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大智度论》中的净土观(蒋义斌)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大智度论》中的净土观

蒋义斌

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教授

提要:

净土是大乘运动的重要理念,佛教“空义”的社会关怀,在大乘思想中,有进一步的发展。六婆罗蜜、十善道等教义,是要落实到实际的社会实践,“缘起性空”的原则,亦适用于社会氛围的净化,因此般若空慧与净土思想有密切关系。

虽然佛教亦有他方世界的净土观,然而般若经典所彰显的净土,是以“菩萨行”为基础的净土观。因为菩萨功德的具体落实于社会,故其净土应是立基于人间,与众生不断地进行对话。

《大智度论》说《大品般若经》空义十喻中的揵闼婆城喻,是大乘教义所独有的。揵闼婆城喻可以说明净土的“因缘和合”,净土是由菩萨功德、众生、众生功德合和而成的。

净土是因缘和合而成,故须不断地开发,菩萨菩萨“自行六波罗蜜,亦教他人令行,共清净因缘”,故“佛土清净”。净土是因缘和合而成的观点,仍被鸠摩罗什、僧肇等所继承,般若系的净土观,与诸法皆因缘和合而成的论旨,密切地关连着,行六度不仅是悟了空义,而是以净化环境为职志,故具有深刻的社会关怀。

关键词:净土;揵闼婆城;大智度论;大品般若经;菩萨

一、前言

印顺法师曾说:“戒律与净土,不应独立成宗”,[1]因为佛教几乎所有的宗派,均有净土思想,印老并曾说:“佛法实可总结他的精义为净”,因为“净”是佛法的核心。[2]大乘佛法的兴起,与净土念佛法门,有密切关系,故“原则的说,大乘是不离念佛与往生净土的。”[3]

佛教“空义”的社会意含,在大乘思想中,有进一步的发展。六婆罗蜜、十善道等教义,是要落实到实际的社会实践,“缘起性空”的原则,亦适用于社会氛围的净化,因此般若空慧与净土思想有密切关系。

鸠摩罗什于后秦弘始七年(405)译出《大智度论》,[4]该论虽是解释《摩诃般若波罗密经》的论书,但其诠释所用的素材,不限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也引用其他大乘佛教重要经典,如《法华经》、《阿弥陀经》、《维摩诘经》等,成为六朝时中国佛学界,理解大乘佛教必读的作品,当时研究《大智度论》的学者亦甚多,其中如灵裕(518-605)、洪遵(530-608)、弁寂、智梵(539-613)、法彦(?-607)、志念(535-608)、宝龚(547-626)、彦琮(557-610)、道宗(563-623)、昙遂、道安、慧勇(515-583)、法朗(507-581)、明舜(547-606)、智顗(538-597)等,均是讲说《大智度论》的名家,[5]其中智顗结合中观思想、《大智度论》、《法华经》,开创了天台宗。

《大智度论》为中国佛教的重要作品,而大乘思想又与“净土”有密切关系,因此本文拟对《大智度论》的净土思想,作些考察,以了解大乘佛教“净土”思想的社会性关怀层面。

二、初品十喻中的揵闼婆城

鸠摩罗什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以下简称《大经》)〈初品〉中,有“解了诸法”的十种譬喻,用以说明诸法存有的实相,这十种譬喻为:如幻、如焰、如中月、如虚空、如响、如揵闼婆城(gandharva-nagara)、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

《大经》十喻的中“揵闼婆城”喻,《大智度论》(以下简称《大论》),认为是大乘佛教的特色,在声闻法中,并没有揵闼婆城喻,《大论》说:

一切声闻法中,无揵闼婆城喻,有种种余无常喻:色如聚沫,受如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如幻;及《幻网经》中空譬喻,以是揵闼婆城喻异故,此中说。[6]

声闻法有以聚沫、泡、野马、幻等譬喻,来说明存有的因缘性,但揵闼婆城喻,则是大乘佛教所独有的。《大论》认为声闻法中为破“人我”,有时也会以“城”喻“身”,然而大乘与声闻法,最大的区别是声闻法主张“众缘实有”,而大乘的“揵闼婆城”喻,是为了说明“众缘亦无(空)”——法空,故《大经》中有“揵闼婆城”喻,绝非偶然,《大论》认为揵闼婆城喻最能突显出大乘佛教教义特色。

“揵闼婆城”是种幻化之城,犹如海市蜃楼,《大论》说:“揵闼婆城者,日初出时,见城门楼橹宫殿,行人出入,日转高转灭”,故揵闼婆城“但可眼见,而无有实”。[7]若与同为大品般若系的《光赞》、《放光》相较,“揵闼婆城”的譬喻,是鸠摩罗什所译《大经》所独有的,另外,玄奘译《大般若经》初会中,“揵闼婆城”则译为“寻香城”。[8]

在《大经》〈萨陀波侖品〉中萨陀波侖(常啼)菩萨勤行六度,是菩萨行六度净佛国土的典范。佛告诉萨陀波侖,五百由旬外有城名“众香”,其城“七重”,七宝庄严、七宝行树,此城“丰乐安静,人民炽盛”,《阿弥陀经》对净土的描述,于此段经文中亦大致可见,在众香城中有昙无竭菩萨说法,《大论》说:

其国无王,此中人民皆无吾我,如郁单越人,唯以昙无竭菩萨为主,其国难到,萨陀波侖不惜身命,又得诸佛菩萨接助能到。大菩萨为度众生故,生如是国中,众生无所乏短,其心调柔,易可得度。[9]

“郁单越”即北俱卢洲(uttara kuru),意即“胜处”,是印度神话中的净土,《大论》说众香城的人犹如郁单越洲人,而众香城是以昙无竭菩萨(法盛)为“法王”,而无一般习见的以君王为首之政治秩序,故说“其国无王”,此国土中经济富足,因为佛教认为贫苦使人心生恶念,无暇于精进佛道。[10]众香城的财货充足,使得其土众生“心调柔,易可得度”,富足和谐的环境有助于使众生心“调柔”,这也是大乘佛教要建构净土的目的之一。

《大经》众香城的出现,是因为萨陀波侖精进追求般若波罗蜜,啼哭忧愁不已,故佛于空中指示他到昙无竭菩萨的众香城,“众香城”是因为萨陀波侖欲精进于般若波罗蜜等“因缘”而出现,它应是“因缘和合”而有的。般若经典的旨趣,因缘和合即是“空”如幻、如梦、水中月。昙无竭“以神通力化作华台”,又“以方便力”,行种种道引导众生。[11]

昙无竭身现“白衣”相、有家属,[12]且“有六万婇女五欲宫殿”,[13]《大论》引用《维摩诘经》“爱慢等诸烦恼,皆是佛道根本”,[14]说明昙无竭是“为度众生,故受五欲”,[15]众香城的场域、氛围,令相应的众生“渴仰众香城,如渴者思饮”,故“渐渐进路”。众香城是因缘和合的“化城”,让众生心生向往,同时也是菩萨不断精进过程中的休息站。

萨陀波侖暂止息于众香城,并精进行六度,证悟“诸法平等”,平等即是智慧,不着于众香城的富丽,也不轻视其他的法门,[16]故从一佛土至另一佛土,供养诸佛,度脱众生,至释迦说般若时,萨陀波侖在大雷音佛所“净修梵行”。[17]

鸠摩罗什所译《妙法莲华经》之〈化城喻品〉中,叙述大通智胜佛及其十六王子的国度,这十六位王子后亦均成佛,其中包括了东方的阿粊佛,西方的阿弥陀佛,及娑婆国土的释迦牟尼佛,〈化城喻品〉说诸佛的国度,为导众生脱离恶道,而“以方便力”,于险道中化作一城,让“疲极之众生大欢喜”,快乐地进入化城作为栖息之所,但对佛而言,这座化城只是暂时止息的地方,故尔后又化作另一大城,引导众生再前进。《大论》〈释具足品〉中说:“经中说幻师譬喻,幻师即是菩萨”,而幻师(菩萨)“所作园林、庐观,即是六波罗蜜等度众生法”;另外幻师所作“象马、男女,即是菩萨所度众生”,菩萨行六度,犹如“幻师”,其教化的国度(净土)是因缘和合的幻有,《大论》说:

如幻师一身,以幻力故,幻作众生、园林、庐观等娱乐众人,若幻师以幻作事为实,于所幻人求其恩惠,即是狂人!菩萨亦如是。从诸佛闻一切法性空如幻,而以布施等利益众生,欲求恩惠福报,即是颠倒。[18]

若菩萨以为自已以“方便力”,行六度建构起的“场域”(净土)是实有的,则违背了“缘起性空”的原则。若因为行六度而建构的场域,给予众生利益,而希望众生能回报,亦违背般若的基本意义,若菩萨行六度执着于所建构的场域,或企望众生回报,此幻师(菩萨)则是“狂人”、“颠倒”。因为菩萨以方便力建构的园林、庐观等场域,亦是缘起性空的,如幻如化。

《大经》〈七譬品〉说:“梦法无有实事,不可说垢净”;又说:“镜中像空无实事,不可说垢净”,并说“揵闼婆城无有实事,不可说垢净”,垢、净是相对法,而揵闼婆城亦是因缘和合的幻有,经文说:

揵闼婆城如日出时见揵闼婆城,无智人无城有城想,无庐馆(观)[19]有庐馆想,无园有园想,是揵闼城颇有业因缘。……是揵闼婆城毕竟不可得,但诳愚夫眼。[20]

揵闼婆城的形成有其因缘,因为众生无城时,作有城想;无庐阁、林园时,则企望有庐阁、林园,但依大乘诸法皆空义,揵闼婆城也是因缘有,是为教化众生而暂时设定的止息处。

鸠摩罗什承般若经的精神,认为“净土”亦是因缘和合而有,在注解《维摩诘经》〈佛国品〉中,鸠摩罗什说:

宝积问净土之相,故以净相答之。“净相”即净土因缘,净土因缘有三事:一、菩萨功德;二、众生;三、众生功德。三因既净,则得净土。[21]

“净土”的成立与菩萨行有因果关系,菩萨自行六波罗蜜,即引文中所说的“菩萨功德”,菩萨除了自己行六波罗密,亦教众生行六波罗蜜,即引文中的“众生功德”。菩萨功德、众生、众生功德是净土成立的三因缘。六波罗蜜的社会功用,便是建立净土。然而,净土是依因缘而有,故说如幻,这并不是说净土不存在,而是说其存有的本质是无自性。

以般若学为主的僧肇,认为国土(场域)的因缘有,故净土亦“形无常体”,而与众生的“业行”有关,众生的行业秽,则其国土秽,他说:

夫至人空泂无象,应物故形,形无常体,况国土之有恒乎?夫以群生万端,业行不同,殊化异被,致令报应不一。是以净者,应之以宝玉;秽者,应之以砂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曰“真土”。然则土之净秽系于众生,故曰: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也。[22]

众生行业秽,故其国土以“砂砾”为地,众生行净,其国土以“宝玉”为地,故僧肇认为“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也”。

前述鸠摩罗什、僧肇对净土的论述,均引自《注维摩颉经》,〈佛国品〉“问于如来净土之行”句下的注文,而该经曾述及他方世界的香积佛国,《大经》〈往生品〉则言及东方阿粊佛国、弥勒佛,大乘经典的确承认有他方世界的净土,然而净土的成立,据般若系的见解,认为是因缘和合而成,菩萨行无疑地是成立的关键,因此以下仍先讨论《大经》如何论述菩萨行。

三、《大品般若经》菩萨与净土

《大经》〈具足品〉须菩提问释迦佛:“世尊!何等是菩萨摩诃萨道?”对此问题释迦回答说:

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已来,行檀波罗蜜、行尸罗、羼提、毗伏耶、禅、般若波罗蜜,乃至行十八不共法,成就众生,净佛国土。[23]

“菩萨道”即行六波罗蜜,成就众生,净佛国土,故大乘的“菩萨道”,实以“净土”的建立为其职志。

菩萨行六度“由一佛国至另一佛国”,“净”佛国土,是般若系经典的主题之一。在佛经中所说的净土、佛国,基本上,并不建构“制度”,虽然,现代政治学上,常以主权、土地、人民,判定是否为国家的重要依据,但国家的实际运作,必须有一套制度,虽然佛教对政治有其理想,[24]但佛经所说的净土、佛国,均未建构出一套制度,因此,与“国家”不是同义语。虽然佛教的理想的政治王者为转轮圣王,然而佛经中对转轮圣王亦未明白地建构某一种制度,佛经中转轮圣王并不以立制度为职志,而且其地位,远不及佛的“法王”地位。

大乘经典所说的佛国,佛是位说法者、教化者,在其愿力的含摄下,众生得以在较优越的环境中修行——觉醒、实践,因此,其佛国并不是“国家”,而是种场域、氛围,此氛围的成立,也是因缘和合而成,是该土之佛经过长远的修行,以其福德及愿力构成的氛围。因为菩萨“深心”不断地累积福德,至成佛时其修行,创造的福德,已至圆满不退转之境,故所建立的场域,具有永恒性,但佛国的永恒性,亦是立基于因缘和合,因为佛的前身为菩萨,久远以来不断精进、不退转,而成就其永恒性。佛净土的永恒性,亦是立基于菩萨的不断开发、创新。

鸠摩罗什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梦行品〉对菩萨行六度净佛国土的论述,表示如下,表中之最后一栏,则是阿弥陀系经典与之相关的净土论述:

六波罗蜜

见众生之苦

菩萨的净土

阿弥陀系经典的净土

檀波罗蜜

见众生饑寒冻饿,衣服弊坏。

衣服饮食资生之具,当如诸天。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欲得衣服随念即至。[25]

尸罗波罗蜜

见众生杀生,乃至邪见,短寿多病,颜色不好,无有威德,贫乏财物,生下贱家,形残丑陋。

菩萨净土无有左项所述之事。

国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觉。[26]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27]

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觉。[28]

羼提波罗蜜

见众生互相嗔恚骂詈,刀杖瓦石共相残害夺命。

相视如父母,如兄弟,如姊妹,如善知识,皆行慈悲。

皆相敬爱,无相嫉憎者,令不相违戾。[29]

毗梨耶波罗蜜

见众生懈,不勤精进,弃舍三乘。[30]

一切众生勤修精进,于三乘道各得度脱。

随其精进求道,早晚之事同等尔,求道不休会当得之。[31]

禅波罗蜜

五盖[32]所覆,失于初禅,乃至第四禅,失慈、悲、喜、舍。

菩萨净土无有左述之事。

于其国土,所有万物,无我所心无染着心,彼无我无竞无颂,于诸众生得大慈悲饶益心,离盖清净。[33]

般若波罗蜜

见众生愚癡,失世间、出世间正见,或说无业、无业因缘,或说神常,或说断灭,或说无所有。

菩萨净土无有左述之事。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34]

六波罗蜜

见众生住于三聚:一、必正聚;二.必邪聚;三不定聚。

净佛世界,成就众生,令我国土众生无邪聚,乃至无其名。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35]

六波罗蜜

见地狱中众生,畜生、饿鬼中众生。

净佛世界,成就众生,令我国土中,乃至无三恶道名。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36]

六波罗蜜

见是大地株杌、荆棘、山陵、沟坑、秽恶之处。

净佛世界,成就众生,令我国土无如是恶地,地平如掌。

其国中无有须弥山,无有大海、江河、溪谷,其国七宝地皆平正。[37]

六波罗蜜

见是大地纯土,无有金银珍宝。

净佛世界,成就众生,令我国土以金沙布地。

其国地皆自然七宝:白银、黄金、水精、琉璃、珊瑚、琥珀、车渠。[38]

六波罗蜜

见众生有所恋着。

净佛世界,成就众生,令我国土众生,无所恋着。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39]

六波罗蜜

见四姓众生:剎帝利、婆罗门、鞞舍、首陀罗。

净佛世界,成就众生,令我国土无四姓之名。

皆悉逮得普等(平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40]

六波罗蜜

见众生有下、中、上,生下、中、上家。

净佛世界,成就众生,令我国土众生,无如是优劣。

上辈、中辈、下辈人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41]

六波罗蜜

见众生种种别异色。

净佛世界,成就众生,令我国土众生无种种别异,一切众生皆端正净洁,妙色成就。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觉。[42]

六波罗蜜

见众生有主。

净佛世界,成就众生,令我国土众生无有主名,乃至无其形像,除佛法王!

此世有五恶、五痛、五烧,其中世道王法,牢狱不肯畏慎之恶,为第一恶。[43]

六波罗蜜

见众生有六道别异。

净佛世界,成就众生,令我国土众生无六道之名,一切众生皆同一业,修四念处,及至八圣道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不取正觉。[44]

六波罗蜜

见众生有四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净佛世界,成就众生,令我国土众生,无三种生,等一化生。

彼化生者智慧胜故,其胎生者皆无智慧。[45]

来生我国者,皆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46]

六波罗蜜

自众生无五神通。

净佛世界,成就众生,令我国土众生,一切皆得五神通。

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47]神足、宿命、天耳、他心通。[48]

六波罗蜜

见众生有大小便利之患。

令我国土众生,皆以法喜为食,无有便利之患。

若欲食时,七宝应器自然在前,但见色闻香,意以为食。[49]

六波罗蜜

见有日月、时节、岁数。

令我国土中无有日月、时节、岁数之名。

无四时春夏秋冬,不寒不热,常和调适。[50]

六波罗蜜

见众生短命。

令我国土中众生寿命无量劫。

彼佛寿命无量无边,不可知其劫数多少,声闻菩萨及诸天人寿亦尔。[51]

六波罗蜜

见众生无有相好。

令我国土中众生,皆有三十二相成就。

其国众生,皆悉具足三十二相。[52]

六波罗蜜

见众生离诸善根。

令我国土中众生,诸善根成就,以是福德,能供养诸佛。

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53]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极乐。[54]

六波罗蜜

见众生有三毒、四病。

令我国土中众生,无四种病;冷、热、风病三种杂病,及三毒病。

阿弥陀佛国,亦无有诸痛痒,亦无复有诸恶臭处。[55]

六波罗蜜

见众生有三乘。

令我国土中众生,无二乘之名,纯一大乘。

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缘觉…知其数者,不取正觉。[56]

六波罗蜜

见众生有增上慢。

令我国土众生,无增上慢之名。

皆令人相敬爱,终无相嫉憎。[57]

行六波罗蜜时应发愿

若我光明、寿命有量,僧数有限,当作是愿:净佛世界,成就众生,我作佛时,令我光明、寿命无量,僧数无限。

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不但我今称甚光明,一切诸佛声闻缘觉诸菩萨众,咸共叹誉亦复如是。[58]

行六波罗蜜时应发愿

123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大智度论》的“念佛”思想研究(龚晓康)

什么是念佛三昧?

仰卧不能念佛吗?

如果说就一心念佛而不去深入佛理悟明大事因缘,怎么可以对

在修行上降伏无明妄想,是念佛来的快,还是念咒来的快?

 

后五篇文章

论净土信仰的价值导向作用(贝叶堂)- 净土宗文集

我一天,十八个小时念佛,有时念佛在忘我的状态下,见自性

造了五逆罪还可以往生净土吗?

请问师父,怎么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和念佛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请问禅和净土怎样结合起来?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