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益西彭措堪布:普贤行愿品略释愿海舟(1)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益西彭措堪布:普贤行愿品略释愿海舟(1)

 

  梵语云:摩訶尾没没馱巘拏賀素怛•阿進底也咄尾目乞义尾灑也三满多跋捺囉罗左哩鉢囉抳馱曩鉢囉吠捨跋哩嚩多

  汉语云: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解释此经分三科判:初善、中善、后善。

  甲一、初善序分分三:皈敬礼赞上师的必要;梵汉对照;释题。

  乙一、皈敬礼赞上师三宝的必要

  行文之前首先对上师三宝从内心深处作真诚而深切的皈敬礼赞。虽然礼敬很简单,但其中却蕴含着很多的深义。这并非故弄玄虚之语,因为稍稍涉猎过藏经的人都会很明确地知道,印度及汉地的祖师大德造论之前都有皈敬礼文,这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然而这个优良的传统现在很少有人继承,这也是末法时代的一种衰相。《楞伽经》、《佛地论》、《瑜伽师地论》等诸多经论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礼赞的功德及必要。在此归纳七点来说明。

  一、显示吉祥:上师三宝是一切世出世间的最胜第一吉祥,能令所造论典永久流传,吉祥成办自他二利,所以于最初作此顶礼。《成实论》中云:“三宝最吉祥,故我经初说。”。

  二、发生信心:最初赞叹礼敬三宝能令后来的听闻者对上师三宝生起信心,愿意随顺佛法,由此不生疑惑诽谤。

  三、忆念恩德:上师三宝赐予法身慧命的浩荡洪恩,纵然粉身碎骨也难以酬报,所以当如普贤菩萨遍十方刹土,尽未来际,以无尽身遍礼浩瀚的三宝三根本。阿难尊者也云:“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四、尊奉礼仪:因为世间的臣子,凡有所作之前,也必须要启请君王与父亲,这样才符合礼仪。上师三宝的恩德远远超过君王与父亲,况佛弟子的感激敬畏心应该远远超过臣子,所以要阐扬正教,先应礼敬上师三宝才合仪式。

  五、表示有传承:要表明所阐述的内容不是分别臆造,都是依靠圣教正理、上师清净传承而作,用来教诲后人。佛陀彻证宇宙人生的真谛,无误揭示万法本性,历代祖师灯灯相续传薪不断,今遵清净法流的传承而造论,诚可信受。否则如外道以世智辩聪,依分别念任意杜撰,随便著书立说,令人无法信服。

  六、乞求加持护念消除障碍成办顺缘:佛意广大如虚空,法性深广犹大海。纵然如文殊、观音、地藏、弥勒、阿难、舍利弗、龙树、无著、世亲、马鸣等要宣说法义,还是恭敬顶礼,请求佛陀威神大力的加被,才能得以如法开显,更何况是一般凡夫呢?否则随顺自己的分别寻思,又不凭借可靠的教理作证明而贸然造论,乖违佛的密意,违背教法正理,则会瞎人天眼目,打开自他地狱之门,所以应精诚地礼敬启请加被,愿能契合佛的密意,随顺法性。再者末法时代,众生福报浅薄,法弱魔强,发清净心造论弘法,则障碍违缘一定很多,必须勇猛祈祷上师三宝本尊护法,祈求大慈悲覆护垂念,令障碍消灭,顺缘成办,所以礼赞。

  七、追随先圣造福自他:西天印度古圣先贤造论之前都要礼赞皈敬,大小乘的论师也都如此,今也理应效仿。再说上师三宝是最胜福田、功德大海,一礼一拜、一称一赞,都会获得无量福报,为自己和读者能在开卷之时就种下大福报,所以作此礼敬文。当然礼敬的意义极多,在此不一一繁述。

  乙二、梵汉对照

  贤劫千佛都在印度金刚座现前无上正觉,且都用梵语转****,佛虽然具有圆音,但经典的结集却都用梵语。现在此经题仍保留梵语可以说明两个问题:

  一、证明此经是真实可靠的。现在一些居心叵测的人,不怕造大恶业,高声狂吠地毁谤经印汉二土的三藏译师从梵文译成的《楞严经》、《大乘起信论》等是伪经伪论,混淆是非,执持邪见,欺世惑人实属魔说。

  二、现在见闻梵语于八识田中种下种子,将来遇佛闻法。今从华严五祖圭峰宗密禅师的《行愿品别行钞》中摘出梵语经题,大师并说明梵汉如何对照。

  梵语“摩訶”对应汉文中的“大”字,“尾没”对“方广”,“没馱”对“觉”,“巘拿”对“杂花”,“賀”对“严饰”,“素怛”对“契经”,“阿進底也咄”对“不思议”,“尾目乞义”对“解脱”,“尾灑也”对“境界”,“三满多跋捺囉”对“普贤”,“左哩”对“行”,“鉢囉抳馱曩”对“愿”,“鉢囉吠捨”对“入”,“跋哩嚩多”对“品”。译师为随顺汉语习惯译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如此则大家应毫不怀疑地受持读诵。

  乙三、释题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这个经题包含两部分内容:一《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全经的名字;二《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是经中《入法界品》的一部分。经论取名的方式与必要可参阅其它论典,此处不作宣说。

  总的来说“大方广”是指所证的法,也即指一真法界、众生的心性。“佛华严”指能证的人,指豁破无明烦恼、真智现前的如来。“经”指能诠的教法。“不思议解脱境界”是所入之境,“普贤行愿”是能入,“入”即证入。“品”即章节划分的单位。

  若细说“大方广”则分别代表法界体相用。“大”表法界体大,从时间而言穷尽过去现在未来,从空间而言周遍四方四隅上下十方。一切性相的法无不被包容在其中,而且远离生灭戏论,恒常而周遍,广大无边犹如虚空。“方”字表相大,在大体之中一切万法全同真性离戏绝非。但“大”中没有说明德相如何,“方”字说明体中具足无量无边恒沙功德,对圣者而言没有增加,对凡夫来说也没有减少,犹如大海浩瀚无涯。祖师云:“体上本具恒沙功德,犹如真金本具千种之器,犹如摩尼珠本具千般万般非色之色。”“广”字表用大,无边的相不离体性,一一相都与体无别,所以出生大用。一入一切,一切入一,普遍包容,互涉互入,无障无碍,以致重重无尽。用中出生轮回涅槃所摄的一切染净因果,若能直悟轮涅诸法当体缘生无性,即能顿契本体,入于不生不灭常恒不变的本性中。

  彻证体大、相大、用大,断尽烦恼,智慧朗发,现前菩提者称为佛陀。佛入于一真法界体大、相大、用大,所以佛陀功德也无穷无尽,自成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圆满五智,成就般若、解脱、涅槃三德,五眼、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等如海功德。“佛”的意义是觉,觉又有本觉、始觉、究竟觉。如《大乘起信论》云:“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众生虽具本觉但由无明不觉,所以经佛菩萨善知识宣说教法,导引修行,以外缘熏习之力,显发内具本觉,称为始觉,即开始觉悟。究竟觉即依靠始觉的修习之力,断尽障垢,本觉面目全体显露故称为究竟觉。

  “华”字为比喻,喻义为万德庄严的佛果,是以芬芳绚丽的万行功德之花而严饰。圆教的行不同一般,因契合体大、相大、用大,故一行遍于一切行。“严”如果没有大智慧,纵然勤修万行,但因著相而不能融契法性,就无法庄严法身。庄严法身比喻绘画,彩色喻万行,画师喻大智,如此大智摄持的万行之花,才能庄严一乘无上之佛果。《问明品》中云:“於佛法中,智为上首,则智为正道,万行为助道。”

  “经”有八种意义。一涌泉:法流无尽喻如泉水涌流不竭。二出生:展转出生无量法味。三显示:显明开示事理。四绳墨:辨别判断正邪,犹如墨线矫正弯木,众生的邪心随圣教而正。五贯穿:贯穿所说诸法性相之理。六摄持:摄持所化众生,令其还归本源,杜绝攀缘六尘外境而轮回。七结鬘:喻以绳线将花串成鬘,同样经能把佛法妙花串令不散。八道路:佛经是通向解脱的道路。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不思议”指心意识无法测量,不能分别缘取,一切语言文字无法宣说论议。因为法本离名离相,所以心无法缘取执著,口无法论议。如僧肇法师云:“口欲谈而辞丧,心将缘而虑亡。”此为法身大士之境非二乘所能比,也不是有漏智慧所能揣测。再者法性本来空寂,所以不思议。什么不思议呢?是解脱境界,以两种智慧断除一切二障烦恼束缚,内外圆明无羁无束,自由无碍称为解脱。其实一切诸法本自融通无碍,本来解脱,但众生由于内心执著,妄分能所,显现森罗万象的外境,致使障碍本源真性。所以祖师说:“息心息虑,自然解脱。狂性不歇,歇即菩提。”古人曾有互相问答,问曰:如何才能解脱?答:请问谁把你捆住了。可见一切时中都不离解脱,但以分别妄心,不见不悟。

  “境界”,诸佛菩萨的德用智慧不同,如国界疆域有千差万别。再者所知事理无边,佛与普贤能彻照,这两重意义都可成为境界。如何才能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唯依“普贤行愿”。普贤有极多含义,华严宗讲法与密宗也略有相同之处,为能引发道友信解略作宣说。密宗中有基普贤、道普贤、果普贤之说,密意极深讲法独特,令人耳目一新,有志者应当求之。现在从法和人的角度来解释普贤。法普贤又可分体和用两方面,“体普贤”即万法的本源,本觉心体又名一真法界,此法界周遍一切六道众生与十方所有诸佛菩萨。体性周遍称为“普”,随缘显现轮涅诸法,虽现轮涅诸法,真性不变称“贤”。悟达国师云:“在一尘而广大悉备,随万有而独立不改。”“用普贤”指体上具尘沙德相,此德能起尘沙妙用。虽有尘沙妙用,但恒不离体,如波浪虽然千差万别但不异于水。一即一切称为“普”,一切即一称为“贤”。从人角度讲普贤分三:一、位前普贤:即资粮加行二道菩萨,发弘誓愿遍度众生称为“普”,将登圣位称为“贤”。二、当位普贤:指初地乃至十地等觉妙觉菩萨,因彼功德周遍法界称为“普”,最极调顺善妙称为“贤”。三、位后普贤:指虽然证得无上正觉果位,但不舍万行因门。也就是说菩萨虽已成佛,断尽障碍,具足众德,自利圆满,然不舍悲愿,只为度生,隐藏真实功德,显现菩萨身行。如普贤、文殊、观世音等。因为他遍证最高果位称为“普”,不舍因门称为“贤”。“行愿”二者如鸟双翼,如车两轮,必须同时具足否则无法高飞远行。

  此上略释经题,但应知佛的一切经教言论无非都是指示我们的自心本性。佛经如标月之指,所以我们应借助于此手指返观自心,才能了知经中所诠不思议解脱境界,以及普贤等恒沙圣众实不出自己心性之内。如李通玄长者云:“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移于当念。”

  此略释只依偈颂作解释,在解释的过程中参考揉和了汉藏两土成就大德的可靠观点,并且尽量参照长行文以作补充,力求经义完整无缺。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益西彭措堪布:普贤行愿品略释愿海舟(2)

益西彭措堪布:普贤行愿品略释愿海舟(3)

益西彭措堪布:普贤行愿品略释愿海舟(4)

星云法师:福报哪里来·迷悟之间 43 佛指来台内情

益西彭措堪布:普贤行愿品略释愿海舟(5)

 

后五篇文章

星云法师:福报哪里来·迷悟之间 42 佛指出土奇迹

益西彭措堪布:普贤行愿品略释愿海舟 篇首寄语

益西彭措堪布:普贤行愿品略释愿海舟 略释愿海舟

益西彭措堪布:普贤行愿品略释愿海舟 目录

益西彭措堪布:普贤行愿品略释愿海舟 普贤行愿品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