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为何强调“秋冬养阴”? |
 
引言:中医养生,讲究因时而异,不同季节时令采用不同的养生手段,所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指出,古人以此方法为养生之宗旨,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现代人也应该借鉴此方法养生保健,祛病延年。 专家说,春时阳生,夏时阳盛。春时阳始生,然春季风寒之邪尚为患,故春时应注意御寒保暖,民间谚语谓春季不宜过早减衣,亦即此理,以养人体之阳。夏时阳极盛,然暑热邪盛亦伤人体之阳。夏夜人们喜纳凉,易受寒湿之邪,寒湿伤阳。尤其是人们喜冷饮,太过则易伤阳。故夏时既要善处阴凉以避大热,又要避免过食冷饮以防伤阳;夏夜纳凉,当避湿露。 秋时阴收,冬时阴藏。秋冬之时燥邪为患,易伤阴,故秋冬之时宜服用滋阴之品或搽用滋润护肤之品以防燥邪,保持居室空气之湿润亦有助于避免燥邪。秋时渐寒,冬时寒盛,人们喜食辛辣好饮酒以御寒。辛辣之品易生内热,酒易生湿热,饮食太过则伤阴。因此,秋冬既要避免燥邪,又要避免过食辛辣和过量饮酒,以防伤阴。 专家指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意义在于利用自然界四时阴阳来调整、充实人体之阴阳,使之恢复阴阳的动态平衡。一般来说,人体的阳气不足,可借助春夏的阳热之气来温养;阴精不足,可利用秋冬收藏之气以涵养。阳虚者,可于春夏季节,借助自然界阳气生发之势,再给予适当的养阳之品,从而起到更强的补阳作用,春夏养阳即所谓“冬病夏治”。同理,秋冬养阴,亦是此理,即所谓“夏病冬治”。这也正好合“冬吃萝卜,夏吃姜”的农谚。 随着秋冬阴气的递增,中医建议从以下方面养阴。首先,饮食上以滋阴润燥的食物及水果为主。诸如食用秋梨膏滋阴润肺,鸭子肉粥养阴生津等;其次,户外活动应适时调整,以免活动量大,伤津耗气,损伤阴液;再者,阴虚体质的人,也可用一些滋阴之药,麦冬、玄参、生地,太子参之类。也可用一些成药,如六味地黄丸、当归补血丸、大补阴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