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素食 素食资讯 健康蔬菜 水果大全 坚果大全 五谷杂粮 茶类大全 素食人生 疾病食疗 药膳大全 养生知识护持
 
 

春季养生的几大禁忌 切勿盲目养生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专家支招:预防上火喝点菊花茶

  春主生发,燥是一大特点,很多人会出现口干舌燥、大便干结等“上火”症状。中医将“上火”分为实火、虚火,要根据“火种”来灭火。比如牛黄解毒丸对降实火,也就是伴有大便干结的症状有用,但对因脾胃虚引起的上火作用不大。

  预防上火应做到每日多吃果蔬、多喝水、规律排便等,还可喝点菊花茶、金银花茶。

  二忌:门窗紧闭。

  春天气温上升,湿度提高,各种细菌、病毒等开始大量繁殖。如果长时间门窗紧闭,或空气流通不好,很容易导致感冒流行、传染性疾病高发。

  专家支招:春节注意开窗通风

  春季通风比任何季节都重要。家里还是办公室都要保证每天开窗通风两次,每次至少10分钟,最好能形成空气对流,最佳的通风时间是在日出后和日落前。

  <br>

  <br>

  三忌:&ldquo;春捂&rdquo;不当。

  很多人都知道春捂秋冻,但做起来却出现两个极端:年轻人靠着火力壮不捂,早早就穿起了单衣和单鞋;老人、小孩却容易捂过头,捂出了汗还&ldquo;顽固&rdquo;地不脱衣服。

  专家支招:春捂秋冻要适宜

  &ldquo;春捂&rdquo;有三大要点:

  第一,别急着&ldquo;换季&rdquo;。冬季衣物先别急着收起来,等气温稳定了再换季;

  第二,随时增减衣物。春天气候变化异常,早晚温差变动大。可以带件衣服备用,晚上睡觉时搭条小毛毯,避免寒气损伤阳气;

  第三,别捂出汗。捂过头了也会导致感冒、抵抗力下降。

  四忌:一套护肤品用到底。

  春天的外部环境和皮肤状况与冬季有很大差异。春季粉尘飞扬,皮脂腺分泌旺盛,紫外线含量较高,如果沿用一套护肤品,容易出现过敏反应,护肤效果也打折扣。

  专家支招:春季应注重补水防晒

  <br>

  五忌:一犯&ldquo;春困&rdquo;就睡。

  在春日暖洋洋的阳光照射下,人体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容易导致大脑缺氧,进而招惹到&ldquo;瞌睡虫&rdquo;。但一困就睡,却对健康很不利。睡得时间太长会进一步减少脑部血流量,抑制大脑皮层的兴奋度,可能越睡越不醒,反而更疲惫。

  专家支招:解决春困不能想睡就睡

  解决春困要抓住两个黄金时间点:一是起床后;二是午饭后。《黄帝内经》提到:&ldquo;夜卧早起&rdquo;。就是说春季可以稍晚点睡(晚11点),但要早起(早6点半),以顺应人体阳气的生发。

  起床后不妨伸个懒腰,做做干洗脸,按摩太阳穴和涌泉穴。散步则可以放在午饭过后,在阳光下走30分钟左右,然后再睡个不超过30分钟的午觉。

  六忌:宅在家里不出门。

  专家支招:春季适当出游

  春主生发,在出游时,最好用鼻子呼吸,一方面能阻挡一部分有害物质&ldquo;病从口入&rdquo;;另一方面鼻黏膜的血管丰富,腔道弯曲,对干燥寒冷的空气有加温、加湿的作用。雾天污染物较多,最好别出去锻炼。

  <br>

  七忌:吃得太酸、辣。

  &ldquo;春夏补阳&rdquo;是《黄帝内经》等医学经典推崇的养生准则,在五脏和五味的关系中,酸味有收敛作用,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吃得太酸、太辣都会损伤阳气。

  专家支招:春季饮食要减辣

  中医讲春为肝气当令,它有利于调节各大脏腑的功能,但有一个缺点,就是易伤脾。而酸味入肝、甘味入脾,因此春季应少吃酸以防肝气过旺,多吃香辛的食物可疏发肝气而补益脾气。

  韭菜是春季最好的食物,可多吃但不宜过量;而香菜、葱、蒜、莲子、大枣、山药等也很适合春季吃。

  八忌:心情低落、起伏大。

  专家支招:春天要调理情志

  春天除了心情平和之外,还应做到开朗豁达,以使肝木坚实,肝气顺达;当按捺不住要发火时,最好做几个深呼吸,暂时离开争吵现场;春天还可以养养花草,以保持心情愉悦。

  健康提示:春季气温不稳,随时可能发生变化,因此一定要注意保暖,不可直接大幅度换衣。春季是养生的关键时期,注意这些细节对身体进行保养显得尤为重要。

 
 
 
前五篇文章

夏季养生勿入误区

春季养生谨防食物中毒

春季养生适宜温补禁食发物

夏季养生应注意哪些

夏季养心 睡觉不宜俯卧

 

后五篇文章

冬季水果蒸着吃 吃出想不到的药效

夏季养生莫贪冰凉饮品

春季养生吃什么 十大禁忌食物

夏季养生警惕“致命”的禁忌

春季养生常吃什么好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