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核心修行法 |
 vaScript>function doZoom(size){ document.getElementById('text').style.fontSize=size+'px' }
禅修、禅定作为佛教精神训练方法,分成止和观两种。 止的禅修,是指将心专注在一个目标对象(例如佛像或者一个纯色圆盘),或是一种善好感受(例如慈悲)上进行练习,直到心能暂时在几十分钟或几个小时内拴定在一个目标上不移动。这样的集中净化,必然带来清明、宁静、喜悦的禅悦。止的修行目的是暂时获得集中和宁静,并能在自己愿意的时间段内获得暂时消除烦恼。这种止禅分成近分禅定和安止禅定,安止禅定专指色界以上的甚深禅定力,一些止的禅修还可以引发神通。 观的禅修也就是毗波舍那,或者叫出世间定的修行,是指对一切事物自然规律的真理性的洞察力的培养。主要是对于一切事物的无常、苦、无我、空的了解和亲证。这一修行的目的是在对物质和精神现象的静观中得到对世间的超越,对内心烦恼的解脱。 坐静是禅修、禅定的同义语。泛指各种方式的精神训练。禅修、禅定是很严肃的精神训练过程,必定具备艰苦的渐修和瞬间的顿悟两个方面,这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法是相同的。 现代人修禅可养性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念头一个接一个,想法接连不断,对外界事物的注意也是一会儿这个一会儿那个,情绪忽好忽坏等等。总之,我们的大脑和身心似乎从未休息过,永远在工作。特别在高效率、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里,想获得片刻的宁静都是奢望。然而,这种身心状态的后果不是美妙的,而是烦躁、急功近利、寻求刺激,或者是忧郁、压抑、苦闷、自我封闭等等。那么有什么办法能使我们享受生活的快乐、身心的放松、心灵的坦然、情绪的安详呢?通过禅定修持术可以达到目的。 通过修习禅定,一是可以祛病强身、怡情养性、延年益寿,防范和治疗人的许多‘身病’;二是可以克服外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诱惑和内心七情六欲的困扰,精神得以专注、安祥,并因禅定能产生智慧,解除人们内心存在的种种烦恼与颠倒妄想,祛除人的‘心病’。 禅定对养生有着重要作用,可用中医的观点来加以解读。如我国中医圣典《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邪之所凑,真气义虚。’(《素问?评热病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这正说明精神的安定和谐与正气在抵抗疾病及延年益寿方面的重要性,做到精神内守恬淡虚无,从而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体的自我调节、再生能力与免疫能力。 佛教‘禅定’的理念与方法是佛教养生的一大秘诀,人人都可以通过修禅充分调动自己身心的巨大潜能,从而实现祛病强身、怡情养性及延年益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