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坦尼沙罗尊者:一言蔽之论修持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坦尼沙罗尊者:一言蔽之论修持

 

  [作者]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ThePracticeInaWord

  byVen.ThanissaroBhikkhu

  佛陀本可以用几句关于涅槃空性之乐的鼓励性言辞,结束他的传法生涯,但他没有那样做。他的临终之言是一句告诫:“藉由appamada[1],成就圆满。”(SN6.15)“藉由appamada”的常见英译——诸如untiringly/不怠地、earnestly/热忱地、withdiligence/勤奋地,等等——转达的涵义是持续、坚定的努力。这些译法给人的印象是,佛陀的最后启示为“坚持修练”。不过,这个词在数种亚洲语言中的译意却另有曲折。斯里兰卡注疏中把appamada译成“不松弛的具念”;泰文将之译成审慎、警惕、谨慎、当心。圣典本身在另一场合把appamada定义为谨慎地守护心,不落入染垢心态,同时增强信、精进、念、定、明辨等心理素养(SN48.56)[2]。根据这些诠释,佛陀的最后启示并非仅是指“坚持”,他的意思是:“不可自满。警惕危险。守护心的良善素质。不可失足于戒备松懈。”

  这些诠释同样也有助于理解佛陀强调appamada之重要性的其它情形,譬如他曾经说,appamada是通往涅槃之道,又说,一切善法[善巧之心理素质]根植于appamada、汇聚于appamada、以appamada为首。单以“持续的努力”作解,是不能满足appamada一词在这些段落里的作用的,因为不智的努力有可能造成各种各样的破坏。不过,有了警惕与审慎所提供的必要视野,则可以使努力不离正轨:警惕与审慎令我们对自己造苦——对己对人造成无谓之苦——的潜力保持警戒;同时又教会我们信任自己——假若慎微得当,我们有能力止息那些苦。

  谨慎与信任的这一兼行感,乃是以坚信业力原理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坚信我们的诸业不可轻视,造苦与不造苦的区别事关重大;坚信善巧与非善巧业的诸原则具有充分的模式,令我们能够从自己的错误中学到有用的教训。同时,正是这种谨慎与信任的兼行感,使得appamada在修道中的功能如此重要,它既提供了踏上善巧业道的原初动力,也提供了令我们行道不偏、直趋涅槃的内在制衡。没有对圣道的深度信任,则难以尝试修证;没有对任何有为之乐的潜在危险的深刻意识,则易于退失。

  这主要的危险当然在于,心有自我欺骗的创意潜能。不过,佛陀不同于众多其他的宗教人物,他并未仅仅建议我们,若不能信赖自己,则应当置信于他。反之,他为我们提供了修练自己、长养可信度的方式,也就是审视最倾向于对自己说谎之处——即我们的动机,我们的业报[行为的果报]。佛陀在初次教诫幼子罗睺罗时曾经告诉他,在执行动机之前应当首先观想,只有在看见欲做之事不会造成伤害时才可以实行。在行动过程之中,他应当观想其即刻果报,假若正在导致任何意外的伤害,他应当停止。在行动之后,他应当观想其长期果报,假若看见造成了伤害,他应当下决心不再重犯。如未见伤害,他应当以之为乐,继续修持。

  这正是有关正直[integrity,质直]的基本教诫:学会看清何处可以信赖自己,何处尚不可信赖,同时——借着反复亲身地检验业果原理——使自己成为可以一贯信赖自己的人。随着你发展出这种内在的正直,你对遇到的任何教说或导师作一番评估,也就容易起来,因为在这里,佛陀也同样建议采取警惕的态度,用业果原理加以检验。评估教说的方式,是看你把它们用于实际时是否造成伤害。评估导师的方式,不是看他们是否具有特殊力量、神圣权威、或开悟传印,而是看他们的行为[业]是否造成伤害。

  审慎检验,这一模式不仅适用于粗相行为[业],而且适用于心的最细微的运作:你对感官刺激的反应,你最精深的禅定或非禅定体验。无论你正在做什么——特别是当你似乎不在做什么时——不可自满。仔细地、一次又一次地寻找自己在不知不觉中造成的哪怕最细微的苦或扰动,学会放开导致该苦的你的现行动作[业]。如此继续下去,直到不再有什么可以放下。

  你的审慎感/appamada便是以这种方式,确保你一路走向涅槃。借用一句熟悉的比喻:假若修持如同建房,那么审慎/appamada不仅是地基,也是墙与屋顶。

  [1]appa

----------------------------------------------------------------------------------------------------------------

更多坦尼沙罗尊者佛学内容

----------------------------------------------------------------------------------------------------------------mada:古汉译不放逸。

 
 
 
前五篇文章

坦尼沙罗尊者:开启佛法之门——礼敬在佛教思维与修证中的

坦尼沙罗尊者: 不可能的事

坦尼沙罗尊者:定义念住

坦尼沙罗尊者:佛陀的“应该”

坦尼沙罗尊者:四梵住

 

后五篇文章

坦尼沙罗尊者:这条道有目标

星云大师谈财富:用钱与藏钱

星云大师谈财富:赚到欢喜

坦尼沙罗尊者:业与轮回

星云大师谈财富:真正的财富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