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宗法语大观 第四编 净土资粮——愿门 二、欣求极乐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宗法语大观_大安法师_DOC版下载

大安法师:净宗法语大观 第四编 净土资粮——愿门 二、欣求极乐

殷勤劝愿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①俱会一处。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②福德③因缘④得生彼国。

——《佛说阿弥陀经》

注 释

①上善人:上等的善人,指彼土一生补佛位的大菩萨。

②善根:指发菩提心,修持三十七道品,而持名念佛即是善中之善。

③福德:指受持禁戒,广作善事的助行,而持名即是福中之福。

④因缘:善根就是往生的因,福德就是往生的缘。

译 文

舍利弗!众生听到了上述西方极乐世界种种好处,应当发愿,情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为什么呢?因为能够与这样许多最上等的善人都聚会在一块儿。舍利弗!不能够凭着少善根福德因缘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成就普贤愿王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译 文

祈愿我(普贤自称—注)寿命终结之时,

究竟遣除一切往生极乐的障碍。

睹见彼土教主阿弥陀佛,

即得随佛往生安乐刹土。

我即往生安乐国土以后,

现前成就这十大愿王。

一切弘愿圆满没有丝毫的欠缺,

由此利益安乐九法界众生。

阿弥陀佛法会悉皆清净庄严,

我即时就在殊胜奇妙的莲华中化生。

亲眼目睹阿弥陀如来的无量光,

阿弥陀佛现前授我成佛之记。

仰蒙阿弥陀佛授记作佛已,

我即现出无量无数的化身。

这些化身的智力遍及十方刹土,

平等地利益九法界众生。

乃至虚空世界穷尽了,

众生以及众生的罪业烦恼穷尽了,

我如是的大愿才会穷尽。

然如上的一切无有穷尽时,

我的大愿究竟永恒也不会有穷尽。

我这个普贤愿王殊胜之妙行,

无边殊胜的福德普皆回向。

普愿沉溺于生死苦海中的所有众生,

疾速往生到无量光佛的刹土。

【按】

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的举措昭示:念佛求生极乐净土一法,乃《华严》一生成佛之末后一着,实十方三世诸佛因中自利,果上利他之胜异方便,伏冀净业行人深思之。

劝往生即报佛恩

欲得舍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①、三恶道等,闻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为说之。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报佛恩。何以故?诸佛出世,种种方便劝化众生者,不欲直令制恶修福,受人天乐也。人天之乐,犹如电光,须臾即舍,还入三恶,长时受苦。为此因缘,但劝即舍,求生净土,向无上菩提。是故今时有缘相劝,誓生净土者,即称诸佛本愿意也。

——善导《观经四帖疏》

注 释

①五苦:色、受、想、行、识五阴炽盛苦。

译 文

若有众生期冀舍弃此娑婆浊世生死苦恼之身,八苦、五苦和三恶道等苦,闻到念佛法门,即信受奉行者,吾人当不惜身家性命,急切地为他宣说。若得一人舍离众苦出生死轮回者,这就是真报佛恩。什么原因呢?诸佛如来出兴世间,以种种善巧方便而劝导教化众生,不是仅仅为了令其断恶修福,享受人天乐果。人天的福乐,犹如电光石火,刹那间便消失。人天福报享尽,还是要堕入三恶道中,长时间受苦。因为这个缘故,只劝众生舍离娑婆,求生净土,求取无上菩提佛果。所以现时有机缘劝导众生,誓生净土者,即是称合阿弥陀佛弘愿本怀。

凡夫菩萨宜求净土

问: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只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途中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生?舍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

答:菩萨有二种: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当所责;二者未得已还及初发心凡夫。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中,救苦众生。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

——智顗《净土十疑论》

译 文

问:诸佛菩萨应以大悲为事业,若要救度众生,就应当发愿生到三界内,在五浊三途(即三恶道)中救度苦难众生,为什么要求生西方净土,只图自身的安乐呢?舍离众生,则是没有大慈悲心,专为利益自己,障碍菩提道。

答:菩萨有两种:一种是久远以来修行菩萨道,已经证得无生法忍的菩萨,这类大菩萨如果舍离众生,那么以上责备,实当成立;另一种是没有证得无生法忍以下的菩萨以及初发心的凡夫。凡夫菩萨应该常不离佛,成就无生法忍力后,才有能力在三界内,在浊恶世间救度苦难众生。所以《大智度论》说:“具足烦恼缠缚的凡夫,有大悲心,愿意生在恶世,救度苦难众生,绝对是办不到的。”

【按】

大心凡夫不宜以法身大士自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能自利方可利他。

彼土无八苦

彼国莲华化生,则无生苦;寒暑不迁,则无老苦;身离分段,则无病苦;寿命无量,则无死苦;无父母妻子,则无爱别离苦;诸上善人同会一处,则无冤憎会苦;所欲自至,则无求不得苦;观照空寂,则无五阴炽盛苦。

——莲池《弥陀疏钞》

译 文

西方极乐世界诸往生者都是莲华化生,则无有入胎出生之苦;国土无有寒来暑往的迁变,则无有衰老之苦;金刚之身离开分段生死,则无有疾病之苦;寿命无量无边,则无有死亡之苦;没有父母妻儿亲眷,则无爱别离苦;与诸上善人同会一处,则无冤憎会苦;资生用具应念自然而至,则无求不得苦;智慧观照诸法空寂,则无五阴(色受想行识)炽盛之苦。

【按】

极乐与娑婆苦乐对比鲜明,趋乐避苦,吾人亟宜求生净土。

宰相求生安养

自叹身居相位,意乐空门。思此世界五浊乱心,众恶杂性,无正观力,无了因力,本性弥陀,唯心净土,不能悟达。谨遵释迦世尊金口之教,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求彼世尊大愿大力加被摄受,待报满时,往生极乐,犹如顺水乘舟,不劳自力而到矣。

——张商英 引自《角虎集》

撰 者

张商英(1043—1121),宋代居士,进士出身,历官宋相,位极人臣。早年辟佛,后读《维摩经》遂深信佛法,参禅问道东林常总禅师,印证于兜率从悦禅师。后笃信净土,护持三宝。

译 文

自叹身居宰相之位,心中好乐佛法。思惟这个世界,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令心散乱,众多恶业昏杂心性,致使无正因观力,无了因慧力,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不能了悟通达。由此宜恭谨地遵循释迦世尊金口所宣的净土教法,专门持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祈愿阿弥陀佛以大愿大力加被摄受我,待到业报寿终时,往生极乐世界,犹如顺水乘舟,不须劳烦自力而到达彼岸。

【按】

观丞相张商英居士由辟佛到信佛,由参禅开悟到专念弥陀名号求生净土的心路历程,可谓宿根深厚,自知之明者也。

修净土者不妨世务

譬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觅安下处,却出干事,抵暮昏黑,则有投宿之地。先觅安下处者,修净土之谓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来之谓也;有投宿之地者,生莲华中,不落恶趣之谓也。又如春月远行,先须备雨具,骤雨忽至,则无淋漓狼狈之患。先备雨具者,修净土之谓也;骤雨忽至者,大命将尽之谓也;无淋漓之患者,不至沉沦恶趣受诸苦恼之谓也。且先觅安下处者,不害其干事;先备雨具者,不害其行远途。是修净土者,皆不妨一切世务,人何为而不修乎?

——王日休《龙舒净土文》

译 文

譬如人到大城市中,必定首先寻觅好旅馆安顿好住宿,然后才出去办事,即便到天暮昏黑时,也有投宿之地。首先觅好安顿的住所者,即是修净土之意;天暮昏黑,好比死亡到来;有投宿之地,好比在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托生莲华中,不再堕落到三恶道。又比如阳春时节去远行,首先须准备好雨具,遇到暴雨突然下起来,则不会有淋漓狼狈的忧患。先准备雨具者,即修净土之意;暴雨忽然来到,好比大命将尽;没有淋漓的忧患,好比不会沉沦恶道遭受诸多苦恼。况且首先寻觅安顿住所,并不妨碍办事;首先准备雨具,并不妨碍行走远路。如此看来修行净土法门,全不妨碍一切世间事务,人为何还不去修持念佛法门呢?

【按】

修净土法门,即是安心立命。佛法与世间法。不唯不相妨碍,甚且相辅相成。

两土苦乐交互观照

如此信已,愿乐自切。以彼土之乐,回观娑婆之苦,厌离自深,如离厕坑,如出牢狱;以娑婆之苦,遥观彼土之乐,欣乐自切,如归故乡,如奔宝所。总之如渴思饮,如饥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药,如婴儿之思慈母,如避怨家之持刀相迫,如堕水火而急求救援。果能如此恳切,一切境缘,莫能引转矣。

——彻悟《彻悟禅师语录》

译 文

这样相信了极乐净土依正庄严之后,愿乐往生的心自然会恳切。更进一步以西方净土的乐,来对比娑婆世界的苦,厌离心自然会深切,就像远离坑厕,如同逃离牢狱一样;以娑婆世界的苦来遥观西方净土的乐,欣乐心自然会真切,就如同回归故乡,如同奔向宝所一样。总之,愿往生心,如渴时思念饮水,如饥饿时思念饭食,如病苦之思良药,如婴儿之思慈母,如躲避冤家之持刀相逼迫,如掉在水火之中而紧急恳求援救。果能这样恳切念佛的话,那么,一切世间顺逆境缘都不能引他退转了。

未能清净,亦得往生

念佛一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无动相,但无狂风巨浪,则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现矣。感应道交,如母子相忆,彼专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不知此义故也。

——印光《印光法师文钞》

译 文

念佛这个法门,重在信与愿。若信愿真切,虽功夫未能达到心中清净,也能往生净土。为什么呢?因以志心念佛为能感,故致使阿弥陀佛即能赴应。如同江海中的水,虽尚有水波微动之相,但无狂风巨浪,则天上的明月,也能在江水中影现出来。众生能感之机与弥陀所应之愿力,由同体的心性,交融互摄。犹如慈母与孝子相互忆念,天性相关。那些专门注重自力修持,而不仰仗佛力加持的人,是由于不知晓这个道理的缘故。

【按】

往生净土,全凭信愿,具足信愿持名,虽未能得功夫成片与清净心,亦决定能蒙弥陀悲愿带业往生。印祖的这一开示甚当,吾人当三复斯言。

附:

1、庐山莲社发愿文

惟岁在摄提格①,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法师释慧远,贞感幽奥,霜怀特发,乃延命同志息心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于庐山之阴,般若云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率以香华敬荐而誓焉。

惟斯一会之众,夫缘化之理既明,则三世之传显矣;迁感之数既符,则善恶之报必矣。推交臂②之潜沦,悟无常之期切。审三报③之相催,知险趣④之难拔。此其同志诸贤,所以夕惕宵勤,仰思攸济者也。盖神者可以感涉,而不可以迹求。必感之有物,则幽路咫尺;苟求之无主,则渺茫何津?今幸以不谋而佥心⑤西境,叩篇开信,亮情天发。乃机象通于寝梦,欣欢百于子来⑥。于是云图表晖,影侔神造。功由理谐,事非人运。兹实天启其诚,冥运来萃者矣。可不克心,重精叠思,以凝其虑哉!

然其景绩参差⑦,功福不一。虽晨祈云同,夕归攸隔。即我师友之眷,良可悲矣。是以慨焉,胥命整襟法堂⑧,等施一心,亭怀幽极,誓兹同人,俱游绝域⑨。其有惊出绝伦,首登神界⑩,则无独善于云峤⑾,忘兼全于幽谷⑿。先进之与后升,勉思策征之道。然复妙觐大仪⒀,启心贞照。识以悟新⒁,形由化革⒂。藉芙蓉于中流,荫琼柯⒃以咏言。飘云衣于八极⒄,泛香风以穷年。体忘安而弥穆,心超乐以自怡。临三途⒅而缅谢,傲天宫而长辞。绍众灵以继轨,指大觉⒆以为期。究兹道也,岂不弘哉! ——刘程之 转自《慧远法师文钞》

注 释

①摄提格:战国秦汉时代的一种星岁纪年法。认为有一速度和木星平均速度相等而运动方向相反的天体叫“太岁”,当木星在丑位时,太岁在寅位,这一年叫摄提格,后来进化为干支纪年法。本文的摄提格指庚寅年,即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

②交臂:两臂相交,喻指亲朋好友。

③三报:即现报、生报与后报。现报者,今生此身造善恶因,即今生此身受善恶果。生报者,今生此身造善恶因,来生便受善恶果。后报者,今生此身造善恶因,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乃至百千万亿劫然后乃受善恶果。

④险趣:意为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

⑤佥(qiān)心:一致归心。

⑥百于子来:众人趋奉,不召自来。

⑦景绩参差:道业功绩参差不齐。

⑧法堂:演布大法之堂。

⑨绝域:极远的地方,喻指西方净土。

⑩神界:喻指极乐世界。

⑾云峤(jiào):古代神话传说中海上的仙山。此处喻指净土。

⑿幽谷:幽深的山谷。喻指娑婆秽土。

⒀大仪:佛的相好。

⒁识以悟新:转八识为四智。

⒂形由化革:业报形躯于莲华中转化为净土清虚之身。

⒃琼柯:宝树秀枝。

⒄八极:八方极远之地。喻指他方刹土。

⒅三途:畜生、饿鬼、地狱。

⒆大觉:指佛果。

译 文

惟岁在太元十五年七月二十八日,释慧远法师,至诚感格幽玄奥藏,特发净洁超迈之心,殷切眷顾同心正信的一百二十三位同仁,齐集于庐山西北山麓般若云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一齐敬荐香华,而立誓愿。

惟此同会大众,明了因缘幻化之理,则三世轮转之真相得以彰显。因果变迁感应的规律既然相符,则善恶报应之事则必定无疑。推察至亲好友默然辞世,随业流转,切悟生命之危脆无常。审究现报、生报与后报相续催迫,深知靠自力难以济拔三恶道的剧苦。所以与会诸贤朝夕惶惧,勤勉思惟解脱之道,自力怯弱,唯仰佛力救拔。但神妙之存在可以至诚感格,却难以在迹相上去攀求。必定至诚感通,方知幽玄神境原来不离当处;如果感求没有回应,则渺茫无主,何处得以度脱?所幸今日大众宿世善根发露,不约而同地一致归心西方极乐世界。恭诵净土典籍,开发信心,愿慧油然启发;吾人能感之机与弥陀所应之瑞相显现于寝梦中,对高贤莲友的趋奉自来感到十分欢欣。于是图写佛影,莹煌光辉,出神入化,俨若神人所造。这是冥符净心法尔显现,确非人力造作所能为。这实在是佛天开启同仁的至诚,冥冥加持,令大众不约而集会。这样殊胜的机缘,大众宜应倍加珍惜,慎思专一,正心诚意,以成办往生净业。

但大众各自的道业功绩参差不齐,功夫福德也不相等。虽然大众清晨祈祷的心愿大致相同,然到了晚夕,又疏隔了精进的道心。这就是我师友眷属,深感悲痛的事情,因此振作慷慨,相从肃穆齐集于法堂,发起平等至诚心,以幽邃玄远的襟怀,誓愿与此众莲友,共同求生西方净土。莲社中如有出类拔萃,首先径登安养的莲友,愿不违安养入娑婆,拯拔尚未往生的同仁,用以圆成自利利他的初衷。先往生者与后往生者,共勉思惟同登极乐的妙道。蒙佛愿力,带业往生,就可莲华开放,亲觐阿弥陀佛圣容。面见阿弥陀佛,则开启心性,寂照圆融,转识成智。在莲华中诞育紫磨金身,如佛相好,这是何等尊荣的胜事呀!藉莲华徜徉于宝池德水的中流,在宝树琼枝下畅咏赞佛的心曲。云衣飘飘分身于八方极远的佛土,恒常披拂温雅的香风。不贪计身而更显庄敬盛美,心神超越苦乐对待以禅悦自怡。念佛往生离开三恶道的轮转,莲华托质长辞天堂的幻乐。绍继菩萨圣众的芳轨,成就佛果乃莲友共期的目标。究寻此念佛往生的妙道,其义理境界何其弘大难思!

【按】

刘程之居士的《莲社发愿文》,是依据慧远大师念佛旨意而撰写的。这是古印净土教在与本土文化的碰撞融合后所结晶的第一篇净宗文献。全文432字,行文流畅,言简义丰,以和美的赋体诠释净土信仰的心路历程,依据《无量寿经》等净土经典的义理境界,展示出震旦国人神往的至极善美境界。其由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观照,觉悟到无常险途的可惧,由阿弥陀佛大悲愿力的净信,获得稀有的安心安乐,深知懈怠放逸,信根难固,非良师益友,无以增进净业,所以建立莲社,依众靠众,相互策勉,定于今生,仰凭佛力,往生乐邦,出离轮回,以成就佛果为最终目的。全文运思,契理契机,字字玑珠,豁人心目,祈冀净业行人潜心玩索,依教奉行。

2、西方发愿文

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

我今发愿愿往生,惟愿慈悲哀摄受。

弟子某甲(众等),普为四恩三有①、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②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我及众生,旷劫至今,迷本净心,纵贪瞋痴,染秽三业,无量无边;所作罪垢,无量无边。所结冤业,愿悉消灭。从于今日,立深誓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修圣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觉;誓度众生。

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证知我,当哀愍我,当加被我。愿禅观之中,梦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土,得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明照身,手摩我头,衣覆我体。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长;疾空烦恼,顿破无明;圆觉妙心,廓然开悟;寂光真境,常得现前。至于临欲命终,预知时至;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诸圣贤众,放光接引,垂手提携。楼阁幢幡,异香天乐,西方圣境,昭示目前。令诸众生,见者闻者,欢喜感叹,发菩提心。

我于尔时,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胜莲华中,华开见佛,见诸菩萨,闻妙法音,获无生忍。于须臾间,承事诸佛,亲蒙授记。得授记已,三身③四智④,五眼⑤六通⑥,无量百千陀罗尼门⑦,一切功德,皆悉成就。然后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分身无数,遍十方刹。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咸令离染,还得净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如是大愿,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及烦恼,一切无尽,我愿无尽。愿今礼佛、发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莲池《云栖法汇》

注 释

①四恩:指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三宝恩。三有:欲界、色界、无色界 。

②一乘:指能令人成佛的大乘教法。

③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

④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⑤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⑥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⑦陀罗尼:意译总持。能持能遮。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陀罗尼能持各种善法,能遮各种恶性,乃佛菩萨利益众生所具的德能。

译 文

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

我今发愿愿往生,惟愿慈悲哀摄受。

弟子某甲(众等),普为四恩三有、十方无量世界一切众生,令其都能获得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名号,期望生到净土。又由于我罪业重福德轻,魔障深智慧浅,贪瞋痴的染心容易炽盛,戒定慧的净德难以成就,现今谨在佛前,恭敬恳切五体投地,一心发露,至诚忏悔。我及法界众生,旷劫以来,迷失本有的清净心,放纵贪瞋痴三毒,染污不净身口意三业,无量无边;造作的五逆十恶,无量无边。与众生结下的杀盗YIN的冤业,祈愿全都消灭。弟子自今日起,启立菩萨四宏誓愿:远离一切恶法,誓愿永不再造;精勤修持无上佛道,誓愿永不退转懈惰;誓愿成就无上正觉;誓愿普度法界一切众生。

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证知我,当哀愍我,当加被我。祈愿在禅观之中,睡梦之际,能够睹见阿弥陀佛的金色之身,能够亲历阿弥陀佛七宝庄严之土,能够承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明摄照我身,金手摩我头顶,袈裟覆盖我的身体。使我惑业苦三障自然消除,戒定慧善根得以增长;疾速融化烦恼,顿然破除无明;圆觉妙心,廓然开悟;常寂光的真如之境,常得现前。至于临命终时,预知往生时日,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眼耳鼻舌身五根愉悦,意根无贪无惑;安详地舍离业报身,如入禅定。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两大菩萨及净土诸圣贤众,放大光明接引,垂金色臂,提携我于莲台中。虚空中楼阁幢幡,异香馥郁,天乐悠扬。西方净土的圣境,昭然明示在眼前。令耳闻目睹的众生,欢喜感动,称扬赞叹,也发起信愿往生心。

我在那时,乘金刚莲华台,随从阿弥陀佛之后,如弹指间,生到极乐世界七宝池内,在胜妙莲华中化生,莲华即时开敷,见阿弥陀佛与诸大菩萨,闻听微妙法音,获证无生法忍。于须臾间,承事供养十方诸佛,亲蒙诸佛授成佛之记。得佛授记后,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如此一切功德,全都得以成就。然后,报身安住安养刹土不动,化身回入娑婆世界,乃至分身无数,遍满十方佛刹。以不可思议的自在威神之力,以种种善巧方便,度脱众生。悉令远离烦恼染污,恢复自性清净心。共同往生西方净土,入不退转地。如上所立大愿,世界不可尽,众生不可尽,众生业及烦恼不可尽,我所发之愿不可尽。祈愿现今礼佛、发愿与修持的种种功德,回向布施有情众生,总报四重深恩,齐资三有众生离苦得乐。普令法界众生,共同圆满佛的一切种智。

【按】

莲祖这篇发愿文,事理周备、行愿深广。净业行人宜恳诚日诵,可收自他俱利、因果皆成之实效。

返回目录

更多大安法师佛学内容

 
 
 
前五篇文章

你可以不生气 第十一章 重建净土 4.离开妄念的囚牢

你可以不生气 第十一章 重建净土 3.慈悲的甘露

你可以不生气 第十一章 重建净土 9.转化的礼物

你可以不生气 第十一章 重建净土 1.快乐第一

你可以不生气 第十一章 重建净土 2.写一本关于你自己

 

后五篇文章

净宗法语大观 第四编 净土资粮——愿门 三、发菩提心

净宗法语大观 第五编 净土资粮——行门 一、名号功德

当下即能得见西方极乐净土

印光大师:佛法真相

印光大师:神奇的摄心十念法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