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文化之卫性 |
 
素食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这是毋庸置疑的。道家讲究天地万物之间互荣互毁、互牵互制的“自然之道”,崇尚“人杀动物,动物若不杀人,人也必会自杀”的理论;而佛家在这一点上,讲的是“因果"报应,因人为满足"食欲"而杀生,这就像种下了一颗可以毒杀自命的果子。他们把动物看作如人一样的生命,它们亦像人一样"记"恶如仇,等到忍无可忍,有的会性起伤人,有的则会“笑里藏刀”,悄悄地利用本能让人慢慢中毒。 佛道两家,教人不杀生,直接看来,是由于杀生会招致灾祸。这一点,人并不能亲眼所见,因此,以眼见为实作为信条的一些人,曾给“素食”披上“迷信”的色彩。 如今看来,“因果报应”的某些观点已经得到了科学的验证。然而,崇尚素食的宣传,最能起到根本作用的,还是它可以卫护人的本性。语曰:“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大部分善良的本性,都是后来随着欲望的增加而消失的,而人最基本的欲望就是食欲。食欲是最容易满足的,又是最不容易满足的,满足的程度大多由人的性情觉悟而定,人往往由此招致种种祸患。因为,食物是生存的最低保障,为了生存,人可以变得凶残。苏格拉底说:“如果你要吃肉,那你就得需要更大更大的土地来种植物,一方面给这些待宰的牛羊吃,一方面你自己也得吃蔬莱,于是你就会开始觊 觎邻人的土地,想把它抢过来,于是你就得发动战争……”。不用说,人间最残酷的事,莫过于战争,因为这是人与人之间—— 同类之间的自相残杀。苏格拉底远见卓识,一句话把食物与战争这样看似毫无关联的“因果"关系,概括到赫然醒目的程度,使我们很容易看到:当人因食欲的满足而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是可以失去人性的。 那么,我们就可以理解素食者“卫护"人之善良本性不致蜕变的初衷了。 从现实的角度讲,当今社会的人们,由于生存的竞争、物质欲望的极度刻求,使人性的变化更加突出地显现出来。很多人拼命工作,很多人为一己之利不择手段,很多人贪赃枉法,说简单些,无非就是“想混 □饭吃",甚而会说"混□像样的饭吃”,大体如此。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混上一□安稳饭、甚至混上“好"饭吃呢?——在物质的引诱下,在失望居多的现实生活中,人的品性产生了很多弱点。这些弱点,有的可以致病,比如说抑郁;有的则可以致死,比如现在多发的猝死现象,往往因心血管病突发所致。著名心理专家絲绶说:“心血管病看似生理性躯体疾病,但它的导索,却是人的脆弱的或者说不良 品性!”听了这话,尚在浮躁生活中的人应该更加深入思考了。另外,崇尚素食,用现代的表述方法来说是对生命的敬畏。当今,人们对自然界的改造和破坏已经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这使生生不息的自然生物生长之道发生了断裂。毁灭了植物,人会遭受干旱、风沙……而像人一样有生命、有思维的动物,对人的报复就更加直接一些,不过因它们会思考而比植物报复的手段更隐秘了些,使人不易发觉而已。美国有两位科研人员在人们日常食用的动物肉类中找到了一种叫做“蓖毒”的毒素,这种毒素是怎么来的呢?是在动物被宰杀时, 在极度恐慌、痛苦状态下释放出来的。动物死亡后,其排泄解毒功能都停止了,这种毒泰存留在动物的血液和肌肉中,人们就是这样不知不觉地中了动物的"圈套”,就像有些 动物在被捕捉时会释放"毒雾"或 "毒液” 一样。尽管被杀的动物不可 能有那么丰富的思考,但是我还是相信他们本能的特点。除此之外,动物尸体中还有一种叫做"尸毒”的毒 素,是在动物腐败过程中引发出来的,距死时间越久,毒性越强。 如此说来,就像人若把爱心和食物送给凶猛的动物,可以改变它们凶残的本性一样,如果人敬畏世上的一切生灵,同样也可以得到其他生灵的敬重,而使人的本性得以保持,从而使生命得以生生不息。托尔斯泰说:"符合特定规则的、有益的行为,对一个人美好的生活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一个人对美好生活和向往是认真旳话,拴个向往会产生一系列结果。在这个系列中,首要的是美德,首先必须达到的是自制自我约束。一个人要学会自制就要遵循系列原则,第一件事就是食物控制。如果他寻求一个美好的生活,他是认真的、严肃的,那么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戒绝他所习惯的肉食。因为,认为人类的同情心——这种肉食激发起来的同情心一是无关紧要的,这种说法明明白白是不道德的,与这种说法相应的行为——屠杀,是与人类的道德品性相违背的。” 著名旳作家和伟人总是把事物看得更加深刻而透彻,而作为凡人,所能从中受益的,正是这其间透出的对我们性格品质的修养——这正是健康长寿的决定性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