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台湾法鼓山参学记六·走近法鼓 |
 
台湾法鼓山参学记六·走近法鼓 法鼓山大学院教育的理念和运作 初到法鼓·阅读《学员手册》 仔细阅读刚到法鼓山就发下来的《2009大陆宗教人士来台研修宗教教义学员手册》,了解到很多有参考价值的情况和理念,作一简要摘录,以供参考学习。 法鼓山的核心理念之一是“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实践之道归纳成大学院、大普化、大关怀等“三大教育”,首先是大学院教育。 《法鼓山的三大教育-大学院、大普化、大关怀教育》文中介绍“三大教育”说:“法鼓山以建立‘世界佛教教育园区’为目标,从学术研究、海内外禅修、弘法,到针对安顿人心所设计的各项教育、文化与关怀工作,都以积极入世的态度,扮演以身作则的角色,建立社会善良风气。具体的实践之道,归纳成大学院、大普化、大关怀等‘三大教育’,从‘三大教育’中衍生出多种启蒙心灵的方法,搭起一座通往净土的桥梁,接引了更多人在学佛路上欢喜同行。” 又介绍“大学院教育”说:“法鼓山的大学院教育已经办了三十年,最初是中华佛学研究所,目前已转型为研究机构,没有研究生,只有教授、副教授级的研究人员从事专题、专门性的研究,同时身兼法鼓佛教学院的老师。法鼓佛教学院是第一个获“教育部”核可成立的单一宗教教育机构,目的在培养专业的宗教师和研究人才。2007年佛教学院硕士班首次招生,2008年开始招收大学部学生。另有法鼓山僧伽大学,目前已有五届毕业生。中华佛研所培养的人是学者,从事研究工作;法鼓佛教学院则培养一般在家、出家的宗教研究人才,以及宗教工作人员;而僧伽大学专门培养宗教师,也就是法师。这些出家法师,是法鼓山的龙象人才,也是住持三宝的人才。而正在兴办的法鼓大学,是一所以品德薰陶为主的人文大学。学校授课将以英语为主,招生对象包括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学生,希望经过几年的专业训练、品德薰陶后,他们人品能提升,进入社会后在各行各业中发挥所长,并以身作则,担负起提升人品的责任。除了大学院教育,还要以大普化教育、大关怀教育,来做为建设人间净土的方法和桥梁。而大学院教育的目的,则是要为大普化教育、大关怀教育培养人才,因此必须要将大学院教育办好,才能真正落实三大教育。” 在“法鼓山的教育机构”篇章中,介绍“中华佛学研究所”说:“1978年,圣严法师应聘为中国文化学院哲学研究 所教授暨中华学术院佛学研究所所长。1981年,中华学术院佛学研究所开始招考研究 生,每年录取新生五至十名。为期三年的课程中,除了重视佛学的传授,也着重于古典梵文、巴利文之教学与藏文、英文、日文的训练。1984年,中国文化学院升制为大学,张其昀先生卧病,董事长更迭,教育方针改变,佛学研究所停止招生。1985年,圣严法师于是假台北市北投区中华佛教文化馆另创中华佛学研究所,由创办人圣严法师兼任所长。1992年方宁书教授代表圣严法师继任所长;1996年迄今,则由李志夫教授担任所长。历任副所长为成一法师、李志夫、吴宽等教授;自1994年由惠敏法师接任副所长至今。2001年,法鼓山佛教教育园区第一期工程初步建设完成,中华佛学研究所乃搬迁至金山现址。” 介绍“法鼓山僧伽大学”说:“于2001年秋天正式开学的法鼓山僧伽大学佛学院,是法鼓山继创办培养高级佛学学术人才的中华佛学研究所,以及一般世学的法鼓大学之后,又一教育理念的实现;僧伽大学佛学院以办研究所的精神及品质,培养德学兼备、解行并重,具有高尚宗教情操,并能带动社会净化的僧才。面对新时代潮流的冲击,佛教更需要培养出解行并重、有道心,且深具前瞻性、涵容性及国际宏观的青年僧才,不但要承继始自佛陀及历代祖师大德们胼手胝足所开创出的佛法事业,进而应开展出更宽广的格局及气度,使佛法的弘传能超越语言、地域性或民族性的侷限。 圣严法师在1999年3月2日所召开的第一次筹备会议中,勉励筹备小组的成员,不要只站在法鼓山,或台湾的立场,而应以广大的心胸、前瞻性的远见,朝未来五十年、一百年的方向思考;并以整体佛教为考量,朝向台湾是未来世界佛教中心目标规划。相信唯有如此,必定能如印度那烂陀大学一般,吸引一流出家人来就读,并邀请到优秀师资加入阵容。其实,早在师公东初老人的时代,即有呼吁教界成立佛教大学之刍议,而圣严师父也曾在一九六一年于《人生》、《觉世》等刊物,为创办佛教大学请命,希望‘以佛教的力量创办佛教的教育机构’,‘以佛教的教育来培植佛教的人才’。 圣严法师有感于‘社会一般的大学课程,只能教人如何做一个有作有为的在家人,却没有教人如何去做一个如理如法的出家人’,因此如何建设一套结合佛教义理的学习,又能贵在生活的实践,与宗教意志的磨鍊之僧伽高等教育制度,可说是势在必行。 目前法鼓山僧伽大学,分有四年制的佛学系、二年制的僧才养成班及六年制的禅学系,学生就读时不仅学杂费全免,每月也有固定的零用金,读书时所需的教科书、文具、食宿,也都由校方供应。期望佛教青年在‘以慈悲关怀人、以智慧处理事、以和乐同生活、以尊敬相对待’的环境之中,培育自己成为弘法利生的宗教师,用佛法的智慧慈悲,帮助苦难众生,为世界带来无穷的希望。” 教学大楼一侧门口的门牌和宣传板 在法鼓佛教学院“创校缘起篇”中,摘引自2007年5月《法鼓杂志》中圣严法师的文章《一辈子的心愿,终于实现!》说到:“这三十年来,我们一步一步坚持、努力,我们的第一步,是‘寄生’于中国文化学院,在中华学术院底下成立佛学研究所。那是一九七八年,我应中国文学院创办人张其昀先生邀请担任所长。一九八一年起,研究所正式招生。……佛研所的办学成果,让我们深具信心,然而宗教学位的争取承认,始终是我们努力的目标。我们争取了二十多年,就是我、李志夫老师还有恒清法师,我们经常到教育部、到立法院去争取。我们一直在努力,锲而不舍地努力,我说这是我一辈子的心愿,我一定坚持到底。如今,法鼓佛教学院正式揭牌成立,今天是我最高兴的一天!佛教学院成立以后,我们会要求学生茹素、上早晚课,毕竟佛教学院是为了培育佛教的宗教师人才,因此对于佛教的仪式、宗教师的威仪养成,我们都非常重视,希望能为佛教界,乃至这个世界培养出最优秀的宗教师人才。……也盼有朝一日能把我们的办学经验,分享其他宗教团体参考。” 前中华佛学研究所所长李志夫的文章《提升国内宗教教育,培养佛教人才》说:“自一九七○年代以来,为了争取单一宗教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制,我们教界长老曾一度申请办佛教大学,我们陪着圣严师父拜访过教育部几位部长及次长,直到一九九○年代,在我们不断争取下,才可以在大学内设宗教系所,但我们希望的是单一宗教教育纳入学制。从我们开始争取单一宗教纳入教育体制,到今天已整整三十五年。我们中华佛研所常有国际学生要申请入学,因为没有学位就不来了;我们要办国际佛学班,因为没有学籍也招不到学生。我们是佛教第二祖国,我们的法师、学者即使是研究中国佛学,还得到非佛教的国家去攻读学位。现代追求高学历,已是国际社会、人才供需的普世价值,宗教研修教育不但可以提升国内各宗教的教育水准,也可以正式招收国际学生,提升我们的国际地位。圣严师父在还没有留学日本前,已是一位有名的学问僧,试想,如果他没有博士学位,要在联合国宗教高峰会议领导群伦,恐非易事。这可说明,学位对宗教人才培养的影响是很大的。” 《研究宝库──历年来的办学成果》中介绍说:“可算是法鼓佛教学院前身的‘中华佛学研究所’与国际间已建立姊妹校关系的大学,进行留学生、出版物的交换及研究人员的互访。目前已签订学术交流同意书的国外学校共有13所:韩国东国大学及金刚大学、日本立正大学佛教学部、大陆中山大学人文学院比较宗教研究所、大陆南京大学中国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山东大学宗教科学与社会问题研究所、塔里木大学、雪梨大学宗教学系、比利时根特大学、美国史丹佛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及柏克莱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德国汉堡大学亚非研究所、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佛学研究中心等。” 惠敏法师的文章《从“中华佛学研究所”到“法鼓佛教学院”》中说:“未来,‘法鼓佛教学院’也可与筹设中的‘法鼓人文社会学院’搭配,建构佛法与世学兼备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们可互相作跨校选择辅修学系与双主修学系,以培养具有科际整合能力之佛教研修人才,造就具有宗教情怀之社会服务人才。” 介绍“圣严教育基金会”说:“ 财团法人圣严教育基金会(以下简称本会)于2006年1日18日,由教育部核准成立。本会以推广圣严法师所倡‘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之思想理念来净化人心、净化社会的教育事业为宗旨。所以本会是以推广、弘传圣严法师的思想与理念。圣严法师的思想理念,着眼于人间净土的阐扬实现,其一生均致力于将佛法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以佛法来提升现代人的生活与品质。希望宗教界、学术界及有兴趣、有愿心的人士均能加入此方面的探讨、研究及实践。 本会依此宗旨,推动下列相关工作: 一、 主要是对圣严法师之平面书刊、影音资讯等各种之着作文献文物,搜集、整理、研究、分层次、分类别、翻译、编印、制作、发行、推广、弘扬,赠送至全球各个社会层面,以期人类品质普遍提升,处处可见人间净土之实现。 二、 次要则为奖助与圣严法师思想理念相契相同的佛教教育之推动、佛教学术之研究、佛教着作之出版,以及与净化人心、净化社会等相关之教育项目工作。 本会目前正着手进行的工作 : 普化的教育——主要的工作为圣严法师智慧随身书(结缘书)的推广、流通,使得圣严法师所提倡健康正信的佛法,更能为一般大众所知、所用。另配合网路及现代科技,以开发新的流通方法与形式,包括圣严法师的影音开示,以达到身历其境的教育。 深化的教育——针对特定的对象,如寺庙、佛学院、学校、图书馆及与佛教相关的研究机构及研究所需的个人学者等,从事圣严法师出版品的赠送,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有机缘接触、探讨圣严法师的思想,进一歩作有广度及深度的研究及发扬。而另一方面,本会也筹办圣严法师思想的学术研讨会、论坛等等,并提供硕、博士论文奖助学金来奖助对圣严法师思想作深入而专题的研究,希望藉此结合学术界,一起探讨人间净土的思想,并期待其成为世界佛教的一股新趋势,从而实现人间净土。 整理及翻译——为了朝向更深、更广的弘传圣严法师各类出版品(含影音开示),本会将陆续配合各地区需求,来进行整理、汇编以及翻译,以提供不同地区的需要,达到契理契机的弘化。 对未来的期许,圣严法师说,人间净土的实现,必然在于人心的净化;而人心的净化,则首重思想及理念的传达与教育。理念及价值观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甚至非一生一世可以完成。人心的教育亦是如此。所以长远性、持续性的运作,是本会所期许的;有坚定的方向,没有预设完成的目标;有当下的事,而无需担忧未来的成败;重要的是,如何让圣严法师的思想、理念透过健康适时的方法,融入现在及未来的人类社会,替这不安的世界,奉献净化的功能,传达平安的讯息,安抚不安的心灵,让佛法真能为现代的人所用。” 校长惠敏法师写的《教育理念篇》中介绍到: 一、创校理念 本校创办人圣严法师深体“今日不办教育,佛教便没有明天”,故于1978年创办了中华佛学研究所。……本校以弘扬汉传佛教文化的精萃,孕育推动人间净土的舵手为理念,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传统与创新相融、具有国际宏观视野的宗教师暨学术文化兼具的人才为宗旨。本校学生应秉持校训“悲、智、和、敬”的精神,推动佛教教育文化工作,落实社会之整体关怀,肩负起带动世界净化之使命。 (一)理论与实践并重: 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原则、实践是理论的活水源头,二者如车之两轮,不可偏废。本校的教学乃朝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方向,除了培养学生于佛教义理上的研究外,也注重在生活上的实践,与宗教情操之涵养,经由一系列充实完善课程及生活教育之学习,培养学生建立服务及奉献的人生观。 (二)传统与创新相融: 印度佛教的发展与传播有三期,即南传(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地)的声闻乘佛教、北传(中国、韩国、日本等地)的菩萨乘佛教、及藏传(西藏、蒙古等地)的金刚乘佛教。由于声闻乘与金刚乘密教思想差距,与历史性的隔阂太大,所以汉传佛教(代表初期大乘佛教)正可以扮演综合、交流、融通的角色。此外,为因应「终身学习」(Lifelong Learning)以及“成人教育”(Further&Adult Education)社会的来临,本校的课程规划,当重视养成「终身学习」习惯与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生命全程中,永续建立个人与团体的终身学习网络,发展学习型组织。在科技化、资讯化社会的潮流,佛教教育若能培育兼具佛学及资讯知能人才,运用资讯、传播以及教育科技等理论与方法,建立佛学“数位典藏”(Digital Archive)与“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系统以及“线上学习”(Online Learning,e-learning)环境,建构成教学、研究、行政、推广服务等层面相互结合的“数位神经系统”(Digital Nervous System),并且结合人文与艺术的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达成真、善、美的人生目标。 (三)具有国际宏观视野: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交通利捷、资讯方便,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更形频繁,处于瞬息万变的新时代,需有更宏观的视野与更广大的胸怀,才能与时代脉动紧密连结。本校以培育能够洞悉新时代需求的宗教人才为目标,除了在梵、巴、藏经典语言学习,并加强英、日等现代语言训练,以及“宗教对话”的经验,与科学(特别是生命科学)整合与对谈的能力,希望发扬汉传佛教的精神与内涵,跻身国际宗教界。 (四)秉持“悲智和敬”的精神: “悲智和敬”——以慈悲关怀人、以智慧处理事、以和乐同生活、以尊敬相对待——是本校学风之所系。其中,“悲智”代表菩萨道利乐众生的精神;“和敬”则是代表和合以敬的涵养。秉持“悲智和敬”,以提升人品为职志,并积极入世、化导社会。 (五)带动世界净化: 以悲悯众生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宗教情操,从佛教教育文化出发,共同投入建设人间净土的大工程,将佛法的智慧与慈悲有效普遍地传播于世,让所有的人同饮佛法的甘露。另一方面,这也是落实法鼓山的弘法精神“奉献我们自己,成就社会大众”,致力推广净化人心的方针。 二、办学目标 (一)培养具有科际整合之佛教研修人才。 (二)培养具有人文素养之宗教教育人才。 (三)培养具有宗教情怀之社会服务人才。 (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之卓越领袖人才。 三、本校特色 法鼓佛教学院,为全国第一所、经教育部通过成立之独立的单一宗教研修学院,硕士班学生毕业,授予宗教硕士学位。 本校以中华佛学研究所25年办学经验为基础,融合汉传、南传,与藏传佛教之精华,以开创佛教研修之新纪元;并运用佛学数位典藏与知识管理系统,建立佛教资讯学程;同时重视梵、巴、藏等佛典语文的训练,及加强英、日语之学习,并建立佛典翻译学程。 办学宗旨为研究与修行并重,传统与创新相融,注重科际整合,并以国际化教学为导向,结盟国内、外14所知名院校及机构,建立海外进修管道,提升学生国际视野。本校师资阵容坚强,图书资讯丰富,校园环境幽雅,生活机能完备,堪称有志研修佛教青年的第一选择。 四、校训与院训 (一)校训 悲、智、和、敬:以慈悲关怀人,以智慧处理事,以和乐同生活,以尊敬相对待。 (二)院训 本院以养成戒、定、慧三学并重之佛教青年人才为宗旨。 本院同学,应具备清净、精进、少欲、无诤、整洁、宁静、和乐、自动、自律、自治之基本精神。益以互敬互助、直谅多闻、切磋砥砺、道业与学业并进,以达成研究与修持之崇高心愿。 教学大楼内悬挂的院训字框 本院同学应惜常住物,热心大众事,除因公、上课、工作,不滥攀俗缘,不为娱乐及应酬外出,对所分配之工作应尽力尽责做好,以之养成福智双运之美德,及弘法利生之愿力。 五、师资阵容 (一)专任师资 释圣严副教授(本校创办人.日本立正大学博士) 释惠敏教授(日本东京大学博士) 杜正民教授(美国马里兰大学) 廖本圣副教授(淡江大学化研所) 释果晖博士(日本立正大学) 释见弘博士(日本九州大学) 释果镜博士(日本佛教大学) 蔡伯郎博士(中国文化大学) 洪振洲博士(台湾科技大学) 庄国彬博士(英国布里斯托大学) Dr.William Magee(马纪)(美国维吉尼亚大学) Dr.Marcus Bingenheimer(马德伟)(德国乌兹堡大学) (二)兼任师资 杨郁文教授(高雄医学院) 张家麟教授(政治大学) 陈英善副教授(中国文化大学博士) Grohmann Friedrich Ferdinand(高明道)(中国文化大学) 宗玉媺博士(德国汉堡大学) 刘国威博士(美国哈佛大学) 雪歌仁波切(格鲁派三大寺头等格西) 蓝碧珠讲师(日本琦玉大学) 六、发展愿景 (一)课程发展 1.经由实际教学,确立佛教研究的发展规模。 2.组织佛教研究讨论小组,进行课程的规划与开发。 3.与海内外佛教研究相关院、校交流,配合时代,进行课程的调整。 4.增聘师资,扩充新课程。 (二)教学与学术研究 1.配合台湾及其他国家之佛教研究机构进行交流,使本校成为亚洲最重要的佛教研修机构。 2.举行国际佛教之学术研讨会,带动学术研究风气。 (三)社会服务 1.与出版社合作,出版各类佛教丛书。 2.与各种宗教事业单位合作,成立宗教事业辅导中心。 3.经常举办宗教交谈活动,促进宗教交流。 (四)佛学与资讯 1.整合过去佛典电子化的经验以及电子佛典资源,除本所既有师资之外,再加入外来资讯方面的师资,以期能培养佛教资讯人才。 2.为提供选修“佛学资讯组”的研究生好的学习环境作佛学研究的发展,将规划佛典数位文献研究环境,以研究如何将佛典以电子数位方式储存、呈现,进而进行典藏(archive)、分析(analyse)、发行(publish),并学习文书处理、学术论文、刊物及网路电子出版等。 3.开发数位佛典阅读环境的开源码研究,建立跨作业系统、跨佛典语文、整合应用的软体平台,作为普及性佛典阅读、学术性佛学研究的共同环境,进行佛法推广与教学科技研究。 4.规画不同于一般网路资料的高品质数位发行,以学术、标记、可靠性及可发行等性质的现代数位文献。 5.立基于上述的基础,透过佛学与资讯课程的规划及设计,希望未来除了能够培养兼具佛学与资讯知能的人才之外,更能推动发展佛学数位学习,以建立资讯时代佛学终身学习环境。 (五)就业方向 1.聘为本校教职人员。 2.聘为法鼓山体系工作人员。 3.进入国内外各大学继续深造。 4.推荐至各佛学院及佛教相关各事业机构任职。 在“法鼓山的教育机构”篇章中,介绍“法鼓大学筹备处”说: “法鼓大学是一所将我们对自己与世界的观点与体证,透过各种对话与实践的动态历程,转变成为富于创造力自我及社群的大学。圣严法师创办法鼓山及法鼓大学以实践“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法鼓大学是一所回应高等教育的时代需求,并充满人文气息、心灵愿景且关注全球发展的大学。 法鼓大学的使命及愿景是“以心灵环保为核心价值,培育兼具慈悲与智慧的领导者,探索人类未来,建设地球净土”;在作法上,要“建构国际教育村,营造多元学习,创新学术研究,建立全球净化的典范与共识”。 办学特色——书苑生活,从容涵养生命智慧 所谓“书苑”是什么呢?书苑是除了上课的教室之外,学生们日常的生活环境,也就是说,学生平常是生活在书苑里。在这种生活环境之中,有专门的老师辅导。而这样优美的、特别的教育环境,虽然在世界上不是首创,但也是非常新的做法。……此刻的台湾,许多大学强调工具取向,在知识的传递上,以密集的课程,让学生无暇悠游于学习的悦乐;窄化而专精的分科,让人一入学门就失去转圜的空间。此外,师生关系的内在生命流动与关怀,也因紧凑的节奏,而显得奢侈。匆忙来去之间,只余课业答问的交错。法鼓大学书苑制度的建立,便是对治这些困境的关怀与因应。在法鼓大学的书苑中,师生融摄于境教,重现生命从容涵养的体验与智性激荡的宽阔空间。
从生活中陶冶悲智胸怀 法鼓大学每个书苑,由不同学院的学生组成,学生入学时,便依各书苑的愿景、使命、特色与性质,来选择自己未来的学习场域;加入书苑后,也透过参与、体验,建构所属书苑的传承与风格。在生活上,学生同住校内,让全校建立出关系密切、相互交流的师生群体;筑起关怀照顾、亲切融合的学习情境。书苑里,有咖啡馆式的问答、对话;有禅茶一味的恬淡自在;有清净质朴的静坐观照。……在智性的激荡上,书苑成员每周固定聚会,或由书苑长主持,进行研讨与对话;或邀请专家学者专题讲座,透过深度的探索与多元广度的开拓,激发学习的潜能与创造。每个书苑轮流聘请国内、外不同领域专业人员短期讲座,鼓励学生建立国际化跨领域的思惟。在这里,学习充满喜悦与趣致、动机与热情,学习的方法是涵泳而来、开发而来,不是课堂里上对下的知识传递。此外,藉由义工制度的推动,展现伦理关怀。书苑环境由学生布置、修缮、整理、打扫,并结合法鼓山园区的义工系统,亲切体验与学习。另鼓励学生创作与多元兴趣的发展,并定期举办各种分享活动,展现学习成果。在内外兼修、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探索生命的价值,陶冶品格与美好的性情。…… 正在筹办中的法鼓大学将是一所环境共生、推动公益、融入艺术、积极人生的大学,同时将以结合生活与学习的书苑教育,实践生活禅与法鼓精神,培养兼具慈悲与智慧、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导人才。面对全球暖化、经济萧条、道德式微的局势,法鼓大学将成为社会的良知、典范,符合未来世界发展的需要,所以创办的意义重大。 法鼓大学即将于2010年招生。以契合人文精神和地球永续为基础架构,目前初步规画设立人文社会学院、环境学院、公益学院、艺术学院等四个学院,在立足于汉传禅佛教的核心层次上,为建立人心与环境净化的典范,不断创新和努力。” 阅读以上内容,一个感想是:法鼓山能建立起正规化、社会化、国际化的系统的佛教大学院教育体系,来自其创办人和继承者深远广阔的心胸格局、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对时代缘起的切实把握,这是首先值得好好学习的。而师父的也有建立汉传佛教修学体系和建立“那烂陀”式佛教大学的深切心愿,其心愿和精神以及对时代缘起的把握与圣严法师非常相近,只是在另一个地域因缘下发起和实施,会有地域上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心理上的差异,但肯定有很多相同相通而可借鉴的地方,因此我更加理解为何师父嘱咐我们来法鼓山多方面好好参学。
---------------------------------------------------------------------------------------------------------------- 更多XC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