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姜贡康著仁波切:了义炬 第二章 |
 
姜贡康著仁波切:了义炬 第二章
四加行之一(皈依与发菩提心) 皈依的重心是在观想六皈依处(即上师,本尊,佛、法、僧、护法——统称之为“皈依境”),以及在观想皈依境时所念诵的六皈依文。我们在三宝前发愿,开始修行,以求成佛而度化众生。此时,我们就成为佛教徒,就会获得到三宝 (佛、法、僧)和三根本(上师、本尊、护法)的护持,而免于生死轮回的流转。 在噶举巴的传统里,皈依之后,立刻就要发菩提心,它的重心是在发菩萨愿,也就是发愿把自己的一切,完全奉献给所有的众生,愿一切众生都能解脱。发了这种菩萨愿,自已立刻就成为菩萨——也就是一位已确定的“未来佛”。 皈依和发菩提心仪式,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1.在皈依境的佛像前跏跌而坐,观想三宝和三根本坐在皈依树的五枝上。念诵仪轨中所描述的景象,同时观想一切众生也和我们一样如此念诵。 2.诵六皈依文及行大礼拜,各十一万一千一百一十一遍。 3.诵菩萨愿及相关的发愿文。 4.渐渐将观想境界化光(空),然后使心安住下来。 5.回向功德。 皈 依 观想: 在修完四共加行之后,就开始修第一加行——皈依。先念诵仪轨中的观想文,同时做下面的观想。 在一个清净的辽阔平原上,有一片称之为“那那列德那巴”(Nananem tegnapar)的树林,在富饶,翠绿,开满鲜花的草原中央,有一个湖泊,湖中有八功德水,湖上有歌声悦耳的天鸟。湖中长著一棵如意树,枝叶扶疏,鲜花竞开,结满宝石的果实,独茎的树干,像阳伞一般的分成五枝,四枝分别指向东南西北四方。一支在中央直指上方(注一)。 (编者:为便于观想起见,特附印皈依境及其说明图各一张,以供对照阅读之用)。 上 师 在五根树枝的中央树枝上,有八只狮子合抬着嵌有珠宝的宝座,宝座上覆盖着天界的丝绸,丝绸上有一朵千叶莲花,花上有平躺着的月轮,月轮上坐着你的根本上师,现金刚持相,身蓝色(蓝如秋天蓝色的天空)。一面二手,双手交叉在胸前,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握银铃(注二),眼神充满慈祥,头戴宝冠,耳环等,身上有十三种吉祥的饰物(注三)。上衣是由五彩缤纷的丝绸缝制而成,下裙是红色,金钢跏跌坐,身具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注四),心中喜悦,身放光明。 在他的头顶上,垂直坐着大手印传承的历代上师(注五),由下而上,分别是:(编著:以下历代上师名号及附记,系参照仪轨实际念诵之名号略加修改,并未完全按照英文本翻译,阅于大手印传承及直接传承之区别,请参阅本刊第一期第12页之噶举传承表,谨此说明)。 噶举传承历代上师及附记 ┌────┬────────────────────────────────┐
噶玛噶举皈依境说明图: (1)金刚持(多杰羌)。(2)根本上师(现金刚持相)及历代祖师。(3)本尊。(4)佛。(5)法(在皈依境后方,无法看见)。(6)僧。(7)护法。(8)六位伟大的印度教授师(见注六)。(9)噶举的四个派次上师及其他各派上师(见注七)。 (10)帝洛巴祖师(本图为大手印传承,帝洛巴为直接传承祖师,故未在上师之境内,请参阅本刊第一期第12页噶举传承表)。(11)那诺巴祖师(注解同上)。(12)湖。(13)皈依者及一切众生。 本尊(注八) 在东方树枝上有莲花,莲花上有日轮,日轮上躺着一具尸体,金刚亥母立于尸体上,另有上杰金刚(Cakrasamvara),喜金刚(Hevajra),密集金刚(Guhyasamaja),大幻化纲(Maha- maya),金刚卡巴林(Vajrakapalin),卡都金刚沙那(Catur- Vajrasana),卡拉阿里(Kala--ari),山姆迦(Shanmukha),大威德(Vajrabhairava),时轮金刚(Kalacakra)等本尊,以及四密续或六密续中其他一切本尊等,皆立于莲花日轮上,并有许多侍者围绕。(编者:红教将密续分为六部,白、黄、花教则分为四部)。 佛 在右(南)方的树枝上,也有一狮子宝座,上有莲花和月轮,释迦牟尼佛坐在月轮上,周围有贤劫(注九)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围绕(注十)。 法 在后(西)方的树枝上,有佛法的十二部经典,特别是大乘经典和密乘的密续,各经的头端面对自己(编者按:西藏经典都是活页长条形,其左端为经头,其右端为经尾),所有续续皆以彩虹色彩的细布包扎。皆有金色经名标示(注十一),经中的子音及母音,自行高声朗诵者。 僧 在左(北)方的树枝上,坐着无数的大乘菩萨,和小乘的声闻,僻支佛。他们包括“三族系的菩萨”和其他的“佛陀八子”,贤劫的菩萨,佛陀的两大弟子,阿难,十六位长老等等 (注十二)。 护法、勇父、空行(注十三) 在皈依树下面,有无数的护法“智神”(Awareness deities),包括护法(dharmapalas),勇父(dakas),和空行母(dakinis)等,最主要的是玛哈嗄拉,玛哈嘎尼,以及四臂、六臂玛哈嘎拉。 观想你自己站在平原草地上,面对这些皈依境,无量众生在你四周围绕,其中最重要的是你的父母。父立于右边,母立于左边。众生中还包括有你的仇敌,幽灵和各种魔鬼,他们自无始以来就一直想对你报仇。如今在你的领导之下,这一群你所召集来的众生,皆以身口意同向皈依境礼敬,每人都合掌祈祷,礼拜,产生信心和虔诚,同声念诵百次,千次,或更多次以上的皈依文(注十四)。 诵皈依文时,要思考它们的意义。不要让你的心背离恭敬的态度。 之后,念菩萨愿(注十五)三遍,以产生为众生求取正觉的愿望。 之后,再念欢喜祈祷文(注十六)。 此时,再祈求遍发菩提心,圆满菩萨行。 再念四无量心祈祷文三遍。 然后,观想皈依境,宝座等皆化为光,溶入自身,观想你的身口意与你的根本上师(金刚持)的身口意合而为一,不可分离(注十七),然后让你的心自然地歇息。 念回向功德文(注十八)。 评 注 在修以上皈依时,必须要了解以下各点,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然会去寻找能够保护我们或提供庇护所给我们的人。让我们免于恐惧和焦虑,如重病等等。由于被今生,来世和中阴身都有的无数折磨,我们的恐惧盘据在心头。我们因此很可能就永远沉沦在轮回的苦海里。我们的父母,亲戚、朋友、天神或龙鬼等,谁也无法护佑我们脱离轮回之苦,我们自己也无力祛除此苦,如果我们找不到有效的皈依处,那就完全无救了。 只有三宝才能拯救我们免于轮回,因为只有那些能够解救他们自己的人,才能够解救别人。 六皈依处 六皈依处包括三宝和三根本。三宝是佛、法、僧、密乘又加上三根本。 1.上师是所有加持的根本(注十九)。 2.本尊是所有成就的根本(注二十)。 3.空行母和护法是所有佛行事业的根本(注二十一)。 三根本包含在三宝之内。密乘认为根本上师一人,就可以含摄六皈依处。 而且,佛陀以下面三种方式显现出来: 1.法身,知悉一切,能洞察万法之本来面目及外观; 2.报身,具有“五决定” (Five certainties); 3.化身,以任何世间艺术或技巧、众生(开悟者的转世)或以佛陀的形象出现。 “佛陀”因此包含有三身(注廿二)。 “法”指的是经典上的法(注廿三):佛陀言教中的字,句和字母,以及背诵的祈祷词和咒。 “法”也包括“证悟法”(注廿四)为基的法界真如,为果的灭谛,以及道谛——这些都可以导致开悟。“法”因此既包括经典也包括证悟。 “僧”分为二种:真实僧(注廿五)(包括永不退转的菩萨)和临时僧(注廿六)(包括声闻、缘觉和罗汉)。 因为佛陀已经明确指出,何者当为,何者不当为,所以你要将佛陀当作你的导师。因为他的教理是修行的基础, 你要将法当作道路。因为这样道路你并不熟悉,你需要圣人的不断指导和示范;所以你要从僧中寻找友伴。 当你达到成佛的目标时,你的智力将如同一切诸佛的开悟智力一样,你就不再需要法和僧了,所以最终的皈依处只有佛。 在今天这个充满哲学思考的时代里,很多人讨论如何对待皈依境,和何者是不是皈依境,[这都是戏论],只要修行皈依和建立良好的习惯,就不需要这个戏论。他需要的只是发展信心和虔敬心。 某些因素可以增进信心的觉醒。在经中,“放在你前面的佛”,如佛像、佛塔等,就是佛的象征;含蓄地,一卷经或密续,就是法的象征,而学佛团体的一份子,就是僧的象征。如果你观想这些象征就是真实的三宝,你就会以信心和虔敬心皈依了。 小乘或世俗的皈依(注廿七),是不妥当的,对你并没有多大益处。非常重要的是你要思考:“从今天起我已皈依,一直到如虚空之无量的众生都已成佛为止。”透过这种思想,你所行的皈依就成为大乘皈依了。 皈依的四个特别条件: 1.已了解思考三宝的基本正确方法,就要体认他们的特质。 2.体认佛、法、僧优于外道邪说。 3.以此体认为基础,诚心发誓永远皈依三宝。 4.即使你的生命危急,也不可皈依三宝以外的人。 在这四个特别条件下皈依,是正确的皈依。 仅仅跟着上师念:“我皈依……”是不够的。你对三宝必须有最深的信心。如果你有了这种信心,你就永远不会失去他们慈悲的保护。 当你遭受到在这一世成熟的恶业之必然果报时,你会觉得三宝的慈悲已经无能为力了。但如果你对他们有深信心,他们一定会在所有未来世保护你。 如果你遭遇到稍为不愉快时就说:“三宝不慈悲!”或希望获得神通,占卜驱邪或医疗的帮助,就是愚昧之至了。 如果他们的慈悲没有在你的生命中出现,这并非他们不要加持你,你应该怪你自己没有好好的祈求。 因此,你要不断思考三宝的特质,诚心修观,专心祈祷。不要因为言不及义或诽谤别人而累积恶业。虔诚礼敬佛陀身口意的象征(注廿八)以及穿黄袍的僧众,要把他们当作三宝一样的看待。要修复旧佛象,建造新佛象。不要把佛象放在空地上或会被干扰的地方。把佛像拿去皈卖而换取食物或典当佛像,是不可思议的。即使是踏在一小片“擦擦”(tsa—tsa)(注廿九)上或一个佛经的字母上,也是错误的。 记住三宝的仁慈,以你的身口意向三宝献上礼敬、赞美和其他虔诚的表示。 记住三宝的慈悲,鼓励别人皈依,把三宝的伟大特质告诉大家。 记住我如此做的利益,每天日夜重复观想六皈依文。 记住轮回的过失和缺憾,既使你的生命在危急之中,也不可舍弃六皈依境。 不论你的人生际遇如何——快乐、痛苦、显赫或卑贱——你仍然要以深厚的信心专念三宝。不要气馁。 总之,一旦你皈依了佛,就(1)不依赖世俗的神。一旦你皈依了法,就(2)舍弃一切危害众生的思想和行为。一旦你皈依了僧,就(3)不与外道或其同情者(注三十)为伍。 如果皈依做得如法,皈依就包括显教和密乘之渐进觉道的大部份修持。但如果你只是“依样划葫芦”而不深深介入的话,就算你能把“空”谈得头头是道,你也是远离大道而陷入泥淖深坑了。 皈依的结果 如果你继续修持皈依而不敢或忘的话,你就成为佛教徒。你的小罪业将被净化掉,而大罪业也会减少。人和非人的障碍不会影响到你。你的誓愿,修学和其他善行变得越来越丰硕。如果你确实依赖三宝的话,即使你感觉被推向下三途,你也不会轮回到那里去。 妙法莲华经(Saddhar mapundarika sutra)说:“只要信仰我的教义即使是在家居士或冒牌和尚(注卅一),也会就在现劫之内完全超超烦恼。一个也不会被遗漏!” 至此,我们已经简单地讨论过皈依的各层面和从修持皈依所能获得的大利益。 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是伴随著皈依而来的。 一般说来,一个人的思想一旦转向佛法,只要他发菩提心就可以走上佛法大道,如果他不发菩提心,他就走不上佛法大道。不论他的善行是多是少,只要他获得成佛(注卅二)的方法,他就算开始踏上佛法大道了。 我们如何测量以菩提心行善所累积的功德呢?再平凡的行为,若是以菩提心为出发点,也会变成成佛的方法。因此,有一部经说: “如果你希望图证佛道,你并不需要修学许多法门,只要一个法门就够了。那一个,就是菩提心!” 二种类型的菩提心 菩提心可分为二类:相对的(the relative)和究竟(the ultimate)的。因为这是“八万四千法门”(注卅三)的基础,要想扼要解释是很困难的。此时,当你沈潜于禅修时,你并不需要很多有关这二种菩提心的理论。但如果你希望知道的话,请研究噶当巴派的六本标准参考书(注卅四)和其他著作。 质言之,相对的菩提心主要是慈悲;究竟的菩提心主要是智慧。智慧的发展依赖于慈悲,帕当巴(Phadampa)(注卅五)说:“鱼会喜欢水而不会喜欢干地;没有慈悲就不会有证悟。”同理,究竟的菩提心(真如本性的证悟)依赖于相对的菩提心。一个人只要唤醒纯真的慈悲力量,虽然这未证悟真如本性,他也能够在身口意三方面,为别人的福祉而行善。 发相对的菩提心:菩萨愿 因为相对的菩提心之有无,是菩提心本身之有无的唯一先决条件,我们必须先找出发相对菩提心的方法。我们必须使用特殊的修法以产生相对菩提心的两面:“愿望”与“力行”。 上智者只要面对三宝的形象,诚心会意地念菩萨愿三遍,就可以激起相对的菩提心(注卅六)。 凡夫就必须从传承不断的上师接受菩萨愿。 因此,最好是日夜各念菩萨愿六遍;其次是在白天四次修持的开始和结束时念菩萨愿一遍,如日夜各念菩萨愿一遍也可以。 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发愿菩提心(aspiration—badhicitta)就是不断地想:“我要为一切众生成就无上佛道。”愿望就像希望要前往某地。 发行菩提心(perseverance—badhicitta)就是做实现上述承诺的善业,同时思考:“为了要达到此一目的,我要运用萨哈加大手印(Sahaja Mahamudra)禅修的教理”(注卅七)。力行就像实际出发踏上征途。 在皈依修持(注卅八)中,在你观想皈依境化空之前,你要念菩提愿三遍。如此,面对六皈依境殊胜的集会,你就可以像过去的诸佛菩萨一般地激发愿菩提心。然后,你可以观想:“一如他们所行的,我必须为我的父母(所有众生)发菩提心,并修持六度(注卅九)。”力行菩提心就可以藉此而激发了。 之后,你要欢喜地观想你已发菩提心了,并诵欢欣祈祷文。 之后,你要思想别人赞美你的成就,你也要为遍发菩提心和四无量心而祈祷。 之后,你观想皈依境化空并收入你身中。 你要重复发菩萨愿,边念边想,在你面前的天空中,确实有狮子座,其上有莲花和月轮,并有导师释迦牟尼佛,身旁围绕有八子、十六长老、菩萨、声闻和缘觉等僧众。 最后,你心止于无念。 愿菩提心的训练 持菩萨愿(戒) 发菩提心之训练是很广泛的,因为它包含所有的宗教行为和修持。但简单地说,训练愿菩提心,必要持菩萨愿 (戒)。 因为(1)心理上遗弃众生,及(2)采取与菩提心相反的态度,二者都会连根摧毁菩萨愿,所以一旦你发了菩萨愿,千万二者都不可有。 不论牵涉的众生有多少,怀有恶意,如“即使我有机会帮助你,我也不肯!”或对别人满怀厌恨、嫉妒或忿怒,都是一种罪业,称为“心理上遗弃众生”。 同样地,假如自己要想:“我无法帮助自己或别人!我不如变成一个凡夫!佛道太难成就了,我是不是发菩提心 并无关紧要!我不可能帮助任何人!”采取声闻或缘觉的自了汉态度;或想:“菩提心的利益并不那么大”;或懈怠放松菩萨愿——这些都是违反菩提心的态度。 如果你不在三小时之内忏悔改正这些态度,菩萨愿 (戒)就破了(注四十)。随时随地都要小心!即使它们在无意中升起,即使忏悔(注四十一)将可补救菩萨愿(戒)。 总之,绝对不要让此殊胜心态——即使是仇敌和恶魔也希望他们成佛之心——堕落。即使像声闻道中最坏的恶行(注四十二)那么严重的过错,也不会摧毁菩提心。因此,你要尽力行善。即使你无法真的帮助别人,也要经常存有将来帮助他们的愿意。 记住菩提心 要舍弃将使你在所有未来世中,忘记菩提心的“四黑业”。培养将使你在所有未来世中,永远记住菩提心的“四白业”。 第一种黑业,是为了欺骗上师,或其他应受崇拜的人,而有意地撒谎。不管你是不是使他受了骗,不管你的话是多是少,诽谤和撒谎就是不该的,即使是开玩笑。 第一种白业,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说真话。 第二种黑业,是让别人为他们的善行而懊悔。你必须要让别人为他们的恶行而懊悔,但善行是没有理由懊悔的。不管你是否成功地让他们为他们的善行而懊悔,你都是错的。 第二种白业,是尽你所能地敦促众生行善和信奉三乘 (注四十三)(尤其是大乘)。引导他们祈求无上正觉。 第三种黑业,是公开或私下非难讥讽任何众生,即使他只是在口头上发了菩提心。因为发了菩提心,他就已加入了菩萨的行列。 第三种白业是称赞而非责备,即使是平凡的众生。因为所有众生都具有“佛心”,也是你积聚资粮和消除障碍的园地,众生已被宣称为与佛无异。 第四种黑业,是为了增进自己的利益,而在身口意方面欺瞒、诈骗或出卖别人。 第四种白业,是把别人的福利当作自己的事情,希望所有众生在这一世或未来世中,都能登上幸福而快乐的境界。你必须说话坦诚,就像父亲对儿子说话一样。 质言之,你为了激发愿菩提心而做的任何事,都可以用下面的话涵盖,把所有利益和胜利给别人;自己接受所有的损失和挫败。 因为菩萨愿的意向是最重要的,你要经常把菩提心放在心上,放在你的一言一行上。因为增加二资粮,可以导致菩提心的稳定成长,你要训练自己这么做。 行菩提心的训练 1.实现菩萨十事 Sagaramatipariccha sutra经说: “菩萨有十事。1.安住于信以为根,依赖阿阇梨;2.勤 习圣法的每一面;3.诚心助人,勤于行善,永不罢手;4.小心避免浪费的行为;5.帮助众生道业成熟,不执著由此所产生的功德;6.不惜身命坚信佛法;7.永不满意自己所累积的功德;8.勤积智慧;9.牢记最高的目标;10.以善巧方便追求自己所选择的道路。” 勤奋实现这十事!至于行菩提心的训练,就像希望丰收的农夫,不只是需要播种,还要耕耘,你既想成佛,光是愿望还不够,你必须尽你所能地成就各种菩萨行。 2.修持六度 (1)布施;(2)持戒;(3)忍辱;(4)精进;(5)禅定;(6)智慧。修持这六度! 总之,“六度之中,佛菩萨无有不修者。”因此,你要做各种善业,见别人行善也要心生欢喜。 3.运用四无量心 运用四无量心,就是用以下四种心念,对待所有如虚空的众生,不分敌、友或非敌非友: (1)慈:希望众生都登上他们过去所不曾享受过的幸福境界,让他们都做好事,积善因。 (2)悲:希望众生从今日起都脱离苦海,让他们不再做坏事,积苦因。 (3)喜:为别人身心都快乐而高兴。 (4)舍:视众生如母,谁也不比谁重要或不重要。对于别人不论远近,都无偏好心或憎恨心,众生平等。 这就是四无量心。 一旦你开始大乘修行,你就该把佛法和重心——四无量心当作你最关切的事。 依据噶胆巴的开示,思考某些因和果的关系,就可让一个人发展四无量心。思考: “我必须成佛,是为第一要务。 我必须发菩提心,这是成佛的因。 悲是发菩提心的因。 慈是悲的因。 受恩不忘是慈的因。 体认众生皆我父母,这个事实是不忘恩的因。 我必须体认这一点! 如此做以后,首先我必须念念不忘今世母亲的恩,而观想慈。然后我必须扩大这种态度,以包括所有还活着的众生!” 二种“坠落的根”是:1.假装是菩萨,希望让别人看起来我是“好佛教徒”,希望获得食物、衣服或名望,或希望看起来比别人好。2.伪装君子,称你自己为“觉者”或成就者。对治的药方:观想人身难得、世间无常。 只求未来世获得人天福报而做几件善事或修几次法,是与菩提心相违反的。对治的药方:思考业果和轮回之苦。 只想到你自己的福利,而不顾别人的福利,是本末倒置的。对治的药方:观想以你自己的善业和幸福,来交换别人的恶业和痛苦,这是最重要的。 而且,记住众生如同你自己,因为他们也要快乐,不要 痛苦,像你自己一样,他们亦无自己的真实自性。 因为你只是一个人,而众生则很多,他们不只是与你平等,而且比你重要得多。因此,不要光说不做,你要有信心和决心,一旦自己成了佛,也要令众生都成佛。 为了做得有益,你不可珍爱自己,你要把众生看得远比自己还重要。你必须准备接受极大的苦难,以把幸福带给众生,你要只为众生的利益而思而行。 今天,即使我们做了几桩好事,大部份也只是为自己著想。为自己而做你被指定的工作,将对你毫无利益! 你必须行住坐卧(修行时更不用说)都一心一意想要帮助别人! 4.舍和取 当你被病或魔所困,被闲言闲语或无名怒火所苦,你要承担所有其他众生的苦难。知道你过去的业是目前的苦因之后,当烦恼折磨你的时候,就不要气馁,而要承担起别人的烦恼。 当你愉快的时候,使用你的财富,影响力和功德来行善。不要无所事事,要以你的身体和言语来行善,如祈祷众生幸福。 总之,不要让你的任何行为牵涉到私利,要以祛除我执的程度,来评估你对佛法的修行。 当你从鼻子吸气时,要吸进所有众生惑业苦的黑气,让它溶进你的心。当你从鼻子呼气时,要呼出你从无始以来所积福德的“白光”。想一想当所有众生都收到它时,他们都将成佛。愉快地观想,不断地念: 当我愉快时, 愿我的功德流入他人! 愿它的福泽充满天空! 当我不愉快时, 愿所有众生的烦恼都变成我的! 原苦海干涸! 即使当你临终无法做其他修持时,只要你有一口气在,就做舍和取的功夫。 当你遭遇不幸,如病、心烦气躁、争执或诉讼,也不要责怪别人。要责怪你自己,心中想,这都是由于你的我执在作崇。 因为所有众生——你的敌、友和非敌非友——都可以让你做舍和取的精神训练,都能帮助你祛除恶业和障碍,想一想他们有多好啊! 你的一言一行,不要只是为了让别人认为你已经没有我执。所有你的行为,必须像戒律一样地纯洁。 不要谈论别人的错误。你要知道,他们的“错误”,实际上就是你不纯洁的投射。不要使人注意人类的过失,不要用辱骂的语句或凶恶的咒来对付非人(注四十四)或其他生物。不要把麻烦的事给别人,不要叫别人做你的脏工作。 为对手可能失败而欢喜,为敌人去世而高兴,为竞争者生病而谋利,这些都是错误的,不要考虑你的健康情况或答覆闲话的能力,只要亲想菩提心。专心观想为敌人或魔障 等难以同情的对象而发菩提心。 若因对佛法的信心不够,而修行时做时停,就必须做规律的修行。因为修持佛法是对你自己有利的,不要夸耀你所遭遇到的苦头。 当别人使人注意到你的错误、羞辱你、打你或对你突然暴怒而伤害到你的时候,不要理他,只要以慈悲观想。 千万不要显露你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绪。 如果你不能忍受任何牺牲或帮忙别人,你就疏失了发菩提心的要义。把你的善业和幸福,与别人的恶业和苦难相交换,是一种特别强有力的善巧方便,因此你要以坚定的决心加以运用它。 发菩提心的结果 单是发菩提心,就可以洗净无数的恶业,而且无限地扩大善业。你从一瞬间的菩提心所获得的功德,还胜过以铺满恒河沙数的珠宝的广大国土供养每一尊佛!我们不需要提及它的无限福泽!它是整个佛法的心脏。 后续行为:菩萨应有的二种道德行为 因为所有的菩萨业行,如六度等,都是完全从悲心产生的,所以不要说:“我已经为此修观好几个月了”或“这个受苦的众生多可怜啊!”你要为所有众生不偏不倚地培养持续,普遍的大悲心。你要培修下面二种道德行为: 1.为你自己的精神发展而修各种善业,这是“积集善法的道德行为”。 2.劝服其他众生,为他们的精神发展而适切地行一切善。这是“利益别人的道德行为”。 你的菩萨愿,涵盖这二种道德行为范围内的一切事,所以应该二者都修。菩萨不如此修的话,就算失败。因此,不管什么事发生,你要自己行善,并且鼓励他人行善。 如果有人认为只要修一种道德行为就够了,他只是执著于无实的禅修经验(注四十五),将无法抗拒逆境,这种行为是由于不了解佛的话和圣人的心路历程。 注释: 一、(皈依境中)每一样东西都是最好的;例如,水是清凉的、甜美的、温柔的、清澈的、不含污垢的,可以清胃润喉。 在古印度思想里,如意树,会生长任何人们想要的果实,象征著世俗权力(见第四章第二十四注)。此处,凡信赖在此树上所观想见到的皈依境,将可产生最高层次的愿望——成佛。 二、双手交叉在心前,拿著金刚杵和银铃,象征著智(金刚杵)和悲(铃)的统合。 三、佛和菩萨所佩戴的八块珠宝和五件丝衣,通常象征著报身佛,今人充实活泼的影响力。 四、传统的佛陀容貌包括耳垂广长,手足缦纲相等等。 五、这些上师为大手印系传承,源自金刚持法身佛。 六、六位伟大的印度教授师:提婆(Aryabeva),无著 (Asanga)、瓦苏米拉(Vasumitra)、陈那(Dignaga)、法称(Dharmakirti)和龙天(Nagendra)。 七、噶举巴派的四个次派。 八、一般说来,本尊代表凡夫在精神发展的某个阶段所看到的佛,因此也就成为接近佛这一遥远目标的媒介。学佛者获得本尊的方法是:接受他的灌顶,修他的观想,念他的咒和向他祈祷。每一学佛者在上师的指导下依自己的需要和性情,选择一位本尊,然后专修与该本尊有关的一套修法。 本尊和他们的功用,这个问题是很复杂的。本尊的分类以及与每一本尊有关的特有成就(Siddhi),各种书的说法都不一样。但一般说来,观想下列本尊以及其他重要本尊,将可扫除障碍。这可导致修持各种瑜珈的能力;被贪、瞋、痴、慢、疑五毒所污染的凡夫生命,从此可以转化成具有五智(1.法界体性智;2.大圆镜智;3.平等性智;4.妙观察智;5.成所作智)的开悟境界。 金刚亥母是噶举巴派的女性本尊之首,而上乐金刚则为男性本尊之首。 九、贤劫是佛出世的时代。 十、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十方是传统佛教宇宙观的东、西、南、北、四维、上、下。 十一、长方形的布,上有书名,覆盖在西藏式经书的头部上。堆放经书时以此头部面对前方以资识别。 十二、“三族系之主”是文殊菩萨(智)、金刚手菩萨(证)和观音菩萨(悲)。 佛陀八子或八大菩萨,除上述三位之外,还有地藏菩萨,除盖障菩萨、虚空藏菩萨、弥勒菩萨和普贤菩萨。 “两大弟子”是释迦牟尼佛的主要弟子——舍利弗和目键连。 阿难是佛陀的侍者。 “十六长老”是释迦牟尼佛弟子,于佛灭后,分赴各地讲经说法。 十三、这三者合称为“智神”,因为他们象征开悟者的某些特色。如:六臂玛哈嘎拉象征大悲观音菩萨忿怒的一面。 护法帮助扫除学密者的修行障碍,所以常现忿怒相,一直到魔障被征服为止。就像选本尊一样,学密者要在上师的指引下,选择最适合自己需要的护法,并接受他的灌顶,修他的仪轨。 多杰柏健(Dorje Berchen)是主要的噶举巴护法,是玛哈嘎拉的另一种形式。 这些是已经开悟的护法,因此与“世俗神祇”大为不同,后者是轮回的鬼,不是皈依的对象。 勇父(男性)和空行母(女性)分担护法的某些任务。空行母是女性菩萨,常常担任凡夫和佛菩萨之间的信差。 十四、皈依文是对六皈依境及它们所象征的目标所作的口头承诺,行大礼拜时就要念皈依文。因为念皈依文的时间比大礼拜还长,而且两者必须一一一、一一一次,所以不足的念皈依文次数,可以在所有的大礼拜都作完成在每一节大礼拜作完后加上去。 在phage—lam中的皈依文是几种藏文皈依文中最复杂的。 早期的印度皈依文,只祈求皈依佛、法、僧。皈依上师也许是西藏人加的。由佛法僧之外的其余三个皈依处,可辨认此文为金刚乘之皈依文。 西藏人皈依仪式之复杂,反映出一个事实:现代人不像幸运的早期佛教徒那样,亲身遇见释迦牟尼,可以只在三宝的指引下修行;相反的,现代人在修行上碰到很大的障碍,及需任何可以得到的皈依处。 十五、菩萨愿是一种口头上的承诺,为了一切众生誓以修六度及其它菩萨行求取正觉。 十六、行者欢喜,因为发了菩萨愿,就已开始了菩萨生涯。 十七、比较正确地说,所有觉者的身口意化为光,融入金刚持身内。金刚持然后化为光,融入你的身口意之内。 十八、“愿以此修行,速得大手印; 一切诸众生,普令皆如是。” 这是回向功德文的一个例子,作完任何修行之后都可以使用之,只要将修行目标的名称嵌入文中,取代“大手印”。 回向功德是所有大乘修行的最后一个项目。它可以增加任何修行的效力,将该项修行从轮回的业转化为导致解脱的业。 所有宗教修行都可为修行者累积功德。但假如他仅为自己积功德,只要瞋心一起或口出恶言,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功德毁掉。若已将这些功德回向众生,则不会受这类行为的毁坏。 十九、加持是个人把他所累积的某些功德,引介到别人“存在之流”的过程。施予加持的能力,既决定于施者精神成就的程度,也要依受者的信心而定。施者一般是根本上师,他的加持,据说可以包括所有皈依境的加持。虽然未来的结果大部是由目前业所形成的,但根本上师的加持可以改善一部份。换句话说,上师的加持可以产生良好的条件,促使我们过去业所产生的任何宗教倾向成熟,给予我们开始修行时所需要的启示和精力。因此,除非我俩的行为罪大恶极,上师的加持可以帮助我们克服烦恼和其他障碍。 珍尤仁波切用过这个比喻:“就像太阳一样,佛性是无所不在的。就像太阳光透过放大镜集中之后可以烧纸一样,透过上师的加持力集中之后,悟性可以摧毁烦恼。因此,上师的加持可以帮助我们体悟我们所拥有的佛性。” 二十、成就可以分成二种:普通成就,包括财势;至高或特别成就,是精神上的成就,如大手印的证语。 任何本尊都可以把这二种成就赐给任何接受灌顶,修观及诵念以该本尊为对象的咒和祈祷文的人。 二十一、佛行事业就是“成就”的运用。就凡夫而言,这是身口意三方面的宗教活动,包括宏法和遵守佛戒。就诸佛而言,“经上解释为:自然圆成菩提愿的不间断之流”。 德松仁波切把四种佛行事业界定为“对轮回情境的四 种主宰,等于是普通成就,它们是至高成就的副产品。”这四种佛行事业包括:1.化干戈为玉帛;2.财富、学识、功绩、寿命和其他有价值的轮回事物的增加;3.对各类众生都有的权威和影响力;4.强力扫除因轮回现象所引起的困扰。 “从前的瑜珈行者把这些技巧发展到很高的境界——比如说他们能够飞过天空——今日则较为少见。但比起菩提心的发展来说,这些神通就只算是雕虫小技了,发菩提心才是我们修行的真正目标。” 二十二、三身并非三个肉身,而是佛行所用三种方式的象征,是我们希望经由宗教修行来达成的三种“存在规范。” 化身代表佛陀在凡夫间所扮演的各种角色,譬如说,他可以化为某种艺术或艺术天才;可以化为凡夫之相,如D宝法王;可以化为某一年代的佛陀,如释迦牟尼。这是化身的最高形式。化身通常称为“变化身”或“幻身”,因为它有能力完全像四周众生一样地显现和运作。这使得佛陀能够和各类众生沟通,并且最有效地影响他们。 报身象征佛陀在上品菩萨之间的活动。它的“五决定”是:1.报身佛只居住于最高层次的佛界,在那儿。2他只以报身出现。3.他只教大乘。4.他四周只围绕有十地菩萨。 5.他一直住到轮回空尽为止。 报身有时候称为“受用身”,因为它激励和启示众生求取佛果。这种充实生命的功用,表现在肖像上,则为衣着华丽和皇族的报身佛。 法身被认为是三身之中唯一究竟真实者,因此无法透过观念来理解,它是纯粹超越的智觉,没有任何特征(完全无相)。 二十三、包括所有被阅读,学习和运用的经典。 二十四、与成佛俱来的证悟。 二十五、完全开悟者的团体,称为真实僧。 二十六、已经皈依或受戒者,以及声闻、缘觉和罗汉等的团体,都还没有达到完全开悟的境界,称为临时僧。 二十七、小乘皈依:1.皈依尚未完全开悟者如罗汉、声闻或缘觉等;2.为个人的安全或解脱而皈依。 世俗皈依:皈依轮回众生如天神或魔。 二十八、“象征”在字面上的意义为“容器”。佛像或佛书,就某种意义而言,“包容”佛身;佛书或佛语“包容”佛口所说的话;佛塔“包容”佛或其他觉者的舍利,它就代表佛的心。 二十九、“擦擦”是藏语,意为小佛塔或佛菩萨像;以泥土或吃剩的动物骨头磨成粉注入模型而做成。如系后者,将给该动物带来福报。 三十、这三种禁条包含皈依愿的主要条文或“根”。如果它们被违犯了,皈依愿就破了。依据迦鲁仁波切所开示,“外道”此处指的是不信宗教的人,他们怀疑解脱的可能性及佛的存在。 三十一、在家居士是已经皈依并发愿修持杀、盗、YIN妄、酒五戒之一部或全部的人。 “冒牌和尚”是不能遵守僧戒的出家人。 三十二、即菩提心。 卅二、即菩提心。 卅三、“八万四千”是传统用来指全部佛法的数字。 卅四、噶当巴派用来训练僧侣观想的六本书。 卅五、帕胆巴是十一世纪噶当巴派的教授师。 卅六、上智者并不需要正式从上师接受菩萨愿。他只需要在三宝的象征前面,或观想他们在天空中时,念菩萨愿三遍。不过,学密者最好是尽可能从越多的上师处接受此有益的誓愿愈多次愈好。(非皈依愿,而是菩萨愿)。 卅七、因为萨哈加大手印是本体系中最高的修持,所以此处用来说明“力行”或菩提心的应用。 卅八、即使你不是在修持皈依时发菩提心,也要观想皈依境亲见你发菩萨愿。 卅九、六度也称六波罗密多或六胜行,就是帮助我们超越轮回,到达彼岸的六种善行。 四十、誓愿通常是由明显的行动击破的。但菩萨愿 (戒)却非常脆弱,因为单单以思想就可以击破它,为了保持菩萨愿(戒),时时注意自己的思想,是很重要的。 四一、忏悔有二种:1.一般忏悔,2.特别忏悔,即为某种错误行为如破了菩萨愿而忏悔。 一个人不必对自己的上师或其他人忏悔。忏悔需要面对皈依境的象征或观想他们,以及1.承认错误;2.真诚悔悟;3.决心不再犯同样的错。在忏悔违犯菩萨愿之后,可以念某些长的祈祷文,但只要念遍发菩提心的祈祷文就足够了。 忏悔之后,观想皈依境化解为光,然后入你身中。之后,让你的心止息,不再思考,时间越久越好。 四二、杀生、偷窃、谎言精神上的成就和沉于色欲。 四三、乘是一种特别的宗教生涯或道路。此处指的是声闻乘、缘觉乘和大乘。 四四、现人身专门惹麻烦的鬼精。 四五、因为他不是以正确的态度禅修,他将无法发展菩提心或行菩萨行。“无实的禅修经验”,就是只修第一种道德行为的人所有的经验。第一种道德行为是只与自己有关的善行(特别是禅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