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52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52

 

  壬八、因缘果建立(分二科) 癸一、徵

  复次,云何因缘果建立?

  这是前面「界建立」。这一大科里边一共分八科,这是最后这一科「因缘果建立」。先是问。「复次,云何因缘果建立」,前边的「数」、「处」、「有情量」、「有情寿」、「有情受用」、「生」、「自体」,这个七大科的道理之外。「复次」,还有「因缘果」的建立,就是「因」的建立、「缘」的建立、和「果」的建立,这三种道理是什麽意思?这是问。底下就解「释」。解「释」先列出来,有四种。分四个方面,来解释这个道理。

  癸二、释(分二科) 子一、标列

  谓略说有四种:一、由相故。二、由依处故。三、由差别故。四、由建立故。

  「谓略说」:「略」者,要也。就是按照要义来说,要点,从它的重点上来说,「有四种」。一、是「相」,从「相」方面来说,从它的「依止处」来说,从它的「差别」来说,从它的「建立」,来说这个「因缘果」的建立。这列出来这四种,底下就解释。先从「相」上解释。先标出来。

  子二、随释(分四科) 丑一、由相(分二科) 寅一、总标相

  因等相者:谓若由此为先,此为建立。此和合故,彼法生,或得、或成、或办、或用;说此为彼因。

  「因等相者」,是「因」的「相」、「缘」的「相」、「果」的「相」。「谓若由此为先,此为建立,此和合故,彼法生,或得、或成、或办、或用;说此为彼因」,这底下就解释。先「标」出来它的「相」,怎麽说的呢?「谓若由此为先」,谓这世间上一切的有为法,有为法中,当然是心为主。「谓若由此为先」,这个法的生起,它要有一个先决的条件,先有这件事才可以。那麽这个「由此为先」这个「此」是什麽呢?这是它的「因」,「因果」的「因」,后边还有解释。

  「此为建立」,就是「缘」,有了「因」以后,还需要有「缘」的帮助,这样「法」才能建立起来。「此和合故」,这个「因」和「缘」他们和合了,他们具足了。「彼法生」,那一件事就出现了,就是这样意思。「或得、或成」,彼法的生起,也就是「成」就的意思。这个「成」就,也就是「得」的意思,「得」到了,「得」就是「成」就,才是「得」,没「成」就是不能「得」;或者说是「得」;或者说是「成」;或者说是「办」,就是这件事「办」好了。「办」,也就是「得」,也就是「成」。或者说这个「得」、「成」、「办」,就是「用」。就是因缘和合发出来的作用,这几个字是通的,「生」、「得」、「成」、「办」、「用」是一回事,但是用不同的字来形容这件事。就是「因等相」,「因相、缘相、果相」,就是其中最先的,就是「因」,其次是「缘」,然后才有「果」。

  「说此为彼因」:就是那一样法,要依此因缘为「因」,那一件事才出现的,是这样意思。这一段是「标」。底下採取问答的方式说明它,分成五科。第一科,是「彼法生」。先是问。

  寅二、问答辨(分五科) 卯一、彼法生(分二科) 辰一、问

  问:以谁为先?谁为建立?谁和合故?何法生耶?

  前面说一个大概,这底下详细的说明这件事。就是由此为先,「以谁为先」呢?谁是最初就需要具足的呢?「谁为建立」,此「为建立」,是指谁说的呢?「谁和合故」,此「和合故」,究竟是谁和谁「和合」呢?「何法生耶」,「彼法生;或得、或成、或办、或用」,这是那一样事情出现了呢?前面说过的要再加以解释。先问,这底下就回答。

  辰二、答

  答:自种子为先。除种子依、所馀若有色、若无色依,及业为建立。助辨、所缘,为和合故。随其所应,欲繫、色繫、无色繫、及不繫、诸法生。

  「自种子为先」,这里说得更明白了,这一切有为法,它要出现的时候,最先须要具足的,就是它的「种子」。眼识有眼识的种子,耳识有耳识的种子,乃至意识要有意识的种子,一切有为法都要有它的「种子」,就是先要有这件事。

  「除种子依,所馀若有色、若无色依,及业为建立」:第二个问题是「谁为建立」。这个「谁为建立」,就指「缘」说的。这个「缘」,种子就是因缘,那麽这个「缘」就是「增上缘」,其馀的缘都包括在内。「除」了「种子」,这个因缘是它重要的一个力量之外,现行的一切法,以「种子」为「依」才能出现,所以叫做「种子依」。

  那麽什麽是「所馀」?除种子「所馀」的,剩馀的所谓「建立」。「谁为建立」这句话,就是种子不算数,不算在内,除掉了种子所剩馀的「若有色、若无色依,及业」这三样,是「建立」者,就是它的缘。「若有色」指什麽说的呢?就是前五根,眼、耳、鼻、舌、身,这都是地、水、火、风组成的东西,所以是「色」。这个「识」若生起,一定有这个俱有依。我们前面讲过,眼识的生起,一定要要有眼根,不然这个眼识不能生起,乃至身识生起,要有身根,那麽这就是俱有依。俱有依是什麽缘?是增上缘。

  「若有色、若无色依」:「无色依」是什麽呢?前面说过就是「等无间依」。「等无间灭依」,前一念的眼识灭了,后一念的眼识才能生起。这个「识」,不是地、水、火、风的物质,所以是「无色」的。依这个「等无间灭依」,也是它生起的一个缘,如果它不灭,你后一念的「识」不能生起,所以「若无色依」,「若有色,若无色依」,要有这个依。前面因缘已经说过不在内,这底下就是说这个一个俱有依、一个等无间灭依。

  「及业」,这个「业」就是它活动,它的活动,它们众多的因缘正在有这种活动的作用,叫做「业」,有这活动的作用,就是「业」。那麽这个时候这个「眼识」这个所生法,就建立了。有了「种子」、有了无间灭依、有了俱有依,当然底下还有其他的。

  「助伴,所缘,为和合故」,还要有「助伴」。「助伴」,也就是很多的心所,心所法。眼识也有它的心所法,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都有它的心所法,「助伴」。那麽有了「助伴」还是不行的,还要有个「所缘」境,「眼识」以「色」为「所缘」境,乃至意识,以一切法为「所缘」境。这样子四缘都具足了,因缘、增上缘、次第缘就是等无间灭依,还有所缘缘,都具足了。这四缘都具足了,就是「为和合故」。什麽叫做「和合」?众多须要的因缘都具备了,都凑合在一起,那个时候就是「此和合故」。

  说是「彼法生」,「彼法生」是什麽呢?「随其所应,欲繫、色繫、无色繫,及不繫,诸法生」。「随其所应」,随那个众生所适合的,就是这样子。这个众生他现在只是希求五欲,希求欲乐,而不希求禅,三昧乐,也不想要得涅槃乐,那麽它就是属于欲界的了,这是「欲界繫」。「欲界繫」,这个「繫」,是繫缚、也是繫属的意思,就是属于欲的范围内的法就出现了。

  「色繫」,那个众生他希求三昧乐,他不欢喜欲,他对欲,受到欲的苦恼。欲原来想法是乐,结果是很苦,所以就不希求欲了,就希求色界的三昧乐,那麽他也自然是要这几种,要「种子」,「由此为先、此为建立、此和合故」,也是要具备这些事情。那麽「色繫」,色界繫法就生出来了。「无色繫」,他这个众生也不欢喜欲,也不欢喜色界的三昧乐,欢喜无色界天的三昧。那麽也是要「种子为先,除种子依。所馀若有色、若无色依,及业为建立。助伴、所缘,为和合故」,这无色界繫法,才能出现的。

  「及不繫诸法生」,这个众生他也不欢喜欲,也不欢喜色、无色界的三昧乐,他欢喜涅槃,得大解脱,就希求出世间的圣道,没有繫缚的,大自在的境界。那他也是要「自种子为先,除种子依。所馀若有色、若无色依,及业为建立。助伴、所缘,为和合故」也是要这样子的,当然性质不同。这样子众缘具足了,「不繫诸法生」。

  卯二、彼法得(分二科) 辰一、问

  问:以谁为先?谁为建立?谁和合故?得何法耶?

  前面这一段由「问答」的方式解释完了,这是第一段。一共是分五科,这是「彼法生」这一科解释完。现在是第二段「彼法得」。这个「彼法得」看这个前后文意思,前面这个「彼法生」,是全面的,完全的包括在内了。欲界繫、色界繫、无色界繫,在出世间的圣道,全面的包括在内,这叫做「彼法生」这一科。现在第二科「彼法得」看他怎麽讲。

  「问:以谁为先?谁为建立?谁和合故?得何法耶?答:声闻独觉如来种性为先。内分力为建立。外分力为和合故。烦恼离繫、证得涅槃」:这可见这一段单独说不繫诸法生,出世间的圣道,单独说这一段。特别的说到出世间的圣道,这和前面的那一段,也包括在前面那一段里面,但是这里特别的说到它,单独的说它的事情。这也是先「问」。

  说是「谁」以那一种法「为先」有的?那一种法「谁为建立」?「谁和合故」?「得何法」呢?能成就到什麽样的事情,这样子。这「答」,这底下回「答」。就先「标」。

  辰二、答(分二科) 巳一、标

  答:声闻、独觉、如来种性为先。内分力为建立,外分力为和合故,烦恼离繫,证得涅槃。

  「声闻,独觉,如来种性为先」,就是这个「声闻」人,和「独觉」,就是有感觉到生死苦,要解脱生死苦,从生死里出来,解脱出来,有这样的坚定意愿的人,就是「声闻、独觉」的人,属于「声闻、独觉」这两种圣人的开始。「声闻」,出生在有佛处,有佛法在世间成就的。「独觉」,就是没有佛法在世间,而他能够觉悟了的这种人。「如来种性」,「声闻」种性、「独觉」种性、「如来」种性。「如来种性」,就要有大悲心,在出离心上又建立了大悲心的人,愿意普渡一切众生,皆得三乘圣道,有这样高尚的意愿的人,就是有这样「种性」的人。

  这个「种性」这句话,这个「种」,就是种子。这个草木,这一些的植物,它能生起,都是要有种子。现在出世间的圣道呢?他也是要有他的种子,要有种子。这个「性」,也就是种,「性」也当个「种子」讲,有这种功能性。有「声闻」的功能性,能成就「声闻」圣道的功能性,成就「独觉」、成就「如来」的这种功能性。如果是在本论上说,就是本具的,天台宗的话,本具的。本来就是有的,不是由修来的,就是从无始劫来,不用修,本来就有这种种性,有的众生没有。这个《瑜伽师地论》上有这种主张,有的众生没有这种种性,有的有,有的没有。现在说这个人能做「声闻」,能成为「独觉」,能成佛,是他本来有这样的种性。如果没有,那就不行了,这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若是这样讲。

  「种性为先,内分力为建立」,光是「种性」还不行,还要有「内分力」,才能把这个「种性」建立起来。还要「外分力为」之「和合故」,「和合」来帮助他才行。这样子说是「谁为先」?「种性为先」。「谁为建立」?「内分力为建立」。「谁和合故」呢?就是「外分力为和合故」。「得何法」,得到什麽成就了呢?「烦恼离繫,证得涅槃」,有这样的成就。「烦恼」是繫缚人的,使令你不得自在。现在由于修学圣道,远离了烦恼的繫缚了,那麽然后他证悟了一切法不生不灭,离一切相的胜义谛了,那麽叫做「证得涅槃」;就是「得何法」,就是得到这样的法。从这句话看出来什麽事情呢?就是修行人,这上面说「声闻、独觉、如来」这都是修行人,不是世间流转生死的人,可是原来他是流转生死的,在流转生死的时候,他修学圣道的时候,就是修这个四念处,『观身不淨、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这是助道。『观法无我』呢?就是涅槃了。见一切因缘生法,就是寂灭性,诸法寂灭相。念念这样观察,观察这因缘生法是寂灭性,那麽叫做「证得涅槃」。

  如果说是你不观寂灭性,那是不行的,不能得圣道,不能得圣道。这个所以我们佛教徒修行的法门,从这些重要的经论上看,很容易辨别你的法门对不对。你修行的法门修行的是对了?是不对了?很容易就知道了。说是我修行只是令心里面寂静一点而已,没能见诸法寂灭性,那就不能得解脱,很明白的就可以知道这件事。这是回「答」了前面的「问」。以「谁为先」?以「种性为先」。「谁为建立」?「内分力为建立」。「谁为和合故」?「外分力为和合故」。「得何法」呢?得到「烦恼离繫,证得涅槃」,就是还是无所得的境界。

  已经把那个问,回答了。回答了,但是还有问题。什麽叫做「内分力为建立,外分力为和合」呢?这话怎麽讲呢?底下解「释」。解「释」先解「释」这个「内分力」。

  巳二、释(分二科) 午一、内分力

  内分力者:谓如理作意、少欲知足等,内分善法,及得人身、生在圣处、诸根无缺、无事业障,于其善处深生淨信,如是等法,名内分力。

  现在这个解释叫「内分力」。这个「内分」,这个「内」字,看那文上的解释,「内分」是对外分说的,对外分说「内分」,那就是你本身要具备的条件,就叫做「内分」。你自己要具备的条件,叫做「内分」。「外分」呢?就不是你,不是你自己能成办的,那就是另外别的因缘成就的。所以叫做「内」,就是你自己这一方面成就的力量,自己要成就什麽力量呢?「谓如理作意」,这个声闻、独觉、如来在因地的时候,发心的时候,你要能够「如理作意」,随顺真理来动作你的心,你这个的动,心的动作要合理,这样的意思。

  我们说是我们修行的时候,要心寂静,修奢摩他止,要心寂静,而这地方说作意是动。作者,动也。要把你这个心动起来,当然是如理的,这可见我们没有修行的时候,心也是动,但是是不合道理的,不如理。现在要合理的动作,这合理的动作看出来,止也是合理的动作,观也是合理的动作。若是止和观对论呢?那就应该是观,是如理作意,是合理的作意。就是要远离一切的邪知邪见,远离这个凡夫的颠倒迷惑,要远离外道的邪理,邪知邪见,要有佛法的正知正见,用正知正见来指挥你的心,叫他这样动,那麽叫做「如理作意」,应该是这样的意思。

  「少欲知足」,还有一个条件,要「少欲」。这个「欲」要「少」,就是你生活上所须的要少,不能够贪求很多很多,不可以。但是在本论,下文有解释。就是《瑜伽师地论》下文有解释,下文解释什麽呢?我有功德,我不欲人知,这叫做「少欲」。我有功德,我不愿意别人知道我有功德,这叫做「少欲」。

  「知足」,「知足」当然你现在没到法性生身的时候,没得法身,还是肉身,还是要生存所需的条件,衣、食、住还是需要的,因为得到这麽多就足了,就满足了,不多贪求;就是得到的东西,不管是好、是坏,心里面不染着,得到的不是特别精妙的衣、食、住也好,也知足;得到好的,也知足,不染着,不染着这些事情,那麽叫做「知足」。「少欲知足等」,就是下面的解释,加上一个易满易养的意思,就是很容易满足。在家居士护持这些修行人的时候,感觉到这个修行人很容易侍奉他,不感觉到这个简直贪多,没有厌足,忽然间要这个,忽然间要那个,没有「知足」的时候,那就不是易满易养。这是说容易满足,给他一点,他就「知足」了,那叫做「等」,「少欲、知足等」。

  「内分善法」,这是你本身具足的功德,要有这种。要「如理作意」,要「少欲、知足等」这些善法。「及得人身」,还有一样事情,你要得到人的果报,人的身体,因为三恶道不可以。三恶道是个恐怖的世界,苦恼的世界,不能修行;因为苦恼这时候心里面乱,很难是如理作意的,所以三恶道不可以修行。你生到天上去太乐了,为乐所迷,也不能发心修行;只有在人间,没有三恶道的苦恼,也没有诸天那麽乐,这个时候可以,要「得人身」。「得人身」有个好处,人间也有苦,人间有苦,令你生厌离心,人间也有不是特别殊胜的乐,你心情自在一点,心情自在就能够用功修行。所以要「得人身」,才能够修行,这可见「人身」很宝贵的,「人身」宝贵,就是他能栽培善根,能修学圣道,在这里说的宝贵,「及得人身」。

  「生在圣处」,还要有一个条件,你得「人身」的时候,这个时候世间上有佛法流行,这个地区有佛法在那里流通,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在这里来来往往的,就这个地方就有佛法了。如果没有比丘、没有比丘尼、也没有优婆塞、没有优婆夷,这地方是没有佛法的,所以「生在圣处」,就是有佛法流行,这句话我们做这句话,好像也明白了,实在是因为这个地方,有佛教徒,才有佛法的。

  我们来到美国这就很明白这件事,如果没有佛教徒,那有佛法呢?「生在圣处」,什麽地方有佛法,什麽地方就是「圣处」。你若生在这个地方,说是这个世界上有佛法,但是你生在那个地方没有佛法,那麽不行,不可以,「生在圣处」。

  「诸根无缺」,这时候「及得人身」这地方,还要再说明一点。是「得人身」了,你若是盲聋、音哑也不可以。盲聋、音哑也是很困难,学习佛法也很困难,说也不盲,也不聋,也不音哑,还有问题,这第六意根非常重要,第六意根。有的人,你看上去,他也很正常都很好,但是他那个第六意根不好用,就是不行。他稍微用点心去学习佛法,就有问题,就是不是烦燥,就是受不了,的确是有这种人,就是不能学习佛法。所以这上面是六根具足,「诸根无缺」有这麽多的意思。有的人你怎麽样用心,就三天不吃饭,他没有什麽事情,他的身体还是正常,所以我感觉到,说是我有时候说一句话,第六意根特别强的人,他修学佛法容易一点,特别强的人。怎麽叫做第六意根特别强呢?这事情很容易明白,譬如说是这个大公司里面,工作特别繁重的人,做总经理、做董事长的人,很多很多的繁重的事情,他能够精神很镇定的处理这些事情,几个钟头处理这些,他心情不乱,没有事情。说是工作八个小时,工作十六个小时他也不在乎。这就是这种心力特别强的人,修学佛法是最容易、最好。心力软弱,没有坐一两个钟头,心里烦的,要出去跑一跑,才可以,就差一点。

  所以这个「诸根不缺」里面,你若不盲聋、音哑,六根都具足,而第六意根要特别强,就比较容易。是「无事业障」,还要没有事业的,没有「业障」。譬如说是好好学习佛法,不!他心里面有很多妄想,发动这个事情,发动那个事情,做很多事,废修善品,妨害你修学圣道。那个事情也不是说不对,但是不能修学圣道,不能修学圣道。不能修学圣道,那你怎麽能得圣道呢?那事情也是好事情,不是说不好,但是差一点,不是现在这个时候应该做的,所以那就是「业障」。因为办那件事,把你修学圣道的事情耽误了,这个自己正知正见还没有成就,就想要做大菩萨,你看做这个事情对不对呢?就是问题,实在明白一点说,就是这麽一回事。刚刚的接触佛法,就要做大菩萨去,做个事,做那个事,等到你做了很多事,头髮都白了,什麽是佛法还不大懂,还没有正知正见。那能行吗?说这「无事业障」就是这麽回事。

  我们有一年有一次我在三藩市,就是在法会上,有人问我,说圣人有没有语言的问题?圣人有没有语言的问题?我们凡夫有语言的问题,圣人有没有,圣人在十地菩萨上讲,到第九地菩萨善慧地,得四无碍辨。得四无碍辨,其中有一个词无碍辨,词无碍辨成功了,就是没有语言的问题了,能通达一切众生的语言。所以他能够为一切众生说法,用无量无边的语言,同时为一切众生说法,到那个时候有这件事,有词无碍辨。若是我们在凡夫的时候,就要做这件事,那好你去做吧!就是有这个问题。「无事业障」,这个窥基大师他解释,就是刚才我说这一段话,不要有其他的相似的佛法的事情,障碍你修学圣道,那麽叫「无事业障」。

  但是在一般的我们读的经论,《阿毗达磨论》上,说「无事业障」,就是没有业障,有业障,就是没有五逆十恶的这种事情。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这些事情,没有这些业障,没有这些严重的罪过的事情;若有那严重事情,那修学佛法有困难,修不来。「于其善处深生淨信」,这还有最后一个条件,最后一个条件,就是「于其善处」,就是不是生在圣处吗?这个遇见佛法了,你能接触到佛法了,你对于佛法,佛法说的这个道理,深深的生起清淨的信心,清「淨信」心怎麽讲呢?佛法是令你了脱生死,得成圣道的,或是度化一切众生皆成圣道的这种事情,你也就这样相信,这叫「淨信」。

  佛法这样,利用佛法,利用佛法满足他的贪、瞋、痴,但是这种人都是聪明人,那就不是淨信了。所以现在说「深生淨信」,深深的非常坚定的,而能够明白佛意的,那叫「深生淨信」。佛法是我们在佛法里面学习,得成圣道,但是心里面是一直的欢喜世间上的富贵荣华,利用佛法去成就世间的富贵荣华,那就不是「深生淨信」。所以是「诸根不缺、无事业障,于其善处深生淨信」这样子。

  但是这个和发菩萨心、发菩提心、发无上菩提心,那是不同的,那还是不同。那也是「深生淨信」,比声闻、缘觉,更高的境界,那和凡夫的事情,不能同字而语。「如是等法,名内分力」,这叫做「内分力」,这是「内分力为建立」,所以叫做「内分力」。那麽「内分力」这一共有几种功德?「如理作意、少欲知足、得人身、生在圣处、诸根无缺、无事业障,于其善处深生淨信」,这一共七样,有七种功德。

  午二、外分力

  外分力者:谓诸佛兴世、宣说妙法、教法犹存。住正法者:随顺而转、具悲信者以为施主,如是等法,名外分力。

  「外分力者」,这「外分力」怎麽讲呢?「外分力」,就是「谓诸佛兴世、宣说妙法」,这个不是我们的力量,我们只能够「内分力」这边,你自己负责要成就这个功德。这「外分力」是什麽呢?是「诸佛兴世」,无量无边的佛,他也是凡夫,后来成就无上菩提了,有大悲心来到世间教化众生,那麽叫「诸佛兴世」,出现在世间上。「宣说正法」,他为众生随顺众生的根性,宣说了很多很多的苦、集、灭、道、十二因缘、六波罗蜜,无量无边的佛法,这样子,这是一种。「教法犹存」,佛出现世间,是佛的化身,不可能久住世间,他要入涅槃了。入涅槃了以后「教法犹存」,他宣说的这个语言文字的佛法,还在世间上流传。「教法」,他教化众生的语言,这些法语,就是经论,还存在的在世间,「教法犹存」。

  「住正法者随顺而转」,这个「住正法者」是什麽呢?佛入涅槃了,还有的佛的弟子,佛的弟子有很多得成圣道了,得成圣道。他不是佛,但是他在住持正法,他能宣扬正法,他也是证悟了第一义谛了,这些叫「住正法者」。佛入涅槃了,教法存在,教法存在,这时候要有人宏扬,就是「住正法者」,就是佛的弟子。「随顺而转」,这个「随顺而转」,就是这个「住正法者」,他「随顺」佛的教法,也「随顺」佛的证法,有教证两种,佛法有教证两种差别,证悟的证。语言文字的佛法,和离一切语言文字,离文字的佛法,都是正法,这个是正邪的正,教、行、理都是正法,都是正邪的正,都是正法。可是教证的证,是证悟的证,一个教法;一个证法。

  这个「随顺而转」,这个「住正法者」这个人他能「随顺」教法、也能「随顺」证法,这就是来表示这是「住正法者」。有的人「随顺」教法,而不能「随顺」证法,那是凡夫僧,那麽这还算好的,还是「随顺」教法。其次呢?他也不「随顺」教法,当然谈不到证法了,证悟的证。不能「随顺」证法,教法也不能「随顺」,建立一些相似的佛法,那就不是佛法了,那就不是「住正法者」。是「随顺而转」,这个「住正法者」,他能「随顺」佛的教法,也「随顺」佛的证法「而转」,有这样的,这当然是最好的,最理想的高僧,这可称之为圣僧。

  佛虽然不在了,而有圣僧住世,那就是菩萨了,得圣道的菩萨,「随顺而转」有这样的人,你看这多好呢?我们可以拜这个人做师父有多好,这是好的,这是「外分」的「力」,「外分力」。「具悲信者以为施主」还有一个事情,「具悲信者以为施主」,就是那个在家居士,在家居士,这不必说在家、出家,就说这个人有慈悲心,对于佛法也有信心,这个一个生死凡夫,爱烦恼、见烦恼,无量无边的烦恼都具足,忽然间发心修学圣道,这个人是很可恭敬的、很可讚歎的,但是也是很可怜的,这生死流转都是很可怜的。而这个人发慈悲心,发「悲」心、又发「信」心来,这个人给为他做「施主」,好!我支持你!你要修学圣道,我支持你,这是「具悲信者」这也是不容易,不是容易的。

  这个这里面看出来什麽事情呢?这个当然出家人、在家居士都是一样,这需要学习过佛法的人,学习过佛法的人,他对修行人才能发出来「悲信」。发了「信」心,就是你若能在佛法里边修学圣道,终究有一天成功了,成佛了,因为一种了善根,将来这个善根一动,就是得了无生法忍了。你在学习佛法的时候,你会有这样的「信」心,那麽你有这个「信」心,来成就这件事。「悲」这句话怎麽讲呢?这个人是个生死凡夫,他修学发了道心是对的,但是还是生死凡夫,那能都是圆满的呢?一定还有些缺点,还有些过失。过失不计较,不计较这件事。凡夫是这样子的,他现在还没得圣道,就是得了圣道,初得无生法忍的人,也不都是完全理想的,就是你要求他的过失,连阿罗汉也有过失,何况凡夫呢?所以这时候就叫「悲心」。这表示你若想要支持这个人修学圣道,你不要介意这一点,所以这叫做「悲」,叫做「悲」心。说我不识佛法,我欢喜这个人,我就支持他,那就是不合乎这个「悲信」两个字,不符合这「悲信」两个字的,所以这个「悲信」这两个字很有意思。

  这「具悲信者以为施主」,这样的人做「施主」,来支持你的生活所需,帮助你用功修行,这个「具悲信者以为施主」。这个佛菩萨说的话就是说的好,说的妙。「具悲信者以为施主,如是等法,名外分力」,这叫做「外分力」,外边的助缘。你看这助缘上面有几个条件,「诸佛兴世、宣说妙法」这一个条件。「教法犹存」还有「住正法者随顺而转、具悲信者以为施主」。或者「诸佛兴世」算一;「宣说妙法」是二;「教法犹存」是三;「住正法者,随顺而转」是四;「具悲信者」又是五个。那麽就这五个功德,这叫做「外分力」。现在就是加在一起,这「声闻、缘觉、如来种姓为先,内分力为建立,外分力为和合故,烦恼离繫,证得涅槃」就成功了,这件事成功了。所以这个「问:以谁为先?谁为建立?谁和合故?得何法耶」,原来就是这麽回事,这就和前面那一段,也包括在前面那一段里面,但这是单独说圣道的。

  卯三、彼法成(分二科) 辰一、问

  问:以谁为先?谁为建立?谁和合故?何法成耶?

  「问:以谁为先?谁为建立?谁和合故?何法成耶?答:所知胜解爱乐为先。宗、因、譬喻为建立。不相违众,善抗论者,为和合故,所立义成」这一段,和前面两段不一样。不一样,这是什麽意思?这是要宏扬佛法的意思。「问:以谁为先?谁为建立?谁和合故?何法成耶」,这就提出来,这又是三个问题。等于是几个?「以谁为先」是一个,「谁为建立」是一个,「谁和合故」是一个,「何法成耶」四个问题。这底下回答。

  辰二、答

  答:所知胜解爱乐为先。宗、因、譬喻为建立。不相唯众,善抗论者,为和合故,所立义成。

  「所知胜解爱乐为先」,就是你要宏扬佛法,你要想要宏扬佛法,「所知胜解爱乐为先」,你先要做好这件工作,这件事你要做好。是什麽呢?「所知胜解」,对你所学习的佛法,就是你所知的、所认识的,所通达的这一些佛法,要达到「胜解」的程度,达到「胜解」的程度,就是这样的佛法,你能够就是有大力量,有那麽大的智慧,通达了佛法,不可动摇,别的人不能动摇你的见地,你的做法别人不能动摇的,叫做「胜解」,就是有大力量的,有强力的解悟,解悟的智慧。

  而你对于所「胜解」的佛法,也有爱乐心、有欢喜心,这就不是当学问来学习的,不是说有这种知识,我有这知识而已,那不是。这就是你本身是有信心,有信愿的关係,有信、愿、行的关係,所以有爱乐、有欢喜心,佛法是最尊贵的。其馀的有漏,世间的一切有漏法,所不能及。这就对于佛法爱乐心、有欢喜心,所谓法喜充满了,有这样的意味在里边。

  所以这个地方,而这个殊胜的佛法,你对它有爱乐心,就表示你有一点修行了,你有多少修行了。如果是这个妄想浮动,又不知道爱惜光阴,这种人能够对于佛法生欢喜心吗?不可能的。这个说生欢喜心,是由他自己常常修四念处,修止观,才发出来这种爱乐心。你常常静坐的人,常常静坐的人,他多少有一点知道动乱的境界,不值得讚歎的,自然会有这种感觉,这个动乱的境界不值得讚歎。你心里面常有止观来调伏心,就能够从文字的佛法,向于无文字的境界去,当然我是说这要修四念处,只是修奢摩他,而不修毗婆奢那,那是不行,你自然生欢喜心。把这经论一打开就生欢喜心,不会生厌烦心;我看了就脑袋疼,不做了,不会有这种事,生欢喜心。爱乐这个字,就表示你有多少修行了,这样说,你对佛法的通达,达到一个高水平的境界,而且自己有止观的修行,这就叫做「胜解爱乐为先」你要有这个条件。当然这个地方,并没有说是一定是得圣道,但是这个地方,最低限度也应该由外凡而内凡了,应该达到这个程度。

  「宗、因、譬喻为建立」,你若想要为人宣说你所「胜解」的、你所「爱乐」的殊胜的佛法,你要为人家讲解的时候,你要有这样的方法,要用「宗、因、譬喻」。这就所谓因明瞭,要把你这一段讲解佛法的宗旨要提出来,你的要义是什麽?要提出来。然后要把它为什麽要这样子,说出来理由,就是「因」。然后还要有「譬喻」,来显示分明,分明的把你的宗旨说出来,这时候人家容易听明白,而还要容易生起信心,才可以。这里边的下文有详细解释,不多说。

  「不相违众,善抗论者,为和合故」,这个由「宗、因、譬喻为建立」,就建立你的「胜解爱乐」的佛法,在这个苦恼的世界,邪知邪见的地方,要建立了光明的佛法出来。要有「宗、因、譬喻」的条件。「不相违众,善抗论者」:「不相违众」,就是这个听众,你的听众,不违抗你。因为被你的胜解,智慧辨才,「宗、因、譬喻」折服了,他不能够违抗你,「不相违众」,不违抗你。当然这是各式各样的差别,也不是那麽简单的事情。「善抗论者」,就是善于对抗的那个敌对者,敌对者,就是他原来对于佛法没有信心的,但是他也不是无知无识的人,而是有学问的人,有智慧的人。他也是善于辨论的人,这种人。「为和合故」,被你折服了,那麽同意你的说法,那麽你成功了,是这样的人意思。那麽他没有邪知邪见,或者他有邪知邪见,被你解除了,消除了,消解、化解了。那麽他没有特别的执着,那麽就是站在你同一个立场,所以叫「为和合故」,这就是这个众生被你教化好了。

  「所立义成」,那麽你所住持的佛法就成功了,你所宣扬的佛法,就成立了。那麽这一段是说这个参考书都没有多说什麽,这是我的分别,就是你在佛法里面用功修行,想要宏扬佛法,你要达到这个程度,你要有这个程度才可以,你才能够做这件事。

  卯四、彼法办(分二科) 辰一、问

  问:以谁为先?谁为建立?谁和合故?何法办耶?

  这就是第四段「彼法办」。这还是提出这四个问题,底下回「答」。

  辰二、答(分二科) 巳一、工巧业处办

  答:工巧智为先,随彼勤劬为建立。工巧业处,众具为和合故,工巧业处办。

  这是说行菩萨道的人,我这麽想。前面一段是宣扬佛法,你要达到这个程度。这一段是说你要宏扬佛法,也应该有一点事业,做一点事业,这个菩萨道,或者是出家的菩萨,也可以说是在家的菩萨;或者这个地方指在家菩萨说。在家菩萨你若是宏扬佛法,你要有一个事业,事业是什麽呢?是「以谁为先?以谁为建立?谁和合故?何法办耶」?是「工巧智为先」。就是「工巧智」,就包括了世间上一切工、商业,农业、工、商。你是做律师也好,你做会计师也好,你是做大资本家也好,做个农业,做个种田也好,乃至你牧牛也好;或者是你做个大学校长也好,凡是包括了非常的广,这个「工巧智」。就是有世间上各式各种知识,成熟的一种知识,你要有这种知识为先,没有这种知识,你不要做这个事。说我要办一个医院,我要办一个学校,或者是办这个工厂,或者是做种种的事情,你一定要有那种的知识,所以「为先」。

  「随彼勤劬为建立」,然后随顺那件事,你要不怕辛苦,「勤劬为建立」。你要有这种精进勇勐的心力、体力,那你这个「工巧智」的计划,才能建立起来,才能建立起来的。说「工巧业处,众具为和合故」:这个「工巧业处」,你这个计划是内心里的一个纸上谈兵的事情,现在要事实上要做这件事,你要有「工巧业处」的「众具」,众多的因缘资具,众多的资具,就是要有很多的这个财力、物力、人力,不是一个人所成的,那就是「工巧业处」,众多的资具,都要具足了,才可以。「工巧业处办」,这个时候各式各样的,你所计划的事情才成功了,就办好了。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53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54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55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56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57

 

后五篇文章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51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50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49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48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47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