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别时意趣会通净土三经——别时意趣与净土教(四)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别时意趣会通净土三经

——别时意趣与净土教(四)

王孺童

经过前面三个专题的讨论,已经从本义、流变及各宗阐释等方面,对别时意趣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解说(见《法音》2005年第5期、第9期,2006年第7期)。而别时意趣本身,作为佛陀决了一切义的四种意趣之一,是一种说法方式,只有将其运用到说法中去,才有实际意义。因此,探讨别时意趣在经典中是如何运用的,其具体的功用到底为何,是否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解读经典、领悟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别时意趣在很多经典的阐释上都有运用,本文着重分析别时意趣在净土类经典的运用情况。

所谓“净土三经”,指净土教所依止的三部根本经典,即《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净土教所弘扬的基本思想和主要行法,皆出自“净土三经”。考察别时意趣在“净土三经”中的运用情况,就可更加直观的比较其与净土教在理论根源上的异同。

针对“净土三经”中,作为净土教思想和行法主要理论来源的部分内容,后世有将其判属为别时意趣,进而想由此判定“净土三经”及净土教所宣扬的净土思想属于别时意趣,因此,在这里的“会通”,就是如何把“净土三经”中被判为别时意趣的内容,会通为非别时意趣。

一、会通《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二卷,又作《大无量寿经》,简作《大经》或《双卷经》。本经记述了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比丘时,所作种种因行、所发种种大愿,成佛之后建立的西方极乐世界种种庄严相状,以及此土众生如何往生彼国的内容。该经据说有十二种汉译本[1],现行者为曹魏康僧铠之译本。

依曹魏康僧铠所译《佛说无量寿经》,其中与净土教“念佛往生”行法关系最为紧密的内容,即卷上:“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殖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正是由于阿弥陀佛在因地所发的这一愿,成为后世净土教“念佛往生”行法的主要理论依据,也同时成为与别时意趣论争的焦点所在。

此句经文的核心内容有两点:其一,“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即“念佛”;其二,“至心回向,欲生我国”,即“发愿”。那么有人就会产生疑问,在《摄大乘论释》中,将“念佛”与“发愿”都判为别时意趣;而在《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即《往生论》)中,又说念佛即得往生并非别时意趣。这里似乎出现两种不同的结论,那么到底《佛说无量寿经》中所说属不属于别时意趣呢?对此问题,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会通。

第一,《摄大乘论释》和《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均为天亲菩萨所造,虽是不同的著述,但基本道理不应该相互矛盾。所以,两部著作中所讲的都应该没错,问题在于如何理解相应的内容。

第二,若单就“念佛”或是“发愿”而言,对于“往生净土”这个结果来说,都是别时远因。这在《别时意趣流变概说》中有过详细的论述,于此不再赘述。那具体到《佛说无量寿经》中的内容,应该怎么看呢?

第三,在前面《别时意趣流变概说》中,已经讨论过,是否为别时意趣的一个重要判断依据,是对西方极乐世界性质的认定。针对凡夫而言,若要往生报土,就为别时意趣;若要往生化土,则非别时意趣。在《佛说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在因地所发的这一愿,其对象是轮回中的“人天”。那么,针对“人天”而谈往生,若想“即生”,必然是“化土”;当然作为“人天”的众生,也只能往生“化土”。因此,经中“系念我国”即指“化土”而言,那么基于“化土”这一前提,《佛说无量寿经》中的这一愿的内容,也就不属于别时意趣了。

故新罗璟兴《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中:“有说《摄论》虽举愿言,意亦说念佛是别时之意;有说彼不以念佛为别时意,《往生论》云念佛即生,非别时故。《往生论》及《摄论释》皆天亲造,理必应同,不可前后有鉾楯故。但诸众生,虽闻净土之教,诽谤不信,自沉恶道;或信不谤,欲爱所缠,不敢起愿,况亦修行?或有众生,闻说便发誓愿欲生,而逢恶友广作诸恶,命欲终时不遇善友,不能念佛,虽不即生,是远生因,佛叹此类生极乐土。愚人将谓更不修因而即往生,故释论云是别时之意。二俱不然,若愿、若念,皆于净土是远生因故,不尔即违密意说。前已说故,若诸众生起愿念佛,即生化土。故此文言‘系念我国’者,即往生之行也。”

二、会通《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一卷,又作《观无量寿经》、《无量寿佛观经》、《无量寿观经》、《十六观经》,简作《观经》,刘宋畺良耶舍译。本经记述了释尊在王舍城频婆娑罗宫,应韦提希夫人之请,为其及宫女演说三福、十六观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行法的内容。

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最具净土教核心价值理念的内容,就是“三辈九品”往生中关于“下品下生”的部分。经云:“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在这段经文中,明确提出了临终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佛名,而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也就是所谓的“十念往生”。作为净土教最为重要的理论依据及行法,“十念往生”自然也就成为别时意趣与净土教论争的一个焦点。

(一)十念别时

所谓“十念别时”,就是把《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讲述的“十念往生”的方法,等同于《摄大乘论释》中“一钱千钱”喻。也就是说,唯发愿而求往生净土,就如同以一块钱作本钱去赚取一千块钱的道理一样,并非在一天之内就能实现,需要长时间的经营和积累才能达到。那么,“十念往生”也是同样的道理,“临终十念”并非立刻就能往生,而只是为往生种下了一个别时远因,真正实现往生是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所以“十念往生”只是释尊为了对治摄化那些懈怠众生,而作的方便说法而已,故“十念往生”为别时意趣。

对此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会通。

1、圣教言量

《摄大乘论》及《释》中所讲说的是别时意趣的道理,而《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所讲说的是“十念往生”的道理,二者之间毫无关系。所以将“十念往生”与“一钱千钱”喻等同比较,本身就是错误的。这即是对《摄大乘论》及《释》中所讲道理的歪曲理解,也是对《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的错误诠释。

而对于相信这种错解,并将其作为论据的人来说,是对释尊的圣教言量的不信任。就算对《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所讲说的内容产生怀疑,还有别的经典可以印证。如在《佛说阿弥陀经》中,释尊讲说的临终一日乃至七日“执持名号”而得往生的方法,以及六方诸佛的证诚,不是同样可以说明临终念佛可得往生吗?为什么不去相信佛所说的道理,而去相信那些后人的妄解呢?

故唐善导《观经玄义分》卷一云:“如人‘唯由发愿生安乐土’者,久来通论之家不会论意,错引‘下品下生十声称佛’与此相似,未即得生。如一金钱得成千者,多日乃得,非一日即得成千,十声称佛亦复如是,但与远生作因,是故未即得生。道佛直为当来凡夫,欲令舍恶称佛,诳言道生,实未得生,名作别时意者。何故《阿弥陀经》云:佛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即应执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一心愿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迎接往生。次下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诸佛各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言护念者,即是上文一日乃至七日称佛之名也。今既有斯圣教以为明证,未审今时一切行者,不知何意?凡小之论乃加信受,诸佛诚言返将妄语。苦哉奈剧!能出如此不忍之言。虽然仰愿一切欲往生知识等善自思量,宁伤今世错信佛语,不可执菩萨论以为指南。若依此执者,即是自失误他也。”

2、行愿具足

前面说了《摄大乘论》及《释》与《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所讲的不是一个道理,也就是说“十念往生”与别时意趣没有关系,那其中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在《摄大乘论》及《释》中所讲的是“由唯发愿而得往生”为别时意趣,也就是说光发愿而没有行是不能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即“唯愿无行”为别时意趣。而“临终十念”具足“愿行”,所以必定可以即得往生,即“行愿具足”非别时意趣。

故隋智顗《净土十疑论》云:“上古相传,判十念成就作别时意者,此定不可。何以得知?《摄论》云:由唯发愿故,全无有行。《杂集论》云:若愿生安乐国土,即得往生,若闻无垢佛名,即得阿耨菩提者,并是别时之因,全无有行。若将临终无间十念,猛利善行,是别时意者,几许误哉!愿诸行者,深思此理,自牢其心,莫信异见,自坠陷也。”唐善导《观经玄义分》卷一云:“闻他说言西方快乐不可思议,即作愿言:‘我亦愿生。’导此语已,更不相续,故名愿也。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二)生土别时

所谓“生土别时”,是从西方极乐世界为报土还是化土的角度而谈别时意趣的。这里的会通并不像前面的“十念别时”,一开始就首先否定“十念往生”与别时意趣的关系,而是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联系。

1、报土别时

如果说“十念往生”就如同“一钱千钱”喻那样,属于别时意趣的话,那么这是就西方极乐世界为报土而言。

《佛说阿弥陀经》云:“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劫说。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可见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都是获得不退位。再有,如同偈颂中描述的那样:“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可见这说的是阿弥陀佛的他受用身,亦可证明西方极乐世界为报土。

基于西方极乐世界为报土这一前提,如果说凡夫众生若要通过“临终十念”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话,那么是不可能即刻往生到报土中去的,因此就构成了别时意趣。故唐窥基《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七云:“西方乃是他受用土。观经自言:阿鞞跋致不退菩萨方得生故,非以少善根因缘而得生故。无著、天亲《净土论》言:女人、根缺、二乘种等皆不生故。《摄大乘》云:非唯由愿,方乃得生,别时意故。如以一钱货得千钱,别时方得,非今即得。十念往生亦复如是。十念为因,后方渐生,非由十念,死后即生。为除懈怠不修善者,令其念佛,说十念因生净土故。又说阿弥陀佛身量、毫相如五须弥,非他受用何容乃尔?又《观音授记经》言:阿弥陀佛灭度之后,观音菩萨次当补处。十地大形,说当补处,非他受用,是何佛耶?”

2、化土非别

如果说“临终十念”为别时意趣的话,那为什么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又说可以“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呢?这是就西方极乐世界为化土而言的。

西方极乐世界不纯为报土,亦通于化土。据《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记载:“阿弥陀佛与声闻俱,如来应正遍知,其国号曰清泰,圣王所住。其城纵广十千由旬,于中充满刹利之种。阿弥陀佛如来应正遍知,父名月上转轮圣王,其母名曰殊胜妙颜,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无垢称,智慧弟子名曰贤光,神足精勤名曰大化。尔时魔王名曰无胜,有提婆达多名曰寂静。”可见,阿弥陀佛有父、有母、有儿子、有弟子,还有城池,城中还有魔王,这些都是化土的典型表征。

基于西方极乐世界为化土这一前提,凡夫众生“临终十念”是可以即得往生的,也就不构成别时意趣了。故唐窥基《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七云:“化土证者,《鼓音王经》云:阿弥陀佛父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有子,有魔,亦有调达,亦有王城。若非化身,宁有此事?”

(三)五逆别时

所谓“五逆别时”,是针对《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说具有“五逆十恶”的人,都能即得往生这点来谈别时意趣的。

曹魏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按照经中所说,“五逆”之人是被排除在“十念往生”之外的。

二经皆为佛所说,可是一部经云“唯除五逆”,一部经云“五逆”得生,岂不是互相矛盾了吗?为了调和两经的相异之处,就引入了别时意趣的概念。

123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预约净土在人间——慈济在当代佛教的使命

别时意趣诸宗祖师说——别时意趣与净土教(三)

别时意趣本义探源——别时意趣与净土教(一)

别时意趣本义探源——别时意趣与净土教(一)

一诚会长致日本净土门主中村康隆长老的回函

 

后五篇文章

虚云和尚人间净土思想探微

众缘和合 净土在人间

净土宗四大念佛原理

略谈杨仁山居士评净土真宗--写在《杨仁山居士评净土真宗

梦见善导 归入念佛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