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净土宗的祖庭——灵岩山寺 传慧 在苏州市郊区的灵岩山上,有一座古朴典雅、雄峻庄严的古刹。近代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就曾经在这里卓锡化众,度过了他一生最灿烂的时光,并在此示寂生西。它,就是近代净土宗的祖庭——灵岩山寺。 灵岩山寺原名崇报寺。民国十五年(1926),印公由真达和尚陪同首次上灵岩山,就规划将灵岩山寺创建为十方专修净土道场。民国十九年(1930),印公到苏州报国寺闭关,灵岩山寺妙真和尚常去报国寺叩关请益,仰承印公指导,山寺日就振兴。民国二十一年(1932)夏,经印公亲自题额,仍复灵岩山寺旧称,并为山门撰书对联:“净土法门普被三根,实如来成始成终之妙道;弥陀誓愿全收九界,示众生心作心是之洪猷。”同时创办念佛堂,订立共住规约及念佛堂功课与每日行持细则,安众念佛。十方衲子景仰印公之道风,多不远千里而来,故灵岩道风亦为之一振。民国二十九年(1940)农历十一月初四日,大师预知时至,端坐念佛生西,被后人共尊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灵岩山寺则由此成为近代净土宗的祖庭,四方佛子心目中的圣地。 “文革”时期,寺院罹难,僧众星散。“文革”过后,随着党的宗教政策逐步落实,灵岩山寺的建设与弘化工作又翻开了新的篇章。1980年,在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的亲切关怀下,灵岩山寺得以恢复。并经赵朴老建议,国务院宗教局审批,在灵岩山寺内,创办了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 虽然山寺初复,百废待兴,但灵岩山寺仍然始终把寺院管理与道风建设放在首位。清季以来,汉传佛教某些寺院存在着“三滥”现象,即剃度滥、传戒滥、住持滥。一些僧众热衷于应酬经忏,不注重修学,以致佛教日渐衰微。印公当时针对上述时弊,在创建灵岩净土道场之初,就特地订立了五条规约:“一、住持不论台、贤、济、洞,但以戒行精严、深信净土法门为准,只传贤,不传法,以杜法眷私属之弊。二、住持论次数,不论代数,以免高德居庸德之后之嫌。三、不传戒,不讲经,以免招摇扰乱正念之嫌。堂中虽日日常讲,但不升座,不招外方来听耳。四、专一念佛,除打佛七外,概不应酬经忏佛事。五、无论任何人,不得在寺内收剃徒弟。五条有一违者,立即出院。”这五条规约,虽是印祖当时为弘扬净土、振兴佛教、匡正时弊而发,然至今来看,仍具有特殊意义,它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十方丛林的清净稳定与海众的安和。所以,在1981年修订灵岩山寺共住规约时,仍将印祖这五条规约放在首位,并坚持实行。 例如,共住规约中:“专一念佛,除打佛七、随早晚课念普佛外,概不应酬经忏佛事。”这一规定即能保证日常修持、早晚功课、半月诵戒、堂内念佛,寒暑无间,正常进行。如有施主来寺打佛七,均是全堂诸师同念,不开牌,即无开彼不开我之嫌。不论佛七多少堂,不另请寺外僧人来补充,亦不令佛学院学僧进堂参加。施主念延生、荐亡普佛,只能随早晚课举行,不另外安排时间。坚持这一规定,佛学院上课,堂内念佛,才能保证正常。资、结缘全寺僧众均分,无论首领执事或清众学僧,每人各得一份,任何人不给双份,做到利和同均。灵岩山寺还有一规定,凡是送给方丈、当家、知客等执事师的香敬,至今仍按照过去印光大师、妙真和尚的规定,一律交库房入帐,不入私囊。到过年时提出若干分给执事、行单作为犒劳。 共住规约规定灵岩山寺只传贤,不传法,不收剃度徒弟。真正坚持十方丛林制度,无师徒等私属法眷观念,就能上下团结一致,处处以集体利益为重,避免分成派别或房头等不正常现象的发生。僧众进单或请当执事,无私属或乡亲观念,做到量才使用,唯德为先。灵岩山寺至今仍坚持如此。 在修建恢复道场方面,灵岩山寺从民国十五年(1926)改为十方专修净土道场以来,至1980年恢复重修,所须经费均是自筹,虽由国内外佛教信徒捐助,但从不募缘,连大殿内也不设缘簿,这都是遵照印光大师指示:不募缘。这样可以防止有不法之徒冒名在外化缘,欺骗群众,骗取钱财。 灵岩山寺和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看起来是两块牌子,实际上是血肉并存,相依互助的一个整体。管理也是一套班子,执事法师都是兼职不兼薪,待遇相等,无特殊化。这样,既节约了经费开支,亦利于管理,避免出现差异和不平均现象。由于是丛林办学,佛学院亦是丛林的一个寮口(部门),学僧是常住成员之一,不但要遵守佛学院的纪律,同时也要遵守常住的共住规约。这样统一管理,使彼此工作协调一致,可减少不必要的矛盾。 本来,佛教办学的目标宗旨,和社会学校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如何培养学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掌握佛学知识,激发自度度人的菩提道心,是为最要。灵岩山佛学院就是禀承这一办学宗旨,采用这种佛学院和丛林结合的方式,为培养爱国爱教,学修并进,并能担负起弘扬佛法、住持圣教责任的人才而努力。这种良性结合的结果在于,首先,在规章制度方面相互补益,更趋完善,有利于丛林和学院的运行与管理。更重要的是,除上课学习以外,学僧和常住僧人一样,上殿过堂,诵经拜佛,过的是典型的丛林生活,不脱离佛教气氛。而这种气氛本身是对身心的一种磨炼,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从古以来,多少高僧大德就是在这种严整有序的丛林生活中历练而出。学僧在课堂里学习理论知识,出了课堂就是更完备的“实践基地”,学僧学到的不光是书本上的理论,也能结合实行,亲身实践。如此一来,灵岩山寺和灵岩山分院也就不光是经济上与人事管理上的统一结合,在培养学僧、塑造佛教未来接班人的工作上也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虽然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然而却各司其职,相互协调,不互相夹杂影响。佛学院每天按时上课,念佛堂起香念佛,有条不紊,寒暑无间。每年冬季举行精进佛七,借以策进行者,一心专念。佛学院学僧亦提前考试,共同参加。佛学院今年是第九届,已毕业八届,毕业僧310名,为海内外佛教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全国众多的丛林和佛学院之中,灵岩山寺和灵岩山分院始终保持、继承着印祖道场的原有道风,好的道风引伸出好的校风,而好的校风才能培养出好的人才,才能将印祖道风溥被四海,发扬光大。而印祖道场——灵岩山寺,也必将由此而四海流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