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冈波巴大师: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 第九章 论发菩提心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冈波巴大师: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 第九章 论发菩提心

 

  菩提心的体性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志取圆满菩提。如《现观庄严论》云:

  “发心为利他,志取大菩提。”

  现在由三方面来讲述菩提心:

  (一)用譬喻来讲说,

  (二)用地界来讲说,

  (三)用性相来讲说。

  圣无著菩萨于《现观庄严论》中,曾用譬喻来解说从凡夫位一直到成佛之间的各种菩提心。颂曰:

  “地金月与火,库海及宝藏,

  金刚山药师,日歌如意宝,

  王库与大道,车乘及喷泉,

  谷响江河云,喻凡二十二,

  (阐说菩提心)。”

  这二十二个比喻是要和这些比喻配合起来解说从最初发心志求菩提,一直到证取法身中间经过之五道(或五个阶段)之历程。

  发菩提心之譬喻

  (一)志求菩提的欲望像是大地一样,因为它能够为一切白法作根基。

  (二)菩提心就像是黄金一样,因为它直至成佛之间,都没有改变。

  (三)具足殊胜的菩提心,就像月亮一样,一切善法都渐次增长。

  这三个比喻是象征资粮菩萨道之前、中、后三个阶段。加行道的譬喻则是:

  (四)如炽火一般,就好象用炽燃的火,可以烧尽三种一切智之障碍。这样用火来比喻菩提心,最适用于加行道(因为道智之火,初次发生,越烧越广,终能烧却一切障碍而得证入真见道位)。

  (五)菩提心具足布施波罗蜜多,所以像是一个大宝库一样,能够使一切众生满足故。

  (六)菩提心具足持戒波罗蜜多,所以象宝矿一样,能够出生一切珍宝,为一切功德之依处。

  (七)菩提心具足忍辱波罗蜜多,像大海一样(能容纳一切),又能使一切不需要的坏东西,下沉海底离诸扰乱。

  (八)菩提心具足精进波罗蜜多,就像金刚钻石一样,最为坚固,难以摧损。

  (九)菩提心具足禅定波罗蜜多,不为一切缘想或妄念所扰乱,就好象山王一样,不可动摇。

  (十)菩提心具足智慧波罗蜜多,就象药物一样,能治疗烦恼和所知二障的疾病。

  (十一)菩提心具足方便波罗蜜多,就象是善知识一样,于一切时不舍弃利益众生的行为。

  (十二)菩提心具足愿波罗蜜多,就象是如意宝珠一样,能成满一切愿求。

  (十三)菩提心具足力波多蜜多,就象是太阳一样,能够成熟一切所调的众生。

  (十四)菩提心具足智波罗蜜多,就象是音乐一样,能够用诗歌的方式,来对众生说法。

  以上十个比喻与欢喜地等十地相配合,包括见道和修道等位之行境。

  (十五)菩提心具足神通故,就象大王一样,具有离诸障碍的大威力,能够成就利益众生的事业。

  (十六)菩提心具足胜智故,就好象库藏一样,能蓄藏一切万物。

  (十七)菩提心具足与菩提分相应之种种法,就好象(先圣所行之)大道一般,开显出吾人继踵先贤之大路。

  (十八)菩提心同时具足悲心和正观二德,所以象是乘骑一般,生死涅槃二俱不舍,安乐行道。

  (十九)菩提心具足总持及辩才,就好象涌泉一样,于已闻之法及未闻之法,皆能受持,智慧和知识源源涌出,无有穷尽。

  以上五点是简说菩萨之超胜道法。

  (二十)菩提心具足法苑花园,因此声誉昭著,志求解脱的人,普闻其名如洪声震谷。

  (二十一)菩提心具足人人能行之大路,就好象一脉江河一般,于利他之事永不退失。

  (二十二)菩提心具足法身,就好象浩荡的云聚一般,以住兜率天(降世住胎,出家苦行,降魔成道……)等相示现成佛而摄度众生。

  以上三喻是专指佛地而言的。

  上述之二十二喻是想用简单的譬喻来说明从最初的凡夫位一直到成佛之间的各阶次之特征。

  发菩提心之差别

  从地道的观点来讲,发菩提心其差别有四:

  (一)由信乐之启发而发菩提心——此指具足信乐之初机资粮道和加行道之发心。

  (二)由具足殊胜之证悟而发菩提心——此指从初地到十地之发心。

  (三)由趋入成熟之觉地而发菩提心——此指八、九、十等三地之发心。

  (四)由净除一切诸障而发菩提心——此指佛地之菩提心。

  如《庄严经论》云:

  “信乐或殊胜,成熟并利他,

  净除诸障碍,(由深浅次第),

  发心有多种。”

  由内容的观点来看,发菩提心则有两种差别:一是胜义菩提心,一是世俗菩提心。如《解深密经》中所云。胜义菩提心的性质是怎样的呢?那是空性和悲心的结晶,是空朗、不动、离一切边际和戏论的。《解深密经》说:

  “胜义菩提心是超越世间(之一切)的,是离戏论边际的,是非常明朗的,是属于究竟义的范围,无垢、不动,像一个无风的明灯,极为光明灿烂的。”

  那么世俗菩提心的性质又是怎样的呢?同经云:

  “世俗菩提心是:由于慈悲心的激发而立誓要度尽一切众生,出离轮回。”

  胜义菩提心是由法性的缘故而获得,世俗菩提心则是由于受领正法,和假借表相而产生的。《庄严经论》中曾说明这个道理。那么,什么人才具有胜义菩提心呢?初地或欢喜地以上的菩萨才具有胜义菩提心。《庄严经论释》中说:

  “生起胜义菩提心是指第一欢喜地而言的。”

  世俗菩提心若加以甄别则有二种不同:一是愿菩提心,一是行菩提心。《入菩萨行论》云:

  “简说菩提心,应知有二种,

  一愿菩提心,二行菩提心。”

  关于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差别说法很多,不尽相同(主要的不同派别有二:一是文殊传龙树之一派,一是弥勒传无著之一派)。根据文殊——龙树——寂天这一派的说法,愿菩提心就好象是“意欲去行路”一般。对圆满佛位生起了“意欲获得”的愿求。行菩提心则象是“真正的在路上行走”,对成佛的行为,已经实地的在践行了。这是《入菩萨行论》中所揭示的。

  从圣弥勒——无著大师——尊者金州这一派的说法来讲,则愿菩提心是一个立下的誓愿:“誓愿为利益一切众生故,自己必定要获取圆满之佛果。”行菩提心亦是一种誓愿:“誓愿学习和实践那成佛之因——六种波罗蜜多。”与这个说法相似的有《大乘阿毗达摩集论》。论云:

  “发菩提心有二种:一是一般性的,一是个别性的。一般性的发心是:‘噫!我一定要现证那无上菩提之圆满佛位啊!’特殊性的发心则是:‘我要圆满践行布施波罗蜜多,(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波罗蜜多啊!’”

  以上由譬喻、地道、内容三个角度来讲述发菩提心毕。

  发菩提心之目标与原因

  发菩提心的目标是什么呢?是志取菩提和救度众生。如《菩萨地论》中所说,志取菩提的意思是说要去寻获那大乘之智慧。救度众生的意思是说,众生不只是一个,两个或几个。只要是有虚空的地方,就有众生。有众生的地方就有烦恼,有烦恼的地方就有痛苦。为了解除这些众生的痛苦,所以才发菩提心。《普贤行愿品》说:

  “虚空边际(无)尽故,所有众生亦无尽,

  一切众生无尽故,业与烦恼亦无尽,

  (业与烦恼无尽故),我此行愿亦无尽。”

  至于发菩提心之因,《十法经》中说:

  “发菩提心之原因有四:

  一、见发菩提心的功德而发心,

  二、对如来发生诚挚的信心而发心,

  三、看见众生的痛苦而发心,

  四、因善知识之导化而发心。”

  《菩萨地论》中,亦说有发菩提心之四因:

  (一)因为具足圆满菩萨种性的缘故发起菩提心。

  (二)因为佛陀、菩萨及善知识之摄受而发起菩提心。

  (三)因为看见众生的苦痛而生大悲因而发菩提心。

  (四)于远劫之轮回苦痛及菩萨之种种无间难行苦行,心无怯弱,勇志无畏,因而发菩提心。

  《庄严经论》中,解说菩提心有两种:一是因接受正法之指示而发起之菩提心,(这是所谓的世俗菩提心);另一种则是(因见空性)而发起之胜义菩提心。先说前者,颂曰:

  “友力因力及根力,闻力善业串习力,

  坚固以及不坚固,依他发心此当说。”

  上面这个颂子是要解说依他(人或他物相助之因缘)而发起菩提心之一般性质。这就是说依仗外显之表相(如语言表相和其他特征)而生起之菩提心,所以是属于(有相)世俗菩提心之类。

  “友力”的意思是指有些人因为与善知识为伴,其感化力能使之发心的。

  “因力”的意思是指有些人其内具种性之“佛因”之力能成熟了,因而发心的。

  “根力”的意思是说因为因缘时至,那内具之佛种性自己开发了出来,因而发心的。

  “闻力”是指因听闻佛法之义理,因而发心的。

  “善业串习力”的意思是说有些人一生一世中,常常听闻和受持佛法,因此而发菩提心的。

  有一点应该注意的是,依靠善友(等外力)而发菩提心者,其菩提心并不能真正的坚固,从佛种性等内因之成熟而激发之菩提心,才是坚固的。

  胜义菩提心生起之因者,颂曰:

  “能使诸佛心欢喜,广积福慧二资粮,

  于法得无分别智,殊胜发心应如是。”

  总之,胜义菩提心可以由三种不同之因缘而生起;

  (一)由听闻佛典而开发菩提心,

  (二)由修习定慧而开发菩提心,

  (三)由现量证悟而开发菩提心。

  那么,发菩提心的仪式,应该怎样举行呢?这可以分成两种:一是有师承的仪式,一是无师承的仪式。如果能够找到一个合格的上师,就是路途十分遥远,只要对自己的生命和戒行没有毁灭的危险,那就应该前往该上师之处,去领受发菩提心戒。传授菩提心之上师,其合格的条件是:对菩提心戒之仪轨,十分熟稔,他自己本人没有毁犯(菩提心之)戒律;对身、语之适当行为,了解通达,不过分注重繁缛之小节,对徒弟有悲心及爱护。《菩提道灯论》云:

  “应于善师前,受纳菩提戒,

  彼师须合格,具足诸性相,

  深谙戒仪轨,自持清净戒,

  甚传具悲心,此是善上师。”

  《菩萨地论》中云:

  “为了发起菩提心之大愿故(应该找一个上师,他的条件是:)与法相合,深通经教,自己具足菩提心戒,并善能解说戒相及其义蕴。”

  如果有这样的上师,但去往彼处会有生命及破坏梵行之障碍等危险时,那就是等于“无有上师”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如来佛像之前,唱诵发菩提心之文句(或行,或愿),以至诚恳切之心,念诵三次,这样也可以得到愿菩提心或行菩提心戒。《菩萨地论》中说:

  “若是找不到具足这样条件的人,发心者就可以在如来佛像之前,自受菩萨戒。”若是上师和佛像都没有,就观想对面虚空中,诸佛菩萨显身,自诵发菩提心文,这样也可以得到菩提心戒。《集学处论》中亦如是云云。

  发菩提心之仪轨

  关于发菩提心之仪轨,诸博学上师等所传授之要义,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摄言之,可分为二大派:一是由圣文殊——龙树一派传至寂天法师之系统,一是由圣弥勒——无著一派传至金州尊者之系统。文殊——龙树系之发菩提心仪轨可分三方面来述说:

  一、前行之仪轨,

  二、正行之仪轨,

  三、结尾之仪轨。

  前行之仪轨中,又包括下列六项行仪:(一)广修供养,(二)忏除罪业,(三)随喜功德,(四)请转法轮,(五)请佛住世,(六)回向功德。

  一、广修供养

  行广修供养时,应该知道“境”和“行”之不同,境(或供养的对象)是指现前或未现前的佛法僧三宝,供养二者的功德原是一样的。《庄严经论》云:

  “若人具足菩提心,应积福慧二资粮,

  供养诸佛上妙衣,现或不现等斋供。”

  “行”或’供养的行为”有二种。一是最胜的供养,一是次胜的供养,后者又分,用事物来作供养和用修行来作供养。用事物来作供养者,好象用自己的手,亲自奉上供物。以诵赞、音乐、陈设实物供品,无悭惜的用各种事物来供养三宝,或是用观想施身来作供养(这些行为都离不开事和物,所以都属于事物性的供养)。

  以修行为供养者,如像修观佛身大手印定,或菩萨依三昧力而神通变现各种广大之供养事物,皆属此类。

  最胜之供养,此又可分为有相和无相两种。有相供养者,修观菩提心即属引类。颂曰:

  “若有善巧人,修菩提心观,

  以此为供养,奉献诸如来,

  以及诸佛子,我说此供养,

  实为极殊胜。”

  无相供养则是指修无我观而言。这种修无我空观,才是最殊胜之供养。《天子慧住请问篇》云:

  “若有诸菩萨,历恒沙诸劫,

  以花香食品,供养人中尊,

  或有另一人,闻诸法无我,

  无人无寿者,依此而修观,

  得证光明忍,以此供如来,

  (是为最胜供。)”

  《狮子吼经》云:

  “若人心中无念无相是为供养如来。

  若能心离取舍,入不二门,是为供养如来。

  诸善友!如来身者,以无相为性,若以有相心供养如来,终不可得也。”

  以上说广修供养毕。

  二、忏除罪业

  一切善业或恶业都要以心中之动机来决定,所以心如王,乃善恶之根本,身和语则如臣民,较心为次要。《宝鬘论》云:

  “诸法意为先,意是大根本。”

  因此,心意中先要生起贪瞋烦恼诸念,才能造作五无间业,五随行业,十不善业,破戒,破三昧耶,或自作或教他作,或随喜他人所作种种恶不善业。不仅此也,若以贪瞋烦恼之心,于佛法行闻思修亦属行不善业。这些行为所造的果报,就只有苦痛。《宝鬘论》云:

  “贪瞋痴烦恼,所生惟恶业,

  恶业生苦果,得一切恶趣。”

  《入菩萨行论》云:

  “恶业生苦果,云何得解脱?

  昼夜念此事,一心求精思。”

  因此我们要忏悔一切罪业。若问:“忏悔真能使罪业清净吗?”答案是:“那是决定无疑的。”《大涅槃经》云:

  “一个人若是作了恶业,只要以后衷心忏悔,改过向善,就像是一盆浊水,以明宝沉入,就会变成澄净;这就象净月从乌云中出现,晶莹明澈,光辉朗照一般。”

  因此,只要我们全部发露忏悔,无有隐瞒,罪业自然会清净的。

  忏悔应该怎样去实行呢?

  答:“应该从‘四力之门’去作仟悔。”《说四力经》云:

  “慈氏!菩萨摩诃萨若具足四法,则能降伏所作及所积之种种罪业,四者为何,一者深悔所作,二者广修善行,三者誓不作恶,四者依善业力(经四力,菩萨则能净除一切罪障)。”

  第一、深悔所作者  这是说对以往所作之罪业,生起猛厉之后悔心,因此就到善知识的面前去发露忏悔。但是,怎样才能生起后悔心呢,这可以由三方面去努力。

  (一)是观察所作的罪行,实在是一种没有意义的事。

  (二)是畏惧罪行所招致的果报。

  (三)是产生速速脱离罪业之心念。

  先说第一项罪行无意义者:吾人造罪或是因为要打退敌人,或是为了保护亲友,或是为了要养护自己的身体,或是为了要积聚资财。不论什么原因,在自己去世之时,这些仇敌、亲友、身体及财物等等一样也是带不走的!不能跟随自己去的。只有恶业和罪障不论自己投生在何处,这些恶业都将成为屠杀自己的刽子手!《德施居士请问经》云:

  “父母及兄弟,子女并亲友,

  财宝及产业,死时不相随,

  惟业力相伴……

  身心极苦时,子女难为救,

  剧痛惟已受,无人能分担。”

  《入菩萨行论》云:

  “一切终舍却,独自他方去,

  如是真实相,生前不觉察;

  为亲或非亲,造种种罪业,

  故应细审观,世事真实相;

  亲者化虚无,非亲亦烟灭,

  己身必死亡,一切归空无。”

  一般来说,造罪之原因,多半出于仇敌、亲友、身体和资用四个原因。但是这四者皆不会与我常相伴随。造罪本身是一个又吃力又痛苦的事。虽然又吃力又痛苦,但其意义却十分渺小,这样想一想,自然就会对所作的罪行,生起真实的后悔心了!

  若是想:“造作罪行虽然意义渺小,但对自己没有什么害处呀!”这样的想法十分荒谬。因此要修“畏惧罪行所招致的果报。”(最有效的是)思惟死亡之降临,这样就想到对死时之恐惧,死后之恐惧。在临死之时,罪业深重的人会受到肢节分解的难忍苦痛。颂曰:

  “我自卧榻床,亲眷众围绕,

  断命诸苦痛,(他人难分担),

  惟己独自受。”

  死的时候,我们还有另一种畏惧,那就是对恶业果报成熟之恐惧。此时阎君之使者,将会持绳索来拘捕我,驱我入地狱去受种种痛苦……。思惟这些痛苦,自然就会对自己过去所作的罪行,发生强烈的后悔感。

  如果想,自己的罪业以后慢慢忏悔好了,何必急呢?这种想法是很愚蠢的,因为在罪业尚未清净以前,自己就可能会死去了!颂曰:

  “罪业未净前,可能即死去,

  故应速皈依,得解脱救护。”

  如果想:“罪业未清净以前,我大概不至于就死掉吧!”。这样想的人应该注意,死亡之神是不会管你罪业是否已经清净,一有机会,他就会来夺汝之命的,所以说,何日死至,谁也难以预料。因此我们需要面对“生命难以确保”之事实,速速忏除罪业。

  根据以上所说之各种理由,我们应该对自己的罪业发起深切的悔意,到某善知识前和大方广经前去求忏悔,以极诚挚之忏悔心,就必能获得罪业之清净。

  如是深悔所作决心舍弃罪行之意志力,就必能使罪业清净。这就像是当我们碰到极凶恶的债主,前来讨债时,我们决不会故意耽误时间,而是要赶快向他求情面一样。从前有一个名叫指鬘凶士的人,杀死了九百九十九人,后来诚心忏悔,罪业清净,终于获得了阿罗汉果。颂曰:

  “昔日所造诸恶业,以后忏悔行诸善,

  譬彼云散皓月出,指鬘终得安乐位。”

  第二、广修善行者  这是说用各种善行之力来对治恶业,因为善业本身就有力量使恶业消灭。《集论》云:

  “恶业是可以对治的,恶业虽然能结成果实,但善业对治之力,亦能使其转变。”

  《如来藏经》云:

  “若修观空性,则能清净一切罪业。”

  《金刚经》云:

  “若人读诵如是甚深经典,其人罪业皆当消除。”

  《三昧耶王经》及《善军请问经》云:

  “若能念诵密咒,则其人罪业必得清净。”

  《花积陀罗尼(经)》云:

  “若能供养如来佛塔,则(其人)罪业必得清净。”

  《如来身相品》云:

  “若能建造如来身像,则其人罪业必得清净。”

  此外,如听人说法,读诵及书写经典等各种善行,也一样能够清净罪业的。毗奈耶中亦有颂曰:

  “昔日所作恶,今以善行治,

  尤如净日月,从云霾中出,

  光明照世间。”

  或问:“行善如果能够除恶业,那么是否需要修积与恶业等量之善行,才能把过去的种种罪业消除呢?”

  答案是:“那是不需要的。”

  《大般涅槃经》云:

  “行一善能消百千罪业……金刚虽小,能摧巨山;火烛虽小,能焚茂林;毒物虽小,能死众人;是故善业虽微,亦能净除极重之罪业也。”

  此就究竟义趣而言其理;善行必能战胜罪恶。

  《金光明经》云:

  “若人历千劫,造极重罪业,

  若以至诚心,一次真忏悔,

  所有诸罪业,皆悉得清净。”

  用善行之力来净除罪业,就象是一个人由恶臭的污泥中爬出来,用水洗净全身后,遍洒香料一样。昔日作乐童子,乃是一个罪业未净之人,他是用“善行对治之力”努力修行而净除罪障,超生天界,终于证得圣果预流位的。

  第三、誓不作恶者  这是说因为怖畏来生的异熟果报而誓断恶业等,永不复作。颂曰:

  “一切诸佛前,我今诚忏悔,

  昔造诸恶业,不善极不着,

  从此不复作,恳祈宥恕我,

  慈怀哀摄受。”

  不复作恶之坚誓产生出一种力量,能够灭除过去的罪。这就象导使一条有害之汹涌江流,散入其他河溪中一样。昔日喜乐童子于女人生爱染而犯YIN行,后来发誓永不复作,如是修行,诸罪清净,终究证得阿罗汉果。颂曰:

  “若人昔日多作恶,今后向上力行善,

  如彼云散皓月出,乐童指鬘得安然。”

  第四、依善业力者  这是指皈依三宝和发菩提心之力,能净除一切罪障。关于前者“亥母证悟续”云:

  “若人皈依于三宝,其人决不堕恶趣,

  人身亦为舍弃之,终获善妙之天身。”

  《大涅槃经》云:

  “若皈依三宝,则能获无畏。”

  发菩提心能消除一切罪障者,《圣宝树经》云:

  “犹如大地,菩提心能消融一切不善法,

  如劫终之火,菩提心能焚毁一切罪业。”

  《入菩萨行论》云:

  “若人曾造极重恶,诚意皈依胜佛陀,

  其人一切诸怖畏,片刻之间皆消除。”

  依皈依三宝之力而净除罪业,就好象是一个无助的仆人,拉着主人的手不放一样。依菩提心而净除业障者,就好象是持诵密咒而能净除毒物一样。昔日同旦王有弑父之罪,后来依皈依三宝之力,罪业清净而成为菩萨,就是一个好例子。颂曰:

  “昔日作恶业,以后惟行善,

  如云散月出。光辉得安然。”

  上面所说的四力,仅依任何一种皆能使罪业清净,何况四力并施呢?

  这样去忏悔业障,业障清净之时,就会有梦兆显现。《古写陀罗尼经》云:

  “若梦见口吐污秽之食物,或饮牛乳及酸酪,或梦见日月于空中行走,或梦火燃,见水牛,降黑人,见比丘及比丘尼众,见树上奶乳自出,见大象、鹏鸟、高山、狮子座,或梦见爬上高屋之顶,或梦听闻说法等,若作如是之梦,是乃罪业清净之相。”

  以上说忏悔业障竟

  三、随喜功德

  随喜功德是说别人所做的一切善行和所集的一切功德,无论过去的、现在的或未来的,我皆衷心随喜,这样去修观就叫做随喜功德。(首先思惟)过去世中有无量无数难可思议的一切诸佛降世,他们首先发菩提心,积聚福德智慧二种资粮,净除烦恼所知二障,乃至现证无上正觉之佛位,这一切的功德,我皆衷心随喜。成佛之后转大法轮,(以种种方便)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大般涅槃,其间一切功德我皆衷心随喜。般涅槃已,正法住世,种种功德,我皆随喜。缘觉声闻等一切功德,我亦随喜。乃至一切凡夫众生所作种种善行,所积种种功德,我皆衷心随喜,欢喜无量。象这样,现在及过去诸佛菩萨等之种种功德善行,我皆衷心随喜。这样去思惟、修观,就是随喜功德的观法。颂曰:

  “能作吾人皈依处,一切如来及佛子,

  所作种种诸善行,我皆衷心而随喜。”

  以上说随喜功德竟

  四、请转法轮者

  此应观想:十方世界中有无量诸佛,为了尊重法故,或是为了使请法者圆满功德故,暂时示现沉默无言不肯说法之状。我即于佛前殷重劝请转妙法轮。颂曰:

  “十方一切诸佛前,我今合掌敬祈请,

  为除众生黑暗苦,请燃法炬放光明。”

  五、请佛住世者

  此应观想:十方世界中有无量诸佛,为了破除众生之常见故,及策励懈怠众生精进故,现在正示现入般涅槃相,我乃趋前殷重祈祷诸佛,切莫入般涅槃,请留世间,利益众生!颂曰:

  “或有诸佛欲涅槃,我今合掌敬祈请,

  悲悯众生盲暗苦,请佛住世无量劫。”

  六、回向功德者

  是要把过去自己所作的一切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令他们解除一切痛苦和成熟种种快乐之因。颂曰:

  “愿以我所作,种种诸善根,

  回向诸众生,解脱诸苦难。”

  以上述说发菩提心之前行仪轨竟。

  下面讲说发菩提心之正行仪式:此中心要点是要自己唱言发菩提心之誓语三次。《集学处》云:

  “尊者文殊于往昔时,曾为国君,名虚空王,其于龙音王佛前曾经发菩提心,并同时受菩萨戒。我今亦效法于彼(于三宝前)发菩提心并受菩萨戒律。偈曰:

  ‘轮回无始终,其间时无量,

  以此无量时,行善利众生,

  此行难限量,今于佛前誓,

  发胜菩提心。’”

  上面的偈子应念诵三遍。此外,如果依入菩萨行论中之发心摄颂也是一样的。偈曰:

  “如过去诸佛,初发菩提心,

  入菩萨学处,次第善安住,

  如是利群生,发大菩提心,

  我亦随骥尾,入菩萨学处,

  次第而修学。”

  上面的偈子应念诵三遍。

  如果不想同时发菩提心和受菩萨戒,那么只要随已意念其中一项就够了。

  以上说发菩提心之正行仪轨竟。

  发菩提心仪轨之结尾,应该向三宝谢恩及供养。自己应该思想“我做了一件大事啊!”因而生起广大的欢喜和雀跃心。偈曰:

  “如是具慧者,受菩提心已,

  应发广大意,欢喜并雀跃,

  赞扬其功德。”

  以上是寂天论师派所传之发菩提心仪轨之前行,正行和结尾。

  下面当讨论由圣弥勒、无著传至金州尊者一系之发菩提心仪轨。此仪轨中分两部:一是发起愿菩提心,一是受持菩萨戒。

  一、发起愿菩提心之仪轨中,亦有前行、正行和结尾之阶次。前行是指祈祷、积资和特别皈依等三项准备。

  发起愿菩提心之前行

  (一)祈祷之准备 这是说欲发菩提心的弟子应往具有资格的善知识前去顶礼(和祈求),善知识也应对此弟子予以口授,使他对轮回生起厌离心,对众生发起慈悲心,对佛陀发起欣乐心,对三宝发起诚挚的信心和对上师发起尊重心。然后弟子就应随着上师念诵下面的祈祷文:

  “就好象过去诸佛圆满无上正觉等最初发菩提心时一样,及地上诸大菩萨等最初发无上菩提心时一样,我名某某,现在也祈祷上师助我发起圆满无上大菩提之心。”

  这样念诵三遍。

  (二)积资粮的准备 这是说首先要对上师和三宝顶礼,然后就以布置好了的实物和心意所变现的供品等供养法师和三宝。(菩提心戒有一个非常不共的特点,那就是:)沙弥戒要从阿奢黎前获得。比丘戒要从比丘处获得,可是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种,都是由积聚福慧二种资粮而获得的。如果自己是一个富有之人,那么用少数的供施是不成的,必须要兴广大的供养和布施才能获得菩提心戒。从前许多富有的菩萨都是兴广大供施的,为了发菩提心,有些菩萨竟供养了百万座庙宇的,《贤劫经》云:

  “于往昔劫中,如来名闻施,

  为阎浮王时,于日顶佛前,

  供养百万寺,初发菩提心。”

  如果自己是一个贫穷的人,那么只要用一点供物也就可以了。过去许多贫穷的菩萨,在发菩提心时,只供养了一点点小东西,例如以一根草燃灯作为供养,也一样完成了发菩提心。颂曰:

  “往昔有如来,明曰光明城,

  其法住世时,此无量光佛,

  曾以草结灯,而为作供养,

  初发菩提心……”

  所以自己纵然十分贫穷也不用沮丧,只要顶礼三次也可以合格了。过去许多贫穷的菩萨,合掌三次而发菩提心的亦屡见不鲜。颂曰:

  “如来功德鬘,最初发心时,

  于济旦佛前,恭敬而合掌,

  顶礼凡三次,而发菩提心。”

  (三)皈依的准备 这一项前面已经讲过,现不复赘。

  发菩提心仪轨之正行

  上师首先应对弟子作如下之开示:

  “只要有虚空的地方就有众生,有众生的地方就有烦恼,有烦恼就有恶业,有恶业就有痛苦,而这些受苦的众生皆曾是我的生身父母,于我恩重义深,他们现在都沉沦在无底的大海中,历受无边的痛苦,无依无怙,十分辛苦,十分苦恼。如果他们能够脱离一切苦痛,获得安乐,那是多么好呢?这样去思惟,很快的就能够生起慈悲心来的。继续思惟,就会觉得自己现在这个样子,实在没有能力去利益众生,要想利济众生,只有自己成就了圆满佛为才能办到。只有远离一切过失,圆满一切功德的的佛陀,才能够真正的利济众生。所以我要立志去证得那圆满的大觉佛位。”

  然后弟子随着上师念诵下面之祈祷发愿文三次:

  “十方一切诸佛菩萨,请护念我啊!请上师护念我啊!我的名字叫做某某。仿效过去诸佛圆满证觉及地上诸大菩萨他们在初发心时,所发的誓愿一样。现在我也愿意以自己所有的功德,来激发大菩提心之生起。我对他人所作的种种布施,对律己所持守的戒律,对修行所生起的功德善根,以及劝导,随喜他人行善等一切功德,我皆回向于大菩提心之生起。从现在起一直到未证菩提之间,未获救的众生我皆令其获救,未解脱的众生我皆令其解脱,未苏息者我皆令其苏息,未获涅槃者我皆令其获证涅槃,为了这些缘故,我今郑重发大菩提心。”

  上文“未获救的众生”特别是指深陷在极苦大海之中的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之有情而言,我今誓愿拯救其苦难,置彼等于安乐之人天上趣中。“未解脱的众生”是指天道和人道的众生,他们虽然有快乐的成分,但仍为烦恼之铁链所缚,不能解脱。“令之解脱”是说使他们挣脱烦恼之锁链,导使趋入至善的佛道。“令得苏息”的意思是说,声闻和缘觉乘的人,本来是没有一点大乘气息的,现在我要令他们发菩提心和吸取大乘的见、行气息,使之证得十地之位。“未得究竟涅槃我令得之”的意思是说,小乘行人尚未证得(究竟之)无住涅槃,我要使他们次第证入五道十地,乃至佛位而获证取究竟之无住涅槃。发誓要证取佛果的原因,是为了要达成上述的种种目的。

  发起菩提心之结尾

  仪轨的结尾部分,学人应当思维“我已经做了一桩很重大的事了,应该自生庆幸和欢喜心,发大雀跃。此时应该宣讲菩萨之学处(或行素)。”

  发了菩提心的人,就叫做菩提萨垛(或简称菩萨)。菩萨是为了要济度众生而争取菩提的人!菩萨是时时刻刻想着菩提和众生的人,菩萨是专心一意为了成佛度生,发大精进,坚毅不退的勇士!

  以上说愿菩提心竟

  下面当讨论“行菩提心”。此亦可分为前行、正行和结尾三个步骤:

  行菩提心之前行

  此包括十个项目:

  (一)祈请传授,

  (二)质询一般之障碍,

  (三)发露忏悔自己的过失,

  (四)思维犯戒之害处,

  (五)思维持戒之益处,

  (六)力行积聚福慧二种资粮,

  (七)策励及劝益,

  (八)质询特别之不共障碍,

  (九)殊胜增上心之发起,

  (十)摘要讲说菩萨之学处。

  行菩提心之正行

  这是指弟子正式接受发菩提心戒(或菩萨戒)。

  传戒之上师对受戒之弟子说:

  “善男子!某某君,菩萨名号某某,你愿意像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世界中一切诸大菩萨一样的修行一切菩萨学处,受持一切菩萨戒律么?你愿意象他们一样的受持清净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么?”

  这样询问三次,弟子回答说:

  “我愿如是。”

  行菩提心之结尾

  这是指:祈请三宝护念,晓谕胜智功德,慎言菩萨戒法,摄要讲说菩萨学处,感恩供养和回向功德。

  以上之发菩提心仪轨是依据尊者金州派所传出者。

  发菩提心之功德

  现在略说发菩提心之功德:此又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之分。

  愿菩提心

  愿菩提心之功德有八:

  (一)趋入大乘,

  (二)成就一切菩萨学处之法器,

  (三)彻断一切罪业之根,

  (四)种植无上菩提之根本因。

  (五)获取无量功德。

  (六)令一切诸佛欢喜。

  (七)一切众生皆得蒙益。

  (八)速疾证得无上佛位。

  一、趋入大乘 一个人如果不发起菩提心,那么他即使有圆满的行持,也不能算是趋入了大乘,若不趋入大乘,则不能获得圆满菩提。但如果发了菩提心,那么他就立即趋入了无上菩提之道,成为大乘行人之一员了。

  二、成就菩萨学处之法器  这是说如果没有成佛的愿望,或没有那一股热诚的愿菩提心,那么勤修菩萨学处和受持三种戒律,就成为毫无意义的事了。如果有了成佛的愿望,则三种戒律和菩萨学处,就皆有意义,堪为大乘法器了。《菩萨地论》云:

  “发菩提心者,菩萨学处之依仗也。”

  三、彻断罪业之根  “恶”只有用“善”来对治,而一切善法中之最高最胜的即是菩提心。菩提心法尔就是对治一切恶法之良药,能灭尽一切违反佛法之事。好象劫终时,大火忽起,刹那间烧尽世界之一切,菩提心能速疾毁灭一切恶业,亦复如是。

  四、种植无上菩提之根  众生的心好象土地。菩萨的慈悲好象雨水,能使之滋润。菩提心就象种植树木之根一样,能开敷三十七菩提分之花叶,结累无上佛果,利济有情。如《菩萨地论》云:

  “发菩提心者,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根也。”

  五、获取无量功德  《勇施请问经》云:

  “菩提心功德,若具色相者,

  遍十方虚空,亦难容受之。”

  六、令一切诸佛欢喜  《勇施请问经》云:

  “若有一信士,以种种珠宝,

  庄严诸佛刹,供养诸如来,

  逾恒河沙数。若复另一人,

  发大菩提心,合掌作供养,

  此人胜前者。菩提心功德,

  无边无际故。”

  七、一切众生咸皆蒙益  《华严经》云:

  “菩提心,能成就一切世间利益,堪为诸殊胜业作利益,作依作根也。”

  八、速成佛道  《菩萨地论》云

  “发了菩提心之后,就不会堕入二边,因此能速疾成就佛道。”

  行菩提心

  行菩提心之功德:略说有十种,除了上述愿菩提心之八种功德外,再加上成就不断之自利和利他相续合为十种。行菩提心生起后,就会与以前大不相同。于一切时,连同睡眠和昏迷状态时,甚至放逸时,自己的福德都会不断的加强和增长。《入菩萨行论》云:

  “发菩提心已,睡眠放逸时,

  功德亦不断,其量等虚空。”

  发起行菩提心后,就能成就种种利他之事,除灭众生各种疾苦,成就各种安乐,烦恼也能逐渐克服断除。《入菩萨行论》云:

  “于诸失乐者,皆令得安乐,

  受诸苦恼者,除彼一切苦,

  彼烦恼无明,皆令得清净,

  如是善功德,谁能相比拟?

  如是善知识,何处得寻觅?

  如是大福德,何处能获得?”

  菩提心的功德是超越数量的。因为从发菩提心起直至成佛,其间会产生出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是超数量,超界限的。

  舍弃菩提心的过失

  舍弃菩提心的过失(坏处)略说有三:

  (一)因罪业故而堕恶趣,

  (二)因罪业故破坏利他之事业,

  (三)因罪业故长远的耽误了成佛的大业。

  已经发了菩提心的誓愿而不能实行,就等于是欺骗众生,其罪报就可能堕入恶趣。《入菩萨行论》云:

  “若发誓愿心,不能实行之,

  则为欺众生,云何度有情?”

  因为造罪的缘故,就不能成就利他之事。颂曰:

  “若行如是业,必难利众生。”

  因此罪业就会耽误成佛之大业,难以趋证菩萨之道地。颂曰:

  “堕入恶趣之罪力,发菩提心之善力,

  二者相杂相消长,能令行者长流转,

  倍用极长之时间,始得趋正诸道地。”

  丧失菩提心的原因,一般说来是这样的:愿菩提心之沦丧是说,此心舍弃了众生,同时又以四种黑业为伴。这样的心意,违反了发菩提心之原理,所以称之为“菩提心之沦丧”。行菩提心丧失之原因,《菩萨地论》云:

  “同时依四种毁戒之法而行,则为上品业缠全部丧失菩提心,中品业缠则为粗罪,下品业缠则为过犯而已,(故知违反菩提心戒有上中下三种之不同也。)”

  《菩萨戒二十颂》中并云:行菩提心若丧失,则愿菩提心亦必同时丧失也。《抉择戒摄论》中亦说四种丧失菩提心戒之因:此即上说之二因(心舍众生,依四黑法)再加上坏菩萨学处及滋长邪见。寂天论师云:“凡生起与菩提心相违之念,亦属违菩萨戒也。”

  违反了菩提心以后,如何才能复戒呢?如果是违反了愿菩提心戒,就要重新再受 一次戒就可以恢复了。违犯行菩提心则一定同时也违反愿菩提心。因此,只要愿菩提心戒能恢复,则行菩提心也同时会自然的恢复了。若因其他的原因而违反菩提心戒,也应该重新再受一次,以资恢复,至于中品及下品之犯戒,只要忏悔就可以复戒了。《菩萨戒二十颂》云:

  “若上品犯戒,应重新受之,

  中品犯戒时,三人前忏悔,

  (下品犯戒时),一人前忏悔,

  忏者与受者,不应生烦恼,

  自他心同故。”

---------------------------------------------------------------------------------------------------------------------------

更多冈波巴大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冈波巴大师: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 第十章 愿

星云法师:和自己竞赛·迷悟之间 14 谣言惑众

冈波巴大师: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 第十一章

冈波巴大师: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 第十二章

星云法师:和自己竞赛·迷悟之间 15 知识社会

 

后五篇文章

星云法师:和自己竞赛·迷悟之间 13 设定目标

冈波巴大师: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 第八章 皈

星云法师:和自己竞赛·迷悟之间 12 挨家挨户

法尊法师佛学论文集 34.驳欧阳渐辨虚妄分别──即再驳

法尊法师佛学论文集 33.驳欧阳渐《法相辞典·叙》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