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念佛二三事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土念佛二三事

文/弦月

有位居士说他每天都念《佛说阿弥陀经》,经中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他问要如何做到一心不乱;念经时会胡思乱想,要如何才能让念头不乱跑;又,要往生西方极乐国土之前,我辈凡夫必须要储备那些资粮才去得成。

其实我们凡夫那颗未经训练过的心,总是无法让它专注在一件事物上,一定会分心,会胡思乱想,或者说一大堆的妄想杂念,不只是念佛或诵经不能专心而已。只因在念佛或诵经时,心情较平静,更容易发现自己生起妄想杂念。所以俗话才说:“心猿意马。”心如猿猴,不得暂住;意如野马,难以驯服。真要做到一心不乱或制心一处,那不是三天两天或三五年就可以办到的。想想看,我们无始以来在六道中轮回,所遭遇到的,所造作的有多少,而“凡走过必留下痕迹”,在我们的识田中成为种子,遇缘即应,想要不让它起心动念根本不可能。

是不是永远做不到?那也不是,如果做不到的话,也不必学佛了。古人就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又说:“檐前滴水,阶石为穿。”说明了只要有正确的方法,加上恒心、毅力、精进不懈去努力学习的话,成功只是早晚的事。

佛经中有一种数息观,就是数自己的呼吸,用来对治妄想杂念最有效,如果只是想得到一心不乱,不是要往生西方的话,可以参阅《瑜伽师地论》第二十七卷〈阿那波那念〉这一章节。

而家师云老禅师的止观法门,则教我们练习静坐时,先去感觉鼻尖的那种触碰的感觉,但不是用眼睛去看,也不是去注意它。因为鼻尖的细末神经最少,最不易执着。只要意念一起来,鼻尖的感觉就消失了,要再把心念拉回来,重新去感受鼻尖的那种感觉。一次一次的练习,娴熟了,真正静下来时,是知道外面的声音,但是不知它的内涵,知道有音乐,但不知是那首歌。进一步,才由止到观,去思考,去探讨问题,开启智能。有心学千佛山的止观法门的话,请就近洽询千佛山全省各道场,陆续都有开班传授。

净土宗念佛,也不是一开始就能一心不乱,先是认真、持续不断的念佛,再从一小片、一小片不乱,进步到一大片、一大片不乱,最后才能做到“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乱。”所谓一小片,就是或者先以一句六字洪名为基础,当中都不要让妄想杂念掺杂其中。慢慢的,进展到二句、三句、四句、十句、几十句,即所谓一小片、一小片。一大片呢,中间的距离就长了些,或半小时、一小时、几小时都能心无旁骛,不生起妄念。

但是念佛念久了,也熟了,就如脑海里有一台念佛机在念佛,虽然一边念佛,也可以一边打妄想,妄想和念佛两者互不侵犯,又可以同时进行。这不是功夫到家,而是心已经对念佛熟能生巧,可以混水摸鱼了。本来是用一个念佛的念头,去除遣其它的杂念,现在已经失效了,必须加重心的工作量,使它无法“忙里偷闲”去打妄想。以前印光法师念佛,就用三、三、四的方法,先在左耳边念三句佛号,再右耳边念三句,中间念四句,如是一直重复而不乱。有个应慈法师很感兴趣,问他这方法是出自何经何典?那位大德所说?说他在经典论典里都找不到出处。印光法师才说脱胎自数息观。这几种方法,都可以试试,看那一种较相应。

还有,家师说念佛要念“南无阿弥陀佛”,不能只念“阿弥陀佛”,因为“南无”两字是皈投、依靠、亲近的意思,才能把你的心愿、祈求完整的表达出来。又“阿”字要念“ㄛ”,很像台语“黑”的音,不能念“ㄚ”,因为念“ㄛ”是无的意思,阿弥陀佛意为无量寿、无量光;念“ㄚ,”就没有“无”的意思了。

又家师认为,学佛起初一些流通的经典,先去涉猎、比较,找出自己喜欢的、条件又符合的,然后才一门深入的去学习。不能人家说好,自己就照着去学,因为每个人的根机、兴趣不同,不能盲目的跟随。他老常举一个例子,譬如说:没胃口,吃不下饭,那我喜欢吃辣椒,我就告诉你,吃辣椒就能胃口大开。可是你说不定不敢吃或不喜欢吃,结果,吃下去受不了,连吃饭都倒尽胃口。这就是经典所说的七菩提分中的“择法觉分”,先去多认识经典,然后进一步去比较、选择,找出自己喜欢的,又条件适合的法门,然后才一门去深入。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叫化子找了间破庙栖身,结果邻近有一位老太婆,每天晚上都来向佛菩萨哭诉:“阿弥陀佛啊,请你赶快带我去西方极乐世界吧,这个世界实在太苦了,我媳妇又泼辣又不孝,儿子又听信媳妇的话,对我百般的忤逆……”那个叫化子被吵得不能安宁,于是心生一计,躲在佛桌后面,趁她又来哭诉时,代阿弥陀佛回答:“好!既然你那么坚定的想往生西方,我今天晚上就决定带你去……”老太婆一听到“往生”两字,心头一凉,那不就是“死”的代名词吗!而且又是今天晚上,她都还未交待后事,也来不及见儿孙最后一面。马上想起儿孙的好,及这个世界的可爱,而产生留恋。于是吓得屁滚尿流的爬了出去:“阿弥陀佛,我不想去西方了,我还不想死!”以后就再也不敢来破庙了。

这故事说明,这个老太婆最后才发现,她的真正兴趣,还是在娑婆苦海里浮沉流转,看不破恩爱情执,所以往生西方“厌苦欣乐”这一关就做不到。现实社会里,也有人念了一辈子的佛,临命终时,不但佛号念不出来,连别人帮他念佛,他都嫌烦。说他业障现前也可以,真正的原因,是对周遭的一切人、事、物,名利恩爱情仇放不下、看不破,所以去不了西方。有的人净土学了几年,后来发现兴趣不合,不想去西方了,改学其它的法门,无形中就已浪费了很多的时间,这都是起初没有做好比较、选择的缘故。

念佛是一辈子的事,不能半途而废,要念到临命终时,西方三圣来接引,才算圆满完成。学佛也一样,也是一辈子的事,甚至是生生世世的事,如同“愚公移山”,今生做不到,来生再来;来生没达成,再下一生,下下一生,否则经典为什么说成佛要经三大阿僧只劫呢!就以修定或一心不乱而言,都没那么简单,有人静坐了一辈子,连“未到地定”都做不到,何况四禅八定、九次第定。《瑜伽师地论》说修定有九住心──内住、等住、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等持(三摩地、正定)。单看这一大串名词,就知道学定不简单。

修行西方净土法门,大略要储备三种资粮:信、愿、行。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九品莲台、有带业往生。这些信心,从深入净土三经或五经中来。《佛说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谓之三经。五经则再加入《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和《楞严经》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愿就是愿生西方,愿出娑婆,厌离娑婆世界之苦,欣慕极乐世界之乐。起信发愿之后,就要起行了。行什么?念佛,及积集善根福德因缘,也就是修三福。现在所谓的念佛,普遍的,都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

念佛时,并不是只在意遍数的多寡。有的人定了功课,念不完,或其它的事耽误了,就开快车赶着念完。遍数是很可观,然而内涵呢!念那么快,能和阿弥陀佛相应吗?只是口念、意念,没用“心”去念,或有心不在焉,那只是数目字的累积吧了。倒不如认真用心的念,念得字字分明、心念恳切,遍数虽不多,反而更有效果。

“三福”是《观无量寿佛经》里,佛陀为韦提希夫人说的,除了提出十六种观法之外,还特别嘱咐,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先修三福,名为“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福是:一者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既称为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如果“因地不真”,难免“果遭纡曲”。可见家师云老禅师说的对,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只是念佛而已。经中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许多净土大德解释为念佛洪名,就已具足善根福德,绝口不提观经三福,似嫌以一概全,有违佛意。这仅是个人见解,提供做参考。

又带业可以往生西方,如果不能,就不必有九品莲台的设置了,全部都是上品上生。家师特别强调,虽然可以带业往生,但是一发起愿生西方的愿之后,之前所造的业可以带走,以后的就不行,必须受报完才能去。想想也有道理,总不能一边忏悔,又一边造业,那忏悔就毫无诚意可言。又以前未学佛,不信因果,无明、无知才造作诸业;现在学佛了,深信因果报应,却又明知故犯,岂不罪加一等。

去了西方,并不是成就道业了,还必须先待在莲苞里,依莲台品位的高下,把业报消化完了,才上品上生,花开见佛,成为极乐世界的众生,再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依教修行。《阿弥陀经》就说:“种种奇妙杂色之鸟……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果一去就成道,还演畅这些干嘛。还没开花见佛,待在莲苞里的众生,也能听到讲经说法的声音,但不能见到阿弥陀佛。只因极乐世界是个法音世界,不但“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而且一边享乐还能一边修行,直到“究竟一生补处”,无有退堕之虞。由于依报、正报的受用都非常殊胜,所以同样是修三十七菩提分法,就少了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

因为阿隬陀佛的大弘誓愿,及极乐国土的殊胜庄严,修行方法又简易,可谓三根普被。不仅释迦世尊极力推荐,历代净土大德也大力提倡,更引证很多净土圣贤往生西方的事迹,上自高僧、下至凡愚,乃至目不识丁的叟妪都有份,大有万修万人去之势,成为末法最风行的法门。但是别人能很轻而易举的去,不表示自己也能如此,因为关系到根机、精进度,所以不能心存侥幸,还是得脚踏实地,念佛虽不困难,也不简单,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

禅与净土有人说可以双修,家师以为不可,因为净土是肯定的有,一定要执着;而禅教我们不要执着,不要在声色当中讨生活,要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假使我下午修禅,早上修净土,早上死了,肯定可以去西方;要是下午修禅的时候死了,阿弥陀佛来接引我,我用智能剑“佛来佛斩”,西方就去不成了,所以禅与净是不能双修的。

又,家师说,除非是修净土法门,念佛想求生西方。否则不管是念佛名、念菩萨名,甚至是拜佛、诵经、拜经、念咒,都不是修行,那只是防禁、依赖、或转移注意力,在我们还没有办法作得了主之前,依赖它,不去造业而已。真正的修行,是“修正身口意的行为”,有缺失把它改正、调整过来,而能做到“不伤害别人,也不伤害自己”,最后到达圆满,没有缺失,也就是“零缺点”,就成道了。修行,如果不从身口意下手,想出离三界六道、了生脱死,正如家师喝斥我们的:“别说门都没有,连窗户也没有,你们会闷死在里面!”

 
 
 
前五篇文章

吃荤腥后,念佛前加念净口业真言可以吗?

吃荤腥后,念佛前加念净口业真言可以吗?

净土十要为净土法门最要之书

净土十要为净土法门最要之书

净土法门说要

 

后五篇文章

净土法门与他宗之圆融无碍

海慧:虚云和尚人间净土思想探微

圣严法师与人间佛教的人间净土

阿弥陀佛灌顶

富贵贫穷 正好念佛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