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佛使比丘:内观捷径 |
 
内观捷径_佛使比丘_TXT版下载 佛使比丘:内观捷径
内观快捷方式 各位虔诚的法友大家好: 这次演讲是纪念玛迦扑加节(Maghapuja)所举办的第四个星期六的开示,我将讨论有关止观(samatha-vipassana音译为奢摩他和毘婆奢那)的禅修法门。因为上周没开示,所以本周实际上应该是第三次演讲,虽然今天是第四个星期六,但却是「核子时代的止观禅修法门」演讲系列的第三次开示。 关于主题 「核子时代的止观禅修法门」这个主题,听起来虽然有点不寻常,但我想使各位对它有个正确的认知。首先我想传达的理念是:我们正处于科学时代,因此,我尝试以科学的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见解;同时,正因为我们处在做事要严谨、认真的核子时代,我的解释也不会轻忽任何事物,更不会含糊笼统地带过。 到目前为止,科学方法所关心的就是从具体的对象开始,也就是以调查、试验和做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它。但是止与观的对象是心法(citta)(注一),它既非物质也不具体,要怎么研究?如何才能使它具体到可以研究、分析及实验?希望你们能尽量将它具体化,如此才能对它有所了解,否则这场开示将会白费唇舌。假如你们只是毫无目的地盲从,到头来除了死记一些名相外,将无法从中获益。因此,一定要把它看成是个完整的实体,用心深刻地去了解它。 「现证」(Sanditthiko)的意思是「用心体会」。今天我们所探讨的,都要用心体会,虽然探讨的内容本质上是抽象的,没有形体,但由于我们能在心中觉察到它,它就好象有形体的东西一般。所以,不论是乐受或苦受,确实去感受吧!之后它就会变得很实在,甚至具体到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分析。请各位在这一点上分享你体解的情形,否则我所说的话,对你并没有什么好处。 请牢记「核子时代」这四个字,在听讲时,大家应该能明确地体察到我们正身处于核子时代,我们必须非常清楚这件事,现在并非记忆、推论或遨游在想象空间的时候。因此,让我们再次确实地想一想,为何我会将这一系列演讲的主题订为「核子时代的止观禅修法门」? (注一)Citta这个词,一方面指心(the heart),它的功能是觉知和感受,因此,它类似个人的个性和特质;另一方面指心思(the mind),其作用是记忆和思考,它是个人理性的部分。大多数的时候,我比较喜欢保留原字,不翻译它。 修习止观法门的优点 现在我要再次强调重点:你必须持续不断地用心体会,不要觉得无聊,止观禅修法门是最最真确的真理,必须要认真地应用和实践。它不只是为了提供一种知识或可背诵的方法,而是让你去实修的,为什么呢?因为修持它可以解决你实际存在的种种问题。 第一圣谛是:在每次「触」的当下,只要正念和智能不足时,我们就会觉得苦迫。虽然今天才来听法的人,对这点可能还不太了解,但请记得苦的生起以及我们会持续受苦,都是因为我们在「触」的当下无所知觉。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由眼、耳、鼻、舌、身和意等六根与六尘接触,而在这「触」的当下,我们茫然无所知觉。这意谓着我们没有正念、感觉与智能去透视事物的真实面貌,因而心念会随着各种妄想打转,并导致痛苦,这是另一个需要好好解释的主题。 事实上,我曾讲过这个主题,从来没听过的人请试着了解:痛苦就是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周遭所接触的事物茫然无所知觉时所导致的结果。 如果我们不想做个无明的人,就必须具足正念。在每个「触」的当下都要及时且快速地提起正念,你必须获得内观的洞察力和智能,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就是由于这种正见的力量够大,在「触」的当下,正念将会导引出正见;在接触的当下,一个人的内心若有正念和正见,就不会随着痛苦与无明的妄念团团转;而正念与正见将主导这颗心,引领它朝向不引起苦的正确思考及推理之路。当然到那个时候,一切应该改正、解决的事,也会立刻解决,再也没有错误的行为,善果也将产生,我们将不再有痛苦,这就是在「触」的当下保持正念的重要性,而它殊胜之处是我们将不再受苦。 另一个优点是我们将能把持自己的心。如果我们具有这种觉知力和内观的智能,就能把持这颗心。「如何把持这颗心」是个牵涉十分广泛的题目,而它对各方面都有利,若能把持住这颗心,不论做什么事都能成功,也不会遇到令人痛苦的事。你看,就有这两个优点。假如我们能把持住自己的心,那么邪思、妄念就不会轻易生起;若能把持这颗心,我们就能将它导入正轨,因此,再也不会有痛苦的因素产生。 世尊曾说过更多的优点,但我想提示两个优点就足够了。那就是在接触的当下保持正念,如果我们在每个接触的当下保持正念,就不会受苦!又如果能把持这颗心,就不会让心徘徊在痛苦的路上,也不会有任何足以忧愁的因素,或有所谓的后遗症,而那些日夜都在忧虑的人,最后可能会变成精神官能症的患者──近来罹患此症的人愈来愈多! 虽然我一直待在这儿,但由于有更多患精神官能症的人来此参访,所以,我知道有愈来愈多的人受到此病的煎熬。这是个不稳定又失控的年代,有更多的人患了这种病症,所以我才对症下药──「止观禅修法」将能使你有效地避免罹患精神官能症,它的道理在于:假如我们能把持住自己的心,就能去除一切负面的感觉和妄念。 总而言之,修习止观是为了唤醒我们的觉知,并控制自己的心,以这两个优点对付问题是绰绰有余了,因为一切问题都和它们有关。假如充分具备觉知与控制心的能力,则一切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而调伏的心也将是悟道的基石,也就是证得涅槃与阿罗汉的基础所在,因此,我们的目标是要唤醒觉知并把持住这颗心。我说的就只有这两个重点:保持觉知,并把持这颗心。 快捷方式法门与完整修法的异同 [快捷方式法门的殊胜] 请注意现在我所说的,修习止观或内观禅修法,是培养正念、调伏自心的方法。要注意这种说法,请留意细项的步骤,它将如实地告诉你长养正念的方法。请专心听讲,我将逐一地解释它直到圆满为止。现在我们就来讨论该注意的几个部分。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在巴利经典中,有许多说明如何行持的细则,因此,完整的止观禅修法是十分深广的,世尊为那些具有强烈修行动机的人们(例如住在森林里全心地投入修行的出家人)提供了最详实,几乎是包括全部修行步骤的方法。而且,也特别作了精确而缜密的说明,那确实是个十分完整、深刻的说明。而那些未出家、不住在森林修行,也不是过那种清净梵行的一般人要怎么修呢?没错,世尊在世时是有这种人,确实有许多人并没有出家,没有过丛林生活,他们不是日夜都在修行的比丘,当然不可能做到这些。因此,必须提供一个简要的快捷方式法门让他们依循,而他们也能藉此达到究竟的目的。这快捷方式法门就是提供给那些不能遵循完整修法者的另一种法门。 想想世尊说法的时代,那个团体成员最多?当然是一般百姓。能住在森林里,精进禅修的人并不多,因此,必须有另一种让一般人遵循的修行法门。如此,就有两种不同系统的止观法门,一种是完整且深广的──关于这种修法,我将另找时间说明;而另一种是简要的快捷方式法门,也就是对为数较多的一般人说的。 你也可换个角度来看:是智者多或无明者多呢?当然是凡夫俗子占多数,而且其中还包括一些了解事物有困难的无明者,或许无明的人比想象中还要多呢!现在我将试着以更浅显的方式解说这种修法,使一般人甚至是无明的人都可以学习和实践它。我想简要地为一般人解说它,因为那些还未学佛或未受教育的人,必须要得到足够的知识才能开发自己的智能,他们应该训练自己,使自己脱离苦海。 总之,如果只是巨细靡遗、深入且非常完整地说明正规的系统,最后我们可能还是一无所获,因为只有少数够聪明的人才能理解它。因此,必须另有一套符合一般人根器的修持法门,我暂时称它为「快捷方式法门」。你们不必担心修这法门无法达到究竟的彼岸,我希望你们能够明白,这个快捷方式可以很有效地引导你们息灭痛苦。 为什么说这是快捷方式?因为你无须经历完整、正规的修持方法,某些方面你不必去经历,特别是有关超自然和超能力的修习法,甚至是超自然的色界定及无色界定等。在这快捷方式的修法中,你无须修证这两种禅定,只要修定(samadhi)修到某种程度,而后再直下观无常、苦、无我等最高的真理,如此修持,你就可以终结所有的痛苦。 凡是能够达到专注状态的人,就可以进一步修色界定或无色界定,然后便能观无常、苦与无我。能达到深入禅定,具足各种神通或洞察力,这种境界固然很好、很神奇,但这不是一般人能修习的,所以我并没有准备要谈这种伟大的修行系统,今天我想要说的只是利益一般人的捷径法门。 或许你们不认为这简要、有效的修持法可以达到解脱,事实上,它完全有效,可以引导你们证得想要的目标,虽然你不会成为专家,但依这种方法修行,也将能通达究竟目标。你虽然不会成为专家,但它对于达成目标是有帮助的,否则你将壮志未酬身先死。至于那些不是那么有经验的人不要期望太高,否则可能临死还是一无所得,你只要满意于最后终能断尽烦恼就可以了。因此,以下将说明这种快捷方式法门的几项重点。 [何谓快捷方式法门?] 如果有人问:何谓「快捷方式法门」?我会回答:「除去冗长、不必要的部分就是快捷方式法门」。想一想在我们的屋里,只要有够吃、够用的生活必需品,我们就能活下去,但我们往往拥有太多生活上不必要的东西,屋里堆满许多不必要的财物,而我们这些屋主就像是一群疯子,而房子就像疯人院。你看!竟然有这么多不必要的东西!现在,如果要你把多余的东西丢掉,只留下必需品,单靠这些物品维生,你非但不会死,反而活得很快乐,不会像你住在堆满非必需品的屋子时一样,有那么多的烦恼。但是,现代人常喜欢盲从新潮和时尚,爱买各种广告品,把它们放在屋子里,所以屋内很快就塞满东西,你知道这是没必要的!同样的道理,禅修法门也是一样,我们的原则是去除不必要的,舍掉它,才能踏上必要之道,这就是所谓的「快捷方式法门」的原因。 所以如果有人问:「何谓快捷方式法门?」答案就是:「去掉不必要的部分」。它不是一种完整、正规的说明,也不是巨细靡遗、精致、复杂或神秘的修法,我只会谈到灭苦必备的部分。 倘若你问:「为什么是快捷方式?」「为何是快捷方式?」如前面所说的,我不希望你们浪费太多时间,也不想让各位遭受挫败。如果没有快捷方式法门,只有一套供有经验者修习的完整修法,这修法的运用将受到限制,那些没经验的人就无法修行,因为只有少数精通的人才能修习。这就是我们需要有一般人及多数人能修习的快捷方式法门的原因。 [快捷方式法门与完整修法的比较] 现在让我们比较一下快捷方式的修法和完整的修法,并看看要如何修快捷方式法门。在谈到完整的修法时,我们必须从四念处的觉知呼吸开始说起,这方面你们可以参考《安那般那经》。以下我将比较完整修法和快捷方式法门的异同。 根据完整的修法,有身、受、心、法(自然)等四念处的修法。 就身念处而言,我们所关心的是呼吸,也就是清楚地觉知呼吸。当入息短时,觉知入息短;出息长时,觉知出息长,然后继续禅修,一直到你明了正是呼吸维系着生命,然后继续保持呼吸,让气息平缓下来。如此一来,心就不会向外奔驰了,而会出现各种定境,如无色界定等。 事实上,进行上述所说的四念处修持法,是件吃力的工作,但是如果修快捷方式法门,就不需要那么多的规定和练习,我们需要做的,只是修到一心专注,然后在身体的组成要素上(如呼吸等),继续禅修。专注于四念处中的任何一种念处都是个大工程,但为了要修到根本定,我们还需 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努力。事实上,我们必须达到根本定(appana-jhana),透过禅定我们会经验到喜(piti)和乐(sukha)等,但修习快捷方式者无须去经历那些(指喜与乐)。 现在讲第二部分--受念处,此时我们可选择喜悦的感觉作为观照的对象,而事实上,这是由心中生起的感觉。 这种喜悦的感觉是源于根本定,或者你可以选择观照乐受,而这种感受,事实上,也存于心中。借着观看而探究乐受的本质,如此你将能了解就是这感受引发心念,之后,你会找寻方法平息这些快乐和喜悦的感受,直到修行成就。修习四念处是份苦差事,一般人不可能修习全部的过程,也就是无法以无偏执的态度探究快乐和喜悦的本质,而使它们平息下来。 因此,快捷方式法门提供我们一条道路,也就是当修到一心专注时,就可以观照所生起的任何感受,这和根本定所产生的感受不同。因此,无论是乐受或是苦受,都要尽力去观察它们,渐渐地,你会发现感受只不过是一种幻觉(maya)而已--感受就是幻觉。这种简易的禅修法只要处理一个步骤,但其最后结果却等同观四念处中的受念处。 现在要说的是完整修法中的第三部分--心念处。当念念分明时,我们就会明了心如何运作,如何使心生起喜悦,如何一心专注以及如何使心放下,这和学习中国杂耍一样困难。如果修习快捷方式法门,就无须经历四个步骤:首先,深观此心,深观每个起心动念,如此才能将它看得透彻;接着在当下提振心力,达到一心专注,这必须心思敏锐、修习熟练才能完成这些步骤。因此,如果你觉得这样的过程太复杂也没关系,别理它。 接下来要讲的是第四部分--法念处。当我们因观身而到达一心专注时,就可以进一步观无常。每个苦受、乐受、出入息或任何深观的对象都是无常的,你应该要明了「无常」这个真谛。 所以,这是从第一部分的身念处跳到第四部分的法念处,我们可以立即见证到无常,可以体解到身体的无常、生命的无常。因此,无论是出息或入息,都要不间断地观无常,一直观到你觉得自己已放下爱乐,或放下过去所执着的种种事物,如幸福或生命中所贪爱、所执着的一切,而变得愈来愈不执着为止,这是因为你已经了解无常的本质。当然,你将会放下对生命的执着,开始觉得自在,这时特别要深观这种自在的感觉,你也将体解到它无常的性质;一旦你了解到自己已放下对生命的执着,就必须立即深观「放下」的感觉,直到你的某些执着消失;进而可以深观「执着消失的状态」,甚至可以深观放下执着的状态,以及远离烦恼、去除烦恼的状态。这就是观法念处的第四个步骤:远离烦恼。 事实上,你无须再深观已不执取的部分,因为一旦放下,苦就止息了,就可以将苦灭尽,能做到这样就该满足了,不必再费心作进一步的观察。你应该做的是观无常,观察放下执着的过程及执着消失的状态(观离欲及灭),这就够了。但是,完整的修法,就得观照解除种种束缚的情况(观离欲),观你远离了这些和那些烦恼以及获得智能等。 修习快捷方式法门可以节省许多力气,依此快捷方式法门修习觉知力,直到我们达到一心专注,我们就可以觉知呼吸或周遭的事物,然后再注意当下生起的种种感受,深观它的无常相。当然,稍后我会为你们解说这些,你也可以详细观察它,但最快的快捷方式是:深观当下生起的每一种感觉。 一旦能体解无常,你就有很好的成功条件,这就是俗语所说的「胜利就在你这边」。若见无常,对你就很有利,要尽力专注观察无常,直到觉得已经放舍,自然地放舍执取为止。自然法则就是:一切感受皆会自行放舍。又依自然法则而言,已放舍的最后也会消失,一个接着一个消失,一点也不复杂,也非形式化,不会再被执取。我可以保证,只要能见得无常,就能远离执着,执着就如秋天的落叶般逐一掉落,就是这样。因此,要到达一心专注,深观无常,体验放舍执取(离欲)及消逝(灭)的感觉,就像秋天的落叶一般。这就是快捷方式法门!。 然而假使你选择完整的修法,就必须通过四念处,而每一念处又各有四个步骤,因此,全部共有十六个步骤,这是非常复杂的修习法门,即使花一个月的时间也无法完成。如果将它编写成书,也是厚厚的一本,所以我们不讨论这一大套完整的修法。 观息法 现在我要说的是快捷方式法门,这快捷方式的修法适合每个人,所以请专心听讲,忘了刚才我所做的比较,或许你们也已经搞胡涂了,所以无须再作比较。我希望你们了解修快捷方式法门并不会漏失什么,我也不想再说为什么要修快捷方式法门了。接下来要说明的是如何修习快捷方式法门。 觉知呼吸的出入 为了避免太过冗长,我将本主题分成两部分,这样比较容易了解。第一部分是觉知呼吸,第二部分则说明观察身体的姿势和动作。 首先,谈到觉知呼吸。它是你(注二)体解的基础,也是未来你接触其它法门的基础,所以我要先说明它。 现在请深观自已的呼吸。事实上,每个人都必须呼吸,此刻你必须做的就是觉察呼吸,保持觉知或使心专注于呼吸上,保持觉知,提起正念专注于呼吸上。这时只观看呼吸的出与入,闭眼或睁眼都可以,端视个人方便,但一定要保持觉知,觉知呼吸的进出、进出。 观察呼吸会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和平常不观察呼吸时的感受不同。我们的心通常随着许多事物,如家畜、农地以及各种色、声、香、味等外尘打转,心到处乱跑,追求各种吸引人的事物,而这些事物也如钓饵般勾住你的心,现在专注于呼吸的进出、进出,明白吧!这就是长养觉知力的方法。此时觉知力已经开始增长,如果做到了,你就有觉知力。 你应该知道要直接保持觉知力,运用正念或觉知力观呼吸,你会愈观愈深入、愈彻底。刚开始你只要知道呼吸的进出、进出即可,心中默念:进、出,不要念出声以免造成干扰。 当吸气时,念「进呀」,呼气时,念「出呀」,也可以只念「进」、「出」,而不念「呀」(ya),但「呀」本身有它的作用,我稍后会作说明。这并不是一件小事,你知道心不是那么驯服,它会蠢蠢欲动,不愿专注一处,喜欢到处游荡,因此,凡是观察呼吸进出相状成功的人,他的觉知力可以说是经过了严格的锻炼,或是他的心已经调伏了。 你必须训练自己,才能对某一感官所缘的尘境(如呼吸)保持觉知。保持觉知,别让心念随意游荡,我可以给你一个小小提示:要以轻松的态度观察它,这比紧张和严肃地观察效果要好,因为紧张也是一种执取,所以请放松心情观察呼吸的进出、进出、进出,多花点时间观察它吧! 当你练习纯熟了,随时可以开始下一步,此时要更仔细地观察呼吸,不管它是长还是短。假如入息短时,就只要知道它是短的;出息长时,只要知道它是长的。如果你想默念也可以,就念「短呀」、「长呀」。 因此,这时要训练你的觉知力去观察呼吸持续的状态,无论它是短息或长息,都要如实地觉知它。第一步时,要默念「进呀」,「出呀」;第二步时,默念「短呀」或「长呀」,或「长呀」、「长呀」或「短呀」、「短呀」。就像这样,你正训练自己去观察呼吸或长、或短的持续状态。 接下来是观察气息的粗细,气息沉重即为粗,气息轻缓即为细;当心或情绪激动时,气息会变粗,盛怒或惊恐时,气息也会变粗,如果没有这些意外,气息就会变细。 当你观察到气息粗时,就会了知气息是「粗呀」,而气息细时,就会了知它是「细呀」。现在不必管呼吸的进出或长短,因为你已经清楚地了然于心了。因此,若知道气息是粗的,那表示你知道粗出息,或粗入息,在觉知气息是粗或细的剎那,也同时知道气息的出入。 你瞧,明了呼吸不必一定是专家学者才能做到,农夫也可以修习。重要的是找个适当的地方坐下,在适当的地方坐下、放松,不要太挑剔环境,能使你放松的地方就是好地方,然后轻松盘腿坐稳,这个姿势可以避免跌倒。对!放松地盘坐着,就像个初次学习盘腿的小孩一样放松,这样就够了。 总之,开始是觉知呼吸的出入,然后觉知气息持续的长短状态,最后再觉知气息的粗细。这样做并不难,一点也不困难,如果这样也做不来,那你什么都无法做,和猫狗就没什么两样,不是吗?假如你无法做这些,就像一只小猫,为什么?因为这些已经是最短的快捷方式,最基础及最最简单的修法了! (注二)关于「你」、「你们」、「你们自己」等的单复数形式,在泰语中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在大多数场合中,我比较喜欢用单数名词来翻译,因为禅修课程偏重引导个人。 观「色」与「心」 现在要进入下一个修行步骤,虽说这是一个快捷方式法门,但它依然具有精细、深入与更进一步的修法。首先,学习觉知呼吸。呼吸是你觉知的对象,呼吸本身属于「色法」,也是觉知的对象,但是能觉知者则是心(citta),心属于「心法」(mental asset)。现在,就让我们来觉知心的功能,你将会觉知心念的活动。 当你觉知心念的活动时,可以默念「名呀」;反之,觉知身体的活动时,则默念「色呀」。例如觉知呼吸时,默念:「色呀」;观察感受时,则默念「名呀」,这样,你就可以了解我所谓的「名」、「色」是什么意思了。 在觉知呼吸的长短或粗细时,你所关切的是色的行相,这种色法叫做「所造色」(Upadaya Rupa),是指呼吸的种种特性;但若指气息本身,这气息就叫做「大种色」(Maha Bhuta Rupa)。我们可以觉知到「大种色」,但我们无须这么做,那是没必要的。所以,只要清清楚楚地觉知呼吸就可以了,也就是关切「色法」的特性即可;反之,觉知感受,就是属于「心法」的部分。 如果我使用巴利语汇来讲解快捷方式法门,反而较为复杂,你可能会觉得很难记,我们可能因而浪费太多的时间,所以,只要觉知自身的「色法」和「心法」就可以了。凡是物质的东西或与物质有关的就是「色法」;而任何抽象的事物是「名」(nama)或「心」(citta)。现在你必须学习清楚知道你所觉知之对象的本质,如果觉知的对象是属物质性,就默念「色呀」;如果是感受性的,就默念「名呀」。 观五蕴 现在让我们进一步探究更深的观察。你们快睡着了吗?有些人可能已经如坐针毡了,如果不了解我所说的而坐不住是很自然的。从现在开始,我们要观得更深,如此,你将会变得更敏锐。现在,我想先让你们知道所谓的「五蕴」,也就是色、受、想、行、识等蕴,我将解释它们的功能。 我已经说过要觉知呼吸的进与出、短与长和粗与细,另外也谈到「色法」和「心法」及呼吸是组成「色」(或「色法」)的基本条件。 当你专注观察呼吸时,可能会出现某些感觉,你可能觉得舒适、快乐和喜悦,有时是疼痛的感觉,这些感觉就构成「受」或「受蕴」。当你觉知感受时,你可以默念「受蕴呀」。现在你必须知道受蕴是来自实际的体验,而不是个复诵或死背的名相而已。 观察呼吸时,你必须辨识呼吸的长短及粗细等,这种辨识的能力,就叫做「想蕴」,这是知觉和记忆。当你觉知到「想」时,就默念「想蕴呀」,这是五蕴中另一个属于「心」的蕴,你必须学着去观察它,如此做时心中就默念:「想蕴呀」。 在觉知中,你可能注意到心中念头的起动,这些念头和想法统称为「行」,行蕴编造出许多念头,所以,当你觉知到动念时,就默念「行蕴呀」。 现在让我们觉知识蕴。每当你觉知呼吸时,识蕴就会反应在身体、皮肤、鼻子等地方,这种身体的知觉就叫做「身识」(kaya vinnana)。如果你专注于心的知觉(识),你的知觉力就会反应在心(citta)上,这个是「意识」(mano vinnana)。我们已经讨论完如何觉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当意识到五蕴生起时,就要好好地深入观察它们,你应该由实际的体验来了悟五蕴本质,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现证」 【译注一】 觉知身心的五蕴(名色)就是去觉知色、受、想、行和识。所造色和大种色构成了「色」;受、想、行、识构成了「心」,换句话说,「心」由四蕴所组成。如果你能花点时间和多用点心,就可以确实记住这些名相,一点也不难,试试看,也许花一天或多一点的时间就可以背起来,开始观色、受、想、行、识蕴。即使你是从觉知呼吸开始,也会感觉到受、想、行、识四蕴的生起,这其中的每个蕴都可以学着去观它。 别忘了当你在观察呼吸时,可能会感受到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简而言之,可以说你正在觉知身心或觉知色、受、想、行、识等蕴。 有做笔记的人很好,你们会记得我所讲的,而没做笔记的人可能就记不得那么多了。我想,学习这些是要花点时间的。 【译注一】sandittigo可能是sandittiko之误。 观生灭 观身心五蕴后,你可以再继续观「生灭」,而以下要讲的内容,就是观生灭。 觉知呼吸时,我们可以观察到气息的生起:长息的生起、短息的生起,粗息的生起及细息的生起,这些特性称为「所造色」,请注意它随时都在生起。当吸气完成时,我们就说这气息灭了,或者也可以说:这长息、短息、粗息或细息灭了。这意谓着当我们对色、受、想、行、识等身心五蕴保持觉知时,必然也会观察到它们生灭的状况。当气息生起和消失时,即意谓着色蕴的生灭;当感受生起时,即意谓受蕴的生起,当感受消失时,就是受蕴消逝;想蕴也会如此地生起和消失;而行蕴也会生起和消失;当识蕴在运作时,我们说:识蕴生起了,而当它停止作用时,识蕴就消失了。 现在我们来试着分析一下生灭的状况,看看这些是如何生起(运作)或消失(停止运作)。每次看到生或灭时,你无须默念生起或消失,当然,如果你的速度够快,想要默念也可以,不过刚开始练习时,通常反应没那么敏锐。 因此,这可不是你立即能胜任的事,能如实地默念出当下每个生灭,可能要花数日甚至数周的时间,才能对你所做的一切保持觉知。这些「生呀」或「灭呀」的状况,都会在色、受、想、行、识等五蕴里产生,每次你说这些词汇的时候,必须了解它事实上是在你的知觉中生灭的。 你必须了解,各种感受是在我们说「生呀」之前产生的,而不是背来的。如果你正在观察自己的呼吸,事实上,在你告诉自己「生呀」的同时,也必能感知到你正在吸气。假使你正好体验到气息长或短的状况时,不论它呈现长息或短息,你可以说「长呀」、「短呀」。清楚了知实际上正在发生的事,这不是一种期待或推测,因此,就这点来说,我们是具有科学精神的,因为我们处理的是真实的事物,而不是在做哲学的探讨或以逻辑的分析方式推想许多事情。 因此,当你注意到呼吸的生灭时,就不用说「色蕴生起呀」,这太冗长了,你可以在出入息中发现一个呼吸的韵律,其它受、想、行、识蕴也一样,所以你只须说「生呀」或「灭呀」,但最重要的是,你必须确确实实地感受到生灭才这样说。 观无常 现在让我们更进一步观无常。当你熟悉观察生灭的情况后,将会体悟到一切事物都不是恒常不变的,当事物不断地生灭时,怎么可能保持恒常不变呢?呼吸也是如此,每个生起都可以看到三个阶段:生、住、灭,它不是恒常的;相同地,长、短息两者也是变化无常的,不论你是否观察它,它都是变化的;受、想、行、识也是一样不断地变化而无恒常性。因为变化,所以很容易就有生、住、灭的情况产生。 因此,深观呈现无常变化的点,每次感受到无常的状况时,可以默念「啊,变化呀、变化呀」,「无常呀、无常呀」;别忘了,你必须真实感受到才可以说「无常呀」;是的,在你每次见证到色法、呼吸、身体、气息的长、短、粗、细,以及和呼吸有关的受、想、行等的无常时,才可以如此默念。 你应当观察自身的本来面目,不可以空口无凭说无常,一定要如实体验到呼吸、受、想、行、识等无常后,才对自己说「无常」。当你证知了无常的本质后,就会明白五蕴确实是无常的,你会由衷地体会到这个真理,会看到一切都是「无常呀」、「无常呀」,这就是观无常的部分。 观无我 接下来,我们再进一步观「无我」。你所看到的只有气息的吸入和呼出,而没有「我」──没有呼吸的主人或生命的拥有者,只有呼吸的生灭与粗细的现象,只有受、想、行、识,没有所谓的「人」的存在,没有「人」在做这件或做那件事,只有自然的现象存在。 体会无我的意思就是体会呼吸中没有「我」,呼吸的特性是无我,觉知呼吸的心是无我,以及觉知呼吸时所呈显出的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也是无我。这时,没有所谓的「人」、「我」或「有情」的存在。当你实际体会到这个真理时,就可以对自己说「无我呀、无我呀」,或「只有呼吸呀」,「只是色呀」,「只是受呀」,没有一个自我存在。这个「呀」表示你越来越清楚了,已经明白没有「我」的存在。以后我会谈到「呀」,现在我们只说观无我。这里只有呼吸、身体、心及受、想、行、识,「无我呀」,「无我呀」。当觉知呼吸而体解到无我时,就说「呼吸不是『我』呀」;如果你观察到正在觉知呼吸的心念时,就说「感觉不是『我』呀」,呼吸只是呼吸而不是「我」,这样就够了。你只要吸入或呼出就好;若是气息短,它就只是短,若气息长,它就只是长而已,这些都不是「我」。 这就是观无我,即所谓的「无我观」(anattanupassi),虽然它并不在《安那般那经》中,但它也包含在「无常」的章节中。所以佛陀运用了「无常观」(aniccanupassi)、「离欲观」(viraganupassi)、「灭随观」(nirodhanupassi)、「舍遣观」(patinissagganupassi),但是并没有提及「无我观」这个名相,因为它已经含括在无常的章节中。这个重点在于人如果能体解无常,终究也会体解到无我。但是因为我想让各位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事情,所以就单独地解说无我的真谛。 当观察呼吸时,我们就会体解到呼吸是无我的。无论呼吸是长短、粗细,都是无我,这是因为它并非一成不变,而受、想、行、识四蕴也是无我的。因此,当你体解到无我时,就可以说「无我呀」,随你要观无我的本质多久都可以。注意啊!这部分就是要你观无我,「无我呀」。 如果你真正体解到无我,那就是瓜熟蒂落的时刻了,你将会对从前所喜爱并想据为己有的东西感到厌烦,渐渐不再痴迷,也不再那么执着快乐、喜悦及美味的诱惑,甚至对生命也不再执着,这种减少执取的行为称为「离欲」(Viraga),即「离欲观」(Viraganupassi),这意谓着我们的心对于曾经疯狂迷恋或拥有的事物,已经开始放下,减少执取了。现在,执着已经「松脱呀」、「松脱呀」,我们已经「放下了呀」、「放下了呀」、「放下了呀」。 「放下呀」、「放下呀」,如果这种放下的感觉愈来愈深时,自然就会发现心中的某些执取已经息灭了,「息灭呀」、「息灭呀」、「息灭呀」,这就是「灭随观」。我没有要你说巴利语,因为对你们而言可能太困难了。 你将见到一切都是无常和无我的,所以心放下释然了,如此就可以息灭喜爱与迷恋的感觉。「息灭呀」,息灭「我」或「我所有」等错误的概念,息灭呼吸、受、想中你所执取的部分。 你可以停在这儿,只要感受中的事物息灭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不想就此打住,可以继续修习下一步: 「舍弃」(patinissaga)。「此刻,我已经将曾经执取的舍弃了」,我们已经舍弃曾经执取的事物,也就是说,我们的执着息灭了,我们过去习惯执着的事物已经息灭而且消失不见了,这就是「舍弃」的意思。你不必修到这一步,但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因此,所有你曾经认为是可爱的、讨人喜欢的、使人印象深刻的种种事物,可以说都已经舍弃它们了,「舍弃呀」,这就是舍遣观! 以此方法,你也可以到达究竟目标。虽然它是一般人修习的快捷方式法门,但它终究可以使我们放下、释然及完全地离弃执着。修习四念处时,每个念处都会经历这四个步骤,或自动地从这个念处转到另一个念处。当你真正彻见无常后,就会消除以往所执着的一切,然后舍弃一切执着。 我相信佛陀在世时,并没有说得如此详细。它的重点在于:如果能将心调伏到某种程度,心就会体验到放下,舍弃从前执取不放的事物,不需要经历全程的步骤和背诵难记的名相,就可以息灭执取。因此,若有人能一再地从不同的事物中体解到无常,就能体解到无我,然后心就会释然,自然放下执取的事物,最后舍弃它们,这些步骤可以简单地用「解脱」这个语词来说明。当一个人彻底见到无常的真面目时,就要对它投以极高的专注力,就像用灯对准它照射一般,执取就会如树叶飘落般掉落,当然任何的执取都会消失。佛陀有时只用「解脱」来说明,这词已经是绰绰有余了!但是我们要了解这个名相还包含了体解到无常、无我、厌离、息灭、舍弃及舍离(throwing back)等能力,你可以同时体解到这些过程。 重点复习 [观息法的步骤] 我希望你们别忘了觉知呼吸可以一路引你走向究竟的目标。我说过将先讲觉知呼吸,而在身体的姿势、动作方面,还有许多有待说明的。现在讲呼吸,假如你正在觉知呼吸,「吸入、呼出」,「吸入、呼出」;「短呀,长呀」,「短呀、长呀」;「粗呀、细呀」,「粗呀、细呀」;「身呀、心呀、受呀、想呀」,专注观察自己实际感受到的,如此六尘就与呼吸有了关连,然后再观察与呼吸有关的生灭等。 五蕴中属于心法的有受、想、行、识等四蕴,而它们也是会生灭的,当你观察它们的生灭时,终将明白它们并非恒常不变的,而是短暂无常的,「短暂无常呀」。 当事物总是如此不断地生灭时,怎可能有个不变的「我」或「人」存在?所以说「无我呀」、「无我呀」、「无我呀」,这不能有口无心,而是打从心灵深处如实说出来的。然后你执取的感觉会渐渐消失,会觉得松脱,一旦感受到松脱时就说「松脱呀」、「松脱呀」、「松脱许多呀」,以简短的字词说出你的感觉,「松脱呀」、「松脱呀」,当某些感受松脱殆尽后,你就会体验到解脱,「消逝呀」、「息灭呀」。当东西从你手中掉落时,就说「掉落呀」,这意谓它们已被舍弃,「舍弃呀」、「舍弃呀」。 所以这是觉知呼吸的课程,还没说到身体姿势、动作的部分。你知道如何觉知呼吸,这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如果你觉得步骤太多,也可以略过一些不做,依你自己的想法来做。 总而言之,你观「呼吸呀」,观气息的进出、短长呀、粗细呀、观身心呀、观生灭呀、观变化呀,这也就是观无常和无我,让执着渐渐消失呀,终结执着呀,舍弃执着呀。 上述任何事都与呼吸有关,当你观察呼吸时,必须感受它们都与呼吸有关,当全心专注觉知呼吸时,将可以彻底了知事物的本质。换句话说,就是以觉知呼吸为基础,来观察分析事物。 如果你记不住,可以向朋友复印笔记。第一步要觉知呼吸呀,接着观气息的进出呀、短长呀、粗细呀;然后观身心呀,呼吸就是色蕴呀,觉知呼吸的感受,感受是心法呀;再来就是观生灭呀,生呀、灭呀;然后观变化,即无常的状态,也观无我;最后再观此刻执着松脱了,某些的执着消逝了,你习惯执持不放的事物也松落了,你已经舍弃它们了。 有多少步骤?你有没有从所记下的笔记中算算看:第一步觉知呼吸,第二步觉知呼吸的进出,第三步觉知呼吸的短长,第四步觉知呼吸的粗细,第五步观身心,第六到第八步是观生灭、无常及无我,第九到十一步是观执取渐渐消失、息灭及舍弃,事实上,也可以不需要最后一步,因为当执取的事物消逝时,就表示你已经把它们放下了。现在数数有几个步骤?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共十一个步骤。你可以将它们减少到五或六个步骤,但完整的修法包含了十一个步骤。 [把持心念就是培养觉知力] 希望你试着禅修,这是使自己保持觉知的方法,能把持得住心念的人,将能达到一心专注。修习专注的目的并不是为证得色界定或无色界定,不是那样,重要的是正念或观照本身就足够了。这种一心专注是很好的,世尊也曾赞叹它确实很殊胜,因为它能活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相反地,假如让它进展到定的状态,例如无色界定,就无法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因为在无色界定中,感官不起作用,因此就无法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了;但不在定境时,就能应用这觉知力及一心专注的功能,这就好比钱一样,有钱放着不用,等于没钱,也无法因有钱而获得好处;如果能善加利用金钱,你就会从中得到利益。 透过这种修习而长养觉知和一心专注是很有用处的。这种一心专注又称「近行定」(anantariya samadhi),这种定和慧是双胞胎,我们并不直接修一心专注,而是经由前面所说觉知的方法,它会自动增长,也就是说当一心专注生起时,就能立刻应用它。这就像开车一样,引擎不会毫无意义地运转,我们激活引擎,脚专注踩着离合器,然后一放离合器,车就自动向前走。如果我们没事就发动引擎,那我们是疯了,如果发动引挚,车子却不动,那引挚有什么用?这真是疯狂的行为。所以当激活引擎时,要专心踩放离合器,让车子得以前进,这就是所谓的「近行定」,这种定生起时,就马上能应用它来禅修和作观。也许有人会说这样不太有效,别在意他,因为你又不是要费尽心力培养一心专注而成为专家,但也没关系,因为这种一心专注的情况,就足够我们观「法」并且开悟。 除了我说的之外,别想那么多,努力试试看,一心专注就会进展得很好,而觉知力也将充分发展,因为你已经学得不间断地观察六尘,因此,在你心中将会产生一种神秘的能力,就是你不用思考、言说或做任何举动就能生起觉知。这点很重要,在这之后,你的正念将如闪电般迅速敏捷,无须思考、言说或做任何举动就能觉知,凡是对自己的思想、言语和行为都能念念分明的人,就能解脱。 [修习「呀」(ya)的三种意义] 时间快到了,接下来要讲「呀」的含义。 第一种是无明的「呀」。有人重复发出「呀」,是因为别人要他这么做,他就照做不误,当然他是真心去念它,依教导恭敬行事,这就是无明的「呀」,有很多的「呀」都属于这类,这还不如不念的好。有些人以重音发出「呀」,而说「灭呀」、「生呀」、「进呀」、「出呀」,如果我们是以严肃、执着的方式念诵它,就不会得到什么好处,这就是无明的「呀」。 另一种「呀」是觉知的「呀」,它随着觉知心发出声音,保持觉知而且自然地说「进呀」、 「出呀」,念它时不觉得紧张,这就是觉知的「呀」,在每次出息、入息的当下,清楚地感受它,就不是无明的「呀」。 第三种是智能的「呀」。当一个人知道呼吸的本质、呼吸与身心运作及呼吸与生灭间的关系之后,就能了知一切都只是因缘所成的,并没有一个「有情」、一个「人」在感觉或使我们感觉,这是很好的「呀」,是有智能的「呀」,这个「呀」清楚了知只是因缘条件和合,没有「人」或「我」存在。这是智能的「呀」,这种「呀」是微细、精纯、明智且深刻的,就用内观来念「呀」吧! 如果我们正在觉知呼吸,「吸进呀」、「呼出呀」,但是如果我们很紧张地想做得很好,是因为想表现突出或有成就,就会以严肃的态度念「呀」,那么,当我们以这种方式觉知呼吸,念「进呀」、「出呀」,「进呀」、「出呀」时,就只是文字游戏,而且也因此分心无法保持觉知。 反之,如果我们清楚觉知呼吸的进出,就会以觉知的方式说出「呀」,我们会柔和地发出「呀」,念念分明地说「吸入呀」、「呼出呀」,除了呼吸外,别无杂念,这就是觉知的「呀」,这还不错。 当禅观到达最后的阶段,直到你明了只有呼吸,没有谁在呼吸时,你将会得到一种洞察力,洞察到你只是自然地吸入和呼出,并没有「人」的存在,这种就是由智能所产生的「呀」。这个主题十分冗长,但「呀」是很有用而且有意义的,「就是那样呀」,「没有『人』呀」。第三种意义的「呀」是智能的「呀」,是随着极高的洞察力而来的。 第一种「呀」是无明的「呀」,这种「呀」是随着大众的流行,人云亦云,而如果抱着较严肃的态度说「呀」,听起来就显得很笨拙;第二种是觉知的「呀」,是觉知外尘后发出的声音;第三种是觉悟的「呀」,此时已经清楚地知道没有「我」或「无我」的本质,每个动作都只是依照自然、缘起的法则而生起,就是这样,这就是智能的「呀」,在「呀」的声音中蕴藏着圆满的觉知与洞察力。 再说一次,第一种「呀」是笨拙而盲从的「呀」,只是个耍嘴皮的念法,第二种「呀」是觉知的「呀」,第三种「呀」则是圆满智能的「呀」。以上是对「呀」这个主题的说明。 我发现很多人拙于使用「呀」,如此将无法从中获得益处,那种用法并不恰当,也不如法。 断除禅修当下生起的障碍 [对治妄念] 现在要谈到禅修须知的问题,也是你们必须知道的课题。当我们观察某一外尘时,问题可能就会随之产生,譬如观呼吸时,可能会有杂念的干扰,这杂念生起的干扰,也就是心跑掉了。心被新的外尘所吸引,这也可以说被某种外尘所干扰,这里说的外尘可能是个念头,或是五根中的任何一根与外尘的接触,或突如其来的声音,或只是有人走过的声音等,这些都会同时干扰我们的禅修。当新的外尘拉走我们的注意力时,我们要很有智能地观照它,然后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外尘并不重要,全然地放下它们。 禅修时如果我们听到突如其来的噪音,不要惊慌,也不要动摇心念。只要确认:「那是噪音」即可,而它不久就会消失,我们的心也会回到觉知呼吸上。假如禅观时,想起往事及自己所爱或所恨的人等,也可以观察这些杂念直到它们消失为止,然后杂念就会消失。然而,观照杂念要观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应该知道心念终究会消失,也应该知道这些杂念就是干扰,如此,杂念就会渐渐地瓦解,而我们则再度回到禅修上,回到我们分心、出轨的那个点上,重新再出发。 因此,无论是人、事、物或精疲力尽、疼痛等的干扰,我们都应该面对它,直到它完全消失为止,然后我们再度开始修习觉知力。如果还有什么问题,我稍后再说明。 总之,我们应该欢迎禅修中的干扰,我们应彻底地观照这些干扰,直到它们消失为止,这些干扰不会延续太久,因为它们只是极微小的事,它们终究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花点时间处理后,我们就可以再回到原来禅观的对象上,再次如法地觉知所选定的外尘。 [噪音的处理] 现在又出现一个障碍,那就是噪音。某些无知的禅修指导者深受外界声音的干扰,因此费尽心思地去找那些制造噪音的人。但我想告诉你们的是,即使在噪音之中也能禅修,你必须迫使心去观察所选择的外尘,而不去理会其它的外尘。 举例来说,好比我们坐火车,车厢内挤满了乘客,铁轨又不断地嘎嘎作响,在此情况下,你依然可以禅修,觉知呼吸的进出。在你回家的路上试试看,不论在普吉(Phuket)或其它地方,你可以在从曼谷回猜耶县(Chaiya)的路上做做看,不管多吵杂或多拥挤都没关系。 如果你家紧邻碾米厂,而碾米厂又不停地工作,当你禅修时,可能一点也听不到其它的吵杂声,你只会听到自己呼吸进出的声音。如果你家正位于车水马龙的路旁,就随它去,你一样只专注觉知自己的呼吸就好了。 寺庙里也会举行某些法会,当然,法会也会有许多的吵杂声,但你依然可以照常禅修;也就是说,即使你正处在举行法会的道场中,一样可以禅修,在最吵杂的人潮中仍然可以禅修。 如果保持正念的意愿很强,在收音机或乐器旁也可以禅修,只要真心专注于觉念,即使开着收音机或有一堆小孩在玩闹,你都不会在意的,即使是大雨倾盆而下或雷电风雨交加也一样。 别愚蠢到无法容忍一点儿的噪音,然后就要别人安静,否则自己就动怒,与人争执不休。要知道,别人可能会因此反击你,并打你的脑袋瓜,瑜伽行者如果这么爱争吵,可能早就被打死了。 当我参观印度阿育王寺时,我看到几位在家的瑜伽行者在寺后的岩石旁禅修。他们相当独特,从夜间禅坐到白天,虽然,那里有许多游客来来往往,衣袖不断拂过他们的头,他们却完全不觉得被干扰。他们不是乞丐,也不讨钱,你知道乞丐会在他们面前放一块布,他们是真正的瑜伽行者,而且是在家人,即使在人群中他们也能禅修,此情此景让我感到惭愧不已,因为我常埋怨这、埋怨那,无法安稳地坐着。那时我才明白,只有意志力真的很坚强的人,才能做到这番境地。 所以别埋怨吵杂声,不要愚痴地只想如何改变外在的世界,而不调伏自己的心念,把心念调伏了,外在也就会安顿就序,好好调伏自己的心念吧!那么即使站在引擎旁边,住在碾米厂隔壁也听不到吵杂声。坐火车时,合上眼禅修吧,不需要让别人知道你正在做什么,也许他会以为你在睡觉,那也无妨,这样一来,就不再有任何障碍困扰我们,那些会造成干扰的也无法干扰。即使你在禅修中有干扰出现,你的自制力也不会被破坏,而且你将明白如何处理干扰的问题,而干扰也会消失,你也能再重新开始禅修。 内观快捷方式修法的原则 我在此所解说的都是基本原则,是你们必须知道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随时随地都可以用,你们可以根据这个原则及前面所说的步骤修行,也可以觉知你们想觉知的对象,重点在于你要观照,才能了解它的本质。你应该学习去分析它的「色」与「心」的行相,也要了知五蕴生灭、无常及无我的本质,然后你将体会到执着渐渐消失,直到完全息灭为止,你只需要将无常看个够,然后一切随顺自然,就会生出离欲的感觉,最后不再有任何执着。 这就是所谓的「快捷方式法门」。虽然是「快捷方式」,我们也讨论了一个小时之久,如果要说得更简短,只说一个字的话,那就只能用在特殊个案的偶发事件上。举例来说,传说有个人去顶礼世尊,世尊只对他开示几句话,他就开悟了。这也就是说此人已经准备好了,在他心中已经万事具备,犹如饱满的果实只等瓜熟蒂落般,轻轻一碰就掉落了。他已尝尽人生百味,遍历许多的生灭和得失,也走过了二元对立的两个极端,由于经历了这么多,使他接近成熟圆满的境界,所以只需稍微提醒,他就开悟了。 这类即将圆满的人,并没有经历快捷方式法门,他的修法已超越快捷方式,只听世尊几句开示随即开悟,这意指他的心智虽未成熟,但已将成熟。 注意啊!快捷方式不是要将一心专注发展成禅定,当一心专注到达某种程度,我们就可以开始观照外尘。我们选择觉知呼吸,觉知呼吸的特相及其生灭、无常和无我的状态,加上呼吸时生起五蕴中的任何一蕴。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受蕴,如果你能于受蕴中彻见无常,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因为每件事物都会呈显在感受上。当爱一个人时会疯狂地爱;恨一个人时则咬牙切齿,因此,如果你能在受蕴中觉察到无常或无我,那么一切尘埃终将落尽,你也可以经由修习此法放下执着,这也就是称它为快捷方式的原因。快捷方式法门包含二到三个步骤:修习专注力到达某种程度;观照呼吸直到体解无常;然后一切尘埃会自行落尽,这就是所谓的「快捷方式」。 如果不是修习快捷方式法门而是根据整套觉知呼吸的方法,就必须修四念处。每一个念处有四个步骤,所以四念处共有十六个步骤,这是个很严格的过程,而且每个步骤都有许多特别的问题,这是完整的修观方法,你必须去观心念变化的每个过程,学着控制心念变化的每个过程。捷径法门不需要去观第三念处的心念处,但是想成为一个完美的瑜伽行者或定慧具足的阿罗汉,就必须修习所有的步骤。而一个聪明或上根器的人,他真的很聪明,会选择较简便、有效的方法修完所有的步骤,在很短时间内有效地修完四念处。但是我们应该不是那种根器的人,没有那么聪明,现在还笨拙、缓慢地爬行在修行道上,无法修习所有的步骤,因此必须找个适合我们根机的方式修习,对我们而言,快捷方式法门就够了,我们才不会因修习完整系统的繁难而感到羞愧或精神崩溃。 我们会迅速地长养正念(sati)与正知(sampajanna),工作中不再犯错,也不轻易掉入爱恨的纠葛里,烦恼如雷电般迅速地消失,反之,假如你正念不足,就将成为烦恼的猎物。如果我们无法把持心念,烦恼随即主宰我们的心;也就是说,如果正念和智能无法调伏心念,那么,烦恼就会主宰我们的心,而且成为心的特质。 心法有两种特质,即烦恼(kiles)和觉念(bodhi),当觉念主宰心念时,就会使心脱离烦恼,我们所讲的修行方法,就是要把心引导到觉念的这边。拥有觉念的人,心中充满正念、宁静与智能,在此情况下,没有一个自我存在其中,只有心和心所法而已,你可以达到这种境界,而且应该努力证悟真理,然后去除无明。以上所谈的都是禅修必须知道的基本原则,不知道的人可能会在无明的深渊中愈陷愈深,如果不禅修,就将陷入无明的深渊而不能自拔。 好了,我已经说了修内观的快捷方式,也解释了非完整的快捷方式法门系统,甚至在说明快捷方式法门时,也只谈到第一种觉知呼吸的主题而已,还有一种包含各种姿势及许多主题的修法还没有谈到,但这些并不艰深也不冗长,这些修法也可以为想修习者提供诀窍和技巧,我以后会再说明这些。 现在演讲已近尾声,今天就讲到这里,其它的时间就留给比丘们诵经,藉此激励、强化你们禅修的意愿。 观行走 各位虔诚的法友大家好: 这次演讲是纪念玛迦扑加节所举办的「核子时代的止观禅修法门」系列演讲第四场开示,要讲的主题是「观行走」。 希望你们复习一下上次所说的与坐禅有关修法,我已经在修习觉知呼吸中详尽地说明其修法,本章和下一章必须运用到前面所说的禅修方法,所以我不再重述觉知呼吸的方法。接下来要说明的是如何观身体的动作。 为什么必须说明身体的动作及每一种姿势呢?因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改变姿势和动作。因此,必须能在每个姿势和动作中修习「法」,让每个姿势和动作都能成为修习「法」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以身体的姿势和动作为基础开始修。 身体主要的动作或姿势是行、住、坐和卧,不论何种的动作、姿势都可以修「法」,我们不要被这些姿势和动作限制住了,如果觉得四项太多,就选择其中的一项修习也可以。「坐」是主要的姿势,因为它比较便于禅修,也可以持续很久,而且坐姿也是比较容易修观的禅修姿势。 止观式的觉知行走 现在我们来谈谈「行走」。「行走」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止观法门;二是日常生活中修观的法门。就是说,为了要禅修,我们必须培养定力与一心专注。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走来走去,走动时也要遵守一些规定,这样才能从步行中获得最大的利益。 首先要讲的是,依照止观的原则行走。因为本章主要谈观行走,我觉得有必要将内容分成二个部分来说明:其一是「止」(奢摩他samatha),这是要训练定力和一心专注;其二是「观」(毘婆奢那vipassana),这是要训练智能和洞察力。如果你回想上一章所说的,可能就会了解它们彼此间的差异。 总而言之,修习「止」(奢摩他)是为了要获得平静与一心专注,其结果是修成三摩地(samadhi);修习「观」(毘婆奢那)是觉知某个外尘的实相,例如观它的特相等,而其结果是产生智能和洞察力,这两者都必须清楚地了解才行!当你开始觉知某个特别的外尘时,就是在修「止」,而它的目的是达到平静和一心专注,如果觉知到隐藏在某个外尘的本质,就会获得智能与洞察力。 简而言之,修「止」可以达到平静与一心专注;修「观」则可获得智能,就是这两个重点。但是,无论如何,禅修时止观两者必须并修,不可偏废。 在行走时,要极精密地慢慢发展觉知力,而这关键就在于你是否有精密地觉知。觉知是指迅速觉照的能力,而精密则是注意每个动作及不同步骤的变化。行走时,有许多不同的动作,你必须注意每个微细的动作,这就是精密地修习觉知的方法。 在觉知呼吸时,并没有将呼吸分成几个小步骤,这是因为我们要将注意力放在整个呼吸的过程,从头到尾觉知呼吸的整个过程,这是一个十分精细的观察方式,而不将呼吸分步骤观察,我们不观察气息与鼻子、喉咙、胸部、腹部等接触的情形,不是观察接触的地方,而是觉知呼吸的进出和移动,也就是观察呼吸如何由体外到体内,或由体内到体外。 但是在观察行走时,应该把动作分成几个步骤,如此将使我们容易作观,否则目标就太粗大了。如果观察行走时,我们说「走呀……走呀」,这是很粗层次的。因此,我们必须精密地观察每个步骤,我们可以将之分成三种层次来观,即粗层次的、适中的及微细的三种觉知。 粗层次的观察有两个步骤:观行走时左脚先离地,然后右脚离地,「左脚……右脚,左脚……右脚,左脚……右脚」,也就是把动作分成两部分。也可以默念「左呀、右呀」,可以在适当时机发出「呀」,这就是以「止」的方式去作观,如此一来你就明白当下正在做什么,如果你是说「走呀」,那就意谓着你只观行走的动作。 在你达到某种程度的平静,而且能轻松、微细地注意步行的动作后,就可以根据内观的原则继续禅修。此时你会以觉知行走动作的方式行走,而没有「自我「或「人」的概念。你可以观「走呀」,但是其中的意义是相当不同的,也就是只观行走动作的本质,而「呀」表示它仅只是个动作而已,是个自然存在的动作,这样就够了。这没有所谓的自我主义,走路时,没有某人正在行走的想法,应该了了分明没有一个「我」正在行走。如果说「这只是个自然行走的动作,没有一个人正在行走」,这样会太过冗长,所以观行走时只要说」走呀……走呀」就好了。 切记!「止」的原则只需观行走的动作,而「观」的原则,却是了解到行走是自然而有的动作,其中没有任何「人」在走路。你可以在修「止」或「观」时默念「走呀」,但它们的意义是相当不同的。 以修「止」的方式觉知行走 现在解释以修止的方式来觉知行走。觉知有三种层次:粗层次的、适中的及微细的。粗层次的只觉知左、右脚举离地的动作,心中默念「右……左,右……左,右……左」,如果走得很快,你就必须快速地觉知到动作,如果走得慢,就可以慢慢地觉知动作,所以应该尽可能地慢慢走。你也可以加上「呀」,默念「右呀……左呀、右呀……左呀、右呀……左呀」。这当中只有两个步骤,提左脚时说「左呀」,注意左脚抬起的动作;当说「右呀」时,就注意右脚抬起的动作。左、右脚的动作是持续进行的,你的注意力也要持续不断,心才不会到处乱跑。 你可以将这种比较粗层次的觉知动作分成三个步骤:脚举起时,说「举起呀」;脚住前移动时,说「移动呀」;脚触地时,说「踏下呀」。这样就有三个步骤:「举起呀……移动呀……踏下呀」,动作不变,但分三个步骤来观照,这样更能保持专注。而这意谓着你的注意力将被训练得更精细,但是这还是粗层次的觉知法。再说一次粗层次的三个步骤是:举起呀、移动呀、踏下呀,不论是两个或三个步骤,都还是属于粗层次的觉知方式。 适中层次的觉知,要觉知行走动作的四个步骤:当脚举起时,这是「举起呀」;脚往前移动时,是「移动呀」;脚踏下时,是「踏下呀」;脚触地时,默念「触地呀」。「举起呀」、「移动呀」、「踏下呀」、「触地呀」,总共有四步骤,这样会使觉知力变得更敏锐、更机警。 如果心太粗,就无法抓准每个微细的部分,你可能还是习惯依照「举起呀、踏下呀」的两个步骤,这仍然是粗的层次。但为了觉察到四个步骤的动作,我们的心必须要时时保持专注及敏锐,换句话说,要有十分细微的觉知力,当觉知力被分成四个步骤时,就会促使它觉知得更细微,而心也变得更细密。这是将觉知的对象分成小部分的训练。请记得它有四个步骤:「举起呀」、「移动呀」、「踏下呀」、「触地呀」,这些就是适中层次的觉知。 接下来的是中层次里较微细的观察法,这方法分成五个步骤,就是「抬起脚跟呀、抬起呀」、「举起呀」、「移动呀」、「踏下呀」、「触地呀」,总共分成五个步骤。抬起呀、举起呀、移动呀、踏下呀、触地呀,然后你会发现心变得更微细,而正念或觉知力也会变得更精细。 无论如何,如果心和正念仍是粗疏的话,就无法很顺利地觉知这五个步骤了。为了要训练它们,必须十分缓慢地行走,速度要慢到足以清楚观察这五个步骤才行──抬起脚跟呀、举起呀、移动呀、踏下呀、触地呀。因此,适中的层次可以有四个或五个步骤两种方式。 现在说到细层次的觉知训练,有六个步骤:抬起呀、举起呀、移动呀、踏下呀、脚尖触地呀、脚贴地呀。总共有六个步骤:抬起呀、举起呀、移动呀、踏下呀、脚尖触地呀、脚贴地呀。【译注一】 我们也可以将微细层次的观察法,分成七个步骤:「抬起呀」、「举起呀」、「移动呀」、「踏下呀」、「触地呀」、「贴地呀」及「踏稳呀」。让我们将它分成这「抬起呀」、「举起呀」、「移动呀」、「踏下呀」、「触地呀」、「贴地呀」及「踏稳呀」等七个步骤。 以上这些修法听起来似乎很琐碎,不懂禅修的人可能会以为我们疯了,但这就是训练正念变得更敏锐和细密的方法。很好,这样真的很不错。为了使心不外驰,就须保持正念。而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禅修一阵子之后,心就跑掉,无法作观,其中一个原因是,没将禅观的对象分成若干部分来观察,所以为了系住这颗心,我们应该将动作分成几个小部分或步骤来觉知。 这样的结果是正念会不断地维持下去,只要正念不中断,心就不会随杂念跑掉,听好,比这个更好的事是,心会被训练成对自己的一举一动了了分明,换句话说,正念将随时保持觉知,而这就是我们的目的。训练自己达到圆满的觉知,在不了解心的运作之前,不应该盲目地做事或有所动作,如果能训练自己念念分明到这种境界,就会获得殊胜的成果,也就是能达到平静与一心专注,心不乱跑,觉知力也不会间断,如果没有经过正念的觉知,心也将不会思考、行动或发号命令。 这个重点在于,人会引起麻烦是因为没有觉知到心念的运作,那时心念没有知觉,无法行使控制力,而正念也就无法执行控制力,这就是我们记性差的原因,常忘记东西放在何处,因为我们没有训练自己在做事之前先清楚知道要做的事。因此,放置物品前,要先保持清楚的觉知力,觉察放下物品的动作以及放置的地方,有这种觉知,然后我们才能放下物品,才不会丢三忘四,否则我们就会忘记钥匙,忘记所有贵重的东西等。你看,心如此粗疏时,我们就会忘记锁门,出门后,就开始担心不知道自己是否锁了门,于是又要再跑回去检查看看门锁了没有。 如果培养了上面所说的觉知力,就会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事,不会忘东忘西,会清楚觉知每次自己关门、栓门或上锁,并且清楚觉知在做这些事,所以我们不会忘记,能确定记得做过的事,外出也不会忘记锁门。以上就是把动作分成几个步骤,训练自己觉知每个步骤的结果或好处。 总而言之,觉知行走时,最粗层次的观察是觉知二或三个步骤的动作:二个步骤是觉知左脚举起,然后右脚举起;而三个步骤是觉知举起呀、移动呀、踏下呀。 至于适中层次的觉知有四或五个步骤,四个步骤是:「举起呀、移动呀、踏下呀、触地呀」;而五个步骤则是:「抬起脚跟呀、举起呀、移动呀、踏下呀以及触地呀」。 至于更微细层次的觉知则有六或七个步骤。六个步骤是:「抬起呀」、「举起呀」、「移动呀」、「踏下呀」、「脚尖触地呀」、「脚贴地呀」;七个步骤则是:「抬起脚跟呀」、「举起呀」、「移动呀」、「踏下呀」、「脚尖触地呀」、「脚贴地呀」,及「踏稳呀」。 这并不是无关紧要的小事,或漫无目的地做事,也不是在浪费时间,相反地,这是训练觉知力的好方法,会使觉知力更加微细,而这正念将是非常迅速敏锐的,保证能细密且迅速地觉知任何事物。如果你想再细分成十个步骤也可以,在此我只是提供一个合理、适中的步骤,超过这些步骤则是太多了,并不适合,这些就足够了。再复习一遍:最粗的层次是二或三个步骤,适中的层次的是四或五个步骤,而微细的层次则是六或七个步骤。 一旦训练自己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可以完成目标,也就是说,在做任何事前,你就会有迅速、精密的正念,能及时地觉知所有的事物,你也将及时了知每个「触」,如果不能当下及时觉知每个触境,就很容易惹上麻烦。由于种种修练,觉知力会变得十分迅速、细密,并能及时回应每个行为,这就是修习觉知每个小步骤及特定动作的好处。以上所说的就是觉知行走的训练方式。 【译注一】其中「触地呀」是指脚尖着地的动作,而「贴地呀」则指整个脚贴到地板。 以修「观」的方式觉知行走 现在进入「观」(毘婆奢那)的部分,「观」是智能的训练,我们可以用观察相同觉照对象的方式来训练自己,同样用「呀」,但意思却不相同。在「止」(奢摩他)的部分,「呀」只是指「觉知」;但在「观」的部分,则是指「觉知无我」,你必须谨记在心,这是不同的「呀」。现在你将训练自己去了知无我,行走时,只有动作或移动,其中没有「我」,你必须深入观察这一现象,才能见到其中没有「我」的存在。 当你行走时,觉知「抬起呀」、「移动呀」、「踏下呀」,这是行走时的通则,然后训练自己觉知行走时「身」、「心」二法,观察「身」与「心」二法在行走时的情况,要觉知每只脚的移动,脚的移动是「色法」,觉知动作的心则是「心法」,这样就能在走路的同时觉知「身」、「心」二法了。 [观五蕴] 在观察行走的三个步骤时,在抬起脚、移动脚和放下脚的三个过程中,你会看到「色法」,而这些动作构成「色法」,此时你可以说「色呀」;心是正念,是能觉知动作的心法,包含在心法或是所谓的「名」之中。在行走的当下,同时可以见到「色」和「名」。 如果你想将动作分成几个步骤,就要觉知每个步骤的细节,你将会有每个动作的影像。移动的脚是「色」,觉知动作的则是「正念」或「名」,这些都属于心法。所以无论觉知到什么,就说「名呀」或「色呀」。「色」只是「色」,「名」只是「名」,其中没有「我」或「自我」,只要了知行走时的「名」与「色」的行相就可以了。 如果将「名」细分,可以将它分成四蕴,加上色,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可以如同前面所说的一样详加觉知。脚及其动作构成色蕴,它行走时生起痛、硬、柔软、舒适和不舒适的感觉,都是属于受蕴,你就观感受。此时你放下先前所观的对象,开始观感受,将会同时看到「色」和「受」。想蕴是产生在你去认知正在踏下或抬起的是左脚还是右脚时,这就是想蕴。而在踏下、抬脚或移动时所产生的念头就包括在行蕴里,你将彻底地知道最初、中间及最后的动作,而了知准备移动、抬脚及踏下等动作,这种了别、知觉就是识蕴。 如果你有足够敏锐的心,无论做什么事都可以观五蕴,在此我只解释一些基本原则。当你在观身体的形色、状态、特相等时,就是在观色蕴;在观察身体移动产生的各种感受时,就是观受蕴;认知或想象这是什么事物时,就是想蕴;生起的念头就是行蕴;而识别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所接触的外境时,是识蕴。我们可以运应用它们作为观的基础,使观更容易、更圆满 。这就是行走时观身心等五蕴的部分。 当学习作观之后,我们要了解到,五蕴随时随处与我们息息相关,如果只是死记五蕴的文字,就不会知道它们在何处,可能背了数百遍,也不知这五蕴真正的意义何在。现在我们慢慢来了解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的特相,无论身体处于何种姿势,做何种动作,五蕴的意义都是一样,甚至坐着禅修和觉知呼吸也是如此。 [观生灭] 接下来要说明观生灭,想想觉知行走时的各种动作:抬脚呀、举起呀、移动呀、踏下呀等不同的动作。在脚踏下后,走路的动作就灭了,也就是结束了。当你觉知行走的三个步骤时,最初抬起脚跟及举起的动作,脚往前移是属于「住」的剎那,而在踏下的动作之后,这动作就停了。你可以看到一个动作的生、住、灭,这意谓着你了解到行走及行走的动作,或觉知行走时心的生灭。你也可以觉知心的本身,当心念生起时,心就觉知行走的动作,然后持续觉知一会儿,最后心又消失了,而这就标明了一举一动的结束。 这样的觉知不是很微细吗?有什么比这个更微细的呢?再微细也是这样而已,也就是说知道开始行走、正在行走及行走结束。 在你抬起脚跟、举起脚时是行走的开始(生);往前移动是中间的部分(住);当脚踏下停止动作,就结束了动作(灭)。所以这意谓着,开始行走……正在行走及行走结束。当然,你也可以观五蕴,但此时是不必要的。 观生、住及灭,是为了使你能彻见到无常和变化。因此,在观察脚的提起、移动、踏下时,就要观察这些动作的变化,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生、住和灭的三种变化。当你观到事物变化过程中的生灭,就会见到无常。 [观无常] 下一步是观无常,「无常呀」,在你抬脚时、踏下时,都要了知无常。举起时,默念「无常呀」;向前移动时默念「无常呀」;踏下时也默念「无常呀」。这意指你已见到色身的无常变化,也就是正在动作的脚是无常的,同时你也会见到觉知脚的动作的心也是无常的。它们都是无常的,因为心正在觉知举起脚的动作的「开始」;觉知脚向前移动这是「住」;当心觉知到脚踏下,便是觉知到「灭」。我们把觉知的点分成几部分,是为了能观察变化的剎那,如果不分成几个部分,就会发现很难觉知到其变化的情形,而且也无法深入理解佛法。 观无常即观变化,观每个发生在我们活动中的变化,无常的定义是观察每个活动的变化。当人能见到脚、腿各种身体变化的特相,及见到觉知每个动作的心的变化时,那么他就能体解到身心五蕴的无常,也能见到每一举一动的无常与生灭。 当见到无常时,可以默念「无常呀」;脚举起时,默念「无常呀」;向前移动时,默念「无常呀」;踏下时也默念「无常呀」;默念这句话,就如打钉入木使之更牢固一般,当你见到无常剎那相续后,将能持续不断地照见无常,再也不会执着于「常」了。 [观无我] 接下来是学习观无我。每当移动时,你将会见到它只是个合乎自然本质的动作,没有「我」的存在,也没有灵魂,不论那里都没有「我」,只有自然,只有自然的生、住、灭……生、住、灭……生、住、灭。 当你举起脚时,默念「无我呀」或「没有我呀」而不说「无常呀」;举起脚时,说「没有我呀」;脚踏下时也说「没有我呀」。当你观察任何一种特相或状况时,会发现它们无我的本质,而且正在觉知这种种情况的心,其本质也是无我的。它是自然存在的、自然运作的,不管你怎么行走都没有「我」的存在。 [观放下] 接下来,要学习观放下或去除执取或舍弃,这与前面所说的道理是相同的。行走时,觉知正在移动的脚、步行的动作、步行的方式及步行的状态。当你产生感受、回忆或念头,或对事物的觉知时,只是视之为自然形成的产物,没有自我概念的成分,就不会执着它,也不会因爱、恨或其它原因而产生执取,因为这些或多或少都含有「自我」的概念。如此一来,在行走的动作中,就不会觉得脚漂亮、走路姿态优美或觉得舒服等,只要将它视为自然现象就够了,如此就会从爱的束缚中解脱。用来行走的脚、行走的动作或行走的目的等,这些并不会组成自我概念。因此,就会从执着中解脱出来,从过去经常执着、未曾有的执着或未来将会有的执着中解脱出来。当以此种方法观走路时,就不会有任何执着,因为我们觉知行走就是为了去除执着,曾经或即将执取的事情,将不再有任何机会执取了。现在,要如实地感觉到不再执着,当心体验到我执息灭时,就默念「息灭呀、息灭呀」,这就是灭除执着,你会感觉到自己正在放下曾经紧抓的执着。这么做时,你可以使自己觉知正在舍弃的情况,舍弃呀,舍弃呀。 这就是接近「法」的概要,世尊曾指出这是觉知呼吸的原则,首先要能见到身心五蕴,这是很重要的。见到身心五蕴之后,你就可以观到五蕴的生灭,最后将会见到无常与无我。在无常里,将体会到放下执着、息灭执着,从此舍离执着。 现在应该要觉知身心五蕴,觉知它们的生灭、无常、无我、放下、息灭执着及舍离。一、 二、三、四、五、六、七,共有七个步骤,这非常重要,要清楚地经由修习内观法门来测试这七个步骤。禅修时,应该观察自己是否进步了,还是在那儿被卡住了,如果不断地进步,就会顺利通过这七个步骤。 经由内观透视无我的本质 「毘婆舍那」意为「内观」,观身心五蕴、生灭、无常、无我、放下、息灭与舍离的本质。在你通过这些步骤之后,会达到息灭执着而且舍离的境界。此时,在心舍弃执着之后,就会获得某种独特的内观能力,以前所称的「我」,并非真正的「我」,只是这颗心而已,但是我们习惯称它为「我」,认为是「我」在做这做那,是「我」招致这招致那,只要有「我」这种想法,就无法放下,因为我们总是活在自我的概念里。 一切皆无我,存在的只是自然现象,身体的姿势只不过是依自然法则而变化的色蕴。因此,若有人问:「谁在修内观?」你要如何回答呢?如果回答:「是『我』在修内观」,那就不是内观了。这个重点在于如果能正确地做事,心会因为正念而愈来愈有智能和力量,心会自然开发出潜能。别说那是「我」,或「我」在修内观,是「我」证得初果,「我」证得阿罗汉等,这些都是自认为「我」在修内观,而以自己的标准来评量自己! 希望你们明白修内观的目的是为了去除自我。假如是「我」在修内观,那如何去除「我」呢?所以我们必须明白这点:修内观是以去除「我」为目的。那为何我们要修内观呢?这是一般人的表达方式,是世俗的说法,也是约定俗成的说法,这种说法是在有自我概念的架构下说的。然而我们应该修习内观以去除烦恼,而息灭烦恼是为了走向解脱道,获取涅槃的果实。如果我们是在「法」的架构下而说,就没有「我」或「人」,只有「法」,它就是自然,而所谓的自然,就是身心五蕴。心是属于心法,当心法被调伏、改变与开发后,它就会在「法」中进步成长,最后会获得解脱。一般人的说法是:「我们」解脱了,或「某某先生」解脱了,这是世俗的说法,它并非真理,只是约定俗成的说法,正确的说法是──心已经解脱了。 若有人问:「是什么解脱了?」你应该回答:「是心解脱了」,经过开发、调伏的心解脱了,这就是真理。如果依照世俗的说法则是「某某先生」解脱了,但将烦恼舍弃,获得解脱的是心或心所法。 如果一直保有圆满的内观,就能真正地灭除自我──「我」或「我所有」,它们就会完全瓦解、灭除,「我」或「我所有」将不会有立足处或住着点,这些将被完全地瓦解。某人可以说「我」或「我所有」已完全崩溃瓦解了,同时也可以说自我的概念和我执已全然瓦解了,「我」和「我所有」完全消解了,这就是我们对心及为心所做的事,心也会因此而打开慧眼,观见事物真正的本质,观见姿势原来是由因与果依照缘起的法则而成的,其中没有「我」或「我所有」。 先「止」后「观」 刚才结束的是内观的部分,现在开始的是「止」的修习,首先,觉知双脚的动作:举起、向前移动、踏下。你也可以依个人想分几个步骤,就分几个步骤来觉知,直到一心专注,定下来为止。而「禅观」的目的是为了观身心五蕴、五蕴生灭、无常及无我,这就是修「观」(毘婆奢那)的目的。人们开始是修奢摩他或修定,然后继续修毘婆奢那或内观,止与观是不可分割的。「止」就是觉知脚举起、向前移动、放下的动作;而「观」就是见到这些动作都只是自然现象,没有「我」的意涵存在。止与观就像是双胞胎,任何时候都是和乐的好朋友。巴利经典说到止和观时,两者常常同时出现,它们就好象是老朋友或双胞胎似的,密不可分,也像身心五蕴无法分开一般,如果把它们分开,就什么都没有了。我们必须指出身心二者犹如双胞胎,所以止与观就如老朋友一样是不可分割的,止不能没有观而存在,但为了便于修习,我将止与观分别放在不同的章节说明。因为它们互相关连,我们可依止观的顺序修下去,有些人甚至没有察觉到其中蕴藏着止与观,而视之为一个整体的禅修法。 觉知每个变换的姿势 现在你已经知道行走时如何修止和修观的方法,已经了解整个步骤,现在还要知道一些相关的知识,那就是觉知每个姿势的变换。 假如你已经坐了很久,感到疲惫或想睡觉,此时你可能想起来走动一下,那么你先要觉知现在打坐的姿势,然后很清楚地觉知自己要改变姿势的念头。你们都知道由坐到开始站起来的连续动作吧!首先,将膝盖伸直,然后站起来开始走路,必须觉知每个动作,别漏掉任何动作,在还没觉知前,不要站起来,在还没觉知时不要移动脚,这就是姿势变换的过渡期、转接点。要学着觉知从一个姿势换到另一个姿势,因为它是慢慢地改变的,所以必须看好每个导致改变的步骤。现在你是以平常的姿势坐着,要站起来该怎么做呢?先移动双脚,把手掌心向下,压着地板托起身体,然后慢慢地站起来,站稳之后,你才开始向前迈进。这时你必须觉知:脚举起、向前移、踏下来等动作,像这样持续不断地保持觉知,一定能够熟习每一种姿势。 你的正念不会中断,而由正念辅助的觉知的心也不会停止。此时如果出现了障碍,你会及时知道,然后要继续不断地觉知这个障碍,直到它消失为止,最后再回到你开始觉知的对象上。 以上所讲的是通则,之前我曾说过这个原则:当干扰生起时,转而觉知它,在你看清它是什么时,它就会逐渐消失。这是因为集中的觉知力使得干扰心念的催化剂无法增加,甚至消失。干扰消失之后,就可以重新回到原来觉知的对象上,以这种方法对治干扰,你的觉知力就不会被任何事物打断了。 以上这是对觉知行走修法的详细说明。这些是我们必须要学的,要学着依照正式的禅修方法来行走。 在日常生活中觉知行走的方法 现在来谈谈非正式的禅修法,也就是第二种行走的方式。稍早我曾说过,有两种行走的方式:一种是正式的禅修法门,另一种是日常生活的行走方式。第二种行走的修法并不是在禅修中,你可能是走在田园和市场里,这些虽然是属于一般的走路方式,但是我们也可以从正式的觉知行走中得到一些法益。平常走路时,如果常常觉知行走,也会有较好的觉知力。因为我们已经从不断地训练觉知中,开发出很高的觉知力,不论走到那里,都会走得比以前更好,这称之为「觉知地走路」,与漫不经心地走路不同。如果我们一直不断地培养觉知力,连平时走路也会充满觉知,而这也就是依正念而行走,依觉知而行走。 当心拥有觉知时,就能平稳和安详自在,就能不受伤害地走,不会被绊倒或受伤,可以走得平稳又快乐,真的非常喜悦地走着。当你继续听下去,就会明白我所谓「喜悦地行走」的意思。好了,为了要使它更完整,我会更进一步详细地说明「觉知行走」这个主题。 观行走可使行止正确、离苦得乐 一但我们彻底地觉知行走,就会确实以完全的觉知力,微细并警觉地行走。因此,你知道什么是合宜又有教养的行为,也会了解如何才能有礼貌又安详地走路。你会知道不同社会的风俗习惯及规范,而且也能以令人欢喜的方式行走。 以这种方式行走,你将会很健康,身心二者健全发展。以觉知的方式行走将使身心二者都健康,这是个锻炼身体的好方法,有需要锻炼身体的话,可以尽量如此做。然后你会说它帮助你保护自己的生命,这就是第一个好处。依觉知而行走为你带来健康和平安,而这就是一般所谓的幸福。 在内观法门中,依觉知而行走,是一种没有自我概念,也没有任何「动物」或「人」之概念的行走方式。若能以内观的心来行走,也就是以训练良好的正念、觉知力与智能来行走,我们会觉得事事顺利,一切都没有问题。请记住这句话:「一切都没有问题」,人只要觉得一切都没有问题时,就不会有不快乐的原因。所以无论是行、坐、卧或做任何事,只要觉得一切都没有问题,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会没有问题,那就是「一切都没有问题」了。 「正确」就是没有错误。如果行、住、坐、卧的姿势都很正确,一切就会没有问题了。当觉得一切都没有问题时,我们就会感觉安稳,也会觉得轻松和愉快。 当我们觉得一切都没有问题时,心将是平和、冷静且愉快的。英语中有个完全相同的说法,「没问题」(All Right)是使用英语的人常说的一个词汇 ,懂英语的人可能早已注意到这点。看吧!如果我们有正念或觉知力,就不会犯错,当依着正念做事时,我们就不会犯错,一切就会没有问题,当我们自觉一切都没问题,就会比一般人更幸福,这就是幸福、快乐的感觉,是一种超越一般人所感受的,更高的幸福与快乐。 因此,我们应该以正念和觉知的方式做事,就会有一切都没有问题的感觉。泰国人很少用这种语词,但是讲英语的人有说「没问题、没问题」的习惯,也许一天中还超过十次,虽说「一切都没有问题」,但不知道是否真的一切都没有问题,但「一切都没问题」的确是最好的表达方式。如果我们具足正念和觉知力,同时也觉知「一切都没有问题」的感觉,那么我们真的会很快乐 。 这是观照行走的另一个好处,它有宗教及佛法方面的特殊好处,也就是它能根绝罪源、利益世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这种会萌生快乐的方式来行走,也可以学习在任何一种姿势中都能保持愉快,行走时谨记「一切都没有问题」这句话,不论走到寺院,走回家或走到任何地方,就会觉得一切都没有问题,一切都很愉快。因此,距离不是问题,因为你觉得一切都没有问题,一切事务对你而言,都是很有利的,即使无法到达涅槃彼岸,你已经从行走的修习中获得许多利益了。所以,要好好的专心觉知行走,要把它做好,依循我所说的去觉知行走。虽说它是一种宗教行为,但走出佛寺,处于一般人之中时,只要能觉知到每件正在做的事,你就会发现一切都没有问题,如果能这么做,就可以说已经尝到了法果的真味,正朝向涅槃的境地,无论是什么姿势,都会觉得一切都没问题。 我建议并提供你们这个讯息:希望你觉得一切都没有问题,在一举一动中都这么练习,不论是行、住、坐、卧、吃喝、沐浴、上厕所、洗碗筷或拖地板等。无论做什么,都请保持一切都没有问题的感觉去做,如此一来,将无时无刻不在快乐中。当你拥有正念或觉知力时,就能确 定一切都没问题。你可以将动作分成几个部分觉知,你会发现这么坐是对的;这么举脚是正确的;那么走是对的;这么做或做任何事都是对的,因为有正念就不再有什么错误的事了。 让我们拥有一个新生命吧!现在我们再回到原来的重点:要使心具足完全的正念,完全且微细的正念,才能感受到一切都没问题。来到佛寺是对的,抱着一切都没有问题的心境走到佛寺来,一路上都是愉快的感觉。没错,来到佛寺是对的,你做了必须做的事,然后回家。回家也是对的,在家里也是一切都没有问题,无论你必须做什么:吃、沐浴、上厕所等都能将每件事做好。在厨房时,不论要挑柴火、生火、煮饭、 把锅放在炉上,等它煮熟等,一切都没有问题。切记一切都没有问题,你就会快乐了。 「正确」(right)这个词的衍生义,是指开悟最正确的八个条件──(八正道),佛陀肯定只有这八个条件──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当你依此步骤修定和修观时,将能完成八正道,如果你不了解,以后可以向我反应。你看,当你练习举起呀,向前移动呀,触地呀……时,就会了知你正在正确地行持八正道。首先,因为没有做错,你真的具足了正见、正思、正语,然后修没有错误的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而这些构成了无上内涵、境界和规模的八正道,它能使苦灭尽,并自动地将苦息灭。 关于行走的修持法。首先,我提到了正规的觉知行走的方式;其次是寺庙外的行走方式,也就是不像正规的方式分成几个步骤来观察行走,如果你走得好,走得对,也能得到相同且令人满意的结果,而且任何姿势都是一样。这里有二种意义:其一是与宗教和涅槃有关,另一个是与居家生活有关。不论是行、住、坐、卧、吃喝、上厕所、沐浴或任何姿势,请以正确的方式做它,努力把它做好,直到觉得这么做很自然,这么想很自然,这些是属于科学的范围,也是自然的本质。然后你就会了知,若能如此把持心念,或以此方式训练自己身体的行为,那么所具备的就只是正确无误的行为,而没有任何令人不悦的事。 当一个人看着自己时,就会明白一切都没有问题……一切都没有问题…….一切都没问题。我们应该在佛教徒的心里及佛教的文化里,建立这样的表达方式,当我们看见一切真的都没问题,才会大喊「一切都没有问题」。说英语的人有这种语言习惯,不知道他们是否真的一切都没有问题,事实上他们可能是无知的,但在他们的文化里有这样的语言习惯:「一切都没有问题」,「一切都没问题」。他们常挂在嘴边,但却不一定都是一切真的没有问题。只要依照佛教徒的生活,我们应该就是正确的而没问题的。当佛教的文化谈到「正确」时,它确实指「正确」的意思,就是依前述的八正道所说的正见等行为。好了,以上就是人们走路的方式,下次我要逐一说明的是站姿和卧姿。 现在正是结束谈话的适当时机。事实上,我也说完了,可以在此暂停,其它时间留给比丘们念诵经典,藉此激励、强化你们的禅修力量。 观站姿 各位虔诚的法友大家好: 这次演讲是纪念玛迦扑加节所举办的「核子时代的止观禅修法门」系列演讲第五次开示,主题是「观站姿」,我会重提前章所说的部分内容,当做是观站姿的基础,但类似的内容则不再详细叙述。 在第三次开示时已讲过觉知呼吸的一般原则,这些原则适用于任何姿势,可以用来觉知各种感觉、行动和性情,你必须能分析这些动作的特质,这也是本系列每一个主题最基本的核心教义。例如觉知呼吸,必须清楚地感觉呼吸的进出,每次皆默念「吸入呀、呼出呀」。每次都必须默默地告诉自己「吸入呀、呼出呀」,不需要大声地念出来,只要打从心里念,用心告诉自己「吸入呀、呼出呀」,真的感受到这种情形时,默念才有用,不只是呼吸的进出,其它你所觉知的对象也是一样。 我已经讲过行走的姿势,我们必须学习觉知每个姿势,如此才能在自己的余生中,随时保持觉知而不中断。每天我们都做许多种动作,主要有行、住、坐、卧的姿势,另外还有较琐碎的姿势,如伸腿、弯身、往前后看、吃喝、沐浴、上厕所、擦桌椅、拖地板等动作。无论做什么,都要以最完全的觉知力来做事,每次做事时,就告诉自己正在做什么。上一次我将行走的动作讲得很详细,心中回想一下上次开示的内容,如此将有助于你应用这些观念了解来本次开示的内容。 行走的修观比其它姿势还来得重要,如果能正确地专注于走路,将可以得到比其它姿势更好的内观智能,这种智能不但清楚、稳固而且精密。你必须以特别敏锐的专注力来觉知行走,由于需要有极佳的敏锐力,因此会产生更深入、更坚固的觉知力,所以我才会说应该好好专注于行走。 今天我的身体状况不太好,不能像以前那样得讲太久。所以今天有关站姿的部分,只能做个简短的说明,但该说的我一定会说,不会略过该讲的部分,你们要专心地听,讲完之后,会放一些相关的录音带给你们听。 观站的种种姿势 你们必须了解,站姿和其它姿势也是相互关连的。例如现在坐着,但也可能变换成站的姿势。在这转换点上,必须有很好的正念或觉知力告诉自己正在更换姿势,姿势即将变换,姿势即将变换,将从坐姿开始转成站姿,然后才开始转换姿势,此时,我们转换姿势的动作要缓慢、渐进,必须了了分明每一个动作的变化。 假如你现在坐着,然后想改变成站立的姿势。首先,你必须告诉自己,先清楚觉知现在坐着的感觉。可以默念:「坐呀、坐呀、坐呀」,必须清楚自己正坐着,然后再站起来,感觉要站起来时默念「起身呀、起身呀」,一直持续下去,不要停止,「起身呀、起身呀、起身呀」一直默念到身体完全站直为止,最后告诉自己「站呀、站呀、站呀」。 如果你有其它细项的姿势,如双手交叉在胸前,也要感觉到双手正交叉:「交叉呀、交叉呀、交叉呀」,自始至终都要保持觉知。 假如现在你正在行走,想从走的姿势换到站的姿势,你必须感觉到自己正在行走,「走呀、走呀」,保持觉知,继续觉知「右脚呀、左脚呀」,然后是「右脚停呀、左脚停呀」,接着是双脚站着不动,这是由行走到停下来的方法。这些动作完成之后,可以继续感觉站立的姿势「站呀、站呀」,由于这还是属于粗层次的觉知,你可以先只觉知站立的姿势,「站呀、站呀」,如果想知道得更微细,可以去觉知伸直身体的感觉,或放松身体的感觉,当身体完全停住时,可以默念「站呀、站呀」。 站着时,如果有只脚特别放松地站着的,那就要觉知这只放松的脚,「放松呀」,站着时也可以觉知呼吸:「吸入呀、呼出呀」。在第三次演讲时曾提到有个原则,那就是如果有外尘或感受干扰了觉知,你就应该先觉知这些干扰,即使感觉到身体倾斜或歪了等,自己也应该保持觉知,直到倾斜感消失,再回到原来觉知的姿势上,而此时是观站立,所以是「站呀、站呀」,这就是觉知站姿。 当你站着时,应该清楚地觉知禅观的对象,依照这样的方式不断精进,直到你达到最高的法则,而彼时你将感觉到执着被根除了。这听起来和你从其它教派学到的相当不同,但一开始我就说过,这是针对核子时代所作的演讲,因此它是一种快捷方式法门。此快捷方式快速地达到一心专注的境界,然后就可以转观无常、苦和无我,无须修证到根本定,只须觉知精要的佛法要义即可。 观五蕴 在你观站姿,「站呀、站呀」时,彻底地观站立的姿势一阵子之后,可以继续观身心五蕴,也可以依照第三次演讲所说的程序去观。简单地说,就是应该清楚地觉知站立的姿势,而这种觉知是属于心法,所以要觉知它是「名呀」(nama);但是站立的方式、姿势和脚等,这些是「色」,当你在感觉色法时,就说「色呀」;感觉到心法时就说「名呀」。 你应该如前面所说的彻底了别身心五蕴,试着不断地来回复习,可以使你更敏锐地觉察名、色这两个名相,彻底地练习这个方法吧! 如果想觉知五蕴,就必须觉知用来站立的身体部分、站立的方式及姿态,如此就是觉知色蕴。 此刻如果有任何感觉,例如:痛、疼或任何其它的感觉,就必须立刻觉知它,「受蕴呀、受蕴呀、受蕴呀」。 如果回忆起过去,即使是想着站立的姿势,也要保持觉知,默念「想蕴呀」。 如果思考时,要觉知它就是「行蕴呀」,如果有任何事物出现在意识里,例如:影像、味道或任何的外尘等,应该觉知这是「识蕴呀」。觉知时,不要有任何遗漏,也不要脱离了觉知的范围。 即使处于站立的姿势也可以觉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运作的许多情形。当你敏锐地觉知这些,你很快地就能了解什么是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以上就是所谓的觉知身心五蕴。 观生灭 现在我们来谈下个步骤。你要更进一步的觉知生灭、生灭。在「法」的语言中,「生」意指「运作」,也就是运作正在生起;「灭」指是就是「停止运作」。坐着时,坐姿就「产生」了;站着时,站姿就「产生」了。当姿势改变时,可以说某个姿势「灭」了。从粗的层次来说,可以先觉知站姿的「生」,然后觉知站姿的「灭」;当生起一个站姿时,可以默念「生呀、生呀」。而当不再采取站姿时,应该先感觉动作的停止,「灭呀、灭呀」这是粗的觉知姿势的方式。 更深而微细的层次就是觉知身体、感官所缘及事物生起的点。然后可以对自己说:这个、那个生起了。在觉知色蕴时,你可以观察色身的运作;觉知站立的姿势时,也可以观察身体的动作,这叫做「所造色」;你也可以觉知构成姿势的肌肉和皮肤,这也是觉知身体的运作过程,这种物质元素源于「大种色」,也就是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所造色」是指姿势的外观及行为,不论它是明显的色身,或只是隐而不现象。它们都是色法。当心觉知色法时,可以默念「色呀」,而觉知到色法的肭_时,则默念「生呀」;观察它消失时,就说「灭呀」。当有任何感觉产生时,也说「生呀」,当感觉消失时,则默念「灭呀」。 如果没有真正体验到这些情况,不要开口念这些词,一定要先清楚地觉知到之后才说「生呀」或「灭呀」,你要知道,这可不是朗诵书本,要确实感觉到才念。当想蕴生起时,默念「生呀」,而当它消失时,则念「灭呀」;当行蕴产生、消失或识蕴产生、消失时,也是同样说「生呀、灭呀」。不要只是念诵这些词,也不要还没体验到时说,在你念这些词时之前,心是要清清楚楚的,而且只是默念,不用大声说出来。「呀」表示一种正在产生的觉知力,一种正产生的觉知力。 观无常 下一步是观无常东西。已经存在的,下一刻可能会消失,这就是无常呀、无常呀;这个姿势现在如此,待会儿就不是这样了,这也是无常呀、无常呀;现在的感觉也是一样,过一阵子就消失了,这是无常呀。你必须实际体会无常,甚至感觉自己本身也是有生有灭的。至于想蕴,有时我们想起这个、那个,稍候可能又忘记了,这就是无常。应该尽量看清楚无常,然后对自己说「无常呀」,这么做是为了观身、心两者,也是为了观色、受、想、行、识等五蕴。 现在你已经知道,要以觉知的心,或细密、成熟、纯净和平静的心来做事,唯有以这样的心做事,才能将事情做好,如果你能办好事情,可以说是个细密、成熟、纯净及平静的人。当你觉知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时,就是正在观察「无常呀」,要不断地告诉自己:「无常呀、无常呀、无常呀」。为使大家便于了解,选择一个对你来说最短而且最容易鲔解的表达方式,如果你喜欢「无常」这个词,可以说「无常呀」;但是如果比较喜欢巴利语的「阿尼恰」(aniccam),你也可以说「阿尼恰呀」(aniccam-ya)。 观无我 接下来是观无我。每个外尘都应视为过眼云烟,它就是这样而已,是自然的一部分,没有所谓的「我」、「有情」或「人」的存在。 例如觉知呼吸时,就会知道呼吸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它随着自然法则运作,就是这样而已,没有一个会呼吸的「有情」、「人」存在。世尊曾说:呼吸是自然的一个要素,如此而已,既没有什么「有情」,也没有「人」的存在。它的本质说来话长,但只要能觉知没有一个「我」,「无我呀」就够了,「无我呀、无我呀」。如果是从觉知气息的长短开始,也能以觉知无我结束;如果感觉生起,你也会知道它是个过眼云烟的事件,它只是一个依循自然法则生起的感觉,没有什么「人」或「有情」存在。 让我们更详尽地了解无我。这事说来话长,也很难觉知所有的事情,但可选择简短的句子来进行觉知,如「没有『我』呀、没有『人』呀、『无我』呀」。你可以依此步骤,觉知无常及身心五蕴,也可以从每个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中观察无我,现在以观无我取代观无常,你可以见到无我,「无我呀B无我呀」。 当你站立时,要将站立视为自然的产物,没有一个「我」在站立,没有一个「站立者」,它只是自然存在的一种姿势,无我呀、无我呀,你也可以用巴利语来说「阿那塔呀」(anatta-ya)。 不要忘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如实地去感觉。你必须要实际地去觉知、感受到没有一个「有情」、「人」或「自我」存在,只有站着的姿势,它是自然存在的,是随着缘起法则运作的,就只是这样。没有「我」、「人」、「有情」、「生命」或「灵魂」在站立,最根本的是只有依照自然而生的站姿,它是自然元素,是依照自然法则而有的站姿,没有一个实体,没有「自我」,也没有「人」的存在。一旦你觉知到这样的情形,就可以说:「没有『我』呀、没有『我』呀、没有『我』呀」,没错,这就是觉知无我的方法。 总而言之,没有一个「站立者」。你正站着,要观察没有什么「人」站着,如果你不了解这点,听到这样的话,会误以为这是疯人疯语,甚至会觉得此话是有恶意的。是的,如果不了解,可能会大叫「这简直是疯了」!但是,现在你正在感受、觉知每个姿势,发现一切事物都随着自然法而生起,特别是依照缘起法而渐渐地产生。当你在观察到站立的姿势时,例如:站呀、站呀,在其中怎么可能会有个实体或「人」?如果有个感受生起,你就要转而觉知感受,受呀,就是这样,那就是所有的了呀!受呀、想呀,没有什么「人」在运作着受、想、行和识。 为什么我们要这么精进修行呢?因为要观见色、受、想、行、识等身心五蕴的真相,一旦发现了,就去觉知它们。最后的结果将会是:「哦!这是依照缘起法而自然生成的,依照此方式而运作的,我们称之为『色』、『受』、『想』、『行』、『识』」,或要怎么称呼它们都可以。以上就是观无我的方法。 观放下 现在我们进一步地来观放下。要放下什么呢?要放下执着,从无明颠倒所生的执着中解脱出来。无明增长我执,无明增长这是我、我自己、我的感受、我的思考、我的行、我对某种外尘的感受、我的感官所缘等执着,这实在是无明,这种执着产生了「我」的感觉。 由于你们仔细分析自己,并将它分成许多小部分,你将会看到没有「我」的存在。这是真正的命中要害,经由此方法将能放下我执,也将从愚蠢的执着中解脱出来。即使只是稍微地放下,只要觉知到它就默念「放下呀、放下呀」,这就叫做「离欲」(Viraga),即「放下执着」,放下呀、放下呀,告诉自己「我的执着正在松脱呀」,无论如何,要注意别让执着再度生起,别让「自我」的感觉再生起,千万避免使用含有「我」或「我所有」的字眼,这么做是为使你能见到一切只是自然的现象罢了,然后你将不会再执着某物是「我」或「我所有」。 经过若干程度的分析之后,曾经愚笨地执着一切并因此和别人争执的你,会发现事实上「我」并不存在,种种感受根本不能构成一个「我」。 告诉你吧!感受是最邪恶的事,它是执着的根本。而省察自己,你将会发现感觉是执着的根本。例如:这是快乐,那是痛苦……这是美的,那是不美的……这是可口的,那是不可口的……,总是存在着喜与恶的二元对立主义。因此,当感觉生起时,要去觉知它。当学会去分析比较不同的感觉之后,就会发现它们通通都是一样的,它们不是苦就是乐。它们从那里来的呢?无论它们从那里来,它们都是苦的根源,也同样是爱染与执着的所在。我们会渴望并执着快乐,而拒绝痛苦的感觉并视之为仇敌,这就是萌生「自我」的所在,也是产生「自我」和「他人」、「我这边」和「他那边」、「朋友」和「敌人」的根源。 感觉可以随处生起,因为它们源于苦、乐两种因素,而这两种因素就是所有问题的所在,如果没有苦、乐这两种因素,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人可以愚痴地、安静地活着,不扮演任何角色,但只要苦、乐的感觉一出现,趋乐避苦的执着就会蠢蠢欲动。 说的更深入一些,当今世界到处充斥着许多的伤害与怨恨,原因在于犯罪者被性欲及感官刺激的感受所操控,这些全都是短暂一现之快乐的情绪化疯狂行为,如果有人执着这些感官的快乐,并以之为最高的追求目标,他就会开始想作奸犯科,在一瞬间什么事都做得出来,而人们也就很快地尝到自己所造的苦果,这完全是疯狂的行为,但是却可使一个人对它极度着迷,为之孤注一掷,冒生命的危险。 如果我们以下述的方式来思考,就不会那么沉迷于感觉。那就是,把感觉看成是自然法则的结果,没有「我」的概念存在,感觉也就不会有依附的基础,也不会将幸福、快乐看成是人生最高的目标,依照这种方式,我们终会放下执着,不会被感觉导入歧途,因为感觉是妄想颠倒的源头,爱和恨也是妄想颠倒的根源。如果能这么想,就比较不会陷入困扰之中。 所以,问题来自「感受」,不论任何人,即使是小孩也会有爱、恨、害怕、焦虑、渴求或嫉妒的感觉,这些都是不快乐的根源,因为它们会造成执着。如果不再执着那些感受,就不会继续有爱、恨、恐惧、愤怒、羡慕和嫉妒。 因此,每一次你觉知到感觉,就能从执着中解脱出来,即使是一点一滴地去除,终究会根除不好的、天生的个性和其它陋习,一切都会改善。禅修时,应该好好地觉察这颗心,你将会看见心中如何生起观慧,并且如何从执着中解脱出来,然后你可以默念「放下呀、放下呀、放下呀」,每默念一次,就代表观慧又增强了,仔细观察心是如何变得放下,放下,放下。此时的重点是觉知放下。 观息灭 下一步就是观息灭的状态。在经历了放下、放下、放下,最后达到息灭执着的境界时,默念:「息灭呀、息灭呀、息灭呀……执着息灭了」。「我」、「我所有」已经息灭,当你观知息灭的情形之后,就默念:「息灭呀、息灭呀」。在此观息灭的阶段,要一丝不苟、细心、成熟地觉知它。 总而言之,此时你正在同一种姿势上修习立基于止与观的一心专注和觉知力,这也就是什么称它为「核子时代的止观禅修法门」的原因。 我们身处于不可能放慢脚步的核子时代,所以修法也不能太慢,这就是必须用如上所劝告的方式来修观的原因。举例来说,我们必须观站姿,分析身心五蕴,观察它的生灭,注意它无常和无我的本质,然后体会从那状态中放下的过程,在观察执取已经息灭了之后,最终也将见证到舍弃最后的执着,这就是观站姿的内容,也就是观站姿的概要说明。 关于观站姿,我再补充说明一点:你只能在限定的时间内修习它,它并不像坐姿或行走那么方便。因为要观站着的感觉时,你必须保持站着不动,因此这堶蛌k就会有时间的限制,当然,这是当你想修此法,或必须修此法的时候,就可以觉知站姿,也就是说,当你站着的时候,你就可以观站姿,或着当你想站着的时候,也可以去觉知它。这是必须的,因为我们要在一举一动之中修行。 如果你要靠支撑才能站起来,那就倚靠支撑物修观吧。在这样的情况下,觉知依靠物或与依靠物接触的感觉,此时可以默念「倚靠呀、倚靠呀」,或知道「硬的呀,软的呀,粗的呀」,也可以明确地说出任何一种真正经验到的感觉。 我已说完观倚靠着的内容,现在就结束观站姿这个主题,我已经很疲累,头晕得像是正坐在水上打转的船上一般,所以,演讲就此结束。 好了,现在是结束本次演讲的适当时机,比丘们诵经之后,可以听听帕央(Payom)法师演讲的录音带,这录音带已被禁播了,我也还没听过,所以可以一起听。 今天就讲到这里,其它时间就留给比丘们诵经,藉此激励、强化你们的禅修意愿。 观卧姿及其它 各位虔诚的法友大家好: 这次演讲是纪念玛迦扑加节所举办的「核子时代的止观禅修法门」系列演讲第六次开示,要讲的主题是「观卧姿及其它姿势」。 我不再重复已经说过的部分,请你们简单地回忆以前课程中有利于今天禅修的重点,你可以把觉知呼吸的技巧,用在观站姿和卧姿上。 现在我要谈到观卧姿及其它动作,如:吃、喝、沐浴、排泄、穿衣、说话和沉默等。无论做什么,你都可以用相同的禅修原则,它们之间只有小细节上的不同,只要自行观察后就会知道。 观卧姿 躺下之前,先观察你正在改变坐姿,也就是必须从观察前一种姿势开始,绝不可能从站姿或行走中立刻变成卧姿。首先必须先坐着,然后再躺下,因此要觉知每个动作,观察如何从这个动作转换到下一个动作,这点前面已经讲过了。 接着观察躺下的动作,心中默念「斜躺呀、斜躺呀」,无须出声,当弯下身体时,默念「斜躺呀、斜躺呀、斜躺呀」,当全身完全躺下时,默念「躺下呀、躺下呀、躺下呀」。 这种禅修的方式听起来似乎有点可笑,但这是培养觉知力的方法,如果你想知道怎么一回事就要做做看。但是不要随着动物的本能发出「呀」,即毫无知觉地念「呀」。如果认为是「你」或「我」在禅修,那你的我执程度就确实很深了。所以,正确的做法是观察每个动作、姿势只是一种自然缘起的现象,是我们给予它们种种的名称,事实上并没有一个「我」在睡觉或躺着。因此非常精确、清楚地觉知到这只是躺着、躺着、躺着的动作。没有「人」在做躺着的动作,这才是正确、明智的观察方式,否则你就会依着动物的本能来观察它,「我」躺下……「我」躺下……「我」躺下,这实在是我执的表现,应该观照每个动作和姿势都只是自然缘起的现象,放下我执,「它就是那样呀」。这就是有智慧的禅观方式。 为何要说「呀」?这是为了提醒你要觉知自己正在做什么,如此觉知力将会是完美、圆满且明利的。它随时都是完美、清楚、明利而且小心谨慎的。对!只要知道每个姿势都只是自然缘起的现象,依着自然的法则,除了「躺」的动作外,没有别的。为了能更微细地觉知,你可以觉知躺下时的二或三个步骤:倾斜、接触、躺下,这就是躺下的过程。倾斜呀……接触呀……躺下呀。 不应该有自我的概念,或任何与「我」有关的想法,当每次说「呀」时,应该明白这只是个自然缘起的现象而已,你会从中获取智能。持续不断地觉知每个姿势,就是发展正念的方法,你将可获得正念、智能和一心专注,试试看就知道。 你也可以把躺的动作分得更细来观察:倾斜呀、往下呀、接触呀、碰地呀、躺下呀。继续保持正念,继续觉知,正念就会是完美且敏锐。 完全躺下后,你可以观察呼吸,依照我在第三次演讲里所说的方式,觉知呼吸的生灭、无常,觉知受、想、行和识的生起,观察五蕴的无常,即使正躺下时,也要观照它们。以上是卧姿的禅修方法。 想睡的时候,也可以观照想睡的过程。首先,以觉知呼吸开始,当你打瞌睡时,就对自己默念「想睡呀、想睡呀、睡呀、睡呀、睡呀、睡呀」。让自己进入睡的状态……睡着呀。想想睡之前,也要觉知到你要醒来的时间,告诉自己要睡多久,自己就会自动准时地醒来。例如你希望三点起床,先试着使自己想到三点时要醒过来,它就会烙印在心中,时间一到就真的会醒来。 刚醒来时,先不要动,也不要立刻起来。首先觉知自己正在醒来,然后对自己说「醒呀……醒呀」,不要匆匆忙忙地起床,在告诉自己「要起床呀、要起床呀」之后,再观照起床的动作,「起床呀……起床呀」,一直观察,直到你坐好及站起来为止,接下来再观照行走及其它的动作。 这听起来似乎很可笑,被你教的小孩们可能会以为你疯了,但这是发展微细正念的方法,也是明智且精细的方法,用来发展正念、智能及一心专注,而且这快捷方式同时也可以培养戒、定以及智能。 你可能知道培养正念有两种方式:一是在禅修时;另一则是在日常生活中。禅修时,可以严格地观照所做的每个动作。但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予以适当的觉知即可,不必观察太多步骤,无须放慢动作,要知道培养正念有这两种方法。又禅修时也可以培养自己的细心、谦和与智能。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觉知每个动作,但无须大声说你在做这个和做那个呀。 说「呀」的目的是提醒自己正在做什么,只要能持续地保持觉知,你就会获得定力或一心专注,而当你明白这个生命是无我的时候,这就是智能。每个觉知的当下就是正知或正念,此时自己能遵守某些原则的能力就是「戒」,然后发愿持戒就不会徒劳而无功。你将如实地遵守誓约,进而培养一心专注,依戒行事比发愿持戒更重要,有人认为戒是在受戒口头发愿的仪式上取得的。但事实上,戒是在禅修中取得的。「戒」是一种能够把持自己,使自己处于良好状况的能力,而不是大声地说你将不杀、盗、YIN等,最重要的是如何把持自己;「定」就是能使自己把心专注在某物上的能力;智能则是观知事物的本质是无我的;而能使我们时时刻刻保持觉知的就是正念。因此,在禅修时,同时可以培养戒、定、正念和智能。 观用餐 现在谈到用餐的姿势。在禅修期间,应该觉知每一个动作,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只要适度地观照即可。 用餐时,我想你不会站着吃或边走边吃,最可能是坐着吃。首先,你坐着,并以我说过的方法作观,然后再观吃的动作。 用餐前也有觉知的对象,要觉知时有些预备动作。例如觉知走路的动作,而走进斋堂、走进厨房时,要觉知走进厨房的动作;注意拿起盘子、拿起汤匙的方式,觉知每个小动作。例如伸出手……伸呀、伸呀、拿呀、拿呀、舀起食物呀等。 粗层次的练习只观察两个步骤:舀呀、吃呀。觉知从盘里舀起食物及将食物放入口中的动作。 如果你想觉知得更微细,可以观察舀起食物到放入口中之间的动作。例如:舀起、往嘴巴送、送到嘴唇、张开嘴巴、把食物拿起及将食物放入口中、嚼碎,吞咽呀。其中有很多步骤,你可以选择觉得必要的步骤去觉知,这端看你要观察得多粗或多细。 当你正在咀嚼时,可能生起一种感觉,觉得食物很可口──「可口呀」,如嘛q念「可口呀」,观这感觉,只是一种感觉而已,没有「人」或「我」在感觉可口,觉知它只是舌头运作时的感觉,是自然的现象。食物好吃,不是「我」觉得好吃,那只是感觉而已,那是自然现象,其中没有一个主体,也与「我」无关。如果它是难吃的,只需觉知难吃的就可以了。 以正念或觉知力观察感觉,有了正念就不会被快乐或不快乐的感受所动摇,如果你被快乐所动摇,就自己,告诉自己,错了,「快乐呀、快乐呀」,这是非常疯狂的。总之,要观照进餐时的每个真实的感觉,而不是有口无心地说。 回想食物的美味与否就是想蕴,以愤怒的想法去思考就是行蕴,了别舌头与食物的接触是识蕴的功能,而食物本身则是色蕴。 进食时,你可以观色、受、想、行、识等五蕴。这是真的五蕴,它们并不是从教科书、课堂上或死背来的五蕴,那些听来或背来的五蕴无法呈现无常、苦和无我的真理。 随着观察的过程直到结束,你可以先说「开始吃呀」,吃完后再说「吃完呀」,依照缘起法则,一个现象接着一个现象生起,符合因缘法则的变化,其中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在做任何事,这就是无我的本质。 不断的觉知这个本质,最后你会对曾以为是美味的食物感到厌烦,执着的感觉也将减少,至于消灭,消灭呀……灭去呀……完全息灭呀。 用餐后要起身时,你要先觉知起身的动作:起身呀……起身呀……站呀。如果要整理餐桌、洗碗,就默念「拿起盘子呀……拿起刀叉及汤匙呀」,只是觉知拿起的动作而没有「我」在做事的念头,当然这是一般自然的情形。「擦地呀」,只有动作,没有做动作的「人」,无论清洁与否,只是观察,如实观照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要觉得快乐或不快乐,这就是培养正念的方法,心里试着不要起起伏伏,或快乐、悲伤,或上上下下等。完成后,再觉照下一个动作,无论走出去或走到那里,都要清楚觉知行走的每个动作。 现在可以觉知喝的动作,吃和喝常常是在一起的,你可以用觉知吃的步骤来觉知喝水的动作,从拿起玻璃杯开始觉知,然后是杯子接触嘴唇、张开嘴巴、倒水、吞水的动作,也可以观照喝水前的姿势,如坐、站或躺的姿势。 一举一动都要明白地告诉自己:拿起呀、喝呀、吞呀、到胃呀。清楚了知每个动作,只有动作,没有「我」,只有依缘起法则而生起的姿势。 这个听起来可能很可笑,但是为了培养正念使它不中断,就必须这么做。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藉此增长正念,观察自己的一举一动,每个细小的动作都不放过,当你举杯时,观察动作,观察其中每个小细节,观察水如何碰触到嘴唇、如何喝下、吞下等的过程,不要让自己在没有观察下任意行动。 观沐浴 现在再来谈沐浴的部分,观照是否要坐下或站着,或是想在澡堂或在河边沐浴,觉知每个动作,然后注意沐浴的方式。你可以用一般人沐浴的方式,或用西方人常用的淋浴,如还是我们这里常用的方法,那就是在河边或水桶旁沐浴。 我们一般常用的沐浴方式是用勺子舀起水来,舀水呀……倒呀,观察每个动作的细节,观察水如何流过全身,观察每个小细节,觉照力不要中断了,观察如何舀水、装满勺子,举起呀、举起呀、倒下啊,如果觉得水重,就默念「重呀」。 如果你觉得冷,就默念「冷呀」,如果水是热的,就默念「热呀」,觉得舒服,就默念「舒畅呀」,但不要被任何感受动摇心念,你可以有舒畅的觉受,但不要沉迷进去,当然这需要很微细的觉照力才行。舀呀……装满水呀……举起呀……重呀……倒下呀……冷呀………热呀……舒畅呀……这是属于较粗层次的觉知方式。 如果想观见无常的本质,就要觉知动作的生灭;想了知每种五蕴的存在,就要觉知每个感觉的生起,例如冷呀……冷呀。峇F知识蕴的生起──觉知感觉的存在。了知沐浴时生起的想蕴,这意味着即使在沐浴时你也能观察五蕴,之后你就能观察无常的本质,你将能洞见事物的无常相,也将看到干扰如何生起。事实上,要常常沐浴就是件麻烦的事,麻烦呀……麻烦呀……麻烦呀。而这一切都是无我呀……无我呀……没有自我呀。如果你有特殊的沐浴嗜好,现在可能醒觉了一点,不会再陷入沐浴的狂热中,执取的感觉也会松脱……减轻呀……减轻呀,执着的感觉会消逝呀……消逝呀、灭尽呀……不再存在……不再存在呀。 这就是泰国沐浴的习俗,必须觉知每个步骤,如果你不觉知这些步骤,可能会没有半点知觉地跳入水中,泰国人、西方人、中国人甚至小孩都是如此做的,他们都是心不在焉地跳入水中或是一头栽进事情中。 观排泄 现在来谈谈排泄的部分。当你想上厕所时会怎么做?首先,觉知走到马桶旁的动作,然后坐下,坐下啊……坐下呀。之后你会观照到肠子在蠕动,蠕动呀……蠕动呀。或你也可以再多观察几个步骤,让观察更微细:想上厕所……感觉有压力呀……往下出力呀……(肠内的东西在)往下移动呀……出来了呀……上完厕所呀等。之后,可以觉知清洗的动作,可以依照觉知沐浴的步骤去作观,重点是了知每个当下的小步骤。 观穿衣 现在观察穿衣的动作。当然不同文化的人穿著也会不同,但是也有些共同的穿衣步骤:拿起衣服,拿起呀,穿上衣服……穿上呀。最粗层次的觉知是就观这两个步骤,若要更微细,就要多观察几个步骤:拿起呀、打开呀、抖衣呀、穿上呀。如果想觉知得更微细也可以,这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为了培养更敏锐的正念或觉知力。 如果你有系腰带,就观察如何拿起腰带,觉知如何系上,如何绕在你的腰上等动作。觉知此时生起的五蕴中的任何一蕴,不管是受蕴或想蕴,都要仔细地观察它们,直到最后,你会看见无常的变化,这时你就会了知无常的本质。 观静默 现在要进行最后的部分,静默──说话之后是静默,说话与静默是不可分的难兄难弟,所以在此我将提及这两者。从前面所提到的,你应该觉知该说什么及不该说什么。要说话前,确实注意到说话的内容后再说出口,现在可以说呀……怎么说呀……说出呀……静默呀。不仅对别人说话可以用这方法,对自己说话也可以如此进行觉知,自己要清楚将说什么……说出口呀。说完之后,再保持觉知,然后再静默……静默呀。 你也可以观察得更细微,现在该说呀……怎么说呀……说出口呀……动嘴唇呀……说呀……结束呀……静默呀。 静默时,也可以观察许多和静默有关的步骤:该停止说话呀……决定停止说话呀……停止说话呀……闭嘴呀……静默呀,然后觉知静默,长时间的静默。此时如果有任何起心动念,就去觉知或观察它,此外,依然是静默,觉知它,静默就是这样,全然空寂、安静和完全无声。现在如果有任何事情发生,都要觉知它,如果有噪音,就默念「噪音呀」;如果蚊子咬你,就默念「蚊子咬呀」;如果觉得h,就默念「痛呀」。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告诉自己「就是这样呀……这样呀」。藉由这种方法延续正念,就可以觉知和身心相关的每件事。 我已经举了许多有关姿势和动作的例子,例如:坐、站、走、卧、吃、喝、沐浴、排泄、穿衣、说话及静默,当然还可以觉知更多的事情,但只要能够了解到这里,任何状况就能掌握了,巴利经典也是用以上的例子来说明的。 运用觉知观照一切 你应该运用觉知的原理,觉知你在做的各种动作。 在禅修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不寻常的事物。此时,要稳住觉知力,当你看到、听到或闻到不寻常的东西时,不要恐慌,只是去觉知它,告诉自己「闻呀」等即可。不要认为那是怪异的事,只要觉知这种味道是属于自然的味道,一颗不明智的心,此时可能会创造出恶魔、天堂和地狱等幻象。此时,如果你恰好看到类似这些的东西,只是去觉知它,知道那只是个幻象,幻象呀。无须说出它是恶魔或其它的东西,这种正念可使自己不致于乱了分寸,经由觉知的练习,可以治好有焦虑症的人。学着觉知身体的形相,只是躯壳呀……躯壳呀,学着认知受只是受,想只是想,行只是行,识只是识。 这些虚幻不实的外尘称为「内观烦恼」(vipassana-kilesa),它们是禅修时的障碍,也是虚妄不实的幻象,只要觉知它们是色呀、声呀、香呀、味呀,它们并不是邪魔及恶鬼,只是色、声、香、味、触、法等和五蕴接触到的部分,如此而已。 现b假设你坐在这边被蜈蚣咬了,不要受它的干扰,只要觉知痛及疼痛的点,只觉知痛这个特殊的点,也别过分地想象自己即将死去,否则会破坏了整个觉知的过程,试着去觉知痛的感觉只是感觉罢了。 你可以经由自我控制、一心专注与正念的培养来拯救自己,而它的结果会是什么?当然是智能。证得这种智能,将能达到醒觉,你将体会到离欲──无明、瞋恚束缚的解开,而从这些束缚中解脱出来。此时,可以默念:「松脱呀……息灭呀……息灭呀」。这就是超越所有障碍的状态,超越呀。这些就是整个禅修的结果,不再有我执,凡事都只是依缘起法则生起的自然状态,希望你们能学习缘起法则,它将使我们更易于掌握无我的意义。 我已经说完了觉知身体姿势的方法。现在我将结束这场演讲,我觉得有点疲倦想睡,昨晚到现在一整天我都还没睡,因为整天有访客,没有足够时间睡觉,现在就觉得昏昏欲睡。好了,这就是整个观姿势的内容。 今天就讲到这里,其它时间就留给比丘们诵经,藉此激励、强化你们的禅修意愿。 ---------------------------------------------------------------------------------------------------------------- 更多佛使比丘佛学内容 ----------------------------------------------------------------------------------------------------------------- |