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禅宗 禅宗典藏 禅宗公案 禅宗思想 佛理禅机护持
 
 

圣严法师思想行谊-《法鼓十年(1989~1998)》(四)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vaScript>function doZoom(size){ document.getElementById('text').style.fontSize=size+'px' }

  第四节 法鼓山的缘起、由来与发展

  二十世纪末正蓬勃活跃在台湾社会并具有极高媒体可见度的佛教团体,大致不外于江灿腾(1997:8)笔下所谓的「台湾佛教四大道场」,即佛光山、慈济、法鼓山和中台山。江氏在其〈台湾佛教四大道场的经营与转型——佛光山、慈济、法鼓山、中台山〉一文中,将此四大道场放在台湾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脉络里,来探讨这四大道场的崛起和教团势力的拓展,也就是从社会史的角度去勾勒出这四大教团的兴起和转型发展(1997:8-47)。

  固然,从社会史的角度不失为探讨一个教团组织兴起与发展的一个有效面向,不过往往很难窥知教团本身之所以能发展的内在因素。若是就所谓的内、外在和主、客观因素的学术分野来说,社会史的角度是探讨一个教团存立发展的外在、客观条件,对教团本身,即所谓内在、主观的面向,则较难兼顾。由于江氏已对法鼓山崛起的社会史有所描述,本文将针对法鼓教团本身做一个比较完整的整理与描述。而主要根据的资料,是法鼓体系所发行的两大刊物《人生杂志》与《法鼓杂志》,以此来简述法鼓山的缘起、由来与发展。也就是说,是采用局内人的观点和语言,亦即人类学家所谓的「土著的观点」(native's point of vicw),来呈现此教团如伺建构他们自己的历史。

  一、前法鼓时期——农寺的立基

  法鼓山是在民国七十八年(1989),由圣严法师正式命名,至今(2000年)尚不过十年余,未满十一年,但是若是要追溯法鼓山的缘起、由来与历史,则不能不从法鼓十年前的另一个十余年谈起。这一段前法鼓时期的历史,主要是立基在农禅寺的禅修弘化,和根植在中华佛学研究所的佛教学术养成,而贯穿不论是前法鼓时期或是法鼓时期历史的,则是圣严法师为佛教教育所发宏愿的生命过程史。前面已经对圣严法师的生平,与其以教育作为实践其人间佛教理念的主要关怀做一描述,接着将叙述前法鼓时期的农禅寺发展概况。

  农禅寺是由中华佛教文化馆的开山东初老和尚初建于民国六十四年(1975),在文化馆于民国七十四年(1985)重建时,便将各项的弘化活动,移到下院农禅寺。早期的农禅寺,只有一栋面积五十坪的二层楼农舍;在农舍之外,是一片竹园和菜圃;而阡陌纵横的水稻田,则更在竹园和菜圃之外;连接水稻田尽头的,则是仰卧的观音山。没有雕梁画栋、没有玉宇高楼,是农禅寺最不同于其他庙宇、道场的最大特色,除了「农禅寺」三个字的大招牌,可以辨识此处是一座佛教的道场外,另外一个最显著的地标,就是写着「入慈悲门」的农禅寺山门,这也是农禅寺里,唯一一座像佛教寺庙建筑的建筑物。

  在购得法鼓山之前的农禅寺,除开设禅训班,设有般若禅坐会、福慧念佛会接引弘化信众外,《人生杂志》和东初出版社的编务,也是在农禅寺里进行,民国七十八年(1989)二月,台北市市政府公布都市计划土地征收重划,农禅寺所在的北投区关渡平原,被规划为低密度的住宅区。由于此一重划开发计划,使得农禅寺面临了拆迁的命运。这也使得圣严法师和农禅寺上下,更感觉到另觅他地的迫切性。

  其实,圣严法师早巳觅地多时,主要是为中华佛学研究所的迁建。中华佛学研究所创立于民国七十四年(1985)八月,是由圣严法师在北投中华佛教文化馆设立,其前身是在民国五十四年(1965)于华冈中华学术院创设的佛学研究所。民国六十四年(1975),圣严法师从日本立正大学获得文学博士返国,并于民国六十七年(1978)受中华学术院佛学研究所创办人张其昀先生敦聘为所长,且出版《华冈佛学学报》,三年后,即民国七十年(1981)八月开始招收第一届研究生。但是由于张其昀先生的逝世,中国文化大学内部人士的变动,造成该所于民国七十三年(1984)停止招生。圣严法师因此在次年创立中华佛学研究所,继续招生。圣严法师以创办人兼任所长,并敦请李志夫教授任副所长。民国七十五年(1986),该所迁至新落成的现址中华佛教文化馆(位于北投光明路)。并于民国七十六年(1987)向教育部提出立案之申请,获教育部核准立案,成为国内第一所正式获准立案的佛教高等教育暨研究机构。同年,《华冈佛学学报》也更名为《中华佛学学报》。

  虽然圣严法师是在民国七十四年(1985)才借地北投中华佛教文化馆成立中华佛学研究所,但是圣严法师的投入佛教教育事业,则是自民国六十六年(1977)十二月东初老人——即圣严法师的剃度师父——舍报往生以后,即继承其师一生念兹在兹于佛教教育、文化与慈善事业的遗愿,「荷担起东老人的如来家业,承先启后地完成中华佛教文化馆财团法人的合法登记,组成慈善会、消灾会,成立东初出版社,复刊人生杂志,扩大冬赈救灾的范围,为文化馆的前途,带进了发展佛教文化和慈善事业的新轨道」,而「佛教教育事业,我们将继续努力」,则是圣严法师在民国六十七年(1978)写〈师恩难报〉时所立下的宏愿(《人生杂志》73)。同年,他受聘为中华学术院佛学研究所所长,除了实际投入佛教教育的事业外,更念念不忘其师遗志,从不间断于觅寻一块适当的建地,希望为佛教教育事业立下百年基石。民国七十八年(1989)法鼓山建地的获得,其实已经是经过「十年努力、十年寻觅」的结果。

  基于农禅寺与中华佛学研究所都有另觅他地扩建的必要与迫切性,圣严法师于民国七十八年(1989)三月二十五日晚上,率领到农禅寺参加念佛会的一千余名僧俗弟子,共同诵持〈大悲咒〉二十一遍,「祈求感应,希望觅到一处具有长久性、安定性和未来性的道场建筑用地」。另外在台北县金山乡三界村山上的观音殿里,也有一位全度法师在三月二十六日的时候,在观世音菩萨像前持〈大悲咒〉,「祈盼菩萨的接引,能够早日找到具有经管规模的丛林寺院能力之理想人选」(圣严法师讲述1995:6-7)。于是经由早年即随圣严法师禅修的林显政居士在三月二十九日早晨得到的一点感应,促成了这一段购地因缘(《人生杂志》73:4)。民国七十八年(1989),因此也就成为法鼓山的开创年。此后的法鼓十年,立基在农禅精神的基础上,更跨越了农禅修行的山门,迈向人间「万行菩萨」的行旅。

  二、法鼓十年(1989~1998)

  在进入法鼓十年的重要历史记述前,将先对法鼓山的命名由来做一交代。前面已经提及,「法鼓山」是由其创始人圣严法师命名而来。圣严法师在民国七十八年(1989)九月二十四日农禅寺的晨间开示时,正式揭橥「法鼓」一词的意义,与「法鼓山」的命名因缘。该开示整理为文后,刊于同年十月的《人生杂志》七十四期,题名为〈法鼓山的理念〉。圣严法师(1989a)如此说道:

  「法鼓」的意思是以佛法的鼓声,唤醒世人,振奋人心,晨钟暮鼓,震聋发聩。

  「法鼓」的出典有多处,《法华经》卷三便有如下的经偈:

  唯愿天人尊,转无上法轮,

  击于大法鼓,而吹大法螺,

  普雨大法雨,度无量众生,

  我等咸归请,当演深远音。

  「法鼓山」的命名因缘有三:(1)一九八二年,我在纽约创设的英文佛书出版社,即以法鼓(Dharma Drum)为名。(2)本年三月,东初出版社开始编集我的著述,成为一套有系统的书,命名为《法鼓集》。(3)今年四月初,觅得本山,以地理形貌而言,左似青龙昂首,右如伏虎低头;左视高岗如古钟悬空,俯瞰本山似大鼓纵卧,故而命名为「法鼓山」。

  以上便是法鼓山一名的由来和其所隐涵的意义。自民国七十八年(1989)法鼓山出现以来,每一年都有一个主题年。以下将根据法鼓杂志社整理提供的法鼓十年编年记事表,略作增补与删修,依年代先后顺序陈述如下。

  1.民国七十八年(1989),是谓「法鼓开创年」。圣严法师与农禅寺的僧俗四众弟子,多年来为了找寻一处可容纳更多人修行,发展佛教教育与人间赡养的现代多功能佛教园区,而到处奔波努力,终于在民国七十八年(1989)四月四日,因著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指引与众人愿力的成就下,与台北县金山乡的全度法师签订了十八甲的土地转让契约,这是法鼓山的开始,也为一处佛门净地开启了令人期待的曙光。为了新的建设能早日完工,中华佛学研究所护法会随即成立,并于六月十一日召开第一次会员大会;同年八月十日,圣严法师召见护法会小组长,详细说明了佛研所的迁建事由、未来建筑的特性,用途,并正式命名为法鼓山,希望建设法鼓山为一个教育、文化、学术、修行的中心。十月,法鼓山中华佛学研究所公开征求所徽,聘请圣严法师、杨英风、黄光男、楚戈、陈柏森先生等九人担任评审。十月七日,中华佛学研究所护法会福田组小组长暨劝募会员晋见圣严法师时,法师提出了「提升人的质量,建设人间净土」来作为法鼓山的理念。同时在十二月创刊了《法鼓杂志》,作为法鼓山理念的宣扬、讯息传达,以及内部沟通、联系的刊物。

  2.民国七十九年(1990),是谓「理念宣扬年」。以多元化的文化活动与社会关怀,向这个世界,坚定地宣扬「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本年度对法鼓山而言,是相当重要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决定了代表法鼓山精神的山徽,圣严法师更完成了作为生活修行指导的〈四众佛子共勉语〉。而为了宣扬法鼓山的理念和精神,圣严法师除了在全省各地展开大型的演讲,同时也马不停蹄地到各地护法据点关怀。除此外,中华佛学研究所在这一年举办了第一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邀请全世界二十多国及国内学者共一百余位参与盛会,这是法鼓山首次举办国际性大型会议,藉此在国际上宣扬了法鼓山的理念。

  3.民国八十年(1991),是「共识凝聚年」。圣严法师确立了法鼓山的八句共识,从理念、精神、方针、方法,达成法鼓山的建设目标。该年,已成立三年的法鼓山,护持会员人数不断增加中,在各地护法菩萨的要求下,这一年内陆续成立了台中、台南、高雄、基隆、桃园、新竹等办事处,开办了一场场的地区联谊会,凝聚了法鼓人热切、真诚的道心。而备受护法菩萨肯定的「法鼓传薪」活动,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举办,希望法鼓山每位菩萨都能以「种子向阳」的精神,将从法鼓山所获得的光和热,传播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除了内部共识的养成,这一年起,法鼓山更积极以回馈社会的心,举办了一连串的对外大型活动,例如「提升社会质量·净化人心」新春系列讲座和新春园游会,不但藉由此次活动接引十数万人接触佛法,也认识了法鼓山。

  4.民国八十一年(1992),是「心灵环保年」。鉴于世界纷扰与灾难不断,人心烦恼积重难消,圣严法师因此提出了「心灵环保」的运动,推动从每个人的心灵净化做起,才能达成净化社会的目标。圣严法师所提出的「心灵环保」,是「惜福培福的因果观、自爱爱人护生的慈悲观、保护自然生态乃自利利人,利益所有众生的智慧与自觉。」由于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对自然生态产生极大的冲击,以及面对社会的一些社会乱象,法鼓山在民国八十一年(1992)邀请大众共同投入「心灵环保·净化人心」的有情行列,共同来推动净化人心、净化社会的运动。为了推动此一观念和运动,在全国各地举办了十五场演讲,以宣扬理念;同时在各地举办多场以「心灵环保·净化人心」为题的园游会,透过生活化、轻松的园游会方式,成功的传达了心灵环保的观念。同时为了推动更多弘法利生的活动,这一年正式成立了「法鼓山文教基金会」,从此法鼓山各项弘化事业的推展迈入崭新纪元。另外,中华佛学研究所主办的「第二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于七月十八至二十一日假台北圆山大饭店召开,此次会议的主题为「传统戒律与现代世界」。李总统登辉先生特颁书面贺电,记有来自十多国之一百多位学者参加,发表的论文共计二十六篇。九月,经董事会决议,由圣严法师为代表人,以专案向教育部申请设立法鼓人文社会学院。

  5.民国八十二年(1993),是「万行菩萨年」。圣严法师在该年提出了「万行菩萨」的观念,勉励应学习菩萨精神,做个自利利他的菩萨行者。其精神理念是法师在民国七十九年(1990)年十二月所撰写的〈菩萨行〉诗偈,即「如何成佛道?菩提心为先。何谓菩提心,利他为第一。为利众生故,不为诸苦难。若众生离苦,自苦即安乐。发心学佛者,即名为菩萨。菩萨最胜行,悲智度众生。」为了弘扬菩萨精神,农禅寺在这一年传授两梯次的在家菩萨戒,内容为适应时空环境之要求,而着重在发起菩萨悲愿的大菩提心。此外,为了建设法鼓山,也为了增长道心与悲愿心,圣严法师在这一年的四月,率领僧俗四众弟子共一百余人,前往大陆朝圣,并在路上时时勉励团员们于行动中落实佛法的修行,实践法鼓山的理念,培植信心与愿力,凝聚向心力。七月,佛研所董事会申请筹设法鼓学院一案,经教育部「新设学校审核会议」审核通过。并于九月成立法鼓人文社会学院筹备处。

  6.民国八十三年(1994),是「礼仪环保年」。圣严法师继心灵环保后,提出了「礼仪环保」的新观念,希望从负责任、尽责任的观念净化,到身、口、意三仪的清净,再推广到社会上各项仪典的简约、净化,以恢复礼仪应有的精神与内涵。为了推广此一观念,圣严法师于七月在农禅寺宣扬了「礼仪环保的理念和做法」,为一连串的活动揭开序幕。接着并与内政部共同举办佛化联合祝寿、佛化联合奠祭、佛化联合婚礼,希望以此为示范而推广到社会上。并且针对每一项主题,分别举行了座谈会,邀请专家学者共同讨论,并实际举行仪式以为示范,同时并编辑制作了手册广为推广,让礼仪环保的理念落实在现实生活之中。

  7.民国八十四年(1995),是「人品提升年」。当台湾经济脚步快速起飞的同时,社会人心却更加的不安。法鼓山继心灵环保、礼仪环保之后,订民国八十四年(1995)为人品提升年,推动「安心、安身、安家、安业」的四安运动,来安定人心、安定社会。希望达到「安心于生活的少欲知足,安身于生活的勤劳简朴,安家于家庭的相爱相助,安业于身口意的清净与精进」的目标。圣严法师首先于三月在台中以「如何安心、如何安身」为人品提升年揭开序幕,并以「如何以禅法来安心、安身,安家,安业」为题,在全省各地巡回演讲。同时在全省各地,举办了十六场的「四安成长营」,邀请法鼓山悦众菩萨分享他们落实四安的心得。同时也于安和分院举办两场「人品提升年·四安活动」系列座谈会,邀请社会贤达人士分享个人的体验。

  8.民国八十五年(1996),是「菩萨成长年」。成长是一条永无止尽的道路,唯有成长自己,才能影响他人。也唯有自利利他的菩萨道精神,指引着我们一起走向成佛的大道。法鼓山经过了前几年在社会关怀上所推动的各项运动后,在这一年,圣严法师提出了「菩萨成长年」,强调唯有自我不断的成长,能够以佛法成长自我,感化自己,才能够感动他人、影响他人。所以,在这一年,法鼓山针对各会团成员,以及不同年龄层的人,举办了一系列成长活动,包括了读书会、成长营、学佛营等。尤其在各地分院、共修处所推广的读书会,更是希望透过阅读,使大众对佛法有更深入的体验。而一向重视修行,强调教育的法鼓山,也针对禅坐会、福田会、助念团、义工团等各会团举办成长营,让每一位法鼓人在这里接受更多元化的成长。十月,创办入主持法鼓山奠基大典及地宫安宝典礼。

  9.民国八十六年(1997),定为「人间净土年」。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不是要把信仰中的十方佛国搬到地球上来,也不是要把佛极乐世界的景象展现在地球上,而是要用佛法的观念净化人心,用佛教徒的生活芳范净化社会,通过心灵的净化、生活的净化,以积沙成塔、水滴穿石的逐步努力,完成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净化。在这一年,圣严法师有一连串以「人间净土」为主题的相关演讲,包括了「法华经与自心净土」系列、「如何建设人间净土」、「人间有净土——跨入崭新的21世纪」系列活动。另外,在七月的第三届国际学术会议中,更以「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为主题,邀请二十多国国际知名学者,从各领域共同提出「如何建设人间」的具体建议和思想。

  10.民国八十七年(1998),则是「祝福感恩年」。这一年,法鼓山迈向十周年。为了感恩十年来十方大众的护持,自元旦起推动了「法鼓大悲愿,持诵千万遍」的活动,以持诵〈大悲咒〉来为亲友以及全人类祈福,并且在生活中,落实逢人便以一句「我为你祝福」来祝福每一个人,祈祷人人平安快乐,时时增福又增慧。而三月在台北国父纪念馆所举行的「我为你祝福——新世纪全民许愿博览会」,在圣严法师和李登辉总统共同启动「大悲咒球」时,更将这项活动带到最高潮。另外更举办了一连串的「平安祈福法会」,带动了国内一股为他人祈福、祝福平安的风气。尤其在九月于林口体育馆所举行的「全民平安祈福大法会」,更是吸引了来自海内外两万余人的共同参与,现场凝聚了无比坚定的愿心。一颗感恩的心,一个祈愿人人平安的心,凝聚着全体法鼓人的同心同愿,这炽热的心,引导着法鼓人走向另一个十年。

 
 
 
前五篇文章

圣严法师思想行谊-《法鼓十年(1989~1998)》(

圣严法师思想行谊-《法鼓十年(1989~1998)》(

圣严法师思想行谊-《法鼓十年(1989~1998)》(

圣严法师思想行谊-《浅论释圣严博士的律学与史学》(十二

圣严法师思想行谊-《浅论释圣严博士的律学与史学》(十一

 

后五篇文章

圣严法师思想行谊-《法鼓十年(1989~1998)》(

《圣严法师思想行谊》-当代台湾旅游文学中的僧侣记游(一

《圣严法师思想行谊》-当代台湾旅游文学中的僧侣记游(二

《圣严法师思想行谊》-当代台湾旅游文学中的僧侣记游(三

《圣严法师思想行谊》-当代台湾旅游文学中的僧侣记游(四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