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怎样才能保证往生 怎样提高往生品位(3)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这一段就是讲的这种人在临命终的时候的什么境界现前,谁来迎接这个含义。授手刚才说了就是迎接的意思,就是来拉。这个在《大悲经》上有一段话,《大悲经》上说:“若诸人天,诵持大悲章句者,临命终时,十方诸佛皆来授手,欲生何等佛土,随愿皆得往生”。

这一段的含义是什么呢?如果是人或是天人,诵持了大悲章句啊,就是诵持大悲咒啊,临命终的时候啊,十方诸佛:东西南北,四维上下,一切佛国里的佛,都来相接相迎啊,都来授手嘛。“欲生何等佛土,随愿皆得往生”。这个念大悲咒的人,临命终的时候,十方佛国的佛陀啊都来迎接,都来拉他。那么他要想上哪一个佛国去,全靠这个人的意愿,就是“随愿皆得往生”。比方说诸佛都来拉他,都来迎接他,到底能往生到哪个佛国呢?你随便,你挑,你想上哪去都可以,就是这个含义。这一段大悲经呢,在这里不详细讲了,我们在讲大悲咒的功德的时候,可能要展开谈,在这儿出现了“授手”这个词。

接下来一个词是“赞叹”。《法华文句》说:“发言称美曰赞叹”。太好了,太美了,太高尚了,太伟大了,太庄严了,这就叫“赞叹”。《行事钞下》说:“美其功德为赞,赞之不足,又称扬之为叹”。表扬他的功德,赞叹他的功德,还觉得不足,那怎么办呢?称扬之,发挥啊。这是《行事钞》上的含义。善导大师说:“赞叹供养为净土往生五正行之一”。善导大师是我们净土法门的一代祖师,实际上他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善导大师在念佛的时候啊,他每念一句阿弥陀佛,他周围的很多很多人都能看到,随着他念佛的名号啊,他口中就出黄色的光圈,光圈里闪着光闪着光,念一句佛,出来一个光圈,光圈里边就是一个阿弥陀佛,很多很多人都能看得到。善导大师说:“赞叹供养为净土往生五正行之一”。念阿弥陀佛的佛号就是一种法供养,对诸佛菩萨的法供养。为什么?你在行持啊。赞叹供养呢,比方说我们念的赞佛偈,这个就是赞叹。赞叹也是一种供养,根据善导大师说的赞叹这种供养,本身就是净土往生的五种正行之一啊。

《法华经》这样说的,咱们参考几部经文啊,可以更好的理解一下。《法华经》说:“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共成佛道”。就是用这个歌呗啊,梵呗啊,以欢喜心唱梵呗来赞颂佛德,哪怕就是发了一声小音,皆以成佛道。梵呗有啊,很多啊,我们的各种唱赞,佛教的唱赞啊这个都是啊。《法华经》还说:“闻法欢喜赞,乃至发一言,则为已供养,一切三世佛”。如果你得闻的是正法,以欢喜的心而出赞叹之音,哪怕就是发一言,就等于说已经供养一切三世佛啊。这是《法华经》上的原文。《涅盘经》当中也说:“右膝着地,以偈赞佛,无量功德聚,我今不能广宣说”。以偈颂来赞叹佛的功德,那么赞叹佛的功德的这个人就得到了无量无边的功德,就是无量无边的功德都积聚到这一个人的身上了。这个无量无边多到什么程度呢?“我今不能广宣说”啊。就是释迦佛说啊,我现在说不出它有多少来,就是说很多,“无量无边”嘛。

其中有一首赞佛偈是这样的:“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大家都知道,我们在四月初八开法会的时候,或者是寺院每到初一十五上早课的时候,在绕佛之前,往往有这个偈颂的唱赞:“天上天下无如佛……”这个偈颂的唱赞,然后念着“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名号来绕佛。这首偈语根据经上说,是过去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作的一首偈语。当时啊,释迦牟尼佛是赞叹毗婆尸佛而作的。比方说我们打佛期的时候,或者平常念完《阿弥陀经》过后,咱们念的那个赞佛偈啊:“阿弥陀佛身金色……”这个赞佛偈,也是对阿弥陀佛的一种赞颂。根据这些经典上的解释,就是说以偈颂来赞颂佛的功德,都有无量无边的功德而积聚,就等于供养了三世一切诸佛,就已经成就佛道,就是净土往生的五正行之一。所以说,当你发现有的修行者他在念:“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的时候,或者当你发现有的修行者还在念“阿弥陀佛身金色”这首赞偈的时候,你不要去诽谤。在过去一段时候吧,有人就诽谤:“那个没有用,你就念阿弥陀佛就行了,念阿弥陀佛身金色那个赞偈干什么呢,耽误时间”,这是一种诽谤。当你说“没有用”的时候,这就是一种诽谤。佛说有用:“无量功德聚,我今不能广宣说”吗。所以说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一定要多听闻经法,多看经书,多长点知识,以免造下不能往生之正因,造下下地狱的因啊。

接下来一个词是“弹指”,“弹指”就是佛教当中的一种动作、行为。这个弹指是什么意思呢?它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个方面的含义就是:许诺,可以,同意。不说话,一弹指就代表可以,同意了,我赞同这个,就是这个意思,这是第一个含义。

第二个含义呢是“欢喜”。听闻经法的时候,在法师讲到善妙之处啊,有很多人就一弹指,意思就是非常欢喜,生欢喜心了,很赞叹。

第三个含义就是“警示”,一弹指引起警觉。在这就是佛门当中的一种威仪,出家人要求的一种威仪啊,跟大家说一下,这个弹指就跟警示这个含义有关了。比方说我们出家人,入厕的时候,就是去厕所的时候,在厕所之外要三弹指,是什么意思呢?后面有句话:“报于厕内人知道”。让厕所里边的人知道,这就是一个警示啊,不要吓着他,报于厕内人知道。如果你上厕所了,登到了厕坑上了,然后对着下面厕坑那个方位三弹指,这也是一个警示的作用。这个警示的作用是这样解释的:“报于厕内众生得知”。这里不再展开谈了,大家知道就行了。“弹指”啊就是有这三个方面的含义。还有一个表示时间的名词叫“刹那”,跟这个“弹指”是一样的,它表示时间极短,“弹指顷”嘛。啪一响,非常短。在这个《仁王经》当中说:“一念中(打了一个妄念)具九十刹那”。就是具备了九十个刹那,“一刹那当中就有九百个生死啊”。说明这个无常之理啊,说明这个妄念也是无常的。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死。这是在《仁王经》上说的。

《佛说阿弥陀经》是这样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从事相上说,西方极乐世界就在我们西方,超过十万亿个佛土,有这么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阿弥陀佛,通过多生多劫修行成就的佛国净土,叫极乐国。从事相上是十万亿佛土。为什么弹指顷就能到呢?从理体上就在当下。“心净则佛土净”。《观无量寿佛经》是这样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诸佛如来啊,他是法界身的一个体性。“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意思是:众生啊心里想佛的时候,忆念佛的时候,你这个心啊当下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佛的那种报身庄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一念是佛,念念是佛,念佛就是佛”。这是从理体上讲啊。所以说:“弹指顷就能到”,马上就能到。表示时间很短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接下来的很多品位当中,都是用了不同的名词,说明是非常短的时间就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这是上品上生者去了以后的情况。“生彼国已”嘛。“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这个都是说,你去了以后,马上就见佛和菩萨,马上就能见。他所谓这个“色身”呢,在这个《十住毗婆沙论》当中,《大乘义章》当中都有一个解释,是指“有形质的身体”。这个“色身”是和这个无形质的“法身”是相对的。大家知道,佛陀是成就三身的,哪三身呢?“一是法身;一是报身;一是化身”。那么“法身是无形的,色身是有相的”。“色身”实际上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报身,一个是化身”。是有缘众生都能看得见的,法身是看不见的,法身是理体嘛,体性嘛。《观经》当中是这样说的:“是为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这一段是在《观经》当中,对观世音菩萨色身的描述。实际上就是一种报身啊,在西方极乐世界他就是那样,叫色身。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啊,就是一种色身,有缘众生能看得到嘛。刚才说佛陀成就了法、报、化三身,这个法、报、化在这里不再展开了。你像化身就是随处都在,无处不在,随缘即应啊。

接下来一个词:“光明宝林”。《无量寿经》当中说:“或有宝树,玛瑙为本,砗磲为茎,紫金为枝,白银为条,琉璃为叶,水晶为华,珊瑚为实”。这是一段。“或有宝树,砗磲为本,紫金为茎,白银为枝,琉璃为条,水晶为叶,珊瑚为华,玛瑙为实”。后边:“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华华相顺,实实相当,容色光耀,不可胜视。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后边还有一句:“无量光焰,照耀无极”。这就是《无量寿经》当中对光明宝林的一个描述。通过这段经文啊,大家去观想一下。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光明宝林”,“七重行树”,有多么的庄严。《弥陀经》上说:“极乐国土,七重栏循,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也是说了这个意思。《弥陀经》:“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这一段大家都非常熟悉。这就是对“光明宝林”的一种描述啊,这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依报庄严的一部分。

接下来这个“演说”啊,直译的话就是说:“布演义理而说示也”。是指对听法者,依种种善巧方便,讲说如来深妙之理。比如说在西方极乐世界,迦陵频伽之鸟,都是在演说经法,微风一吹,光明宝林一碰,一响,就是在演说经法,演说阿弥陀佛的正法,弘扬佛法嘛,那本身就是一种以种种善巧方便,讲说如来深妙之理啊。《八十华严六十四》说:“依于一实理,演说诸法相”。这也是演说的含义。

接下来这个“悟”,即“觉悟”的意思,与迷啊是相对的。“悟”, “指生起真智,反转迷梦,觉悟真理的实相”。有理悟,有体悟,有证悟的分法。指“见到诸法实相”,就是见到佛性了,就是开悟。六祖慧能说嘛:“迷时师度,悟时自度”。那个悟啊有好多好多分法。在这里这个“悟”呢,就是指“见到了诸法实相”,也就叫见到了佛性,就是“开悟”了。

接下来一个词叫“无生法忍”。这个“无生法忍”即是“无生忍”,和这个“无生法”者,是“远离了生灭的真如实相的理体。真智安住于理体而不动,为之无生法忍”。这是无生法忍的一种比较标准的解释。《大智度论》七十三当中说:“得无生法忍菩萨是名阿鞞跋致”。“阿鞞跋致”呢又称为“阿惟越致”,就是“不退转”。这个不退转有“信位不退和行位不退”。在《大乘起信论疏》当中说:“得于七地,为证不退”,就是你证得了不退果位。

接下来:“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授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就是经过很短的时间,就能“历事诸佛,遍十方法界”。这个“须臾”啊就是“刹那”的意思,表示时间极短。刚才已经给大家念了嘛,《仁王经》当中说:“一念中具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死”。就是表示极短,“须臾”也是一种很短的时间概念。

接下来一个词呢次第“授记”,这个“授记”是佛教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词。这个授记又叫“授记莂”,就是从佛处授当来必定做佛的“记莂”,就像预计一样,佛陀啊对哪一个众生将来必定成佛的一种授记啊,一种预言吧。

接下来一个词,大家也要搞清楚是“陀罗尼”啊。“陀罗尼”第一种意思是“总持之意”,“总一切法,持无量意,能持能遮,即持善法使不失,遮恶法使不起”。在《愣严经》当中说啊:“有此咒地,悉皆消灭,十二由旬,成结界地,诸恶灾祥,永不能入,更无一切诸魔鬼神,及无始来,冤横宿殃,旧业陈债,来相恼害”。

《不思议神力传》云:“诵持往生咒,即灭四重五逆十恶,谤法等罪”。“若人能诵此咒者,阿弥陀佛常住其顶,日夜拥护,无令冤家而得其便,现世常得安稳,临终任运往生”。任运往生就是随便往生,随便往生到十方佛国。

“陀罗尼”狭义的讲也是“真言”,就是咱们平常说的“咒语”。

接下来,“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必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这是经文。

到了上品中生,就是“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或者你没有因缘,或者你不识字等等等等,“不必善解义趣”。但是有一句话:“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这是必须具备的。若是上品中生的话,你必须具备这些。“善解义趣”,不去读诵方等经典的时候,可能你就做不到“善解义趣”了。但是呢,于如来教法的“第一义”啊,要“心不惊动,要深信因果,要不谤大乘”。

接下来几个词要给大家解释,这个“受持”啊,第一是“受者领受”,“持”啊是“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相信,接受了,继续这样做了,那就叫持住。

《胜曼宝窟》上是这样说:“始则信受在心曰受,终则忆而不忘曰持”。就是持住。忆而不忘就是持住,这就是受持的含义。“善解义趣”的“义趣”,就是“义理所归趣”。《法华经方便品》上这样说:“了达诸义趣”。就是义理,就是一种含义。“义趣就是指经书的含义,经文的含义”,与第一义心不惊动,这个“第一义就是无上甚深的妙理,就是说空有不二的妙理,也即是“真谛”。就是“诸法实相”,就是“理体”。

“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过去释迦佛在世的时候,释迦佛讲了很多大乘法,那么小乘根基的人啊,听闻以后,他认为不是真的。比方说,讲《妙法莲花经》的时候,有五千菩萨离席而去,认为释迦佛现在讲的这部分法,与我没有关系。释迦佛在经书当中授记了很多弟子要成佛。作为个别的听众来讲心生惊怖,就是害怕,就是对这个“第一义”不敢相信。

接下来这个“深信因果,不谤大乘”。这个“因果”是这样说,“因是能生,果是所生”。经上说:“因缘果报,毫厘不爽”。佛教认为,因果是通三世的。在这里给大家解释一种现象,在过去有个弟子提出过一个疑问:他说“为什么我们信仰佛法,修行佛法的人有的还有不顺?家庭还是贫穷?还会遭人侮辱诽谤,有的还会出现一些横祸啊?为什么是这样呢”?那个意思啊,他们对信仰佛法信心不坚定啊,甚至是疑惑,对这个问题啊解释不了,不明白到底是为什么?大家知道,因缘果报,毫厘不爽。这是佛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理。因缘果报通三世,这也是因缘果报的一个特点,一种特性。在以前我给大家讲法的时候,讲到这个因缘果报的时候举了一个例子,就是说“你今天收小麦的时候,吃的那个馒头的那个面,是不是今年的,那就很难说了”。那是过去的,今年的小麦还没有收嘛,面还没有收到家嘛。今天吃的那个馒头那个面肯定是过去的,肯定是去年的,甚至是前年的。修行人在这一世,有的还是遭受一些不测,这是过去的恶因缘成熟的缘故,决不是这一生修行佛法而得到的恶报。

修行佛法就能够消业,就能够解除一些冤结,就能够圆满佛果,念佛的人呢,只要是念佛,具足信愿行,不诽谤大乘佛教,不破坏佛戒的话,临命终的时候,正念不失的话,阿弥陀佛会来接引,一定要相信这个。

“不谤大乘”,在“上品中生”的这一条还是提出来了,我们在前一部分也讲到了。“不谤大乘”啊,就是不诽谤大乘的教法,“诽谤大乘就是诽谤正法”。《净土论》上讲,“诽谤正法的人,堕阿鼻大地狱中,此劫若尽,复转至他方阿鼻大地狱中,佛不记得出时节”。就是诽谤正法的人堕入阿鼻大地狱中。这个世界劫尽的时候,这个世界毁坏了,那么这个人呢,还要投生到其它世界的阿鼻大地狱中继续受苦报。“佛不记得出时节”,就是佛陀没有授记他什么时候能出得来,没有授记,说明啊这个时间是特别特别的长。对阿鼻大地狱啊咱们前一段已经将过了,在这里不展开,大家知道就行了。

接下来,“以此功德回向,愿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这段经文非常好理解了,就是以这种功德,回向极乐世界,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种人在临命终的时候呢,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来到行者面前,赞言了。“赞言”就是“赞叹”,这个“赞叹”前面已经解释了,在这里就不再解释了。“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来迎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解第一义”,就是“与第一义趣心无惊动”,对第一趣有所理解,相信我能成佛,我的佛性跟佛的佛性是无二无别的,这个第一义趣嘛。这个“法子”啊给大家解释一下:“凡是随顺佛道,为法所滋养者,谓之为法子”。就是听闻佛法,修行佛道,随顺佛去修行的人,叫法子。窥基大师在《阿弥陀经疏》当中说:“佛为法王,尊入门的佛子啊为法子”。因为佛啊被我们称之为法王嘛。所以尊依他的方法去修行,入他的教门的人,被称为“法子”。这是窥基大师的解释。

接下来,“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是这一品的人看见自己坐紫金台,紫金色的莲华台嘛,然后呢,合掌叉手。合掌叉手啊是佛门的非常重要的礼仪。合掌啊就是归命合掌,表示自心专一,不敢散乱,这是佛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礼仪。

“赞叹诸佛”,这里有一个“赞叹”,这个“赞叹”前面解释了。“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这个“一念”跟前面的“弹指”都是一样的,形容时间极短的意思。

《大智度论》三十说:“一弹指顷,有六十念”。一弹指啊就是有六十个“一念”,就是这个含义,说明这个“一念”时间特别短。

“七宝池”,《无量寿经》说:“内外左右,有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纵广深浅,皆各一等,八功德水,湛然盁满,清净香洁”。这是《无量寿经》当中对“七宝池”的描述,西方极乐世界有这个池子。“味如甘露,黄金池者,底白银沙。白银池者,底黄金沙。水晶池者,底琉璃沙。琉璃池者,底水晶沙。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其池岸上,有旃檀树,花叶垂布,香气普熏。若入宝池,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膝,即至欲膝。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还复,水澈还复,调和冷暖,自然随意。开神悦体,荡除心垢,清明澄洁,净若无形”。这个“七宝池”多么好啊!这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池”。里面盛的甘露水,七宝池的总称,包括这个甘露水是什么样?你洗澡的时候是什么样?然后有什么功德?“开神悦体,荡除心垢,清明澄洁,净若无形”。这段经文大家都非常熟悉了。

接下来,“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花。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这一段经文也非常的好理解。“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宿”是一宿,过夜,就是一晚上。在这里是一天的意思,一天就开了。这一品的行者是这样的。

行者身作紫磨金色。“紫磨金色”指带有紫色的黄金,为黄金中的最上品。磨啊是污垢浊的意思,跟阿弥陀佛的相好庄严是一样的。

接下来是七宝莲花:有七宝所组成的莲花。这个很好理解啊。

“宿习”啊就是“宿世的习性”,也叫“串习”。这种宿习通于善恶,就是善也有宿习,恶也有宿习。就是我们平常说无始劫来,我们什么什么的串习,就是这个宿习的含义。

《天台别传》说:“宿习开发,宛若花敷矣”。宿习的开发就像要开的花啊,花张开了,宛若花敷矣。

接下来一个词是“义谛”。“义谛就是义理,谛是真理,真实不虚的道理”。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就是佛智”。《净土论注》当中说:“佛所得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得佛果以后,就是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退转”就是“退失所修证而转变其住地”的意思,就是退转。要正确理解。

接下来,“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授记,是名上品中生者”。这是上品中生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后的一个描述,他们得到什么?多长时间?怎么样?从字面上看,很多名相非常好理解。你比方说,“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这个飞行在《无量寿经》二十三愿当中是这样说的:“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乘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数无量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能够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这正是《无量寿经》当中阿弥陀佛所发大愿的一种体现,一往生到那里以后,就能够飞行,就能够遍至十方,就能够去历事诸佛。《观无量寿佛经》当中说:佛啊“即敕大目键连及阿难,从空而来”,为频婆娑罗国王和韦提希夫人讲法。

同样是《观无量寿佛经》还这样说:“沙门目链及富楼那,从空而来,为王说法,不可禁制”。关押频婆娑罗国王的那些狱卒啊,就告诉小国王说了:沙门目链,就是那个出家的目键链和富楼那啊,经常是从空中而来,为王说法,不可禁制,我们管不了,治不住。没有办法,他们是从空中飞来的。这说明啊,飞行在某些修行人来讲是非常简单的。证得阿罗汉果位啊,就“六种神通,悉皆具足”。那么,当时沙门目链、富楼那本身就是证得阿罗汉果位了,他们能够从空中飞行。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呢,也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

“历事诸佛”这个“历”是普遍的意思。“事”是“供养,承事”。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有很大的神通,西方极乐世界处处都是善缘,处处都是修行的善缘,没有恶缘。所以说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后啊,你借着神通,到其他佛国里再去供养诸佛,再去行善。这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一个很大的特点。

接下来一个词“三昧”:是“正定的意思。也是指由正定而得的正受”,通过正定而得到的那种正确的觉受。他的整体含义叫做“三昧”。三昧单独的说就是叫“正定”,但是,它包括了由于正定而得到的那种正觉受,这就是“三昧。”

在这里又出现了一个名词,叫“小劫”啊。“经一小劫,得无生法忍,现前授记,是名上品中生者”。那个“上品上生者”,去了以后,一听“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马上就“无生法忍”。在“上品中生”呢,是经过“一小劫”,才能够得“无生法忍”,这是它的差别。

这个“劫”数,刚才在前面咱们已经讲了。在这里就不再继续解释了,不再具体解释了。大家知道,这个一“小劫”啊,根据推算就是“一千六百七十九万八千年”。一千六百七十九万八千年才得到“无生法忍”,它跟上品上生比起来有这个时间上的差别。

接下来,“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到了上品下生,还是深信因果。就是也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所以说,“发道心”,在这里还是提出来了。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而这个“不谤大乘”又是个先决条件。

“发心”,就是“发意”,就是“发愿”,就是愿求无上的菩提之心。《无量寿经》说:“舍家弃欲,而做沙门,发菩提心”。发什么心,就是这个含义。很多的名词在前面解释过的,在这里就不再详细解释了。

“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及诸菩萨,持金莲花,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到了“上品下生”啊,就有了“化佛”了。“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这个“化作”,“是佛菩萨以神力变化造作种种之身及种种的事物”。这个在佛教经典当中经常有所提示。

《法华经》妙音品说:“于是妙音菩萨,以三昧力,化作八万四千种宝莲花”,这是经书上的开示。

《无量寿经》第九愿又说了:“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那由他”啊是一个数目名字,那个意思是“数千万”,“数亿”的意思。根据“阿弥陀佛的第九愿”,“国中天人,不得神足”。这个“神足”是什么?就是“神足通”啊。六种神通当中的“神足通”啊。神足通也叫“神境智证通”,即是“如意自在的神通”之力。根据《大智度论》第五说,“神足通”有这么几个特点:“身能飞行,如鸟之无碍”。《大智度论》说啊“神足通”啊,“第一条身体能够飞行,像鸟一样,没有障碍”,在空中飞行嘛。第二个表象呢,“它能够转变”,“能够把大作小,也能把小转大,亦能以一变多,还能以多变一”。“化现”嘛,种种诸物皆能转变,这是《大智度论》当中讲的。

外道也有转变的那种神通,外道的那种神通呢,他不像佛教的这种“神境智证通”,叫“神足通”。外道的那种转变,在《大智度论》当中它是这样说的,“外道的转变至极不过七日。诸佛及弟子之转变久近自在”。(第五盘完)

第六盘

接下来,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静,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

这个“上品下生”,跟前面的那两品又有所不同了,这里讲到的一条跟前面不同呢就是:“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花华合”。这里就提出来了,你坐上以后,华就合住了。合住以后到那边再开,什么时候开呢?是这样说,这个华啊随着“五百化佛”啊,就是“化佛”了,“即得往生七宝池中”,在这个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花才能开。一日一夜莲花开了以后,七日之中才能够见佛,看见阿弥陀佛了,看见诸位菩萨了。那么虽然看见佛身的众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种随行好,紫磨金身,但“心不明了”,这就是“上品下生”这一类的人。“于三七日后”,就是三七二十一天以后,“了了见”。这个了了见:“障清智朗,心开意解”,这是一种解释。大家知道,“了了见”就是,“障清智朗,心开意解”啊。二十一天,“障清智朗,心开意解了”。“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啊,一切的因缘都是演扬妙法,那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所化现。“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这个“甚深法”还是正法,于诸佛前,还是闻甚深法,跟咱们得闻释迦牟尼佛教化没有差别,都是如来体性的流露。

怎么样流露?你得闻什么法?主要是看你的根基和因缘。在这里,佛陀也没有说闻的哪一部经、某一部指定的经,不是这样的。

“经过三小劫”,“小劫”这个词在前面给大家讲了,在这不展开。经过了“三小劫”,跟前面有差别了,“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大家要搞清楚,“百法明门”是什么?“欢喜地”是什么?“百法明门”是这样解释:“明是智慧的意思,门是路的意思。即是修行百法而驶入智慧之门”。通过修行百法啊,才开始入智慧的门,这是一个解释,还有一个解释是这样:“菩萨于初地”,这个“初地就是欢喜地”,“所得的这个智慧之门”。菩萨证得欢喜地,就是登于初地以后啊,所得到的那个智慧之门,就是“百法明门”。这个“住欢喜地”,这个“欢喜地”:“初地就是欢喜地”,是“刚刚证得真如平等之性,具证了二空之理。能够成就自利利他的行为”,能够自利,也能够利他了,所以心多生欢喜,所以说称“初地菩萨”为“欢喜地”。

根据《观经天台疏》说的:“欢喜地者,初证圣处,多生欢喜也,称为欢喜地”。就是经过三小劫,才刚刚登初地,这是“上品下生”。从这里看,“上品上生”和“上品下生”差别非常之大,“上品上生”去了以后,八地以上了,去了以后,一听到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马上不退转,“无生法忍”嘛,八地以上嘛。

接下来,“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到了中品上生,看佛陀是怎么讲的:“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这里主要是讲的戒。这个“不造五逆,无众过患”还是持戒。如果你造了五逆了,有很多的过患,就无所谓受持“五戒”,“八关斋戒”了。

“中品上生者”,到了“中品上生”都要求持戒,何况是诽谤经法呢?“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

前两条,“五戒”和“八关斋戒”是在家戒,是专指在家。“修行诸戒”呢,实际包括了出家,出家受了“比丘戒”,也叫“具足戒”,就没有别的戒了,就具足了。如果说,把所有的戒条体现出来的话,就是出家比丘戒,也叫“别解脱戒”。

这个“五戒”,咱们以前很多次都讲过,在这简单一提:“第一是不杀生,第二是不偷盗,第三是不邪YIN,第四是不妄语,第五是不饮酒”。这是一个佛弟子初入佛门就应该接触到的内容。作为一个真正的修行者,一得闻到佛法以后,就应该马上受持的五条戒律,这也是根本的戒律,最主要的东西。

那么“八戒斋”呢,在这有个解释:“戒斋”又叫做“八斋戒”,“八分支戒”,“八关斋”,等几种翻译的不同。

《十善戒经》说:“八戒斋者,是过去、现在诸佛如来,为在家人制的出家法”。它包括了:“第一是不杀生,第二不偷盗,第三不YIN欲,第四不妄语,第五不饮酒,第六不坐卧高广大床,不香油涂身,第七不歌舞娼妓,不故往观听,第八不非时食”。这是八关斋戒的戒条戒相。在这里不展开讲了,因为我们以前受过八关斋戒。在受八关斋戒的过程当中,我们对这些也有过讲,课下大家看一下有关的讲义。

“五逆”在这之前,咱们讲过了。是五种极恶的罪业,是无间地狱的因。它包括了“第一是杀父,第二是杀母,第三是杀阿罗汉,第四是出佛身血,第五是破坏合和僧,也叫破坏合和转法轮僧”。这个名相是这样的。“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于诸比丘,眷属围绕”。这个“比丘”啊,就是“出家受具足戒”的通称。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前面已经讲了有三个意思嘛:“第一个是乞士嘛,上乞佛法,以滋慧命,下乞饮食,以养身形。第二条是破恶,第三条是怖魔”。这个大家知道就行了。“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若、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

看出来了吗?所以说,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前几品的这些人啊,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来接的时候,马上就讲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就开始讲法了:“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这个苦空、无常和无我啊,涉及到的内容给大家解释。

小乘佛法的“三法印”:“第一是诸行无常,第二是诸法无我,第三是涅盘寂静”。无常本身就是苦嘛,

“四念处”当中又是这样讲的:“一是观身不净,第二是观受是苦,第三是观心无常,第四是观法无我”。这个就是“苦、空、无常、无我”的另外的一种解释。

“四念处”的观法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这种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四念处也是正法,大家知道就行了。这个“赞叹”就不再讲了。“赞叹出家”,这个出家在前面已经讲了出家的功德了。为什么赞叹出家?因为出家是有很大的功德,在这里呢还是补充一下。

《秘藏宝钥》云:“出家者剃头,染衣,比丘等是也”,这是一种补充。事相上的出家是什么呢?“就是剃头,穿染衣”,做“比丘”嘛就是出家。理体上的出家啊。《维摩羯经》当中说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为出家”,那是理体上的出家,这个大家正确理解。“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花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这是临命终的时候那种境界。“未举头顷”,也是说明非常短的时间。“长跪合掌,为佛作礼”,这个“长跪”啊又叫“胡跪”,“是双膝据地,两膝上空,两足指头柱地,挺身而立叫之”。这个“胡跪”,“长跪”是古代印度的非常重要的一种礼仪。

“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 ,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这个莲华寻开,“寻”啊就是“遂”,表示时间很短,莲华很快就开了。“当华敷时”,当华啊开放的时候,“敷”啊就是“华开”,叫敷啊。当这个华开放的时候,就听到很多音声,这个音声啊,还是一种宣扬妙法,这里呢它是赞叹的“四谛”,“四圣谛,八正道”嘛,所以说他“应时即得阿罗汉道”。

《涅盘经》十三当中说:“苦、集、灭、道是名四谛”。

《四十二章经》当中说:“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乔陈如等五人”,而证阿罗汉果。“四圣谛”是小乘佛教所修行的,所遵循的修法。

《涅盘经》十五当中这样说的:“我希与汝等,不见四真谛,是故久流转生死大苦海,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

这个“四圣谛”啊,通过这几段经书解释的是一个什么含义呢?圣谛嘛就是“圣人见到的真实不虚的谛理”,它是真实不虚的。“应时即得阿罗汉道”,这个“阿罗汉”啊,在前面已经解释了,在这儿再补充一句。就是在《四十二章经》当中说:“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证得阿罗汉果位,就是六种神通悉皆具足。那么他能够飞行变化,这和刚才那个目键莲啊从空飞来怎么样怎么样它是相应的。

接下来一个词叫“三明”。如果在佛的话呢,它是叫“三达”,在“罗汉”啊它叫“三明”。因为他的程度不同,境界不同,虽然事相上差不多是那样,但是在佛呢,它是一种“三达”,在罗汉他仅仅是“三明”。

“第一是宿命明”。宿命明啊它是跟宿命通是相似的,“就是知道自身、他身、宿世的生死相”,他自己知道自己过去生生世世的生死之相,还知道其它众生的过去世的生生世世的生死相。

“天眼明”,有的知道天眼通。在这里呢,我们既然是讲经,那么就奔着经典上的相对正确的名词,来给大家解释,帮助大家理解它的不同之处。

“天眼明啊就是指自身或者他身的未来世的生死相。知道自己或者他人的未来的生生世世的生死流转相”。

“第三是漏尽明”,三明嘛。“漏尽明是指现在的苦相,断一切烦恼之智啊”。这个智慧啊,知道现在的苦相。我们现在说,六道轮回实在太苦了。我们是在跟着佛说话,鹦鹉学舌而已,我们没有真正的见到,没有真正的知道它的苦到底在哪里?仅仅是学着经书上的,生死轮回是痛苦的,人啊是有八苦的等等等等。但是到了“漏尽明”以后呢,知道现在的苦相能够自然生起断一切烦恼的智慧,这就是“漏尽明”。

这个“三明六通”呢是“阿罗汉”所具有的。得到阿罗汉果位了,他就具备“三明六通”了。也就是 “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所谓的六种神通具足嘛。这个“漏尽通”也非常重要,它的最大的表象就是不再轮回了。

接下来,“八解脱”。八解脱啊又叫做“八舍”,是违背三界之烦恼而舍弃之,解脱其系缚的八种禅定。

“中品中生者”,到了中品中生了。“若有众生”,假如说有的人啊,“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熏修”。这里还是讲的戒。但是到了中品中生这一品当中呢,就是讲了“一日一夜,持八关斋戒,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啊,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啊,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什么功德?持戒的功德。以持戒的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熏修”,就能够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样?

“具足戒”,大家要知道“具足戒”是什么。“具足戒就是具足圆满的戒”。如比丘的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条戒,都叫“具足戒”,“别解脱戒当中的圆满戒”。威仪无缺呢,这个威仪就是威严的姿态,威严的态度。一般指的行住坐卧,起居动作皆有威德,有仪则。一般说戒较重,威仪呢则较轻。所以说,古大德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之说”。

威仪就是戒律嘛,它属于律,律就是威仪之门啊。

“戒香熏修”,这个戒香,“第一是戒德熏于四方,譬之以香”。

在《观无量寿佛经》当中说:“常以戒香为身璎珞”。就是常以持戒这种戒香庄严自身。

还有一部经典叫《戒香经》说:“世间所有诸华香,乃至沉檀龙麝香,如是等香非遍闻,唯闻戒香遍一切”。《戒香经》就是以严持戒律,比喻它散发的一种戒香是遍闻十方,龙天护持,诸佛如来都赞叹。“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宝莲花,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这个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啊,实际包括了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三世诸佛是同一法身,三世诸佛,佛佛道同。

在这里给大家解释一个词是“随顺”。“随顺”就是“依教奉行”,就是照佛说的去做,三世诸佛,随顺三世诸佛的教法嘛,指十方三世一切佛,是指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佛。

《观经》当中说:“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所以一般的提啊都是三世诸佛,三世诸佛,为什么这样呢?就是佛佛道同啊。

在这里呢咱们又插一句:弥勒佛出世的话,也不可能给释迦牟尼佛改经,因为他们的经法,他们讲的原理是完全一样的,他们的体性和我们众生的体性也是无二无别的。在这里帮助大家理解。一提到什么什么法,就是三世诸佛怎么样怎么样,这是一个泛指,“佛佛道同”的缘故,大家一定要知道。

“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这里又合住了。“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与七日,莲华乃敷”。经过七天嘛,这个时间又增长了。上品是一日一夜,到了这里是经与七日了,莲华乃敷, “花即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这个“半劫”,这个“劫”数不再讲了。

“阿罗汉”,前面已经给大家讲过了,在这里呢给大家讲一下“须陀洹”。“须陀洹”是小乘四果中的“第一果”,也叫“入流”,就是“入圣流”的意思。“三界惑啊断尽之位,也叫见道位”。三界的见惑断尽,也叫“见道位”。

“第二果是斯陀含果”。展开一下,也就是二果,也叫“一来果”。因为他断了欲界当中的九地思惑中的前六品,尚有后三品。所以说,当于欲界之人间或者天上,这个天上就是六欲天了,受生一度,所以叫做一来。“二果斯陀含叫修道位”。

“三果阿那含呢也叫不还”,因为它断尽了欲惑,欲界的见、思惑后边的三品的残余,不再来欲界了,所以说它叫“不还果”。这个三果也是一种修道位,三果它要不来欲界了,还没有得到证道位,那么他受生的时候,一般是到色界或无色界。这个四果阿罗汉在前面已经讲了,在这里不再重复了。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身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经七日已,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

在这里“中品下生”主要是讲了,“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是说世间的善人。世间的善人也有可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正是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的体现,也正是西方净土能够带业往生的体现。世间的一个善人,能够行世间仁慈。孝养父母在前面已经讲过了,但是他临命终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后边有一个条件,就是“要遇到善知识”。临命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这也是过去世的善因、善缘的一种体现。这个善知识啊,就是“说法论议,皆合经义,具足此行,名善知识”。无论这个人怎样给你举例子。怎样给你打比方,说的是佛经的含义,说的是佛理,佛法的原意,这一种人呢,就称为一种“善知识”。单纯说这个“善知识”,这个“知识”从字面上讲,“是闻名为知,见形为识”,这个比较容易理解。作为一个世间善人来讲,也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啊,它是要临命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的开示。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到了下品了。“或有众生,做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到了下品了,有很多众生啊,有的众生啊造了众多的恶业,他后边有句话叫:“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就是在这里还要排除“诽谤正法”这种情况,如果你“诽谤了正法”,这个下品上生也是不可能的,就是这个含义。这个在前面咱们讲的比较详细了。

在这里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个“惭愧”。“方等嘛,就是一切大乘经典的总称”,前面已经讲了。这个“惭愧是自省所造之罪恶而感到羞耻之心为惭,以自己所造之罪面对他人时,引以为耻之心为愧,就是惭愧的解释”。就是要有羞耻心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过:知错了。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知道自己错了,那么生起一种惭愧心,生起一种羞愧心。很难面对自己的良心,很难面对一切众生,那么就有了改正错误的动力了,生起惭愧心嘛,羞愧心嘛。

“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临命终的时候啊,还是要遇到善知识。遇到善知识这也是个前提条件,如果临命终的时候遇不到善知识,这个做恶的众生,可能他就往生不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是说为临命终的这个人啊,或者读诵,或者讲解大乘经法的十二部经的首题名字,就是单纯说十二部经的经名,题目,是这个含义,这是狭义的说。“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因为他能够听闻经书名字的缘故,就能除却千劫的极重罪业,这是经书上的话。所以说在这儿还要提醒大家:“经名、题目也不能改!佛经一字也不能动,我们不能去改佛经”。

“十二部经”啊在以前咱已经提到过,在这儿简单的说一下。一切经论的总称为十二种:“第一是长行”,是以散文的形式说的法相,不限定字句。“第二是重颂。第三是孤起 。第四是因缘。第五是本事。第六是本生。第七是未曾有。第八是比喻。第九是论议。第十是自说。第十一是方广。第十二是记莂”。这个呢在前面咱们已经讲过了。

接下来,“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遇到这个善知识啊,它叫智者嘛。他叫临命终的这个人啊,“叉手合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因为称佛名故,除去了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大家知道,念这声佛号啊,能消很重很重的恶业。“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这里还是提到,“化佛,化观音,化势至”。

当然,说这个“化佛”啊,根据《无量寿经》上讲,他们的相貌庄严,跟真的佛陀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的相貌是完全一样的。《无量寿经》也是这样,到了中辈,《无量寿经》那个中辈,就是一种“化佛”来迎接。到了下辈的话,那就是“梦见彼佛”,做梦梦见。这说明呢,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这个也非常重要,虽然你是个恶人,因为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声佛号的缘故啊,消了很多很多的罪业,所以我来迎汝。诸佛菩萨一现前啊,就有一段对话,就是这个意思,他们就安慰这个行人。 “称佛名故,诸罪消灭”,就是佛号的消业的功德,这是佛号的功德的一种。你看,“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我来迎汝,正是弥陀的接引愿,阿弥陀佛接引嘛,在临命终的时候,这个人也是念佛。“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在这里说明一下,即使是下品往生的话,也是有“相应的瑞相的”。

所以在这儿提醒大家,一般的修行者,特别是在家的一般的修行者,通过别人给他助念,临命终的时候,可能是有相应的瑞相出现,有瑞相是说明他有可能往生,但是不要轻易地去夸大,不要轻易地说谁谁“上品上生”了。

在这里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师父多次说过,讲法的时候不方便举很多例子,但是呢,有些方面,还是要引起大家的警觉,当师父举例子的时候,目的不是针对哪一个人,说哪一个人的过失,主要是让大家明白哪一种事相,哪一种道理,我们应该怎么去认知?我们应该怎么去分辨?应该怎么去做?修行人嘛,重要的是改正自己。

曾经有一个居士,修法比较精进,他母亲在这个居士的引导下也信了佛了,也有几年的修持功夫了。突然间有一年,他母亲病了,病了以后,这个居士就给好多信众下通知了,说:“我母亲自知时至了,大家来给她助念”,大家就发了菩提心了,助念嘛,来送她一程嘛。念念念,念着念着,他母亲又好了,没走。这个自知时至也不知道是谁知的,自知时至搞错了,可能是啊。为什么还要提这一段呢?因为还有下一段,又过了接近一年的时间,他母亲又病了,又要走。又要走嘛,这一次他就不说自知时至了,他不说了,然后叫来很多人 ,很多的信众,帮助他母亲助念,这一次他母亲真走了,走后身体啊也稍微软了些,但是某些部位啊还是比较硬,比方说这个胳膊。根据当时在场的很多信众描述,给她穿棉衣的时候,她的胳膊已经发硬了,有两个信众,就用热毛巾啊给她热敷了一下胳膊,然后就给她穿衣服,穿衣服的时候啊,用力大了点, “嘎吱”一声才穿上。过后呢,这个信众就大肆宣传,说他母亲“上品上生”了。

后来很多信众就探讨这个问题,师父就侧面的给他捎了一句话,就说:“以后不要说你母亲上品上生了,如果说上品上生就是那种样的话,那么中品和下品又应该是什么情况呢”?所以说,我们在家信众啊,给一些老修行助念,或者哪一个在家信众走了以后,相应的瑞相出现,说明啊他可能是往生了,但是不要轻易的去夸大其词说一些东西,不要轻易到处去标榜什么东西,故意的说是“上品上生”。如果你母亲这种情况是上品上生?那么到了中品又应该是什么情况呢?这种说法,可能会引起很多信佛的人产生邪见,易让别人失去信心,退失道心。

接下来,“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华乃敷”。所以说,随着品位的不断的降低啊,这个莲华开的时间也相应的延长了。“七七日莲华乃敷。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这个“为说甚深十二部经”啊,就是为往生的这个人说的。华开以后这个人见的是谁呢?见的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在这儿没说他见到的是阿弥陀佛,这就是品位的不同,那么他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见了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还是说的佛经,还是讲的佛法。这里说的甚深十二部经,决不是指的一部。那么到底讲什么经呢?他应该是什么根基的人?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发大慈悲心,就为他讲哪一种佛法。那就是说,这里不单纯的说哪一部经?对机施教嘛。

“闻已信解”:他听闻以后,马上接受了,信了,然后相对理解了,“发无上道心”。发无上道心实际上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发愿,发菩提心啊,“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经过多长时间?经过“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就等于说啊,“经过十小劫以后,他才证入初地菩萨果位,这是下品上生者”。

信、解、行、证,是修行佛道所必经的四种过程。首先须信乐佛法,其次了解佛法,进而身体力行,最后证悟其果,这就是一个规律,信、解、行、证。

《法华经》序品说:“种种信解,种种相貌”。为什么呢?不同根基的人对佛法理解程度不一样。“所谓信,就是破邪见。解就破无明”。如果你信了正法,那么邪门歪道动摇不了你,就树立了正见了。因为佛经就是讲真实之法理的。

接下来,“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你看前面是造恶业,在这一品当中呢,就是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毁犯了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到了下品中生这里提出来了,这一类的众生就是犯戒了,犯戒就有恶行啊。“如此愚人”,后边有个列举:“偷僧祗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这是一个列举。“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毁犯五戒,毁犯八戒,毁犯具足戒”。这个戒相在前边列举过了,在这儿不再讲了。“如此愚人,偷僧祗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这儿就是把这个“僧祗物”和“现前僧物”给大家做一个解释:“属于僧尼团体的一切的物资。比方说,房屋啊,土地啊等等共有的财产,这就是僧祗物”,现前之僧不得私自处置。现前之僧不得私自处置的含义啊,比方说,一个寺院的房屋、宅舍,寺院的固定资产。你那个寺院的当家师啊,或者是知客师啊,或者是僧值师啊等等等等,无论你住了多长时间,这些东西你都不能据为己有,你也不能用以送人,更不能买卖,也不能损毁啊。“侵损十方常住物,千佛出世不通忏悔啊”,这是《大悲经》上的一句话。比方说寺院里的收入,如果你把任何一部分财产,当作自己的东西,你私用了,“千佛出世,不通忏悔”。寺院的财产绝对不能损毁,你就是失误了都不行,失误了你都是有因果的。该是干什么的钱你就用与干什么。

当信众来供养的时候,来布施的时候,首先要问明白,搞清楚,你这笔钱是干什么的?你要印经书,好,就打在印经书的专款里,等着印经书的因缘成熟了,一块去印经。是这样的。因果是不能错乱的,更不能有意的据为己有啊。

“现前僧物”啊,是指现前僧人所特用的物品,或者是指丧亡的比丘的遗物。出家的僧人往生了,留下的三衣钵具啊,自己的私有物品啊,是僧团研究以后,作羯摩以后,共同去给他处置,是这个意思,它也属于现前僧物的一种。

接下来一个词叫“不净说法”。不净说法又叫“邪命说法’,或者是“说邪法”,或者心存邪念而说的所谓的正法,都叫“不净说法”。

《佛藏经》说:“不净说法有五种过失。第一是自言尽知佛法”。自己说什麽都知道了。“第二呢说佛经的时候啊,出诸经中相违的过失”。在第二条当中这个是什么意思呢?比方说在讲《弥陀经》的时候,《弥陀经》讲了个“有”啊,他就开始举例子了。你像《金刚经》讲了个“空”,与这个《弥陀经》是相违背的,是相矛盾的,就是这个含义。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净说法,严重的话就是“诽谤正法”。“三者,于诸法中,心疑不信”。于佛说的法啊,他自己本身心存疑忌,就不相信。“四者,自以所知非他经法”。以他自己的那种所谓的知见,来指责或者是诽谤其它经法,就是刚才举的那个例子。在讲这部经的过程当中,来指责诽谤另外的经书经法,这严重了就是诽谤正法,这是不净说法的一种表现。“第五者,以利养故,为人说法”。名闻利养嘛,或者是想出名,或者想图利,或者是想拉关系,拉人头啊。现在不是搞传销嘛,传销什么?就是拉人头啊。我这里多少多少人,然后他那里……哼,有这种现象,也有这种人。这个“哼”是什么呢?哼就是……啊,省略号。“以利养故,为人说法”。我这里人多,他那里人少。我这里打佛七多少多少人,啊!哪里哪里……哼!愚痴,这就叫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刚才已经讲了,惭愧就是羞愧心,害羞的心,不知羞耻。“如此罪人”,这种人是罪人,佛教当中的一种悲哀。

“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这就是佛陀的定义。“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具至”。在临命终的时候,往往业障现前,临死的人那种情况呢那是非常的痛苦,有的是胡说八道,神智不清啊,这就是业障现前的那种表象。你像罪过很重的人,像刚才举的这一种,“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具至”。为什么这种人还能够在下品中出现?还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以前咱们也简单一提了,在这呢还是一句话:“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也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还是遇到有人给他讲法,还是遇到有人帮他助念,还是遇到有人在他跟前,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也赞彼佛光明神力啊,也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后面,“此人闻已”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样啊。这里先解释几个名词,第一个是“十力”,这个“十力是诸佛如来通过修行而证得的十种力用,十种妙用,也叫十种神力,泛指佛的一切功德”。如果把它夸大了呢,就是指佛的一切的功德。

接下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个“戒”讲过了。“定”:定是什么呢?“使心专于一境而不散乱为定”。一般说那个“三摩地”啊就是一种定,三摩地,进入什么什么三昧,就是这个定。

“慧”啊,“是分别事理,决断疑念的作用”,是佛教的重要内容,他这个慧与智啊是有差别的:“达于有为之事相为智,达于无为之空理为慧,又叫‘般若’”。

“解脱”:“解惑业的系缚,脱三界的苦果,称为解脱”。那么“解脱知见”呢,“是诸佛如来法身的一份,也叫解脱知见身”,这是佛啊证得的一种功德。临命终的时候,这个恶人啊遇到了善知识,为他讲说,赞叹阿弥陀佛的十力威德,并且赞叹彼佛光明神力,赞叹讲说的戒、定、慧、解脱和解脱知见。“此人闻已,就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这个人光听闻了这种经法,就除却了八十亿劫的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这是听闻经法的功德所至。读诵经典,听闻经法,是有无量无边的功德的,在这就体现出来了。“花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还是诸佛菩萨来迎接,是化佛化菩萨。“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于六劫,莲华乃敷”。经于六劫,这个劫就是大劫了,因为到小劫的时候啊,每句每句都是经半小劫,一小劫,三小劫,在这里经于六劫呢,就是六大劫,莲华乃敷。经六劫啊,莲华才开。“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梵音声,安稳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还是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还是给他讲诵大乘的甚深经典。

“梵音声”给大家解释一下,“梵音”啊是指佛菩萨的清静之音。“梵”就是清静的意思,佛的声音有五种清静相,在这里大家知道就行了。“第一是正直清静相,和雅清静相、清澈清静相、清满清静相。周遍远闻,为佛的三十二相之一”,清静相嘛,梵音相嘛。

“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经过了六大劫,莲华开了,遇到观世音菩萨,遇到大势至菩萨,为他说甚深法宝,然后闻此法以后啊,就发无上的道心。无上道心,还是成佛之心,还是菩提之心,这一类就是下品的中生。

接下来,“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这个下品下生者,或者是有的众生啊,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他应该堕落到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啊,因为他作了很多不善业嘛,甚至做了“五逆重罪”嘛,甚至做了十恶不善嘛,“五逆”在前面已经讲了。前面讲五逆重罪不可能往生,这里呢,下品下生当中啊,还讲到有的人做了五逆重罪了,他下品下生了,为什么?这正是诸佛菩萨不舍离一个众生的大慈悲心的体现,这正是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的体现,这正是西方极乐世界能够带业往生的最好的说明。但是呢后面,还是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也就是教他念佛,帮他念佛等等等等。作为我们修行的人来讲,不能等到临命终的时候啊,让别人来帮我们。我们要抓紧时间,抓住当下,精进的去修持,要提高自己念佛的功夫。在临命终的时候,即使没有别人给你助念,没有别人给你讲法,你也能保证往生,这才是我们修行的一种原则。如果你听了这段经法以后,抱着侥幸的心理:我等到临命终的时候让善知识助念吧!我劝大家不要存在侥幸心理。

接下来这一段,帮助大家理解咱们以前提到的,四种念佛方法当中的“忆持不忘”和“持名念佛”,就是念佛啊有好几种嘛。一种是用口头执持名号,还有一种是忆持,心念的念佛方法。在接下来这段经文当中,也正是最好的说明,在这里给大家等于补充前面的解释了。“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下边这段经文很重要:“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这段经文啊实际上就是说,“念佛不单纯是执持名号”,这个善知识就教令“念”佛了。“教令念佛,彼人苦逼”,因为他做了很多恶业,临命终的时候,恶业现前了嘛,非常的痛苦了嘛。“不遑念佛”,痛苦的他没有闲暇,顾不得念佛了。那么“善友告言”,这个善知识在他身边就告诉他了,“如果你不能念彼佛者”,这个不能念彼佛者,就是刚才说的那种“忆念,观想”的含义。如果你不能观想彼佛啊,应称无量寿佛,应该变成持名啊。“应称念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啊。出声念,就是持名念。“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这是念阿弥陀佛的功德,在这里有一种体相,能够消业嘛,消多大的业是这个意思。这段经文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临命终的时候呢,这个做了很多恶业的人啊,让他观想,他观想不成了,因为他非常痛苦了嘛,顾不得观想了,那么这个善知识就告诉他了,如果你不能忆念,,不能观想的话,那你就口称佛名吧。用口称佛名,令声不绝,至诚一心,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这一段经文啊就给我们解释了,真正的所谓的念佛,有好多的含义。“忆念,心观想”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念佛的方法,也是非常灵验的一种念佛的方法,也是古代很多高僧大德所采用的一种念佛方法,也是经书上本身有的一种念佛的方法。真正到了你“忆持、观想”不行的时候,持名念佛那也是比较方便的,那也是可以的。这段经文呢,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前一部分,咱们讲的念佛的方法的内容。

“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临命终时啊,这个人啊也看到金色的莲花就像太阳一样,在人的面前停着,就是这个含义,“住其人前”。这也是一种瑞相。如果往生,肯定有相应的瑞相,上一品的时候,咱们已经说了,哪怕是下品也有相应的瑞相。不要出一点点瑞相,马上就开始故意的夸大其词的说“上品上生”了。

“于莲花中,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还是大乘经典。“除灭罪法”,在莲花当中啊,呆十二大劫,莲花才开。莲花开了以后呢,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他说“诸法实相”,为他说“除灭罪的方法”。因为他的罪过很重啊。“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当他听闻了这种大乘的佛法以后,心生欢喜,信受了,马上就发菩提之心了,就是说那个无上道心,是刚刚发心啊。这个在以前咱们已经讲过了。“十二大劫”也已经讲过了。“十二大劫”莲花开,开了以后,见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他讲法,还没见阿弥陀佛,“是名下品下生者”。这就是“上品上生”和“下品下生”,包括中间的不同的品的差别。

接下来,“诸法实相”,“即是一切事物的真相或者真理”。诸法实相啊有很多不同的解释和名词,不同的翻译。在很多经典当中,比方说《涅盘经》当中,被称为“佛性”。《华严经》当中,被称为“法界”。《胜缦经》当中,称为“如来藏”。《般若经》当中,称为“般若和法性”。《愣伽经》当中,被称为“八识”。实际上都是指的佛性,这就叫“诸法实相”。

到现在呢,我们根据佛教的经典,把“怎样才能保证往生”和“怎样提高往生品位”啊,简单的就给大家解释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在平常的修行过程当中,真正的能按照释迦牟尼佛在经典上告诉我们的去做,那就叫“如理如法”,那么我们临命终的时候,肯定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这一生当中做的好,做的圆满,肯定就能提高往生品位。

最后祝愿大家都能提高往生品位,都能到阿弥陀佛那里去,修行佛法,圆满佛果,回入娑婆世界,救度一切苦难众生。

最后,让我们把生生世世的修行的清静功德,回向给一直以来,护持佛教正法及正法道场的护法龙天跟护法居士们!

阿弥陀佛!

 
 
 
前五篇文章

往生有分第二集(1)

怎样才能保证往生 怎样提高往生品位(2)

怎样才能保证往生 怎样提高往生品位(1)

念佛与悲智兼修

列迪长老着:三十七菩提分手册(2)

 

后五篇文章

净土法门惟佛乃能究尽

大安法师的念佛体验

轮回与净土

往生偶感

念佛也是止观法门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