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净界法师: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十讲 监学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二面,「转变由心」者。我们在印祖《文钞》当中,讲到了净土的修行方法是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属于正行;第二个是属于助行。这个正行就是「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能够往生阿弥陀佛国,主要的一个因缘,就是我们临命终的时候,能够以真实的信心,以及坚定的愿力,把阿弥陀佛的名号,在心中分明的显现出来,假藉信愿持名的因缘,跟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就这样感应道交,这个就是往生的一个正行。这一科所说的是一个助行。这个助行,就是「深信因果,断恶修善」。我们对于这种业果理论的认识以后,我们能够忏除罪障、积集资粮,这样子的行为,能够帮助我们临命终那个佛号,使令那个佛号,能够更加的坚固,更加的广大,所以叫做助行,它有帮助正行的功能。这个「深信因果,断恶修善」我们是分成两个部份:第一科是讲业果的理论;这一科是讲到业果的修行。业果的修行,印祖他提出了两个观念:第一个就是「报通三世」;第二个是「转变由心」。「报通三世」我们说过,现在是讲业果的转变。 「转变由心」这句话,我们做一个大概解释。这个转变指的是一种因果的转变,因的转变,乃至于果的转变。这个因的转变跟果的转变,主要是靠谁转变呢?是靠我们这一念心。这句话我们可以从《愣严经》里面得到一个印证,佛陀在《愣严经》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假设我们起的是一个善心,这个善心生起的时候,它就能够引生种种的善业,乃至于可以引导我们到这种可乐的果报,人天比较好的境界去得果报;假设我们今天起的是一个恶心,这个恶心的活动,就会引生很多恶的业力,使令我们下辈子到一种三恶道,比较不可乐的果报去受生。所以整个六道轮迴,整个业果的主宰,就是这一念心。 我们看阿含经论里面讲一个事,说:这个外道,外道他也能够从这个禅定当中,知道这个世间上是有因果的。这个禅定也是不可思议,禅定当中,他不学佛陀的经论,他也知道这个世间上有业力,由这个业力来推动我们去受可乐、不可乐果报。怎麽办呢?他知道他心中有很多的业力,他就修苦行,怎麽修苦行呢?他就用很多的有刺的植物,荆棘,把身体就睡在这个有刺的荆棘上,希望假藉这种苦行,来消除他无始的罪业。这个佛弟子,大阿罗汉内心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种清净的功德,他就知道这件事,阿罗汉就问这个苦行外道说:「你在这个地方躺着干什麽呢?」他说:「我要靠这个荆棘刺我的身体,消我的罪业。」这个阿罗汉就说:「你看到这个牛在拉车有没有?」「我看过。」他说:「这个牛在拉车,假设这个牛不走,你应该打牛?还打车呢?」外道说:「这牛车不能走是因为牛有问题,不是车有问题,你把这个车打坏牛还是不走。」这阿罗汉假藉这个譬喻,就开示这个外道说:「我们这个生命体也是这样,这个色身本身是没有过错的,它只是一个果报,这整个根源就在这个牛,这个牛就是我们这一念心,我们这一念心的变化,生灭变异,创造出很多的业力,就是由这个业力,使令我们去得果报。」这个意思就是「转变由心」。佛法是很正确的把世间这个缘起的根源,标出来,就是我们这一念心,是这个生灭的主宰者,这是一个大纲。我们看怎麽转变呢?我们分成三段。 「譬如有人所作恶业,当永堕地狱,长劫受苦」。先讲这个譬喻说:有一个人,这个人是不善,不是好人,这是一个恶人。他造作很多的恶业,杀盗YIN妄,乃至于五逆、谤法,种种的罪业。这个业力当然就是要去得果报的,业力有这个推动的力量,使令他「当永堕地狱,长劫受苦」,业力这个自然的法则,他应该是要去到地狱去受这种长劫的刀山油锅的痛苦。这个人他是如是的因,应该是要招感如是果的。这个地方就讲他有转变,先看因的转变,再看果的转变。先看因。 「其人后来生大惭愧,发大菩提心,改恶修善,诵经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这个人从这个经文来看,他是学佛了,这个人过去是有善根,虽然积集很多的罪业,但是他还是栽培了一些善根。这个善根浅深,印祖是从两个角度,先看浅-「生大惭愧」。佛法的一切善根,信进念定慧,主要的应该就是讲智慧。这个智慧,最基础的智慧就是「深信业果」。这个人他虽然内心积集很多的罪业,但是他学习佛法以后,知道这个宇宙人生是有因跟果的法则,他相信这个黑业,会使令我们到三恶道去受苦,白业能够使令我们生天,乃至于做人,种种的可乐果报。他对于这种善业跟这种恶业,生起了坚定的理解。生起坚定理解以后,他就能够崇重贤善、轻拒暴恶,就是惭愧。就是说,他对这种贤善的法能够尊崇、尊重,崇重;乃至于对这种种的恶业轻拒,轻视拒绝。所以这个惭愧是由「正见」来的。所以我们一个人业果要转变,第一个,你要有惭愧心。就是说,你对你的生命有一种想要增上的一种意愿,有增上的意愿。有些人他造了恶业,你说造了恶业要到三恶道,他无所谓,他对恶业,他也不排斥,你说到三恶道去,他也不怕,这个人就没办法转变的,这业就不能转变,当然这个人一定是没有正见的。所以我们第一个,就是要有惭愧心,有这种对于业果的正知见以后,能够崇重贤善,轻拒暴恶,希望我们生命能够不断增上的这种意愿。 第二个「发大菩提心」。前面是约着破恶,这个是生善。这个菩提心,在大乘经论里面讲到两种的菩提心:第一个是属于世俗菩提心;第二个是胜义菩提心。我们先讲这个「世俗菩提心」。这个「世俗菩提心」,它是从一种事相的观察,或者是约人,或者是约法。如果是约人,他就观察这一切的众生,都是过去的母亲,这些如母的众生,在生死轮迴当中,颠倒造业受苦,这个时候,他就不忍众生苦,发这个菩提心,这第一个;第二个,他思惟佛法是众生的光明,他不忍圣教衰的缘故,他也发菩提心,这个为了要住持正法、续佛慧命的缘故,他发菩提心,这个都是属于「世俗菩提心」。 这个「胜义菩提心」是指约理性发动。就是说,他要能够读诵大乘的经典,《法华经》跟《华严经》。他读诵了以后,他能够觉悟到一个真理,他觉悟到什麽真理呢?他能够觉悟到: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他能够觉悟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这种同体的佛性当中,发动了他的「众生无边誓愿度」的这种誓愿。就是尊重己灵的缘故,发动了「众生无边誓愿度」的这种愿力,这个就是属于「胜义菩提心」,这是更加殊胜。总之,就是他们都发起了一种「众生无边誓愿度」的这种愿力。当然他会发起「众生无边誓愿度」,他就会修习种种的善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种种的善法他就会修行。他能够从佛法的理论的胜解,生起惭愧心,生起菩提心,这样子,他就能够改恶,也能够修善,由惭愧的缘故而改恶,由菩提心的缘故,而修习一切的善法。修善呢,印祖讲一个譬喻,「诵经念佛,自行化他」,或者他是诵经,或者念佛,或者自行,或者化他,以这种功德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把这个资粮做一个回向,回向到西方净土,这是讲到他因地的转变。再看我们看这个果报的转变。 「由是之故,现生或被人轻贱,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贫穷,与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堕地狱,长劫受苦之业,即便消灭。尚复能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他这样子的思想转变、行为转变以后,他就是怎麽样呢,现生或者是被人轻贱。这件事情是这样,本来他能够发惭愧心、菩提心、断恶修善,这都是一种善法,这个善法,都应该是成就可乐果报,但是他在「现生」不是!被人家轻贱,被人家冷嘲热讽嘲笑,这第一个。或者是得到病苦,他本来是造恶业的时候,是没有病苦,现在断恶、修善,生病了,或者是贫穷,或者不如意的事情。这怎麽回事呢?为什麽他开始修善以后,会有这种轻贱、病苦、贫穷、不如意的果报出现呢?这以下就解释。 「先所作永堕地狱,长劫受苦性业,即便消灭。尚复能了生脱死,超凡入圣。」因为这个人在没有断恶、修善之前,他累积很多的罪业。累积很多罪业以后,他发惭愧心、菩提心,断恶修善的时候,就动摇了他的这个恶业。就是怎麽样?就是重报轻受,把这个恶业给逼出来,使令他这个地狱的果报,转成了被人家轻贱,或者是有病苦,或者是贫穷,乃至于一切身心不如意的事情。所以说他这种微小的痛苦,就可以使令他「永堕地狱,长劫受苦」的业,就是这样消灭掉,就是重报轻受。不但是这样子,这只是破恶而已,因为他发了菩提心的缘故,「尚复能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他在生善方面,能够超凡入圣。这个是讲到他的恶业的转变,以及他的善法功德的情形。就是这个人生命的果报转变,不管是因、不管是果,都不离开我们这一念心,这叫「转变由心」。这是从佛法的角度来看,讲得比较深,我们也可以从儒家的角度,我们看附表第十。 附表第十,这个倒是可以做我们学佛的基础, 忏公师父也经常说,儒学是佛学的基础。我们看这个转变由心,站在儒家的角度,他们的内涵。我们就以《了凡四训》来做一个说明,这当中分成了三大科:第一大科是「先明罪业之相」;第二大科是「正示转业之法」。说明转变业力的方法。第三科是「结示罪灭之相」。再说明罪灭所显现出来的相状。我们先看这个罪业之相。罪业之相分两科:第一个是总说;第二个是别明。先看总说。 附表十 — 转变由心 壹、先明罪业之相 (一)总说 「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 这一段是先说明罪业跟福业的相状。「大都」,一般来说。一件吉祥的事情,或者是凶恶的事情,都有一个徵兆,这个事情要出现,有一个徵兆,什麽徵兆呢?「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就是这个徵兆要生起,这个「萌」就是一个事情的生起,一件事情最初的生起叫做「萌」。这个吉凶最初就是你那一念心的发动,或者是善、或者是恶,这个内心是最初的生起。生起以后,假设你不转变它,它的内心的势力就慢慢慢慢的增长,就带动我们的四体,带动我们的身业、带动口业去造恶业。这以下就说明「心」的情况,「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就是说这个人的心,厚道一点的人,这个人多数是大福报的人;假设这个人是刻薄的,这个人一般来说,灾祸会比较多,这是一个总说。以这个心的厚道跟刻薄来做一个大判。「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我们一般的眼睛,都是颠倒的,有障疑的,这个「翳」就是障碍,我们认为说这件事情都不决定,事实上是决定的。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内心的厚道跟刻薄,大略的知道这个人是一个福德之人,或者是一个有灾祸之人。这个事情是这样子,儒家的思想,儒家的修行,它的观念是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忏公师父经常讲这句话,他说要站在一个自利的角度,我们是向天地学习。这个天地的运转,四季的运转特别的刚健,这个是表示我们在自利方面,应该是要精进,面对自己的烦恼应该是刚健的,君子以自强不息,要求自己应该是要严格的。但是面对众生的时候,要跟大地学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能够包容一切,生长一切的万物,就是我们在待人处事,应该要学习大地的包容,这样子才是有大福德的境界,这是一个总说。 这以下就别明,就是讲出了有六个相状,是一个罪过深重的情况。 (二)别明 「然人之过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 前面是一个总标,这以下就各别解释。一个罪过深重的人,他也有一些徵兆的,这以下讲出了六种徵兆: 第一个「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这个人的昏沉昏昧特别严重,怎麽知道呢?「心神昏塞」昏昧闭塞,你跟他讲什麽事情,或者听闻佛法以后,转头即忘,心中完全没有念力,就是这个人,一天就是迷迷煳煳的,内心一片黑暗,这个就是有罪障的一种相状,这个罪障来遮障他的明了性。 「或者无事而常烦恼」。这个烦恼的体性我们说过,烦恼的体性是一种烦躁恼动的,它是一种躁动的。这个功德的相状是轻安的,一个人内心贪烦恼、瞋烦恼很重的人,他就是不容易寂静,他就有事没事、坐在那个地方,他就是心就是不安,你就是问他为什麽?他讲不出个所以然,就是这个人的罪业重。罪业在你的内心当中,累积在心中,所以他没有事就常起烦恼,这也是一个罪障重的相状。 「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他看到有功德的君子,有道德的君子,本来我们看到君子是崇重贤善,尊重,但是他不是,「赧然」就是面红耳赤,很难为情的样子。乃至于「消沮」,这个「消沮」就是恐惧的样子,就是这个人心中不够坦荡,就是畏畏缩缩的,看到有大功德的人,他内心就是难为情,就是害怕,这件事情也是一种罪过的样子,罪过的相状。 「或闻正论而不乐」。听到这种正法,这种宇宙间的真理,本来应该我们是要随顺欢喜。但是他不是,他听了以后,内心不高兴、排斥,这个就是内心,也是有罪业。 「或施惠而人反怨」。他帮助别人,给人家恩惠,别人应该感激他,结果人家反而埋怨他,这件事情,也是他内心有罪业。 「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这个做梦呢,都是做一些颠倒的梦,杀盗YIN妄的梦,就是没有好梦出现;甚至于白天的时候就是语无伦次。或者妄言失志。也可以说,就是梦中随便讲话,内心当中,完全控制不了自己。 这以上的六种都是作孽之相,过去造的罪业,这个罪业已经累积在心中很久了的徵兆,虽然没有得果报,但是它是有这种徵兆出现,怎麽办呢? 「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这种情况,你应该好好把握生命在的时候「舍旧图新」,好好的尽除罪障、积集资粮,不要再耽误,不要把这一生空过了,因为这个人的生命是能够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最好的果报,所以应该要把握。这个是把这个罪业的相状,先标出来。 这以下就讲到「正示转业之法」。假设我们有前面的六种相状应该怎麽办呢?这个讲到改变的方法,佛法是讲可以改变的。这改变有三个方法:第一个是「改过」;第二个「积善」;第三个「谦德」。先看第一个。「改过」应该是从两方面:先从这个内心思想的转变以及行为的转变。先看思想转变。 贰、正示转业之法 (一)改过 一、羞耻心。 一、圆发三心 二、畏惧心。 三、勇勐心。 一者、「圆发三心」。就是我们在思想上,要发起这三种情况:第一个是「羞耻心」;第二个「畏惧心」;第三个「勇勐心」。这个「羞耻心」在儒家来说,就是你心中要有一种希圣希贤的心。假设你这个人自暴自弃,那谁也救不了你。你心中有罪业,有罪业到三恶道去,你也无所谓,那你无所谓,谁也没办法。你的内心当中,没有想要往生到善处,往生到比较高层次的这种法界的意愿,这个谁也没办法,佛陀救不了你的。所以你第一个要有「羞耻心」,要有希圣希贤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