一、徵

  云何以一为一算数?

  这句话怎麽讲?这个方法是怎麽用呢?这是「徵」。下面第二科解释,解释裡面分三科,第一科是「一数」,第二科是「二数」。「一数」,什麽叫做「一数」?或者是「一数(ㄕㄨˇ)」念「数(ㄕㄨˇ)」也可以。「云何以一为一算数?」

  荒二、释(分三科) 日一、一数

  谓若入息入时,由缘入息出息住念,数以为一。

  这就叫做「一数」。「谓若入息入时」,就是假设你这时候是入息,就是由鼻至脐,这是「入息」。这个「入息」在入的时候,「由缘入息出息住念」;这个「入息」在入的时候你要有一个念,念这个息在入,就是明明了了的显现出来「入息」在入,它正在由鼻至脐,这个入的现象显现在你心裡面,就是你念心所念这个入息。「由缘入息出息住念」,「由缘入息」的时候,就是出息停下来了,这时候不是出息,「出息住」,出息停了入息的时候。由缘这个念「数以为一」,你这念同时还会数数,数这个数;这时候是一,这在入的时候,你这个念心所念这个入息同时数一,记个数,数一,是这个意思,这叫做「以一为一」,就是入息是个一,叫做「以一为一」。

  《披寻记》九一八页:

  由缘入息出息住念者:内门风转,始从面门鼻门乃至脐处,是名入息。于尔所时出息已住,是故能缘彼念,名缘入息出息住念。

  「由缘入息出息住念者:内门风转」,「内」就是向裡边去,就是由鼻、鼻也是门、口也是门,这个风从内门向裡边动,「始从面门鼻门乃至脐处,是名入息」。「于尔所时出息已住」,就是你这个入息由鼻至脐,用那麽多的时间,那麽多的时间出息已经不动,「住」就不动了。「是故能缘彼念,名缘入息出息住念」,能缘这个入息的那个念,就叫做「缘入息出息住念」,就是这样。缘入息的时候出息不动,这是这个意思。

  这是「以一为一」这个数。

  日二、二数

  若入息灭、出息生,出向外时、数为第二。

  这是「二数」。「若入息」,它由鼻至脐这个入息,它时间不是很久,它就停没有了,这个「出息」出来了,出息生出来了。「出息」是「出向外」这个时后,就是由脐至鼻,是鼻之外、向外,向外这时候「数为第二」,你这时候这个念心所念这个「出息」,这时候数它是「第二」。前面入息是「第一」,出息是「第二」。

  我们平常多数是读天台智者大师的《释禅波罗蜜》,那上面说这个数息观,就智者大师告诉你,你若数出就不要数入,你若数入就不要数出,只数出息入息中间的一个是这样。现在这裡不是,这裡说也数入息也数出息,现在「以一为一」这个地方就是这样意思。你若数入息是一,出息是二;你若数出息是一,数入息是二;就是这样数,是这样意思。

  日三、十数

  如是展转、数至其十。由此算数非略非广,故唯至十。

  「如是展转数至其十」,这个入息是先数入息,这地方是先数入息而后数出息,然后再数入息就是三了,再数出息就是四了,再数入息就是五,就这样乃至十。「如是展转数至其十」,「展转」这个字,我们说话的时候也常会用这个字,在这裡什麽意思?什麽叫做「展转」呢?第一个数出现了的时候叫做「展」,然后就「转」到第二数了,就是从一个数转到第二个数去;第二个数出现了又叫做「展」,又名为「展」,这时候又到第三数去了,叫做「转」,由此至彼叫做「转」;它一出现以后就到第二个数去,叫作「转」。说「如是展转数至其十」,或者数字数到第十,数到这裡。「由此算数非略非广」,你这样来计算这个数目,由一计算到第十,这个数也不算少也不算多。「故唯至十」,所以只数到第十就好。

  荒三、结

  是名以一为一算数。

  「以一为一」是这样子,是这麽回事。

  《披寻记》九一八页:

  由此算数非略非广等者:若缘入息数以为一,及缘出息数以为二,不更展转数至其十,是名为略。若数至十后后胜进,是名为广。唯此十数处二中间,故名非略非广。

  「由此算数非略非广等者:若缘入息数以为一,及缘出息数以为二」,入息数一,出息就数二。「不更展转数至其十」,你不要再数到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不要数到第十。「是名为略」,这就太少了。「若数至十后后胜进」,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数到很多很多叫做胜进,「是名为广」就是太多了。「唯此十数处二中间」,这十个数目处在略、广这二个数的中间。「故名非略非广」,这非略非广这麽讲。

  这是以一为一的这个数法,这个算数解释完了。现在第二科,以二为一的算数。

  洪二、以二为一算数(分二科) 荒一、徵

  云何以二为一算数?

  这是「徵」。「以二为一」这个算数怎麽算法呢?

  荒二、释(分二科) 日一、辨相

  谓若入息、入而已灭,出息、生而已出;尔时总合数以为一,即由如是算数道理、数至其十;是名以二为一算数。

  「谓若入息、入而已灭,出息、生而已出」,假设你这个修数息观这个人坐在那裡,他念出入息的时候,这个入息由鼻至脐、这个入息,入、入、没有了,就是那麽多时间,入息没有了,「已灭」。「出息,生而已出」,入息没有了以后这出息就出来了,就是由脐至鼻,出息出来、「生」,它出现了,由脐至鼻就这样子就出来了。「尔时总合数以为一」这个时候叫做一,这入息和出息是两个息,两个息合起来叫做一,就是「以二为一」是这麽意思。「即由如是算数道理,数至其十」,你就是这样子入息出息数一,再入息出息数二,就是这样子展转数到第十。

  那麽天台智者大师那个,二个入息出息裡面只数一个,那也等于是以二为一的意思,就是这个意思。「是名以二为一算数」,这是这样子。

  日二、释名

  入息出息说名为二,总合二种数之为一,故名以二为一算数。

  「入息出息说名为二」,这是解释这个名字,「以二为一」这个算数有「徵」、「释」,这个「释」中有「辨相」和「释名」字。这个「入息出息说名为二」,这是二个息。「总合二种数之为一,故名以二为一算数」。这是第二科说完了。

  洪三、顺算数(分二科) 荒一、徵

  云何顺算数?

  这是第三科「顺算数」,分二科,第一科「徵」。怎麽叫做「顺算数」呢?下面第二科解释,也就是回答。

  荒二、释

  谓或由以一为一算数,或由以二为一算数,顺次展转数至其十名顺算数。

  「谓或由以一为一算数,或由以二为一算数,顺次展转数至其十」,或者你这个人你修这个数息观的时候,或者是以一为一的这种计算法,或者是以二为一的计算法。「顺次展转数至其十」顺这个数目的次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数到十,那麽这叫做「顺算数」,由少而多叫做顺。

  这是「顺算数」。下面第四科是「逆算数」,分二科,第一科「徵」。

  洪四、逆算数(分二科) 荒一、徵

  云何逆算数?

  怎麽叫做「逆算数」呢?是「徵」。下面第二科解释。

  荒二、释

  谓即由前二种算数、逆次展转,从第十数、次九、次八、次七、次六、次五、次四、次三、次二、次数其一,名逆算数。

  这是这样,这个就是:不是由少而、多而是由多而少。初开始就是十,然后再数九、八、七、六一直到一「数其一」,所以「逆算数」。由多而少叫做逆,「逆算数」。

  宙二、胜进算数(分三科) 洪一、结前生后

  若时行者,或以一为一算数为依,或以二为一算数为依,于顺算数及逆算数已串修习;于其中间心无散乱。无散乱心善算数已,复应为说胜进算数。

  前边是「四种算数」,这个「四种算数」讲完了,这算数的修习讲完了。现在第二科叫「胜进算数」。这个记忆力好才好,要记住这件事。前面是「四种算数」是第一科;现在第二科是「胜进算数」分三科,第一科「结前生后」。

  若是这个时候,这个修行人,修数息观这个人,或者他是以一为一的算数法,以这个法门作依止处,他的心就这样的算数。这个「依」;能依的是心,所依的是数,以这个数为依。「或以二为一算数为依,于顺算数及逆算数已串修习」,这四种方法你已经连续不断地这样修习了,连续不断地修习了或者七天,或者一百天,或者是多久。

  「于其中间心无散乱」,你常常的修习终究会有成就的,那麽多的时间内你心不散乱了。「无散乱心善算数已」,你这个心裡面一直很明了寂静,也不昏沉也不散乱,一直地在这个入出息上记这个数,这样子。「善算数已」,他能够这样子明静而住的记这个数了,已经这样成就了。「复应为说胜进算数」,那麽他的老师还应该为他宣说这个胜进的算数,更进一步的,更殊胜的方法,「胜进算数」。

  这是结前生后。现在下面第二科「数其胜进」分两科,第一科「徵」。

  洪二、释其胜进(分二科) 荒一、徵

  云何名为胜进算数?

  「胜进算数」是怎麽回事情?这是「徵」。

  下面第二科是「辨」、说明,分两科,第一科「合二为一」。「合二为一」分三科,第一科是「标差别」。云何名为胜进算数?这是「徵」,下面就给它解释「标差别」。

  荒二、辨(分二科) 日一、合二为一(分三科) 月一、标差别

  谓或依以一为一算数,或依以二为一算数,合二为一而算数之。

  「谓或依以一为一算数,或依以二为一」的算数这样子,这都是个一,都是一;「以一为一」也是一,「以二为一」也是一。现在这个「胜进算数」怎麽办法呢?「合二为一而算数之」,就是那个「以二为一」是个一,把这个一数到二,那就是四了,二是「一」这个「一」是二的时候,那就是四变成二了。「合二为一而算数之」;「以一为一而算数」之,那个「合二为一」那就是两,两个说是一。「以二为一」这个算数「合二为一」那个一,那「合二」就是四了,这样的意思。

  月二、辨二种

  若依以一为一而算数者,即入息出息二合为一。若依以二为一而算数者,即入息出息四合为一。

  这是第二科「辨二种」。前面是「标差别」,这「辨二种」,辨这两种。

  「若依以一为一而算数者,即入息出息二合为一」这叫做一。「若依以二为一而算数者,即入息出息四合为一」,就是「四合为一」了,那就不同了,就是两个入息,两个出息,那就是个四了。「若依以二为一而算数者」,就是入息、出息是合为一。你算这个数看是怎麽个数?「以二为一而算数者」,「以二为一」这个一就是两个一,那当然就是四个了,「四合为一」。

  月三、结展转

  如是展转数乃至十。

  这是第三科「结展转」。这样子以一为一也好、以二为一也好,这样这个数展转就数到第十。

  日二、增百为一

  如是后后渐增,乃至以百为一而算数之。由此以百为一算数,渐次数之乃至其十。

  这是第二科「增百为一」。你数到十是以一为一,以二为一,数二、数三、数四。「如是后后」,以后渐渐增加「乃至以百为一」;譬如以四为一,四合为一,那麽八合为一,十六合一,那麽渐渐增到「以百为一」这样数,这样数着。「由此以百为一算数,渐次数之乃至其十」。百算数是一,又数第二百就是二,第三百是三,乃至到第十,就是更多了,就是十百就是一千了。

  洪三、结串修习

  如是勤修数息念者,乃至十十数以为一,渐次数之乃至满十。由此以十为一算数,于其中间心无散乱,齐此名为已串修习。

  「如是勤修数息念者」,「乃至十十」、十个十「数以为一」,「渐次数之乃至满十」,就是更多了。「由此以十为一算数,于其中间心无散乱,齐此名为已串修习」,到此为止你心裡面一直不乱,数到一百、一千、一万这样子,这叫「串习」;心裡不乱,那麽你就是名之为「串习」。这是算数的修习,解释算数的修习;这是第一科算数的修习。

  宇二、修习差别(分二科) 宙一、有散乱

  又此勤修数息念者,若于中间其心散乱,复应退还从初数起,或顺、或逆。

  这是第二科修习的差别;就是你这样修习,中间也不是完全的如意,也有不同的情形。分两科,第一科「有散乱」。

  「又此勤修数息念者」,又这个精勤地精进地修数息观这个人。「若于中间其心散乱」,从一数到十还可以,但是要是以二为一,以四为一,以八为一,乃至以百为一,这数目这麽多的时候,那可能中间心散乱了,心乱了那怎麽办呢?「复应退还」,那你就把这个数都不要了,再从第一开始,从头开始从一开始,这样子。复应退还「从初数」从第一个数开始,也可以或者顺,或者是逆,这样子再重新这麽样修习。

  《披寻记》九一九页:

  若于中间其心散乱等者:从一至十从十至一次第算数,是名中间。如是中间,当知通说最初算数修习,及与后后胜进算数,于尔所时心若散乱,复应退还,依顺或逆随其所应,从初数起。

  宙二、极串习(分二科) 洪一、安住所缘(分二科) 荒一、释

  若时算数极串习故,其心自然乘任运道,安住入息出息所缘,无断无间相续而转。先于入息有能取转,入息灭已、于息空位有能取转。次于出息有能取转,出息灭已、于息空位有能取转。

  前面是「有散乱」;现在第二科是「极串习」就是不散乱,这件事成功了。分两科,第一科是「安住所缘」分两科,第一科「释」。

  「若时算数极串习故」,若是这个人他这个愿望特别强,就是希望成功的心情特别强,他也不怕失败;失败了我再重新开始,这样子一直地这样用功;「若时算数极串习故」,这个能力特别强,一直地连续不断地用功这样修习。「其心自然乘任运道,安住入息出息所缘」,那他这个心,就是那个念相应心,自然地「乘任运道」,这个「乘」者因也,因果的因,就是依赖的意思。譬如说等于是乘车,你坐这个车。这个「任运道」就是现在修这个数习的时候,修得很自然,不用特别的用心力他也就是能够明静,不散乱也不昏沉,叫做「任运道」。因此「任运道」,「安住入息出息所缘」,他这个念就能安住在入息出息的境界上面,入息出息就是念的所缘,念是能缘,入息出息是所缘。这个能缘的念,能安住在入出息的所缘境上面,不再乱,不散乱。

  「无断无间相续而转」,你这个念心所,这个念心所安住在入息的时候「不断」,不会有散乱的心出来,一散乱念心就没有了,念入出息的念心就没有了,就是断了。安住在出息的时候,这个念也是安住在出息,念这个出息,也没有散乱心去间隔障碍。这个「断」和「间」就分这个入息和出息,入息的时候也有念,出息的时候也有念,不间断,「相续而转」,你这个念相续地在入出息这裡面安住,叫做「相续而转」。

  「先于入息有能取转」。前面这几句话是总说的;「先于入息」这底下别说,就把那句话分别来解释,使令我们更容易明白。「先于入息有能取转」,一开始的时候你对于入息,由鼻至脐这个入息,有能取的念在活动;因为那个念是「能取」,入息是「所取」,其实所取也就是所念,你这个念一直地要不间断地要活动才可以。「入息灭已」这个入息灭了,入息灭了;「入息」入、入、它不入了、就没有了。「于息空位有能取转」,这就是中间入息;这个时候这个息,入息没有了不入了这个息的空位,这个时候还是有念在活动;入息的时候你有念活动,入息不入的时候你这个念不可以断,还是念这个中间入息,还要念,「有能取转」。「次于出息有能取转」,这个中间入息的时间很短就过去了,这个出息出现了,你这个念还是要活动,不可以间断。「次于出息有能取转」,有能取的念在活动。「出息灭已,于息空位有能取转」也还是,这个是中间的出息,也还是有这个念在注意,在发出作用。

  荒二、结

  如是展转相续流注,无动无摇无散乱行,有爱乐转。齐此名为过算数地,不应复数。唯于入息出息所缘令心安住。

  这是第二科「结」。前面说是「安住所缘」先是解释,现在是「结」,结束这一段。

  「如是展转相续地流注」,你这个入息出息、出息入息,而这个念也展转地相续地流注,也是刹那刹那的流注。「无动无摇、无散乱行」,入息的时候也没有动,出息的时候也不摇,总而言之是不散乱,没有其他的散乱,心裡面寂静住。「有爱乐转」,这个时候虽然不是轻安乐,但是也很舒服,你心裡很欢喜,欢喜它。「齐此名为过算数地」,这个时候就超过了这个算数修习的境界了。「不应复数」,不应该再继续的数数了,不要数数;那怎麽办呢?「唯于入息出息所缘令心安住」,就是入息的时候、出息的时候,这入出息是所缘境,使令心安住在那裡就好,不要再记这些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了,是这个意思;那麽这个应该就是「随息」。

  《披寻记》九一九页:

  先于入息有能取转等者:此中能取,谓缘彼念,由彼念故,于入出息展转算数,心无散乱无动无摇,相续流注适悦相应,是故说言有爱乐转。

  「先于入息有能取转等者:此中能取谓缘彼念」,念是能取。「由彼念故,于入出息展转算数,心无散乱无动无摇,相续流注适悦相应」,心裡面有点喜悦。「是故说言有爱乐转」,若有喜悦的时候,感觉到舒服、你才心裡欢喜这样子;反正有事情要做不得不放腿去做事,心裡还想:我再继续坐,修数习观;心裡欢喜做这个事。

  洪二、应勤加行

  于入出息、应正随行应审了达。于入出息及二中间、若转若还分位差别,皆善觉了。

  这第二科是「应勤加行」。这个「修习差别」裡边有两科,第一科「有散乱」,第二科是「极串习」。「极串习」裡面分两科,第一科是「安住所缘」,这个解释完了。现在第二科「应勤加行」,还要精进,说这个精进这件事。「于入出息,应正随行」,这个息有入、有出的时候,你要随顺它这样修这个念,念这个入息、念这个出息,你就随顺这个方法这样修行,这样子。「应审了达」,应该特别要注意去明白它,或者是散乱了你赶快要注意要知道,要把心收回来,「应审了达」。「于入出息及二中间、若转若还分位差别,皆善觉了」,于这个入息的时候、出息的时候,及这两个息的中间入息、中间的出息。「若转若还分位差别」,「若转」就是入息出息活动的时候;「若还」就是那个入息出息没有了,就是那个中间的入息、中间的出息。这个「分位差别」,这是入息、这是中间入息、这是出息、这是中间出息,它那个阶段,「分位」就是那个阶段的差别、分际。「皆善觉了」,你都要善巧的明白,你一点儿不可以疏忽的。

  黄五、结

  如是名为算数修习。

  这就叫做「算数修习」。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83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84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85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06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07

 

后五篇文章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81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80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79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78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77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