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禅宗 禅宗典藏 禅宗公案 禅宗思想 佛理禅机护持
 
 

禅悟与工夫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vaScript>function doZoom(size){ document.getElementById('text').style.fontSize=size+'px' }

  在当今社会里有勇气走入门,攀登灵智的顶峰,穷究生命的极致,这确实是了不起的识见与难得的探索精神。只有不断进取、永远向上的人才在远离源头、流浪生死、经历人生迷途的苦难之后,猛然反思,彻底看透,终于在内心深处点燃了一盏禅思的智灯,从理解到领悟 ,认识了回家的路,产生了觉醒与圆成的愿望。这样的发心与趋入,正是禅门的根器,也是禅悟的起点。只要有这一点就足够了;因为它是最初的因地,也是毕竟成就的动力,其中不需要广博的佛学知识与许多基础的法门行持。从这一点进去,会愈走愈深,愈入愈妙,真实的生命必会开花、结果。

  因此,禅悟是契入佛法、开发本性功德的里程碑。一个不以禅悟为目标的行者不算是禅门中人;一个没有禅悟智慧的经验者,不可能理行一致,体用一如。盲人摸象,门外徘徊,既无正眼,更无正路,必然徒自辛劳,难成正果。可见发起明心见性的真正道意是非常难得,值得赞叹,它已经蕴含了菩提心与方便道的所有真意。因为与佛陀出世的本怀与历代祖师意旨已经相应一致地走上了觉道之路,所以超世俗,超宗教,超自我,超法见,一切超过的人是不同寻常的,佛陀的光芒,祖师的妙旨,全然地映现在禅行者的心中,带领他走过寂寞与艰难,迎来禅悟的闪光。

  不断地探索体究是禅的特色,那些勤下苦工夫的人,才有禅悟的喜悦与智慧的流显!

  佛道的路是漫长的,禅关的透脱是艰难的,许多人不明白禅悟乃是心灵最究竟、最彻底的觉醒,不珍惜来之不易的机缘,反而以草率之心、儿戏之情、放逸之态、狂妄之见来行于禅道。一面要开悟成佛,一面又要世俗的名利地位,渗杂些许的义理知见,得些禅外围的消息,自诩妙悟,自我表现,始终与禅悟背道而驰。

  一个人要抛弃我见法见是不容易的,二见不除,相待不消,虽然发心于此道,立志不移,也难以有个入门之处。因此,在开悟之前必有引入的过程:第一步应先研明禅理,如以《圆觉经》、《楞严经》、《金刚经》等为理行境的根本,再印以《坛经》,参以诸祖师语录,必有全然圆解的收获。第二步是参学明眼宗师,依止学修,咨决必要,点开心结,指示性本。第三步善用禅法,疑参交资,行持无滞,转一切禅法、师法而为己用。第四步是初初打开 ,实知自心,领悟不昧,保护不失,深入体验,安住不动。第五步是三昧常然,妙用无尽,无为而无不为,以丰富的经验,引领有缘,契入禅行,方便应机,圆活无碍。

  未悟之前全是无明的作用,若知无明本空,不再妄认身心世界,即能产生正道的信心,继而信师、信法、努力下工夫修持,或疑而参,修而证,脱而空,定而明,及至智慧的顶点时,放心一跃,便是回归的好时节。

  禅悟的关键在于参究。

  自觉的参究是内心世界巨大变革的前提,也是由凡转圣、由识转智的必然过程。现代人可以由广义的参究而入于现前的一念,如对于人生与宇宙,社会与个人,信仰与解脱,烦恼与菩提,存在与意识等方面,一一参破,当一切疑难解开之后,再深入参究心的念处,即动即观,直至观至于无,于无念之中,一心深入,观破此“无”,即得正悟现前。

  在自觉的参究中,无论是依师而学,依法而参,依心而观,依智而照,一一都不能离开真实的工夫。工夫即时空不二的当下体现,使现前一念有了作工的能量,有了一贯不异的方向,有了明确不昧的了达,这样才能以正念不断地体入实相。所以,一旦行人离开了工夫,必然会飘逸不定,随缘放荡了。

  拆除旧房要用工夫,建造新房也要用工夫。不破是决然不能立的。卸下船里的货物是工夫,再装入其他货也是工夫,不放下的人也决然无法真正举起。

  禅的工夫象远驶的航船,不能超载,许多对经书、宗派、法门的执著,正象超载的行驶,它要成为无人无法的空船、以智慧与经验引领向前,才能安全地到达彼岸。

  工夫有归于性地、寂灭一切法的,也有起用而圆应一切事的,如于自心不昧,平等无住,寂照不二,万有不滞,则必是中道不二的圆明。因此,唯有依体而观的人,即不立真,也不除妄,闲闲荡荡,妙用恒沙。

  但我们常在行禅人的表现上,看到不少人落在世俗知见里,外道行法中,执着偏见及有为欲望而不自如,象这样见地不纯真、不确切的人,就是修行到白头,坐烂屁股,依旧还是在妄想里做活计,毫无禅悟的消息。只有转三业为灵觉之用,化一切法为自性之量,处处回头,时时返照,虽一念万年认真做工夫,却离工夫的知见、我修我悟的分别,超越成佛作祖的心碍,一切归于平常而又念念即真,即此方能体悟禅的真义,真正证入本性的大光明秘藏!

  虽然已参学于明师,得行于妙法,如果把烦恼当做实有,妄想当做敌人,不善于参悟性空之道,不悉心体究法旨,尽管身在师门却难会师意。不明法用,不了心妙,因此悟入心法而依旧颠倒,反而易生贡高我慢、名利是非。

  师父不是标帜,禅法并非门面。见师应见师心,用法应知法旨。解悟又是指归,明悟正是工夫,唯有绵密深入,直至证悟现前,方脱工夫的痕迹。全体法界,一心绝照,一切现成,心光常明!

  悟入之前要死做工夫,死透了才能活过来。决不能有一丝活络,如果心眼太活,见异思迁,则偷心不死,很难放下一切,故要阻断一切妄想攀缘,立志做一个无事人,只有深入其中,方能愈见力量,一旦妄心消尽,脱开本来。虽自知体性,还须明师印证,方有护养长大之功、启用之法。

  悟前做工夫,虽有身心痛苦,道上辛劳,境风动荡,却不能加以压抑,唯一心用功,决无它想。虽有是非曲直、善恶事相,内外变化,却无心旁顾,一任放下,绝不去分别取着。

  既悟之后,性体空明,无碍自现,无为而用,当机而断,即境而发,处处合拍,确然不移,法尔天真,顶天立地,巍然不动,其广大的愿行,随缘而自在。

  没有开悟前要做工夫,既悟之后仍然还要做工夫,一实一虚,自有不可同日而语的意境在。因此学人扪心自问,自知行在何地而做相应的工夫也!

 
 
 
前五篇文章

我在哪里--梦参老和尚开示

从忘我到无我

浅谈佛教的人际关系学(二)

浅谈佛教的人际关系学(一)

有佛与无佛

 

后五篇文章

佛法温暖了我的家

生死--南怀瑾先生稀有开示之一

中阴--南怀瑾先生稀有开示之二

心能转物,即同如来--南怀瑾先生稀有开示之三

智慧的种类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