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篇》净土之四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问: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当是愿力第一,但世自在王佛乃弥陀授记之佛,为什麽愿力比弥陀反小?(李鋡荣)

答:弥陀第一,亦不仅限愿力一种,至於愿力大小,更不能受师生之限制,青出於蓝,冰生於水,弟子胜师,本是常事。

问:禅宗不念佛求生,亦多有证果位者,他到何处去呢?(李鋡荣)

答:证极果者,无所来去,但未到此位,则随其所证,而有其处。或七反人天,或一来不还。证无生者,则十方世界,任运而往。

问:他种法门,功夫不成,不能证果,亦能带业往生否?(李鋡荣)

答:带业往生,乃净土宗之带有惑业,而仗佛力往生极乐之独具名辞,他宗只取断惑证真,不能袭用。倘问能生极乐与否,则毫无是因,安有是果。

问:我们对念佛往生,都深信不疑,为什麽经上偏说此是难信之法?(智海)

答:多人心理,对於深奥奇妙的事,往往解而後信,净土一法,乃佛果境界,地前菩萨尚不解所以,故说难信。诸位听经多日,已明粗相,故能起信。

问:平时念佛,已得三昧,临终忽遇十种恶缘,不能念佛的,当作不能往生论;但此人仍在六道,其果报又怎样?(智海)

答:果得三昧,虽遇恶缘,不及念佛,但其心识终不颠倒,未必不能往生,纵然不得往生亦当生人天,福报深厚。

问:文殊普贤马鸣龙树诸大菩萨,都是等觉,十方世界,本来可以任运往生。为什麽都愿往生极乐?(赖栋梁)

答:为体世尊法演净土彻底悲心,特示楷范,藉劝赞故。

问:弥勒菩萨,亦是弥陀法会中世尊的亲教弟子,为什麽不往极乐,而居兜率呢?(赖栋梁)

答:受世尊之嘱,继在娑婆成佛,以度五浊秽土众生故。

问:十方菩萨,不求生西者,未知能完成佛果吗?(赖栋梁)

答:倘能自力断尽诸惑,亦可渐圆佛果。

问:念佛须万缘放下,未知心中之愿,可以放下不?(赖栋梁)

答:念佛万缘放下,是摒除一切,专注一境,念佛如法者,声声皆是信愿行之结晶,犹如火暖光三者而不可分。兹欲将愿放下,等诸取火而不欲有光。若果单提念佛,不取信愿,便同禅家照顾话头,已非净家通法矣。

问:平素念佛虽然有恒,至临终自身朦胧,且亦未得助念,能往生否?(智海)

答:朦胧即是昏沈,临终得生要在正念分明。预防昏沈!仍是助念稳当,而家庭佛化,亦是助念之先决条件。

问:扬声念佛与默念,其所得之善根,有没有差别?(智海)

答:扬声除昏沈,且能使他闻到佛名。默念易入定,於环境不便,可作密行。各有其利,相机择用,不必拘泥。

问:经云:称念地藏菩萨圣号的功德,胜过其他菩萨名号万倍。如是我们朝夕功德,亦需要称念否?(廖一辛)

答:素知居士本修净土,今如发愿称念地藏菩萨圣号,宜在课外别诵。缘修持一种法门,皆须依法而行,不当任意夹杂也。

问:无量寿经内法藏比丘,闻世自在王佛宣说二百一十亿佛刹,说是法时经千亿岁。当时法藏比丘,虽行菩萨道,但尚是比丘之身,何以如此长寿?(廖一辛)

答:一念能横彻八方,竖穷三际。上句易解,下句难明。经云:「如来正觉,其智难量,无有障碍。能於念顷,住无量亿劫。身及诸根,无有增减。所以者何,如来定慧,究畅无极。於一切法,而得最胜自在故」。基此经文,说法虽云千亿岁,只不过念顷耳。法藏比丘当时承佛定力所摄,亦能念顷住千亿岁。兹举一喻,以明其理,如枕中记,黄梁尚未煮熟,而卢生一梦,竟完成富贵功名子子孙孙,数十年之事业;再如演电影,亦能将数个月之事,在两个钟头以内演完,均可类推。

问:无量寿经,法藏比丘听法千亿岁,成就庄严佛土。满足五劫,自与凡夫之比丘不同,因何尚称比丘?(江印水)

答:此经前段多述弥陀过去因地,故经文曰比丘。後段述到果地,则不如是称矣,乃行文之法使然。

问: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之句,若无善根福德,自不能感佛接引,尽人而知。何须有此赘言,内中含有他义否?(江印水)

答:此处「少」字,不作无字解。乃作多少之「少」字解。义云:往生因缘,固赖於善根福德,但不可以少许善福,藉图徼幸也。

问:极乐世界所有一切人物,是幻相或者是真有色身?地狱道同此否?(简国垣)

答:吾辈现在色身,即是幻相,以相虽有而体实空故。相乃众缘和合而起,然即有相矣,自起作用,故依众缘而有三受,极乐证分四土,而实报庄严之人物,亦可云体空相有。地狱同此。

问:诵经念佛行善,确信有无量功德,可能消灾解厄,可是大阿罗汉目犍连,何以不能避其不测之灾?(简国垣)

答:灾厄是苦报,先必有其业因;消解略分灭尽转轻制伏三种。偈云:「罪若起时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亡」;是谓业尽情空,觅心尚不可得,何有於罪,此属第一种。金刚云「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此属第二种。诵经念佛行善,心力俱猛,能使识田种子不起现行;如法华经普门品之称圣号临时免难,观经之十念往生,均属第三种。目连尊者被害之後,曾至舍利弗尊者处,自称夙业甚重。观此知尊者所遭,是属於第二种之转轻,惟尊者果已圆满,彻知宿命,甘心受之,借此了一段公案耳。

问:念佛可以往生,若心还常起三毒者,亦可往生否?(张庆祝)

答:三毒即是惑业,净土法门,原能带业往生,以惑虽未断,时得念佛之力抑制,使之不起现行(不可引以石压草语误会),而令念佛之种子成熟,即得往生。但未断之惑,不可加增上缘助起现行,若起现行,便为往生障碍。

问:有人说:假使我们统统往生西方,这娑婆世界,岂不是要没有人了吗?(一读者)

答:无量世界众生的神识,由业力牵引,互相来往,此去彼来,何能无人,纵使无人,亦无甚可惜之处。譬如监狱里囚人,全部被赦,而被赦之囚人,能不能踌躇不去,反自忧曰:我辈若全赦出,岂不空了监狱?

问:有一位大学生,他说如果你先证实确有极乐世界在西方,那麽我才信佛。请教应怎麽答覆他?(廖先生)

答:证实问题,有种种不同,以因明三量之法为最逻辑。一、是「现量」,如眼见色,耳闻声,此是现前之证实;有时走不通,即须用第二法「比量」,譬喻隔墙起烟,证知下边有火;此法有时也走不通,只得采用第三法「圣教量」,此是根据圣人之言作证,因圣言均是体验事实,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决不骗人。极乐世界,有修持人方能得到现量之证。其次见人终时种种瑞相,即为比量之证。佛戒制人妄语,自己岂肯欺人,极乐世界多经所载,自是圣教量之证。再举一例: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昼夜,绕日一周为一年,此是科学家所共认。但是用现量之法,即证不出来。我曾坐在飞机上向下看,并不见地转动,此种地转之说,不过科学家之比量证知而已,至余人相信,亦只是崇拜科学,相信科学量(亦可谓科学家之圣教量)。再说既然相信无量星球是无量世界,其中说有一个极乐世界,似亦无有什麽可怪处。

问:有人说:念佛法门是老太婆们的佛教,但贵刊偏偏要弘扬念佛。这使我们初信的人,要发生怀疑了。请问念佛法门究竟是不是迷信?究竟可以得到些什麽实益?(王介一)

答:说念佛法门是老太婆的佛教,乃意存譭谤。但此法门,为释迦与六万恒沙诸佛所共宣,文殊、普贤、马鸣、龙树诸大菩萨所弘扬,慧远、善导、莲池、印光诸祖所传承,晋之刘遗民、雷次宗,唐之白乐天,宋之文彦博,明之袁宏道,清之彭尺木等诸大名儒所遵修,若说这些人是老太婆,但不知什麽人是大通家?本刊弘扬念佛,也就是代表这些人说话。若这些人不足挂齿,本刊就不必说了。念佛若是迷信,甚至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八相成道等更是迷信。念佛究竟有什麽益处,岂能片言道尽。

问:一、有情是可以说法,但不知无情可能说法否?二、若无情能说法不知有情可能听否?三、若无情不能说法,因何极乐世界,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出妙音使闻之如念佛法僧等?(金仁孚)

答:说法不限於口,极乐六尘演法是也(无情说法),解法不限於听,缘觉见飞花落叶,而能证道是也。

问:永明寿禅师,以有禅有净喻如戴角之虎,近人方伦居士亦主禅净双修,譬为寄保险信,至稳至妥,但亦有人认为禅与净虽可双修,而不可齐备,盖恐一手画圆,一手画方,两俱不成,究竟禅净双修之程式应如何?(锺钧梁)

答:古德说法,各有其机。永明四偈,专为弘净,实不在禅,不过借禅作一映衬,特显净之稳当而已!一偈是说禅而有净,则千妥百当;二偈是说能自力独成者,甚少其人;此分明烘托之笔,以加强第三偈之主张,而坚其修净信心也。若将一偈看作修净者,必须兼禅为佳,二偈或看作抑禅,是皆错会!兹设一喻;有甲乙二人赶路,甲深知山川地理,而且健步,不妨劝其兼乘舟车少减劳苦。乙不识途径,行步蹒跚,然已乘舟车矣,即无须再劝其步行,使多费力。方大居士所云禅净双修,是一偈及甲喻之意也。

问:顺境中随喜持素念佛已有三年,不幸处境转逆,在逆境中开荤,息持佛号,自知罪过,未知有何法补救否?(频兆文)

答:学佛乃大丈夫之事,已经发心(世谓立志),则富贵不YIN,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何可为逆境退转?为今之计,惟有在佛前至诚忏悔,从即日起,恢复持素念佛,有过能改,善莫大焉。

问:何以西方净土住的菩萨都是男身,如果说都因从莲花降生而不须女身,则男身亦用不着,而菩萨无所谓男女了。(刘定炽)

答:信如所云,男女乃相对名词,无女名即无男名矣,至於经中所说,西方现化,皆是男身,乃随顺此方人相,作方便言耳。

问:法门皆佛所说,宗派亦是祖师大德所立。为何轻视净土「念佛一声漱口三日」如何解?(林梦丁)

答:此是禅家祖师,防范参禅人杂修及逗机启悟之语,并非为轻净土宗,盖向上一着,一法不立,若存一佛字,仍是有法,各宗有各宗之办法,如永明四料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之语,岂非亦是轻禅乎?其意实不如是也。

问:生西後,乘愿再来,重入娑婆,广度众生,其中生老病死之苦,与一般众生,有以异乎?(周邦道)

答:万法唯心,游戏人间,剧场上之悲欢离合,虽出出做得逼真,终与人寰中所感受者不同。

问:往生极乐世界之目的,可否归纳为两大要点:一、厌娑婆之秽,欣求极乐之净;二、在极乐世界中,受阿弥陀佛无上功德之感召,培养善种,增强能力,以为乘愿重来,度化众生之准备。倘可如此解说,窃以为当此末法时期,对一般善男女讲演,似应将第二点特别指示,庶足引人入胜,而坚定其信心,鼓舞其勇气,因仅言第一点,恐听者不察,误以为过於寥廓,或近於渺茫也。(周邦道)

答:净宗大义,本属如此,经论不皆云乎:发菩提心,为净业正因,菩提心者上求下化是。而净宗之三重因果,解说亦极分明。念佛是因,见佛是果;见佛是因,成佛是果;成佛是因,度生是果。不过後世大乘根器甚少,而说法者为契机起见,对於第一点成分,演说较多耳。因其自己尚不肯度,遑论再度他人。

问:修四谛得证阿罗汉果,念阿弥陀佛可生极乐。释尊均分别言之。经中有无比较指示之语,若有则涅盘同,而修持异。其及门弟子,何不悉去难就易?(周邦道)

答:经中处处指归,岂非比较,修持之道,有解有行,念佛属於行门,亦不能因念佛而尽废余法。且念佛虽易成就,却不易信。一切众生根性各殊,又岂可以一法强之使行,而违契机之义乎?

问:我从十年前即已笃信「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行住坐卧或烦恼时即默念名号,从无间断,故虽危难或梦中惊恐,仍能持念如常,履险如夷,梦魇魇醒,万试万验。於一九四九年来普陀,即立出家之志,然遭「盘陀庵」一僧人婉拒,同时长官又不许可,故未如愿。持念观音菩萨圣号已久,须改弥陀洪名,是否有碍?依愚意仍持观音菩萨名号如何?(丘高秀)

答:观音与弥陀乃是一家,所办之事,更是同一。惟修持一端,要在依教奉行,经中凡有苦难逼迫,教念观音;後来求得归宿,教念弥陀。

问:(摘录)楞严文殊菩萨「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是说念佛之念性是生灭的,不能获不生不灭的圆通果,余以为弘净,该兼大势至入三摩地,得无生法忍,侧重生前成真才对,死後往生,与某教祷告生天,不近似吗?又应含阿字法门,修持六度。(牛庆誉)

答:众生多病。医王多法,开此遮彼,有权有实,一法有一法之修法,一法有一法之妙用,实则法法皆通,并不迳庭,此必将净土各经融会以後,始知其然。居士谓侧重生前成真,此「成真」指证无生法忍乎?若果作到,固是大佳,但不知千万人中几个能证得?且净土法门,其主旨即是往生,居士欲专重生前,是与根本教义不符,细读有关净土之经自知。至净土三经之往生,实则千头万绪,粗说持名须得一心不乱,万行亦须六度齐修,观想更须依境观成。某教真能生天与否,姑且不论,有类如是等之功行乎?胡得例为近似?至云阿字法门,未言取观取念,未敢率答。

问:阿弥陀经义蕴第二九页,言功一心不乱,於三摩地等之训释,请设喻或举例开示:甲、三摩地:1如何平等维持?2何谓境转?3如何是定位?如何是散位?乙、三摩钵底:1如何能令身心安和?2如何能令至此平等地位?丙、三摩口罗哆:能引何种功德?其引功德是否另有方法或注意之点?(大宽)

答:甲1不起分别,持其专注一境。2即境界转变之谓。3定是心住一境,散是心起攀缘。乙1、2须依「小止观」所示之法修持方能得到,此岂片语能道。丙得定断惑,其他境界不一而足;皆从正定而得,不另取法。(按)弥陀义蕴引上诸事,本谓繁细难到,不如持名简而易行,七日可得一心。居士如修须取小止观,求深解此法之大德授之,方不出错。

问:一、「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见行由第一)此偈不明何理?祈答之。二、「迷人念佛求生於彼,(西方)悟人自净其心,我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僣……」由此可知,生西方与不生西方,无甚大关系,专求心净,即可得佛之净土。然而有一班愚痴众生,一定要往生西方,而不知娑婆即是极乐,所差别者,在心净不净耳。此中究理,定有另因,祈详答之。三、「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达到」。故知能生西方与不能生西方,只在「悟」之一字而已,而往往念佛者,专执往生,不求契悟者,毕竟为何?(王一清)

答:(前面三问)佛法归元虽同,入手方便则异,故云有八万四千法门也。一把钥匙,开一种锁,一个法门,有一种修法。学人必有师承,必须知法权说实说,方不致盲修瞎练,走入歧途。坛经是弘禅之书,决非破净之书,间有破净之语,乃系祖师为启悟禅家学人,不得已之苦心。岂但此耶?禅家尚有杀佛,佛来给我洗脚,打杀与狗子吃等语。初机学人不识祖意,若也任口云云,同有因果在。居士虽云学佛有年,细玩来问,於禅尚无门径,此甚危险!於净更多误会,竟云「一班愚痴众生,一定要生西方,不知娑婆,即是极乐」。又云「往生只在悟之一字」。更斥念佛求生者为执着等,可谓谤法极矣!净土各经,皆是释尊所说,文殊普贤观音势至,诸大菩萨,马鸣龙树诸大祖师,无不劝人念佛生西,莫非皆系愚痴众生乎?六祖坛经,固须尊重,释尊经典,便可呵斥耶?居士如求参悟,必须先访明师,若一味闭门造车,恐未必出门尽合辙也。兹特忠告,问题暂不答覆。

问:阿弥陀佛之「阿」字,我国四众,都念口恶弥陀佛,现在有少数人主张念啊弥陀佛;到是口恶音对?啊音对?请示何音为准!(狮山一读者)

答:此在纸面上不易答覆,虽列举「口恶啊」二字,但此二字之发音,亦有南北之不同,兹不得已,试举「峨」音为准,须发音於喉间,读作平声,能与「鹅蛾俄讹」等同声,即不相差,不可读作上声,变成「愕哈切」,缘此字系悉昙十二母韵最初之韵,为一切梵字之元,法教之本。含义至广,以求正确为是。

问:读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其中自设五问,学人修净土功浅,未解其义请开示!五问如下:甲、所修净业,是有是无?在何处所?无则枉费精神,试垂定当。乙、虽云庄严净土,未审如何庄严?请示其相!丙、临终往生,为识神潜迈,为佛来摄持?二俱有过。丁、往生之人是何形状,为有为无?二俱有过。戊、此土阴坏,彼土阴生,生彼之阴,复与中阴何别?(狮山一读者)

答:此亦应分解如下:甲、永明大师四料简中云「有禅有净土」,据此,当说是有。问在何处?今以反问作答:心有处所乎?罪有处所乎?知心与罪之所在,即知净业之所在。偈云:「罪若起时将心忏」,又云「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心能造罪,罪即是心。心造净业,净业即心。若必求净业所在,请先觅心。乙、心净土净。以清净作庄严。一切功德是佛法身。以万德作庄严,此无相之相。若求有相者,极乐总析为二十九种庄严,任择其一,皆无不可。丙、诸佛法身,遍入众生界;念佛心遍入诸佛心,识神潜迈,佛来摄持,二俱无过。若引「去则实不去」四句为难,梦东大师早有解释可以祛惑。丁、或体空相有,或体相俱寂,原无执着,如必执有执无,方为有过。戊、中阴身形藐小,寿命短促,迷乱颠倒,牵於有漏业力,六道投胎。何能与三二金相,光寿无量,神通自在,一生补处之众上善人相拟乎?(按:净土三经所训,皆极直捷,是结晶语。若必斗锋呈巧,说妙谈玄,似属经外多寻麻烦。古德云:身在含元殿,何必问长安。经语者,含元殿是。锋巧玄妙者,长安城外某山某水是。这种法门与禅家参究求悟,原不相同;兜了半天圈子,还是经语一句为准。便知经语决不相赚。如以眼观色,只说可以见到某色,即不错误,若必曰非是,再详讲眼色之间九缘,什麽「空、明、根、境、作意、分别、染净、根本、种子」等。这些话说完了,还是一句以眼取色。不过一层是说因缘,一层专说结果而已。是知经语,不赚人也)

问:释迦牟尼佛亦经三大阿僧只劫,然後成佛,但未成佛前,得燃灯佛与他授记时,何不教其修净土法门而生成就,竟愿使其历尽长时诸苦呢?(智雄)

答:经中记多劫以前,弥陀为国王,释迦为宰辅,国王发愿後来成佛,成就净土,安乐众生。宰辅发愿,示迹秽土,成佛度众。各有其愿,燃灯佛岂能改违释尊之本愿乎。更当晓了,证道以後,则无劫波,亦无苦乐,亦无秽净。释尊虽长劫历此,然极乐早经生。弥陀虽居极乐,此土却常来(智者、丰干、永明皆其身),一切有相,皆是示迹,佛之境界,非可以文字泥求也。

问:释尊在世诸弟子中,亦有劣根下智者,经典上未有记载,释尊命其专修净土,而且未证明哪些弟子已往生极乐世界?(智雄)

答:净土法门三根普被,若谓专为劣根下智者说则错矣。净土三经各序分中,所载与会各等弟子其数甚多,在三经流通分内,俱列上首弟子之名,及其他到会之众,曰欢喜信受,曰皆大欢喜,曰信受奉行。何得云释尊不命修习净土?至云专修,则又当别论,盖净土乃佛法之一法耳,众生有八万四千病,佛具八万四千法,为普应群机起见,岂能尽废余法?至云诸弟子往生,未有证明,是又不然,查弥陀经中「已发愿、若已生,今发愿、若今生」,今之一字,即是世尊之时,经文只取简赅,非若往生传必须遍举其名。且吾人求往生者,无证为生,世尊之诸大弟子,在世已得大阿罗汉,是已证得无生。若此者,十方世界,任运来往,岂独极乐。又各知名弟子,除舍利弗目犍连外,其涅盘多在世尊灭度以後,经为佛说,安能於其生前载记後事?然知观音、文殊、普贤、地藏,皆居极乐。即一在家弟子韦提希并能往生,而谓诸弟子未曾往生,事理岂云圆乎?有此四说,当悟无字句处,大有其事耳。(附)以上四端,尚是着相之言,试看弥陀经中,世尊问舍利弗「彼佛何故号阿弥陀」一段,此际舍利弗等早已生过极乐矣。普通讲解,但云舍利弗不测佛境,故无以对。实则不然,彼纵不知,亦当对以不知,何可於师所问,傲不一答,然此处正如维摩经之无有文字言语,是真入不二法门义等。以下二段,皆世尊与舍利弗印心之言,明自性唯心者,此处瞒他不过。

问:记得看到一本净土宗书籍有一首某祖师的净土诗中有句:「念到心空佛也无」,照此说法,念佛要念到心中无佛,此岂非与「忆佛念佛」,「念念从心」,以及「心忆佛,口念佛,耳听佛。」之意义相违了吗?且照学人自己的经验,如真的实行「念到心空佛也无」,那麽魔就要乘虚而入,无法抵抗,所以某祖师所说「念到心空佛也无」学人无法接受。未知某祖师所说「念到心空佛也无」,其真义何在?根据净土宗哪一部经典?敬请长者详为开示!(尧泽)

答:念佛之法有四:「持名」仅是其一。即以此而论之,先由净念遣妄念,功夫熟时,净念之相亦无,所谓无念而念,无念即常寂,而念即常照,此之谓「实相念佛」。乃次第渐进之功,非一蹴而成之事也。至「忆佛念佛」「念念从心」「心忆口念耳听」等,皆说因地;「念到心空佛亦无」,是说果地,并不矛盾。此句「到」字「心」字,大须着眼。心作念头讲,到是得到,若一念俱无,尚何有佛?此「佛」字指念头所念之「佛名」,念头既无,真心真佛斯显矣。小本理一心不乱,即此境界。倘仍怀疑,再举一喻:「有念有佛无碍土,无念无佛常寂光」。

问:净土法门,既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最合此方众生之机;云何楞严经中,文殊菩萨撰圆通时,不撰势至菩萨之根大圆通,而撰观音菩萨之耳根圆通,其义云何?(陈净愿)

答:此章原於「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之问,云十八界而七大亦合其中,共为二十五类。「谁」字即单指此二十五类而言。又须知此章本从前章「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通」,一段滚结而来。此一段中,世尊已隐示耳根最为圆通。答必依问,不能乱越范畴。故诸大士俱是择此二十五类举一对答。势至菩萨所答虽有念佛云云,要重在「都摄六根」一句,是其所对。观音菩萨所答,虽云上合慈力,下合悲仰,其要亦只在举耳以对。着眼之处,在限问二十五类何最圆通,选择者亦当依此范畴而定其主体。观音之对,密契佛意,故为文殊选焉。未选根大者,勿误为轻忽念佛法门也,应知根大为一事,念佛又为一事,不能混同。

【附答】大德之中,对此问题,亦有抽象研究,即不以二十五类作主体,而以两大士之所对作比较,兹录略义如下「若对此方之机,娑婆众生,耳根利故,所以观音当选。若对十方通论,念佛法门,都摄六根,横超三界,直截生死,速证菩提,无有何门可及,故称第一。」此数语极为透僻,实则观音势至俱为弥陀胁辅,应知势至既主念佛,而观音岂反例外,若谓观音不主念佛,非是真解圆义者,此又区区之见也。

请念:南无阿弥陀佛

问:同经续云「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二……三……具此功德一日及至七日即得往生」此句是言,三种众生各具一种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或是一人具三种功德?(曾进雄)

答:观经以「观」为正修,正必有所助,如鸟有双翼也。助修者即诸福功德,此三者是。能三具者,谓之深功厚福,具一二者,亦是得助,可得往生。

问:又按小弥陀经之意,往生西方须待命终心不颠倒,然观经之一日乃至七日往生之法如何,祈示。(曾进雄)

答:小本之临终心不颠倒,自在平素持名,一日乃至七日之一心不乱,观经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指观想及上文之三种心,并慈心不杀之事等,作到圆满而言。果诸助行,作到圆满,临终自不颠倒。两经理通,文小异耳。

问:观经上品上生者发三种心,所谓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愿闻其详。(曾进雄)

答:「至诚心」诚谓真诚不伪,至谓专一彻底,合之谓彻底真诚,即惟精惟一之信心。「深心」深不浅浮,谓此事此理,必求深入究竟也。「回向发愿心」即将所解所行,专求生西,并与一切有情,同获此益也。

问:记得前次已经有所说明,前生以前,所造诸恶业,即使今生有造大善也不能抵消。不过我们净念相继六字洪名之中,决不使邪恶的种子生长,是不是时候久了这种子会坏掉麽?还是也会报应?(赵锬铨)

答:种瓜种豆,各自生长,瓜不消豆,豆不消瓜,其生与不生,端在於「缘」。果能净念相继,是无恶缘,只有净缘,念到一心,净业已成,决定生西。生到西方,悟得无生,罪恶种子,亦无自性,心亡罪亡,两俱空矣。

问:请问早晚功课思想是做一个习惯,使八识常落种子。假使临命终时有障碍,不得即时往生西方者,在四十九天中阴身时,有此念佛习惯,就可以知要往西方为想,但是时阿弥陀佛能来接引中阴身否?(慧观)

答:生西在临终舍识之刹那间,不生则渺茫矣。中阴身转生,并非皆待四十九日,不过至迟如是耳。凡诚心念佛者,八识田中,皆落种子,永不丧失,但何时起现行,则有待功夫之生熟,此正行也,自必改恶向善,以作助行,则临终可灭障碍。中阴身念佛,亦须遇缘引起,至念力强弱,则不可知,故感佛来接,极无把握矣。但密宗有度中阴往生之法,惟缘亦难遇耳。

问:往生与否专在信愿之有无,若然八哥鹦鹉能学人念佛,但它是畜生不能发愿,何以能往生?其理何在请指示。(许克咸)

答:大凡畜生能作人言者,性较灵敏,人既教会念佛,定久伺人举动,有所模仿,若见朝夕供佛拜佛,谅能引彼起对佛像依托之心,此心即是愿也。能愿能行,信在其中,资粮具足,即得往生。况经云「彼佛(指弥陀)所放光明,遍照恒沙佛刹」,又云「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所言众生,未言鸟在例外,此法为二力之门,三要不缺,有理有事,无可疑也。然此亦是偶尔,非每一鹦鹉,皆能如是也。

问:观无量寿经言:下品下生者「於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臆者以为殆亦如娑婆之冬虫蛰居欤,不然其将是何情状?因为「十二大劫」毕竟不是个小数位啊!幸乞指教。(孙自强)

答:虫蛰之喻中非。何不方之以禅定,缘蛰境昏昧,而定境寂照也,然实不如是,花虽不开,内有七宝宫殿,游嬉自在,惟不见佛闻法耳。劫数假名,取某事而记之则有劫,不记则无劫,大本云:「并无劫数之名」,华严云「娑婆一劫,为极乐世界一昼夜」,各有其契机之意也。今惧十二劫之数,不但受拘於有无,且更过泥於长短,经云,菩萨度众,应其所欲,尚能演七日为一劫,促一劫为七日,岂弥陀度众,而能限於劫乎?实则众生有利钝,悟有迟早,悟则花开,未悟则为花苞,是心能转变时间,而时间则不能控制於心也。

问:依照弥陀行愿惟修净土法门,无论上中下根,诚心念佛一心不乱,临终即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国。请问佛有八万四千法门宜修他宗则(禅宗,律宗,天台宗等等)临终同得往西方否?佛法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如像百川归海尚有何解说?(林相路)

答:「归元无二路」,元指本源,即真如本性也,归谓除盖去惑,而穷彻真性也。「八万四千法门」即「方便有多门」也,西方净土有四,寂光为实,即是真性,除三土为权,可曰方便。禅律等法,如证佛果为实,声缘菩萨,皆称为权,寂光即是佛果,此归元无二也,净宗前三土,他宗声缘菩萨,皆是方便多门也。修净有净之方便,修他有他之方便,修他者回向西方,可生极乐,不回向者,是无此愿,则不生极乐,明乎归元方便,知说无矛盾也。

问:佛七中的开示应讲些什麽话,可否讲经或几则公案?以提起参加者的兴趣否?(释永兴)

答:佛七在使修众,证取一心不乱,讲经说教,但非所宜,恐使其闻思起分别也。公案拟增兴趣,亦须择净家之事,短而切要者,插入偶说。实则此等开示,最为困难,要以一段言语,使修众心能归一,方为机理双契,此则并无定式,只在主七师善巧方便也。区区学浅,未足知此。

问:一味念阿弥陀佛,别的什麽也不作。连往生极乐的回向也不作,可否往生?(释永兴)

答:六字洪名,本有不回向法门之称,不过理论如是,信愿行为修净之主要,回向者,即是发愿也,无愿何能往生,故回向不可废也。至云「别的什麽也不作」,未始不可,所谓专心致一,不事杂修,功必精纯。但须二六时中,不离这个,顺逆苦乐,不为摇动,方好云此,盖道既须臾不离,则戒定共之,福德共之矣。倘悠悠忽忽,懈怠放逸,仅以几句佛号塞责,往生安有其分。

问:念佛以出声念及默念两者的功德以何为最?(施木修)

答:默念惟自修,出声能两度,两相比较,自是出声圆满。然亦应顾及环境允许与否,根性相契与否,环境不许出声,则取默念,根性不喜默念,则取出声。

问:见畜生被杀时持念往生咒未知对方能得受益否?(施木修)

答:心诚有感,则彼受益。纵心散乱,见杀起悲,亦是菩提种子,落於识田矣。

问:敝人每日课诵时必念弥陀圣号数百次,往生咒廿一次,持之有恒多年来很少间断,惟持念时总是杂念顿生,意识散开,无法专一,谅是业障所阻,如此仍继续修持下去,信愿行资粮何时能具足,茫无所期,临终时能否往生?如不能往生,此事将是徒劳无益,请慈悲开示,修学往生之易行道!(善隆)

答:净土三资粮,信至深时,愿至切时,持名至一心时,便称具足。前二凭发心,後一在功夫,发心乃真为生死,必极欣极厌,自能深切。功夫又须行之如法,背法或劳而无益,倘能心念口诵耳听,三处分明,久则易得一心矣。净土四法,惟持名易行,除此再求易者,区区寡闻,无所知矣。

问:助念时,每次要用几人?(庄庆贤)

答:为人助念,少则二人,多则四人,再多则声杂,反而乱矣。

问:其时要用法器否?(庄庆贤)

答:用引磬木鱼不但声调整齐,且是法器,有净心之用。惟有大德主张,鱼音重浊,磬音清越,故有专取击引磬者。亦有谓视病者好恶,如喜听鱼磬,亦不妨磬鱼并用。

问:助念要分几次,始终要多少时间适宜?(庄庆贤)

答:每次念一小时,即宜换班,盖助念不同自修,必须出声,使病者听到,如时间过久,恐声嘶懈怠,音乖调和,则燥搅矣。

问:助念时,是在生命危笃,或是往生後实行?(往生後最少几小时以内有应?)(庄庆贤)

答:助念者,助病人之念佛也。自宜生前行之。但气绝以後,神识未必即去,故主张继续助念能至二十四小时佛声不断,方策万全。

问:助念场所大部分在屋内,但是屋外(途中受灾祸)可以在现场实行否?(庄庆贤)

答:途中突遇意外,而在现场念佛,按理自得其益。所虑者,不问市中郊外,各有障碍,恐环境所不许耳。

问:对无信宗教或是非佛教徒(外教)的死者,可以助念否?(庄庆贤)

答:此法既名助念,循名可解其实。彼方倘不相信,且存侮慢,助念自无其功。死後殊途,感应更微矣。纵为之念,不得曰助,只是仰承佛力,如法超度耳。

问:弥陀经中「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分明是有愿必成,但是修他法门,就不如此乎?何以此经单单这样说,是否别有含义?(顾凤英)

答:有愿必成,是修因原则,但有难易之别,时机之分。永明祖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正根据此三对句而发。已愿已生与今愿今生,有佛在世,并不为难,最不易者,当愿当生,是於无佛之世,而得成就。当来并无定数,直到世尊法运灭时为止,惟有净业尚可成就,而戒与禅,於正像以後,众生根器渐钝,不易深造矣。

问:无量寿经中第十八大愿末二句云:「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假若在未学佛以前有做了以上的事情,学佛後重新忏悔改过,可得往生彼国否?(江宽玉)

答:众生未学佛,知见偏邪,昧於理事,谤法五逆,多劫以来,自所难免。如觉悟皈依,名曰反邪三皈,进而求戒,先经忏悔,前罪本属无知,果能皈忏至诚,众罪如霜露,真心如慧日,罪消障除,焉得不生。调达五逆,佛与授记,莲池灵岩少时,皆以韩欧自任,後俱证果,是其前例。倘皈戒以後,再蹈前辙,是明知故犯,怙恶不悛,自障往生矣。

问:念佛求一心不乱,但是已有定数,一方面念佛,一方面算数珠,据弟子的自感想,念佛则要得一心时,忽然又想拨小记珠的念头,如此算数,欲求一心,比较困难,可用定时间为数否?(江宽玉)

答:各个人之根器心理,多不相同,修持取舍,亦不一定。有数珠心定者,有数珠心不定者,居士既以数珠搅扰,则不必用,或以焚香记,或以时钟,皆无不可也。

问:系念与忆念,心念与默念,如何分别?(洁园)

答:此四者,皆从心念,事惟是一,若在字面求之,亦可强分其界,系念者,此法萦系在心而不去,忆念者,思想一佛长久不忘,心念者,出声与否皆须从心起佛,默念者,心存佛而不必出声也。

问:净土津要中引坐禅三昧经,「菩萨坐禅,不念一切,惟念一佛,即得三昧」句。此种念佛,是禅是净?(洁园)

答:从名相论,禅者静心中之虑,净者净心中之妄,似一非二也。然禅净并举时,净只言净法,净法者何,即求生西方是,禅亦只言禅门,禅门者何,证无生者是,法之及闸,是言其因地,生与无生,是言其希果也,有禅净双修者,是行乎禅而归乎净也,明乎此,则净法禅门易判矣。

问:紫柏老人谓:「须梦睡中念佛不断,方有出苦分。否则虽尽形寿念到临时,却又无用。」请问到了一心之人,是否在梦睡中都能念佛?(洁园)

答:此极言其功夫之纯也,醒如是,梦亦如是,非教人必作梦也。到一心者,醒时是能作得主,睡而无梦固佳,倘有梦而缘欲尘,是梦中作不得主,而是功夫不熟之证,梦时不能作主,死时自更不作主矣。

问:念佛念得一心不乱的行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根据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或恐魔来扰乱道心,以念佛行者临终甯保非魔揽。(周慧德)

答:金刚经言性空之理,弥陀经言成佛之法,魔者障碍也,因与果违为障。修禅断惑见性,忽现有相,即是相违,故曰魔障。修净感佛,报化来现,是因是果,并不相违,安得称障,故不是魔。然亦有实相念佛,顿超寂光。九品四土,是又不能执一而论净也。

问:劝修念佛法门中一句「卧时念佛莫闻声,鼻息之中好系名,一枕清风秋万里,半床明月夜三更。」前二句小有明白,後二句甚不清楚。请老师解释。(顾凤英)

答:诗与偈颂,意多含蓄,读者所解,各随其机,见仁见智,皆能得益。一枕清风之句,乃谓世俗凡众,皆迷颠倒,烦恼炽盛,如卧燔柴。念佛之人,心地清凉,高枕安稳,如吹清风,心身爽快,比喻炎暑已退,高秋远来。半床明月之句,亦言无修俗众,无明昏沈,如处长夜,而念佛者,心地寂照,虽在五浊黑暗,昏昏扰扰,等於夜出皓月,宇宙光明。

问:每日早晚二课除念佛回向外,闲时全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能生西方极乐否?(邱合顺)

答:往生净土,法载三经,皆以弥陀为主,以弥陀为极乐导师故。经为圣言量,故必依教奉行,方为依法,方为如法,持佛观佛,为本师释尊之教也。但观音为弥陀胁佐,弘愿接引,亦重极乐,念之尚不背驰。但观音普门普愿,世出世法,随缘兼施,不似弥陀之专也。若念观音,回向极乐,是因是果,亦往生也。

问:念佛有数种念法,但默、心二念拙分不清楚,默念是否口启唇舌,自己能闻他人不闻,心念是否从心思念佛号谓之心念?望老师分别明示。(邱合顺)

答:默念者,启口动唇,微有其声,或无有声不论其声闻与不闻,总以生起闻相,易得摄心,此闻亦为下手功夫之一。心念者,但用想而默转,亦用心去默听,所谓心念心听也。

问:吾有听说是否众生业障消灭後才能够往生西方?但是净土宗有带业往生又是如何?(张进添)

答:净土宗三根普度,有业尽情空而往生者,亦可带业往生。必看净土经典方知,听人传说,毫厘千里,不可不慎!

问:发心者即观此自性清净心,既发心即是观心,其要在见性故。然念佛能得一心不乱是否便得见性?(王居士)

答:发心是发起某种愿心,欲推动某种事业之谓,甚为宽泛。观心是依经教所示,返观自性,法亦不一。念佛得到一心不乱,可云是定,但一心分理事,得定分深浅,不能一语言之。见性是得果,定慧为修因,修圆几分因,便得几分果。如天上之月,初二三见光明,初七八再展光明,十四五圆满光明,光明虽一,分寸则不等耳,见性之问,亦犹是也。

问:念佛者为求往西,倘不得一心不乱能往生否?(王居士)

答:往生分九品,且有边地,一心者得上品,不一者列下地,一心者有把握,不一者恐生障碍,如临终不生障碍,不起颠倒,亦得往生。凡事取法乎上,仅得乎中,生死大事,安可图徼幸,而不求把握耶?

问:研究净宗经典,欲求深入如何下手?(洁园)

答:净宗主经,为弥陀、观经、无量寿经,三经为净基本,然必先与修读。是经皆有精注,亦须参考,以经文看之似浅,而蕴义实深也。净宗各论,祖师语录,俱能助人开慧,尤应多看,三经之义既明,有力再广研他法,盖万法一如,皆有助於入净之功。

问:佛法有解有行,学人虚度光阴,空过了大半生以上,今很痛惜来日无多,不敢空过,念佛一法必是下定决心视同穿衣食饭不敢缺少,无论如何困难必须加以克服,更不敢畏难而退,但是十二年中,道业未成,无常至速,恐怕忽然临命终时,自己没有把握往生,空无所得,如何是好?(周慧德)

答:彻悟祖师尝曰:「往生与否,全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低,更赖持名之多少」。居士既云,「下定决心,不敢畏难而退」,是有信愿,且甚深切。已经十二年,未尝间断,亦是有行。信愿行三,资粮具足,按照经训,无不往生。所谓道业未成,或云未得一心,但一心之事,有长暂之别,长者或未能,暂者谅已得。此後要注意正助双修,使三业少受杂染,古云「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如斯障碍不生,平素即得相似一心,临终可以心不颠倒,往生即有把握矣。

问:爱不重不生娑婆,娑婆有一爱便是往生之障碍,若不与爱绝缘者,恐怕不能往生。若断绝情爱,世俗人说你们学佛的人,太不近人情,要怎样对待大家?(周慧德)

答:爱情生於「神识」,是妄是私;慈悲发乎「本性」,是真是公。「神识」是流转之缘,故生死不断;「本性」是还灭之宗,故随缘不变。我学者为理智,彼责者乃感情,此即道与俗之分界,道须觉证,俗因迷成。方便言之,慈悲乃圆真爱心,爱情乃偏假慈悲,以是告彼可耳。

问:身在娑婆,意在极乐,很想能在定中到极乐世界去游游多麽爽快!(周慧德)

答:念佛本有持名实相四种,一心亦有长暂深浅不同。念佛即是净土,一心亦是定中,念佛果到一心,即是定游极乐,有相是实报土,无相是寂光土。观来问似是欣游实报,但在持名法中,不可再起此念,起此念是二念,非一心矣。

问:但是功夫不能如愿,听说往生净土到临终时候,神识必由顶门而出,先开顶门,常常学习,到临终之时有熟路可循,我们一无所知,请老师慈悲指示。(周慧德)

答:先开顶门,密宗净门有此一法,应知虽则开顶,久而不修,顶门再闭。修法时三密齐资,倘有事扰,必将法身收起,观想持咒,俱有次第,极不简单,未若持名单刀直入耳。学佛要从圆解,诸法自能融通,不必起轩轾心,不可起徼幸心,否则法法皆妙,焉能全修。倘能念至临终佛接,何愁顶门不开,既能见佛随佛矣,岂须再问我从何门而出耶?

问:了脱生死,当生成就,是否只有念佛这一条路?(张庆祝)

答:禅密皆能当生成就,惟行之甚难,其中条件,有一不备,则难出离,净有九品往生,是高低均得成就,且有佛引之力,更不忧走歧错,故古德曰,「万修万人去」也。

问:念的清清楚楚,闻的清清楚楚,是否即此为一心不乱?(张庆祝)

答:念与闻,俱各清楚,是修净之一法,乃求一之正途,属於因缘。「一心不乱」,是修得之果,须另体验。圣号与念心,如两针锋相接,接则为一,少有他动,则不能接,即非一矣。要知功之浅者,虽念闻两俱清楚,亦不能保不起他念,故云两俱清楚,是净一之因缘也。

问:真心念佛,与缘虑心念佛,是如何分别?(张庆祝)

答:真心二寂,讲法不一,须先说明:一、至诚无伪曰真心,此心念佛,自不免尚是缘虑。二、真如实相 ,亦曰真心,净宗修此,名实相念佛,是种则无缘虑。但缘虑亦有善恶净秽之不同,初机学人,不使缘虑,则无琢磨处,修时无法入手,在果地尚有权实四土之分,在因地何能免种种之方便。真与缘虑,固有高低之别,然求学程式,自应由浅入深。

问:欣净厌秽之心,是否为缘虑心?(张庆祝)

答:既有欣羡,便是攀缘,义在前条,业已说明。缘虑净土,自合「以心作佛」之法,功夫纯时,能到无念而念,契於实相,乃为「是心是佛」矣。

问:摄心念佛,与止观念佛,同乎,异乎?(张庆祝)

答:摄心是止,念佛是观,摄止则同,观念却有异耳。

问:尚未皈依三宝而念佛其效果如何?(麦树)

答:既肯念佛矣,是心已皈依三宝,自有功德,倘有机会,尚是在仪式上皈依为佳。

问:念佛前应作如何准备?(麦树)

答:并无如何准备,但求至诚清洁,随力随分焚香供花便妥。

问:念南无阿弥陀佛,为何包尽八万四千法门。

答:修行之具,不外经文,咒语,佛号。经是名言贯串之义,即贯字为句,贯句为篇章也。止以阿字论,此字为一切字之种字,为一切教法之根本,如无此字,则无一切经矣。咒是秘密真言,六字洪名,皆依梵音,未翻一字,只一阿字,即具息灾、增益、降伏、摄召,四用,合六字义更多矣,是至简至真之咒。佛号虽多,偈曰,「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古德云,持此一号,即是持一切佛号,此修具之胜义也。修行之法,止观可统摄之,念佛忆佛,即止即观,善念者,不求离外境,而境自离,善忆者,不求内止乱,而乱自止。不必作各种观,不必修各种定,寂照自然双融,此修法之胜义也。所修之事,无非心性解脱,得证三昧,可以断惑显真,不得所转,亦可带业往生,脱离轮回,所谓「不用三只修福慧,只凭六字出乾坤」,此解脱之胜义也。略言如是,详言难尽,人云包尽八万四千法门,可为知言。然亦仅作赞叹此法之殊,不可误为破他法门也。

问:南无阿弥陀佛之梵字可得闻欤?(吴明安)

答:弥陀为梵音,音如纥字,乃四音合成。

问:念南无阿弥陀有结手印的方法吗?(吴明安)

答:两手皆以大指与食指捏作圈形,掌平仰,右掌加与左掌之上,使两圈相靠。式如定印,不过大食指捏作圈而已。

问:念佛属净,咒属行密,因何常闻净宗行者,亦必持咒,若如是净密双修,不更妙吗?(吴明安)

答:密宗法门甚多,若再杂修,有碍於心。惟弥陀之法,虽云是净,亦禅亦密,但许依教奉行,不宜私意更张。

问:又净宗行者,自属六字洪名为专功,若再持咒,不致破净否?(吴明安)

答:咒类甚多,各有专用。如修净者,持往生咒,乃净宗古德所定,自无不可,若夹杂他法,则受影响。

问:楞严经中「持咒临命终时,十方国土,可得随意往生,更不堕落」,若如是念佛往生与持咒往生有何差别?(吴明安)

答:教相不明之初学,所修何法,即先看何宗经典,待了达後,再研他宗之书。若尚不通,他更难达,居士既欲修净,自应先将三经贯通,而妄缘心,疑惑心,自然而少矣。今日惟应依教而修,否则歧中多歧,恐迂远其果也。

问:修净土行者只供奉释加世尊像可否?抑或须供弥陀佛像?(廖清华)

答:两宜俱供,释迦世尊为教中本师,弥陀为净宗本尊故。倘地狭不便,只能供一尊时,即供弥陀。盖供弥陀,乃净宗本尊,亦释尊所教示,遵其教即是供其心,等於供二尊也。

问:西方极乐世界「无有昼夜」是光明而无黑暗的,为何经上云:「昼夜六时」,其夜间是以何为目标?(江宽玉)

答:此洲昼夜,亦是假定名辞,因地球之自转,向日一面而明,呼之曰昼,背日一面而暗,呼之曰夜,呼昼夜者,偏见之事实也。极乐不借日而光明,自无暗时,呼昼夜者,乃此方之语,随顺此方易知而说。以彼土之莲有开有合,合时假曰夜,开时假曰昼耳。

问:佛说净土念佛法门,是在说哪一部经之後接下说的。(江宽玉)

答:净土一法,在佛经中有专说散说之别,专说者,三经是也。散说者,各大乘经中皆寓此义也。以散者论,五时皆有,不分前後,以专说者论,在阿含提胃後说也。

问:有人欲临命终时,请助念团为其助念,有时人数少。在休息之时,可以用答录机暂代念佛号,使病人得闻佛号不间断。如此其利益有差否?(江宽玉)

答:此法未尝不可,以不令病者知为妙,知而引起分别,则害事矣。

问:曾闻师云:「修净土的人如不好好用功,及度人,将来往生是不能花开见佛,藏在莲花中,经过好几千万年尚不得见佛」。未知在莲花中的生活如何?(江宽玉)

答:莲花之中,不见依正庄严,不能闻法,如堕涅盘黑坑耳。

问:家父与同道在台北县郊建一精舍供奉西方三圣及释迦世尊,并设一居士念佛道场,早晚课诵均念阿弥陀经一种,早课并无诵其他经典,未知可否?(傅惇箕)

答:居士念佛道场,自不比丛林及寺庙严格,既属自修,朝暮功课可以自定。如系专修净业,只诵弥陀经便好。惟开诵及结束,种种仪式,如回向礼拜等,必须如法,否则欠庄严恭敬也。

问:平素完全知信愿念佛的人,到了临终,遇着善友开导,此人听到以後,心生欢喜,信受,发愿,念佛求生西方,眷属人等皆无悲哀哭泣种种的妨碍,加以帮助念佛,此人命终,也就能往生西方,怎麽有这样容易的事情呢?(洪环)

答:平素不知念佛,临终忽遇善友,百不一见之事,一难也。一生为惑,临终四大分离,更起烦恼,而能听人说死,心生欢喜,不起恐怖,二难也。平生不闻佛法,临终短时,能猛开悟,发愿生西,常理所无,三难也。家人者,多人也,劝一人信,当感不易,一言而得多人信,竟能忍情不哭,帮助念佛,又难之难也。我只见其难,居士何以见其易?果有其事,定是宿生修行净土之人,今始有此种种善缘,千钧一发,绝无仅有,决非容易,还是平素行解俱加精进稳妥!

问:常听莲社讲经,并劝人念佛,要作到一心不乱,可是有首偈子这样说:「弥陀一句法中王,难念纷纷亦无妨,万里浮云遮赤日,人间处处有余光」。这是说不一心也可以,究竟听谁的话对呢?(林美)

答:一心不乱,是佛语,为圣言量,净土之原则,安可不遵。杂念无妨,是祖师语,为方便说,别有苦心,不可以辞害义。其意乃普劝念佛,恐人畏一心之难而退转,故说此肯念就好之言,所谓「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一心念佛者,当生成就之道也,乱心念佛者,多种善根,机熟时至,久久薰习而成一心也。能一心者,大佳大佳,不能一心者,念佛总比不念好,有此金刚种子,迟早可起现行也。

问:西方及三界二十八层天是否有无?事与理怎样讲?(黄丁寿)

答:此事言之,历历分明,如今居之地球,六大洲,五大洋,何可言无。以理言之,三界唯心,居士了解心学以後,是有是无,方可与言。初学者自应先从事上明白,而後再言理也。

问:在家众修净土法门带业往生是否再可能来娑婆世界转生?亦请分别事理。(黄丁寿)

答:带业往生,不分在家出家,诸惑未断,识生西方,即谓带业。再来与否,惟随个人愿力,纵不欲来,亦能修成补处,来则乘愿自在,非同以前业力牵引受生耳。

问:莲池大师普劝念佛开示中有,「怕事的关起门来念佛,不定要入寺听讲」之指示,此语是否有当生不弘法度生亦可生西,如此是否趋於小乘?(孟孝光)

答:非大师教人趋於小乘,乃此人自是小乘根器,师为随顺说法耳。寺中讲经人众,怕生是非,居家能无眷属邻居亲友乎?随缘劝其念佛,不就仍是度众乎?纵识力口才皆短,而於惭愧心,慈悲心,不可不真实常发,如违此心,恐生障碍,且勿曲解大师之训也。

问:或谓老太婆念佛,往生希望很渺茫,假定老太婆亦能虔信,发愿,一至於念佛念到一心不乱,生西宁亦渺茫否?(孟孝光)

答:念佛求生,要在信愿,一心不乱,功在不夹不杂。三要真切,资粮已足,不夹不杂,生心清净,合此者往生不渺茫,背此者往生乃渺茫。老太婆亦有种种根器,大通家亦有种种习气,应以行为标准,不以人为肯定。

问:「事一心」为不明理,只信愿与一心念佛,「理一心」则须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等理。惟明理後,如何付之於行,其念佛方法与「事一心」有分别否?必须先断惑乎?(孟孝光)

答:兹设一喻,譬如旅行,或车或船,不明路程者,逢人问津,迂缓其行。识路程者,驾轻就熟,直前无阻。然两者陆车水船,总是一也。

问:净土之极乐世界应属化城之一,如按三界区别,则乃为色界乎?盖其有色相有饮食也,六根作用似乎尽除。如言佛国则应超三界,此如何说?(刘定一)

答:极乐佛土有四,曰寂光,曰实报,曰方便,曰同居。寂光实也余三专为应机度众而现。亦犹佛有法报化之三身,法身,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何以普度乎?不有文字般若,何得悟入实相,不有前三土,何能证入寂光。

问:念佛人多拜神,会障碍临终的往生吗?(庄贵)

答:佛法平等,六道普度,贵在三轮体空,不落印象,此等修者,虽与神常接触,并无影响。初学之人,常落神之印象,即是种子,若到临终,忽起现行,则生障碍矣。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理可遵也。

问:西方极乐世界为阿弥陀佛愿力所化,说是阿弥陀佛之三昧境可乎?又现生极乐花开见佛後等於何种果位?乘愿再入三界时也专倡净土念佛法门乎?(门外汉)

答:心土无二,可以说是三昧。莲分九品,四土约为三十余品,境界不一,果亦不同,此初步也,总以进修,而至佛果为极,乘愿者,乘个人之愿力也,自知净土捷便圆顿,方肯自修,既已以此证果,劝人当本所学,此是本愿,若劝他法,乃是权巧。

问:西方公据内念佛计数图,计法是否先一用点把十尊全点完,再点第二点,亦或把一尊完全点再进第二尊,迄至上品上生呢?乞赐示。(陈灯逢)

答:以一尊点完,再进点第二尊,比较清楚。

问:万相不能执着,万法不能住在心上,弟子想,南无阿弥陀佛,必定要住在心上,以弃妄念是否?人人皆有佛性,可是被昔世众多的污习气所感染,使佛性无法显露,是否妄念起时,把南无阿弥陀佛压住妄念,使妄念无法扩张,时间久了,佛性自然能显露出来,是否这样办法,祈请开示。(谢幼)

答:所言颇有道理,此再为居士申之,凡夫皆有妄念,妄念即惑所起,所以必须断惑,始能见性。但断惑如截四十里流,非人人可作,善巧之法,莫如念佛,功浅者,可以伏惑,功深者,可以断惑,伏惑可带业往生,断惑者随分证果。

问:阿弥陀佛在西方作佛教化,其寿无量,这样说那佛位不必再换他人?观世音菩萨後补佛位是待何时继弥陀佛之佛位?(徐贵妹)

答:经中所载,弥陀以後,为观音主教,观音以後,为势至主教。此新旧交替,不闻寿命,乃如世间丛林,某甲方丈退休,其乙方丈升座而已。

问:佛的法身既遍满虚空,如在无像念佛时,向虚空礼拜即可,何故要专指人向西方礼拜?(廖清华)

答:居士无像念佛,或系说「实相念佛」?此念佛法,乃即心即佛,念而无念,非初机能解,而浅学尚不明教相者,亦不能作。经言西方者,乃佛善巧方便之法,而西方宁非虚空,实说并无四方上下,亦无过现未来也。圆通大士,向虚空向某方作礼,或不作礼,无之不可,博地凡夫,业识分别,只应依教奉行也。

问:宝静法师丛书之一「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亲闻记」八十八页第十行有段「盖罗汉有入胎之迷,菩萨有隔阴之昏,一入轮回,又迷昧不休。」菩萨、罗汉属四圣法界,焉有轮回之理?此节难解。(李荣棠)

答:罗汉回小向大,不住涅盘,菩萨为广度含识,俱是乘愿入胎,但不同凡夫业牵轮回也。如我释尊,岂非早已证果,而八相示现,仍为度众而来,弥勒菩萨,已证等觉,将来降娑婆时,亦须入胎也。是慈悲乘愿入胎则同,而佛与等觉则不隔迷,七地前及罗汉根本及尘沙未断,故有迷与昏也。

问:「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不知永明大师所谓有净,是否要到一心才算?(洁园)

答:此事前人亦有分诤,究竟到何境界,方称为有?并无定论,然「有」指因地,似无可疑,即谓修其他法门,与往生不相应也。遍考有关净土之经典,亦有平素不到一心,而临终得往生者,但彼时必须心不颠倒,正念分明,否则障碍难生。准此,则「有」指信愿正因,是基本条件,一心乃行之增上,得一心临终可不颠倒耳。

问:修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乘愿再来投生,会受隔阴之迷否?假若受之,如逢不到学佛因缘,岂不是太危险吗?(江宽玉)

答:普通行者,未能断惑,虽生西方,乃系带业而往生。到彼处,或顿或渐,仍得断惑,始如所断而证其果。已证果者,再来入胎不迷,未证果者,来则有迷,以惑业未断,宿命通力亦微耳。然早来迟来,自视各人愿力如何,而非业力牵引与不自由者相比。

问:念佛如不改变心理,不能至诚,大概转不了命运,转不了业力否?(江宽玉)

答:念佛重在心念,若只是口头,不过三业之中,口业善耳。惟罪福各有种子,分受其报,此种散乱念佛,虽难转业,却下善种,功不唐捐,但当生不能成就,仍不脱於轮回,多生以後,种因遇缘,当有继续再修机会。

问:信愿念佛,又得一心,决定往生,但得到一心之人,倘信愿不坚,不知亦能往生否?(洁园)

答:信愿不坚,是净之基本不立,所谓因地不真,果招纡曲。虽能念到一心,而无净基,只是一种定功。於往生无与焉。充其量,名之曰有禅无净土耳。

问:观经说阿弥陀佛的寿命、智慧、神通、威德等等,莫不一一无量,但是释迦世尊八十入灭,其余一切诸佛或千岁或万万岁,或一劫,乃至那由他劫同,究竟佛果,何以千差万别,那麽佛德也有胜劣之别吗?娑婆世界的众生,众苦煎迫,释迦世尊,何不久住千百年,广度一切使能离苦得乐呢?(周慧德)

答:佛有三身「法报应」,众所周知,观经之弥陀,指报身言,是以光寿无量,娑婆释尊,是应身相,故与当地之众同寿,应知释尊之报身,亦与弥陀同,弥陀之应身,亦与所应之土同,明乎此,则诸佛皆然。若说度众,理应常住,不知人情重难轻易,常住反无难遭遇想,城东老母,不欲见佛,法照大师,苦求文殊,例甚显然,可以憬悟。

问:念佛往生极乐的众生,如何能得同佛一样无量寿呢?(周慧德)

答:一者弥陀愿力如此,乘佛愿故。二者世界劫波,增减有异,释迦来此则寿短,我往极乐则寿长,各顺其时故。

问:十六观经云若能观成除无数阿僧只劫生死之罪,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但是过去佛七之时,老师的开示说广学大藏经,不改弥陀行。但说观法,大部分做不到,佛为什麽要说这部经呢?(周慧德)

答:众生根器,千差万别,契违之机,亦复多端,以是之故,始说八万法门,虽如是多,要在归一,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也。观经非无人做到,喜之者仍甚多,各随各之愿力,是经依然弥陀行也。

问:修净土主要之课程为何?(黄永霖)

答:净土法门课程,以专念佛号为方便,尚有他法,非在家忙人能办。至念佛亦有繁简之别。随人自定,兹特外寄小册数本,祈选择一种修之便妥。(歧路指归及当生成就之佛法)

问:六道众生未往西之时,西方众尊者有分阶级否,否则後来才创?(黄永霖)

答:西方诸尊,证果者,有声闻缘觉菩萨,初往生者,有九品边地,此是阶级。末句意不明,不便率答。

问:首先向往极乐尊者哪位,如愿及开创佛教尊者何位?(黄永霖)

答:往生者之人,其名多载往生传,然往生者数如恒沙,传记不过大海一沤,证此一事不虚而已。弥陀经中有云「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世尊在日,已发愿已生者,已不计数,若问首往生者,当在十劫以前,书未记名无法奉答。至问创佛教者,以此时论,只是释迦世尊,若问开首,则尘点劫前尘点劫,早已有佛,无法追始。

问:口念佛,心想佛,心口一如,除一句佛号外,什麽事也不想,任何念头都不起,如此念佛,是否为事一心不乱?(赖栋梁)

答:可云为事一心不乱。

问:有一位有修有证的老和尚,他说,念佛不念到一心不乱,很难往生。业未尽根本就不能往生,那里会带业往西方呢?(童瑞珠)

答:此位大德策励後进,可谓苦心孤诣,「一心不乱」经文如是指示,自当遵守,不可妄图徼幸。但带业往生,却是诸祖承认,若必断惑,乃是通常竖出,此法为伏惑横超,与通途不同。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是伏惑之证也。

问:又说女人罪障深重,念佛不能往生,必转男身以後,再求生净土,才可能去。这问题我甚有疑惑?(童瑞珠)

答:此事居士或有误听,彼定不如是说之。往生净土,与证佛果不同,并不分男身女相。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是持名往生,不分男女,再查往生传益可证矣,传中女子往生甚多,何得云然。

问:阿弥陀经摘注接蒙里「娑婆极乐均在华藏中第十三重」是何义?(廖玉娇)

答:释迦世尊之净土,建立之大略为高二十重,周匝十一围,名曰华藏世界。高重二十之数,其十三重间,西有极乐,东有娑婆。

问:「烦恼即菩提」在极乐世界如何讲法?彼土清净无从起烦恼,如何「除」?如何精进?(廖玉娇)

答:行者不至等觉,三惑未尽,惑即烦恼,不除何能成佛?极乐既有天人声闻,以及地前菩萨,此众惑皆未尽,势须精进,以趋极果。虽云彼土清净,无由引起,亦不能甘留无明,不求究竟。

 
 
 
前五篇文章

《净土篇》净土之八

《净土篇》净土之五

《净土篇》净土之九

一声佛号最良医─── 颜月英优婆夷往生传记

《净土篇》净土之十

 

后五篇文章

念佛之道 用功之方---江味农〈复毛敬泉书〉

《净土篇》净土之三

《净土篇》净土之二

《净土篇》净土之一

专题──法华会上说弥陀 如来自始至终皆重净土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