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益西彭措堪布:普贤行愿品略释愿海舟(6)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益西彭措堪布:普贤行愿品略释愿海舟(6)

 

  己五、供养愿分二:财供养;法供养。

  庚一、财供养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

  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

  菩萨发愿常时面见一切诸佛如来,被诸大菩萨海会围绕,对如此殊胜广大的福田,我悉皆献上清净广大的供物,如此供养纵然穷尽未来一切劫数,心中丝毫不生疲惫厌倦之心。

  初二句指出供养的对境是诸佛如来及一切海会菩萨,他们具有无量功德,所以是最上广大福田。即所谓:“佛法僧三宝,信施良福田。”三句指无量供养资具供品对恒沙诸如来菩萨一一供养,则极辛勤劳苦,然心念广大清净如虚空,所以是发心大。因此我们在修行时,要修大供养应当依此三大而修才可以称得上是大供养。经云:“所谓生广大清净决定胜解,以一切供养具,恭敬供养一切诸佛,令无有余。”《俱舍论》中云:“又财田主异,故施果差别。”因为财物供品福田以及施主自身的不同,所以布施的果报也会有差别。现在有些众生想求得大果报,但或发心不清净,或悭贪难舍,或财物下劣微少,或虽广施钱财但遇不到大福田,所以想修点福报都是如此的困难。

  未入法位的菩萨发愿常能面见诸佛如来是特别重要的。《大智度论》云:“如以少汤投冰面上,虽消少处,反更成冰。菩萨未入法位,若远离诸佛,以少功德,无方便力,欲化众生,虽小利益,反更堕落,以是新学菩萨,不应远离诸佛也。又念:我未得佛眼,如盲无异,若不为所引导,即无所趣。菩萨见佛得种种利,得大智慧,随法修行而得解脱。”佛具有无量无边的身、口、意、事业、功德五部功德,具有殊胜无比的加持,成就度化众生的无量善巧方便,见佛即能消除痛苦烦恼,得到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我们初学者必须发愿往生净土,觐见诸佛如来,得到引导开示,趣大菩提。否则在无佛无善知识的情况下,仅凭自己盲修瞎炼,犹如煮沙成饭,纵经多劫,也无法成就。

  末法时代众生心力狭劣,障缘极多,刚刚修行没多久,又退失道心,造恶如顺水扬帆,行善如逆水迎风。《华严经》中云:“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所以于往昔,无数劫受苦,流转生死中,不闻佛名故。”闻佛名即可脱离轮回痛苦,何况面见诸佛,亲承供养,聆听微妙圆音,熏习五分功德香的利益岂能衡量。所以《华严经》云:“若见如来者,为得大善利,闻佛名生信,则是世间塔。”又云:“若得见于佛,除灭一切苦,能入诸如来,大智之境界。若得见于佛,舍离一切障,长养无尽善,成就菩提道。”《大品经》中也说:「菩萨渐渐趋近萨婆若,渐渐身体清净、心清净、相清净,所以不会生起贪嗔痴慢乃至邪见之心,始终不会投生到母胎中,常得清净化身,从一佛国游历另外佛国,成就度化众生,乃至现前菩提,恒常不离见佛陀。」

  庚二、法供养

  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永永远远地住持诸佛世尊无上正法,宏宣菩提正道,圆满普贤清净行愿,而且经常精进修持,尽于未来一切时劫。也就是说,依止诸佛菩萨善知识广泛听闻、深入思维、随顺修持、断除烦恼、证得解脱的修行过程中,应对大小显密所摄的无量法蕴,悉能闻持不忘,深解无碍,而且善达诸法性相及菩提道次第。能广大光显诸法幽玄隐义,善巧分析解说,犹如日光照明道路,正确无误地引导众生。这样精进光显觉悟的大道,引导趣入普贤清净诸行,悉使究竟清净,尽于未来一切时劫。

  初二句指出所缘因大,即受持一切诸佛微妙正法,光显一切菩提大道,也就是住持教、证二种正法。《俱舍论》云:“佛正法有二,谓教证为体。”这是一切供养中的最胜供养。长行文中云:“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它的原因是:“何以故,以诸佛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修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三句指出功德果大,即能获得究竟清净普贤无上佛道。因为修持之因广大无边,所以感得广大究竟佛果。四句指出修持时间恒久,即尽未来一切劫而常修习不懈。

  下面讲护持正法的功德及如何护持:护持正法则能摄集一切善愿,趣入甚深境界。《护持正法狮子吼胜鬘经》云:“佛言,菩萨所有殑伽沙数无量行愿,皆应摄入一大愿中,所谓护持正法,护持正法是大境界。复云:譬如有大力士,少触身分为彼损害。佛言:胜鬘,少护正法亦复如是,令魔波旬得大忧恼。我不见余一善法,能令恶魔生此忧恼,如是唯少护持正法之者。譬如须弥山王端正殊特,于诸黑山最为高大。佛告胜鬘:如是大乘舍身命财以摄取心,护持正法,胜余大乘者不舍身命财所护一切善法故。”

  护持正法功德凡夫无法衡量、难思难议,然如来金口诚言所宣犹如大雷震惊醒大乘修行者,岂可坐视教法沦亡湮没,佛之法身舍利无人护持,众生安乐之源的法日就此堕毁,对大悲慈父释迦世尊群经中殷勤咐嘱的遗言,不听不受,而甘心辜负佛陀的教敕。但真正如来的使者,继承如来家业的大丈夫,定会鼎力荷担住持教法的伟大重任。佛在《海意请问经》中云:“护持如来正法者,即为胜尊师摄受,诸天龙王紧那罗,福德智慧皆能摄。护持如来正法者,所生刹土不空过,一切生中见胜尊,见已即得心清净。护持如来正法者,而得宿命大我法,出家善利速能成,所修真实清净行。”又云:“护持如来正法者,得大总持及善利,正使百劫非听闻,由具辩才悉无碍。护持如来正法者,乃至释梵护世等,人中复得转轮王,悉悟菩提安隐乐。护持如来正法者,具三十二殊妙相,大智庄严喜乐身,随所见者无厌足。护持如来正法者,而不舍离菩提心,波罗蜜行不弃捐,普能摄受多种善。”护持正法有如是巍巍功德,为报佛恩大家都应尽力信受奉行。

  那么如何护持佛法呢?佛的正法有两种,护持教正法与证正法都是住持佛法。教正法指佛陀及祖师所宣说的一切经论,所以兴盛光大、弘扬流通教法都属此范畴。因此永明大师大力倡导说:「如果见解不错,契合佛意,虽然弘法利人,但功德归于自身,既能助道修行,又能报佛恩德。如果不求名闻声誉,那么功德一点也不会遗失。所以传持法宝,敷演讲宣大乘佛法,造论解释经典,著文阐扬妙义。拔除不信之疑箭,以智慧光明照亮愚痴黑暗,筑起正法高墙,延续佛陀慧命。或远到西天求法,或翻译大乘经论,润色经文。或广泛施行经典神咒,到处流通教人受持。大开无遮法施之门,延续传灯之焰。能用甘露滋润干涸的心田,善使金錍抉开痴盲者的智慧眼。」经中云:“假使顶戴经尘劫,身为床座遍三千,若不传法度众生,决定无能报恩者。”有人心中暗自疑惑:讲经说法都是具有大智慧、精通佛法的大法师才能做的,象我这样的一个普通人,又没智慧,别说真正去作,就是想也不敢想。持这种错误态度的人,我认为首先他对佛法的责任心不强。再者没有再三思维忆念佛的恩德,没有生起强烈的报恩心。三者对众生的悲心不够强烈。四者过于自卑。人各有不同的智慧与能力,贵在参与,贵在勇于发挥自身的能力。不能因为日月的光明强大,星星与灯炬就不须发光。若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责任心、报恩心、大悲心、大信心,积极地发出自身的热量,放出自身的光芒,佛法一定会有个光明的前途。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推卸责任,消极逃避,任其衰败,则佛法将毁在我们的手中,众生的安乐也被我们葬送无余。如此作为佛子真是不忠不孝!现在佛法看似兴盛,但其实佛法的衰颓,大有江河日下的趋势,真正与正法像法相比较,简直令人痛心疾首,寝食难安。所以一切在家出家藏族汉族的佛弟子,都面临着一个义不容辞的、艰巨的历史使命——荷担如来家业。因此能力大的挑重担,能力小的挑轻担,各尽所能,众志成城,以大家的力量,扭转乾坤,力挽狂澜,使佛法在人间重显辉煌。

  末法的今天急需讲经说法的法师,若能造就踞狮子座、在大庭广众之下作狮子吼无畏说的法门龙象,自然多多益善,妙之又妙。如果不能如此,也要在不求名闻利养的前提下,尽自己的能力,将自己所知所解的正确佛法广泛地为人宣说,纵然不能广讲经论,但就经论中的一部分、一颂一句、一个公案故事,对人宣说也未尝不可。不一定非要坐在高高的法座上,在大众围绕之下,才可以讲经说法。凡是在日常生活中与人接触交往时,善巧地运用佛法,把佛法灌输给别人,让他种下善根,生起信心,就是在弘法。若板起面孔,让人见之如虎,不敢接近,甚至让人误解佛教徒都是孤僻怪异、麻木无情、冷若冰霜的。或者显现极大傲慢,以不屑一顾的鄙夷姿态看待世间的人们,自视清高认为与之接触交谈,会玷污自己的清白。这样的作法,并没有住持佛法的高尚形象,相反使得佛法与世人的隔阂越来越大,更被他们所误解。佛法应该遍及到世间,利益广大众生,这是佛的究竟目的。

  《般若经》中比较:自己忆念修行般若的福德,不如广为人天大众巧妙地作比喻,使听众容易理解般若所获的福德。经中云:“其人戒定虽羸劣,善能说法利多人。若有供养是人者,则为供养十方佛。”戒律禅定虽然有所缺漏,但其人如果善巧说法利益大众,供养他则如同供养十方一切诸佛,供养戒定慧清净的讲法人所获功德又岂能衡量。其它经中还作了一个比喻: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之中,险要的道路上有个大恶人手执火炬照亮道路,若有人见此恶人,心生憎恶,也不愿看他手中所持的光明,结果自身落入山谷。佛说此人甚为愚痴,他人虽恶,但他所执火炬却是我们应取的。《阿含经》中也作了一个绝妙的比喻:如人欲过大海,无有船筏,只有一具死尸,若依靠它,则能度过大海。同样我们要过生死大海,如果无缘遇到清净圆满的法师之时,纵然所遇之师,功德少过患多,我们也不能舍弃,应借助他度过生死大海,否则只能徘徊海边望洋兴叹。

  《未曾有经》中说:「说法有二大因缘:一者开示化导人天获得无量福报故;二者为报施主恩德故,岂能不说。财施如灯,只能照亮一室,法施犹如皓日,普照天下。」末法时代,发清净心讲经说法,佛一定以大神力作加被。《大方广总持经》云:“善男子,佛灭度后。若有法师,善随乐欲为人说法,能令菩萨学大乘者,及诸大众,有发一毛欢喜之心,乃至暂下一滴泪者,当知皆是佛之神力。”来果禅师云:“实乃苦海慈航,幽途宝炬,诸佛法身之本,众生慧命之源,龙宫海藏钦崇。经演片刻,诸佛护念,****转处,神鬼皈依。”《万善同归集》云:“是以至心读诵演说,证验非常,恒为十方如来,释迦文佛,密垂护念,赞言善哉,授手摩头,共宿依覆,摄受咐嘱,随喜冥加,乃至神王护持,天仙给侍,金刚拥从,释梵散花,成就福田,等法界虚空之量。校量功德,胜恒沙七宝之施。”《贤愚经》云:“行者欲行佛道,当乐经法,读诵演说。正使白衣说法,诸天鬼神悉来听受。况出家者,有道之人。乃至行路,诵经说偈,常有诸天随而听之,是故应勤读诵说法。”

  有人虽然不能登座讲法,但可以印刷经论,广泛流通结缘,带众念佛、诵经、持咒、上早晚课,教一些规矩礼仪。或者如智者大师所说方法诵经,也能利益人天大众:即修行者严净道场,礼敬供养常住三宝;再收敛身心,洁心净意,三业清净安然端坐,观想自处如来金刚座上,道场广博,天龙八部人与非人一时集会,肃然恭敬,渴望听法;后以微妙音声,朗朗读诵,随文入观,不起分别,不紧不慢,徐徐进行,大众闻经欢喜,如此诵经也有无边利益。经中云:“若人读诵处,其地皆为金刚,但肉眼众生不能见耳。”《南岳感通传》中说:「七佛的金塔中有银制的印鉴。若诵大乘者,用银印鉴印他的口,不使遗忘经文。」所以自古读诵大乘经者,有肉身不坏、舌出红莲、口吐紫檀妙香的灵验。听一句毕竟趣向菩提之道,诵半偈而功德无量,书写经卷而生欲界天,真是法威德力不可思议!万种瑞相,千般灵验,皆由佛法感应现前。三贤十圣,从法而生。从古至今的一切凡圣都是以清净三业供养法宝,以十种方法修持并传续不断。如法华会上从地涌出的诸大菩萨也发愿佛灭度后,不但要对他人宣说无上一乘法要,而且自己也发愿受持读诵。

  证正法即戒定慧三无漏学。喇拉曲珠仁波切说:能受持戒律的居士、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等七众都是住持证法者。也就是纳受别解脱、菩萨、三昧耶三种戒体,并护持清净,即是护持证法。修持佛经中所开示的一切三摩地,就是住持定学。如首楞严三昧大定、等持王定、狮子奋迅三昧、海印三昧,或如《三摩地王经》中所宣说的百千三昧,能正修持者都属此例。慧学即修大小显密中各种层次的无漏智慧。

  大家对二种正法都应随分随力地护持,不但现在要护持,而且应发愿尽未来劫如文殊、普贤、阿难、迦叶一样护持十方一切诸佛的清净微妙正法。这样上报佛恩下利群众,无有休息。

  己六、利益愿分二:获功德藏愿;遍入尘刹利益愿。

  庚一、获功德藏愿

  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

  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

  菩萨为了利益众生,所以乘悲智双融之大船,深入到漫无边际的三有轮回大海之中,将诸众生一一接引度化,送至解脱彼岸。福德是安乐的因,智慧是解脱的根本,所以在修道过程中不能偏于一方,要互相摄持才是正道。法界基的本性是明空双运,所以修道必福智双运,才能感得色法二身或福智二严的无上佛果。所以为了得到自他安乐,断除自他无明业惑的束缚,菩萨于一切时中,三门不住无记或放逸散乱之中,而是念念不断地修持、积累福智资粮。修习广大无边的定慧方便及解脱,因为具足广大无边的福智资粮,以定慧圆明为正因,善巧方便为助行,遇境触缘处处解脱无碍,所以成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功德宝藏,自利利他如意自在。

  清凉国师指出前三句是广大因,后一句是广大果。即因为恒修无尽的福智定慧方便解脱,所以获得无尽功德宝藏,因果诚然真实不虚。

  诸佛菩萨因地遍修一切功德,所以当其成就时,众生若见其身相,或闻其声音法句,乃至生一念信心等,都会获得殊胜安乐利益,所以诸佛菩萨是功德藏。清凉国师云:“谓暂见身,则必定佛法。暂闻音声,则得实智慧。才生净信,则永断烦恼。得如大药王树身,得如如意宝身,名功德藏。”大药树与如意宝都能拔除众生的痛苦,赐予有情安乐,诸佛菩萨功德身也是如此。如《华严经•出现品》云:“譬如雪山有药王树,名曰善见。若有见者,眼得清净。若有闻者,耳得清净。若有嗅者,鼻得清净。若有尝者,舌得清净。若有触者,身得清净。若有众生取彼地土,亦能为作除病利益。如来应正等觉无上药王,亦复如是,能作一切饶益众生。若有得见如来色身,眼得清净。若有得闻如来名号,耳得清净。若有得闻如来戒香,鼻得清净。若有得触如来光者,身得清净,究竟获得无上法身。若有于如来生忆念者,则得念佛三昧清净。若有众生供养所经土地及塔庙者,亦具善根,灭除一切诸烦恼患,得贤圣乐。佛子,我今告汝,设有众生见闻于佛,业障缠覆,不生信乐,亦种善根,无空过者,乃至究竟入于涅槃也。”《出现品》中又将诸佛之如意宝身作了详细的介绍。经云:“复次,佛子,譬如大海,有大如意摩尼宝王,名一切世间庄严藏。具足成就百万功德,随所住处,令诸众生灾患消除,所愿满足。然此如意摩尼宝王,非少福众生所能得见。如来身如意宝王亦复如是,名为能令一切众生皆悉欢喜。若有见身闻名赞德,悉令永离生死苦患。假使一切世界,一切众生,一时等心欲见如来,悉令得见。”经中明说诸佛如来如大药王及摩尼如意宝王,悉由无量功德所庄严,因此菩萨当广修一切善法,成就如此功德之身。

  成就如是功德宝身,当于何处利益众生呢?下颂对此问题详细解答。

  庚二:遍入尘刹利益愿

  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

  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别发十大愿也是一地菩萨所发之愿,一地菩萨又叫欢喜地,因为断除遍计的障碍执著,超出世间,证得真如法性,入于法性流中,生在如来家里,成佛真子。所以能见到佛的不思议境界:即在一个微尘中有所有微尘数的佛刹;在不可说不可说的刹土之中,有难以思议,不可计数的诸佛如来;一一如来都有浩瀚无边的菩萨声闻缘觉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大众周匝围绕;诸佛常为大会海众敷演菩提妙行。如来利益众生任运自在,广大无边,所以菩萨发愿在三界九有之中广修一切妙行,成就功德海藏,如佛无异遍于尘刹利益众生。《十地经》云:“愿乘不退轮,修菩萨行,令见诸佛演菩提行。”

  华严宗的法界缘起观点认为:尘沙诸法,无非都是法界缘起。因为缘起之法,都具有寂照两重特性。正如所见的一粒微尘,因为全体是法界,所以完全具足寂照特性。犹如镜子又明又净,所以能照摄许多镜子入于本镜中。本镜又可被多镜照在其中,这样互相映照。一个镜子是这样,所有镜子也都是如此。一尘既然同于法界,寂照具足,所以能含一切法入在自己之中,此一尘又入一切法之中,互相映入。一尘如此,一切法也都如此,所以重重交映,无穷无尽,这都是由于一真法界的本性所以能如此。清凉国师云:“大哉真界,万法资始。包空有而绝相,入言象而无迹,妙有得之而不有,真空得之而不空。生灭得之而真常,缘起得之而交映。”

  如上境界凡夫难思难测,这是因为法界本性寂照不二,或明空双运,但凡夫被无明障蔽,落于戏论之中。诸佛遍于一切,三世不离,放大光明,现大威神,出大音声,说法不休,而我等如聋如盲不闻不见。《净土忏》云:“十方诸佛常在世间,法音不绝,妙香充塞,法味盈空。放净光明,照触一切,常住妙理,遍满虚空。”所以我们应勇猛奋起,执持真空无我妙有的利剑,斩断一切分别戏论的根本,荡除一切业障烦恼,显发本来真境界。

  开示诸法空性的是般若法门,开示诸法光明的是如来藏法门。抉择般若的是胜义谛理论,抉择如来藏光明的是名言净见理论。名言净见理论是随顺诸佛菩萨的见解而作抉择的。凡夫犹如患有眼病的人,在他的境界里把洁白的海螺硬是看成黄色,而诸佛菩萨如眼睛明净之人,见到海螺白色的本来面目。同样凡夫面前的一切法就是佛的智慧境界,但因无明眼翳的作用,凡夫却见成不清净的器情界。佛菩萨见众生前的一微尘无非是佛的清净依报或究竟大光明的法界。一尘是清净刹土诸佛众会或光明法界,那么每一尘也都不例外。如此则一尘等同一切尘,一切尘同于一尘,大小互融,一多不二,交相辉映,重重无尽,都是无碍解脱境界。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的第六品中说如果对净见量所抉择的明空大法界,生起真实信解,获得甚深安忍,则会“见一尘中尘数刹,刹那亦能现数劫,诸法实空幻定解,入于如来之境界。”这样的抉择在《宝性论》及密宗《大幻化网》中有深入透彻的宣说。如果没有可靠的教理,殊胜的窍诀,则对于华严及如来藏光明,只能看看读读而已,想深入其堂奥则极为艰难。因此欲探佛法玄妙之士,不应心胸狭隘,目光短浅,甘作井底之蛙,应上求玄中玄、密中密的殊胜妙法,如此会步入一个广阔的天地。

  己七、转****愿

  普尽十方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与国土海,我遍修行经劫海。

  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

  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

  恒转理趣妙****,我深智力普能入。

  普遍穷尽十方空间中的无量无边佛刹国土。一个毛端代表过去现在未来的所有无限时间,所有的一一毛端代表无穷无尽的时间。就在这广大的空间、漫长的时间里,有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以及佛刹国土,我在一一佛土,一一佛前,广修六度万行,历经一切时劫。一切如来语业难思,故语音清净和雅,一言之中出生无量音声,一一音声随无量众生的不同根基意乐,流出诸佛如来无量无边的无碍辩才。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发出无尽的语言大海,恒时转动契合真理意趣的微妙****,我以甚深勇猛的智慧力一一皆能趣入,善解理趣,深入法性。

  颂中的“海”是形容词,比喻甚深广大不可穷尽。按清凉国师及圭峰宗密禅师的观点:此三颂是普皆回向中别发十大愿第七愿,叫做转****愿或称为摄法上首愿。

  第一颂指出转****的道场处,即十方一切佛刹国土海中。转****的时间即无限的三世一切时劫之中。转****者即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菩萨发愿一一听受摄持,如说修行,复为其他众生宣说。

  第二颂宣说能转****的如来圆音。用十种比喻解释佛的圆音:一、劫尽唱声喻:经中说世界即将坏灭时,无主无作自然发出四种音声,警劝欲界色界众生入四禅天,众生听后自然得生相应禅天。佛音也是如此,无主无作从佛功德海发出四种音声,开示痛苦众生,教令修习人天乘的善行,以及声闻乘、缘觉乘、无上佛乘。二、响声随缘喻:譬如山谷回音,是因为有山谷及音声才产生的,无形无相,无法看见,但随缘即应,丝毫不虚。佛音也是如此,随众生欲乐信解而出生,其声究竟无言无示。三、天鼓开觉喻:譬如天上有大法鼓名叫开悟,无作无主,无起无灭,若诸天放逸时,空中发出音声说:你们应当了知一切法无常虚妄变化坏灭,切勿贪恋不舍,若行放逸终将后悔莫及。”天人听后敛束身心,求法修行,获得安乐。佛音也是如此,无有住处,无有言说,但能演出无功用声,周遍法界,警悟群生。四、天女妙声喻:譬如善口天女,发一妙音,能与百千种音乐节拍相合。每一歌声中又发出百千种音声。佛音也是如此,一音中出无量声,随众生心念,各生意解。五、梵王声喻:比喻度化不失时机。譬如梵王住在宫中发出言语,众梵天同时都能听到,每一个都认为针对他讲话,但梵天外的众生无法听到。佛音也是如此,佛出一音,众人都认为佛针对自己而说,根基没有成熟的众生则不会听到。六、众水一味喻:譬如很多水味道相同,但因为水器不同而有差别,然而水无分别。佛音也是如此,同一解脱法味,但因众生根基不同则所理解的也不同。七、降雨滋荣喻:譬如阿那达多龙王,兴大密云,在阎浮提普降甘雨,百草五谷茂盛成长,江河泉池全部充满,然而水不从龙王身心而出,但能饶益众生。佛音也是如此,普兴慈悲密云,降注甘露法雨,令众生欢喜,增长善法,成就各乘行人,不出不来,饶益一切众生。八、渐降成熟喻:比喻没有快慢。譬如摩那斯龙王,将要降雨,不会立即就降,先起大云,遍布虚空,停留七日,等众生把事情作完,然后渐渐降下,普遍润泽大地。佛音也是如此,先兴法云,等众生根基已经成熟,然后才降澍法雨,令众生得到无上法味。九、降注难思喻:比喻虽有差别,但悉皆同一法性。譬如大庄严龙王,在大海中降下百千庄严雨,但水性无有差别,龙王难思之力使之庄严。佛音也是如此,无有分别,或以十音百音千音八万四千音无量音等说法,随顺众生根基,悉令欢喜。十、遍降种种喻:譬如娑羯罗龙王,以自在神力饶益众生,悉令欢喜,兴云弥漫天空,云都呈现各种斑斓的色彩,形态各异。放出很多闪电光明,然后在四天下普降种种雨。龙的心虽然平等,但众生善根不同则所得有异。佛音也是如此,欲行法化,先行化现无量身云,充满法界,随众生意乐,显现不同身形,振法雷,降法雨。略有如上十种功德,所以称佛清净音声为圆音、一音、迦陵频伽音等,即清净微妙和雅难思之义。

  第三颂初句指出转****的法主,次句讲转****的语言如无尽之海,三句讲所转****,四句讲发愿趣入佛法,即闻思证入诸佛如来所转微妙****甚深意趣之中。

  弥勒菩萨说:最究竟的度化众生的方式就是成佛转****。所以要普遍劝化救度众生,只有成就如来清净语业,以如佛一样不可思议功德,契合法界一切众生根基,降澍法雨,洗涤众生尘劳,令得解脱甘露法味。菩萨发起宏誓大愿,历经无量佛刹,无尽时劫,亲近无边诸佛如来,遍修如海广大妙行,成就智力,入佛境界,具佛功德。如佛无异恒转****济度群迷。所以我们也要培养自身的般若智慧,开发自性本具无量功德妙用,以至能深入重重叠叠圆满无碍的解脱境界,并兴大悲云,于十方三世中转大****,无有休止。

  己八、净土愿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

  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愿我能深入到未来一切时间中,把所有三世一切时劫促于一念之中。于一念之中我能遍入三世一切的时劫,见到三世所有的一切人中师子诸佛如来,并能恒常入佛境界之中,获得如幻的解脱及威力。

  澄观大师认为这是菩萨发愿清净自己的刹土,树立法幢,安置能修行的众生。表面上看颂文似乎并没有净土的意思,但实际内容就是净土。下面略加剖析:净土即世界皎洁清净,可供居住名净土。或者远离障垢染污,清净功德依附其上称为净土。净土有四种,以下分别解释。常寂光净土又叫法性土,是法身佛所居之处。此土不生不灭,无相无为,远离垢染,常时明照,所以称为常寂光。受用土又分自受用和他受用,自受用即报身佛自己受用,他受用即地上菩萨所见的佛土。变化土即佛以大悲愿力为未登地菩萨声闻独觉及凡夫异生所变化的佛土,因为佛因地愿力及众生业力不同,所以净秽大小不同。如阿弥陀佛因地为无诤念转轮王,在宝藏佛前发菩提心,愿成就净土度化众生,所以现在果报成熟,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庄严。而释迦佛过去世作宝海仙人,由于愍念罪恶众生,所以发愿成就秽土,摄受浊恶刚强众生,所以成佛居在秽土。众生业力清净则转生净土,恶业缠缚则感生秽土,这就是心净土净、心垢土秽。

  时空都是真空法性,菩萨证悟时空无实如幻,趣入清净时、清净界,所以称为净土。初偈显示于三世一切时劫完全自在无碍,一念入三世,三世摄于一念。即《十地经》中所说:“一切国土入一国土,一国土入一切国土。”因时空悉同法性,自在无碍,一多互融,一多不二。众生的时间观念物质观念都是实有的,所以一不是多,多不是一。正因为一切显现法空无自性,所以什么都不成立之中,什么都可显现。如一个晚上的时间中,有人却能梦到一生或多生的事情,从出生、童年、青年、中年、老年所经历的世间及环境还有自己内心的感受在梦中都是真真切切的,毫不混乱。然而醒来时,只不过是几个小时的短暂时间而已。如古人云:“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说明短时间中包含长的时间,长时间可以收摄在短时间中。能修习如此如幻解脱则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可以摄在一念中圆满。这就是华严所谓“促多劫入于一念,延一念成多劫”的念劫圆融观点。

  二偈初二句指出清净自性。因为证得念劫圆融,现前无碍法性时,则心中远离一切障垢烦恼,心花开发遍耀十方无所不照。《华严经》云:“解脱长者告善财言: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佛,随意即见,乃至所见十方诸佛,皆由自心。善男子,当知菩萨修诸佛法,净诸佛刹,积习妙行,调伏众生,发大誓愿,如是一切悉由自心,是故善男子,应以智慧明利自心。应以佛自在开发自心,应以佛平等广大自心,应以佛十力照察自心。”所以净冶自心则得以见到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如摩尼宝明净则能顿照远近一切外境。

  第三句“亦常入佛境界中”是净因:即以修六度万行庄严国土,转变心识成四种智慧,由智慧妙用显现诸佛如来刹土。(详见《维摩诘经》及《佛地论》)第四句指清净果:即获得如幻解脱威力的清净佛果。如上观点并非杜撰而是参照《十地经》及《华严经•行愿品别行钞》所作宣说。

  己九、承侍愿

  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

  十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

  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转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诣而亲近。

  初二句说明尘刹互融,次二句说明成就智慧与净土,五六句说明佛度化众生的方法,最后两句说明往诣佛前亲承供侍。

  在一毛端极微小的空间中显现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所有一切的庄严宝刹,十方国土的所有毛端中所显的国土,我悉以甚深智慧往游其中。对如此众多佛刹中安住的未来所有照亮世间之明灯——诸佛世尊,从他们成就无上佛道,转大****开导觉悟一切沉睡在无明大梦中的众生,直至化导众生的事业已经究竟圆满,而示现入般涅槃,于其中间,我乘神通力分身各至其前亲近承侍,听受法要。正是所谓的:“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出现品》云:“佛刹微尘数,如是诸刹土,能于一念中,一一尘中现。”本经中又云:“一一尘中无尽身,复现种种庄严刹。”

  己十、成正觉愿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门遍入大乘力,

  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净庄严胜福力,无著无依智慧力,

  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积集菩提力。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

  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

  以神通力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自由无碍迅速快疾地周遍十方一切世界。以大乘不思议力可以任运地于十方刹尘国土中示现八相成道,普门示现随机赴感度化众生。以功德力广大普遍地修持智慧与成就妙行。以大慈力的威神能周遍覆护一切有情。以殊胜福德力普遍清净庄严依报的国土与正报的有情。以根本般若真智,能远离一切耽著依附。定慧方便的威神大力能普遍救度众生,将彼安置于菩提正道,也能积集菩提资粮。而且发愿成就清净一切善业的力量,摧灭一切烦恼的力量,降伏一切诸魔的力量,圆满普贤无上菩提妙行的力量。

  按洛钦大译师的观点:前两颂是为了成就八种能力而发愿,也就是要求行人发起志求神通力、大乘力、功德力、大慈力、胜福力、智慧力、威神力、菩提力之愿。后一颂是发愿修持对治障碍的法:即发愿修持对治恶业的清净善业,修持毁灭烦恼的对治力,修行降伏一切魔怨的对治力,修行能圆满普贤妙行之法。

  但依华严宗的观点认为:此是愿与一切众生同时都能得到无上菩提,永远不歇地奉行佛的伟大事业。《十地经》中菩萨法愿云:“于一切世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前面的九种力量是佛的业用功德,后三力是总结从因得果。前面九力之中具有七种业用功德,而且在理解时,前六句中的内容要倒置理解。七种业用功德是:一自在业:即神通力速疾周遍,成就正觉时现大神通,以法智通、神足通、幻通自由无碍地变化,充满一切世界。《密集金刚力士经》云:“正住神通,建立无衰大业。”二正觉业:即大乘力普门遍入。《法华经》中说:「若有众生从佛听闻正法即能信受奉行,精进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利乐无量众生,利益人天,度脱一切有情,称为大乘。」也就是说发起菩提心为度众生誓愿成佛的就是大乘。乘是运载的意思。《十二门论》中解释大乘说:「因为相对二乘来说是上者,故称为大乘;此乘能到达伟大的诸佛最高果位,所以称为大乘;此乘被诸佛如来所乘,所以称为大乘;能灭众生大苦赐予大安乐,所以称为大乘;此乘能穷尽一切诸法的边际与底源,所以称为大乘。」《宝积经》中也说:“如来正等觉所行之道,所以彼乘是大乘、上乘、妙乘、胜乘、无上乘、无上上乘、无等等乘。”藕益大师指出大乘即自性本具不可思议法性,成就恒沙功德妙用,以此自运运他离苦至乐,究竟成佛,即是不可思议大乘。所以菩萨以此不可思议大乘无量功德妙力,于一一毛端中,三世一切国土之中,周遍示现八相成道,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十地经》云:“不离一切毛端处,于一切毛端处,悉皆示现初生、出家、往诣道场、成正觉、转****、入涅槃。”三谛实业:即普修智慧与妙行,此二相辅相成,也就是以智慧摄持妙行,使妙行成为解脱的无漏功德,以妙行证悟巩固增进智慧,使之更加广大圆满,以此二者成就功德,庄严菩萨自己。自身具有真实解脱功德才能利益众生。度化众生要具有大慈大悲心,《无量寿经》中说:“佛的心就是大慈大悲心,用无缘的大慈力摄受众生。”《大智度论》中说:“悲能拔苦,慈能与乐。”所以要用慈心覆护众生,让他们在大慈力的感化之下,自然愿意接受教化,这也就是摄伏门。正因为诸佛菩萨有大慈力,所以或如春天温暖的太阳散发出光热,滋长众生法身慧命菩提苗芽,或显现正好与之相反,威势凛然,如父母慈爱儿女,然见儿女未依彼善諭加以改悔时,即大发雷霆,痛加斥责,甚至棍棒交加,如此方能彻底纠正子女错误,引上安乐正道。佛菩萨也以不可冒犯的大威神力,折伏众生,令生敬畏,予以度化,即折伏门。如佛以平等大慈心观照一切善恶众生,无有差别,对诸弟子们关怀备至,但对刚强蛮横的魔军则内怀大慈,外现神威,一一悉皆调伏。在上面的基础上以广大的胜福力自净净他,自严严他,使国土众生悉皆清净庄严,如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一切能依所依悉皆清净庄严。四证教化业:菩萨要弘扬佛法度化众生,自己当证悟无生离戏的般若智慧,以此智慧离一切分别执著之戏论,以此根本智慧现前无相基之性净涅槃,所以恒时安住空寂离戏之境。并以所证之法化导众生,所以以上三力称为谛实业。五种种说法业:《十地经》云:“以一音说法,令一切众生心皆欢喜。”即是定慧方便力。六不断佛种业:菩提力普能集积,即令自他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受持佛种不令间断。七****复住业:即依靠大智慧清净一切善根。《十地经》云:“示大智慧地,安立一切法。”佛已证大涅槃,但又入世间,示现清净善业,为众生转****,所以称为****复住业。

  后三力之间是因果的关系,即由摧灭一切烦恼,降伏一切诸魔作为因,才能圆满普贤无上佛道。

  法王如意宝说《行愿品》中的所有愿都可摄在“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一偈中。法王曾经朝礼印度金刚座,转绕菩提塔时,虽然念了很多发愿文,但主要以此四句为主而发愿,所以上师教诲说:在朝礼神山,圣地,寺庙,佛塔,佛像或拜见高僧大德时,若能念《行愿品》最好,若条件有限应念此颂发愿,至为重要。在《布谷鸟道歌》之中,法王如意宝开示了四年来传法的密意:以“清净一切善业力”为主对居士们宣说取舍善恶因果的《百业经》;以“摧灭一切烦恼力”为主对藏族尼众莲花部宣说发菩提心、行菩萨行的《入菩萨行论》;以“降伏一切诸魔力”为内容,针对汉族金刚降魔洲宣说《大幻化网》法;以“圆满普贤诸行力”为内容针对藏族喇嘛而宣说《上师心滴》为主的无上大圆满法。所以此颂包含大小显密的一切诸法精要,因此我们要特别发起如是大愿,受持上师的四部教法,成就无上菩提果位,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益西彭措堪布:普贤行愿品略释愿海舟(7)

星云法师:福报哪里来·迷悟之间 44 鞋子的启示

益西彭措堪布:普贤行愿品略释愿海舟(8)

赛仓﹒罗桑华丹:藏传佛教格鲁派史略 书首礼赞与序

星云法师:福报哪里来·迷悟之间 11 一窝蜂的习惯

 

后五篇文章

益西彭措堪布:普贤行愿品略释愿海舟(5)

星云法师:福报哪里来·迷悟之间 43 佛指来台内情

益西彭措堪布:普贤行愿品略释愿海舟(4)

益西彭措堪布:普贤行愿品略释愿海舟(3)

益西彭措堪布:普贤行愿品略释愿海舟(2)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