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八章 中国佛教净土观念的类别与转型 第一节 印度佛教净土说略述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第八章 中国佛教净土观念的类别与转型 第一节 印度佛教净土说略述 净土,「净」是清净、洁净的意思,净土是指被净化的国土,也就是净化众生,远离污染、秽垢与恶道的世界,是佛、菩萨和佛弟子所居住的地方,是众生仰望和追求的理想世界。净土和佛土(佛国、佛界、佛剎)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首先,佛土有两层意义,一是佛所居住的地方,一是佛教化的国土——凡夫居住的世界(秽土),只有第一层意义的佛土才是净土。其次,净土并不就是佛土,如佛典上讲的弥勒菩萨的兜率天、观音菩萨的补陀洛山(在中国有以补陀洛命名的普陀山)等都是净土,但不是佛土。 净土思想是涅槃学说的必然发展。涅槃作为佛教的人和理想,重在解脱对生命的执迷与贪恋,净土则是众生解脱后的一个去处,是一个来生享受幸福安乐的理想空间。净土思想也和大乘佛教佛身说的演变、多佛观念以及菩萨信仰直接相关,这种关联推动了不同派别、不同经典提出各自的净土、佛土的思想,其中重要的有极乐净土、弥勒净土、净琉璃净土、华藏世界和三种佛土等学说。(1)极乐净土。 大乘佛教宣说,西方有无数的净土,极乐净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也称西方净土。这是阿弥陀佛教化的国土,据说是本于过去世的法藏比丘所发的誓愿而建立的,因位于我们所在的西方,中间相隔十万亿佛国土,故称。「极乐」是安乐、赡养、快乐的意思,极乐净土是充满安乐、祥和的清净世界。《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宣扬,极乐世界的自然环境优越非凡,理想宜人。这个世界以七重护栏、七宝行树、七重罗网围绕四周,坚固无比。到处是闪光耀眼的金、银、琉璃、水晶这四种宝石,又有由这四宝和珊瑚、玛瑙、琥珀即七宝砌成的七宝水池。池中蕩漾着清净、甘美的功德水,里面的荷花闪耀出青、黄、赤、白等各种华光。殿堂、楼阁、精舍也都用七宝建成,庄严而华贵。天上有由阿弥陀佛化作的百鸟,啾啾而鸣,发出弘扬佛法的声音。地上的树木随风摇曳,也发出美妙的沙沙声,大家闻听此声就会生起念佛、法、僧三宝的愿望。往生在极乐世界的佛弟子享受这种种快乐,外表形相如佛一般美好且具神通,心中清凉愉悦,闻法即得开悟。极乐净土信仰对于北传佛教影响很大,极乐世界成为中国、日本等国民间信仰的普遍归趣。(2)弥勒净土。 《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阐扬弥勒信仰,谓弥勒菩萨的住处为弥勒净土。经称,弥勒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后皈依释迦牟尼,先于释尊逝世,以菩萨身为天人说法,住于兜率天。弥勒菩萨将秉承释尊的嘱托,于寿四千岁(约人间五十七亿六千万年)尽时,下降人间在龙华树下成佛,并代释迦牟尼说法。兜率天即弥勒净土,为欲界六天〔注释:欲界六天为:四大王天、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和他自在天。〕中的第四天。兜率是梵语Tusita的译音,意译为满足、妙足。此天有内外两院,外院属欲界天,为天众所居。兜率的内院是即将成佛的菩萨的住所,过去释迦牟尼身为菩萨时,也是从此天下降人间而成佛的,现在是弥勒菩萨住此宣说佛法。随着弥勒菩萨成佛观念的流传,印度古代兜率信仰也日益盛行。(3)净琉璃净土。 与西方极乐世界相对应,同样庄严美妙的东方琉璃世界也是佛教徒向往的理想国土。据《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载,净琉璃净土是药师佛居住教化的国土,这里所有的地面都由琉璃铺成,而城阙、梁柱、斗拱、周匝罗网则都以金、银等七宝所成。药师的身体也如琉璃一样,内外明彻,光明广大。在这国土里没有女人形,也没有贪欲、恶道,清净而无秽。据经载,药师佛在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引导众生获得解脱,后依此愿而成佛,住琉璃世界。又载,药师佛的誓愿是不可思议的,若有人患重病,将临死亡,其眷属在病人临终时昼夜尽心供养成礼拜药师佛,念诵《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四十九遍,点燃四十九盏灯,供奉四十九天的五色彩幡,病人就会起死回生。若众生平日经常持诵《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不断称念药师佛名号并广修善行,死后就可往生净琉璃净土。(4)华藏世界。 《华严经》宣扬,毗卢遮那佛修菩萨行时所成就的净土为华藏世界,简称「华藏」,全称「莲花藏世界」。因其是自莲花中生出或含藏于莲花中的世界,也即莲花所象征的世界,故称。据载,华严世界是由无数风轮所支撑,最上面的风轮能持香水海,海中有大莲花,莲花中就含藏着华藏世界。华藏世界的四周有金刚轮山环绕,大地由金刚所成,坚固、清净、平坦。大地中又有无数香水海,每一香水海中又有无数世界。华藏世界中央的香水海中又有大莲花,莲花上有无数世界,佛就居于其中,众生也住在里面。《华严经》称,由于整个华严世界庄严美妙,光明灿烂,所有居住在里面的人都有佛性,只要勤于修习,一旦张显本性(佛性),就会成佛。(5)三种佛土。 如上所述,唯识学派主张佛有性身、受用身、变化身三身,相应地佛身也各有所居;法性土、受用土、变化土,是为三种佛土。法性土,指法身所住的真如法性土,「法性」就是理,真理,也就是以真如理为佛土,真如理或理就是土。自性身以真如自性为身,法性土以真如理为土,实际上法性土和自性身的体性毫无差别,都是非物质、非实体的,也是无处所、无形量的,同时又遍于一切,无所不在的。自性身与法性土的区别是,前者是指佛能体证的觉悟,后者是指体证的内容,两者的角度不同,佛的觉悟与觉悟的内容不可分离,并非自性身以外另有法性土。受用土指的是受用身所居之土,也就是佛或菩萨受用法乐的净土,也称为报土、报地。佛变化身所居之土,称为变化土,略称化土。这是佛以大慈悲力随诸菩萨、声闻、缘觉和六道众生的机宜,化为或大或小,或净或秽等各种佛土。 印度佛教的净土说,描绘了诸佛、菩萨所在的庄严美妙的清净世界,与众生所在的现实世界构成了巨大的反差,形成鲜明的对比,成为一种超越现实的理想世界的典范。从人类的本性来考察,人总是祈求幸福、渴望永生的,与早期涅槃说的灰身灭智的寂灭境界不同,净土说为人们描绘了未来的幸福美景,点燃了生命的希望之火。净土世界成为人们内心渴盼的对象、追求的目标,从而也成为了民间佛教信仰的基本内容。

 
 
 
前五篇文章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八章 中国佛教净土观念的类别与转型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八章 中国佛教净土观念的类别与转型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八章 中国佛教净土观念的类别与转型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八章 中国佛教净土观念的类别与转型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九章 中国佛教的禅修论(下)第

 

后五篇文章

以人间佛学建人间净土——谈佛光山“四化”

龙舒净土文卷第十二(附录)(王日休)

龙舒净土文卷第十一(王日休)

龙舒净土文卷第十(王日休)

龙舒净土文卷第九(王日休)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