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对近代佛教的主要贡献 余池明 印光大师对于近代佛教发展的贡献是全方位的,他是一位身体力行的实践者。所谓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下面略举大纲: (一)领导和推动了近代净土宗的中兴 1、继承净土宗历代祖师的教义,契理契机地加以弘扬,集净土宗之大成。降至近代,中国佛教包括净土宗衰颓之极,同时知识大开,历代祖师的著作都出现于世。印光乘愿而来,应运而生,得以全面继承和弘扬中国历代祖师的净土教义,集净土教之大成。正如周孟由居士所赞:“法雨老人,禀善导专修之旨,阐永明料简之微。中正似莲池,善巧如云谷,宪章灵峰,(明蕅益大师)步武资福,(清彻悟禅师)宏扬净土,密护诸宗。明昌佛法,潜挽世风,折摄皆具慈悲,语默无非教化,三百年来一人而已。”三百年来是指与明代莲池大师相比较而言。实际上,大师的净土教义是集一千多年来历代净宗祖师之大成。 他继承了净宗初祖慧远大师注重因果和净土为归的思想。慧远大师撰《三报论》和《明报应论》,阐明报通三世,因果不虚之事理。驳斥局限现验和断灭论的邪见,也是发起厌离娑婆,求生净土的基础。印光大师继承这一思想,阐明报通三世、转变由心的原理,从各个侧面阐明世间和出世间因果,作为佛法信仰的基石和转变世道人心,治国平天下的大权。慧远大师在净土经典初传中国之时,就敏锐地发现,“功高易进,念佛为先”,故身体力行修念佛三昧,定中三次见佛,验证净土经典真实不虚,发起莲社,共誓求生净土。在净土宗一开宗之时,就显示诸行以净土为归的导向。印光大师赞说“未见行愿,普导西去。”到了印光大师的时代,净土宗更如大海一样,成为诸宗的归宿。大师阐明“念佛法门,包罗万象。一切诸法,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诸法,无不还归此法界。以其为诸法总持,故得无法不备,无机不收也。” 他继承净宗二祖善导大师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的宗风,阐明持名一法最为契机。他说“第十六观,又令恶业重者,直称名号。由称名故,即得往生。是知相有大小,佛本是一。观不能作,称即获益。于此谛思,知持名一法,最为第一。末世行人,欲得现生决定往生者,可弗宝此持名一行哉。”信愿念佛之所以能够往生,是由于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这就是善导大师一切善恶凡夫得往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的思想。印祖教依佛力,专称名号,至此昙鸾大师彰显的他力本愿和善导大师开阐的专修之旨得以大显于世。印祖盛赞善导专杂二修之说,其利无穷。 他阐明净宗六祖永明大师禅净四料拣的微言大义,使人们明白佛教一大藏教的纲宗和出生死的捷径。从大师文钞来看,在著述和讲演中,对永明大师禅净四料拣的讲解和阐释达八次之多,阐明禅净界限和佛力、自力的大小难易,普导末世众生抉择净土法门。同时指出:“永明令人万善齐修,回向净土者。恐上根人行堕一偏,致福慧不能称性圆满,故示其圆修也。”念佛为正行,按照圆修的思想,诸善万行都可以摄入助行。大师依照禅净四料拣的大纲形成了自己特别法门与通途法门的判教体系,概括历代以来的净土判教思想。他说“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名为通途法门。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为特别法门。通途全仗自力,特别则自力佛力兼而有之。” 大师为人高洁严厉,他继承了净宗八祖莲池大师中正平实的道风,虽然通宗通教,却不谈玄说妙。大师说:“他人教人,多在玄妙处着力。光之教人,多在尽分上指挥。”大师“对一切人,皆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劝。无论出家在家,均以各尽各人职分为事。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人无贵贱,均以此告。令一切人先做世间贤人善人,庶可仗佛慈力,超凡入圣,往生西方也。并不与人说做不到之大话,任人谓己为百无一能之粥饭僧。”大师一生悲敬双修,事理不二。戒杀放生,济孤利冥。一如莲池大师。他指出“云栖大师立法教人,皆从平实处着手。依之修持,千稳万当。断不至得少为足,着魔发狂。”大师手订灵岩山寺五条规约以老实念佛为核心。教导弟子“专修净土,宜以莲池大师新定净土发愿文为主。” 中国净土宗经过历代祖师大德的弘扬,逐渐形成信愿念佛为宗旨的净土主流。到明末蕅益大师以佛眼佛智对千百年来作为日课的《佛说阿弥陀经》作了尽善尽美的阐释。虽解小经,而三经要义无不包括。印光大师赞为理事各臻其极,“弥陀要解一书,为蕅益最精最妙之注。自佛说此经以来之注,当推第一。即令古佛再出于世,现广长舌相,重注此经,当亦不能超出其上。”印光大师全面继承历代净土教义精华,其中依照蕅益大师来弘扬尤多。印光大师跟蕅益大师一样以净土法门统摄一代时教,他常说的净土法门“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就来自蕅益大师。在实际的弘法中完全依据《弥陀要解》所阐明的净宗教义体系,按照信、愿、行三法的架构来展开弘法。《与徐福贤女士书》和《与陈锡周居士书》就是印光大师系统开示信、愿、行的代表作。强调蕅益大师所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铁案。”印光大师以圆顿教理,阐明《大学》的关键“格物”的真正意思是格除自心的私欲。撰《儒释一贯序》阐明:“儒佛之本体,固无二致。儒佛之工夫,浅而论之,亦颇相同,深而论之,则天地悬殊。”同时大力提倡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将儒家伦常之道摄归佛教人天善法。这与蕅益大师以佛摄儒同一作略。 净宗十祖截流大师传为憨山大师再来,专弘净土。其气分与莲池大师和蕅益大师相类,其法语精华也都被印光大师吸收。印光大师说:“光之文钞,文虽拙朴。所述者皆佛祖成言,不过取其意而随机变通说之,岂光所杜撰乎哉。”诸如截流大师赞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龙树、智者阐净土,转轮王喻等都为印祖所引用。截流大师所订起一心精进念佛七期规式则已融入灵岩山寺念佛仪规。 《劝发菩提心文》是十一祖省庵大师的名着,印祖在刻印《安士全书》时附于其后。赞扬省庵大师“其劝发菩提心文,堪与日月争光,虚空等寿。”刻印原本《净土十要》时,将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和《劝修净土诗》都收入附录和附本。 净宗十二祖彻悟禅师大彻大悟、大开圆解,依照永明祖师,转而栖心净土,专修净土。印祖赞“梦东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此一段开示,精切之极,当熟读之。而梦东语录,通皆词理周到,的为净宗指南。”又说“彻悟语录,洵为净宗最要开示。倘在蕅益老人前,决定选入十要。”故印祖将彻悟语录收入《净土十要》附本,并在著述中常常引用,还在上海净业社进行过讲解。印祖继承了彻祖对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阐发。常引彻祖“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以破执理废事的邪见。 以上略述印祖对于历代祖师净土教义的继承和弘扬,足见大师教义乃集中国净土教义之大成。继承一千多年的净土教义遗产,成为复兴净土宗的宝贵财富。 2、选定净土五经,确立净土宗的根本经典。各宗都有本宗所依据的根本经典。历代净土宗祖师和善知识在弘扬净土法门的过程中,自然形成了净土三经一论,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和《往生论》,是净土宗的正依经论。清末魏源居士将《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列入形成《净土四经》流通,可惜他跟宋朝王日休居士一样,按照自己的意见用各种译本的《无量寿经》的会集本取代自古来以来依据的曹魏康僧铠《无量寿经》译本,大师指出了这种做法有流弊,提倡应该流通受持原译本。早在民国七年(1918年),大师在给永嘉某居士的书信中就提出,“楞严五卷末,大势至菩萨章,乃净宗最上开示。只此一章,便可与净土四经参而为五。”在给弟子的书信中,常常开示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念佛方法。1932年,郭辅庭居士发心精刻大师选定的《净土五经》,《净土五经》初次流通,大师作了序言。次年,大师亲自校刻《净土五经》,由弘化社流通一万部。《净土五经》正式形成。大师先后作两序阐明五经的要义。《净土五经》的选定意义重大,是近代净土宗振兴的一大成果,它重新明确了佛说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和佛说阿弥陀经的正依地位,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选入,充实了净土法门的念佛方法。 3、阐明净土宗宗旨和判教,统摄一代时教,导归净土。宗旨是修行要径及其目标,是一宗得以成立和区别于其他宗派的核心。净土宗自宋代以来,逐渐形成以信愿行三法为宗的宗旨体系,到蕅益大师的时候依据《佛说阿弥陀经》作了系统彻底的阐发。印光大师专修专弘净土法门,以明确净土法门宗旨为要务。大师曾指出当时净土宗的状况是:“今之修净业者,多皆不知宗旨,但依事相。与而言之,亦可云净宗中人。夺而言之,实百有九十九,皆属无禅无净土。”因此大师极力阐明禅师永明大师禅净四料简偈,以辨别禅宗(代表禅、教、密)与净土宗的界限和宗旨的区别,显明净土宗的宗旨是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净土。判教是各宗按照本宗的观点对佛说一代时教进行分类判释,以彰显本宗的地位、宗旨。大师继承和总结了历代净土宗祖师的判教思想,分一代时教为普通法门和特别法门。净土法门为特别法门。一言以蔽之,“仗自力者,名通途法门。仗佛力者,名特别法门。”净土特别法门与通途法门的关系概括为“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即阐明净土法门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横超三界、至圆至顿等超胜的方面,又阐明净土法门圆摄五乘,同归净土的方面。通过阐明禅净界限和佛力自力的大小难易,为末法众生指出净土法门为即生了生死的必由之路。判教立,宗旨明,则念佛人可以就路还家,净土宗蔚然而兴。 4、完善念佛仪轨方法,提倡临终助念。大师示现隐居潜修数十年,每年从冬至春坚持打念佛长期,两度闭关,一共六年,通过长期的卓绝修持,发明心地,大事了办。依照实修实证对念佛种种方法利弊了如指掌。 大师阐发大势至念佛圆通章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念佛方法,提倡摄心念佛,并比较各种念佛佛法的利弊,为初机发明了十念记数念佛法,完善了净土宗的念佛方法。 《灵岩山寺念诵遗轨》 对于念佛人朝暮功课,集体共修和个人独修,闭关专修和打佛七的仪轨方法都有详明的阐述,成为各地居士和净业团体修行的指南。临终助念,成就人往生作佛,利益巨大。大师对于临终助念和关怀极为重视,在在处处开示如法地临终助念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亲自撰写《临终三大要》,总结和归纳临终助念的要点,作为临终关怀的指南。大师皈依弟子李圆净秉大师之意,编辑《饬终津梁》,大师亲自鉴定并作序,提倡流通,普及如法助念的正确方法,为念佛行者提供临终关怀和往生保障。 (二)大力流通佛经善书,指导创办弘化社 大师从民国七年开始亲自从事刻印流通佛经善书的活动,为此而奔波于普陀山、上海、南京、扬州和杭州之间。大师把流通佛经善书作为弘扬佛法,树立正知正见的重要手段。大师说“关絅之之相信佛法,乃因安士全书木刻本起。志圆为之讲说,从之生正信心。使沪无絅之,沪地之景象,恐远不及此。”“印光之于净土法门生信,由于龙舒净土文下卷,足知书之益人也,深且远矣。”足见流通佛经善书对于弘扬佛法的作用。 大师出世弘法,刻印流通的第一本书是《安士全书》。大师作为宗教俱通的宗师,所以善于选择契理契机的佛经善书进行流通,民国七年到民国十八年,大师的主要精力就在校对流通佛教典籍法门。《安士全书》、《了凡四训》、《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嘉言录》、《感应篇汇编》、《感应篇直讲》、《历史感应统纪》等就是这个时期流通的主要经书。 民国十九年二月大师到苏州报国寺闭关,但他倡导的流通事业不仅没有停止,而且更加兴盛。明道法师和上海各位大居士秉承大师的思想,先在佛教净业社成立流通部,大师亲自撰写序言。接着成立弘化社,制定全赠,半全价流通办法。次年经大师提议,开会议决将弘化社迁到大师闭关的报国寺,亲承大师指导。大师在闭关期间圆满完成佛教四大名山志(普陀、清凉、峨眉、九华)的修订,也鉴定、校对大量佛书。民国二十四年,负责弘化社具体事务的明道法师去世,大师以75岁高龄亲自料理流通事务,在大师的主持下,弘化社成为流通净土和因果善书的中心,为促进民国时期佛教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累计提倡、鉴定推荐和作序跋的佛经善书近三百种,流通经书数量六百余万册,流通佛像百万余张。 大师主持的弘化社流通事业完全是公益性的,弘化社的经书根据情况分为全赠、半价和全价流通三类,但是毫不营利,完全是代施主作功德,完全是为法忘躯,在这种慈悲忘我精神的感召下,弘化社在国困民穷的战乱岁月,年度流通佛经善书能达到十多万册。弘化社所流通经书,校对之精细,运行之纯公益性,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三)制定规约,指导并护持灵岩山寺十方专修净土道场 针对佛门滥剃度,滥传戒,滥挂海单的弊端,大师出家之后坚持发愿不作寺庙主人,不剃度徒弟,不募缘。以洁身自好的典范来带动佛教的整理。一辈子不接一寺庙,不作寺庙主人,也无意于建立新的道场。但大师各地净土专修道场的建设十分关心,并在他的指导和护持下,建成了灵岩山寺十方专修净土道场。 灵岩山寺人杰地灵,最胜之地,得最胜之人,故能弘最胜之道。宣统三年,崇报寺原来的住持道明法师因丢失衣物打来人过甚,山民起哄,道明逃走,崇报寺成为一无人住持的废寺。当地士绅严良灿公请真达和尚接管,真达和尚计划找到合适的人才时改为十方专修净土道场。民国十五年,戒尘法师从湖北到江苏,真达和尚退居,请戒尘法师担任崇报寺住持。寺庙改为十方丛林,住众以二十人为限,支出不足部分由真达和尚补贴。如何建设十方专修净土道场,真达和尚请印光大师制定崇报寺常住规约,即“一,住持不论是何宗派,但以深信净土,戒行精严为准。只传大师和真达和尚贤,不传法,以杜法眷私属之弊。二,住持论次数,不论代数,以免高德居庸德之后之嫌。三,不传戒,不讲经,以免招摇扰乱正念之嫌。堂中虽日日常讲,但不招外方来听耳。四,专一念佛,除打佛七外,概不应酬一切佛事。五,无论何人,不得在寺收剃徒弟。五条有一违者,立即出院。”大师和真达和尚一起亲自送戒尘法师到灵岩山升座。在灵岩山寺建立十方丛林制度之初,大师就十分关心其管理情况。例如,1927年,戒尘法师应邀请去虞山讲经,大师给真达和尚弟子,当时担任灵岩山寺监院的明本法师去信,要求他严格遵照十方丛林制度的规矩管理好寺院。在大师规约的指导和亲自护持下,十余年建成了国内首屈一指的十方专修净土道场,恢复了真正十方丛林的优良制度和道风。 民国二十年(1931年)春,慈舟法师应武昌宝通寺之请,到武昌讲经,以后未再返回。住持缺位,寺务由监院妙真法师领导。印光法师一如既往指导、护持灵岩山寺。大师虽不是住持,但却是寺院的精神导师。大师这一年题写了“灵岩山寺”寺额,从此崇报寺更名为灵岩山寺。大师先后撰写《灵岩寺永作十方专修净土道场及此次建筑功德碑记》、《灵岩山笃修净土道场启建大殿记》、《灵岩山寺下院放生池附设放生会缘起碑记》、《灵岩山寺启建四众普同塔碑记》、《灵岩山寺念诵仪轨序》等,使得灵岩山寺的制度建设不断完善。1937年阴历十月,大师移住灵岩山,由于他的道德影响,灵岩山寺更加兴盛。 大师同时也对全国各地的念佛道场进行指导,如为南京法云寺、嘉兴真如寺和杭州弥陀寺制定的规约都体现了真正十方丛林的精神,体现了专修净土的宗风。大师在净土道场建设方面的贡献为近代佛教制度建设树立了典范。 (四)文钞普遍流通,永为净宗法宝 自徐蔚如居士民国七年(1918年)初次刻印《印光法师文钞》以后,不断增广,到民国十六年(1927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永久流通的定本《增广印光法师文钞》。1940年秋,大师又出版《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大师文钞流通于海内外,成为念佛人做人学佛的指南。关于文钞的意义,大师在《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发刊序》中说: “光幼失问学,长无所知,文极拙朴,不堪寓目。然其所说,皆取佛经祖语之意,而随机简略说之,不敢妄生意见以误人。又加五十余年之阅历,若肯略其文而取其义,不妨作一直指西归之木标。宜致力于西归,勇往直前,勿以木标恶劣,并西归之路程亦不愿视,则竖标归西,两无所憾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