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清静法师:都市茅棚 247、实证涅槃法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47、实证涅槃法

  “实证涅槃法”:发起无上菩提心,实证于涅槃。

  涅槃,梵语音译,是指清凉寂静,烦恼不现,众苦永寂;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远离一异、生灭、常断、俱不俱等的中道体性意义。旧译灭度,或寂灭。灭是灭见思、尘沙、无明三种惑和烦恼,度是度分段变易两种生死。寂灭,“寂”谓“理性寂静”,“灭”谓“烦恼灭除”。亦可说,证得“寂”静之体性,自然烦恼“灭”除;烦恼灭除,自然证得寂静体性。《杂阿含经卷第十八》云:“涅槃者,贪欲永尽,嗔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是名涅槃。”

  一、涅槃与圆寂:

  玄奘大师将“涅槃”译为“圆寂”,此义比较完善,因为寂灭、灭度、解脱等译,不过仅曰断德方面,言断灭生死烦恼。圆寂则统明智断二德:具足一切福德智慧叫做“圆”;永离一切烦恼生死叫做“寂”。简单的说:即德无不“圆”,患无不“寂”。详细的说,即福慧二庄严做到圆满无缺(圆),三惑烦恼彻底清除,二种生死完全度脱(寂),永远不再被烦恼生死所困扰,回归“圆”明‘寂’照的本有心体,而获得纯善纯美的庄严解脱。这就是涅槃的圆寂境界。圆曰进善方面言(成就一切福德);寂曰灭恶方面言(断惑灭苦)。据其内涵,圆寂属于大乘无为的涅槃;寂静、灭度等为小乘涅槃。要之,圆寂也就是指得“圆明寂照之真心”。因为真心本具一切功德(圆),永离一切烦恼(寂)故。成佛即证此真心,故涅槃并非诸佛的专有品,不过凡夫一向被无明所蒙昧,所以不能证得。所谓迷则颠倒梦想,悟则究竟涅槃。当知梦想,根本是由本觉真心而起的,我人如能灭一分梦想,即证一分真觉(如镜子去一分尘埃,即现一分光明),乃至全灭全证。至此则一切功德无不复归“圆”满,一切烦恼生死无不毕竟空“寂”,证到大乘究竟涅槃的境界。

  二、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

  涅槃有二种:一、有余,二、无余。分三段详细来讲:

  (一)就小乘方面:证得阿罗汉果,对于召感生死业因的见思惑,虽已断尽而更不生起,但尚有前业所召感的生死果报身未灭(生命体犹存),叫做有余涅槃(尚有余此有漏依身的生死苦果可灭故)。若连以前烦恼业所受之身亦灭,更不随业受生死,叫做无余涅槃(无余外生死苦果可灭故)。换言之:不但召感生死之本的心理之烦恼业惑已经解脱,众苦所聚的生理之现实生命体亦同称解脱,此为无余涅槃。以上为小乘的有余、无余涅槃(此有余、无余同为一体,因同断见思,同证真理。其不同处,唯在有漏依身灭,未灭分)。

  (二)就大乘方面:若变易生死因尽为有余涅槃,变易的果尽为无余涅槃。此为大乘的有余、无余涅槃。

  (三)就大小相对言;小乘所证涅槃为“有余”,因为它仅断见思烦恼,灭分段生死而已,尚“有”其“余”的尘沙、无明烦恼未断,变易生死未了,故曰有余。至于大乘所证的涅槃,则为“无余”,因为它是三惑全断,二种生死永灭,再“无”其“余”的烦恼可断,生死可了,故曰无余。此为大小相对的有余、无余涅槃。果报身未灭为有余(虽惑断而身尚在)待果报身灭时,始称为无余的涅槃。

  对于小乘和大乘涅槃的分解,详细可再分为三点说明:

  1、小乘灭生死而涅槃,大乘达生死即涅槃,这叫做本性寂灭非寂灭异,此其一也。

  2、小乘唯断界内见思,大乘并断界外(三界外)尘沙、无明,这叫做界内界外断惑异,此其二也。

  3、小乘无身无智,未彻证法身般若之德;大乘则身知具足,众德圆备,这叫做众德具不具异,此其三也。

  可见,小乘所证涅槃,它的本体是见思烦恼永寂,偏空真谛理显现。菩萨所证涅槃,它的本体是尘沙烦恼永寂,但中俗谛理显现。佛所证的涅槃,它的本体是无明烦恼永寂,实相中谛理显现。小乘虽然不算圆满解脱,可是它已能了脱分段生死,因此,亦称为涅槃——小涅槃;三德中仅具解脱一分。大乘所证的涅槃,则是圆断烦恼、圆满解脱、圆证三身、圆获三智;法身、般若、解脱三德具备,常乐我净的四德不缺。

  此外,还有性净涅槃、无住涅槃,合前有余、无余为四种涅槃。有余、无余是三乘共证,凡夫无分;性净涅槃是凡圣同具,谓诸法自体,性本空寂,不假他修,法法平等,圣凡不二的理性。无住涅槃是佛果独证,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因为它是福慧圆满,更无所求。体虽如如而能不变随缘;用虽生灭而能随缘不变。又以大悲故不住涅槃(不忍坐视沉溺生死的众生而不救);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不被无明所迷,业力所转),故云无住。

  三、涅槃与佛性:

  在大乘佛教中,涅槃即是我们通常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思为如来的法身。《胜鬘经》:“法身即如来大般涅槃之体。”大涅槃是诸佛的法界,是诸佛甚深的禅定,也就是“常乐我净”的境界,此境界惟佛能证。《法华经》:“惟如来证大菩提,究竟圆满一切智慧,是名大涅槃。”

  大乘“涅槃”的中心思想,主要有三:一是如来常住;二是涅槃“常乐我净”;三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教的修行,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千经万论,诠释佛性,万千法门,归于“佛性”。佛性,也就是真如自性的异名。佛性在各部经典中称谓不一,名称繁多,略举如下:

  《菩萨戒经》称之为心地,能生起万善。

  《般若经》唤作菩提,以觉为体故。

  《华严经》立为法界,交彻融摄故。

  《金刚经》号为如来,无所从来故。

  《般若经》呼为涅槃,众圣所归故。

  《金光明经》号曰如来,真常不变故。

  《净名经》号曰法身,报化依止故。

  《大乘起信论》名曰真如,不生不灭故。

  《涅槃经》呼为佛性,三身本体故。

  《圆觉经》名为总持,流出功德故。

  《胜鬘经》号曰如来藏,隐覆含摄故。

  《了义经》名为圆觉,破暗独照故。

  四、佛性的体相用:

  佛陀对于“佛性”的表述,有时说空,有时说有,有时说即空即有,有时说非空非有。这都是针对不同根机和次第的众生,从佛性的“法、报、化”三身,也就是佛性的“体、相、用”三个角度,或分别诠释,或全面表述。就如同要介绍一个物件,需要分别表述出“材质、形状、作用”,这就是体相用。

  就像学习一部经,按照天台宗的“五重玄义”: 一释名,解释一经之题目;二辨体,辨别一经所诠之体性,如《法华经》即以“中道实相”为全经所诠之妙体;三明宗,阐明一经之宗趣;四论用,论说一经之功用;五判教,又作判教相,判立一经之教相,以定一经之评价。于是,一部经就很容易理解全面了。

  清净把佛陀对自性的表述总结为:中观唯识唯心见,法报化身自显现,心佛众生无差别,体空相明用周遍。

  (一)体空:法身,中观空性见(清净明觉,般若智慧),三法印之“涅槃寂静”。

  《心经》: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龙树菩萨: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六祖: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二)相明:报身,唯识瑜伽(苦乐觉知,转识成智),三法印之“诸行无常”。

  《维摩诘所说经》: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三)用周遍:化身,唯心如来藏(情与无情,天地万物,芸芸众生),三法印之“诸法无我”。

  有人问大龙智洪禅师:“什么是微妙的禅?” 智洪禅师回答:“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 空中,梧桐落叶飘零;眼前,萧瑟秋花凝霜。

  秀才问赵州禅师:“此情此景,如何感悟人生?” 赵州禅师说:“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章禅师将茶水泼在地上,然后问:“森罗万象,在什么地方?” 大同禅师说:“可惜了一杯茶。”

  僧人问临济义玄:“如何是无位真人?”玄便打,道:“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

  僧问云门文偃:“如何是佛?”文偃答:“干屎橛!”

  僧问归省:“如何是清净法身?”答:“厕坑头筹子。”

  庄子《知北游》:东郭子请教庄子说:“你所谓的道,在哪里呢?”庄子说:“无所不在。” 东郭子说:“一定要说个地方才可以。”庄子:“在蝼蚁中。”东郭子:“为什么如此卑微呢?” 庄子:“在杂草中。”东郭子:“为什么更加卑微呢?”庄子:“在瓦块中。”东郭子:“为什么越说越过分呢?”庄子说:“在屎尿中。”

  虚云大师开悟偈也是从“体、相、用”来表述自性: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体空),春到花香处处秀(相明),山河大地是如来(用周遍)。

  “绝对清凉无热恼,绝对安定无破坏,绝对平等无差别,绝对自由无系缚。”可见,涅槃是学佛修行最后的归趣,乃诸佛圣者所同证的圣果。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云:

  “如来妙体即法身,清净解脱同真谛。如日与光不相离,如来功德即涅槃。真我与佛无差别,一切有情所归趣。生死涅槃等无二,其性不坏无造作。垢净如如性不异,唯佛世尊独能了。众生悉有如来藏,三宝于是现世间。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净无别故。佛与众生性不异,凡夫见异圣无差。一切众生本清净,三世如来同演说。”

  遇安禅师破句悟道:

  温州遇安禅师,常阅《楞严经》,又名楞严禅师。一日阅《首楞严经》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之句,乃破句读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乃悟。有人语师曰:“破句了也。”师曰:“此是我悟处,毕生不易。”

  《别译杂阿含经》中记载:

  有一次,佛陀看见一对极其年老的乞丐夫妇,面露微笑。阿难尊者请问佛陀为什么微笑。佛说:这对乞丐夫妇,丈夫名叫大财长者子。如果他们在早年的时候开始修行佛法,丈夫将会证悟阿罗汉果,妻子会证悟阿那含道果。如果他们在中年时候开始修行佛法,丈夫会证悟阿那含道果,妻子会证悟斯陀含道果。如果他们在晚年开始修行佛法,丈夫会证悟斯陀含道果,妻子会证悟须陀洹道果。但是他们却一直蹉跎到现在,错过了修行佛法的时机,无法证得任何道果。

 

 

-----------------------------------------------------------------------------------------------------------

更多清净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延寿大师:宗镜录卷第四十八

延寿大师:宗镜录卷第四十九

清静法师:都市茅棚 248、八风不动心

清静法师:都市茅棚 249、无忧无污染

延寿大师:宗镜录卷第五十

 

后五篇文章

清静法师:都市茅棚 246、领悟八正道

道隐法师:大无量寿经甄解第十三

道隐法师:大无量寿经甄解第十二

道隐法师:大无量寿经甄解第十一

道隐法师:大无量寿经甄解第十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