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延寿大师:宗镜录卷第一百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延寿大师:宗镜录卷第一百

 

  东国义相法师。释华严经云。当知此一部华严经。虽七处九会。而唯在十地品。所以者何。以根本摄法尽故。虽在十地不同。而唯在初地。何以故。不起一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故。一地中虽多分不同。而唯在一念。何以故。三世九世。即一念故。一切即一故。如一念。多念亦如是。一即是一切。一念即多念。陀罗尼法。主伴相成。一即为主。一切为伴。随举一法。尽摄一切。乃至一文一句。尽摄一切。何以故。若无此。彼不成故。陀罗尼法。法如是故。经云。如来于一语言中。演出无边契经海。

  复礼法师云。观业义者。夫业因心起。心为业用。业引心而受形。心随业而作境。然则因业受身。身还造业。从心作境。境复生心。若影随形而曲直。犹响随声而大小矣。

  慧集法师悟道颂云。普光初学道。无边世界动。回天复转地。并入一毛孔。

  弘沇法师云。若人执众生心外别有无情。佛性不遍。皆违如来藏遍法界义。唯识论云。根身器世间。即是赖耶相分。相分不离见分。又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离二取相故。真实住唯识。如第六识缘现在心。唯一刹那。谁为能所。设缘三世。亦现在心。妄分能所。若得此意。三界唯心。法界一相。亦何不适。

  神锴法师云。一念净心微细。如芥子。森罗万像。犹若须弥。万像虽复众多。要从一心变起。离心之外。毕竟无法。是则摄相从心。云内须弥于芥子也。

  元康法师云。明悟入者。如来说法八万四千。所明至理。更无异道。华严经云。一道出生死。涅槃经云。一道清净。大品经云。一相无相。净名经云。不二法门。论云。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乃群贤所趣众义同归。咸指一心之实道矣。

  智者大师与陈宣帝书云。夫学道之法。必须先识根原。求道由心。又须识心之体性。分明无惑。功业可成。一了千明。一迷万惑。心无形相。内外不居。境起心生。境亡心灭。色大心广。色小心微。乃至知心空寂。即入空寂法门。知心无缚。即入解脱法门。知心无相。即入无相法门。觉心无心。即入真如法门。若能知心如是者。即入智慧法门。圆觉疏序云。夫血气之属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体。所谓真净明妙。虚彻灵通。卓然而独存者也。众生之本原。故曰心地。诸佛之所得。故曰菩提。交彻融摄。故曰法界。寂静常乐。故曰涅槃。不浊不漏。故曰清净。不妄不变。故曰真如。离过绝非。故曰佛性。护善遮恶。故曰总持。隐覆含摄。故曰如来藏。超越玄秘。故曰密严国。统众德而大备。铄群昏而独照。故曰圆觉。其实皆一心也。背之则凡。顺之则圣。迷之则生死始。悟之则轮回息。亲而求之。则止观定慧。推而广之。则六度万行。引而为智。然后为正智。依而为因。然后为正因。其实皆一法也。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凡夫也。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菩萨也。住持圆觉而具足圆觉者。如来也。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一道也。三世诸佛之所证。盖证此也。如来为大事出现。盖为此事也。三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罗。盖诠此也。释曰。心之一法。名为普法。欲照此心。应须普眼虚鉴。寂照灵知。非偏小而可穷。以圆满而能觉。故曰圆觉。此约能证也。真如妙性。寂灭无为。具足周遍。无有缺减。故曰圆觉。此约所证也。能所冥合。唯是一心。此一心。能为一切万法之性。又能现三乘六道之相。摄相归性。曾无异辙。则世出世间。升降虽殊。凡有种种施为。莫不皆为此也。离此则上无三宝一乘。下无四生九有。

  台山释[目*蓋]楞伽经诀云。佛法大旨。举要言之。不出心为大旨。所以楞伽经。以心为正宗。故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所言心者。谓佛语心。所言宗者。谓心实处。又云。迷则万惑累心。解则真照法界。迷则生死纷纭。解则涅槃常寂。迷解虽殊。莫不皆是一心隐显。三藏法师云。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验此六识。即究竟果处。而惑者终日作迷解。

  跋陀三藏云。理心者。心非理外。理非心外。心即是理。理即是心。心理平等。名之为理。理照能明。名之为心。觉。心理平等。名之为佛。心。会实性者。不见生死涅槃有别。凡圣无异。境智一如。理事俱融。真俗齐观。圆通无碍。名修大道。

  释道世云。四禅无像。三达皆空。千佛异迹。一智心同。澄观和尚华严疏云。上来诸门。乃至无尽。不离一心。一心即法界。故起信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心体即大。心之本智即方广。观心起行即华严。觉心性相即是佛。觉非外来。全同所觉故。理智不殊。理智形夺。双亡寂照。则念念皆是华严性海。则物我皆如。泯同平等。为未了者。令了自心。若知触物皆心。方了心性。故梵行品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然今法学之者。多弃内而外求。习禅之者。好亡缘而内照。并为偏执。俱滞二边。既心境如如。则平等无碍。昔曾莹两面镜。鉴一盏灯。置一尊容。而重重交光。佛佛无尽。见夫心境互照。本智双入。心中悟无尽之境。境上了难思之心。心境重重。智照斯在。又即心了境界之佛。即境见唯心如来。心佛重重。而本觉性一。皆取之不可得。则心境两亡。照之不可穷。则理智交彻。心境既尔。境境相望。心心互研。万化纷纶。皆一致也。唯证相应。名佛华严矣。释云。今人只解即心即佛。是心作佛。不知即境即佛。是境作佛。今明以如为佛。心境皆如。心如即佛。境如焉非。又心有心性。心能作佛。境有心性。安不作佛。以心收境。则心中见佛。是境界之佛。以境收心。境中见佛。是唯心如来。华严锦冠云。观心释大方广佛华严经者。若约教诠义。则有多门。若不摄归一心。于我何预。夫言大者。即是心体。心体无边。故名为大。方是心相。相具德相之法。故名方。广。是心用。心。有称体之用。佛是心果。心解脱处名佛。华是心因。心所引行。喻之以华。严是心功。心能善巧严饰。目之为严。经是心教。心起名言。诠显此理。故名为经。然心之一字。虽非一切。能为一切。观者。以三大中。具四法界。对彼四界。故成四观。法本如是。故依法而观。若依此悟解。念念即是华严法界。念念即是毗卢遮那法界也。

  肇论注云。近而不可知者。其唯物性乎者。尚书云。天生万物。唯人之灵。有情无情。为万物也。灵是心之性。亦即万物之性也。即物之性空。目击而非遥。虽近而不可知也。故论云。远不可见。如空中鸟迹。近不可见。如眼中之药。远喻三祇至道。近喻即真不见也。

  如上所引祖教。委细披陈。可以永断纤疑。圆成大信。若神珠在掌。宝印当心。诸佛常现目前。法界不离言下。是以从初标宗。于一心演出无量名义。无量名义。不出理智。非理不智。故理外无智。非智不理。故智外无理。亦摄智从理。离体无用。摄用归体。体性自离。故体即非体。即一切法。如虚空性。空性亦空。毕竟寂灭。斯灭亦灭。不知以何言故。强名之无尽真心耳。今还摄无量义海。总归一句。乃至无句。一字一点。卷舒自在。不动一心。究竟指归。言思绝矣。又此乃是内证自心。真性。绝待。无依平等法门。如华严疏钞云。悟一切法。自性平等者。入于诸法真实之性故。谓真实性中。无差别相。无种种相。无无量相。万法一如。何有不等。此真实性。依何立故。复次明灯无依法。所谓不依于色。不依于空。若万法依空。空无所依。今万法依真。真无所依。即无依印法门。故舍离世间。世间即有种种差别。斯则性尚不立。何况于相。亦不依空立色。亦不依色立空。亦无异无不异。无即无不即。斯见即绝。强名内证尔。

  问。如上解释引证。皆是祖佛之言。何不自语。

  答。我若自语。一切茫然。罔措津涯。岂有申问之处。设祖佛之教。皆是随他意语。曲顺时机。是以世尊言。三世诸佛所说之法。吾四十九年不加一字。又经云。先佛己说。后佛随顺。若能如是了达。则知佛语是自语。自语是佛语。故本师云。一切外道经书。皆是佛说。非外道说。又云。释迦如来语。提婆达多语。无二无别。若于此不信不明。皆成二见。常萦分别凡圣之想。恒生取舍自他之情。欲绍吾宗。无有是处。

  问。前标宗章。已广说唯心之旨。何故十帙之中。卷卷委曲重说。

  答。此是秘要之门。难信之法。转深转细。难解难知。悉抱疑情。尽居惑地。夫疑者。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善品为业故。疑有多种。略说具三。一疑自。谓己不能入理。二疑师。谓彼不能善教。三疑法。谓于所学。为令出离。为不出离。况如有病之人。疑自疑医。疑药。病终不愈。若具前三疑。终不能决定信入。今宗镜所录。皆是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随闻一法。尽合圆宗。实可以断深疑。成大信。如清凉记云。谓闻空莫疑断。是即事之空。非断灭故。闻有莫疑常。非定性有。从缘有故。闻双是莫疑两分。但双照二谛。无二体故。闻双非莫疑无据。以但遮过。令不着故。又闻空莫疑有。是即有之空故。闻有莫疑空。是即空之有故。闻双是莫疑双非。是即非有无。为有无故。闻双非莫疑双是。是即有无。方是非有无故。是知谛了一心。群疑顿断。则有不能有。空不能空。凡不能凡。圣不能圣。岂世间言语是非之所惑哉。如佛藏经云。佛告舍利弗。须弥山王。为高大不。高大。世尊。舍利弗。四天下中。普雨大石。皆如须弥。有人以手承接此石。无有遗落如芥子者。于意云何。为希有不。希有。世尊。舍利弗。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倍为希有。舍利弗。譬如有人。以一切众生。置左手中。右手接举三千世界。山河草木。皆能令是一切众生。同心喜乐。其意不异。于意云何。为希有不。希有。世尊。舍利弗。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倍为希有。此宗镜文。所以前后广引者。只为此心深奥故难信。秘密故难知。乃至菩萨大智。尚须佛力所加。岂况浅劣而能知者。如宝雨经云。佛言。云何菩萨深信如来意业秘密。若诸菩萨。闻于如来意之秘密。谓如来所有意乐法义。依止于心。依心而住。一切菩萨声闻缘觉。及诸有情。无能知者。唯除如来之所加持。是以虽前引后证。文广义繁。则语语内而利益根机。闻闻中而惊新耳目。何厌重说。起此慢心。所以本师云。行住坐卧。常说妙法。又云。我于得道夜。及涅槃夜。是二夜中间。常说般若。是以机多生熟。信有浅深。前闻熏而未坚。后闻熏而方入。如大智度论云。譬如摇树取果。熟者前堕。若未熟者。更须后摇。又如捕鱼。前网不尽。后网乃得。又云。复次是般若波罗蜜相。甚深难解难知。佛知众生心。根有利钝。钝根者少智。为其重说。若利根者。一说二说便悟。不须种种说。譬如駃马。下一鞭便走。驽马多鞭乃去。如是等种种因缘故。经中重说无咎。

  又问曰。上来数说。是般若波罗蜜甚深因缘。今何以复重说。

  答曰。处处说甚深。多有所利益。凡人不知。谓为重说。譬如大国王。未有嫡子。求祷神祇。积年无应。时王出行。夫人产子男。遣信告王。大夫人产男。王闻喜而不答。乃至十反。使者白王。向所白者。王不闻也。王曰。我即闻之。久来。愿满故喜。心内悦乐。闻不已耳。即敕有司。赐此人百万两金。一语十万两。王闻使者言。语语中有利益。非是重说。不知者谓为重。处处说甚深亦如是。佛与菩萨须菩提。知大有利益。须菩提闻佛说深般若。不能得底。转觉甚深。听者处处闻甚深。得禅定智慧利益等。凡夫人谓为重说。且如国王闻于一语。有多利益。赐十万两金。此乃增生死根。成于识乐。今闻宗镜。卷卷之中。文文之内。重重唱道。一一标宗。长菩提根。成于法乐。尽大地为黄金。未酬一字。请不生怠厌于频闻。令已达者。重坚信心。使未入者。速发闻慧。

  问。此宗镜门。还受习学不。

  答。学则不无。略有二义。一者。若论大宗。根本正智。不从心学。非在意思。圆明了知。不因心念。故台教云。手不执卷。常读是经。口无言音。遍诵众典。佛不说法。恒闻梵音。心不思惟。普照法界。此论上上根器。闻而顿悟。亲自证时。二者。若未省达。亦有助发之力。印可之功。或机思迟回。乃至中根下品。及学差别智门。须依明师以辩邪正。先以闻解信入。后以无思契同。须得物物圆通。事事无滞。方乃逢缘。对境。不失旨迷宗。故云。会万物为自己者。其唯圣人乎。又若约大纲。应须自省。设有相助。亦指自知。

  如有学人问先德。如何是禅。

  答。悟自理为禅。

  问。如理心性。但是假名。何者是实。

  答。有三阿僧祇百千名号。但假施设。实相无相如虚空。须自反悟。

  问。悟后更有何法。

  答。只个悟处是法。从缘发明。反得自理。

  问。此性还可示人令见不。

  答。还示渠教自省达即得。不是眼见耳闻意知之事。此个真精妙明性。不同大虚木石。天生灵妙不思议。即自性佛法僧。若不悟。推求欲见。一毫亦不可得。但离前尘好丑。即是自家本心。若一毫不尽。与佛道者。无有是处。

  问。见色但见色。如何见心。

  答。即思思之。是阿谁见色。

  问。岂不是当境者全是。不应更求见。

  答。自思量看。是之与不是。莫问他人。若直下见。更不图度。佛法只在方寸。心外断行踪。但一心一智慧。离内外中间取受。三际理玄。便入无为道。

  问。悟何心是道。

  答。悟心无心即是道。

  问。请为指示。

  答。指示了也。汝自不见。

  问。是何物教学人见。

  答。教渠直下见。也不是物。

  又先德问。即今见何物。

  答。见本心。

  问。见与本心。为别不别。

  答。不别。真如体上。自有照用。以明故得名为见。以不动故得名为心。又自性清净名照。常见自性名用。故知此心。目前显露。何须问答。岂假推穷。即圆满门。是成现法。

  如有学人问忠国师。和尚。如何是解脱心。

  答。解脱心者。本来自有。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众生日用而不知。此之是也。此乃直指。目击道存。今古常然。凡圣共有。夫宗镜所录。皆是佛说。设有菩萨制作。法师解释。亦是达佛说意。顺佛所言。以此土众生。皆以闻慧入三摩地故。须以音声为佛事。显示正义。破除邪执。非言不通。此有二义。一者约毕竟门。则实不可说。如起信论云。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又云。复次究竟离妄执者。当知染法净法。皆悉相待。无有自相可说。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有非无。毕竟不可说相。而有言说者。当知如来善巧方便。假以言说。引导众生。得其旨趣者。皆为离念归于真如。以念一切法。令心生灭。不入实智故。此是引导一切初发菩提心人。且令自利。理行成就。归于实智。究竟指归宗镜矣。二者约方便门。是利他行。故云如来善巧方便。假以言说。引导众生。又不可一向执发言为非。起念成过。何者以即言无言。即念无念。是知言言契道。念念归宗。若分别门。不无二说。若毕竟门。言思绝矣。

  问。如上所立一心之旨。能摄无量法门。融通一切。此心为复能含一切法。能生一切法。为复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

  答。此心不纵不横。非他非自。何者。若云心含一切法。即是横。若云心生一切法。即是纵。若云自生。心不生心。若云他生。既不得自。云何有他。若云共生。自他既无。将何为共。若云无因生。有因尚不生。况无因乎。

  问。心非四性者。教中云何说。意根生意识。心如工画师。无不从心造。则是自生。又云。心不孤起。必藉缘而起。有缘思生。无缘思不生。则是他生。又云。所谓六触因缘生六受。得一切法。则是共生。又云。十二因缘。非佛天人修罗作。性自尔。则无因生。既属教文。云何成过。

  答。诸佛随缘差别。俯为群机。生善破恶。令入第一义理。皆是四悉方便权施。空拳诳小儿。诱度于一切。

  问。既非纵横。不堕四性。则一切法是心。心是一切法不。

  答。是则成二。

  问。如是则一切不立俱非耶。

  答。非亦成二。如文殊言。我真文殊。无是文殊。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问。既无二相。宗一是不。

  答。是非既乖大旨。一二还背圆宗。

  问。如何得契斯旨。

  答。境智俱亡。云何说契。

  问。如是则言思道断。心智路绝矣。

  答。此亦强言。随他意转。虽欲隐形。而未亡迹。

  问。如何得形迹俱亡。

  答。本无朕迹。云何欲亡。

  问。如是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当大悟时。方合斯旨。

  答。我此门中。亦无迷悟。合与不合之道理。撒手似君无一物。徒劳苦说数千般。此事万种况不成。千圣定不得。大地载不起。虚空包不容。非大器人。无由檐荷。如古德云。尽十方世界觅一人为伴不得。又云。只有一人承绍祖位。终无第二人。若未亲到。徒劳神思。直饶说玄之又玄。妙中更妙。若以方便。于称扬门中。助他信入。一期傍赞。即不然。若于自己分上亲照之时。特地说玄说妙。起一念殊胜不可思议之解。皆落魔界。所以圆觉经云。虚伪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又先德偈云。得之不得天魔得。玄之又玄外道玄。抛却父娘村草里。认他黄叶作金钱。百丈竿头快散手。不须观后复观前。如今但似形言迹。纹彩生时。皆是执方便门。迷真实道。并是认他黄叶。唤作金钱。若大悟之时。似百丈竿头放身。更不顾于前后。此宗镜中。是一切凡圣大舍身命之处。不入此宗。皆非究竟。

  问。毕竟如何。

  答。亦无毕竟。

  问。前云不入此宗。皆非究竟。此又云何称无毕竟。

  答。前对增上慢人。未得为得。认虚妄为真实。执颠倒作圆常。为破情尘。权称究竟。今论见性。岂言虚实耶。

  问。以此通明之后。如何履践。

  答。教谁履践。

  问。莫不成断灭不。

  答。尚不得常住。云何断灭。

  问。乞最后一言。

  答。化人。

  问。幻士。谷响。

  答。泉声。欲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

  问。此录括略微细。理事圆明。于慕道人。得何资益。

  答。若第一义中。无利无功德。就世俗门内。似有于称扬。总有二途。能俾初学。一者为未信人。令成正信。摄归一念。不外驰求。二者为已信人。助成观力。理行坚固。疾证菩提。步步而不滞宝所功程。念念而流入萨婆若海。似乘广大之辇。立至宝坊。如驾坚牢之船。坐登觉岸。

  问。集此宗镜。有何功德。

  答。此不思议大威德法门。但有见闻。深获善利。如一尘落嵩狱之岗陇。已带陵云。滴露入沧海之波澜。便同广润。可谓直绍菩提之种。全生诸佛之家。何况信解受持。正念观察。为人敷演。传布施行。约善利门。无法比喻。功德无尽。非种智而不可称量。利乐何穷。过太虚而莫知边际。以满空珍宝。供养恒沙如来。化十方众生。尽证辟支佛果。未若弘宣斯旨。开演此宗。以兹校量。莫能俦比。可谓下佛种子。于众生身田之中。抽正法芽。向烦恼欲泥之内。然后七觉华发。菩提果成。展转相生。至无尽际。如华严探玄记云。于遗法中。见闻信向此无尽法。成金刚种子。当必得此圆融普法。如经云。吞服金刚喻。小火广烧喻。又如兜率天子从地狱出。得十地无生忍。展转利益。不可穷尽。皆由宿闻此法。为本因故。颂云。虽在于大海。及劫尽火中。决定信无疑。必得闻此经。大智度论云。受持般若。校量功德。于是持边。正忆念最胜。今如诸佛怜愍众生。故为解其义。令易解。胜自行正忆念。是时佛欲广分别福德故。说言。若有人尽形寿供养十方佛。不如为他解说般若义。此中说胜因缘。三世诸佛皆学般若成无上道。乃至教恒河沙世界中人。令得声闻辟支佛道。不如为他人演说般若波罗蜜义。此中说因缘。是诸贤圣。皆从般若波罗蜜出。故首楞严经云。佛告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盈满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承事供养。心无虚度。于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不。阿难答言。虚空无尽。珍宝无边。昔有众生施佛七钱。舍身犹获转轮王位。况复现前虚空既穷。佛土充遍。皆施珍宝。穷劫思议。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边际。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虚妄。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眴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消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万亿倍。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所以赞弘此典。善利无边。谓首楞严经。以如来藏心为宗。如来藏者。即第八阿赖耶识。密严经偈云。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镮。展转无差别。以诸佛了之成清净藏。异生执之为阿赖耶。如真金随工匠炉火之缘。标指镮之异名。作圆小之幻相金体不动。名相妄陈。类真心随众生染净之缘。成凡圣之异名。现升沉之幻相。心性不动。名相本空。认假名而二见俄分。悟真体而一心圆证。迷悟即于言下。法喻皎在目前。昧之者历劫而浪修。达之者当体而凝寂。法华经云。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脱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窃为一人者。窃者。私也。若私地只为一人说此一句。此人则是从一心真如中遣来作使。告报异生。直了一如之理。即是行真如中事。以真如无边。至一切处故。则所得法利。亦随真如之性。无量无尽。又云。当知是人。与如来共宿。则为如来手摩其头。乃至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以要言之。持此经人。四威仪中。举足下足。皆不离一心真如诸佛行处矣。鸯崛魔罗经云。若人过去曾值诸佛。供养奉事。闻如来藏。于弹指顷。暂得听受。缘是善业诸根纯熟。所生殊胜。富贵自在。是众生今犹纯熟。所生殊胜。富贵自在。由彼往昔曾值诸佛。暂得听闻如来藏故。乃至佛告鸯崛魔罗。非是如来为第一难事。更有难事。鸯崛魔罗。譬如士夫。檐须弥山王。及大地大海。经百千岁。此为大力第一难不。鸯崛魔罗白佛言。是如来境界。非彼声闻缘觉所及。佛告鸯崛魔罗。彼非大力。非为甚难。若以大海一尘。为百亿分。百千亿劫。持一尘去。乃至将竭。余如牛迹。复能檐负须弥山王。大地河海。百千亿劫。而彼不能于正法住世。余八十年时。演说如来常恒不变如来之藏。唯菩萨人中之雄。能说如来常恒不变如来之藏。护持正法。我说此人。第一甚难。又法华见宝塔品云。若接须弥。掷置他方。无数佛土。亦未为难。若以足指。动大千界。远掷他国。亦未为难。又云。假使有人。手把虚空。而以游行。亦未为难。又云。假使劫烧。檐负干草。入中不烧。亦未为难。我灭度后。若持此经。为一人说。是则为难。故知竭海移山。非无为之力。任使蹑虚履水。皆有漏之通。曷若开诸佛心。演如来藏。绍菩提种。入一乘门。能托圣胎。成真佛子。何以故。谓得本故。如从源出水。因乳得酥。如鸯崛魔罗经云。复次文殊师利。如知乳有酥。故方便钻求。而不钻水。以无酥故。如是文殊师利。众生知有如来藏。故。精勤持戒。净修梵行。复次文殊师利。如知山有金。故凿山求金。而不凿树。以无金故。如是文殊师利。众生知有如来藏故。精勤持戒。净修梵行。言我必当得成佛道。复次文殊师利。若无如来藏者。空修梵行。如穷劫钻水。终不得酥。故知入宗镜中。见如来性。菩提道果。应念俱成。如下水之舟。似便风之火。若背宗镜。不识自心。设福智齐修。终不成就。如求乳钻水。离山凿金。任历三祇。岂有得理。如宗镜所录。前后之文。皆是诸佛五眼所观。五语所说。无一言而不谛。非一义而不圆。可俟后贤。决定信入。如月上经偈云。假动须弥山倒地。修罗住处皆悉灭。大海枯涸月天坠。如来终不出妄言。假使十众同心。或火成水。水成火。无量功德最大尊。利益众生无异说。大地虚空成浑沌。百刹同入芥子中。罗网可用缚猛风。如来终不有妄语。以兹诚实。可遍传持。功德无边。言思罔及。所以唯识论偈云。作此唯识论。非我思量处。诸佛妙境界。福德施群生。斯论大旨。非情识知解之所思量。乃是大觉不思议绝妙境界。以此弘扬不思议无尽之福。悉用普施一切法界无量含生。同入此宗。齐登佛地。华严疏主藏法师发愿偈云。誓愿见闻修习此。圆融无碍普贤法。乃至失命终不离。尽未来际愿相应。以此善根等法性。普润无尽众生界。一念多劫修普行。尽成无上佛菩提。

----------------------------------------------------------------------------------------------------------------

更多永明延寿大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省庵法师语录 原叙 校勘说明

省庵法师语录 卷上 杂著

省庵法师语录 卷中 诗作

省庵法师语录卷下 注解 《西方发愿文》注

省庵法师语录卷下 注解 《东海若》解

 

后五篇文章

延寿大师:宗镜录卷第九十九

延寿大师:宗镜录卷第九十八

延寿大师:宗镜录卷第九十七

延寿大师:宗镜录卷第九十六

延寿大师:宗镜录卷第九十五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